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 基本理念
生命教育主張「人才培育」應以「人的培育」為基礎。相較於人才的養成,人的培育毋寧 更是教育之根本,徒具才能卻欠缺為人之素養者,其對社會、人群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不 具才能者更甚。在當今過度重視競爭與功效的世局中,尤其值得強調。生命教育探索生命的 根本課題,包括人生目的與意義的探尋、美好價值的思辨與追求、自我的認識與提升、靈性 的覺察與人格的統整,藉此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知行合一,追求幸福人生與至善境界,其 實施乃全人教育理念得以落實之關鍵。
4.10.2 學習目標
培養探索生命根本課題的知能。
提升價值思辨的能力與情意。
增進知行合一的修養。
4.10.3 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核心素養不以技能與知識為限,
更須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與實踐能力,成就與發展每一個孩子的才能。達成這個目標的關鍵 就在於思考如何在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軸在於對生命終極意義進行探索,對各種價值進行思辨,並轉化為實踐的 動力。由此,生命教育的學習主題涵蓋了「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 辨」與「靈性修養」等五大範疇。其實質內涵則以「人生三問」為核心,其中「人為何而活?」
乃是對於人生終極關懷問題的思考,「人應如何生活?」則反映對於價值思辨的不斷淬煉,「如 何能夠活出應活的生命?」是知行合一的問題,而知行合一則是靈性修養的目標。然而,探 索人生三問需建基於良好的思考素養與對人的正確理解,因此「哲學思考」與「人學探索」
為進行人生三問的基礎與方法。
整體說明
• 哲學思考:哲學思考是對思考進行理性反思,培養正確思考所需之知識、技能、情意與 態度,以提升學生之思考素養。適切的思考素養引導學生覺察人我的偏見與成見,提升
客觀公正、同理傾聽的能力,促進理性溝通與對話。
• 人學探索:人學探索是對於「人是什麼?」、「我是誰?」等問題進行探究,藉由人性 論與自我觀的理解,肯定每一個人都不只是時空中具延展性的「物」或「客體」,而同 時也是不能被物化或工具化的「主體」,從而建立個人尊嚴與尊重人我生命的適當態度。
• 終極關懷:人生不只有工作或生涯發展的問題,還有生命有無意義、如何面對生命的苦 難與死亡、如何確立人生目標等更終極性的課題。終極關懷乃是整合生死、人生哲學與 宗教的重要課題,讓學生能夠分辨快樂、幸福、道德與至善之間的關係,掌握人生的意 義,建立生命的終極信念。
• 價值思辨:在科技高速發展的資訊、網路、媒體時代中,不僅道德與倫理問題日趨複雜,
美感經驗與健康訊息也日益多元豐富,因此更需要具備討論這些議題的價值思辨能力,
以釐清日常生活及公共事務中的價值迷思並尋求解決之道。
• 靈性修養:人有能力察覺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而生發超越的嚮往,「靈性」指的是人自 我超越、追求真理、愛與被愛、企向永恆的精神特性。人的靈性因為追求意義、無限與 神聖而有宗教向度,但它未必與特定宗教信仰相連。靈性修養不僅包括靈性自覺與發展,
也包括人格修養與人格統整,使人的知、情、意、行整合,突破生命困境,達致幸福人 生,追求至善理想。
各教育階段說明
以下表 4.10.1 表格的左欄,即「議題學習主題」;而表格的中間,希望學習者能逐步隨教 育階段而擴展,因此規劃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相應的議題 實質內涵。
表 4.10.1 生命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議題學習
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哲學思考
生 E1 探討生活議題,培 養 思 考 的 適 當 情 意與態度。
生 J1 思考生活、學校與 社區的公共議題,
培養與他人理性溝 通的素養。
生 U1 思辨生活、學校、
社區、社會與國際 各項議題,培養客 觀 分 析 及 同 理 傾 聽的素養。
議題學習
議題學習 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者 接 受 的 各 種 幫 助 , 培 養 感 恩 之 心。
生 J7 面對並超越人生 的各種挫折與苦 難,探討促進全人 健康與幸福的方 法。
靈性本質。
生 U7 培養在日常生活 中提升靈性的各 種途徑,如熱愛 真理、擇善固執、
超越小我、服務 利他。
融入領域/科目的說明
• 建議融入之領域/科目:生命教育議題為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宜以不同 程度與各種策略融入所有領域,例如語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綜合活動 領域、科技領域與藝術領域等。
• 融入原則說明:依據各教育階段的課程需求,研發相關議題課程、教材及教學模式,鼓 勵學校教師將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及靈性修養等融入課程,達成 具備自我察覺、尊重他人、豐富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標。
• 例舉
(1)語文領域:透過「文本表述」學習內容中的記敘、抒情文本,可融入人學探索、終 極關懷與靈性修養,在說明文本、議論文本的學習內容中可以融入哲學思考、價值 思辨。在「文化內涵」的學習內容,尤其在社群文化、精神文化等相關主題,可融 入價值思辨、終極關懷與靈性修養等適齡適性之主題。
(2)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促進與適當之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息息相關,全人健康 則還包含一個人的「身心靈」以及各種關係之整全發展(holistic development)。
然而,何謂適當之飲食與運動?什麼又是身心靈的整全發展?這些都是需要透過價 值思辨與批判思考去探索的課題,也是健康與體育領域應融入生命教育的地方。此 外,舉凡「生長、發育、老化與死亡」、「群體健康與運動參與」、「個人衛生與性教 育」、「身心健康與疾病預防」等主題均可融入終極關懷、人學探索、性愛婚姻倫理 以及靈性修養的內涵。
(3)社會領域:社會領域的歷史涉及史觀詮釋問題,公民則可能涉及許多爭議性的公共
議題,均為融入哲學思考進行反思的適當範疇。
(4)綜合活動領域:在規劃課程時,若涉及探索自我觀、人性觀與生命意義,友善的互 動知能與態度,提升生活品質,展現生活美感,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等課程目標時,
可融入生命教育中對於自我、意義的探索與相關主題,提升幸福感與反思生命議題 對自己的重要性。
(5)科技領域: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對個人及人類全體之生活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
其倫理意涵應予重視。無論資訊倫理、網路倫理、媒體倫理、生命倫理等與科技研 發或運用相關之倫理議題均應融入本領域之教學與課程設計。
(6)藝術領域:藝術活動之參與,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價值思辨與終極關懷主題,以提升 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以藝術實踐解決問題或探索藝術活動中的社會議題,亦可融 入哲學思考之主題。藝術實踐融入人學探索和靈性修養主題,也能成為理解他人感 受,培養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能力的時機。融入價值思辨的主題,則能在關懷在地 及全球藝術時,理解與包容文化多元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