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融入課程之學校整體營造,首宜強化增能活動,以涵養議題正確理念、知識與態度。
因此,行政人員與教師可透過有規劃且多元的相關研習,理解與掌握課綱與議題精神與內涵,
進而能正確詮釋、宣導與推展課程。而各領域/科目任課教師亦須提升對議題的敏感度與教學 專業知能,積極強化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知識與能力,以及融入議題的態度與實踐力。
同時,學校持續透過講解與宣導議題、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目標,促使全校師生、
家長對議題之內涵產生共識,並創造教師、行政與家長的合作關係,激發教育人員的責任感、
理想性與對議題的敏感度與關心,進而逐漸形成議題核心價值的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的共同 教育願景,議題教育因此而能永續發展。
3.2.1 制定有效的增能活動實施計畫
增能活動的成效,端視「實施計畫」的設計與執行。因此,宜審慎規劃主題、內容、時 程、人員等。同時,為使研習活動順利進行,計畫執行應考慮時間、經費及埸所等資源之提 供。例如:
安排議題融入研習與共備時間
為不影響教師課務,且能有效、定時、密集聚會,以進行正式、非正式研習或共備培力,
交換教學經驗或心得,學校在排課之初,即須運用排課技巧,使相同領域/科目,以及擔任 不同議題教師,每週皆能有一共同無課的時間,以方便進行增能活動。
制定增能之基本規範
同時宜配合獎勵辦法,制定基本規範,作為研習準則,以促進研習持續而不中斷,且能積 極、有效進行。
安排研習場所
廣設方便到達、舒適、安寧且備有茶水與基本文具的研習或教師們聚會之埸所,以激發熱 情,減少因研習而影響課務等因素。
3.2.2 設計適切的議題融入研習與共備內容
有效的增能活動須配合對象、領域/科目,以及議題之不同,系統地規劃兼具課程觀念與 行動的策略。同時,亦須能有效促成團隊學習,以及建立團隊教學環境形成與運作之機制,
並能發展教師課程與教學的信心與能力,激發教師自我學習動機與養成終身學習習慣,以使 議題融入課程教學成為教育改革的常態。
為讓教師具備議題融入領域/科目之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知能,總綱之基本理念與核心素養,
以及十九議題與相關領域/科目之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實質內涵等相關內容之理 解與體悟,應為增能活動之首要內容。此等研習內容應涵蓋知識、技能與態度,且應依議題 概念之邏輯系統規劃,視不同對象設計不同的主題與內容。例如:
全校性之活動內容
可宣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與十九項議題的精神與內涵,增進教 師對新課程的關切與了解。
各領域/科目任課教師
除正確理念與熱情之外,教師宜以各專長領域/科目之課程綱要為本,詳實閱讀、充分理
解其內容,領悟其理念與目標,並研討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內容,內化議題之 核心價值,增進教案製作等教學活動相關知能。
種子教師或進階研習教師
為促使領導議題融入之教師,精進其專長,除深化與系統化上述各研習內容外,宜提升教 師研究能力,從事行動研究,並使教師能發展示例、示範教學或提出具體方案或教學模式,
成為有能力提供諮詢與發展課程的專業人員或種子教師。
3.2.3 培養具議題專長之教師
總綱納入的議題達十九項,為求專精,學校可結合教師興趣與專業背景來組成研習團隊。
如此做法除可因分組減少教師負擔之外,更可運用教師專業分工與合作,精進研習內涵。學 校可制定鼓勵辦法,積極發展課程發展與實施之討論環境,確保團隊運作與研討之品質,此 辦法亦可併入學校相關規章。具體做法建議如下:
激勵自我成長
鼓勵學校成員自我成長,關心社會,適應變遷,並利用課餘時間閱讀與彙集相關資料、著 作,以培養對現代社會議題之關心與敏感度。教師亦可自行組成團隊,或獨立進行行動研 究、發表教學與教材成果,以提升議題教育實施之能力與自信。
尋求團隊成員
以議題基本理念、核心價值相近之領域/科目之專任教師組成團隊為主,輔以相關之教育 或學術專業人員。例如公民、生命、社會科目專任教師之於生命、人權、品德、法治、性 別議題;自然科學領域教師之於環境、海洋、戶外、防災、安全議題等;並輔以具輔導、
教務、訓育等不同職責的教育人員或專業人士等。
進行有效分工
配合團隊成員領域/科目專業、興趣、經驗或資源等進行分組,並建立具體、明確、周延的 運作機制,例如責任分配表、成員規範,以及研討主題、目標、形式與各類會議時間等周 全設計,促進分工合作與討論機制之有效運作,以培養達成不同議題融入之研發、諮詢與 教學目標之種子教師或團隊。
鼓勵自組團隊
為使團隊多元發展,集思廣義,自我成長,以發展教師個人強烈的連結感和重要感,擴大
議題發展之資源與成果,鼓勵教師透過領域/群科/學程/科目等教學研究會、年級或年段間 會議,或自發組成校內、跨校或跨領域/科目之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備課、觀課、議課,或 發展教材,或互通具體做法與相關表件之運用等。
概念篇 概念篇
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教育目標與議題融入領域/科目是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重要 特色,核心素養可以引導各領域/科目的內容,達成情意、態度及能力實踐的層次;而議題融 入可以經由學習主題的認知、議題情境的理解、議題討論的互動及議題處理的實踐,連結領 域/科目的內容,達成涵育核心素養的目標。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融入議題有十九項,其中性別平等、人權、環境及海洋教育 等議題為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架構及內涵,延伸擴充至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完整體系;品 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戶外、生涯規劃、家庭、閱讀素養、多元 文化、國際及原住民族教育等,亦是廣為社會大眾所關切的議題,具有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各領域/科目的重要性。
為增益學生的學習成效,在進行議題融入課程時,對於議題教育實施可發揮的特性—系 統性、關聯性及實作性,宜善加掌握。十九項議題在實質內涵的規劃上,能涵蓋不同面向的 主題,且能考量不同認知階段的需求,有其系統性;在實施各領域/科目的課程時,能反映時 空脈絡意涵的議題,大大提升了議題學習與學生間的關聯性;而議題的討論與處理很容易發 展出「做中學」的教學設計,具有實作性。在本篇—「概念篇」中,一一說明十九項議題的 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及學習主題/實質內涵,俾利各方在發展議題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時,能 更充分理解十九項議題的特性與內涵。
▊ 4.十九項議題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及海洋教育等議題,係延續九年一貫課程建構的架構及內涵,擴 充至十二年國民教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其理念回應了人類發展的反思與精進,從自我個 體中心逐漸轉移提升為認同不同性別、不同族群、甚至不同物種的價值,而且擴大對自然環 境與海洋的關懷,進而實踐永續發展的願景。百年來,聯合國人權宣言、人類環境宣言、二 十一世紀議程及最近推動的兩公約,展現人類追求尊重、關懷、公平及正義的成果。
此外,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戶外、生涯規劃、家庭、閱 讀素養、多元文化、國際及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反映出我國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例如 品德、生命及法治教育在回應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生命意義、道德準則及行為規範的省思與實 踐;科技、資訊、能源及防災教育則是強調如何面對新興的科技發展及引發的各種問題;戶 外及安全教育在關切自然環境體驗經驗的缺失及如何在戶外安全學習;至於生涯規劃、家庭、
閱讀素養及國際教育,更直接回應最近我國社會所遭遇的問題;而多元文化及原住民族教育 則充分展現社會對於臺灣原住民的多元文化背景的尊重與融合。上述議題的特色是具衝擊性、
急迫性、而且具有區域連結性,也就是社會必須面對的議題。議題教育的融入,展現出本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的先進前瞻,強調教育在回應人類社會所面對的挑戰,而不是僅僅 學習為未來而準備的概念內容。十九項議題融入的學習目標如下表:
表 4.1 十九項議題的學習目標
議題 學習目標
性別平等 教育
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與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 關係;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 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
人權教育 了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與價值;發展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 人權的感受與評價;養成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
環境教育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探究氣候變遷、資 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思考個人發展、
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