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再探乘機性交猥褻罪之保護法益

第五節 性主體意識的生成

如前文中所述,性自主權作為一種人格與主體的聯繫點,其在規範上的綿密 度與刑罰程度顯然高出其他自主權甚多。一個人的主體價值表現於多種面向,可 能是具體行為決定,可能是個人化資訊流通之掌握,亦可能是社會對於其人格之 評價。然而,無論是妨害自由罪、妨害秘密罪或妨害名譽罪,都不若妨害性自主 罪般挑動著社會情感的神經。在此出現了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究竟為何人類會 如此重視自己的性圖像?為何人類面對自己的性圖像時會如此小心翼翼,將任何 破壞性圖像完整的舉動都視為對人格的重大侵害?性的隱密、敏感、對滿足性欲 的渴望與罪惡感… …對一個人的生命而言真有如此重大的分量?於是,問題又回 到了性圖像上。「性圖像與人格密切相關」此一命題,究竟是否、何時、為什麼成 為社會與法律認定的真實?

在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個人與社會之性圖像產生的過程。我們腦海中的性圖像 是如何產生的?它無疑來自於教育活動,來自於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

社會對其灌輸之一切觀念與訊息。關於此一訊息內容如何生成,則有不同的解釋。

下文將嘗試由兩個方向檢討人類對於性與自我主體之間緊密紐帶的情感根源:其 一是個人─社會的向度,其一是人類─歷史的向度,而後者亦可謂是前者的反省 與詮釋學。

第一項 個人身體與性圖像的誕生

「O my Body! I dare not desert the likes of you in other men and women, nor the

likes of the parts of you;

I believe the likes of you are to stand or fall with the likes of the Soul, (and that

they are the Soul; )

104

I believe the likes of you shall stand or fall with my poems.」

學者Nussbaum 在其著作《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裡引用了詩人 Walt Whitman 在其〈歌頌帶電的肉體〉(I Sing the Body Electric)中的一段,開啟她對 於人類身體、舉止與情感的一連串探討。

第一款 對於必死之動物性身體的拒斥

Nussbaum 所持基本論點是將單純的「慾望」與經由社會習得、以對事物具備 特定觀點為前提的「情感」區隔開來,針對後者生成的原因與其合理性進行論述。

Nussbaum 認為,情感與慾望相異處在於:慾望乃是趨近於純粹生理上需索,是生 物體源於其存續本能上的反應,如飢餓;而人類的情感則是來自於一種信念,具 有一意向對象(intentional object),並且涉及情感主體對特定事件的價值(合理性)

判斷214。據此可以歸結出情感的特徵:人類的情感係奠基於對事物的評價性認知,

而此一認知內容將連結到當系爭事物受到冒犯時,人類情感上反應的嚴重程度,

並由是產生規範需求與規範正當性。

就性的特質以及人類面對性的感受,Nussbaum 提出了一種「性羞恥」的觀點。

Nussbaum 認為,羞恥的經驗根植於人性之中,而此種羞恥的來源乃是基於人類試 圖遮掩本身的脆弱性與必死性215,亦即人類千方百計想要擺脫其與原始動物性之 間的關係。人類懼怕死亡,懼怕自己的不完美,而當人類凝視著自己帶有生物一 切性質的肉體時,將意識到自身與生俱來的缺陷,以及提醒自己終有一天必須面 對死亡的事實。因此,人類透過一連串的社會行為模式,希望將這些令人驚怖擔 憂的事實杜絕於眼前,打造出一種安心安全的生命形象。

而人類的性,正是一種特別容易使人產生上述生物性與必死性感知的活動,

214 Martha C. Nussbaum 著,方佳俊譯,《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2007,頁 63-71。

215 Martha C. Nussbaum 著,方佳俊譯,前揭書,頁 178。

105

因為在性行為當中,人類必須在滿足慾求的同時,看見、聞到、觸碰自己赤裸裸 的動物身體。人類在性之發生時裸露,至少是部分裸露。這代表人類在從事性行 為時,不得不卸下千百年來遮掩其脆弱性的屏障:衣物。人類在性關係中將會變 得格外脆弱且易受傷害,這讓人開始想要把這類的活動遮掩起來216。與性之羞恥 相關的另外一種人類情感叫做「噁心」,同樣也是來自於人類對於自身動物性的畏 懼心理,認為某些事物乃是不潔的、將對周遭造成汙染的,從而對其產生排斥感,

藉以擺脫自己與動物性的連結217。這些受到排斥的事物,大多帶有陰暗、潮溼、

腐敗與黏膩的氣息,因為此類氣息讓人聯想到衰老與死亡。而性行為正是具有這 類氣息的代表,這說明了為什麼人類最希望遮蔽的部位,即是具有上述多項特質 的性器官。

人類對於性,抱有一種與「想要發生性」相矛盾的排斥、噁心情感,尤其是 在女人身體上所發生的性:女性胴體溫軟而又黏膩,她們是體液的承受體,而被 排出體外的液體(精液)被認為是骯髒腐敗的來源218

第二款 身體與自我意識之構建

Whitman 歌頌身體,禮讚著身體即我們的靈魂;然而由是,人類也在自己終 有一天會歸於霉壞腐臭的身體上看見了靈魂的幻滅。「性」──身體與身體的觸摸 與交纏,激起散發強烈氣味的體液分泌,在人類耳畔嘶吼著關於此一生物有機體 的現實。最原始的性交型態伴隨著生殖目的:在腐敗的必然性裡產出新生,個體 消亡換取生物族群的繁衍,蟲魚鳥獸無一不在求偶與交配瞬間,迸發出幾乎超越 單一個體所能承載的璀璨能量,而後隨著嶄新個體的誕生與成長,老舊的生物體 將被自然所吞噬,化作春泥,週而復始。

216 Martha C. Nussbaum 著,方佳俊譯,前揭書,頁 334-335。

217 Martha C. Nussbaum 著,方佳俊譯,前揭書,頁 151。

218 Martha C. Nussbaum 著,方佳俊譯,前揭書,頁 180-181。

106

與此相對,人類的性,在生殖行為之外滲入了更複雜的情感構成。與其他族 群明顯相異的是,人類對於「自身」──尤其是主觀世界的關注,遠遠超過地球 上其他生物(就此一關注起源的討論,詳見後述)。透過對於外界事物的社會性認 知,人類就自己的主觀情感加以分析,並且運用語言將這些情感細緻化219,然後 進一步依據對這些情感的正面與負面評價結果,分別加強它或抑制它。經由關於 情感世界的理性言說(論述何謂正確與不正確的情感,何謂合宜與不合宜的情緒 反應),人類也越來越須要精密地掌控自己顯露於外的行為舉止,以及適切地安排 自己與他者間的互動關係。而這一連串掌控與安排之過程,即被認定為一種人類 自身具備絕對價值與意義─「主體性地位」─的證明。這一連串評斷與選擇,就 是所謂的「自我決定」。

於是,「性」與「主體」間之連接鏈,透過身體─情感─決定的信念模式被建 立起來。身體是「我」,是我的靈魂,是我想要遮掩隱藏的必死證據,是我想要清 除切割卻無法遏抑的噁心來源,是我與他者產生互動的起點;我分析對於身體的 情感,並且也是由我,決定這些情感在生活中擺放的位置、功能與重要程度。在 此其中,我是權利擁有者,也是權力施行者。我在對於身體與情感的決定中,證 明了我的主體性。而性之發生所牽涉者,正是上述兩件要素的劇烈化學反應:性 是身體的,也(不僅僅是慾望且)是情感的。因此,對「性」之安排是實現「我」

的重要步驟。要由我來決定性。

第三款 避免羞恥感的主體決定

按照上述邏輯,在此一種對於性的普遍圖像產生了:性可以是欲望滿足,可 以是生殖媒介,可以是享樂取悅,但更不可忽略的重點是:性的發生必須符合性 主體基於其評價性認知所引發的情感,必須來自於性主體所為的私密性決斷。人

219 Nussbaum 將人類的情感區分為羞恥、噁心、憤怒、尷尬及愧疚等等,並且一一分析這些情感 的「合理性」,基本上就是這樣一種細緻化的工作。

107

有權利決定何時要暴露自己的脆弱,有權利決定在何種狀況下貼近死亡與動物性 的歡愉,有權利決定在何種條件下與得到自己認可的他者發生身體或情感上的連 結。是以,一種「在個人尚未做出任何關於性的決斷、尚未自願性開啟此一羞恥 活動時所發生的性行為」,便是理想性圖像的破壞,此一性圖像的破壞將使人毫無 預警地被拋入羞恥與噁心的負面情緒中,進而引起被害的感覺。並不是上述決斷 行為本身,而是一種「必須先有主體決定才有性」的觀念被侵害了。

於是這似乎可以解釋在性犯罪發生後,被害人的感受與來自社會的反應何以 會如此激烈:相較於其他犯罪的被害人,性犯罪被害人極易感到羞恥,不僅僅因 為他在「我」沒有進行決定的情況下,暴露了動物性與必死性,更是由於伴隨著 性犯罪發生的事實,提醒了社會上其他個人的動物性與必死性。「強暴是一種針對 性器官的攻擊,有種見不得人的感覺,它代表著骯髒的性行為。」220所謂「骯髒 的性行為」,反映著人類基於對自身腐朽凋零之必然所產生、希望將其隱藏的噁心 情感,而將藉由犯罪事件魯莽地揭開這塊遮羞布的肉體接觸行為評價為「錯誤並 且骯髒的」。人們不想在飯桌上談論性與身體的細節,這讓性犯罪成為一種難以言 說──確切來講,是難以寫實並精準陳述的罪行,如同一個遙遠、悚人聽聞的鬼 故事:有誰能描繪出魅惑行旅的妖怪容貌?事實上是,沒有一個人能夠,甚至沒 有人承認自己曾經迷失在闇夜密林之中。而越是這樣的難以言說,越是讓人對此 類犯罪感到恐懼莫名,對於膽敢犯下此種罪行之人感到深惡痛絕,認為性犯罪「代 表了最不堪的罪惡」,因為它「是唯一能夠讓受害者和加害人一樣抬不起頭來的暴 力行為。」221

第二項 傅柯的性─知識─權力史觀

按照Nussbaum 的看法,個人之性圖像作為一種必須保護的法益,其理由來自

220 Nancy Venable Raine 著,王秀婷譯,《沉默之後》,2001 年,頁 65。

221 Nancy Venable Raine 著,王秀婷譯,前揭書,頁 91。

108

人類對於自身動物性之畏懼,與對身體─自我決定的重視。設若我們接受這種看

人類對於自身動物性之畏懼,與對身體─自我決定的重視。設若我們接受這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