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議題與挑戰

第二章 批判論述分析之探討

第三節 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議題與挑戰

在本節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議題與挑戰中,將分為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議題 與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挑戰加以探討。一方面除探討批判論述分析在應用議題方 面所呈現出的無所不用、無所不包的趨勢與現象;另一方面則探討批判論述分析 在應用上所面臨到的各種挑戰。分述如下:

一、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議題

近年來批判論述分析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中的應用相當熱門,從文學批評、

文化研究、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到教 育政策、教育改革、課程與教科書研究等教育領域,皆可見到以批判論述分析作 為工具的各類研究。以下將分為「論述、意識型態與權力」及「多元、包容及開 放的議題發展趨勢」二個部分加以探討。

(一) 論述、意識型態與權力

批判論述分析從語言學發跡後,迅速在文學、新聞學等領域找到落地生根的 沃土,並以語言學作為分析的基礎,針對文學作品、報紙、廣播與電視等媒介文 本,進行論述與社會關係的探討,以深入發掘論述、意識型態與權力三者之間的 互動關係。

Weiss和Wodak (2003, p.11-12)認為意識型態與權力是批判論述分析最為 關注的議題,無論是性別議題、種族議題、媒體論述、政治論述、組織論述或認 同兩難的研究等,其實都在探討論述、意識型態與權力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

Locke (2004)藉由論述、文本與互文性之間的探討,發現無論呈現出來的是口 語的或書面的等不同類型的文本,其實背後都隱藏了某種意識型態與權力的爭 奪。而向來即致力於意識型態與權力議題研究的Fairclough,不僅關注政論節目 中的意識型態及認同的轉變,也探討英國工黨對於社會福利改革中語言使用的社 會文化脈絡,更運用「辯證關係途徑」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以知識為導向的經濟政 策如何從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政策白皮書中躍為主流論述,並從跨領域的觀點來探 討新管理主義的意識型態(Fairclough, 2010)。

國內對批判論述分析的相關研究中,亦多從意識型態與權力的角度進行研究 分析。林慧文與游美惠(2010)分析國小中年級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及家務 分工,發現教師們和教科書編輯者與繪圖者都受到父系法則家庭樣貌的意識形態 影響。黃靖惠(2011)分析美國《時代》雜誌對於台灣政黨輪替報導所操作的論 述,背後所隱藏的意識型態與權力,就是不斷地合理化「馬英九/藍」贏得的政 權。王孝勇(2012)運用批判論述分析的方法,分析白玫瑰運動再意義化的語言 過程,發現存在於日常性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鬥爭。

由前述分析可以得知,論述、意識型態與權力議題之間的關係,確為批判論 述分析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不過批判論述分析議題的發展,亦已配合著時代潮流 趨勢的變動,逐漸走向多元、包容及開放,下文中將進一步加以探討。

(二) 多元、包容及開放的議題發展趨勢

承上文,批判論述分析除了仍然持續探討論述、意識型態與權力議題之間的 關係外,另一方面,由於批判論述分析在理論與方法上的多元及跨學科特性,故 研究議題也因此而跨出語言學、文學、新聞學等範疇,並跨入教育、政治、多元

文化、性別、族群、貧窮等多元的研究議題中。

批判論述分析研究的議題不僅涵蓋政治上受到極高關注的種族主義與反猶 太主義、移民和尋求庇護等議題,亦將焦點鎖定在批判新資本主義下的政府、商 業世界及機構所奉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及作法(van Leeuwen, 2006)。另外,還 從事其他議題的研究,包括性別、教育、醫生與病人的溝通、戰爭和恐怖主義、

福利與失業率等(Toolan, 2002)。至於 Luke(2002)則認為批判論述分析不要 只專注於意識型態的批判,而應更關注「他者」(other)的處境、地位及在社會 上所遭受到的不平等、不公義與壓迫等待遇。

由於批判論述分析對於吸納各種理論與議題都具有開放、包容與自由的實驗 性,故難以界定在議題選擇上的範圍。雖然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議題具有「包山 包海」的特性,不過批判論述分析仍有趨向於以批判並揭露各種存在於政治-社 會-文化面向中,各種不為人知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發展方向。因此,批判論述分 析不單只是種研究工具而已,也是一種承載價值、理想與行動的利器。

二、批判論述分析應用的挑戰

批判論述分析在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取向,不僅讓批判論述分析從語言學跨足 到其他領域,並與該領域的理論結合後,進而在各領域落地生根,而成為一個專 業、跨領域、多元取徑的學術社群。不過,這個學術社群仍缺乏與其他相關領域 的學術社群的實質對話。在批判論述分析日益壯大的同時,各界對於批判論述分 析的應用仍有許多質疑與批評。因此本文將分為「如何解決批判論述分析所具有 的互斥且相互矛盾的性質」、「如何回應外界對於批判論述分析理論與方法上的批 評」及「如何克服批判論述分析應用挑戰的策略」等三個部分加以深入探討。

(一) 如何解決「批判論述分析」所具有的互斥且相互矛盾的性質

首先是對於「批判論述分析」一詞所呈現出的彼此互斥且相互矛盾性質的諸 多質疑。以「批判論述分析」中最重要的「批判性」來說,「批判」本身雖代表 一種合理性,是希望藉由主客體相互辯證,以達成相互理解,並建立共識(張源 泉,2006;楊深坑,1997),然而「批判」往往被誤解是一種特定的立場,而立 場又被曲解為伴隨著某種意識型態,因此,外界往往質疑,既然研究立場已帶有 某種意識型態,卻要以此意識型態去分析文本中是否存有其他的意識型態,這根 本就是從頭到尾都帶有意識型態偏見的詮釋而不是分析。

再者「批判論述分析」中的「論述」,在權力與意識型態的影響下,會呈現 出特定知識型的形貌,然而卻又可以此特性來影響社會認同及改變社會,這種既 為社會所塑造又能建構社會的雙重特性,如何共存於同一個論述的「軀殼」中而 不會產生「分裂」的狀態,令外界抱持高度懷疑的態度。

再來是「批判論述分析」中所強調的「分析」,既是採取「分析」的角度,

就應該有客觀標準,然而研究者在選取資料方面卻是依據其立場挑選適合的文本 進行解讀,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其他足以推翻其立場的否證資料,故會給予外 界過於主觀且難以自圓其說的印象。特別是量化研究者認為研究在重複進行分析 後應該可以得出同樣的結果,這對批判論述分析來說是一大挑戰(Hammersley, 1997;Stubbs, 1998; Widdowson, 1995)。

(二) 如何回應外界對於「批判論述分析」理論與方法上的批評

接著是對於批判論述分析理論與方法上的批評。由於批判論述分析對於各家 理論往往採取來者不拒的開放心態,但也讓批判論述分析理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 紊亂狀態。無論從語用理論、權力/知識理論、意識型態理論、社會認知心理學 理論、歷史社會學理論、批判社會學理論等,都可以作為批判論述分析的理論切 入點,然而在理論過度借用之情況下,缺乏有效地整合及轉化,不僅讓研究者自 己都不清楚理論架構,也讓讀者摸不著頭緒,更遑論一般人對其更覺得陌生甚而 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另外,批判論述分析研究者對於文本的詮釋擁有絕對的特權,他們可以決定 什麼可以被說、被寫、及生產出什麼意義,然而對於讀者而言,卻往往無法理解 為什麼呈現在面前的是特定型態的「作者文本」,而非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者文 本」,因此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鴻溝有待跨越拉近(van Leeuwen, 2006)。

(三) 如何克服「批判論述分析」應用挑戰的策略

從前述分析可以發現,由於「批判論述分析」所呈現出的互斥且相互矛盾性 質,再加上各界對於批判論述分析理論與方法上的批評,使得批判論述分析在迅 速擴張的同時,也面臨了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批判論述分析在應用上 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研究者提出如下的解決策略:

1. 策略一:建立本研究的批判論述分析理論與分析架構

圖 2-4 為研究者所建構出的批判論述分析理論與分析架構,除整合各家理論 外,並藉由具體可操作的分析步驟,對邁向頂尖大學政策作深入之分析。

2. 策略二:運用三角測量及多元效度規準檢核研究資料

三角測量是研究同一現象時,結合多方面的探究方法,以探求事實的真相,

故本研究將從文件分析法、訪談法及批判論述分析等不同方法,去分析邁向頂尖 大學政策的真實面貌。至於多元效度規準有三,第一種是對話效度,對話效度重 視的是生活實體的真實性,本研究將藉以獲取受訪者真實的生活經驗及觀點;第 二種是解構效度,解構效度關注的是如何揭露文本中的問題意識,本研究亦將藉 此深入邁向頂尖大學政策的底層,以發掘不為人知的問題;第三種是脈絡效度,

脈絡效度強調的是研究現象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脈絡之間的連結,故本

研究將邁向頂尖大學政策相關議題連結至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脈絡,以探 究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 策略三:反思研究者角色及研究立場

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必須時刻反思研究者角色及所持的研究立場。

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必須時刻反思研究者角色及所持的研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