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判論述分析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批判論述分析之探討

第四節 批判論述分析之相關研究

由於批判論述分析的相關研究面向過於廣泛,本研究將聚焦在與高等教育政 策主題有關之相關研究。並分別針對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意識型態及權力/知 識加以探討。

一、高等教育相關研究

在高等教育相關研究中,分別以Ayers(2005)分析美國總統的演講稿以及 Suspitsyna(2012)分析美國教育部的164份演講稿等二個研究作為探討對象,以 瞭解高等教育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的發展方向。

(一) Ayers的研究

在以高等教育為主題的批判論述分析相關研究中,Ayers(2005)分析柯林 頓(B. Clinton, 1946-)總統及布希(G. W. Bush, 1946-)總統的演講稿,並從中 發現新自由主義的強大影響力,它不僅成為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導綱領,更轉化成 高等教育論述結構中的意識型態,讓美國社區大學的任務與新自由主義的目標結 合在一起。

對於新自由主義者而言,高等教育就是人力資本的工廠,而人力資本在經濟 學家眼中,就是「藉由勞動力增加的生產力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的股票」(Engel, 2000, p. 24)。Ayers運用Fairclough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首先從語言符號的分析 去理解社會活動的秩序,以理出社區大學為何會從以學習者需要的社區脈絡,轉 移至以市場為需要的商業及工業脈絡;再來從社區大學所處的結構與行動交會的 場域中,找到意識型態運作的痕跡,以發現霸權的控制。

在Ayers的批判論述分析研究中,我們看到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論述如何巧 妙地結合社會的事件與行動,不僅取代了原有的教育論述而變成人人所奉行信仰 的教條,更藉由意識型態與霸權的運作,深入到社區大學的課程結構中,讓社區 大學成為新自由主義的試煉廠。

(二) Suspitsyna的研究

另外 Suspitsyna(2012, p. 50)運用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架構,並以 2005 年至 2007 年美國教育部公布在網站上的 164 份演講稿為分析的文本,將其 分為三個層次加以分析。首先是文本層次,並聚焦在建構實體的語彙與語法工 具;再來是論述實踐層次,分析作者、閱聽者與文本類型;第三是社會實踐層次,

將文本與更廣大的新自由主義的過程與實踐加以連結。

Suspitsyna(2012, p.56)先將 164 份演講稿依主題分為十一類,其中數量最 多的主題依序為要減少大學的高輟學率、高中畢業生必須做好上大學準備、經濟 發展需要後期中等教育的文憑、績效責任、美國夢需要大學教育來實現、高等教 育是一種投資及大學畢業生必須面對全球性的競爭等。接著再以 Fairclough 的批 判論述分析架構分析後,將前述演講稿歸納為三種範本,第一種是提高美國高等 教育經濟角色的重要性,並降低社會角色的比重;第二種是強化高等教育的道德 義務,並藉此賦予其績效責任;第三種則是將高等教育視同消費者與市場互得其 利的共生關係。

在 Suspitsyna 的批判論述分析研究中,我們發現美國教育部不斷反覆宣示一 個重點,就是「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必須為此負起 責任」。這種強烈的信念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意識型態,並影響高等教育的功能 與定位,而政府更藉此權力/知識的論述,成功地掌控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走向。

上述對於高等教育的批判論述分析研究,進一步加以歸納如下,第一,CDA 對於高等教育為何會走向市場化的方向並與新自由主義相結合,可以從意識型 態、霸權、權力/知識等作為切入點,以形構出高等教育產生變化的真實樣貌;

第二,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似乎是研究者較易掌握的研究工具,研究者以 此作為分析架構,大多能掌握到論述與社會之間不同層次的互動關係,從而在更 廣闊的脈絡中發現結構與主體的交互作用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連結。

從前述高等教育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在新自由主義盛行的 21 世紀中,分 析高等教育發展的走向,不僅無法從新自由主義脈絡中抽離,還要進一步連結至 新自由主義影響所及,諸如: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所有面向加以深 入分析,才能從縱向及橫向的完整架構中,理清高等教育在新自由主義脈絡中所 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在教育政策相關研究中,分為國內教育政策相關研究及國外教育政策相關研 究分別加以探討。在國內教育政策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

充滿了不同的意識型態與權力相互之間的角力與鬥爭;另外在國外教育政策相關 研究中,亦可以窺見意識型態與權力的強大影響力。

(一) 國內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在國內以教育政策為主題的批判論述分析相關研究中,歐用生(2006)針對 台灣教科書政策進行批判論述分析,研究發現,台灣教科書「一綱多本」的政策,

是經由論述者各自選擇有利的位置發聲後,並在社會、政治相關因素簇擁下所形 成,因此歐用生認為「一綱多本」政策背後,隱含著不同的利益、慾望和意識型 態。

劉國兆(2009a)針對地方教育審議委員會功能與定位進行批判論述分析,

研究發現,教審會是在反威權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且為各方權力競逐下妥協的產 物,不僅衍生出曖昧不明與權責不清的定位問題,更導致執行面與政策面之間有 落差等功能不彰問題。

曾肇文(2010)以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進行文化政治性分 析,研究者採用批判論述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後發現,性別平等教育等重大議題採 取融入學習領域方式實施,不僅造成各學習領域知識權力相爭現象,更衍生出體 制內單位與民間壓力團體之間的權力資源分配問題。

趙素貞(2010)進行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她以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模式為研究分析架構,探討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的論 述內容、實踐過程、社會脈絡,分別進行文本分析、過程分析、社會分析。趙素 貞的研究發現,現行族語教育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充滿了意識型態與權力鬥 爭,以及主宰當今族語教育政策的霸權論述,這些都需要被解構,並以後殖民論 述的觀點加以反省。在趙素貞的研究中,可以想見原住民族對於族語教育政策,

是充滿了各種源自於不同歷史文化之間的對自我、對祖先、對族人的不同認同,

這些認同彼此也會產生矛盾與衝突,故不同族群間對於族語教育政策的看法也不 會一致,因為這牽涉到誰的論述被重視,誰的聲音被聽見,誰的權力被運作等。

趙素貞藉由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模式,讓讀者看到存在於族語教育政策中 的多元、複雜、矛盾與衝突的共生體。

林淑女(2010)進行臺北市教師行動研究的批判論述分析,她以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模式建立研究分析架構,並分為三層次加以分析,包括作品文本 分析、過程分析及社會分析;在資料蒐集方面,則以「臺北市教師行動研究成果 彙編」論文組優選作品為主要的文本分析資料。林淑女的研究發現,教師行動研 究存在著主流價值的意識型態;行動研究生產過程存在著知識與權力關係以及行

動研究的政策擬定隱含政治因素等。此篇研究仍以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為 主要研究架構,並對應到文本、論述實踐與社會實踐不同層面,以找到教師行動 研究背後的意識型態與權力/知識關係等。

在侯元鈞(2010)對於解嚴前後臺灣國語文課程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研究 中,侯元鈞以 1970 年至 2000 年臺灣國語文課程政策為對象,並以 Fairclough 批 判論述分析的三個層次架構,包括:文本、論述實踐以及社會實踐三個層面進行 分析。研究者首先針對政策文本作出解讀;其次呈現國語文課程政策之生成、傳 遞與競逐;最後則是歸納出國語文課程政策背後所植基的意識型態與權力基礎。

由於解嚴對於台灣而言,具有民主自由開放的重要象徵與意義,而政治上的解嚴 所帶動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等各層面的全面發展,更促使臺灣國語文課程政 策得以從牢籠中解放出來,因此透過侯元鈞的分析,正可以看到意識型態與權力 /知識相互角力競逐的動態複雜面向。

潘志煌(2010)針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本土化變革進行批判論述分析研 究,發現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從 2003 年公布、2005 年增列修正 2008 年微調 修訂等過程,與臺灣民主政權輪替的重大政治脈絡轉變息息相關,也顯現出「臺 灣主體性」與「本土認同」之間的矛盾、對立與衝突。潘志煌以 Fairclough 文本、

互動與脈絡三個層面的批判論述分析架構為主,輔以五個具體分析步驟,對三個 層面分別進行描述、解釋及詮釋的批判論述分析,進而呈現出「臺灣主體性」與

「本土認同」論述之間的知識與權力爭奪。

在國內教育政策相關研究中,都將政策文本放置在社會脈絡中,以連結至相 關因素加以交叉分析,進而找到政策為何會呈現出如此樣貌的原因。而其中所浮 現的權力與知識爭奪、意識型態競逐等現象,更需要研究者留意其背後所隱藏的 複雜問題。

(二) 國外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至於國外以教育政策為主題的批判論述分析相關研究中,Taylor(2004)以 澳洲昆士蘭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作為研究對象,並運用Fairclough的CDA研究工 具,以瞭解在新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生活中,語言、文本、論述如何與經濟活動、

至於國外以教育政策為主題的批判論述分析相關研究中,Taylor(2004)以 澳洲昆士蘭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作為研究對象,並運用Fairclough的CDA研究工 具,以瞭解在新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生活中,語言、文本、論述如何與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