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網路視頻為教學媒介的前提,探討西班牙語母語者中級華語程度的學 習需求,以此為依據,設計規劃適合學習者的短片口語教學,以提升其口語表達能 力。訓練包含會話與獨白,教學著重語境實況的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的訓練,

內化口語表達的語用規則;關注學習者的理解與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與得體性,不做 語法和篇章問題的分析探討;由於研究初衷為善用優質的網路短片發展語言教學以 提振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研究設定為「加強型」的口語教學(非正規課程),因此 短片選擇的總體考量以適當的語言程度、有趣且具討論性的話題為主,而以語言點

(如功能與結構)為輔2,將焦點置於學習者有興趣且取材方便的短片,順勢學習其 中的詞語和口語慣用形式,同時領略語言文化的不同面貌;教學內容、材料以口語 為主,但依交際對象、場合、語域(register)之不同,也包含口語化的書面語或書 面語體;教學方式以聽和說的訓練為主,讀和寫為輔,視作業或評量之需求而定。

綜上所述,本研究範圍如下:

1. 需求分析:針對西班牙母語者的學習難點、需求與學習風格進行調查。

2. 教學設計:針對中級西班牙語母語者的華語短片口語課之規畫設計。

3. 口語表達:包含會話與獨白,以口語為主,但不限於口語;從語言知識和 技能向語言交際技能的階段過渡。

4. 技能訓練:以聽、說為主,讀寫訓練視需求輔助,不為訓練重點。

5. 語用能力:對同一形式之不同語境的語用現象引導思考與歸納,隨即由學 習者自行建構理解、進行模仿與應用,不做深度的語言分析。

6. 教學內容與方式:注重言語的理解、練習與實踐過程。溝通技巧方面,語 言的流暢性重於語法精準性;語法、篇章之分析討論不在研究範圍。

7. 課程單元:為激發學習興趣,以適合於學習之短片為主軸,以語言內容的 結構、功能為輔,且為遵循短片諸多選材原則,語言功能項目選擇之均等

2 即非系統性地按照語言的結構與功能選片。

9

與完整性不在研究範圍。取材類型包含溝通三模式(three communicative modes)。

二、名詞釋義

(一)短片

本研究之「短片」(Short film)指透過網路影音平台3(如 YouTube、網路電視 台、視頻網站、搜尋引擎等)不需下載任何軟體、亦無版權侷限問題、只需點按即 可於線上播放的具有潛在教學價值的影片。為呈現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型式及交際策 略,短片類型不受限,唯需適合語言學習,例如微電影(micro film)、紀錄片

(documentary film)、休閒娛樂、訪談性節目片段等,短片內容之交際型式可為三 種溝通模式之任一種: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mode)、詮釋理解(interpretive mode)、

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 mode)。片長最短 3 分鐘,最長 45 分鐘,標準單元初步設定 為 20 分鐘的短片,不論影片長短皆須視實際時間安排分段觀影或分段教學。

相較於電影華語教學,本研究以短片作為教學材料的原因是短片可單獨成課,

各課獨立,更換或調動單元順序不牽涉連貫的問題;可多方取材、主題多元、呈現 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學習一部電影相當於數個短片,故大量的短片可快速、廣泛 地推進對目的語社會文化的認識;整體上不需截斷影片內容或連續跨週教學,影片 相較於電影或電視劇時間短,注意力容易集中,學習者不致於對同一題材專注過多 時間而感疲憊;短片情節內容相較於電影單純明確、貼近真實生活,無需顧慮局部 理解不周而影響全劇的理解,使初為中級程度的學習者能專注於語言問題而非複雜 的情節組織,同時內容仍將圍繞學習者的興趣。

(二)中級華語程度

由於每個學習者達到相同語言程度所需時間不同,加以各能力考試機構將其等 級規畫精確地對應於同一指標尚未獲得完善解決,故研究者綜合參考中國大陸漢辦 HSK 分級描述與詞彙量之對應4,以及台灣多所大學華語中心5的課程分級、教材與 詞彙量之對應,自訂適於西語背景學習者具備參與本教學之「中級程度」。針對參與

3 YouTube 影音平台之影片或節目;網路電視台(如:台灣 TVBS、中天電視、中國央視網等);大陸 的視頻網站(如:優酷土豆、風行網等);大陸的搜尋引擎(如:騰訊視頻、搜狐視頻、新浪視頻等)。

4 參考自中國大陸國家漢辦漢語考試 HSK 介紹(參閱附錄一)-HSK 各等級與《國際漢語能力標準》

的對應關係以及各級能力描述。取自:http://www.hanban.edu.cn/tests/node_7486.htm

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中興大學之華語中心的課程規劃。

10

中國大陸的 HSK 和台灣的 TOCFL(華語文能力測驗,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以下簡稱 TOCFL)兩種考試系統之學習者,分別設定為前者具有 HSK4~5 之漢語程度,或相當於使用《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三~四冊教材之程度;後者為具有 TOCFL3(進階級)之程度,或相當於《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四冊教材之程度,

兩者皆相當於掌握 1300~2500 個詞彙,為本研究之中級華語程度定義。

(三)口語表達

口語表達是說話訓練,內容為語用概念的口頭語言,涉及口語體與書面體語言

(參閱第二章第三節)。

口語表達訓練(或口語訓練)包含獨白與會話兩種形式。口語表達的內涵,呂 必松(2005)將「言語技能」與「言語交際技能」做了區分,認為言語技能指言語 的正確性,言語交際技能除了指正確性以外,還指言語的得體性;姜麗萍(2007)

認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組成包含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綜合 能力三個部分,其中各由不同要素組成(參閱第二章第三節圖二-1),而呂必松「言 語交際技能」所含之概念,僅對應姜麗萍架構中語用能力之下的「社交能力」。本研 究將「口語表達能力」定義為「口語交際能力」,指口語表達之整體能力,採用姜麗 萍(2007)交際能力之組成架構,然而中級階段教學應側重其中之語用能力,包含 語言能力、語用能力、以及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各種語言能力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綜 合能力。

同時將「口語教學」內容定義為技能訓練課而非知識傳授課,注重陳述性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向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的轉化,然而透過 短片學習真實語料,勢必在學習者基礎知識能力範圍上產生一定的新知成分,因此 知識與技能的比重擬各佔教學之 30%與 70%。

(四)短片在中級華語口語教學之設計

口語教學的目標是在提高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應該包含語法能 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話語能 力(discours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Canale & Swain,1980;

姜麗萍,2007)。在缺乏目的語環境的外語課堂,更需想方設法讓學生視聽到、體會 到交往情況中的言語,並能真實自然地實踐華語口語表達的交際特性,因此,本研 究以善用網路媒體資源結合語言教學為出發點,設為課後或課外提升型之教學,且

11

為考慮學習者興趣以提升積極性,擬以短片為綱(參閱第五章第一節),藉由不同類 型與溝通模式的短 片,觀察並學習 真實自然口語 、培養語用意識(pragmatics consciousness),提升目的文化中的社會語言能力,同時透過短片的特性及多元的題 材與類型,利於學習者在缺乏目的語的環境中最大程度地貼近、認識目的語的社會 文化。

本研究設計之設定是針對非目的語境、以西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具有一般華 語綜合課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於課後或課外來參與短片口語課,以彌補既有綜合課 程之不足,以「獨力強化中級學習者之華語口語表達能力」為目標的技能訓練課程,

包含以「聽、說」為主的言語技能與語用技能。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