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中國戲班的留台藝人攜入海派京劇

第三節 戰後內台採茶戲班的傳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戰後內台採茶戲班的傳戲

戰後初期,為內台戲鼎盛時期,改良採茶戲班招收童伶學戲,與童伶的父母 簽定「贌字」契約,約定給父母一筆錢,將小孩留在戲班學藝,學戲期間供吃住,

但不再給予薪資,學藝期滿方能出班。童伶學藝時期也參與戲班的低階演出工 作,對於戲齣除了老師傳授之外,也從演出中學習。戲班演出的戲齣來源,有一 大部分來自教戲先生的傳戲。因此,本節主要從田野訪談資料爬梳、整理採茶戲 班的教戲先生所傳的齣目。

一、教戲者與童伶

戰後的內台改良戲班可說是最末一、二批以「贌字」方式來傳承技藝,戰後 五年內,是內台改良採茶戲班繼日治以來的第二個內台高峰,除了幾個日治時期 的老班再度復班之外,新成立許多內台戲班,紛紛聘請教師教戲,並招收贌戲小 孩來學戲。內台戲班招收贌戲小孩的時期大多在 1940 年代末至 1950 年代初期,

戲班主集資成立戲班,召集日治時期學戲的藝人入班,賺了錢之後,延聘師資,

才招收贌戲小孩習藝。「勝春園」招收贌戲小孩的時間約在 1949 年起陸續招收三 批。84勝美園大約在 1952 年招收一批二、三十位贌戲小孩,待古蘭妹 1958 年入 勝美園學戲,已是最後一批學生,由於招收的學生少,不再能夠有團體教戲、學 戲的景觀,而由家族裡的兄長教戲。

戰後初期的改良採茶戲班為應付內台劇場演出大戲的需求,聘請外江或四平 背景的老師教授基本功、唱腔,以及基礎戲齣。學生往往上午學戲,下午就要出 台演旗軍。聘來的老師們,通常在改良採茶戲班扮演「教戲」、「演戲」的角色。

聘有數位外省藝人搭班時,可分擔教戲的工作,有的負責教唱曲,有的教身段、

武打,有的教戲齣。在正式演出時,老師們通常要負擔武戲或重要角色,演出上 手,由班內年輕學生扮演下手,以此方式來帶領學戲者入門,在演練下手時,逐 步嫻熟上手的角色,日後得以頂替上來。

84 2010 年 3 月 17 日訪曾先枝、2005 年 8 月 17 日訪張有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1930 年代買下「大榮鳳」,經營外台戲班。中日戰爭期間停止營運,戰後復 班,改名「金興社」走內台戲。聘「小美園」的劉錦祥教武戲,徐金舉教唱唸,

教導班內兒子徐先亮、媳婦張金蘭等年輕輩。

3、楊木生

關西人,家有五兄弟,人稱「關西五虎將」。老三楊木源與老四楊木生向蔡杏心 習四平戲,兩人均長於老生、花臉。日治時期即成立「紫星」劇團,楊木生為團 長、楊木源講戲。招收贌戲小孩數名,由楊木生、陳林達(出自明興社)指導。最 後一位贌戲小孩為目前搭「新永光」歌劇團的劉雪子。

4 劉隆發

苗栗人,初學三腳採茶戲,後入「小榮鳳」四平戲班,與陳冉順同期師兄弟。娶 妻黃玉英,亦為知名採茶戲藝人。劉隆發長於小生,拿手戲是《仙伯英台》,由 劉隆發飾仙伯,阿玉旦飾英台。

5、孫新燈

出自「小榮鳳」四平戲班,團主王老運聘上海人三官仙教戲。曾在玉美園改良採 茶戲班教戲。

外江系統 1、趙福奎

海派京劇留台藝人,原習三花,擅長演關公戲。1916 年隨「上海上天仙班」來 台,日治時期曾搭演「廣東宜人園」、「小美園」87,戰後復於「小美園」、「新樂 社」、「勝美園」等客家戲班擔任教師。歐雲英、葉玉妹等稱他為「先生公」,教 授三國戲,常演關公戲,擅長花臉、老生。在台灣結婚、生子,定居苗栗三義,

其子為三義木雕師父。

2、王雲亭

北京人、武生。擅演老生、劉備。戰後搭「新樂社」,教唱外江曲、刀槍。娶妻 河洛人雪梅,亦演戲。育有一子一女。88

87 同註 40,徐亞湘《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劃報告書》,頁 209-210。

88 2006 年 8 月 26 日,訪鍾葉玉妹,2006 年 9 月 3 日,訪吳漢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韓金聲

武二花、武生,外號韓毛包。為上海「新新公司屋頂花園大京班」演員之一,1951 年與張家班會合,搭班演出,並協助訓練童伶,教授張義發《五台山》、《探陰山》、

《法門寺》、《父子會》等戲,教授筱張遠、張義禮《拿高登》等戲,1957 年任 教於復興劇校,擔任「復」字輩學生基本功及武旦組老師。891940 年代於「小美 園」、「新樂社」搭班、教武戲,擅演花臉、張飛角色。90

4、張來順

武行。戰後與趙福奎、韓金聲搭銅鑼「新樂社」,演馬僮,在內台舞台上可翻二、

三十次,速度極快。搭新樂社時尚未娶妻。91 5、張學武(1936-)

武生,張家班成員,藝名張義一,父親張來奎為江南京劇花臉演員,父任教於「中 華戲劇學校」之故,曾入該校和「嵩」字輩學員共同習藝半年。兄張鴻文入秦家 班,九歲先在無錫進「大張記」練功玩耍,後入「小張記」,其弟為張義貴。張 學武隨班來台演出,先後搭二軍「正義國劇團」、「三三劇隊」、「干城國劇隊」, 皆為頭牌武生,後調台北「明駝國劇隊」,曾在國光、復興二校教授基本功,妻 為復興第一期唐復美。92戰後曾搭陳秋承組的苗栗「勝宜園京班」、1970 年代搭 平鎮「金興社」客家班,教徐先亮的子女武戲。

6、小紅美

姓方,後場打小鑼,教唱外江曲。1950 年代曾於楊梅「勝美園」搭班、教唱曲。

7、張慶樓

武生,江蘇徐州人,父張月來為徽戲水路班子武生。張慶樓1931 年隨上海「義 和陞京班」來台。日治時期曾搭楊梅「廣東宜人園」、台南「丹桂社」歌仔戲班 等,在台授徒眾多。中日戰爭爆發後遣返中國。93戰後與曹小亭攜八名學徒,搭 黃玉英成立的「新華樂」。也曾與朱永華一起搭六家「明興社」。

89 參見:高美瑜,〈戰後初期上海來台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頁 259。

90 2006 年 9 月 15 日,訪歐雲英。2006 年 8 月 26 日,訪鍾葉玉妹,2006 年 9 月 3 日,訪吳漢初。

91 2006 年 9 月 3 日,訪吳漢初。

92同註89,高美瑜,〈戰後初期上海來台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頁 269-270。

93 同註 39,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頁 2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曹小亭

武行,1902 年生,上海人。刀槍把子不錯,身材魁武,中日戰爭後並未回中國。

戰後與張慶樓攜八名學徒,搭廣東宜人園藝人黃玉英成立的「新華樂」。94 9、張遠亭(1933-?)

又名筱張遠亭,科名長喜,藝名七歲紅,「囍臨堂」第一批學生,被班主視為傳 人,原籍天津,隨班來台擔任台柱,先後服務顧大鵬、大宛、龍吟、明駝等劇團,

曾於國光藝校任教,並參與演出王羽、王豪等導演作品。951970 年代與張學武、

張叫興、林春發等人搭平鎮「金興社」,教戲。

10、朱榮華

票友出身,乃周海山的師兄弟。唱工、武戲佳,擅演包公。曾搭「竹勝園」改良 採茶戲班。

11、朱亞軒

南京人,曾入「宜人京班」,師事徐賢福。96娶妻苗栗大湖人傅五妹(廣東宜人園 二花、武生傅錦祥之女,已逝),其子朱陸豪,有美猴王之稱。朱亞軒與傅五妹 夫妻於1950 年左右搭新竹姜金水的「竹勝園」改良採茶戲班。

12、張叫心

武生、小丑,小名小蘋果,張家班演員,來台後被分發到二軍「正義國劇團」, 給予準尉軍職,但他不願報到,私隨董月紅「建華劇團」赴金門演戲,後來被判 軍法,張學武等人托關係將他保釋出來,後搭「龍泉劇團」、「大宛國劇隊」。97 並1970 年代曾搭平鎮「金興社」客家班。

13、歐芹花(1922-1976)

出自楊梅「廣東宜人園」,習青衣,嫁給獅潭「小美園」團主王德循的長子王裕 豐,二十歲生長女歐雲英,五十五歲車禍去世。據其女歐雲英所述,小美園由採 茶戲班轉演京戲,乃歐雲英嫁入小美園之後,在班內教戲所致,歐雲英初學武旦,

身上技藝均傳自母親,班內的京戲戲齣多傳自母親。

94 同上註,頁 209。

95 同註 89,高美瑜,〈戰後初期上海來台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頁 262。

96 2005 年 1 月 20 日,訪宜人京班徐仁光(徐賢福之子)。

97 同註 89,高美瑜,〈戰後初期上海來台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頁 2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王裕豐、王裕鼎

獅潭「小美園」創團人王德循的長子、次子。1920 年代,王德循聘廣東宜人園 的劉石樹、徐賢福教戲,開始能演《三國志》、《貍貓換太子》。其後,王裕豐接 班「小美園」,王裕鼎入贅銅鑼「新樂社」千金劉桂妹。王裕豐、王裕鼎均演三 花、老生,在各該班內教授外江、採茶唱腔。

15、官漢樓

出自「明興社」,外江背景,曾擔任「新樂社」、「隆發興」的教戲先生。曾成立

「正拱樂」歌劇團,後賣班予范姜新熹,改名「新拱樂」。范姜再轉賣給彭勝雄,

改名「勝拱樂」。 16、陳林達

日治時期「明興社」的贌戲囝仔,擅演花臉,戰後加入「紫星」歌劇團,負責教 戲。娶妻賴彩雲(丑),亦出自「明興社」。

戰後內台戲班所聘請的教戲先生通常為外江(海派京戲)或四平背景,其原因 在於:

第一、戰後客籍地區的改良採茶戲班依其戲班主或股東背景,多為外江或四平系 統,戲班經營者基於自己的習藝背景,所請的教師亦來自所屬的劇種圈子。

第二、改良採茶戲自三腳採茶戲起家,三小戲的行當及表演藝術不足以應付大戲 需求,在行當、基本功及武戲方面需外借其他劇種。四平戲以袍甲武戲為 其演出特色,海派京劇亦以三國戲、武戲見長,自然為改良採茶戲班所借 重。

第三、外省籍藝人搭班在戰後的改良採茶戲班已為常態,這些藝人有些是日治時 期的留台藝人,有些是戰後來台,大多是海派京劇背景。在班中扮演支援 改良採茶戲班的武戲演出,不需開口講口白者,或者飾演包公、關公之類 的淨行,負責唱官音、唸正字口白的角色。這些藝人在班內也負責教戲工 作。

第四、除了外省籍教師之外,戰後內台改良採戲班部分教師乃來自戰前本地戲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培養,如,陳林達為明興社贌字、蔡梅發為新錦鳳贌字、徐金舉出自大榮 鳳贌字、王裕豐、王裕鼎出自小美園、歐芹花、陳就承出自廣東宜人園等。

顯見在戲曲人才的培養及傳承上,呈現以「地域」、「劇種」、「族群」的交 叉關聯性。桃、竹、苗客籍聚落為地域、族群範圍,原本在這區域活躍的 外江戲、四平戲,在改良採茶戲興起後,人才紛紛匯入改良採茶戲班,在

顯見在戲曲人才的培養及傳承上,呈現以「地域」、「劇種」、「族群」的交 叉關聯性。桃、竹、苗客籍聚落為地域、族群範圍,原本在這區域活躍的 外江戲、四平戲,在改良採茶戲興起後,人才紛紛匯入改良採茶戲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