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生命故事

第五節 生命的轉彎處

在「綸綸的留言」中曾提到過他原本不想回到臺灣,回到臺灣其實是 他父母長久以來的期望,也是從小學起一直在他耳邊提起的未來規劃,而 抗拒的心理是在中學左右開始出現的。

「我真的非常不喜歡臺灣,也希望以後不要再回來。每次我必須回來 時我都覺得完全在浪費時間,而且也沒有建設性。我這個學期會決定回來 台灣其實是極其不願的。」(取自「綸綸的留言」)

但是父母的期望,使得綸綸只能對於回台的生涯規劃是盡量地推遲。

在 2010 年年底回台以前,原計畫是畢業後在紐西蘭工作一段時間再回臺灣 發展,但這樣的規劃其實是從勉強的妥協開始轉變的,

「原本講說可能2020年再回台灣吧,可能我30歲才回台灣#四 B0506#」

「19歲開始就知道就算當時不回去,畢業工作以後應該也會回到臺灣,其 實原本是不想的,可是我爸爸媽媽很希望我回臺灣啊!最快是畢業後,一 開始是打算不回去,本來是想永遠不回去,後來變成是畢業工作以後,再 後來就變成畢業以後,可是現在我明年(2013年)就會回臺灣。#二 P06#」

2010 年年底回台的經驗,使他的想法開始有了轉變,甚至還很積極地 不顧可能要重讀大學的辛苦,願意提早回台發展。

亦即他對於回到臺灣發展的生涯規劃有三個階段序:抗拒回流臺灣、

勉強推遲回流臺灣、積極準備回流臺灣。綸綸心態與規劃改變的三個不同 階段中各自有不同的原因,本節將分述之。

一、 抗拒回流

綸綸抗拒回流的時段是中學時期,小學時他對臺灣的感覺已經很陌生 了,所以放假時只是跟著家人回台,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

100

「小的時候不會(不想回台),那個時候可能沒什麼想法吧,沒什麼主見,

爸媽說什麼就做什麼啊,回去就回去啊#二 C07#」

他跟著家人 1994 到 2000 之間大約每年至少會回去一兩次,

「2000之前是在鳳山那邊,後來是在左營,後來是在台北,那時候不是說 不想要回去,就是不會想到要回去,因為,很少回去啊,然後臺灣那時候 對我來說應該很陌生吧,然後中文也不會啊,然後那時候都在這邊紐西蘭 啊,所以回去的欲望就比較小,不是說不想要回去,就是不會想到要回去。

#二 C04050607#」

接著上中學後有一段時間沒再回到臺灣,因為即便小時候在台灣有快 樂的記憶,但是在紐西蘭同樣也很快樂,

「然後2001開始以後可能就比較比較不太想回去,就是要回臺灣的時候,

就會比較不想回去。#二 D01#」,

「國中有一段時間五、六年都沒有回去,差不多 2000 開始到 20062007 那段時間都沒有回去,然後20082009開始以後就每一年都回去了。#二 B04#」

他在紐西蘭的朋友圈從中學開始逐漸穩定,而臺灣的親戚並沒特別使 他掛念,就算回台,唯一掛念的父親當時在台灣更是忙於北高兩地工作奔 波,綸綸在紐等父親放假時來相聚反倒更親近。

在社會認同上的需求顯著較大的中學時期,對於朋友圈的重視,較童 年時期更為重要。114這種抗拒回到臺灣的心理是很容易瞭解的。一直到十 九歲,他才勉強有了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台的認知。

紐西蘭帶給他的拉力不僅止於交友因素,從他的記述中也可以感到他 相當喜歡紐西蘭的家,

114 見第二章「文獻回顧」青年發展理論。

101

「紐西蘭的房子雖然比臺灣台北的便宜好幾倍,可是大很多,很寬喔!我 家有兩百五十坪#二 P03#」

他常常說:

「我比較喜歡待在家裡,很舒服。#三 M05#」

他也很喜歡紐西蘭的環境,當筆者提及要去走訪紐西蘭時,他提出了 許多建議,

「我覺得妳都來紐西蘭了,很多地方滿值得去看看的。#四 D10#」

另外,他自知所讀的中學之優秀以及當時他有一份優越感存在

「我讀的高中是紐西蘭最老最有名的學校唷!你可以去網路上看,那學校 真的滿有名的,有很多資料#I01#」

而他就住在這所中學附近的豪宅區,對於物質欲及優越感的需求比較 強的他正處於重視社會認同和形象認同的年齡,上述所有因素都緊緊地抓 住了他的心。115即便父母一直在他耳邊叨唸著期待,但這時候的他所注視 的是:朋友、競爭、外表、物質。

同時,臺灣對他的推力則更明顯,

「臺灣那時候對我來說應該很陌生吧#二 C05#」

「(親戚)到現在都還是沒有很熟,就過年也沒有講幾句話#二 E02#」。 如第四章第三節可見,綸綸對於臺灣的親戚是相當不熟悉的,尤其是 父親那一方的親戚。116這有幾種可能性:一、父親那方的親戚與綸綸的年 齡差距甚大而形成了隔閡,二、母親身在海外,因此難得回臺總會帶綸綸 回到娘家而使他對母方親戚較為熟悉。他曾提過姊姊和親戚們較為熱絡,

115 見第二章「文獻回顧」青年發展理論。

116 見第四章第三節「重要他人」中的「綸綸口述的家庭樹」。

102

自己則不然,因此他與姊姊的個性差異,也使他與親戚較疏遠。再一種可 能性是他姊姊是 1.5 代移民,而他自己是學齡前的 1.5 代移民,因此對於台 灣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就如他自己說的「在台灣我也不知道怎麼跟臺灣人 相處,不知道怎麼跟他們講話的感覺,不知道講什麼,就好像講什麼都不對,

就會有一種距離感,還是感覺好像沒有那麼熟,雖然很好,不像我在紐西蘭的 臺灣朋友那麼好、那麼熟#三 I03#」。

回臺時所接觸的人,應該都是他的親戚,而在親戚這一人際關係裡,

他並未得到滿足,因此,臺灣給他帶來的推力與不適感,是相當明顯的。

二、 勉強推遲回流

綸綸從 19 歲開始就知道自己應該是差不多 30 歲時會回到臺灣發展,

這是他上了大學,選了整型外科作為專科後,再加上父母持續的叨念,他 才勉強做出的規劃,但此時,他已經把實際派的性格發揮出來,瞭解到整 型外科在臺灣的市場比較大,因此若要真正有良好的事業發展,在臺灣是 有更大空間的,這才使他終於自願回到臺灣發展。

就他所知,在紐西蘭奧克蘭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有 60%都前往澳洲 發展,其他留在紐西蘭,華人也大部分是去澳洲,一部份回流,

「像我啊,臺灣啊、香港啊、中國啊。#四 C02#」

澳洲吸引人之處是遠高於紐西蘭的薪水,

「澳洲的薪水比紐西蘭高了兩倍吧!#四 C04#」

但這對綸綸卻沒有關鍵的吸引力,他所關注的不同,

「我有接觸過澳洲人,我覺得,你知道都市人會感覺比較複雜一點嗎?就是比 紐西蘭人複雜一點,他們(紐西蘭人)比較單純。#四 C08#」

「之前就沒有很想要澳洲,大家都去我不一定要去啊#四 C09#」

103

雖然在綸綸所看到的現象中,留在紐西蘭執業的華人醫生並不多,但 他 19 歲時,他也考慮過留在紐西蘭執業到 30 歲再回到臺灣發展,「在紐西 蘭工作很容易找的#四 B07#」,他認為,在紐西蘭當醫生並不難,只是薪水 沒那麼高。117同時,他也考慮去其他國家,

「我當時是有打算去美國,或是英國,或是韓國,,整型嘛,去韓國啊!

還有美國我以前就很想要去,去那邊住,嗯之前不太想要回臺灣,澳洲我 也沒什麼興趣,英語系的國家就很好了,是這樣想的,之前不想回臺灣的 時候。#四 C0607#」

19 歲到 20 歲這一至兩年間,他的生涯規劃跟想法似乎因為選擇了整 型外科作為專科而開始搖擺、模糊。他還保有想要去美國和英國的想法,

「我也想過到英國去實習#四 C05#」

邁向大國的憧憬是容易理解的,但他也想為了事業往韓國發展,另外 也想到台灣市場的確很有發展空間,晚一點再到臺灣發展也是父母樂見的,

至少不是完全不回臺灣發展。

三、 積極準備回流

2010 年年底到 2011 年年初的臺灣生活是他引發積極準備回流的時點,

如上一章「綸綸的留言」所載,

「在又多瞭解了一點中文和臺灣之後,我可以有自信地說我明年會再回來,

而且不久的將來必會回到臺灣工作。」

2011 年年底回台時,他已經約略有了回台重讀大學的想法,

「我最近在考慮要不要在臺灣讀大學#聊一A01#」

117 2010 年 1 月 7 日星島聯網的澳洲新聞報一篇新聞為「澳洲:紐西蘭醫生將可到澳洲工作:四月 改例高薪將可來澳行醫」,2012 年 11 月 10 日資料取自:

http://www.singtao.com.au/AUSTRALIAnews/public/article_v.cfm?articleid=124239&intcatid=1

104

到了最後一個月,他很肯定地確定了生涯規劃的轉向,

「應該是後年就會回臺灣讀醫學院,還不知道要讀哪一間,重讀也沒有關 係。#聊二 A01#」

2012 年的年中他到高雄探視親戚時,已經可以看到他在著手進行返台 的計畫了,

「今年十一月會再回來辦一些事情,明年會回來念書。#聊三 A01#」

在這其中,還有一些因素不是那麼明顯,但卻也是重要的轉折原因,

首先還是父親的影響,顯然是父親對於他之前計畫晚一點再回臺灣發展之 事,仍然不夠滿意。綸綸自大學起,父親便已向他說明若在紐醫科畢業,

未來回臺仍須考照才能在臺執業,但這在當時並未受到綸綸的重視,

「就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要回台灣工作的事情啊,後來才開始想。#七 A01#」

他著力於說服綸綸有關及早在事業上人脈建立的必要性。在他回臺灣 時,父親帶著他見識了一些因為有良好人脈網絡而建立的起的生活型態。

雖然要建立好人脈,在台灣發展要靠關係,這樣的道理綸綸從小便曾聽父 親提,但是他準備要 30 歲再回台發展,他父親便更嚴肅地不斷向他灌輸人 脈建立的重要性以外,更將許多例子實際展現在他面前,讓他感受到,有 許多網絡是從學生時期就要建立起來的,

「他有給我選擇,應該是說我被他說服了。#五 G05#」

這便是綸綸決定要不辭辛苦,重讀大學的重要動機。

這便是綸綸決定要不辭辛苦,重讀大學的重要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