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民主運動史中的宜蘭

第二章 黨外執政前的宜蘭

第二節 戰後民主運動史中的宜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力,例如郭雨新即曾經表示其從事反對運動與蔣渭水有關,黃煌雄更長期研究蔣 渭水與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日治時期從事反殖民運動的人為數不少,尚有1935 年臺灣總督府舉行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當選臺北市民選議員的陳逸 松等人,以及與蔣渭水一同創辦「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社會問題研究會」、 為新民會東京要角之一的醫師石煥長23,可以見得宜蘭自日治時期就立下不少反 抗威權之傳統,都逐漸的累積宜蘭人的「反對運動歷史」。

現今宜蘭地區居民雖然多是漢人,但是自中國移民來臺的漢人與平埔族通婚 的事實已被證實,上述歷史的演變當中可以發現,宜蘭的歷史特質當中有原住民 文化,有漢民族文化,而日本人所引進的西方現代化思想與建設,對宜蘭的發展 與影響也不淺,即便是漢文化,宜蘭開發過程中所發展的文化,與原先的漢文化 也有所不同,高度的民間活力應當就是宜蘭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特質。

第二節 戰後民主運動史中的宜蘭

宜蘭地區一向被視為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中重要的一環,而宜蘭經驗更是其 中的指標,不過戰後的宜蘭民主運動以及其對於全國性的政治影響,除了早就讓 許多人所遺忘之外,將其學術化討論的目前僅有以郭雨新為主的研究,24因此本 節所要討論的是臺灣民主運動與宜蘭之間的關連性,本章節的主要目的除了欲達 到討論此一目的之外,探索民主運動過程與宜蘭經驗之間關係。

重所週知,宜蘭黨外的重要創始人為郭雨新,在地方派系的分法上被歸類為 郭雨新派領導人,25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郭雨新在戰後與其他四位黨外人士合 稱省議會「五龍一鳳」,不過「五龍一鳳」僅僅是一稱號而已,至多是稱頌其對

23 石煥長是蔣渭水的妻舅,畢業自東京醫科任第一任主幹,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任理事,治警 事件被判禁錮3 個月。石煥長曾遷居新加坡行醫,和新加坡的獨立運動有關係,見蔣朝根,〈宜 蘭精神的塑造者-1920 年代蔣渭水與宜蘭的社會運動〉,宜蘭文獻,六十三期,2003。

24 張文隆,《郭雨新(1908-1985)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4。

25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頁 2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問政的用心與民主的貢獻,不是一個有力問政組織,這六位黨外省議員各居一 方之霸,其中「一鳳」許世賢開創了臺灣自治史上的嘉義「許家班」,歷經其長 女張文英、次女張博雅以及親張博雅勢力的陳麗貞連續二十年的執政,國民黨勢 力長期難越雷池一步而為人所傳頌。另外宜蘭的郭雨新也長期擔任省議員一職達 二十三年,雖然沒有開創出執政經驗,但是長期穩固省議員選舉,使得黨外勢力 在宜蘭歷久不衰,也奠定了宜蘭經驗的重要基本盤。

郭雨新為宜蘭市人,也是黨外重要領導人與長期擔任省議員,早年宜蘭縣的 黨外優秀人士多以參選省議員為志向26,宜蘭在近三位縣長當中即有兩位出身自 省議員,這箇中原因除了實際政治現實的考量之外,也與宜蘭黨外初期的領導者 郭雨新有關。郭雨新畢業自台北帝國大學,原先從商,1950 年以青年黨員身分 遞補成為省參議員,爾後省參議會改稱為臨時省議會(1951 年~1959 年)、省議會 (1959 年~1998),從改名省議會開始,一共當選四屆省議員,他曾參加 1960 當時 在野精英對於選舉弊端而舉行的選舉改進座談會,成為當時的七位常委之一,使 得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郭雨新視同為「反政府份子」,27在雷震籌組「中國民主 黨」失敗之後以及 1950 年代崛起的黨外領導者逐漸淡出全國性的政治舞台以 後,1960 年代郭雨新也擔起民主傳承的責任,使得往後在 1970 年代的許多政治 精英都與郭雨新有所聯繫。

用今天的眼光來觀察,地方人士角逐的重要選舉,可能在於立法委員與縣市 首長,不過自1949 至 1990 年代初期,象徵法統的三個民意機關-立法院、國民 大會、監察院亦隨政府來臺,但是在三個民意機關在第一屆的任期屆滿之後,政 府一再延長第一屆的任期,使得中央級的立法機關遲遲無法改選,形成所謂的萬

26 如宜蘭縣第一位非國民黨籍縣長陳定南,在未參選第九屆宜蘭縣長選舉之前,即以參選省議 員為從政第一志願,後因陳定南當時的政治勢力較為薄弱,不如當時其他黨外競爭者如游錫堃 等人,才轉換跑道參選縣長。參見鄭聲、陳雪著,《陳定南前傳》,臺北:商周出版社,1994 年,頁118~119。

27 任育德,〈終身的在野者郭雨新〉,收錄於《牛背上的民主騎士-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 念論文集》,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2005 年 8 月 1 日,頁 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國會。省議員在戰後臺灣政治史的地位與重要性也就自然浮現,在宜蘭地區亦 不脫離這個範疇,有其重要地位,這也是郭雨新在長期為黨外領導人之一的原 因,因為那是個連為民喉舌都有困難的年代。

「五龍一鳳」雖然並不是嚴謹的問政團體,這六人當中也沒有從屬關係,不 過其對於時政,特別在於當時的黨國體制,能言人所不敢言,其中五龍之一的李 萬居所創立的《公論報》,即是當中的具體代表之一。郭雨新在擔任省議員 20 多年當中也表達了他對於民主的許多觀念與要求,先前談到省議會之所以成為全 國性的民意機關,乃是由於真正的中央民意機關皆遭到政府以臨時條款賦予「憲 法位階」,而不斷延長第一任中央民意代表任期,郭雨新在省議員時代對這種不 合理的現象多有表示,提出對於中央民意機關的改革建議,他認為憲法的機能逐 漸萎縮,必須有所修改。郭雨新表示必須修改的項目有國會定期改選問題、臺灣 地區選民比例結構所產生的名額比例問題以及選區需要重新劃分。28至於臺灣威 權體制時代中央政府弱化地方自治權的相關問題也是他當時所關懷的主要民主 議題,在他與其他省議員的質詢案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央政府對於省政府權力 奪取的許多樣貌,像是臺灣省營事業屢遭到中央機關的干涉。至於省政府對於地 方縣市政府權力的侵奪,使得地方自治權限大幅萎縮,這都遭受到郭雨新的批 評。29

他個人在省議員時代所做的各項問政,郭雨新對全臺的農業政策問政方面,

由於政府曾在臺灣戰後初期持續到1973 年間曾經實施「肥料換穀」政策,這是 種單方面的徵收,也是一種不等價的交換,政府藉由獨占性的肥料事業來強迫農

28 薛化元,〈郭雨新對民主的主張-以省議員任內為中心的討論〉,收錄於《牛背上的民主騎士

-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2005 年8 月 1 日,頁 18~19。

29 薛化元,〈郭雨新對民主的主張-以省議員任內為中心的討論〉,收錄於《牛背上的民主騎士

-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2005 年8 月 1 日,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以穀物來換取肥料,而不是現金交易的「物物交換」制度。30這種作法無形間 使得農民的收入減少,郭雨新亦認為肥料換穀的比例過高,因而要求政府在宜蘭 地區天災不斷之時,提早放寬換穀比例將肥料換與農民。在質詢時也曾就肥料換 穀政策,如換穀比例問題與肥料的種類以及欠繳稻穀罰則等問題與當時的糧食局 長數度交鋒。31

在茶葉的政策上,郭雨新身為農業專家,對於茶葉有相當的了解,他在這方 面的問政則有:

因茶葉出口低價提高,使茶葉不能出口,台茶不能在國際市場爭取外匯、

加以茶貸不能如期又不能照數貸放,業者資金週轉不靈,以致茶葉減產舉 凡茶農戶查廠無不陷入進退維穀之境,依茶為生之數十萬人口陷絕境叫苦 連天,處此情形之下有考慮救濟辦法?32

也曾如此質問農林廳對於臺灣三大重要產物的茶葉,該廳的政策為何?33以 及就茶葉生產與發展方向來提出質詢,質詢的內容不但有大概念的問題,也有實 際狀況的質問,這都顯見他除了在茶產業上的專業之外,也表現出他對茶產業以 及茶農生計的關切。

他也針對農會的問題提出質詢,他認為農會本是替農民謀福利之公益事業團 體,現在卻成為損害農民利益且風氣日缺敗壞,他舉了下列幾點的農會問題:

1. 農會改選問題。最近農會進行改選,據新聞報導,幾乎是黑幕重重,以

新竹地區而言,即有兩個鄉鎮農會之代表選舉,為農民所檢舉,指當

30 涂照彥等著,《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 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頁 70~71。

31 俞甯凱,〈郭雨新問政內容之分析-以宜蘭地區民生議題為中心探討〉,《台灣民主的興起與 變 遷-人物與事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霧峰:臺灣省諮議會,2008,頁 235。

32 林聰明編,《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曁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郭雨新先生史料彙編》,

頁859。

33 林聰明編,《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曁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郭雨新先生史料彙編》,

頁8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選之代表多與資格不合,而要求徹銷當選資格…。

2. 私營舞弊之事實。遽聞農會之職員有互相勾結,利用農會職權,利用職

權予農會業務競爭之事業,不獨影響農會之業務,且損害農民利益。

按農會職員不得經營與農有關之事業,法有明文規定。農會職員兼營

按農會職員不得經營與農有關之事業,法有明文規定。農會職員兼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