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探究式學習法及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合作學習的分組中每個成員可以扮演多個角色,也可以不扮演角色 進入學習活動,但是這種情況下的合作學習活動並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沈映珊(2011)指出與傳統教學相比,電腦輔助網路合作學習(CSCL)模式中,

學生彼此之間能夠相互鼓勵、監督,並且能夠發散多種思維,不侷限於一 個角度思考問題,不同的角色可以相互交流、探索與體驗。范蔚敏(2011) 綜合七篇相關於社群角色的研究,將社群互動模式分成問題解決、資訊強 化及情感交流等三種,同時也歸納出四十一個社群角色,發現各角色具有 重疊之處,進而將行為相似的角色歸類整理後得到九個主要社群角色,包 括領導者、資訊提供者、意見提供者、資訊需求者、瀏覽者、產品供需者、

麻煩製造者、氣氛營造者、紀錄者等。

根據上述,相同於常用於英語教學的文學圈理論,本研究所進行的教 學採分組合作式的教學,將班上分為 5 人一組並指派不同角色職責進行 Google 新聞閱讀的學習,進行主題式的探索與學習。學生可以透過合作通 力完成新聞文章的閱讀與理解,學習到有關於主題的詞彙與資訊,並在閱 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熟悉英文文章的篇章句構,最後並能夠上台進行報 告,透過小組的輪流上台報告,每個同學皆能夠聽到更多相關主題的資訊 與知識,以期能夠在英文作文寫作時增加英文寫作中的用字、內容深度與 廣度。

第四節 探究式學習法及相關研究

一、探究式學習的定義

探究教學法(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給 予他們充分發表、討論與操作的機會,使其透過類似科學家做研究的經驗,

體會與學習到科學知識、科學態度與科學技能。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在於引 導學生發現及解決問題,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中心,從開放的學習情境 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擬定可行的解決方案,獲得結 論並驗證之,經由問題解決的過程,讓學生從中學得解決問題的技能(張 靜儀,1995;張清濱,2000;劉宏文,2001)。因此探究式學習是以發現 問題為起點,再以此問題進行探究,並讓學生經由實際的參與,在探究的 過程中學得解決問題的技巧。根據林寶山(1988),探究式學習又可分成兩 種類型—指導式探究以及非指導式探究類型如以下說明。

指導式探究旨在協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之前 或在探究之中給予指示和引導,而後再讓學生實際進行探究並自行發現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案所在。教師扮演的引導角色與學生的年齡及心智發展有關:年級愈高,

教師的指導愈少。指導式探究的特徵除了在於教師的角色是班級活動的領 導者(提出問題、促進反應、組織材料和情境),學生要對各種事件、資料 或材料作反應,並根據觀察去建立某種有意義的關係;同時,學生思考的 過程是由特殊的觀察到推論,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相互溝通。

另一方面,非指導式探究教學中,學生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而教 師是居於協助的地位,不給予任何指導。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完全由學生自 行去決定所需蒐集的資料,並加以整理,最後自行獲得答案解決問題。

二、探究式學習模式

以下針對探究式學習三種模式,5E 學習環、POE 教學、網路探究式 學習進行探討。

(一)、5E 學習環

依據建構主義及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理論,許多學者針對探究式 的教學,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學模式,而隨著學習上的需求,學習環發展到 近年,最為學者所接受的,就是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簡稱 BSCS)發展出的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其中共分 為「投入(E1)→ 探究(E2)→解釋(E3)→ 精緻化(E4)→評鑑(E5)」

五個階段。

(二)、POE 教學

POE 教學是由 White 和 Gunstone(1992)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用 來探測學生的先前概念。POE 分別代表 Prediction(預測)、Observation

(觀察)以及 Explanation(解釋)。簡單說來,POE 教學就是由教師設計 一個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的情境或問題,接著讓學生寫出他們的預測以及 支持預測的理由,以便了解學生是採用何種知識立場來作預測。下一步,

則是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及觀察,當學生發現觀察到的現象與其預測不一 致時,便能與同學進一步討論、探索,最後解釋自己的想法與觀察到的現 象之間的差異,進而將原先固有的概念重新建構(黃台珠等譯,2002)。因 此,POE 教學是先引起學生先前概念,接著由教師設計及製造概念衝突的 情境,此一模式可以有效達到概念改變的目的(江淑卿、陳昱蓁、潘于君,

2008)。

(三)、網路探究式學習(WebQuest)

根據楊凱翔(2012),網路探究式學習法(WebQuest),是一種培養學 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於1995 年,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 Bernie Dodge 與 Tom March 兩位教授首先提出 WebQuest 的概念,是一套利用網路資源,

協助學生自主探究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其目的是為了統整學習策略與 應用網路資源,規劃探究導向的教學活動(inquiry-oriented activity),包 含六個主要要素:

1. 簡介(Introduction):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情境引 導的介紹。可透過文字、圖片或是情境的安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務(Retelling Tasks)、編輯任務(Compilation Task)、神秘任務(Mystery Tasks )、設計任務(Design Tasks)、創作產品任務(Creative Product Tasks)、公眾輿論建立任務(Consensus Building Tasks)、說服任務

(Persuasion Tasks)、自我知識任務(Self-Knowledge Tasks)、分析任 務(Analytical Tasks)、判斷任務(Judgment Tasks)、科學性任務

(Scientific Tasks)。

3. 過程(Process):執行學習任務過程的安排與指引。利用點條列式 的方法,告知學生於活動過程中應完成的步驟,且每一步驟都應有清 晰的指導說明。

4. 資源(Resources):有關此次主題與學習任務可用到的網站連結或 其他資源列表。教師需對使用的網路資源進行篩選,提供學生完成任 務時所使用的網路連結,其目的是為避免學生盲目地漫遊、留連不必 要的網路空間而分心。

5. 評量(Evaluation):描述達成任務的要求與評分方式。教師必須具 體告知學生評分的標準及評分方式,除此之外,評量的方式為配合不 同的任務,可採不同形式進行評分,例如:書面報告、多媒體創作。

6. 結論(Conclusion):說明完成本次學習的意義,並可以提出新問題 或補充連結,提供延伸加廣學習的機會。經由教師的引導反思活動,

提示學生已經習得什麼,並鼓勵學生將此次的探究擴展至其他的學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領域。

此外,一個好的網路探究式(WebQuest)活動應包含下列三個要素:

1. 要有清晰的評分準則。

2. 要有清晰的指引。

3. 能夠透過異質分組來促進組員之間的合作。

根據 Schofield (1995)、Varank (2005)、Halat (2008),WebQuest 教 學模式有以下十項優點:

1. WebQuest 教學模式結合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論,學生可在課 堂上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 評量學生學習的工具。

3. 讓教師更了解學生知識獲得和應用所學知識的程度。

4. 提供教師了解與評量學生利用科技學習的能力。

5. 增強教師思考和書寫的創造力,例如發現有趣或好玩的故事與劇本,

並將其與教學科目結合。

6. 增強教師高層次思考技能,如尋找與主題相關的網站、檢驗或選擇 專業、規畫良好且可信賴的網站。

7. 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地參與探索,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 引導者,學生可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8. 鼓勵學生將網際網路當重要的工具使用。

9. 增強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增強他們的信息素養。

10. 激發學生和教師的興趣和想像力。

綜合上述,探究式學習(inquiry learning)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 式,老師主要扮演促進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獨立或以小組方式提出自己有 興趣的探究問題,再尋找、閱讀分析並比對相關資訊,最後獲得問題的結 論。優點就是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答題者,而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角(Kuhlthau, 2012, 2015)。藉由與老師、教材及同儕的互動,他們在學科內容與資訊素

養兩方面均可達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層次。至於網路探究式 WebQuest 教學模式提供了一整套網路資源探索的網頁教學架構,而其核 FrontPage 或 Dreamweaver 等網頁編寫軟體,造成一般學科教師使用 WebQuest 教學的困難,而新興的互動式學習平台如 NearPod 與 Google 協作平台則解決了此問題,教師不需特別的網頁編輯相關知識和相關軟體,

Webquest 網路探究式學習法相關的研究相當多,但 WebQuest 教學策 略很少應用於英語課程及行動學習環境中,黃韻潔(2008) 以國小五年級 學生為對象,針對英語專題課程設計了兩個以 WEBQUEST 的專題式英語 教學活動:We Love Taipei 以及 Be a Healthy Child 兩個單元,並進行了為 期四個月的教學實施。結果顯示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習方式充滿新鮮感及趣 學習單、小組報告作品與焦點群體座談等。研究結果發現:(1)WebQuest 可提升高中生之學習意願;(2)WebQuest 可增進高中生之英文學習;

(3)WebQuest 有助於其他能力的培養;(4)WebQuest 有助於團隊合作;(5) 不同成績之學習者,在學習成效方面沒有顯著差異;(6)不同成績之學習者,

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學生對電子教科書及 WebQuest 的滿意度,並記錄行動研究歷程中研究者的省思與改進。利用為期八週行 WebQuest 活動;電子教科書運用於英語 WebQuest 教學能提升學生英語 學習成就;電子教科書運用於英語 WebQuest 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態度有 Moodle 平台上建置 WebQuest 英文寫作教學網頁,進行為期十二週的課 程。透過分析教師的觀察記錄、學生半結構性訪談內容、問卷填答及文件 蒐集等質性資料,並輔以英文短文前後測、英文寫作態度量表等量化資料 進行資料之交互分析與討論,以深入了解學生在英文寫作教學活動的其他

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學生對電子教科書及 WebQuest 的滿意度,並記錄行動研究歷程中研究者的省思與改進。利用為期八週行 WebQuest 活動;電子教科書運用於英語 WebQuest 教學能提升學生英語 學習成就;電子教科書運用於英語 WebQuest 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態度有 Moodle 平台上建置 WebQuest 英文寫作教學網頁,進行為期十二週的課 程。透過分析教師的觀察記錄、學生半結構性訪談內容、問卷填答及文件 蒐集等質性資料,並輔以英文短文前後測、英文寫作態度量表等量化資料 進行資料之交互分析與討論,以深入了解學生在英文寫作教學活動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