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文獻

第二節 招募行銷策略

壹、 行銷管理

一、定義與特性

行銷可區分社會性與管理性的定義。社會性的定義係指行銷在社會中所扮演 的角色,行銷(marketing)是一種社會性和管理性的過程,個人與群體可經由這個 過程,透過彼此創造、提供及自由交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和慾望;而就管理性的定義而言,行銷通常可視為「銷售產品的藝術」,其目標 在知悉與了解顧客,使產品或服務能夠適合顧客與自我推銷16

二、行銷觀念

其核心觀念包括:需要、欲求、需求、產品、價值、成本、滿意、交換、交 易關係、市場、行銷、行銷者等項次,以下依序說明:

(一)需要、欲求與需求

行銷的思維起源於人類最基本的需要與欲求;「需要」是覺得某些基本滿足 處於被剝奪的狀態,無法尤其社會或行銷人員來創造、「欲求」是對滿足較高層 需要的特定物品的渴望,受到社會力量與機構持續的成型和改造、「需求」是對 特定產品的欲求,且具備購買的能力與意願,欲求會因具備購買力而成為需求。

(二)產品(財貨、服務與構想)

消費者靠財貨與服務來滿足需要與欲求,因此,產品可涵蓋所有可滿足需要 或欲求的所有物品,亦可提供品或解決方法。行銷人員的工作是銷售實體產品內 的利益或服務,而非只是陳述產品的實體特色,過度強調實體產品,而忘了顧客 的需要,即是患了「行銷近視病」。

(三)價值、成本與滿意

價值是消費者對產品滿足其需要的總能量,但每一產品都有成本及不同滿足

16 方世榮譯,2003,《行銷管理學》,頁 10-11。

需要的限度,消費者可運用產品選擇組合在眾多需要產品中做選擇,但決定選擇 之前,必須要將產品的價值與價格實施考慮與衡量,以期能發揮「運用最少成本,

獲取最大價值產品」的目的。

(四)交換、交易與關係

人們取得產品的方法有自給自足、強迫威壓、乞求施捨以及交換等4種方式,

行銷即是產生於人們透過交換來滿足需要與欲求的關係上,簡言之,「交換」可 說是價值創造的過程,而非當一事件;而「交易」則是兩造進行協商進而產生協 議的關係。想有效地交換,行銷人員可運用圖形來表現買賣雙方、欲求及提供品 的流向等資訊,進一步取得雙方「得」與「失」的分析而決定交易的與否。

(五)關係與網路

交易行銷是關係行銷的一部分,關係行銷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公司獨特的資 產,也就是行銷網路。行銷網路是由公司和供應商、配銷商及顧客所組的商業網 絡,而行銷即是使每個個體得到最大化的交易利潤與互利關係。

(六)市場

交換的觀念產生了市場的觀念,市場是由所有特定需要或欲求的潛在顧客所 集合而成,他們可能有意願及能力來進行交換,以滿足其需要或欲求。商業上,

市場涵蓋了各種顧客集群,如需要市場、產品市場、人口統計市場及地理市場等;

或者也可延伸至非顧客集群,如選民市場、就業市場及捐獻市場等。

(七)行銷者與潛在顧客

行銷是人們與市場有關的活動,透過市場進行交換,來滿足人們需要與欲求 為目的,這其中若有一方較另一方更想交換,此方就稱行銷者,彼方就為潛在客 戶;若雙方都主動要進行一項交換,那麼雙方皆可視為行銷者,亦即互惠行銷。

三、行銷程序

任何事業的任務是在有利潤的前提下,將價值傳送到市場,傳統的行銷程序 是企業製造產品,然後進行銷售,此觀點認為稀少性造就成功的機會,對於品質、

特色或樣式漠不關心;而新的行銷程序則是置重點於規劃程序的開端,第一階段 先選擇價值,緊接為提供價值,進而溝通價值,而第一階段即是策略行銷的精隨,

也就是STP公式,依序說明如次:

(一)劃分市場區隔(segmentation)

即是根據某些購買特性,將市場切割成幾個區塊,區隔變數可區分為消費者 市場及組織市場等兩類,以下分述如次:

1. 消費者市場的區隔變數

區隔變數(segmentation variables)是指在劃分市場時所使用的判別標準,可分 為地理變數、人口統計變數、心理統計變數及行為變數等四大類。

「地理變數(geographyc varizbles)」包含氣候、地形、城鎮規模、人口密度、

區域等,此變數主要隱含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會造成產品需求上的差異,尤 其在國際行銷上,地理區隔的應用相當重要;「人口統計變數(demographic variables)」 則是用來了解人們的基本背景,如性別、年齡、所得、職業、教育、家庭生命週 期、宗教及族群等,由於此變數獲得較容易且與產品需求密切相關,因此是很普 遍的區隔變數。

具有相同人口統計變數的消費者仍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消費行為,其差異可能 來 自 於 人 格 特 質 、 生 活 型 態 與 價 值 觀 等 , 此 類 變 數 統 稱 「 心 理 統 計 變 數

(psychographic variables)」,由於越來越多消費者藉由商品表達「我的獨特」,因此,

行銷人員日益重視此變數與開發客製化服務;相對於心理統計變數的內在與深層 特點,「行為變數(behaveoral variables)」比較外顯,其變數包括追求利益、時機、

使用率與反應階段等數值,而其中可藉由不同反應階段,來協助分配推廣資源與 擬定推廣策略。

2. 組織市場的區隔變數

組織市場中的購買者,涵蓋工廠、中間商、政府單位、服務與非營利單位等,

這些購買者也有需求異質性差別,因此相關的供應商同樣需要市場區隔的觀念,

一般區分為「購買者基本背景」與「採購及採購單位特性」兩類。

「購買者基本背景」包含:運用地理位置發展不同管銷成本與行銷方式、依 據不同產業或行業類別,提供不同技術層次或經營型態與衡量購買者規模,來決 定採購量、議價能力等;「採購及採購單位特性」則是依據採購條件、採購的用 途、顧客關係及採購人員的特質等區隔市場,選擇洽當的目標市場與策略。

在區隔市場後,一般會依異質性(between-segment heterogeneity)、可衡量性

(measurability)、足量性(substantiality)、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及可實踐性

(actionability)等五項標準來評估市場的可行性或可適性。

(二)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

目標市場的選擇,必須考慮市場情況(如成長率、風險等)、競爭者(如規

資料來源:曾光華、饒怡雲,2012,《行銷學原理》,頁 153。

153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目標市場選擇方式,稱為集中行銷(concen-trated marketing),而所選擇的市場則稱為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在海外旅行團市場中,員工人數少的一陽旅行社多年來秉持瑞士旅

(三)確立定位(positioning)

曾光華(2012)認為:建立定位是指「在消費者腦海中,為某個品牌建立有 別於競爭者的形象」過程,而這程序的結果,即消費者所感受到的相對競爭者形 象,則稱為定位,而差異化是定位最重要的前提。

定位在行銷管理中非常重要,主要是因為其佔據目標顧客的腦海版圖,並藉 由口碑流傳來擴大市場基礎,進一步作為行銷策略規劃的基礎;而行銷人員普遍 以品牌的屬性(attributes)、功能(functions)、利益(benefits)及個性(personalities)

等 4 大構面作為定位基礎,簡稱 AFBP;除此之外,也有品牌採用使用者及競爭 者為定位基礎。

在選擇定位時,可藉由產品知覺圖(product perceptual map)來了解各個競爭 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所佔據的位置,來決定選擇直接面對競爭或是尋求空檔避開競 爭方案;此外,定位的選擇,可依競爭差異性、市場接受度與本身條件的配合等 三方面進行分析建構,進而決定其定位方案。

四、行銷組合

行銷組合是廠商用來達成目標市場中行銷目標的依組行銷工具,McCarthy將其 分類為產品、通路、價格及促銷等四類,簡稱4P,更複雜的說,行銷組合的決定 必須同時考量通路和最終的消費者,以下就產品、通路、價格與促銷分述:

(一)產品

代表廠商確切提供到市場上的商品,包括產品的品質、設計、特色、品牌與 包裝,同時也提供運送、修理及訓練等服務。

(二)通路

公司提供給目標顧客,易於購得及使用的各種活動,而必須確認、徵求與連 結不同的中間商與行銷協力機構,如此產品與服務才能有效供應至目標市場中。

(三)價格

亦指顧客必須支付以購買產品的款項,包含價格與授信條件等,值得注意的 是,價格得訂定必須和顧客所知覺得產品價值相當,否則顧客將會轉向競爭者。

(四)促銷

為代表公司傳達溝通,促銷產品到目標市場的各種活動,因此必須藉雇用、

訓練與激勵人員來設定溝通與促銷計畫,包括廣告、直效行銷與公共關係等。

貳、 招募行銷研究

賴力顯(2010)認為在「國軍招募中心」成立之前,研究多以「從軍動機」「傳 播管道(訊息通路)」與「消費者行為為主,1999年招募專責組織成立後,則以「招 募策略」與「效果評估」為研究;謝奇任(2010)則以國軍人才招募行銷宣傳角度區 分為招募行銷策略、招募廣告內容、招募廣告設計及招募的閱聽人等類型研究;

本文將依據國防部人次室(2000)所研擬的6P行銷策略17,分類相關研究為:以「產 品及價格」為主、以「人員及通路」為主、以「促銷及公關性行銷」為主及以「整 體招募策略」為主等四類實施探討。

一、以產品及價格為主

劉爾榮(2004)認為報考者對從軍的價值與意願,決定於獲得的資訊管道與內容;

賴力顯(2010)進一步認為,提供資訊的對象,應含括目標市場高中職就業輔導組織 體系與新訓部隊;此外,待遇合理化及輔導國家證照的取得,也有助於招募的成 效(吳德森,2007)。

在報考動機方面,孫勇善(2007)研究指出從軍動機與個人背景、招募訊息來源 與管道與大眾媒體接觸的頻率有關;苗瓊文(2009)18進一步解釋「家庭因素」是大 多數青年投入的主因;劉爾榮(2004)、王昌杰(2006)等則認為是經濟環境考量,研 究亦顯示因「工作薪資」而從軍者,68.9%社會薪資低於25,000元;而在性別部分,

在報考動機方面,孫勇善(2007)研究指出從軍動機與個人背景、招募訊息來源 與管道與大眾媒體接觸的頻率有關;苗瓊文(2009)18進一步解釋「家庭因素」是大 多數青年投入的主因;劉爾榮(2004)、王昌杰(2006)等則認為是經濟環境考量,研 究亦顯示因「工作薪資」而從軍者,68.9%社會薪資低於25,000元;而在性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