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捷運站周邊步行環境現況分析

透過營造步行環境與大眾運輸系統相關政策之發展,可瞭解當前政府對於 兩者之重視程度,政策發展方向會影響旅運環境之營造,進而影響民眾旅運行 為。故本章將梳理步行環境與大眾運輸系統相關政策發展脈絡,藉以瞭解當前 政府對於步行環境之重視程度;並以當前臺北市已實施之改善步行環境計畫與 美國波特蘭市步行網路分析計畫相互比較,彙整出當前臺北市改善計畫之課題 與差異,作為後續對策研擬之基礎;最後針對個案大安與士林捷運站周邊步行 環境進行現況分析,用以釐清當前步行環境改善計畫之課題,以作為後續改善 策略之研擬方向,並提出本研究後續問卷設計之參考指標。

第一節 步行環境營造與大眾運輸系統相關政策

本節將彙整臺灣當前針對步行環境以及大眾運輸政策發展方向與相關指導 計畫,以政策角度釐清捷運系統發展是否重視周邊步行環境之營造。因此,以下 將摘要並彙整民國95 年「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本環境改善計畫」至 107 年「溫 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之相關計畫。

一、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行環境改善計畫(民國95 年)

此計畫為內政部營建署道路工程組於民國 95 年度推動之「既有市區道路景 觀與人行環境改善計畫」,希冀藉由此計畫,促使各地方政府可有效檢視區域內 市區道路之現況,進而提出人行道與自行車道整體改善方針及具體建設。為持續 推動人本、生態與品質之街道,故於第二期計畫(民國98 年-101 年)更名為「既 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本環境改善計畫」,亦調整申請補助類型與申請原則之相關 規定,以期建構合乎人本、生態及品質之街道生活環境3-1

二、運輸政策白皮書(民國101 年)

臺灣於民國101 年提出運輸政策白皮書,其中面向分別為運輸安全、公路公 共運輸、智慧型運輸、海運以及空運,據以擬定提供「優質的(Great)」、「可靠 的(Reliable)」、「環保的(Environmental)」、「公義的(Equitable)」且「無縫網 絡的(Networked)」運輸服務等五大發展主軸,以打造綠運輸環境,實現永續運 輸願景。其中「完備都市運輸」策略當中之行動方案「以都市設計角度結合鐵道 場站、其他大眾運輸及人行空間之整體規劃」;策略「推展低碳節能運輸,營造

3-1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道路工程組-人本環境計畫,取用日期 2018/11/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捷運站周邊步行環境現況分析

環境融合」當中之行動方案之一為「建立整合運輸與土地使用規範,鼓勵大眾運 輸導向發展計畫」,由以上可知人行空間與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係政府發展交通之 重要項目之一。

三、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民國102 年)

建立以人為本之優質生活環境,重新盤整既有市區道路斷面,配置合理道路 要素、擴大行人活動空間及道路綠帶面積、重塑市區道路,以提升都市環境品質、

改善人行徒步空間、無障礙環境及連結建構市區自行車道系統,並形塑保有當地 生態景觀、地區文化特色之生態都市,促使各地方政府可有效檢視轄區內之市區 道路現況,進而提出人行道與自行車道整體改善方針及具體建設。

四、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民國106 年)

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中之「城鄉建設」,係政府除了推動中央主導之大型 計畫之外,也支持各縣市所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之建設,進而歸納出在四年內(民 國106 年-109 年)完成的十大工程,其中包含交通部門。「城鄉建設」係以投資 小、效益大、工期短,以人民切身有感為核心,希冀藉由提供親民道路、城鎮新 街景等,給予民眾更良好的生活環境,其中與本研究所注重之步行環境與大眾捷 運系統之相關建設項目為「提升公路系統之道路品質」,希冀以公共空間與通行 空間之無障礙設計之串接、公共通行路障排除、改善道路品質、增設人行道與改 善街道景觀與功能,達到打造臺灣高齡友善城市與都市無障礙環境。

五、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民國106 年)

於民國106 年 2 月 23 日由行政院正式核定,明確規劃臺灣推動溫室氣體減 緩及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總方針,希冀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與全國國民 一起共同合作,發展低碳永續生活行為,並考量跨世代衡平義務及弱勢族群權利,

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落實環境正義。其中運輸相關政策內容為「發展綠運 輸,提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其包含三大推動策略分別為,「發展公共運輸 系統,加強運輸需求管理」、「建構綠色運輸網絡,推廣低碳運具使用,建置綠色 運具導向之交通環境」、「提升運輸系統及運具能源使用效率」,由此可知台灣當 前將公共運輸及綠色運輸網絡視為永續發展之發展面向之一,其中「建構綠色路 網」,為推廣低碳運輸,鼓勵地方政府配合公路系統建設,考量交通實際需求多 興建自行車道與人行道,以建構人本交通、低碳運輸之優質環境為努力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六、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民國106 年)

智慧運輸係透過整合先進資訊及通訊技術於交通基礎設施與車輛設備內,以 提升交通安全與順暢、增進民眾交通機動性(Mobility)及降低交通運輸之環境 衝擊為目的。以5S 為計畫目標「無縫(Seamless)、安全(Safe)、順暢(Smooth)、 共享(Sharing)、永續(Sustainable)」,智慧運輸解決所面臨之運輸走廊壅塞、偏 鄉交通不便、交通事故率偏高及新科技與服務挑戰等課題,達到出門無縫、用路 安全、交通順暢、資源共享、環境永續之5S 目標。

七、市區道路養護管理人行道無障礙考評計畫(民國106 年)

針對行人空間之考評面向包含暢行性、安全性、舒適性,其實際評估內容為 以下:人行空間之通道之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規劃是否恰當、標誌與號誌之狀況與 辨識度、行人及自行車設施、道路養護之道路損壞與平坦度、路面整潔以及排水 設施設計、內容包含步行寬度(淨寬)、阻礙情形、無障礙設施、人行道人行空 間淨高、植栽綠美化、全盲評級、行人防護設施設置狀況、人行道設置排水溝清 掃孔、行人及自行車安全相關交通設施等,以利提供良好之步行環境。

八、全國國土計畫(民國107 年)

全國國土計畫依國土計畫法第 45 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本法施行後 2 年內,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所制定之計畫。其中為因應氣候變遷與永續發 展之課題,運輸部門空間發展策略針對都市公共運輸提出「都市空間應導入大眾 運輸導向發展,結合軌道與其他大眾運輸場站、周邊道路及人行空間之整體規劃 與開發,促進人本交通發展。」全國國土計畫係臺灣土地發展之上位計畫,都市、

區域規劃不得牴觸上位計畫之指導,綜上所述可知臺灣已正式將大眾運輸導向發 展納入國家政策發展重要核心,且注重人行空間與大眾運輸場站之串聯與結合。

九、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第二次修正核定本(民國 107 年)

因行政院民國106 年 2 月 18 日國發會報告「城鄉建設—地方前瞻基礎建設 事宜」,請交通部及內政部調整計畫重點並納入既有生活圈道路計畫內檢討擴大 規模及經費額度,以及因應當前國內運輸政策方向已朝向公共運輸及「低碳永續 綠運輸」,為因應城鄉建設之「提升系統性交通改善功能」以及友善環境。此計 畫當中之「提升道路品質建設計畫(公路系統) 計畫辦理項目表」將「人行安 全設施改善計畫」納入計畫範疇之一,為因應我國當前之交通運輸政策發展方向,

人行空間之安全設施改善成為重要項目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捷運站周邊步行環境現況分析

十、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民國107 年)

氣候變遷攸關各國永續發展與生物存續,其中過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即是氣 候變遷成因之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減緩溫室氣體之排放,於民國107 年 3 月 22 日核定國家整體的「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惟溫室氣體之減量需跨部會共 同推動方能有效達到溫室氣體減量,故民國107 年 10 月 3 日核定經濟部、交通 部、內政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營建署提出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 環境等六大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其中交通部提出運輸「發展公 共運輸系統,加強運輸需求管理」,將提升都會區捷運運量視為推動策略之一。

內政部營建署道路工程組在2018 年提出「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 望 」, 提 出 臺 灣 運 輸 系 統 應 從 以 車 為 導 向 轉 為 以 人 為 本 之 交 通 運 輸 管 理

(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 TSM),並將人行空間依照不同的土地使用 型態與路網系統之串聯分為七種類型,分別為通學步道、大眾運輸場站周邊、商 圈徒步街、一般住商混和街道、純住宅區街道、河川水岸、廟埕街區市集周邊道 路,其中與本研究相關類型為大眾運輸場站,因其為人潮聚集的主要場所,其改 善內容重點為「應保持行人動線之流暢外並兼顧無障礙環境設計。同時考量使用 交通運具通勤轉乘之便利性,且為因應節能減碳,需將市區與自行車道系統串聯,

同時兼顧自行車交通標誌及指示系統之適切性。」由上述內容可知自行車與步行 環境皆為大眾運輸場站周邊設計之核心項目,同時必須兼顧兩者之路網串聯以及 便利性。且為因應人口結構之變遷,高齡、少子化時代的來臨,道路應以「通用

同時兼顧自行車交通標誌及指示系統之適切性。」由上述內容可知自行車與步行 環境皆為大眾運輸場站周邊設計之核心項目,同時必須兼顧兩者之路網串聯以及 便利性。且為因應人口結構之變遷,高齡、少子化時代的來臨,道路應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