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架構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學習外。主要依靠非政府組織的培訓與支持,透過壓力團體施壓與說服相關行動 者,促使政策的變遷(Boushey, 2010, p. 4-5)。擴散機制對行動者具有直接衝擊,

可能影響決策的結果(Rogers, 2003; Strang & Soule, 1998)。尤其在政策擴散與決 策過程的過程,促進了政策動態(policy dynamics)的轉變,關注如何透過互動 模式影響政策的採用(Walker, 1969)。Walker認為在擴散過程中,「政策趨同」

(policy convergence)是解釋政策制定者,如何採用另一個政策制定者的想法,

讓彼此的差異隨著時間逐漸縮小。也就是如何透過概念、想法的擴散,達到政策 採用的一致性。

小結:政策擴散的理論相當龐大,從早期研究主張擴散是單純的國家內部政 策採用與地理性影響的觀點,到後期主張從外部、動態性的觀點探討擴散的轉變

(Boushey, 2010, p. 180-181)。而強制、學習、競爭與模仿等概念,也陸續被學 者驗證確實是影響政策擴散的重要因素。然而,過去的研究廣泛使用量化途徑做 為分析工具,卻忽略了到底是因為「學習而擴散」(learn about diffusion),還是 利用「擴散而學習」(use diffusion to learn)的假設。本研究希望透過多層次的網 絡,瞭解行動者對於國際規範的認證體系選擇。除了透過認知與體系採用的統計 分析外,也利用社會網絡分析(SNA)進行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結構洞等 網絡指標之探討。以網絡圖像的描繪,勾勒出政策網絡中誰是具有影響力的中心 者、中介者、掮客與派系。除了瞭解統計上的相關外,也可以透過互動推論政策 擴散與採用的可能因素。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二-4,主要以中國大陸森林認證政策的制定過程作為 本論文的研究標的。目前在中國大陸主要有FSC、PEFC兩大單獨的全球體系,

以及國家CFCC認證體系,加上CFCC/PEFC互認體系。以下就論文的研究架構而 言,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來說明。第一部分,從文獻檢閱中可以瞭解到從瞭解全球 森林認證體系,以非國家主導權力進入各國後,進行政策倡議的行動。其政策的 發展與說服過程則是透過多元的行動者參與,包括政府部門、私部門、國際組織、

學術單位、在地非政府組織共同協力合作,以規範(norms)、相互性(mutuality)、

行政(administration)、自主性(autonomy)及治理(governance)等五大協力構 面,影響行動者在森林認認過程的政策網絡。而中國大陸的國營背景的非政府組 織,在過去許多社會議題與國家政策中,也扮演重要的影響角色。因此,本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也試圖驗證在非國家主導的國際規範,進入到中國大陸後是否仍受GONGO隱性 的影響。在協力理論中,學者認為行動者的互動關係與交易結果具有影響力。而 合作程度的高低,也會產生不同的協力模式,其中影響協力合作的因素包括信任、

主導性、合法性、資源承諾等因素。

研究架構的第二部分,則是建立在國際規範進入到在地國家時,因行動者在 政策網絡中的互動關係而有所影響(Knoke, 1994)。尤其學者關心「權力關係」

的測量問題,在本論文中將透過行動者在網絡中的互動、角色功能,探討是否直 接或間接地與體系採用結果具有差異性。權力關係常與行動者在網絡的程度中心 性指標具有相關性,彼此連結以探討行動者的決策行為。此部分架構的測量除了 以統計問卷進行網絡合作的認知態度調查外,也以社會網絡問卷對行動者(actor)

與事件(event)的互動關係進行分析。其中包括了「程度中心性」(centrality degree)、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掮客」(broker)、「派系」(clique)與「核心-

邊陲」等指標,將政策網絡中的角色互動具體化。透過社會網絡分析與卡方相關 性推論,試圖將網絡關係的現象加以圖像化。並且將行動者的背景屬性放入網絡 圖中,便可清楚地觀察影響體系採用擴散結果的群體。

第三部分的架構分析,則是探討行動者在政策討論過程,對影響擴散認知的 因素,是否與採用認證體系的結果具有相關的分析。主要仍期待透過行動者對於 影響體系擴散的認知,來瞭解政策場域中的行動者採用體系的相關性。尤其政策 的轉移與擴散對於政策場域中的行動者具有對政策的影響力(Heclo, 1974;

Jacoby, 2000),其影響因素包括強制、學習、競爭、模仿等概念。然而,強制力 的解釋較為分歧。因此,論文中的次構面(sub-dimension)將從學習、模仿、競 爭、社會化與管制五個面向進行探討。

研究架構的第四部分,則是統整前面將網絡互動的認知態度作為可能影響協 力與體系採用的因素,從協力治理的態度認知,是否因在政策網絡的互動,而影 響到政策擴散的結果。協力研究相關文獻認為,行動者合作的意願與行動者的利 益互補性具有高度相關。協力概念就是透過行動者的互動頻率與意願,達成制定 與擴散的成效(Powell, 1990)。且協力治理更透過例行性與非正式的互動,形成 協力的效能(Provan & Kenis, 2005)。因此,在網絡互動頻率互動的層面,問卷 共有五題,以資源獲取、信任互動、自主尊重等問題進行設計。透過「協力與網 絡」、「網絡與政策採用」,以及「協力、網絡與政策採用」三部分的關係,過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研究較少將「協力-網絡-擴散」對於體系採用的相關嘗試連結起來,瞭解彼此 的關係。行動者對政策網絡的認知,可能影響著政策採用的結果,成為協力之下 另一個間接導致體系採用的原因。因此,關於網絡互動與政策採用的相關性問題,

以虛線表示其關係是一條仍待驗證的結果。此外,本論文透過34個組織的深度訪 談,作為主要與量化分析結果對話的資料。本研究架構最主要的研究問題有四點:

一、在森林認證政策制定過程中,行動者如何吸引彼此而進行協力合作。而這樣 的協力過程,是否與認證體系的採用有相關;二、行動者為何願意採用認證體系 而造成體系的擴散,這些擴散因素是否與認證體系的採用有相關;三、在森林認 證政策制定過程中,時間的演進如何透過協力合作的過程,影響網絡中不同的互 動形式;四、行動者在政策網絡的互動與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影響認證體系的採 用。而行動者如何在政策場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功能,以及網絡的互動是否與認 證體系採用的相關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圖二- 4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協力

合作 規範

相互性

行政 自主性

治理

學習 管制 模仿 社會化 競爭 網絡 互動

網絡角色結構 中國大陸森林認證政策

網絡互動頻率

擴散 因子 認證體系

採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