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判論述分析的源起與發展 …

第二章 批判論述分析之探討

第一節 批判論述分析的源起與發展 …

在本節批判論述分析的源起與發展中,將分為批判論述分析的源起與批判論 述分析的發展加以探討。在源起的部份,說明批判論述分析的起源;在發展的部 份,則說明批判論述分析的理論發展。分述如下:

一、批判論述分析的源起

「批判論述分析」之所以從「論述」與「論述分析」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理論 與方法,不僅有其時代背景的獨特性,更與當代社會脈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故本 文將分別從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再到批判語言學的進程,說明批判論述分析的源 起與脈絡。

(一) 從語言學到社會語言學

「批判論述分析」與語言學的發展脈動,是緊密貼合在一起的,故探討批判 論述分析也必須同時探討語言學的發展脈絡。在「批判論述分析」一詞正式提出 以前,「論述」與「論述分析」早已成為語言學重要的分析工具。

首先在Ferdinand de Saussure1916年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中提出「語言是一種形式,而非本質」的看法,一來說明了 語言本身所具有的結構特性,再者也讓研究者了解語言並非存在於真空的狀態 中,必須與社會事件與環境連結在一起,才能理解語言所具有的複雜性(Keaney,1 986:240)。

接著Heidegger(1927/1962)在《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中提到「理 解」是人類存在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前有(fore-having)、前見(fore-sight)及前 知(fore- concepttion)三者的基礎上,透過詮釋者的「說」與「寫」,開展文本 意義的多樣性。高宣揚(2005)認為語言一旦被說出來與被寫出來,就會成為一 種論述,並獲得存有的地位,當語言經過使用,在特定場合與特定社會文化力量 控制下,可以成為一種語言論述,並成為一種有力的武器,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

至此,語言已不單單只是符號本身所具有的意義而已,藉由符號的書寫、句 子的排列組合、文法的結構型態、文本的形成及意義的詮釋等,語言已然成為一 種詮釋社會關係的文化工具,雖然此時研究者已開始注意到語言與社會結構之間

的互動關係,然而,此時多數語言學者對於語言的使用,仍從靜態觀點出發,偏 向於找出不同語言使用者對於語言或文本的不同詮釋而已。

Foucault(1977,1980)則反對結構語言學者對於語言的靜態觀點,他認為語 言處於動態的社會環境中,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隨之變動,因此語言的使用 與文化環境有關。他進一步提到論述與權力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論述本身就是 一種權力,而權力則反映了當代的真理政權,故論述的形成、行使與運作等都受 到社會秩序的規範與制約。因此Foucault認為藉由論述分析,可以發現在社會規 則的作用下,究竟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可以說、什麼話被納入論述中、什麼 話又被排除等各種權力與知識運作所交織而成的潛規則或顯規則。

就在前述各家理論不斷地施肥與灌溉之下,「論述」與「論述分析」的發展 已逐漸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枝葉繁茂現象,再加上二十世紀高度工業化及追求科技 文明的趨勢下,民主社會開放自由的學術風氣已然成形,又面對西方主流論述所 衍生的族群、階級及性別等多元文化議題的衝擊等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下,不僅 提供了批判論述分析滋長的土壤與養分,也播下了日後促使批判論述分析發芽茁 壯的種子。

(二)從社會語言學到批判語言學

自從「批判論述分析」在社會語言學裡大量吸取了養分後,「批判論述分析」

開始與「論述分析」有著愈來愈明顯的區分。「論述分析」雖然關注社會現象與 議題,卻仍然在文本中打轉,忽略了文本與社會情境之間的連結。而「批判論述 分析」則跨出文本之外,與更廣大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脈絡,產 生緊密的連動關係。

緊接著Fowler、Hodge、Kress與Trew(1979)在《語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批判語言學(critical linguistics)的論述分析方法後,正式宣告 了批判論述分析方法研究時代的來到。在當時文學批評學家認為傳統的論述分析 方法忽視了論述與社會的關係以及論述生成和解釋過程的社會和歷史條件,因此 他們冀望藉由論述來作為搭架符號語言與社會實踐之間辯證關係的中介橋樑,於 是批判論述分析也就順勢從土壤中向上開展,並站穩重要的立足點。

在批判語言學之後,CDA的發展更積極地與各家理論進行接觸與對話。Van Dijk(1993)從社會認知心理學的進路出發,對於批判論述分析的目標、方法與 理論基礎加以探討,並從社會結構的鉅觀與微觀層面,分別論述統治階級如何透 過文本與言說,來維繫社會的不平等關係。Fairclough(1995)則汲取了批判社 會學的理論,進而提出批判論述分析的理論模型,至此「批判論述分析」一詞已 成為批判語言學、批判語言研究、語言的批判途徑等學術社群的代名詞,更確立 了批判論述分析在學術界的地位(倪炎元,2011)。

面對後資本主義時代中,新自由主義所帶來各種市場經濟理論的強力論述,

其強大影響已遍及政治、社會、教育、文化等各層面,此時此刻,批判論述分析 更必須正面迎戰,才能發揮CDA的功用,並成為批判、揭露、解構社會中諸多不

公不義的有力武器。

二、批判論述分析的發展

批判論述分析的迅速發展,是對於各家理論採取廣泛接觸且幾乎是全盤接受 的原則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為理清批判論述分析的發展脈絡,必須針對其所承 襲的理論學派加以探討。

(一) 結構主義語言學

首先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提出了語言符號運用時必須與社會產生對應關係的 觀點,故文本的產生與特定的「能指」(signifiers)與特定的「所指」(signifieds)

之間的關連性和意義性有關,故批判論述分析即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 為基礎,對於文本中敘述語句的「字彙」、「語法」、「聚合性」與「文本結構」加 以分析探討,以瞭解語彙與意義的形成過程、語法的運用及子句、句子的組成、

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結聚合以及在社會脈絡下的文本結構特性(潘志煌,2010;

Fairclough, 2010)。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觀點,為語言學開拓了一片新天地,也讓語言學者開 始認真思考,語言在符號表象下所代表的深層意涵。當語言與社會二者產生鍊結 關係時,語言當然不再只是語言而已,它往往反映著社會結構中的某種形式、模 組、組織、架構、運作等,因此,它不僅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動的展現。

(二) 社會認知心理學

再來是社會認知心理學所提到的語言使用者「主觀的詮釋與建構」觀點。Van Dijk(2009)認為,個體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並將社會情境中的知識建 構成脈絡,因此,對於批判論述分析研究者而言,論述是隨著個人經驗與環境變 化而不斷更新,故在論述實踐過程中,文本的生產、消費與分配,與其所處的環 境是保持著一種互動平衡的微妙關係。

是故,當論述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成為一種文本時,不同的主體對於文本的 詮釋,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性,更可以反映出認知主體在階級、性 別、族群、文化等各種根源於社會結構深層因素的差別與區分,並驅使著主體對 社會情境作出迥異的反饋與回應。因此,從主體所採取特有的詮釋觀點與立場,

可以讓我們深入發掘存在於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更可以進一步對應其所 存在的社會環境中所具有的複雜、交錯的關聯因素。

(三) 後結構主義

另外後結構主義提出「論述建構」的理論觀點。後結構主義者認為論述不只 反映出社會文化,事實上論述還參與並建構社會文化,因此論述既受到社會結構 的制約,同時也對社會結構產生建構的作用(Fairclough,1992)。van Leeuwen

(1993)則認為論述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一方面是權力和控制的工具,另一方面 也是社會建構實體的工具。至於Foucault對於論述的關注也不在言語或語言本身 的特性為何,他在意的是論述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他認 為論述之所以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出現,必有其不為人知的秘辛,而此秘辛背後 正代表著知識、權力、道德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他運用知識系譜學的方法,

詳細描述了從古到今監獄的產生及刑罰方式的演變,也讓我們觀看到從外在到內 在規訓的轉變過程;而他對於性史的研究,也讓我們理解「性」如何在主流規範 的道德價值觀塑造下,成為今日以合法婚姻關係為前提的標準化常態性活動(侯 元鈞,2010;翟本瑞,2002;Allan, 2010; Foucault,1976/1978,1977,1980)。

批判論述分析受到後結構主義的啟發,亦從論述生產與建構的觀點出發,去 分析論述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受到哪些知識、權力、意識形態與霸權的規範與影 響。由於知識、權力、意識形態與霸權之間,往往伴隨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優 勢階級與弱勢階級之間的對立與抗拒,因此知識與權力的行使,也就成為一種武 器與工具,不僅協助上位者順利轉化意識形態成為柔性說服的文字與語言,也趁 此鞏固了統治者的優勢地位。然而,在霸權運行的過程中,並非只是單向的施為 而已,主體仍會以各種形式的行動,反向地回擊在霸權日益擴張膨脹下,所形成 的權力巨物。

藉由批判論述分析的深入剖析,除了層層剝開權力黑幕,並揭露霸權迷思 外,更以實際的批判行動,帶領我們深入到問題的核心,進而從解構的作為中建

藉由批判論述分析的深入剖析,除了層層剝開權力黑幕,並揭露霸權迷思 外,更以實際的批判行動,帶領我們深入到問題的核心,進而從解構的作為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