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游錫堃與劉守成時代立縣精神的實踐

第二節 立縣精神下的轉變

一、 文化立縣及其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電」。

1992 年宜蘭縣政府將「五十二甲水鳥保護區」、「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規劃 案送交農委會審查,最終1993 年經過農委會同意之下,宜蘭縣政府依據「野生 動物保育法」劃設公告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為我國第一個依據「野生動物保育 法」頒布的水鳥保護區,這是游錫堃任內最大型的環保運動,宜蘭再度以環保意 識壓過開發心態,此次抗爭運動或許因為發電廠利益遠不如大型工業區,也或許 是縣政府巧妙的提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護區申請案,沒有再演如六輕般的嚴重對 立,這應是1990 年代地方自治史的發展與民眾環保意識抬頭後,致使中央政府 對嚴重汙染地方的政策不敢再強迫推銷的結果,不過我們由1991 年宜蘭縣環保 聯盟成立「火電專案委員會」,當中的要角也是政治人物,可以見得環保運動的 成功與否,與地方政治是力是否強力參與,關連甚大。

陳定南開始的許多既定政策都由後續的兩位縣長,逐步完成,但是游錫堃任 內也展開許多大型公共建設,固然使得宜蘭縣這個當初毫不起眼的農業地區,逐 步全國知名,也改善宜蘭人的生活品質,至1990 年代宜蘭經驗大放異彩,但是 大型公共建設背後,隱含著縣政府財政能力問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逐步浮上 檯面。

第二節 立縣精神下的轉變

一、文化立縣及其發展

宜蘭縣在陳定南重視環保與推展觀光的原則之下,在 1980 年代逐漸由農業 縣份轉變受到全國重視的地區,由於陳定南本身的施政以及形象鮮明,可以預料 到的是這將造成後繼的縣長相當大的壓力,特別是陳定南在連任選舉當中以八萬 票的差距擊敗國民黨籍對手,不但是將國民黨在往後宜蘭縣長的選情打的重傷,

自此奠定下民進黨在宜蘭縣長選舉得票率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基礎,也使得陳定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默默無聞的政壇小兵,成為黨外地方執政的代表性人物,在1990 年代以前,

就政績與聲望而言,黨外陣營中少有人能超越陳定南。

1989 年底,在宜蘭縣已經擔任兩屆省議員的游錫堃,在陳定南的支持下,

擊敗第二度參選縣長的李讚成,是宜蘭縣史上第一位民進黨籍縣長,游錫堃的得 票率約54.4%與他第二任省議員的得票率相當,顯見他在基層的經營紮實,但是 另一方面也凸顯出陳定南當時的超高聲望,將會造成游錫堃施政上的極大壓力,

再加上陳定南眼神充滿企業主一副銳不可擋的神情,游錫堃比國民黨更須思考如 何因應「陳定南神話」。28

不過對於游錫堃更大的壓力,可能還在於陳定南的不妥協的施政風格,鐵腕 處理縣政的作風,實非個性溫和的游錫堃所能比擬,另外一個因素則是宜蘭大環 境不利發展工商,陳定南被定位為環保縣長的反面是「反商縣長」,因此游錫堃 對於此議題必須有所回應。

陳定南在宜蘭執政期間被批評為「規劃縣長」,意思是陳定南當縣長規畫的 永遠比執行的來的多,這句話是否公允值得研究者深入討論,不過陳定南在任內 留下非常多的重大規劃案,例如縣政中心、冬山河森林公園,尚未完工的則有親 水公園與羅東運動公園,換言之游錫堃除了自身施政之外必須逐步完成這些陳定 南任內未完成的重大建設。雖然陳定南在卸任縣長以後,並沒有加入於1986 年 成立的民主進步黨,但是由於自1981 年以來的與游錫堃數次共同參選的默契,29 游錫堃許多重大施政仍然延續陳定南既定的規劃,後期為了擺脫陳定南強大的陰 影,游錫堃選擇以觀光活動以及文化事業做為自己獨特的政績,而真正打響游錫 堃知名度的是臺灣省區運在宜蘭舉辦,爾後配合所謂「宜蘭紀念日 200 系列計 畫」,游錫堃將文化立縣的影響力拓展至全臺,著名的文化政策有歷史空間保留、

28 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遠見,1998,頁 96。

29 1981、1985 年陳定南參選縣長而游錫堃則投入省議員選舉,1989 年游錫堃競選縣長、陳定南 則進軍立法院,參加立委選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縣史館與重修縣史以及宜蘭鄉土教育,一連串的文化政策推行,也使游錫堃成為 具全國知名度的縣長。

自1991 年開始,游錫堃主政下的宜蘭縣政府開始計劃系統性的保留歷史建 築物,30本文將以頭城穀倉保留案與大竹圍案例為主要描述對象,以找尋歷史意 義。首先得保留有頭城穀倉保留案,不過早在宜蘭縣政府發現頭城穀倉具有歷史 價值以前,農會就已經獲得縣府的核准,可以拆除穀倉改建。

縣府委由復興工專講師陳登欽對頭城地區做過文化史蹟調查 ,調查報告指 出,頭城農會因為宜蘭農民儲存穀物保管不佳,時常受潮變質,因而興建現代化 農倉,該穀倉於1934 年完工,是當時僅次於草屯與樹林的穀倉,而且倖存。穀 倉內有運輸的電動履帶離地六十公分,以隔絕濕氣,還有竹編蓆保持透氣以防穀 物發熱,31由此看來頭圍穀倉已經具有相當的近代化儲存設備,陳登欽分析:『「頭 城農會原為「頭圍信用購販賣力用組合事務所」,包括一樓的金融業務廳及二樓 集會堂。頭圍農倉包含儲存倉庫、碾米工廠及包裝儲米廠三大部分。昭和 19 年(西 元 1944 年)進入大戰末期之物資統制、信用組合被強制改為農業會,成為戰爭期 間的剝削工具,光復後經歷「頭城鄉合作社」「頭城鎮合作社」,至民國塞十七年 改建組為「頭城鎮農會」,至今,這一組建築全接委託宋祖平設計。成為今日說 明農會自日據時期演變的最佳例證。』,32也就是說頭圍穀倉不僅見證歷史,更 可能是臺灣少數能夠比較完整保留日治時期農會發展的硬體建築。

保留當初,宜蘭縣長游錫堃為了全力挽回頭圍穀倉,數度前往頭城農會溝 通,得到理監事同意,延緩拆除時間。331992 年 6 月中國時報寶島版更以相當幅 度報導頭圍穀倉的過去與現在,報導中認為:「這是頭城繼破壞十三行老街之後,

30 陳賡堯,《文化、宜蘭、游錫堃》,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年,頁 143。

31 陳登欽,〈頭城鎮文化史蹟勘查測繪〉,頁 58~59。

32 陳登欽,《頭城鎮文化史蹟勘查測繪》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2 年,頁 57。

33 古聖基〈頭城鎮穀倉具歷史價值 游縣長表示一個月內不拆除〉,中華新聞報,1992 年 6 月 5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又一嚴重破壞史蹟行為,我們誠摯呼籲所有關心台灣歷史文化的人士,設法為她 請命」,34當中詳細敘述頭圍穀倉的歷史價值與盧纘祥對於當時頭城農業之貢 獻,甚至有穀倉的透視圖,顯見得對於該穀倉的重視,可能是當時最極力提倡保 留穀倉的平面媒體。

至1994 年拆除問題進入最後階段,該年年初頭城鎮農會代表由於質疑縣政 府不夠誠意甚至批評縣府是「騙乞丐過後厝」(意思是以欺騙來換取時間的延長 戰術),並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以免影響新建大樓交通動線,更甚者還認為縣 府有計畫的設計農會,猶如中國的「千島湖事件」,甚至列席參加的頭城鎮長陳 忠茂亦遭到批評。35

縣政府之所以會如此重是頭城穀倉的價值在於該穀倉興建於日治時期,是見 證臺灣農業文化中的重要遺跡,而設計的建築師宋祖平是當時任職總督府營繕 科,建築風格特別,有保留的價值,只是縣政府對於農會的承諾一再跳票,甚至 縣長沒有出席協調會,惹惱農會代表,最終於1994 年中,頭城農會予以拆除。

這一事件讓游錫堃第一次出手保留歷史建築就遭到嚴重挫敗,游錫堃原本打 算將農會穀倉改為開蘭博物館,另提出與頭城農會全部保存換以交換烏石港區土 地、保留穀倉與縣府換地的條件,但是都沒有明確的結果,游錫堃又打算拆解穀 倉到東北民俗技藝園區易地重建,但是仍然沒有成功。36此建築物係與宜蘭第一 任民選縣長盧纘祥有關,極具歷史價值,不過縣政府的承諾未能實現,加上農會 對於歷史建築的認知與縣政府大不相同,最終無法保留。37《頭城鎮文化史蹟勘 查測繪》前言所說:「目前文資法對文化資產的保護有所限制,對於古蹟的認定 標準過於僵化,無法照顧像目前頭城文化史蹟的保存狀況,然而頭城對宜蘭平 原,甚至整個台灣東部的開墾歷史所扮演的腳色及價值,實難以令人忽視。…(中

34 劉大宏,〈頭圍穀倉請鄉親說句公道話〉,中國時報,1992 年 6 月 9 日,第 17 版。

35 陳柏州,〈農會代表責縣政府為「騙乞丐過後厝」〉,中央日報,1994 年 4 月 23 日,14 版。

36 陳賡堯,《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年,頁 146。

37 林文雄,〈「頭圍倉庫」老舊不堪 頭城農會擬改建〉,自由時報,1992 年 6 月 3 日,35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略)頭城鎮對文化史蹟觀念的淡薄及都市計畫迅速發展,在在都令人感覺頭城文 化資產紀錄調查及保護計畫之迫切性」38,這句話反映了當時法令對於歷史建築 保護上的困難,且宜蘭的漢人開發史僅僅約兩百年,在加上宜蘭地區潮濕多雨,

建築物難以保存,能夠超過六十年的「古蹟」都不易找,實在難以與西部地區動 輒兩、三百年的國家級古蹟相比。

至於頭城地區在文化資產概念上較為薄弱,這可能與頭城自烏石港淤積以及 宜蘭線鐵路通車,昔日繁榮的景象不在,轉向能夠迎頭趕上大舉開發心態有關,

加上縣政府首次出手計劃保留歷史建築,還未能確實掌控局面,導致頭圍穀倉保 留案徹底失敗,因此陳登欽1992 年的說法,反倒精準的「預言」了兩年後的拆

加上縣政府首次出手計劃保留歷史建築,還未能確實掌控局面,導致頭圍穀倉保 留案徹底失敗,因此陳登欽1992 年的說法,反倒精準的「預言」了兩年後的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