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求職自傳寫作教材設計與範例

第二節 教材內容設計

二、 教材體例說明

本文範例的體例,共有(1)暖身活動、(2)重點提示、(3)文化視窗、

(4)重點討論、(5)範文閱讀和(6)寫作練習等六大項。根據合作學習與 任務型學習強調從做中學的理念,藉由學習者在建構的真實社會情境中,彼 此協助、相互學習,研究者設計了「暖身活動」和「重點討論」兩個項目,

來實踐教材編寫原則中的科學性、趣味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而「重點提示」、

「文化視窗」是基於補充知識所設置的小單元,目的是讓學習者掌握每課和 在目的語文化中所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範文閱讀」、「寫作練習」則藉 由展示真實材料,進行全篇包括詞彙、句型、語氣和段落銜接等難點的講練 互動,並分析口語與書面語的差異,降低口語化現象出現的機會;供學習者 模仿與實作,落實寫作任務,最後產出文本。詳細內容,說明如後。

(一)暖身活動

本教材各課都有明確的主題,在每課一開始,不以多數教材先給範文的 方式進行,而以教學者做為領路人,先點出每一課的學習重點,讓學習者站 在宏觀角度,掌握全課主旨。再利用暖身活動,誘發學習者與自我內在或其

他學習者的淺談互動,逐步深入主題。本單元的提問與圖畫引導,是希望啟 發學習者的思考,提出自我的想法或經驗,藉此建構學習者的寫作雛形或大 綱概念,解決對該如何完成寫作任務產生焦慮的心理問題。

(二)重點提示

本單元以文字和圖片(照片)解說各課寫作重點,清楚標示回應寫作主 題須注意的事項,以做為寫作者的先備知識。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寫作者 預先了解目標語環境中,對寫作主題的看法或要求,減少寫作時可能遇到和 母語環境不同所產生的誤差,避免把心思及時間浪費在錯誤的方向上。

(三)文化視窗

回應本章第一節中呂必松(1996)對教材應具有文化性的說法,本教材 也設有文化單元,說明各課主題在華語文化圈中的特點或實際情況,實現第 二章第三節中趙金銘(2004a)指出教材文化交流和幫助學習者融合目的語 和母語的文化差別的功能,以及本章第一節何立榮(1999)等對二語寫作教 學任務的看法。

以本文範例為例,就以Nisbett(2003)對東西家庭觀念的不同,做為聚 焦的對象,說明華人把個體向外推及到家庭與社會的群體概念,習慣從人情 看個人與環境的關係(金耀基,1992),因此家庭關係特別用來顯示社群文 化與做人修養的特點(李亦園,1996)。

(四)重點討論

本單元依據各課寫作主題的段落重點,設計適合合作自主學習、進行寫 作反思與訓練的活動。教師是輔助角色,讓學習者以個人和小組的方式,參 與個人抒發、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等活動,激盪出各段落可敘寫的重點和 材料,豐富段落內文。過程中如遇不會的生詞,可請求同儕協助;若同儕無 法提供合適的答案,則由教師幫助解答,一方面可解決寫作本身可能碰到的 詞彙限制問題,一方面可擴充詞彙量。

(五)範文閱讀

完成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後,學習者應對主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也對 該寫什麼內容不再陌生。本單元目的在於指導學習者將這些局部的選材,組

織成文,寫出接近母語為華語者的文本。全書各課因都有獨立的主題,所以 可視學習者需要,自行調動課別的先後次序,滿足任務型教學的期待。

本單元共分為「好文體驗」、「詞彙解釋」和「句型練習」三部分。分 述如下:

1. 好文體驗

由教材提供範文一則,使學習者通過閱讀和分析範例,可以先從整個篇 章具體的樣貌,再微觀到各段落的細節,掌握產出文本的技巧,以避免學習 者因不清楚華語寫作的邏輯,得耗費時間自行摸索,遭遇不知該如何下筆的 窘境。也可藉由範文提高閱讀能力,吸收漢字、詞彙、語法句型,甚至於不 同的文化觀點,達到多效的學習成果。

選擇並運用多樣化的範文內容和形式,對教和學都非常重要,要根據範 文的教學功能進行選用(陳晟,2011)。範文是語言輸出的範本,而不是語 言輸入的語料教材,所以教材中應呈現難度不同、訓練目的一致的多篇範文

(鄭園園,2011)。馬金科(2007)認為範文具有熟練漢語、傳播中國文化 知識的任務,因此應選用華語名家、名篇,加強文化內涵的深刻性;陳晟

(2008b)也支持選用中國的經典篇章,才具有代表性。但周小兵等(2001) 的研究就曾建議以學習者的作文為範本,保留和突出學習者的視角和思維,

可以相近的背景激發學習熱情。而羅青松(2002)的研究指出,雖然範文以 目的語作者的文章為首選,它們的語言確實準確自然,但也從學習者的心理 層面考慮,用語言程度相近的人所寫的文章,可增強學習的自信和興趣。再 加上考慮到由母語者與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有落差,最好採用修改學習者文本 的辦法,使本教材更貼近學習者的立場,成為一本親和有趣的教材。楊俐

(2007)的看法則是選擇範文要以學習者普遍感興趣的寫作文體、方式、寫 作話題為主,篩選時以不影響交際原則為主,選用修改過的學習者習作,對 學習者具有感官和心理上的親和力。馮燕(2010)更直指選用學習者的優秀 習作,較貼近留學生的生活和感情背景,而且難度適宜,不會給學習者造成 額外的語言負擔;要摒棄通過範文傳播中華文化知識的觀念,把這項責任交 給專門的精讀課或文化課去完成,不要使寫作課難上加難。

基於上述,研究者在編寫本教材時,所選用的範文都來自於同等級中程

度較高的學習者的習作,以符合i+1的原則和減少與學習者的距離感。並採 納周小兵等(2001)、羅青松(2002)等人的意見,保留原文的原始風味,

聘請經教學經驗豐富與具備師資認可的華語教師,針對詞彙、語法、篇章的 失誤評閱修改後,才列為各課的範本,力求具有可借鑑性和可模仿性。但由 於考量到選用多篇範文,可能太過增加學習者的負擔,所以在本文範例,只 編列了一篇做為輸出的樣本。有關範文撰寫,請見本章第三節。

2. 詞彙解釋

研究者依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所公告的「華語八千詞」(張莉 萍、陳鳳儀,2006)中等詞彙,從範文中摘取適用的來編列詞彙項目。高燕

(2008)認為語塊的運用能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研究者也重視語塊教學的 意義,而做為選擇詞彙和句型時的考量之一。所列生詞都以目前為國際採用 的漢語拼音來標註讀音,註明詞性,字義以英語解釋,並舉出2個華語例句 以供參考。自範文選取的生詞,每篇應控制在30個以內(周小兵等,2001)。

以本文範例為例,範文中的生詞量是 22 個,考量第三章第四節針對現 有教材分析所得之高頻共現詞彙,做為摘取原則。但由於設計範例的前一課 是〈第五課 寫履歷〉,這些詞彙(如:求職、徵求、履歷、錄用、應徵)

都已在第五課中出現,因此到了〈第六課 寫自傳〉就以複現形式在範文中 實際應用,而另外從文中選出中級範圍內的重要詞語,做為本課的生詞。

此外,要特別說明的是,習作原文中若使用了較低階的詞彙,則由研究 者彙整華語教師的評改意見,選用符合等級的來替換,使整篇文章的詞語表 現盡可能控制在中級程度水準。並且在全課其他項目中,視教學活動之必要 性,適量補充可能有用的詞彙,利用討論和情境,複習和擴充詞彙量。

3. 句型練習

如同生詞的選用方式,句型語法也由範文中擷取。但因台灣目前的語法 分級表並非公開供華語教材編寫者直接對照採用的,所以研究者無法取得,

而使編寫教材時,除參考《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

(2002)、《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和語言專業教學大綱(附件二)》(2002)

(以下將兩本書合稱為「舊版大綱」)和《新HSK 各級大綱》(2009-2011) 之外,也參考現有教材所編列的語法點,做為編列指標。

以本文教材範例為例,選用時參照第四章第二節現有教材分析樣本的語

表 五-4 語法點用詞與新舊大綱的等級對照

其中除「增加」、「經驗」和「根據」外,其餘都不符合B1、B2等級。但 若使用舊版大綱,就都在一年級的範圍內。參照《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和語 言專業教學大綱》(2002)的「課程設置一覽表」,把第二學年的課程訂在 中級程度,因此即使以新 HSK 來說,「具備」、「能力」、「曾經」是超 出等級,可是考量現有教材、舊版大綱和華語八千詞的現況,研究者認為這 5 項語法點,仍適合中級程度的教學訓練,因而選為句型練習的項目內容。

為因應台灣的語法分級表為內部不公開資料的現實,研究者認為由於本 教材是要整合學習者已知的舊知識,適量補充新知識,而以中國大陸的語法 分級、配合現有教材中的語法句型,在 CEFR、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和新舊 HSK 的框架下交互參照,來擇取適宜的語法點,是可行的辦法。

(六)寫作練習

經過一連串的思考學習過程,到了每課最後,編有兩題寫作練習,第一 題是根據「好文體驗」,回答課本的問題,希望學習者能重述課文重點,複 習各段寫作的重要內容,來強化篇章結構和語段組織。第二題則是針對寫作 主題,以不同情境,鍊結教材中的各個環節,要求學習者產出一篇文本完成 寫作任務,來檢視其學習成效,回應寫作教材終極的實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