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教學

二、 教學方法

華語寫作教學和聽說讀教學一樣,必須注意到第二語言學習與母語的不 同。王立非、文秋芳(2004)曾以180名中國大學生,做了一次母語水平對 第二語言寫作遷移的影響的實驗,實驗證明母語水平的確會對第二語言寫作 產生正、負兩種遷移,但本研究僅針對研究命題,討論第一語言(以下簡稱

「一語」)與第二語言(以下簡稱「二語」)寫作的差異,來探索適當的教 學應對法,而不研討學習者本身母語水平高低的相關問題。

(一)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寫作差異

要進行寫作教學前,研究者認為應先注意一語和二語之間,在學習差異 上的問題。針對此點,研究者發現有以下四點的差異:

1. 思維與寫作模式的差異

華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寫作,都離不開「起、承、轉、合」這項最古老的 章法結構和傳統邏輯,也是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思維模式(黃強,2010)。在 賈雪睿、李曉石(2001)的研究中指出,漢語這套螺旋式邏輯(configurable logic mode),是以反覆又發展的寫法,擴展主題思想。語段以語義為中心,篇章 靠內容層次以「意合法」銜接黏著,因此前後文的意思顯得格外重要。但此 一現象在其他語言未必盡然,以英語為例,英語的邏輯是以線式邏輯(linear

logic mode)為主,大部分的篇章是由「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

所組成。這種寫作方式習慣「開門見山」,只圍繞要點論述,不易離題或被 打斷,而語段多按因果關係所組成。由此可知,以華語為一語寫作和二語或 外語寫作,在根本的邏輯上的差異,將影響文本內容的呈現,課堂教學與教 材編輯必須注意。

2. 書寫系統的差異

葉斐聲、徐通鏘(1993)說:「文字是語言的『意與聲之跡』,是在語言

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語言的書寫符號。」此語闡明了文字對於寫作而言,是最

基本的關鍵。漢字是記錄華語華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和 表音文字(如英語)在本質上即有所區別(黃伯榮、廖序東,1991)。以華 語和英語為例,漢字除了在字形上與拼音文字有所別外,還有正字法(即見 形知音的程度)極深、同音字過多的特色(高定國、章睿健、吳門吉、潘偉,

2006)。Cook, Bassetti(2005)的研究顯示,書寫系統會隨著音位(phoneme)、

語素(morpheme)、詞組(group)……的改變,影響學習者對語言單位和 結構的理解意識和產出。漢語以漢字為核心,英語以語素為核心,這種差異 就會使學習者混淆,進而影響寫作的成果。

3. 語言表現的差異

許多研究都已證實母語會對二語或外語學習有正負遷移的干擾。俞理明

(2004)指出從干擾的方向來看,可以分為:形態、詞彙、句法、篇章等不 同的角度。以華語和英語的對比為例,例如形態方面,華語沒有冠詞,時態 體系也沒有動詞的屈折變化等等。詞彙方面最大的問題在於詞彙的選擇與搭 配,經由翻譯,仍有兩種語言之間是否完全同義的問題,如華語的「住」,

在英語中則有live和stay兩種,各自表示長期居住和短暫停留,均容易導致 偏誤或錯誤。句法方面,如華語對數、性、人稱不像英語那樣嚴格要求一致 性,如:「學生來了」可能是“The student is coming.”和“Students are coming.”。

英語的詞序是 SVO,華語則有 SVO 及 SOV兩種。篇章上英語是形合語言,常

用並列連詞、關係帶詞和關係副詞做為連貫和銜接策略;漢語靠意合,利用 語義來串連篇章,使上下文的地位格外重要。

4. 寫作策略的差異

Silva(1993)比較一語和二語寫作,發現二語寫作較少複製閱讀文本的 背景,而一語可以套用他們所熟知的文本來寫作。另外在型態句法、文體特 徵(Morphosyntactic/stylistic features)上,也不像一語那樣重視修辭,較多選 用不複雜的形容、修飾與銜接。二語寫作相較於母語寫作費力得多,且生產 力低,教學者的重要性也相對提昇,學習者更依賴課堂教學指導寫作策略。

其次,在王俊菊(2006)的實驗研究指出二語寫作中語碼轉換是最頻繁 使用的策略,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換句話說,「翻譯」是主要的方法。二 語寫作受限於二語水平,寫作者往往很努力地將思維譯成目的語,而沒有過 多力氣著重於情感層面與更高級的修辭手法,這點能回應到Silva(1993)的 看法。由此可見,二語寫作策略與教學者關係甚深。透過教學者的引導,幫 助學習者正確轉碼,並補強因轉碼而造成情感和修辭方面的不足,和母語寫 作教學十分迥異。

從上述來看,在進行二語寫作教學時,必須正視並克服差異造成的學習 難點,且不要多增加負擔,讓學習者不畏懼寫作,降低發生偏誤的機率。

(二)教學法分析

寫作教學應把感知、思維和表現,合理地安排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寫作 的技能、技巧,用語言來表現思想感情(徐振宗等,1995)。羅青松(2002) 的研究述及二語寫作教學的發展,始於 20世紀80年代,主要著重在英語的 二語教學上。

他認為二語寫作教學應注意:

1. 培養學生目的語篇章表達能力,使語言運用能達到篇章的層次,使 二語水平與表達能力相符。

2. 提高學生與寫作相關的各項能力,如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幫助學 習者將一語相關轉化至二語,並加以反覆訓練,培養寫作習慣和興 趣;設計寫作練習,用以控制與訓練學習者的表達方式。

3. 充實學生的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增加可選擇成為寫作素材的文化 內容。

對該如何引導來自不同國家、語言、文化背景的外語習得者,整合個人背景 與文化思維的差異,正確輸出,應是寫作教學的重點,這時適切的教學法是 必要的。研究者即以羅青松(2002)的研究整理,對照Raimes(1983)、于 飛、張慧芬(1996)、紀曉慧(2006)、姜菲(2007)、周紅(2007)、閻敏 敏(2007)郭利霞(2010)、Hubert & Bonso(2010)等學者的看法,將九種 主流寫作教學法的特色、優缺點等重點,製成表 二-1 加以比較,從中找出

最適宜的方式,做為配合教材編寫的指標。

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重交際和讀者。 結合理論實務,提高交 際力,積極實用。

不重語言準確性,對真 正拉高水平幫助有限。

任務法(Task Approach) 實化交際法,強調實

用性和靈活性。

內容教學法(Content- based Approach)

(The Genre Approach)

重 文 本 語 境 和 語 言

色與各學說整合起來,以最終提昇寫作能力與品質為目標,才是最理想的「教 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