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回流脈絡

第二節 生命週期轉化視角

過去討論 1.5 代年輕移民回流因素的文獻中可見到研究者們發現「生 命週期」為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本研究從「生命週期」的角度討論研究 對象個人的視角轉變。透過單一個案回流決策的探索,更清楚地看出「生 命週期」在回流因素中扮演著重要的基底角色。

一、 層次性的轉變

本文文獻回顧討論到的青年發展與提到人類在不同階段對於自我認同 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童年時期(小學時期)對於個人認同與形象認同 有較高的確定感,國中生及高中生可能因重視同儕關係而較重視社會認同,

而大學生則較重視個人認同(陳坤虎等人,2005)。119其他研究年輕回流移 民的文獻中多也提及生命週期的階段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如鍾佳君(2008)

119 見第二章第二節,青年發展與生涯規劃。

112

便從研究中發現過半數以上表示與工作因素有關,鍾認為這可能是因受訪 者皆處於生命週期中準備就業和職位安置的階段。

在本文的研究方面,研究對象的回流決策依序歷經三個不同的階段:

「抗拒不從」、「勉強妥協」、「積極認同」。120幼年時期跟隨父母往返臺紐之 間而無異議,但是到了青少年前期,中學左右,研究對象開始抗拒回到臺 灣度假,遑論是回流臺灣發展了。在他的生命故事中,內容相當符合青少 年前期發展重視社會認同(此包括同儕力量)、形象認同,因為他的交友圈 和型態也正是此時逐漸穩固成形。121。但是到了 19 歲,研究對象進入大學、

選讀醫學院,開始較青少年前期更重視個人認同,開始從更長遠的角度思 考未來,此時父母從小灌輸他未來要回臺發展的期待,進入了考量之列,

他的規劃出現了「30 歲過後再回臺發展」,正如 Meilman(1979)所提的「他 主定向型」,但後來 20 歲經歷了不同的臺灣生活和父親帶他見識的更多與 成功事業相關的要件之後,他便邁向了「自主定向型」;此時,他不再是因 父母的期待才無奈有回臺的安排,而是他在面臨職業選擇(醫師專科)考 慮未來發展時,便同時認識了及早回臺對未來事業的助益以及在臺生活的 豐富性。即便父親其實很早便已教他認識的學生時期建立人脈的重要性和 回臺考醫師執照之難度,到了自己重視未來發展的這個生命週期,上述父 親灌輸他的客觀事實才真正使回流臺灣就學成為他認知中的必要行動。

陳鈺淳(2010)對阿根廷 1.5 代回流移民的研究中也提及,其回流決 策的產生,與人生不同階段的轉變與需求相關,如求學、就業、家人與婚 姻…等。透過本研究的生命故事,也可以看到研究對象的轉變在生命週期 的討論上,和青年認同的發展相符,生命週期的變化帶動了認知、視野的 調整。

120 見第四章第五節,生命的轉彎處。

121 見第四章第二節,研究對象的中學時期描述。

113

二、 阻力的弱化消失

當生命週期正處於面對職業選擇的階段,認知及視角已經調整,一旦 目標確認後,還必須在於這位華裔青年願意犧牲、或用自己向來隨遇而安 的樂觀看待必須捨去的一切。本文研究對象綸綸 2008 年進入全球排名第五 的醫學院,在紐西蘭住豪宅,念名校,身為課業上的菁英,也不缺總會相 聚玩樂的朋友,原本已經計畫在紐執業,2020 年再返臺發展。這樣的人,

他決定將課業轉至臺灣,從臺灣的大學畢業,以利於未來發展,對他來說,

他捨棄了什麼?為什麼願意捨棄?

「(在臺北開車)我也覺得很麻煩,因為我要回臺灣,可是我又很喜歡開車,

很想在臺灣開車,很麻煩,停車也麻煩#四 F01#」

他知道來到臺灣,住在臺北之後,要開車是不容易的事,但他還是很 希望在台北還是能像在奧克蘭一樣開車,也許得捨棄這項樂趣,也許能挑 戰成功,都不一定,但他願意。除了可能不能開車以外,來到臺灣生活,

還得捨下許多每個週末見面的好朋友,

「有大概十個朋友也要回去臺灣了,有幾個好像是畢業以後(按:回流)。

#六 I07#」

還有氣候帶來的不適,他 2012 年年中回臺灣時,是他長大後第一次感 受到臺灣夏天的炎熱,

「我到機場是凌晨,那個時候就覺得熱了!跟計程車司機說熱,他說我 到白天就知道了,結果真的熱得受不了!#五 G03#」

有一次在見面後走了一段路,他流了滿頭大汗,其實當時太陽早已下 山,很難想像他如何白天是如何度過的,但他對筆者說:

「好熱!我記得我以前不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臺灣人吃那麼多那麼油的,

可是沒有很多胖子嗎?可能是因為流很多汗#聊三 A02#」

114

「很多地方都有冷氣啊!像77-11便利商店)就到處都是。#聊三 A03#」

他的樂觀,由此可見一斑。另外,他曾說過到臺灣選哪所大學對他來 說沒有差別,只要是好的學校就好了,

「台灣最好的是台大,紐西蘭最好的是奧克蘭大學,奧克蘭大學還比台大排 得前面,所以我真的沒有很在乎#六 B05#」

言下之意,反正他已經選擇離開了世界級學府,臺灣的學校排名都較 之落後許多,因此哪一所都一樣。這樣的話,雖然聽起來自傲有瞧不起臺 灣的大學的語意,但筆者感受到的是他對於到臺灣讀書的確定,語氣中也 並沒有一絲無奈或輕視感。

年輕的華裔移民要回流臺灣,必須捨棄目前的社會資本及生活習慣,

如本文研究對象並未因必須捨棄許多而打消回流念頭,計畫堅實如不可撼 動。他以隨遇而安的個性觀之,而且實際地關注在生涯規劃的轉向實行上。

可知的是,本文實際派的研究對象在目前的生命週期下,為了未來的發展 和即將迎來的新生活,其他的窒礙在他面前猶如氣泡般-曾經存在,但隨 心態成長、調整,而消失了。

Manying Ip(2001)的研究另外指出的年輕的臺灣移民在畢業之後會因 嚮往「刺激」的生活方式而回流,這也符合了本文研究對象喜歡臺灣豐富、

多樣的生活趣味性,而更願意做出改變。

他的生命週期已處於重視未來發展的階段,青少年對於社會認同和個 人認同的重要性在不同年齡會有消長,因此,抗拒回流和後來積極準備回 流,其實不像數學公式,大減小才有剩餘。並非因為積極的原因大,抗拒 的原因小,才在內心有了妥協,應該說,由於生命的成熟度,加上他個人 特質能找到生活樂趣並隨遇而安,原本抗拒的原因才變得不再那麼重要。122

122 見第二章文獻回顧青年發展。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