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生命故事

第三節 牽繫-重要他人

在綸綸至今 22 年的人生旅途中,有重要的家人和朋友的陪伴,這些人 對他來說或許由於人生歷練尚淺,說不出有什麼樣的影響,但從他描述自 己的故事中分析,可窺知一二。

一、 親戚

綸綸的母親是新竹客家人,因此他偶爾回台時會隨家人到新竹拜訪,

在其中也有同年的親戚,但並不算比較熟的玩伴,雖然 3、4 歲以前會一起 吃飯、一起睡覺或一起玩,但是那已是太久之前,綸綸認為自己個性使然,

不常跟同年的親戚一起玩,

「會見到他們(同年的親戚),可是機會不多。#二 E01#」

「感覺就是算是認識的人(而已)吧!我發現這個是個性吧,因為我姊姊 跟他們就比較好,他們會主動去找我姊姊,如果都在台北的話,他們會找 我姊姊出去逛街吃飯,可是就不會找我,,你看跟我同年可是會去找比 我大八歲的。#二 E040506#」

「到現在都還是沒有很熟,就過年也沒有講幾句話。#二 E02#」

可見臺灣的親戚對綸綸來說並非是很熟悉的,也不是讓他牽掛的人。

另外,可以再從綸綸對於親戚的認識來看他對親戚的瞭解的確不深,

83

如圖為筆者依綸綸口述的家族成員整理為家庭樹圖,「?」表示他不確定、

不清楚或不知道的部分:

二、 朋友

相對的,在紐西蘭時,似乎跟他一起玩的朋友並沒少過,雖然轉學轉 得快,但綸綸回憶自己都能很快地融入學校的同學間,譬如,他轉學到第 二所學校時,才三個禮拜就已經有很多玩伴,才會出現他旁觀大家打群架 的情形。

「小學一年級,我覺得那時候我的個性跟現在差很多,那時候真的很容易 圖 四-1 綸綸口述家庭樹

84

交到朋友耶,隨便去跟一個人講話就都很容易聊得來,可是現在覺得跟誰 講話就都很尷尬。#二 M01#」

童年時期,他的玩伴多是洋人,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中學,

「我朋友都是外國人啊,英文就越來越好啊,不像有些亞洲來的學生就只 交亞洲的朋友,英文進步比較慢#五 C02#」

「我小時候可能到1617 歲都是跟外國人#二 D03#」

「(按:高中)因為我在 A 班,所以有分很多朋友,學校的朋友、週末的 朋友,感情很好唷,已經11年了#六 I0506#」

高中的時候,他的朋友群分了兩類,學校類和週末類。學校類的朋友主要 是在課業上的互動,另一批週末類的朋友則長期來往,相當固定。綸綸和 筆者分享了他和朋友週末聚會的照片,原來這批固定聚會的朋友數量高達 了 20 人以上,而週末聚會的朋友,約半數以上是紐西蘭華裔。

後來他進入大學,朋友越來越以紐西蘭華裔或幼年時期赴紐的 1.5 代 華裔為朋友圈,他有自己生活的族群分界,在他話語中是很明顯的,

「中國華人和臺灣華人是不一樣的,,我會覺得大陸的很不一樣#B05#」

「我算是比較早期過去的臺灣人,,我比較不會跟FOB在一起#E01#」

108

此外,他在談到和臺灣人(非海外華人)相處時的距離感時,直覺地 想到:

「白人都比較善良#三 I01#」

108 「FOB」是「fresh-off-the-boat」的簡稱,原意是初來乍到的人,在這裡,綸綸的「FOB」之意 為「長大後才到紐西蘭的華人,英文不甚流利,不像幼年即在紐西蘭成長的華人」。

85

當他回到臺灣和臺灣人相處時,似乎有一層隔閡,因此,他中學起的每次 放假其實都比較寧願留在紐西蘭,

「因為朋友都在這裡。(所以放假不想回臺)#二 D04#」

「我沒有那種真的很好的臺灣朋友。#三 I05#」

「我不知道耶,在台灣我也不知道怎麼跟臺灣人相處,不知道怎麼跟他們 講話的感覺,不知道講什麼,就好像講什麼都不對,就會有一種距離感,

還是感覺好像沒有那麼熟,雖然很好,不像我在紐西蘭的臺灣朋友那麼好、

那麼熟。#三 I03#」109

而其中和他感情最好的是他在小學最後一年所結交的一位華裔女孩,

「這是一個我小時候的朋友,我剛來就交到的朋友,她是一個香港人,我 跟她非常非常好#二 O01#」

「臉白白那個女生,很多朋友透過她(按:認識)。#六 I06#」

後來大學在台灣讀過中文班之後,和班上同學還有同時從紐返臺度假 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也認識了更多在臺灣的華裔,經常去唱歌、上夜店喝 酒跳舞、喝下午茶、看電影、喝咖啡,他才開始比較享受在台灣的生活,

後來也得知有些好朋友也要回流臺灣。

「有大概十個朋友也要回去臺灣了,有幾個好像是畢業以後(按:回流)#I07#」

雖然他的好朋友多是紐西蘭華裔,人數也高達 20 人以上,但其實在紐 西蘭華裔的生活圈是狹窄的,

「奧克蘭的臺灣人越來越少,奧克蘭已經是最大的了(最多臺灣人),所以 大家都互相認識,大家知道你是誰啊,我不想被那麼多人知道,像我都沒

109 他這裡所謂的「紐西蘭的臺灣朋友」不包含「F.O.B.」。

86

有在用FB啊,你知道嗎?就很特別啊。#五 C04#」110

對喜歡保持一點神秘感的他來說,奧克蘭的臺灣華人都互相認識的情 形剛好和他的喜好相反。

由推拉理論來看綸綸的回流決策,可知在親戚和朋友方面,拉力是在 台灣和朋友享受到的臺灣文化的趣味,以及也有好朋友要回流臺灣,推力 是他不喜歡奧克蘭的臺灣華人圈的固定和狹窄。

三、 母親和姊姊

在他 3、4 歲的時候,他就記得姊姊常常跟朋友在一起,

「(她)常常跟朋友講電話啊、出去玩啊#二 H05#」

但同時,對於年紀較大的姊姊,父母也是比較嚴格的,

「像是要補習啊、幾點睡啊、不要出去啊#二 H05#」

移民前在台灣,由於姊姊要補習,也常跟朋友在一起,因此在他記憶 中多是九點以後才會見到姊姊,偶爾才會一起吃晚餐。姊姊較易與人結交,

這件事綸綸一直是綸綸的認知之一。

而姊姊對他的關愛和照顧,他也明白,譬如,交女朋友是姊姊在綸綸 還小時就開始替他著想的事情,

「(談到補習)對音樂滿有興趣的,很多是我姊姊要去學的,(然後你就跟 著去?)對,她說她怕我以後交不到女朋友#四 J03#」

「(談學唱歌的原因)姊姊要我去學,她說女生很喜歡會唱歌的。(姊姊算 很照顧你對不對?)對啊!感覺得出來嗎?#四 J1606#」

姊姊在綸綸 14、15 歲時就到澳洲留學讀法律,畢業後也在澳洲工作。

110 紐西蘭 2006 年人口普查顯示,出生地或父母為臺灣國籍者已再低於 2002 年的人口普查。

87

從綸綸的記述中可以感受到,對於大了他 8 歲的姊姊,有很多事情,他會、

也自然而然地跟著姊姊做,要是他還做不到,他會覺得姊姊自有她過人之 處,但同時也會覺得自己和姊姊確實有所不同,但另一方面,姊姊對他的 關愛和照顧,處處可見一斑。

除了姊姊之外,和綸綸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就是母親了。他跟母親在一 起的時間從小就比較多,

「離開臺灣之前本來就比較少跟爸爸見面,比較常跟媽媽在一起#二 H07#」

「爸爸上班都很累,媽媽怕我吵他,因為我還滿愛哭的,所以會帶我出去。

#二 H07#」

綸綸的媽媽給了他很多優良典範以供學習,綸綸現在雖然屬於經濟富 裕家庭的孩子,但他並未揮霍、也很愛惜自己的所有物,相信也是受了媽 媽的影響,

「我媽媽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環境還不錯,是沒有現在好啦,她會講她小時 候多用功啊,然後我多懶啊,還有她多珍惜自己的東西啊#二 N0607#」

他跟著媽媽從小就喜歡寫日記,也培養了綸綸對事情有較強的觀察和 記憶力。

「我媽其實她會隨時都帶一本筆記本,然後想到什麼就會寫下來#三 F02#」 另外,綸綸自稱小時候比較沒有主見,像移民、轉學、搬家等等,他 都是不太反對、單純跟著建議走,這一點,似乎也和他記述中提及的一些 有關媽媽的記憶相像,譬如轉學時,還有談到他想換老師時,媽媽的反應,

「(談到第一次轉學)我有現場聽到,我還記得那個人長怎樣,可是我忘記 她名字了,她就說另外一個學校好,我媽就『喔』,然後我就轉學了#三 G03#」

「為什麼喔好吧(按:綸綸回答他想換老師後,媽媽的反應)#四 J08#」。 如同許多華人家長一樣,像是小孩不應該看電視,綸綸的母親也有這

88

樣的規矩;還有利用補習讓孩子盡量接觸不同才藝使綸綸有豐富的補習經 驗;還有一些臺灣的民間觀念綸綸也自母親處承襲了一些,

「家裡不能放床頭櫃啊、床不能面對門啊、很多禮物不能送,像球鞋啊、

風鈴啊、圍巾啊#二 M14#」

最重要的是,有了父親的資金,母親給予綸綸的培育和成長空間是相 當大的,她有著「孟母三遷」的精神,帶著孩子搬遷,一直往更好的學區、

學校,讓他有機會適性發展成為菁英學校中的菁英。她盡量避開負面的影 響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然成長,但也給孩子接觸豐富的生活層面,

是綸綸所感受到的母親的愛。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他長期下來所培養的 優秀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愛護物品,隨遇而安的特質,必也部分來自母 親的影響。

雖然綸綸和姊姊相比較為被動,但對於和姊姊一樣易於結交朋友,他 是嚮往的。從他說話時提到交朋友時的愉悅感可知,在紐的那群紐西蘭華 裔朋友和在臺灣和舊朋友一起玩樂時又認識的許多新朋友,都讓他樂於浸 於其中。

母親和姊姊雖然並未真正拉動綸綸回流臺灣,但背後的這些長期影響 不可忽視之。

四、 父親

尊重他、支持他的另外一位重要角色-父親,從綸綸小時候便不常在 身邊,幼年還在台灣的時候便已是如此,但是父親就算疲倦,還是會盡量 陪伴孩子,

「爸爸都很累,中午會回家睡午覺,媽媽怕我吵他,因為我還滿愛哭的,

所以會帶我出去#二 H08#」

「我記得那時候我常常會在家裡打電動,爸爸回來睡午覺之前會陪我一下。

「我記得那時候我常常會在家裡打電動,爸爸回來睡午覺之前會陪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