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節依據生命故事取徑,說明研究步驟如何串連出研究意義。

生命故事研究的步驟如下:一、選擇經驗和主題,二、蒐集研究資料,

三、分析研究資料,四、資料詮釋,五、故事研究的完成(梁福鎮,1999)。

Smith(1998:190-199)則有不同分序:一、選取研究對象,二、建立並使用 檔案,三、尋找並發展主題,四、掌握個案的精髓,五、決定形式,六、

脈絡與寫作的考量。

筆者於兩年前便已開始留心注意研究主題與對象,當時已進行初探性 研究訪談,再加上要融入敘事探究法的多元視角、反覆建構特點,故再將 研究步驟調整細分為:一、初探性研究發現研究主題,二、閱讀相關文獻、

54

確立研究問題,三、研究對象選取,四、文獻回顧建立輪廓,五、蒐集研 究對象資料,六、文本編碼、分析,七、重構文本,八、再分析資料掌握 精髓,九、脈絡與寫作的考量-完成寫作。以下將說明各步驟進行方式:

(一)初探性研究發現研究主題

兩年內蒐集 20 名左右華裔青年的故事。訪談採半結構式訪談,主要是 了解其簡要的成長經歷、生活現況與來臺動機。透過初探性研究訪談,筆 者發現其中不少人從被動來臺轉變為有在台灣積極發展的意願。華裔青年 回流臺灣動機成為筆者研究興趣所在。

(二)閱讀相關文獻、確立研究問題

閱讀有關回流臺灣的華裔移民研究文獻後,筆者發現若能再針對個體 生命本身的發展與思考方式來看回流的動機,而非以多個案的比較歸納,

會有助於相關研究的完整性與針對性,更能深究回流動機背後的成因。

(三)研究對象選取63

在初探性研究訪談中首位激起筆者研究興趣者即為幼年起移居紐西蘭 的綸綸,他積極度最高,願意不辭學業重讀的辛苦而將學業移至臺灣。筆 者於 2011 年向綸綸取得口頭承諾,他表示相當樂意加入此研究成為主要研 究對象,也在時間上同意多次並長時間將與其進行深度訪談。另外筆者於 2012 年取得綸綸的錄音同意,正式成為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

(四)文獻回顧建立輪廓

利用多種管道蒐集相關議題文獻並整理、建立先備知識。64正如前節所 提的參考式文獻。目的是以具世界觀的視角認識這個個人是社會上的哪一 種角色。有了清楚認識,在進行訪談互動時才有發現問題的敏感度,分析 文本時,能對時代與社會的影響有所感知。此步驟不限於訪談前進行。

63 研究對象選取原因請見第一章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選材」。

64 請見第第二章文獻回顧。

55

(五)蒐集研究對象資料

進行深度訪談並錄音、摘要,另外有研究對象提供的相關資料,如日 記、信件等。在訪談中必須謹記研究對象並非將曾發生的事實直接呈現,

而是用他認為研究者可理解的方式敘說與重構生活經驗(Mishler,1986)。

(六)文本分析

在敘事分析中,研究者的觀點與知識佔有極大的影響。張芬芬(2007;

2010)將Carney (1990)的質性研究分析觀點分解出五個梯級:一文字化,二 概念化,三命題化,四圖表化,五理論化。此一「文本分析」涵蓋了前四項。

Lieblich 等人(1998/2008:18-23)建議敘事研究中閱讀、詮釋和分析生命 故事或其他敘說資料可依兩個主要向度:整體( holistic)-歸類(categorical)、

內容(content)-形式(form)。分析方式依此大致分四大類,筆者整理出其分

56

(七)再重構文本

互動性的訪談、多觀點的交流,甚至變卦的敘事對話都可以在研究中 呈現。前一步驟整理的文本給研究對象過目,其間研究對象可隨時與之對 話或表達想法,再更深入訪談:一、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是否引起研究對 象共鳴或不受認可,而原因為何?二、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會創造研究對 象對自我生命的新的認識,與他原本已知的有何差異?三、研究對象是否 在瞭解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後會因對話時空差異或其他原因而改變說法或 有新的資訊可加入?

再邀研究對象重構文本可減少「他者」身份的距離,也能再認識、詮 釋不同觀點或不同角度的資訊。此步驟可多次循環,不限完整文本再重構。

(八)再分析資料掌握精髓

再重複或更深入前述第六步驟並理論化,給研究者更多機會找到研究 問題的解答。不僅在此階段再將研究對象的輪廓描繪出或忠於轉述而已,

也要為了「從研究對象的描述,透過研究者的色筆畫出一個或多個不同的 風貌」,應該要在此階段尋找適當的顏色,要能表現研究對象所描述的特色,

也要找到這些顏色對於研究者及研究對象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試圖去揭 露一個或多個經驗世界的社會事實。

(九)脈絡與寫作的考量-完成寫作

在個案研究和一般質性研究的差別上,必須注意個案研究的目的在理 解,所以必須包含足夠的描述,以便提供讀者替代性的經驗,可以讓讀者 在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Merriam, 2001)。也就是說,筆者在研究中的文字 描述要從不同角度表現,這樣就能確實關注到詮釋觀點下的故事主角、說 故事者、讀者三者中最易忽略的-讀者的詮釋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