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9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的執行主要有兩個研究目的,分別希望針對協力、網絡與政策擴散的 理論進行實際的驗證與對話。尤其過去對於中國大陸研究,無論涉及到政府組織 或相關利害關係人,大多是透過深度訪談與個案研究。對於協力因子與政策體系 的支持與採用之檢驗,也較少透過量化問卷的程序進行。此外,以政策擴散的文 獻而言,大多是以個案歸納的途徑,來探討擴散因素的類別,較少提出或制定操 作型的測量問題。而在網絡概念的技術與問題測量上,更是缺少初步的驗證框架 與解釋。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理論的對話與連結,給予協力治理與網絡互動,

對於政策採用與否的擴散效應進行概念的再定義與釐清。而在實務上的目的,則 是希望透過政策場域中的相關行動者,統整一個中立、客觀的詮釋。對於未來全 球政策規範進入中國大陸時,可以給予各國政策制定者與實踐者策略建議,並提 供相關的地方發展脈絡。本章總共分為三節,首先針對前面的分析結果進行統整 描述;第二節則希望建立在研究結果的脈絡上,說明本論文對理論與政策實務上 的貢獻。並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給予政策上的建議;第三節是本研究在進行資料 收集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限制與未來研究可持續增加與改進的方向。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在全球政府皆急迫得為氣候變遷尋找解決之路時,各國政府無不針對環境永 續與治理制定雙贏的策略手段。爾後,非政府組織創立了另一條全球規範與規則。

藉由商業市場途徑的策略,將認證推往地方政府中,進行漸進式的治理程式

(governance formula)。而這種跨多部門的合作模式,也進而引起「協力治理架 構與網絡互動角色、結構」的討論,探究其影響力。透過非政府市場驅動的途徑,

FSC 與中國大陸政府達到良好的連結,進入到國內推展認證項目。在 2008 年政 府轉而與 PEFC 有深入的接觸,過程中開始討論、協商互認的可能性,至 2014 年終於達成互認。這期間對於森林認證政策的轉變,以及國內行動者的合作模式 皆產生顯著的變化與溝通上的停滯。然而,過去學者在探討中國大陸政策改變時,

大多是以政治體制與威權的角度作為解釋觀點,只是這樣的解釋因素似乎太過同 質與單薄。以公共行政的觀點與專業性而論,應從組織行為的互動,來瞭解行動 者選擇政策偏好的脈絡與影響因素。

就中國大陸的政府體制與政策制定過程而言,無論是表面的倡議或是體制的 改革,也不再是依賴政府主導政策的運作與負責決策的產出。政府組織已逐漸納 入跨部門的行動者,進行政策制定的討論與資訊交換。然而,協力的模式、擴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的因素,及網絡互動,是否與體系採用有相關性而造成擴散,便是本論文的主要 研究問題。簡言之,便是透過中國大陸對於國際規範的採用,透過國際組織進入 到國內影響到政策制定轉變的過程。藉由中國大陸的案例,瞭解中央政策場域內 的行動者,是否如研究者所認為的:協力、網絡與擴散因子,與認證體系的支持 情況具有相關性。最後,希望透過量化與網絡研究方法的分析,歸納出不同解釋 的模型。

本論文的資料分析分為三大部分:量化問卷、網絡問卷與訪談內容。從三部 分的資料中分別進行論述,並以協力、網絡觀點加以整合。在從量化分析結果中 顯示,中國大陸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對於多元利益方的參與,仍試圖考量不 同屬性的組織之意見。而在組織協力認知變項的描述性分析中,規範性的平均分 數顯示為最高,治理與相互性變數則是次之。這結果顯示了即使不同屬性的組織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大多數的政策場域行動者仍認為組織合作關係必須建立在資 源的優勢上。此外,在金錢、時間與專家等外部性資源保持高度競爭力。並且在 彼此合作過程,可以從外部資源中獲益並分享專業訊息。但對於自主性的分析結 果而言,卻發現其標準差的數值是五個協力變數中,各方認知最為歧異的構面。

表示各組織對於在政策制定討論過程中,其他組織是否利用特定管理者來掌控議 程,抑或是否感覺到其他組織以主導的方式進行控制,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差異性。

尤其,FSC 與中國大陸從 2000 年初合作,到後來對於政策制定的內容產生認知 的差異。最主要的因素是雙方皆認為對方的主導控制性過強,導致無法融入雙方 的要求與原則之中。因此,對於是否具有主導性的因素,兩方人馬(支持與不支 持 FSC 的行動者)在認知的歧異便有愈來愈激烈的爭論。本論文的分析結果如 下:

壹、行動者對協力合作與體系採用的相關性探討

在第一部分的卡方相關性分析中,儘管整體協力變項對於不同體系的採用並 無顯著性的結果。然而,再從各變數進行探討時,發現「治理」構面對於 FSC 及 PEFC 的採用是具有顯著的影響力。這與過去文獻及訪談內容所整理後的假設 認知較具一致性。這也是兩個國際認證體系,透過體系的專業性、組織豐富的資 源、訓練能力、資金援助等治理策略,導致在全球受到認可並快速擴散的因素。

此外,FSC 一向強調「規範性」必須以公開、透明之正式途徑,進入各個國家政 策制定場域中。並透過組織間非正式關係之信任網絡,以及耕耘長期的人際互動 關係來影響體系的擴散與聲望。因此,政策場域中的行動者在分析中,也證實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1

規範性的認同,確實與是否採用 FSC 體系有相關性。對「相互性」變數而言,

則可看出它對於行動者採用 PEFC 體系,具有直接的相關性。此分析結果與導致 FSC 在中國大陸的森林認證合作關係之轉變原因,也呈現一致性的檢驗結果。主 要原因便是政府部門官員與學者大多認為,FSC 過於強調體系原則的高品質與獨 立性,政府完全不能介入原則制定過程的限制問題。導致中國大陸政府認為 FSC 現今所面臨的困境,就是無法給予彼此一個雙邊公平的意見溝通管道,前者進而 轉向與較具彈性的 PEFC 體系討論合作事宜。

然而,無論過去研究的文獻或是實地訪談調查,卻發現許多行動者所提出的 FSC 自主性困境,在相關分析中不僅對 PEFC 與 CFCC 無顯著影響外,換句話說,

高度認同 FSC 所遭遇的自主性問題,與行動者是否轉向去選擇 PEFC 或 CFCC 體系並沒有相關。而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則是,在訪談中發現偏好 FSC 體系的行 動者,認為在國內較無組織自主性。而此困境進而導致體系擴散效益不彰的觀點,

在分析結果中也無證據來解釋兩者的相關。這代表對於中國大陸政府是否主導介 入 FSC 的自主性認知,實際上並不會左右行動者採用 FSC 體系的結果。另外,

對於 CFCC 體系與協力變項的五大變數之相關分析,結果發現並無顯著性。這也 解釋了行動者對於協力的認知,皆不會影響到採用 CFCC 體系的選擇結果。一個 可以解釋的原因是,CFCC 由國家主導推動,而這些參與政策制定的行動者,仍 受監督單位的控制。因此,對協力的認同與否,與實際採用認證體系並無高度相 關。

貳、行動者對擴散與體系採用的相關性探討

第二個探討面向是行動者對於擴散認知與體系採用的分析,在學習構面的平 均分數最低,競爭構面為次低,而管制構面則為最高。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 推論,政策制定場域中的相關行動者,對於過去國際推崇 FSC 的學習模式,兩 者在認同程度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尤其在訪談中發現,愈來愈多行動者認為 PEFC 與 CFCC 體系發展,更適合現今中國大陸國內的情境。然而,行動者也認 為政府的「管制」手段,確實會影響到他們選擇考慮使用 CFCC 與 PEFC 互認的 體系。尤其透過法律的途徑,確實在政府出台的政策與合法性的管制法規,實際 上就影響到 FSC 後來的業務運作,也進而導致國內沒有林產品與原料進出口需 求的企業,包括國營企業與林場,開始轉向 CFCC/PEFC 體系。其中,擴散變 項中的「社會化」構面,在相關性分析結果中發現對 FSC 及 PEFC 具有顯著影 響。社會化的面向,主要是行動者若考量到認證體系的鄰近性、歐美市場的偏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2

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支持的論點,便在 FSC 與 PEFC 體系的選擇上具有相關顯 著性。此社會化因子,也是 FSC 為何可以在全球快速擴散,並得到企業與國際 組織的支持。透過跨國企業對品質的保證、非政府組織給予民眾的信任與聲望,

成為與地方政府進行協商與合作的優勢。此外,若認同「競爭」因素的行動者,

確實如訪談中的論點一般,與行動者是否傾向選擇 CFCC 體系具有相關性。尤其 政府已對制定國家採購法的途徑具有高度的認同,更是一種直接利用國家資源進 行政策推動與擴散的捷徑。當然,競爭對於政策場域中的利益方而言,是最直接 感受到的壓力與誘因。他們所選擇的結果,也導致在各地區推展時體系的擴散結 果。

參、行動者對協力合作、互動與體系採用的相關性探討

上述分別將協力與體系採用、擴散與體系採用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後,此部

上述分別將協力與體系採用、擴散與體系採用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後,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