•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三節 延續研究發展

為了強化、補充多個案及問卷式的研究,筆者選擇了單一個案的生命 故事解析,研究後發現自己面對泛稱「華裔」族群的各人差異上,有了更 細微、個別化,但一環扣一環,全面而整體的思考,如家庭經濟支撐個人 回流的本錢、家庭教育形成個人偏好和習慣、個人的偏好和特質影響對環 境和事業的選擇和積極度、社會經濟體的相對性成為必須回流的表面因素、

人際網絡的改變牽動人心所向等,全在生命故事裡呈現了出來。回流的因 果互動關係的確是在個人特質、家庭背景、經濟能力、人際網絡、專業領 域、家人期望這些變項上打轉,但最重要的是,這幾個變項並不能分開,

也不應該分述,而應該交相來回討論。它們之間事實上是層遞性地來回影 響,屬於你包我、我包你、你融於我、我融於你的縱橫錯節的互動關係。

本文證實了研究假設-回流因素之間的結合與互動性使之不應分割討論。

然而再次回顧研究發現,筆者須反省研究假設及結果應有的彈性度-

各回流因素的討論其實有分有合。如第四章末,筆者解析各個因素如何串 連,便是「合」;而第五章再一一數出不同因素的存在及影響力,便是「分」。

由此可知,原本認為完全不可分割的回流因素,其實為了研究,是可 以分割討論,但必須做到的是,在分割研究時,應該融合其他要項於其中 反覆增入、移出,否則便可能形成偏頗不完整的論述。

未來再在此概念下的接續的分割研究,必然相當有趣。有一本童書,

叫「十萬個為什麼」,小孩喜歡問問題,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有了答案之 後,再繼續問…一直、一直問下去。許多人,長大之後便不再問了,或問 了三個問題之後,就吸收了答案並停止,下一次再碰到相似的問題,他就 拿出上次得到的答案,這是很可惜的。海外華人研究是一種在研究對象選 取時屬排他性的研究,針對性強,正因為如此,如果能納入各種領域的思 考及研究方式,就能琢磨此一限定對象研究的各個層面,避免只能看到廣

133

面而無其中纖維的布疋。本研究所嘗試的跨學科整合,便是希望過去海外 華人領域常以歷史分析、文獻分析、多個案訪談、量化問卷等取徑進行研 究的方式再擴大,以心理諮商領域常使用的「生命故事」取徑、「敘事分 析」的觀點來進行。潮龍起(2007)在移民史的跨國研究討論中提出,應 要集中跨國移民研究中不同地區、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建立國際合作和 對話機制,比較各自不同的經驗研究和理論觀點,相互借鏡,以取得共識。

移民研究是一項綜合研究,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組成研究團隊。

筆者自本研究中思及未來可延續討論的回流因素研究議題,包括「一、

社會政策及法律規定在哪些方面上影響了回流;二、個體若在環境偏好因 素下是傾向紐西蘭的環境、文化,哪些回流因素會使其弱化;三、第二代 華裔青年的回流因素探析;四、對華裔青年深度訪談研究的跨文化溝通技 巧有何要項?」更重要的是,各種研究議題應嘗試運用適切的不同研究方 法進行之,縱使不同學科中有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但若其他學科常使用 的研究方法能直破研究問題的核心,便應尊重、仰賴該研究方法的力量,

面對同一個問題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透過群力的努力,便如紐西蘭 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曾說的:「科學家不是依賴於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 幾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個問題,並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 正建立起來的偉大知識大廈之中。」筆者期待本研究能成為知識大廈中一 塊磚。一個紐西蘭華裔青年的生命故事解析得以成為 1.5 代臺灣華裔回流 萬象其一型態的脈絡呈現,願能融(溶)入回流研究之中,就像各種回流 因素的交織互動,「把一塊泥,捻一個你,留下笑容,使我長憶,再用一塊,

塑一個我,長陪君旁,永伴君側,將咱兩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 調和,重新和泥,重新再做,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從今以後,我可 以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136

136 此詞出於元代女畫家、詩詞家、書法家,管道升(1262-1319)。後為海外華人音樂家、教育 家李抱忱博士 1963 年譜曲而成知名歌曲《你儂我儂》。

13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博碩士論文:

丁興祥、賴誠彬(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質性研 究:理論與實作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2,2001 冬,77-106。

王如音(2008)。不同程度華裔學生之閱讀策略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學門研 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李靜柔(2000)。空間凝縮下族裔文化之遠播-以來臺美籍華裔青少年接 受臺灣流行文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燕蕙(2007,10 月)。「論文」,在學術與生死之間-本土敘事研究之詮 釋學反思。發表於第七屆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生死 學系,2007 年 10 月。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呂青華(2010,10 月)。紐籍台僑子弟返台升學的基本動力-從一個移民 媽媽的期望談起。開拓僑民與華語文教育新境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 論文集,460-467。中原大學,2010 年 10 月 22 日。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建玲(1996)。對一百名華裔學生語言文化情況的調查研究報告。語言教 學與研究,4,122-132。

吳慎慎(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

135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 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碧珍(1999)。文化的獲得-一個華裔兒童學習行為的個案研究。新竹師 院學報,12,165-195。

林若雩(2001)。由優勢到競爭:臺灣的僑務政策(一九四九-二000)。 立法院院聞,29(9),36-46。

林慧蘭(2002)。我國海外高級科技人才返國工作動機與適應之研究-以 工研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蓉(1999)。中年婦女的生涯轉換。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論文,未出版。

周祝英(2005)。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之影響-以紐西蘭為例。教育研究 月刊,136,148-158。

青柳香(2006)。影響日本職業婦女出國留學之因:以台灣的個案為研究 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芳(2010)。一位男性幼教主管的生命故事。耕莘學報,8,135-147。

夏誠華(2002)。台灣地區移民變遷之研究。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一卷─

移民、華僑與經貿,1,169-186。

紀素菁(1991)。都市空間摩擦對居住環境生活品質衝擊之研究:以敦化地 區為個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丞芝(2007)。在台韓國華僑夫妻勞動經驗之考察:臺北都會區之田野 研究。國立臺灣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6

姜蘭虹、徐榮崇(2001)。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選擇因子與遷徙過程。中國 地理學會會刊,29,39-72。

姜蘭虹、徐榮崇(2000)。區位決策與就業適應-以雪梨的台灣移民為例。

地理學報,27,1-20。

姜蘭虹、徐榮崇(2003)。澳洲台灣僑民現況之研究。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委託研究報告。

姜蘭虹、徐榮崇(2005)。澳洲臺灣移民第二代的就業適應與回流之研究(II)

-1.5 代年輕移民在澳洲的適應、回流與自我認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洪雯柔(2009)。紐西蘭幼兒師資之培育與多元文化素養的養成。載於周梅 雀、賴誠斌(編),幼兒師資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5-42。

臺南:崑山科技大學。

洪雯柔(2008)。紐西蘭中小學新教育政策之核心概念-個人化學習。比較 教育,64,157-167。

洪雯柔(2012)。紐西蘭中等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 刊,54,207-230。

洪雯柔(2010)。紐西蘭幼兒教育與初等教育改革:卓越與平等間的擺盪。

教育資料集刊,45,211-232。

洪雯柔(2009)。紐西蘭雙文化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初探。教育研究月刊,

185,115-123。

徐榮崇、姜蘭虹 (2004) 澳洲台灣移民的空間性與地方性 — 以居住地的選 擇與決策思考,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報,28,81-107。

徐榮崇、姜蘭虹 (2005)近期澳洲臺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析及僑務政策上 的涵意。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1-18。

137

徐榮崇、葉富強(2006)。性別角色的跨國思維-以布裡斯本的一點五代臺 灣移民為例。人口學刊,32,43-81。

徐榮崇(2006,5 月)。澳洲臺灣移民在遷徙過程中的問題、調適與適應。

發表於 2006 年臺灣人口學會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臺灣人口與社會 發展。臺北:政治大學,人口學會。

徐榮崇(2008)。跨國的移置與鑲嵌-談加拿大臺灣僑民的移民動機與居住 地選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39-77。

徐榮崇(2011,6 月)。交叉影響評估法在海外華人研究上的應用-以加拿 大 1.5 代移民回流研究為例。發表於海外華人新聞傳播與文化教育學 術研討會。臺北:玄奘大學。

翁寶美(2006)。父母癌逝青少年之悲傷歷程研究-以正向影響為焦點之 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

261-2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 理研究,16,2002 冬,23-69。

夏明菊(2003)。華裔學生和與學習動機分析。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 報,4,46-54。

康丹(1992)。文化相對主義與普遍主義。中國論壇,32(4),76-80。

康丹(1992)。文化相對主義與普遍主義。中國論壇,32(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