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黨外運動崛起的政經背景

第五章 宜蘭經驗與臺灣史的對話

第二節 戰後臺灣史下的宜蘭經驗

一、 黨外運動崛起的政經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夠勝選的原因正是陳定南所締造的宜蘭經驗以及其清廉形象,備受民進黨員肯 定,進而代表民進黨角逐臺灣省長選舉,在參選省長期間陳定南提出「四百年來 第一戰,要將台灣變青天」此一具備歷史與廉能政治的文宣訴求,面對當時國民 黨強力輔選且有行政資源加持的臺灣省主席宋楚瑜,雖然最後無法當選省長,但 是也獲得近39%的選票,將宜蘭經驗的能見度提升至全臺灣,更具啟發性的是,

陳定南是省長以上選舉主要候選人當中,極少數甚至是唯一的農業縣市首長,27為 農業地區首長挑戰更高層次選舉,帶來無限可能。

宜蘭經驗與臺灣各地方政治之不同之處更在於,臺灣各縣是無論是哪一勢力 執政,該縣市都有強而有力的地方派系存在,例如臺中縣的紅黑派以及高雄縣的 黑派,但是由於陳定南與游錫堃皆非出身派系,就連國民黨的對手如林建榮、張 軍堂等人也都不是地方派系人物,加上黨外執政以後並未強力經營農漁會等單 位,因此宜蘭縣二十年以來都呈現政黨(或黨外對決國民黨)的情勢,宜蘭僅存的 派系如冬山徐、陳兩派,礁溪林、吳兩派也都僅止於鄉鎮級的競爭,28因此,宜 蘭的選情就是單純以政治意識與政績來決勝負的縣市。就地方自治史的角度來 看,不僅在學理上,地方自治受到嚴重的架空,已經經歷過八年施政經驗陳定南 在1989 年接受訪問時也表示:「事實上,國民黨所設計的縣長,是一個幾近架空 的地方官。」29可以見得黨外諸多縣長在縣政治理上的艱困程度。

第二節 戰後臺灣史下的宜蘭經驗

一、黨外運動崛起的政經背景

臺灣戰後經歷驚心動魄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而至的白色恐怖與高壓政

27 時任屏東縣長的蘇貞昌,雖於 2008 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副總統,但是蘇貞昌的全國能見度卻是 建立於其臺北縣長任內,而高雄市長選舉吳敦義雖出身南投縣長,當時卻是以官派高雄市長身 分參選。

28 李彥謀,〈宜蘭地方派系勢力式微 藍綠政黨對決〉,新新聞周刊,2009 年 10 月 8 日。

29 楊憲宏〈從政沒有罪惡感,一個有「政治潔癖」的縣長陳定南的故事〉,人間雜誌,1989 年二 月號,頁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治,當時許多政治菁英或消失人世或遠走他鄉例如遠赴日本的林獻堂、廖文毅等 人,又或者不再觸碰政治,例如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彭清靠,這批政治菁英來自日 治時期的知識份子,在地方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使得這批菁英對政治開始轉趨 低調,使得臺灣的民主政治發展遲緩,若不是為了爭取美國援助臺灣的需求,需 要有民主的門面裝飾,國民黨能否實施地方選舉,是一大問號。

另一方面,戰後長期地方首長選舉多由國民黨勢力勝出之際,黨外菁英難以 置喙縣市首長之職,因此臺灣省議會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反對勢力集結之處,歷經 省參議會與臨時省議會,最後1952 年臺灣省議會落腳臺中霧峰,也成為中央民 意代表無法改選的年代,臺灣政治菁英最重要的政治舞臺,省議員與省議會也成 為是臺灣人最高問政殿堂的重要象徵,30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因此反對勢力與反對運動的力量是在省議會,尤其是省議會在國民政府遷臺 中央民意代表任其無限期延長之下,臺灣省議會的重要性就非常明顯,是臺灣人 爭取民主的重要殿堂,省議會的前身省參議會成立於1946 年,由第一屆省參議 員採取間接選舉,由各縣市參議員投票產生,31名單當中有所謂的「半山」如黃 朝琴與李萬居,也有日治時代就活躍社會運動的林獻堂、韓石泉與王添灯等人,

以及對臺灣戰後民主運動影響甚深的郭國基。後來的省議員更有郭雨新、吳三 連、許世賢與李源棧等人,形成了戰後初期臺灣民主運動的重要人物,民意代表 可以說是黨外人士不得不選卻又是唯一得以發揮的舞臺。

宜蘭的地方政治與其他縣市不同之處,在於宜蘭縣出了一位被稱作「黨外祖 爺」的郭雨新,長期占住一席省議員,這使得宜蘭縣自戰後初期便有反對運動的 雛形與基礎,但是比起國民黨在宜蘭的政治勢力仍遠遠不如,而且郭雨新長期居 住臺北,只有選舉期間才返鄉固票,縱然郭氏在宜蘭有強有力的樁腳班底,但是 比起高雄、嘉義兩地,至1980 年代以前宜蘭對臺灣地方民主的影響力仍然不如,

30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 40 年》,自立晚報出版部,1987 年 10 月,頁 172。

31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 40 年》,頁 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就國民黨提名溪北地區省議員人選,郭雨新就宣布「退休」的觀察點思考,國 民黨才是主宰地方選舉的重要因素,但至1981 年起,宜蘭搖身一變成為反對勢 力少數能夠主宰戰局的地方,國民黨在宜蘭淪為政治配角,且備受全國矚目的政 治人物甚少,都可以見得主導行政權的縣長職位對於地方政治與反對勢力壯大的 重要性到底如何。

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施行高壓政治,民主發展受到不利因素影響,早期臺籍 黨外民主領導人除省議會五龍一鳳與余登發等人為選舉主力,北部地區由於臺灣 經濟發展造就許多中產階級,臺北又是臺灣的經濟與政治重心,戰後臺北拉大與 其他都會的差距恐怕不需任何數據來證明。加上都會流動因素,人心思變的情形 較常發生,黨外層有吳三連與高玉樹在市長選舉擊敗國民黨候選人,同時臺北也 造就許多黨外領導人,如美麗島的黃信介、八十年的康寧祥,兩人曾在美麗島事 件爆發之前引領風騷,當選臺北市議員與立法委員,成為黨外的領袖級人物,兩 人分別代表激進的美麗島路線以及漸進的八十年代路線,最終美麗島路線改變了 當代臺灣史。

繼之臺北更造就黨外發展史中重要的陳水扁與謝長廷兩人,他們出身臺北市 議會也在臺北市贏得立委選舉,進而於1994 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1998 年謝 長廷在高雄市長選舉獲勝,不過臺北市的黨外勢力在擴張到一定程度後,沒有再 大舉突破。例如陳水扁於1998 年市長選舉未能連任,北部其他地區黨外勢力多 有於縣市長選舉勝選的紀錄,如基隆市李進勇,臺北縣尤清、蘇貞昌,新竹縣范 振宗、林光華,桃園縣呂秀蓮,新竹市蔡仁堅等人,其中僅臺北縣與新竹縣執政 超過十年,其餘均曇花一現,但是即便是這兩縣,也多半存在國民黨分裂的因素,

臺北縣尤清與蘇貞昌一連16 年執政,就實質得票內容則是泛國民黨內部矛盾導 致的結果,並非民進黨在此取得過半優勢,新竹縣范振宗連任也與其出自地方政 治有關,實則是先當選再加入民進黨,地方色彩較強,至於繼任的林光華得票率 不到四成,由此觀之黨外在北部地方選舉的勝利歸之於國民黨的內鬨,即使例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呂秀蓮能在桃園縣長選舉取得過半優勢,但2001 年民進黨桃園縣長候選人彭紹 瑾旋即又被國民黨擊敗,可見北部縣市首長選舉對於民進黨來說相當艱困,能長 久執政的並不多,因此宜蘭縣是北臺灣第一個由黨外長期且穩定執政的地區,這 是宜蘭與整個北臺灣政治發展的最大差異。

1970 年 代 經 濟 合 作 開 發 組 織 將 臺 灣 列 入 新 興 工 業 國 家 之 一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合稱 NICS,後改為新興工業化地區:NIES),當中許多 國家例如阿根廷、希臘等國原本與臺灣類似經濟高度成長,但是經過二次石油危 機與世界經濟不景氣之後,僅存臺灣、新加坡、香港、韓國繼續高度成長,32世 稱亞洲四小龍。

新興工業國指的是,以農業為重心的國家轉變為開發中國家,由於臺灣因為 人口較少,內需市場不足,逐步由進口替代政策轉變為加工出口階段,臺灣運用 工資低廉的優勢,推動以出口導向為經濟發展的重心,33隨著臺灣經濟逐步發 展,不但生活水準逐步提升,國民教育程度也逐步上升,許多人也出走鄉村地區,

成為都市工業區的勞動人口,另一群人則因為到臺北讀大學,畢業後可能繼續留 在臺北工作,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由於他們具有高知識,除了經濟環境遠較其 父執輩更上一層樓,又未經228 事件與白色恐怖迫害,他們在經濟穩定後對於臺 灣懷有理想性格,且會使用「國語」,34不再如父執輩般弱勢,逐漸有人對於現 況不滿,想要有所改變。但是就戰後臺灣經濟的角度來觀察,宜蘭縣的經濟發展 卻未與整體臺灣經濟發展起飛,原本國民所得領先竹苗與南部的宜蘭地區,到了 近三十年卻反而落後,35而黨外在宜蘭地區執政,就正好在此階段,這表示經濟 發展與黨外勢力民主政治的關連對此議題有待更進一步研究。

32 若林正丈,《台灣》,頁 148。

33 劉進慶等著,《台灣之經濟:典型 NIES 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1993,頁 167。

34 若林正丈,《台灣》頁 160。

35 沈嘉玲,《宜蘭的「落後」與發展:地方自主觀點的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硏究所碩士論 文,2002,頁 22~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臺灣歷經數十年經濟發展以後,至1985 年「外省人」掌握政治而臺灣人 專注於經濟的情況被稱為「政治外省人、經濟臺灣人」,36這種情形不完全正確,

卻顯見出歷經228 事件與白色恐怖以後的多數臺灣人,對於參與政治總是缺乏勇 氣,臺灣父母希望子女就讀醫科與商科除了高所得的因素以外,也在於可以避開 危險的政治工作,美麗島辯護律師團的眾多律師原先並不見得與黨外人士有深入

卻顯見出歷經228 事件與白色恐怖以後的多數臺灣人,對於參與政治總是缺乏勇 氣,臺灣父母希望子女就讀醫科與商科除了高所得的因素以外,也在於可以避開 危險的政治工作,美麗島辯護律師團的眾多律師原先並不見得與黨外人士有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