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宜蘭社會與政治發展

第二章 黨外執政前的宜蘭

第三節 戰後宜蘭社會與政治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民間風氣的改變,以及對無辜家屬遭受迫害的同情,這不僅反映出人民在 1970 年代對於政府迫害政治菁英的不滿有所回應,也使得林義雄成為此事件的 後續影響中的關鍵人物。

如果以民進黨成立的1986 年作為戰後民主運動的具體成果,也是戰後政治 的分水嶺,那麼在1986 年以前宜蘭的反對政治人士,除了早年從事經商的陳定 南之外,林義雄、黃煌雄、游錫堃與陳菊都有所關連,可以說曾戰後初期到民進 黨成立的40 年民主運動來說,郭雨新是唯一串連這 40 年反對運動的政治人物。

這樣的人際網絡我們可以整理出一些脈絡來,郭雨新省議員的黨外勢力由林義雄 與游錫堃所繼承,而長期擔任郭雨新秘書的陳菊則從事與政治直接相關的活動,

後來則成為美麗島大審中的主角,這是郭雨新帶給陳菊的重要影響。因此有學者 認為這是宜蘭成為北臺灣第一個民主運動縣市的原因,45我們檢視這句話再來觀 察整個北臺灣的民主運動發展,確實宜蘭是北臺灣第一個形成黨外勢力得以傳承 的縣市,這當然也與1960 年代許多反對人士凋零有關,其後在郭雨新勢力的扎 根擴展之下,又有陳定南開啟長期執政所形成的宜蘭經驗,奠定了全臺灣第一個 奠定反對運動基本盤過半的縣市。46

第三節 戰後宜蘭社會與政治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是影響全人類數百年來的重大戰爭,也改變了 許多殖民地的命運,身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的臺灣也在這個範疇之內,遲至 1951 年所簽署的舊金山合約當中第二章第二條明確表示日本茲放棄臺灣及澎湖 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47臺灣在法理上不再屬於日本國,與非洲及

45 薛化元,〈郭雨新對民主的主張-以省議員任內為中心的討論〉,收錄於《牛背上的民主騎士

-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2005 年8 月 1 日,頁 27。

46 余登發是第一位無黨籍縣長,但是高雄現連續由非國民黨執政的開啟者是余陳月瑛。

47 出自舊金山和約轉引自薛化元編《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2007,頁 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他亞洲(例如韓國)殖民地不同的是,臺灣並沒有獨立成為一個新的國家,48臺 灣早在二次大戰甫結束的 1945 年就因為屬同盟國中國戰區而被中華民國所接 收,雖然中華民國行政院單方面的恢復臺灣省省民恢復國籍,但卻遭到西方國家 的抗議。49但是無論法理上的解釋如何,自此以後迄今臺灣從此成為中華民國實 際的統治範圍,而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又因為在中國的國共內戰失敗,撤退 到臺灣,使得中華民國自此統治重心在臺灣,50其實際統治範圍也僅限在臺澎金 馬,中華民國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勢,因為1950 年韓戰爆發,而得到美國協助,

自此轉危為安。

為了取得世界霸權美國的支持與實際援助,國民黨政權必須將臺灣妝點成很 像民主國家的外表,因此需要某種程度的選舉,因此省級以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是民主外衣的重要關鍵,不過國民黨政權為了取得地方選舉的重大勝利發展出二 重菁英政治結構,利用地方派系勢力影響地方選舉與控制大眾,使得國民黨即使 面對社會變動對於民主仍有主導權,是學者所說的「分期付款的民主化」。51就 歷史的角度而言,在強人威權體制時期,象徵法統的三個民意機關-立法院、國 民大會、監察院亦隨政府來臺,但是三個民意機關在第一屆的任期屆滿之後,國 民黨政府一再延長第一屆的任期,使得中央級的立法機關遲遲無法改選,形成所 謂的萬年國會。52占全臺絕對多數人口所選出的民意機關-臺灣省議會,就成為 臺灣實質上的最重要的民意機關,另一方面行政首長選舉也僅限縣級以下的地方 選舉,因此當時臺灣民主的重要觀察面向就在於省議員選舉與地方公職人員選 舉,地方選舉不但成為戰後臺灣選舉的開端也是臺灣民主運動史重要的部分,宜 蘭戰後的地方自治選舉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底下所展開的,一個處於強人 威權體制的戒嚴時期,因此地方派系一樣曾經在宜蘭發揮相當深遠的影響,研究

48 自清代以後臺灣一詞通常還涵蓋澎湖群島。

49 薛化元編《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2007,頁 82。

50 但中華民國政府名義上仍不願放棄「大陸地區」

51 若林正丈,《台灣》,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頁 40-43。

52 鄭牧心,《台灣議會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頁 115~1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的關連性,是宜蘭經驗登場的歷史鋪陳。

宜蘭縣的地方派系確實逐漸為人所淡忘,但是那並不表示戰後宜蘭並沒有地 方派系存在過,相反的有學者認為,宜蘭縣的地方派系結構與發展,可以為臺灣 戰後地方派系的典型。53地方派系的形成雖然與國民黨在戰後刻意扶持有關,但 是由臺灣在清代眾多的分類械鬥歷史當中,臺灣的民間私有武力與地方勢力盛 行,不過這僅是在呈現臺灣歷史中地方派系的概念一直存在。要與地方派系有直 接關連的歷史背景,可由日治時期擔任民主運動要角或是在地方有政商關係者開 始追起,在戰後也可能繼續延續其政治勢力,成為地方派系之一,例如蔣渭川(蔣 渭水之弟)與蘇東芳(蘇東啟之兄)即是戰後初期宜蘭的地方勢力。

戰後初期的八大勢力在宜蘭後來演變成溪南的陳派、溪北的林派、頭城盧 派、羅東羅許派以及代表黨外的郭雨新派。其中郭雨新派與黨外的關係將在第三 小節另外處理,本小節要探討的主要是國民黨地方派系在宜蘭的活動與衰落,這 將牽動整個宜蘭的選舉,戰後宜蘭第一個地方派系為頭城盧派,盧纉祥是頭城的 大地主,其經營水泥廠有成,除了在日治時期擔任台北州會議員等要職以外,其 在戰後政治勢力依舊興盛,54除了擔任臺北縣參議會議長,宜蘭縣獨立設縣以後 更擔任首任民選縣長,自此盧派聲勢達於頂峰。在第一屆的競選過程當中原先黨 外的省議員郭雨新也有意參選,最後卻因為經商因素而放棄。55

不過在盧纉祥競選第一任縣長的時候,第一階段陳旺全領先盧纉祥三千票,

但是卻因雙方得票未過半而進行第二階段選舉,不過擔任三星鄉農會理事長的陳 旺全此時卻被以「侵用公款」之名,遭到撤職查辦,當時國民黨盡全力動員,在 當時的威權體制下,最後盧纉祥以七比三的絕對優勢當選,但也從此埋下了宜蘭

53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頁 155。

54 林正芳,《續修頭城鎮誌》,宜蘭:頭城鎮公所,2004,頁 651。

55 蔡秀玲,《臺灣首屆縣市長選舉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頁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黨外與國民黨對決之雛形。56可以觀察的是,此次選舉盧纉祥在頭城囊括九十七

%的選票,就此國民黨奠定在頭城鎮的優勢,也成為盧派的開端,不過盧派卻因 為盧纉祥猝逝而沒落。緊接有頭城林才添派的興起,他吸收了部份盧派的勢力,

固然在六○年代初期林才添擔任縣長成為當時宜蘭的最大派系,卻因為林氏想將 勢力跨越到溪南,形成絕對優勢,這是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所無法容忍的,為了平 衡派系之間互相牽制,國民黨轉而提名因為二二八事件與險些遭到迫害與「李家 成事件」而鋃鐺入獄、後來選擇加入國民黨以尋求保護的陳進東為縣長候選人,

57而與林才添有結盟關係的許文堂、羅文政則逐漸發展成為與陳進東派對抗的局 面。

在這裡我們要敘述的重點不是地方派系興起的詳細過程,而是要討論國民黨 與地方派系之間的關連性,國民黨在全臺縣市皆以拉一派打一派的兩派抗衡局 面,例如臺南的「山派」、「海派」即為當中的代表案例,宜蘭的發展情勢也是如 此。我們再由選票觀察對抗國民黨的勢力在宜蘭縣長選舉每況愈下,國民黨籍候 選人除了在第一、二屆縣長選舉與對手曾經接近五五波之外,三、四屆以後的縣 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皆大獲全勝,且國民黨在宜蘭從來沒有發生分裂的局面,不 過後來羅許派逐漸取得獨霸全縣的力量,但是卻引起國民黨中央的擔憂,因此轉 而提名黨工李鳳鳴,自此宜蘭縣的地方派系進入勢力比較薄弱的階段。58

表 2-1 黨外執政前之歷任宜蘭縣長

屆數 姓名 備註

一 盧纘祥 盧派創始人

二 甘阿炎 甘派創始人

三 甘阿炎 縣長任內有案在身,退出政壇

四 林才添 林派創始人、羅許派重要關係人

五 陳進東 陳派創始人

56 黃煌雄,《人民的力量-蘭陽的雨月四十八天》,台北市:玉山社,2007,頁 84。

57 謝志得,《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頁 69。

58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頁 1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六 陳進東 同額競選

七 李鳳鳴 宜蘭縣首次黨工參選

八 李鳳鳴 同額競選

資料來源:褚錦婷編,《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 化中心,1995 年。

由表2-1 看到只要何人擔任縣長,就幾乎會以縣長的職位,逐漸開創出自己 的地方勢力,但是到了1970 年代以後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相處關係發生問題,出 身黨工的李鳳鳴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地方勢力,這給了宜蘭縣黨外一個很好的執 政機會,不過另一個觀察點是,陳進東與李鳳鳴縣長時代已經出現了同額競選的

由表2-1 看到只要何人擔任縣長,就幾乎會以縣長的職位,逐漸開創出自己 的地方勢力,但是到了1970 年代以後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相處關係發生問題,出 身黨工的李鳳鳴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地方勢力,這給了宜蘭縣黨外一個很好的執 政機會,不過另一個觀察點是,陳進東與李鳳鳴縣長時代已經出現了同額競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