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方法取徑

以下幾節說明從研究理念描述到確認研究方法取徑的過程、重要的研 究考量、研究步驟及工具等。

第一節 方法取徑

正確選擇研究方法,便能得到研究問題的解答。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

筆者一步步抽絲剝繭,從科學研究的集體社群原則找到個體的發現邏輯,

尋找最適合研究旨趣的、最能解答研究問題的研究思維,最後找到適合的 研究視角、方法,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式。

43

一、 研究派典:社會建構詮釋觀

「社會科學」(social research)為對於探討人與社會相關的議題,其中 涉及的學科包括了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人類學與教育學,以及管理、 潘慧玲(2003)以及鄭瀛川等人(2005)分別譯自Guba & Lincoln 於 1994 年及2000年的社會科學典範內涵新舊表格,再重新融合排版為下表:

表 三-1 社會科學的不同典範內涵

實證主義 後實證主義 批判理論 建構主義

本體論 (ontology)

「真實性」 (epistemology)

「主客關係」

(methodology)

「系統的方法和 資料來源: Guba & Lincoln (1994; 2000)。筆者改編譯文自鄭瀛川(2005)及潘慧玲(2003)。54

53 「典範」又譯為「派典」

54 筆者於此僅修飾贅字並兩相融合排版,原文原意不變。

44

透過此表,筆者認為「建構主義」能在本體論上符合本研究旨趣-不是為 了研究一個普世通則,而是以相對的角度覺察一個現象內部的個體存在,

而該個體對於自我與社會的認識是主觀的。個體性固然重要,但本研究並 不排除社會以及與他人互動的影響,甚至主張在其影響下,有可能改變大 方向的認知。Solomon(1987)指出,1978-1986 的建構主義者主要強調個體 的知識建構,摒除了社會因素的作用,雖然他相信概念是由個體所持有的,

但他認為在改變所持有的概念過程中,同儕的支持與達成共識的社會因素 等有其重要性。此即為「社會建構主義」的要點。故本研究所懷有的世界 觀屬於「社會建構主義」-相信多重的、相對的、不同角度的知識真實存 在。研究的世界觀確認後,便可知透過何種研究手段來接近知識。本文將 以「質典範」為研究手段。

根據郭秋永(2011)對過去各種派典的流變、分類等描述,大體而言,

建構主義支持「質典範」,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支持「量典範」,實用主 義支持「混和典範」。55質化研究認為世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且此現 象尚在持續不斷地變化,由多面向的意義與想法所交織組成(簡春安等人,

1998)。胡幼慧(2000)認為質性研究方法的特性是注重整個過程的發展,

強調研究要接近日常生活,且其關心的範圍是涵蓋整個事件的歷程,而非 只是最後的結果。

Spradley(1980:26)曾有一絕佳的比喻(譯文取自潘慧玲,2003):

「質性研究者有如研究大地的探索者,他的任務在於描述一塊蠻荒之地。

在工作前,探索者會先蒐集相關資訊,再入蠻荒之地,之後便開始摸索,

此時或許會找到一個湖泊,果真如此則探索者將重返原先走過的路,試圖 探測湖泊到荒野的邊際有多遠。他會使用指南針,察看太陽照射的角度,

並不斷地做筆記,以從不同的觀察中修正前面所得到的資訊。在這整個過 程中,大地探索者的目的不在於『找到什麼』,而是在描述那塊蠻荒之地。」

55 該作者註明其「質典範」、「量典範」亦為其他研究所稱的「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另外還 有一種「混和典範」則將前述兩者結合在一起。本文筆止於此不做進一步說明。

45

已可知質性研究符合本研究旨趣-構築研究對象的生命歷程圖像以探 析其生涯規劃轉向的因果脈絡關係。但「質」與「量」可定位為互補,質 性研究可視量化的資料為資料來源之一,作為補充或附件,做為我們對真 實世界的概括瞭解(徐榮崇,2006)。

接著,筆者便尋思要採用何種質性研究取徑。

二、 研究內涵:生命故事取徑

筆者翻查人文社會學科類的質性研究博碩士論文,研究方法一章中經 常可見 Creswell(1998)的質性研究取徑的五項分類,潘慧玲(2003)整理其 內涵,筆者摘錄要點於此:56

1. 傳記研究(biography)是透過口頭敘說或文件檔案資料對於個人之 研究。類別概可分傳記、自傳、生命史、生命故事、口述史等。

2. 現象學(phenomenological studies)研究一些個體對其生命經驗中某 一概念或現象意義的闡述,要瞭解的是人類經驗中意識的結構。

3.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特色在發現或產生理論。認為理論應 植基於田野中的資料,特別是人們的行動、互動與社會歷程中。

4. 民族誌(ethnography)是對於一個文化或社會群體所做的系統描述 與詮釋,研究對象從早期人類學的異文化,後擴展至社會中的次 級文化。就歷程而言,民族誌涉及長期進入田野,以參與觀察的 方式蒐集資料並針對重要的報導人進行深度訪談;就結果而言,

是一描述文化的文本。

5. 個案研究(case study)一詞,有人將其視為研究對象的個數,亦有 人視為一研究方法,如為研究方法,則特點在於探討一個有界線 的系統,尤其側重該系統如何在特定的情境脈絡下運作。此類研

56 可見附錄三筆者參考原文表格及不同論文整理後自譯。

46

究常應用於組織研究、教育與心理學領域中。

第一章至第二章皆已闡明研究期待-選取單一個案並以「他者」身份 紀錄研究對象所述的成長與生活,進而瞭解其思維,最後能看出研究對象 在生涯規劃上的毅然轉向及其過去的經驗的交互關係,同時希望能從中瞭 解研究對象的價值觀與思考脈絡。因此將採用「個案研究」方法。

林佩璇(2000)在質性研究的討論專書中層指出個案研究的特色,筆 者簡述之:一、整體性:針對研究對象通盤完整的瞭解;二、經驗理解:

研究者試圖瞭解研究對象的價值觀,建立同理心的理解,並藉此將資訊傳 達給讀者;三、獨特性:重視個案的獨特性質;四、豐富描述:探討現象 的過程、意義的詮釋皆由厚實描述來呈現;五、啟發作用:有助於對研究 現象的再了解,以產生新的洞察力來探索先前不知道的現象和關係;六、

歸納理性:研究者的興趣常在於發現和理解現象,而不在於假設考驗;七、

自然推演:強調將個人經驗融入個案發現中,以產生新的理解,並對原本 已經認識的通則作一修正。Yin (1984/2003 周海濤等人譯)在個案研究設計 專書中提到,個案探討是希望能擴充現有的研究及相關理論所涵蓋的範圍,

研究結果或許能和既有的理論相呼應,但無法被概略化應用在所有的情形 中。

上述個案研究是研究方法,生命故事取徑則為研究的主要工具。傳記 研究中的生命故事取徑(life story approach)符合本研究旨趣,能觀看個案 生命中的一段歷程。

「生命故事」原是老人心理學(psychogerontology)於 1990 年代中期 發展運用敘說故事達到研究目的之研究法,但其不具實證論者追求之因果 推論或普世通則價值。Atkinson(1998)指生命故事是全然理解人類生命的途 徑,特別是與他人相連結的個人生活,並知曉個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生命故事的價值不在於精確的資料陳述,它的價值是:一、自我反思 的歷程。一個人的生活事件會形塑了他們的故事,而故事也會反過來形塑 其生活事件和自我意象。二、最重要的不在於解決或矯正問題,而是在放

47

大、甚至強調出我們掙扎(Coles, 1989)。三、保留回憶與經歷(Atkinson,1998)。

四、探索過去、建構未來 統整自己(翁開誠,1997)。

生命故事和生命史取徑是有區別的,但一些學術論文中兩詞混用,因 此有必要說明之。生命史(life history)多呈現個人完整的一生,注重個體 生命完整脈絡(陳彥君,2005)。而生命故事則較著重在生命歷程中的「某 些故事、事件、生涯、或轉捩點」(Angrosino,1989;轉引自游璧如,2004)。

生命故事強調要放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加以分析以知其所處的文化、

價值與傳統是如何影響生命的循環發展(潘郁琪,2002)。張慈莉(1999)

以主題的明確與否與資料的蒐集程度區分,生命史與生命故事雖都重個人 與環境的互動,但生命史的主題性並不像生命故事般的明確。

筆者選用生命故事研究取徑,因求明確的主題性並與社會脈絡同析,

不僅自研究對象的敘述與回憶以見其思考模式與成長背景,也將個體與社 會連結,同時從中展現其心理與認知,這是以「他者」身份進行研究所希 望獲得的研究成果。下段接續討論生命故事內容的獲得方式及分析觀點。

三、 分析方式:敘事分析

Todorov(1969)年提出的敘事探究(Narrative Research)(Riessman,1990) 指凡是使用或分析敘事素材的研究,就是一種敘事研究。57這是一種廣義的 用詞,含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涉及引伸及分析生命經驗的故事及對這一類 研究的報告。58這種研究模式導向真實的故事,追尋令人信服的故事生動 性,也可透過敘說的一致性和不連續性來反思、理解生命(Clandinin &

Connelly, 2000:17-18)。此法由個人記憶回溯,即便是瑣碎片段的生命經驗,

也可產生新的理解與觀點,是一種被生活出來、被講出來的故事(Clandinin

57 敘事性分析研究(Narrative Analysis)中的「敘事」,也有人稱「敘說」,學術研究上意義重疊 但用詞不同者有「敘說研究」「敘事研究」「敘說分析」「敘事分析」等,或將「研究」一詞改 為「探究」

58 例如:生命故事、敘說訪談、日誌、日記、回憶錄、自傳和傳記等。

48

& Connelly, 1999)。以說故事-聽故事的方式蒐集資料,作為研究目的或研 究工具(林美珠,2000)。

Riessman(1993/2003 王勇智等人譯)以五種層次來說明敘說分析的理論 脈絡,其層次順序為關注、訴說、轉錄、分析、閱讀。筆者整理各種有關 敘說探究的文獻要點,以觀點、原則、層次整理如下:

1. 觀點:新的理解與觀點可以由語言描述中的脈絡探析知之。

2. 原則:由研究對象描繪其經驗,由研究者以該身份及價值觀反思 詮釋之,而非以直接資料收納之。

2. 原則:由研究對象描繪其經驗,由研究者以該身份及價值觀反思 詮釋之,而非以直接資料收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