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決策者領導風格與外交戰略

第五節   柴契爾夫人的政治遺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列補充了大量寶貴的軍火武器,根據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說法,若 以色列先展開攻擊,「連一根釘子也得不到」。40

女性主義者認為這三位女性之所以在歷史留名,除了贏得勝利之 外,性別認同的社會建構佔了很大的因素。

從遠古游獵採集時期,訴諸暴力的解決之道遠超過性別議題,通 常部落的老人會教導「敵人在部落外面」的方式,對年輕一輩的侵略 性(aggresion)進行儀式化的過程,藉此實踐下一代的社會化,故此 性別議題長期被忽略,到了當代後工業社會,「自由民主」與「市場 經濟」成為普世價值後仍然如此,因為人性的本質從未改變過。而國 際政治的女性主義中心訴求便是要致力於掙脫這類束縛:若要控制暴 力與男性的侵略性,除了將矛頭一致朝外,還必須藉由法律、規範、

民俗、規約等加以限制行為,也應當要有更多婦女被帶入國際政治領 域,藉由參與來捍衛婦女權益。41上述的三位女性確實將這樣的角色 扮演的恰如其份,也贏得世人的認同及歷史的評價。

第五節 柴契爾夫人的政治遺產

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是英國 1976 年到 1979 年的 首相,他是唯一出任英國四個重大國務官位,即首相、財政大臣、內 政大臣和外務大臣的人。雖然有著空前的紀錄,但是在擔任首相的期 間卻面對經濟的衰退,工會發起「不滿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

運動使得政務陷入停擺,連帶造成他所領導的工黨政府聲望低迷,因 此下議院在 1979 年 3 月 28 日通過對卡拉漢的不信任動議,迫使他舉 行大選,柴契爾夫人率領的保守黨順勢勝出,展開長達 11 年的執政 生涯,同時留給後世的英國人豐碩的政治遺產。

一、 經濟改革

柴契爾夫人推行一連串的改革,包括限縮政府的規模、實施私有 化以及降低稅賦,這一連串的作為使得英國在經濟暨合作開發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 22 個成員國中,「經濟自由」及「歡迎企業家」的指標從 1980 年的第 15 名上升至 1999 年的首位。這項指標讓英國恢復了對經濟的信心,

同時亮麗的經濟表現也席捲海外,身為盟友的美國雷根政府自不用說,

澳洲前總理霍華德在 1977-1983 年期間擔任財政部長時也向英國抗通 膨策略看齊,著手進行私有化的計畫,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 利及祕魯四國也從事私有化的轉型,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也前仆後繼

40 Abraham Rabinovich, The Yom Kippur War: The Epic EncounterThat Transformed the Middle East,Schocken, 2005, p.454.

41 Francis Fukuyama, Women and the Evolution of World 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Vol.77, No.5, pp.

35-38.

者將這一波政府改革稱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運動。43

英國行政學者 Christopher Pollitt 將柴契爾政府十餘年來的改 革歷程,概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Organizations, QUANGOs)。44

第二階段約從 1982 年到 1980 年代末期。目的在改善財務管理和 推動私有化,這階段政府不斷強調推動「3Es」(economy、efficiency、

effectiveness)改革,但大部分的改革措施都只著重在前二者經濟 與效率上,卻忽視了第三者「效能」。直到 1982 年 5 月開始推動的

「財務管理方案」(Financial Management initiative, FMI)才是 將重點置於效能上。FMI 不僅是財政預算制度的改革,其所強調的成 業、1986 年的英國瓦斯事業、1987 年的英國航站局、1989 年的水供 應及污水處理等。這些事業機構的總資本額超過一百兆英鎊,可觀的 是從 1979 年到 1990 年總計有 80 萬名原國有事業的員工轉入民間機 構工作,國有事業的產值也從 1979 年佔 GDP 的 11%,降到 1990 年 GDP 的 5.5%,相去甚多。

42 Hobsbawm, E. J. (1989). Politics for a Rational Left: Political Writing, 1977-1988, Verso.p.165.

43 劉坤億 (2003). 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 行政暨政策學報., p.21.

44 Lovenduski, J. and C. Baudino (2005). State feminism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Univ Press., p.221.

45 劉坤億 (2003). 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 行政暨政策學報., p.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階段,建構市場化與最小規模的國家。1987 年柴契爾政府再 度取得執政權後,除了繼續推動私有化政策外,更激進地進行政府組 織結構的變革。柴契爾政府大規模地採取「市場式機制」(market-type mechanism, MTM)的改革模式,引進市場自由競爭機制到政府中,強 化管理和服務的分權化,以及持續改善公共服務的品質和強調顧客導 向。而最大的轉變是將政府機關原先的層級節制關係,改變成一種以 契約或準契約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中,1988 年所提出的「續階計畫」(Next Steps Initiative)最具代表性,影響的層面也最大。這項改革方案具有兩 項核心策略:第一,要求各部會將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兩項功能區分 開來,核心部會本身只負責策略控制和政策制定,而依實際需要設立

「政策執行機關」(executive agency)負責政策的執行工作。其次,

各政策執行機關設置一位「行政執行長」(chief executive),對 整個機關的業務績效負全部責任,所執行的業務則依據各該所屬部會 的授權範圍施政。461988 年的續階計畫報告中,曾預測 10 年內將有四 分之三的文官會轉任到政策執行機關服務,到了 1997 年保守黨將政 權轉移給工黨時,已經有超過 140 個政策執行機關被設立,並且有超 過 70%的文官任職於這類機關,果然應驗了這項預言。47

這是一場昭告世人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革命。也讓 1980 年代的 英國人對經濟的看法完全改觀,原本習以為常、貴族式的奢侈浪費氣 息消失無蹤,英國人瞭解到原來擁有的福利並不是理所當然,而且在 轉瞬間已然消失無蹤。英國人的帝國夢被鐵娘子敲醒,他們不能再揮 霍無度,大英帝國的酣夢已遠,只剩以精神為號召的大英國協,那不 足以支付福利國家的經濟支出。48

二、 思想與信念

柴契爾夫人留給英國的眾多遺產中最重要的是她堅定、絲毫不動 搖的信念。1974 年的礦工罷工事件導致希思政府的下台、1979 年卡 拉漢政府因工會罷工下台,1984 年工會的勢力捲土重來,當煤碳局宣 布將關閉 20 個煤礦,預計有二萬名礦工失業,罷工潮已是滿城風雨,

但柴契爾政府已事先做好貯存煤炭,將部分燃煤發電廠轉換成石油發 電廠的長期對抗準備,1984 年 3 月 12 日當全國礦工協會的主席宣布 各礦區的罷工將成為全國總罷工,情況演變成警察與罷工工人的衝突,

罷工局面已全面白熱化,然而時間一長罷工工人因失去經濟來源,面 對隨之而來斷炊的生活窘境,開始有工人停止罷工回到工作崗位,最

46 Fry, G. K. (1988). "The Thatcher government,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itiative, and the ‘new cml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66(1): 1-20.

47 POLLITT, C. A. (2004).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73.

48 Jenkins, S. (2007). "Thatcher's Legac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5(2): 161-171.

通管制組織」(Professional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Organization, PATCO)的罷工員工,顯然不足相比,柴契爾夫人曾表示這是一場與

「內部敵人」(the enemy within)的戰爭,困難度及危險程度都遠 比面對「外在敵人」要高的多。49 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

,

IRA)的炸彈風波時未曾面 露懼色,並且在事件發生後旋即在媒體前以堅定的口吻宣布隔日保守 黨大會照常舉行,並譴責放置炸彈者贏得不少掌聲。

締造「新工黨」功臣之一、將布萊爾送上首相之位的彼得·曼德 爾森(Peter Mandelson)曾在 2001 年說:我們仍是柴契爾夫人的支 持者(we are all Thatcherites);2008 年首相布朗(Gordon Brown)

邀請柴契爾夫人再度度回到唐寧街 10 號,向她請益談話近一個小時。

49 Margaret Thatcher’s Legacy Of Legend,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09 Apr 2013:A01.

50 Jenkins, S. (2007). "Thatcher's Legac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5(2): 161-171.

51 Thatcher'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British left,http://www.nytimes.com/2009/01/16/arts/16iht-ID SIDE17.1.19423057.html?_r=0, accessed Nov 2013.

52 Ludlam, S. (2000). "New Labour: what's published is what count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2): 264-276.

53 Giddens, A. (1999). "Better than warmed-over porridge." New Statesman 128(4423):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柴契爾夫人留給英國的尚有極其重要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

正是當時歐洲領導人們極力避開的議題,歐洲共 同體(European Community)的超國家制度(supranational institution)是最受矚目 的議題。柴契爾夫人以英國國家利益為上,對涉及國家利益者堅持絕 不妥協,預算與貨幣政策則是她決不向歐體讓步的領域,她甚至擔心 歐體任何過於雄心勃勃地舉動將會招致對歐體本身難以想像的損害。

54

柴契爾夫人本來對涉外事務是默不關心的,就選舉「一人一票,

票票等值」的制度而言,經營海外事務並不是再次獲得政權繼續執政 的好方法,但英阿戰爭卻是使得她改觀,並將重心轉向對外事務的關 鍵點,原因有二:民心低迷及失敗的貨幣政策。福克蘭群島受到阿根 廷入侵一事完全暴露出柴契爾夫人忽略外交事務,例如在危機初期英 國外交體系仍想透過協商方式解決短期危機及長期爭議,讓阿根廷對 於英國處理福克蘭群島紛爭上始終停留於錯誤的印象,以致於錯估英 國恢復領土的決心,誤認為英國是一個將國際秩序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的國家。柴契爾夫人藉著克復福克蘭群島證明,政府對於恢復英國的 強大有著相同的決心,因兩者同屬英國的國家利益,至少在她 11 年 的執政生涯裡,證明了憑藉著堅定信念及簡單原則為基礎的領導風格,

也能在外交官僚及錯綜複雜的國際事件中穩住陣腳。

冷戰末期當東西雙方陣營仍是壁壘分明的時刻,在蘇聯總書記戈 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後,柴契爾夫人說出「我們可以 打交道」(We can do business together),55事實證明,柴契爾夫 人、戈巴契夫與雷根三人對於冷戰的結束有相當大的貢獻,由此可見 柴契爾夫人的信念難以撼動,但會因局勢順勢調整。

三、 矛盾的革命

柴契爾政府除了帶來的私有化的改革,另一個很重要的是集權化,

這一項舉措並非不好,但是與私有化搭配起來,卻盡顯得處處矛盾,

施行的結果與兩者原本的出發點大相逕庭。當公部門服務開始私有化 時,並未產生自由獨立及分權化的預期效果,反而在教育、醫療、家 計、福利等部門都變得更需依賴白廳及財政部。私有化是一項立意長 遠的改革,甚至被稱為革命,而通常革命都渴求更多的權力,可是柴 契爾夫人這次的革命卻要把自己的權力縮減,這是矛盾的同時已埋下

施行的結果與兩者原本的出發點大相逕庭。當公部門服務開始私有化 時,並未產生自由獨立及分權化的預期效果,反而在教育、醫療、家 計、福利等部門都變得更需依賴白廳及財政部。私有化是一項立意長 遠的改革,甚至被稱為革命,而通常革命都渴求更多的權力,可是柴 契爾夫人這次的革命卻要把自己的權力縮減,這是矛盾的同時已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