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詞」的定義之教學啟示

6.2 研究建議與展望

本研究著重在詞的內部結構與語義關係的探討上,主要在以實例討論 理論與概念的實踐可能,而未能從上位層次範疇(superordinate

categorization)探討漢語詞法與句法的關連現象,對於句法的部分著墨較 少,是一缺憾。

此外,除了給詞下定義之外,漢語的詞法規律還有尚待探索之處,像 是動詞多半由何種詞性成分的組合?名詞又是如何?以及構詞上語義重心 的選擇等問題,都是相當值得進一步深入的議題,但望能在更多人投入漢 語語言學的研究之後,能有更進一步的發見。對於華語教學,「詞」的探討 絕對是基本必要的,不應被忽視,今日所做的工作只是開始,筆者相信這 番研究僅是以管窺豹,不得其全,尚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也期望學術 界、教學界的先進同好不吝給予本文補強與指正。

103

參考文獻

Duanmu, S. (1998). Wordhood in Chinese. In J. L. Packard (Ed.), New approaches to Chinese word formation: Morphology, phonology and the lexicon in modern and ancient Chinese (pp. 135-196).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i, C. N. & Thompson, S. A. (1981/2003). Mandarin Chinese.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O’Grady, W.& Dobrovolsky, M. (1988).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aipei : The Crane Publishing.

Packard, J. L. (2001).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漢語形態學:語言認知研究法). 北京:外語教學 與研究出版社

Saeed, J. I. (1997).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Teng, Shou-hsin (2003). Guidelines for Grammatical Description in L2 Chinese.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刊 75-86

Teng, Shou-hsin (1975, 1983).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Chinese edition). 侯方、鄒韶華、侯敏 譯。黑龍江大學科研 處刊行

丁邦新 譯 (1980)。中國話的文法 (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Chao, 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丁迪蒙 (2007)。《漢語拼音方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缺憾及辨正。上海大 學學報 (Vol. 14, No.6)

方緒軍 編 (2000)。現代漢語實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楚蓁 (2008)。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勇 (2007)。淺談詞的內部形式。現代語文 (2007.8)

王艾彔 (2002)。關於詞的內部形式。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Vol. 22, No.3) 王燕 (2007)。從「熊貓」、「鯨魚」等談起:談現代漢語「N1+N2」逆序定

中複合詞。科教文化 (2007.10)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朴庸鎮 (1999)。現代漢語之詞法與句法的界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廣明 (1997)。關於現代漢語的「綴」。天水師專學報 (4)

李彤 (2005)。近十年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研究中的三大流派。語言文字應用 (2005.9)

李葆嘉 等 (2007)。語義語法學導論:基於漢語個性和語言共性的建構。北 京:中華書局

沈孟瓔 (1995)。再談漢語新的詞綴化傾向。詞彙學新研究 (語文出版社 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5-205

沈懷興 (2001)。複音單純詞、重疊詞、派生詞的產生和發展:漢語詞彙複 音化發展續探。漢字文化 (1)

呂叔湘 (1990)。中國文法要略。上海:上海書店

105

易荷梅 (2007)。現代漢語「離合詞」之研究及其在教學上之運用的探討。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曉民、謝曉鳴 (2007)。合成詞複合構造單位的探索:試評葛本儀先生的 合成詞素說。南華大學學報 (Vol. 7, No.6)

高本漢 (1965)。中國語與中國文。台北:文星

徐通鏘 (2005)。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青島市:中國 海洋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2005)。「字本位」和「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 (6) 徐丹 (2007)。語言類型研究與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 (3)

袁博平 (2007)。談對外漢語基礎研究與教學應用的關係。世界漢語教學 (3) 涂雅晴 (2007)。英語詞本位探究與語詞剖析。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Vol. 25, No.5)

孫劍藝 (2003)。論漢語字、詞、詞素的本位問題。山東大學學報 (4) 索緒爾 (1949, 1996)。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德鑫 (2006)。從「詞本位」到「字中心」:對外漢語教學的戰略轉移。漢

語學報 (2)

張麗霞 (2007)。論漢語構詞的雙音節化傾向:從「兒」尾與「子」尾的使 用頻率談起。山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 23, No.3)

崔岑岑 (2007)。字本位、詞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基礎。現代語文 (2007.9)

陳嘉映 (2007)。約定用法和「詞」的定義。外語學刊 (5)

陳壽義 (2006)。「連綿字」在「字本位」中的特殊地位:讀徐通鏘先生《基 礎語言學教程》的思考。宜賓學院學報 (3)

康尚珍、王麗君、郭海燕 (2007)。英漢合成詞對比及教學。井岡山學院學

報 (Vol. 28, No.5)

溫端政 (2007)。語彙研究與語典編纂。語文研究 (4)

黃宣範 譯 (1983)。漢語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Li, C. N. &

Thompson, S. A. (1981/2003). Mandarin Chinese.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賈寶書 (1994)。論詞素系統。淄博師專學報 (3)

詹衛東 (2005)。以「計算」的眼光看漢語語法研究的「本位」問題。漢語 學報 (1)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 (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潘先軍 (2007)。漢語雙音詞羨餘現象分析。內蒙古大學學報 (Vol. 39, No.5)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

印書館

慕俊杰 (2007)。論徐通鏘先生的「字本位」理論:此「字」即指「語素」。

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 (25)增刊 謝國平 (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

謝昉 (2007)。對外漢語教學中離合詞的教學法研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468)

蘇新春、許鴻 (1995)。詞語的結構類型與表義功能。詞彙學新研究 (語文 出版社 編)。北京:語文出版社。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