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際,只有語法能力是不夠的,還要懂得交際情景中恰當地使用不同的語言變體、懂 得遵守這些不成文的準則,而這些不成文的準則(或語用原則)與語法規則是對立 的。許多中級階段學習者的實存問題即是語言能力停留在語法階段,忽視現實語境,

與真實社會的言語脫節而影響交際,因之 80 年代以後確立了教學培養的目的,開始 重視言語交際的得體性,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誕生,

要在掌握語言規則、語言技能的基礎上,重視「語言交際技能」的養成。

本研究以短片不同於電影的特質應用於課堂,展現交際的語境、場合、身分、

目的,擬通過在模擬情境和接近真實情境的訓練中獲得語用能力和綜合能力(姜麗 萍,2007)。透過網路短片為媒介的加強型口語課程與溝通式教學法結合,研究者嘗 試提供一可行方案,助益於想學好中文的西語母語者,一改其對中文「需歷經折磨 才能掌握」的刻板印象,並期盼此教學方案能引起西語地區華語教師的參考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一、研究動機

呂必松(1987:99)指出:人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在社會中進行交際,

所以課堂實踐歸根究柢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課堂實踐不能為社會實踐服務,就是 無的放矢,而課堂實踐只有以社會實踐為基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為 社會實踐服務。研究者透過曾經與西語地區海外學習者交流的經驗,注意到已達中 級階段的學習者與華語母語者溝通仍有答非所問的情況或常產生誤解,從華語母語 者的心理接受度可客觀得知,例如學習者與交談者的關係尚未熟識,但表達過於直 接而使人感到驚訝或不快,諸如此類不得宜的表達情況頗為頻繁,再例如華語「不 敢吃牛肉」的「不敢」與表示謙虛客氣的「不敢」(A:你已經練就了一身好廚藝。

B:不敢。只是對好吃的東西有偏好。)同樣的形式在不同語境的有不同的功能和 意義,兩種用法在西班牙語皆不存在,故即便是中級學習者,使用頻率仍極少或未 曾使用,而「開玩笑」在特定語境下表示「對方的疑慮是多餘的,不可小看某人或 某事」,對這樣的語用,學習者未能駕輕就熟地轉換,另外,在應當使用「不對勁」、

「搞不好」、「倒不是…」「那不見得」或「心不在焉」、「莫名其妙」等的語境時,學 習者通常是依據自己母語的邏輯表達,只求達成對方語義理解即罷。學習者說話表 達無法呈現跨文化因素、不懂目的文化心理、不了解語用規則和慣用法為何、不知 道口語特色的說法,都使語言在實際情境中無法自然、道地、得體恰當地實踐,傳

4

統以語言形式為重心的課堂使得課內與課外語言的使用出現斷層;加之缺乏目的語 環境,目的語交際文化難以習得,因此短片口語教學提供場景語境、真實語料

(authentic materials),同時提供語言中的文化視野則更形重要。

其次,西語地區的一般課堂教學可能未使圖式(schema)概念的運作充分發揮,

以致於學生未能有效理解與保持記憶。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在近二十年真正 受到重視,主要論點是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所輸 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王初明,1990),簡言之,圖式即已知的概念、背 景知識,能幫助我們對新事物的理解,而視聽影片結合口語學習有助於圖式的具體 實現,故於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理解複雜交際語境中的言語內容,若能使用內容較熟 悉的材料引出圖式,例如容易理解的短片題材,由於學習者已或多或少具備相關圖 式,就可以聚焦在語言的表達;此外,Paivio(1971)關於「記憶」的雙重編碼理論

(dual code theory)指出,語言符號與視覺形象兩種表徵形式同時使用的信息比單 一表徵使用的信息對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的提取更為有效益。不論圖式理 論或多元表徵對記憶的研究,皆為視聽材料結合口語教學的構想提供了肯定,然而 我們認為當前西語地區傳統式的華語課型,對於「看影片,學華語」教學方式的質 與量可能未獲較為完善的設想與規劃,因而尚未彰顯其效益,特別是口語的溝通與 表達,藉由視覺場景的呈現、透過圖式的增強,才能更好地了解真實社會言語之間 互動的細節、慣用說法、華人社會文化心理的習慣所表現出的言語、交際策略以及 語言的連貫手法等,這些對「走出教室就沒有語境場景」的外語學習者提升交際能 力而言既必要又缺乏。

除了語言交際因素的問題以及課堂缺少視覺表徵形式的輔助以外,本文亦假設 學習者口語不流暢的困境來自於語言掌握尚未過渡到「自動化」階段。西語地區的 華語學習者能夠正確、流暢表達者為數極少,中高級程度的人數普遍低(參閱第二 章第一節),王初明(1990)認為學習者語言對語言規則的掌握應從「控制」過渡到

「自動化」,但達到自動化並不是枯燥無味、反覆地進行操練,教師應幫助學習者歸 納語言的用法,使同一句型在不同場合得以有意義地重複,引起學習者注意。研究 者根據與學習者交流的經驗體認到西語人士學習過程之艱難與緩慢,原因之一可能 為教學未能使學習者的「控制過程」向「自動化過程」過渡,且即便過渡完成,也 僅僅是語言規則的自動化過渡,未能以充分的語用意識靈活地使用語言。社會語境 中的語言,許多是沒有形式規則可循的,要能正確地使用,必須在反覆的生活情境

5

中建立,只有通過在反覆的生活情境中有意識的認知、辨別才能培養對語言使用的 敏感性;然而,身於非目的語境的學習課堂很難促進習得,只能力求接近實境的模 擬。而目前西語環境的傳統華語課堂未能使用較為有效的訓練手段,使學習者學而 不忘或學而少忘,也就是課堂上欠缺組織大量的交際溝通活動幫助學習者保持記憶,

常敬宇(1994)指出學生一走出教室溝通就成問題的原因是教學中缺少自然的交際 訓練。因此課堂上情境的模擬與應用非常重要,卻極可能是西語地區現況教學所缺 乏的,應用情境和學習情境的一致性會影響長時記憶中知識的提取,Bransford 認為 在與學習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提取與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陳 琦、劉德儒,2005),Galal Walker(2010)同樣地重視課堂的體演活動(performance),

因為體演能為學習者創造課堂記憶(classroom memory),在未來接觸目的文化與交 流時,能為他們形成一個有利的文化記憶。

綜上所述,西語地區中級學習者的口語學習困境涉及現況的語言材料及教法未 能以「交際能力」的訓練為核心,語言經驗的積累不足。傳統模式的教學使得學習 者雖有心學好華語卻須擁有過人的毅力面對學習,影響學習動力,課堂實踐為社會 實踐服務因而極其有限,而透過短片結合一套適於學習者的教學途徑,可累積觀察,

學習到不同語境下的語言用法,輸入語言的使用,經由理解、模仿、掌握建構自己 對語言知識的意義,並應用至模擬、角色扮演等各種溝通式活動,伴隨著所獲知識 轉移到新創設的情境,使語言得宜地實踐出來,最終能培養出臨場的使用與理解語 言的能力。

本文藉由應用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從幾個方面提出可能的原因,我們認為溝通式 語言教學法的理論深入尋求溝通能力本質的問題,與網路短片結合教學,能有助於 上述問題的解決。而近年來以影視媒體融合於華語教學或教材的研究論文或專文不 多(陳亭均 2012;蘇盈年,2011;李智慧,2010;陳雅芬等三人,2009;張金蘭,

2009;詹筱蔚,2007;林翠雲,2009)且多以電影、新聞、偶像劇為主體,在網路 短片方面則缺乏相關研究;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方面的論著、文獻雖非常之多,

其中吳中偉、郭鵬(2009)把任務教學法的研究融入口語教學領域,徐子亮(2004)

探討會話訓練、口語教學法的認知原理;實務方面則是關於分組活動、師生互動、

教師提問能力訓練(靳洪剛,2004;梁新欣,2005)、口語活動設計(蔡整瑩,2010)、

會話課堂教師反饋研究(杜朝輝、元華,2007);然而口語訓練與溝通式教學法結合 的專書僅曾妙芬(2009)於《推動專業化的 AP 中文教學》中討論一個美國大學二

6

年級中文教學研究成果。換言之,目前的研究和實踐多以影片(各種數位、影視媒 體)融合於華語綜合課、培養聽力、進行電影教學,亦不乏以溝通式教學法的活動 應用於華語口語課,但是將短片、口語表達與溝通式教學法整合為一的華語課堂則 缺乏研究,適合於西語母語者的口語課堂學習模式更是乏人問津,加以研究者未來 教學工作的展開將以西語地區為主,有鑑於此,本文希望針對現況可能的問題與需 求,嘗試規劃「以短片加強學習者口語交際能力」之教學以尋求改善之道,並能推 行至未來的工作,這是研究的主要動機。

二、研究之重要性

根據研究動機,針對西語母語者增強華語口語表達技能的課型與教學,須將如 下三方面的優勢加以組織整合,為本研究之重要性:

(一) 語言方面:導入真實語料學習,了解語言中的語用常規、口語形式與交際策 略,提升交際能力,期使課堂實踐與社會實踐接軌。

(二) 教材教具方面:導入多元化題材的網路短片,較為有效地調動學習者的思維

(二) 教材教具方面:導入多元化題材的網路短片,較為有效地調動學習者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