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語義轉變」論複合詞

第四章 漢語「詞+詞」結構之探討

4.4 由語義上的完整性論複合詞

4.4.2 由「語義轉變」論複合詞

Duanmu(1998)曾引述趙元任(1968)的意見,提到:

當一個語言單位的各部分都是自由詞素時,我們應檢查其意義是否合其組成 成分的意義而成,如果這個語言單位的意義並不是由各成分的意義所合成的,通 常是詞;如果其意義是由各組成成分合成的話,則這個語言單位通常是詞組。

Duanmu1998: 14033

由此可見,趙元任認為所謂的詞組,其意義是其中各部分的意義之總 和,以符號來表示,即「X+Y=XY」34,如:

33 原文如下: “Chao (1968: 363) proposes that for an expression whose parts are free, we can check whether the meaning for the expression is compositional from its parts. If the meaning is not compositional, then the expression is usually a word. If the meaning is compositional, then the expression is usually a phrase.” 此處中文為筆者暫譯。

34 此概念公式來自鄧守信教授語法學課堂講授內容。

(79). 浪漫+主義→浪漫主義 (80). 主席+報告→主席報告 (81). 新聞+探索→新聞探索

而如果整個語言單位的意義並非由各部分合成,而是具有詞彙性的,

即「X+Y=Z」35,則是詞,如「大衣」指的是「冬天的衣服」而非「很大 的衣服」;再如「白菜」指的雖是一種菜,卻不是「白色的菜」,因此都是 詞。

趙元任所指出的這個概念,具有較高的概括性,也就是說,當一個不 是離心式的[FF]組合出現,要去判斷它是詞或詞組,已無法仰賴結構上 的特徵,而需要以語義的整體性來看。

而複合詞在語義上的整體性表現為,當一個組合中,有一個成分沒有 表現出原本的意義,或是兩個成分都有些微的意義轉變而構成了一個新的 意義,則可以判定這個語言單位是詞,這個現象稱之為「語義轉變」,可以 間接證明兩個成分組成的是「一個意念」,雖然趙元任(1968)認為這種「所 謂一個『意念』的說法頂說只能幫忙辨認造句詞而已。」不可諱言的,在 辨認複合詞上,這個辦法確實幫得上忙,同時,王力所歸納出的雙音節之 語義特徵,正表現了趙元任所指出的這個語義合成的概念,由於整個組合 的語義並非合兩個成分的意義而成的,因此相同意義的詞素結合在意義上 並無累贅,如「緩慢」;或是兩個詞素結合後可以只表達一個詞素的意義,

如「兄弟」;又或是兩個詞素的意義皆與整個詞相關但卻不同,如「下人」。

雖然詞素是最小的具有意義的語言單位,但必須先構成詞,才依據這 個詞義在句子當中使用,可以說詞的意義由詞素而來,但卻不等於詞素,

舉例來說,黏著詞素「離」有分別、分開等意思,與其他詞素結合構成的 詞有:離開、分離、離別、離情、偏離、背離、仳離、流離…等,這些詞 都有「離」的意思,卻都不等於它;這與詞組不同,詞組是具有完整語義

35 同上。

71

與句法功能的詞依句法規則組合起來的,所以它的語義是其中各個成分

(詞)的加總,以「大」為例,大醫院、大公司、很大的廣場、一大碗麵…

等,「大」都只有一個意思,在與其他成分結合時就是提供「度量上較多」

這樣的意義。

在詞組當中,「白色的菜」一定是一個菜,是白色的,不會是別的顏色、

別的東西,但「白菜」雖是一種菜,卻可以不是白色的,在這個組合當中 並沒有「白」這個概念,因此這個組合是詞。

分別具有意義的兩個單位,組合起來以後產生了「詞彙義(lexical meaning)」,即趙元任(1968)所說「意義不是由詞組成成分合成的」組合,

可以明顯觀察到的是其中的自由詞素並非以其用來造句的詞義與另一個成 分結合,而在意義上有了轉變,這種意義上的轉變包括,意義改變、意義 消失或弱化、只有部分意義進入整個組合的語義當中,可以在意義上有這 樣的轉變,表示這個自由詞素並未獨立成詞。

將這個標準用在以下幾個[FF]的組合看看:

A.鐵路:

「鐵路」是一個很典型的向心式。「鐵」是一種礦物;「路」是道路,

供人或車行走。但「鐵路」並不是「用鐵做成的路」,而是「專供火車、電 車行駛的軌道」。在這個組合當中,「路」的意思有了些微的轉變,並不是 一條路,而是以鐵軌作成讓火車或電車在上面行駛的一種裝置;而鐵路也 不只是以鐵作成的路。因此這個組合是「詞」。

B.數落:

「數」是計算數字,「落」是不受控制地從高處往低處移動,而「數落」

則是「責備」的意思,而此處的責備也是指將對方的缺點、錯誤一一指出,

似乎又跟「數」有一些關聯,有計算的意思,但卻將這個概念運用在別的 地方,並不是真正地計算,而只是列舉指出之意,因此這個組合也是詞。

C.算帳:

這個組合有兩個意思,一為「計算帳目」,二為「與人爭執較量,往往 含有報復的意思」。如果是第一個意思時,這是一個動賓詞組,但若是第二 個意思,則組合當中的自由詞素顯然有了語義上的轉變,因而可判定為詞。

很簡略地運用詞義轉變的概念在這三個詞上後,立刻浮現兩個重要的 問題,首先是詞素意義的轉變並非都是顯而易見地,而且這個概念上的轉 變似乎也有些見仁見智,以前述的「鐵路」為例,也許會有人認為鐵路的 建築材料當中確實有鐵,只是它不是用一整塊鐵搭建而成罷了,而廣義的

「路」是否也包括了像軌道這樣的東西呢?

其次,在語言當中有一種稱之為「熟語」的語言單位,熟語指的是「語 言中已定型的固定詞組或句子,包括成語、諺語、歇後語…等」36,其語義 與原來組合的各成分無關,甚至與整個組合所表達出的意義也無關,有時 來自一個比喻,有時有其歷史典故或是文化習俗上的背景,如「吹牛」就 是一個典型的熟語,它既沒有「吹」的動作、也沒有「牛」的意思存在,

它的意思來自其典故37,指的是「說大話、自誇」。而前述的「算帳」一詞,

用作「找人較量、報復」之意時,就產生了可能是熟語這樣的疑惑。

因此,應試著以較為具體的分析方式,區別複合詞與詞組這兩種組合 內部的語義關係,並將之與熟語性質組合區分開來。

4.4.2.1 語義轉變的標準

3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37 「吹牛」(又說「吹牛皮」)一詞的由來:在交通不太發達的時候,相傳在黃河上游一 帶,當地的人們常用牛、羊皮製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幾個形狀像袋子的牛皮口袋連結而 成,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於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 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說著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牛皮看。」

其後,人們就把那些既無知識,又無工作能力,愛說空話大話,誇大其詞的叫做「吹牛 皮」了。

73

複合詞內的詞素在結合時,之所以生成一個新的意義,原因在於其中 的詞素在意義上起了一些變化;詞組則沒有這樣的狀況,而只是詞按照語 法規律所生成。以下將較為具體地描述這兩者所形成的語義關係有何不同。

(1)以自由詞素獨用時的語義作為語義轉變的基準。

在一個[FF]組合當中,若是其中某一成分的意義不同於其於句中獨 用時的語義,則視之為語義轉變。

在此,我們給前面所談到的語義轉變一個依據,否則單說轉變,既不 知從何變來的,也不知道何謂有所轉變。因此筆者以組合當中的自由詞素 在獨用時的語義作為基準,若是整個組合所表達的意義不等於其中自由詞 素在獨用時語義的總合,則這個組合是詞。

以「見」為例,「見」獨用時是「遇到、會晤」的意思,如「相見不如 不見」、「見過財經專家後,又去見了幾位大老」。但當它與其他詞素結合後,

如「看見、聽見、夢見、想見」時,就作「出現、到」之意,也就是說,

這些組合當中,「見」的意義已經有所轉變了。

再以「小心」為例,「小」說的是形狀、體積的尺寸,但「小心」並不 是說一個人的心很小,或是心臟很小,而是「注意危險」的意思,是一個 很明顯的語義轉變。

再如「搬家」,它有兩個意思,一為「遷移居所」,二為「移動物品的 位置或地點」。若是作第二個意思使用,顯然就是一個詞,如:

(82). 誰要是得罪了皇上,誰就得腦袋搬家。

在這裡「搬家」指的是讓某人的腦袋離開身體,指殺頭,完全沒有「家」

的意思,也與「搬」的意思不太相同,因為「搬」指的是花費很大的力氣 移動較大或較笨重的物品,而不只是「移動」而已,而此處的「搬家」顯

然只是「東西離開了原來的位置」。

但就第一個意思來說,顯然「搬家」是要花費力氣移動許多家具器物,

但回過頭來看「家」的意思,獨立成詞時指的是「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 比方「離家」是「離開跟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即使現在許多單身人士的

「家」裡只有他一個人,但這個家基本上仍是指「生活的場所」。但「搬家」

顯然不是搬走或移動那個場所,而是換一個居住的地方,是「人」遷移居 所,而不是遷移人們所居之所,因此符合了語義轉換的條件,是一個複合 詞。

(2)利用「插入法」觀察語義的轉變。

以「A+N」這類偏正式來說,插入其他成分後觀察是否在意義上與原 組合相差很多,是一種看出語義轉變的辦法。如「金魚」插入「的」為「金 的魚」便找不回原來的意思,這樣的語義轉變就很明顯;而「香水」變為

「香的水」看似行得通,但其實「香水」並不是「水」,所以還是有一點語 義上的變化。這是一個比較可以具體觀察語義改變的辦法,很直接但是不 一定確切,如「金戒指」轉為「金的戒指」看來語義並沒有改變,但得考 慮「金」在獨用時指的是「錢財、金色」,若指的是「黃金」一般是不獨用 的,得說「金子」才行。因此,「金戒指」若指的是「黃金做的戒指」,則 必定是詞。王力提出插入法的原意就是要觀察語義的完整性,有了「自由 詞素-黏著詞素」的概念,加上語義轉變之說,「插入法」的使用意義將更 明確。

(3)語義轉變、引申義與熟語的差異在文化背景的參與。

(3)語義轉變、引申義與熟語的差異在文化背景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