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變項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透過受訪者的問卷填寫與深度訪談收集資料後,問卷調查分為兩部分進行分 析。一是利用SPSS 20.0版軟體,進行卡方與單因數變異數分析,瞭解協力與政 策網絡、政策網絡與政策採用、協力、網絡與政策採用的關係。另外,在深度訪 談分析部門則利用分析軟體MaxQDA,將組織訪談的內容大綱針對以下四個訪談 問題進行分析。主要目的是輔助問卷分析的解釋,瞭解不同的行動者對於森林認 證政策制定過程之協力關係,其互動模式為何?並探究其是否具有政策影響與擴 散的結果。本研究之訪談題綱如下:

一、在森林認證政策制定過程中,您認為行動者為什麼想要協力合作,什麼 動機或原因影響了他們對於認證體系採用的考量?對於組織之間相互往來關係、

管制措施、政府行政資源、組織自主性、政府介入程度等面向,對於政策網路中 的互動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二、在森林認證政策制定過程中,您認為行動者協力合作的關係,如何去影 響組織在政策網路中的互動頻率?而行動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認證體系的 採用又有什麼樣影響呢?

三、在森林認證政策制定過程中,請問您認為對於認證體系的學習、政府的 管制措施、體系的模仿、國際組織與媒體的宣傳與體系間的競爭等,對您們最終 採用體系的結果具有影響力嗎?

四、在整個認證政策制定過程中,請問您認為行動者彼此之間的協力合作,

如何影響到您們對於互動上的意願及角色,以及為何您們在過程中扮演這樣的角 色,是否會影響到最終政策的轉變與擴散呢?

第二節 研究變項定義

本論文之研究變項共有四大部分,包括調查問卷中三個變項:協力、擴散與 網絡互動認知。此外,並以社會網絡問卷進行行動者的角色結構分析。以下先從 量化調查問卷的變項定義進行說明:

壹、協力變項定義

本論文之協力變項的構面,在檢閱相關文獻後,以Thomson等人(2007)所 建構的協力測量模型作為問題思考的方向,且同樣分為五個面向。其中涵蓋了兩 個結構面向(治理和行政),兩個社會資本面向(相互性和規範性),以及一個組 織面向(組織自主性)。「治理」意指在共同決策所制定的規則下,管理合作的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務;「行政」(administration)指透過有效的運作系統來完成合作事務,保持明確 的角色定位和有效的溝通管道;「組織自主性」(autonomy)係指處理存在於協力 關係中,組織自身和團體集體利益可能的緊張局勢;「相互性」(mutuality)則指 透過不同的運作去達到互利的關係;「規範性」(norms)代表的是發展信任和互 惠的模式。以下將針對協力五大構面進行定義說明。

一、「治理」:讓協力的夥伴們理解關於治理行為的共同決策規則,協力夥伴 需要透過權力分享的協議,創造一個能夠達成協力活動和目標的結構環境。協力 所涉及的結構,讓行動者選擇如何解決因工作規則與決策,所面對的集體行動困 境。這個行動也讓他們思考什麼資訊必須被提供,以及成本效益如何被分配 (Ostrom, 1990, p. 51)。簡言之,如何解決集體行動問題,便成為協力環境中協商、

競爭與衝突平衡的過程。

二、「行政」:行動者在形成協力夥伴關係時,是否具有(或缺乏)清楚的角 色和責任,是否擁有達成具體目標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機制。協力 訴求一個去中心化的結構,其基本要求主要為協調溝通、組織與散播資訊,也就 是Freitag 和 Winkler(2001, p. 68)所提出的「社會協調」(social coordination)。

三、「相互性」:簡單來說就是組織透過不同面向的協力運作,例如資源與資 訊的分享,來達到彼此互利的關係。行動者願意合作的前提,係彼此經歷利益的 相互依賴。立基於不同的利益之上,彼此補充或分享利益(Powell, 1990)。當一 個組織擁有獨特的資源(技術、專業、資金),另一個組織便可以從該處獲得效 益。這樣的交換關係在組織的互動中,是相當平常且重要的模式(Levine & White, 1961; Van de Ven, Emmett & Koenig, 1975; Warren, 1967),也稱為「資源依賴理論」

(recsource dependence theory)(Pfeffer, 1997; Pfeffer & Salancik, 1978)。只要組 織可以讓另一個組織獲益,而不是損害權利,協力合作的互動模式便可以持續進 行(Wood & Gray, 1991, p. 161)。

四、「規範性」:發展信任(trust)和互惠(reciprocity)的模式,亦是建立社 會資本(social capital)規範的兩大要素。例如:想要進行協力合作的組織,是 否值得信賴?尋求其他行動者的合作,是否會比單打獨鬥來得更具有效益?在組 織夥伴的合作過程,一開始可能願意忍受不對稱的成本付出。因為雙方都期待另 一方在接下來的時間,會公平分配成本與效益,也就是所謂的「公平交易」(Ring

& Van de Ven, 1994)。然而,信任還是建構協力的基本要素。因為相較於其他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動的形式,具有信任將更能降低互動的「複雜性」與「交易成本」(Chiles &

McMackin, 1996; Ostrom, 1998; Smith, 1995)。個人或組織的非正式關係,可迅速 彌補正式關係下那冰冷、僵化的角色結構。但正式組織的協議卻能反映非正式的 承諾,組織間的關係也將隨著時間而繼續維持(Ring & Van de Ven, 1994, p.

103)。

五、「自主性」:一個協力夥伴關係可能在雙重身份下運作著,即自己組織本 身獨立運作的身分,及在協力關係中身為合作夥伴身分之差異性。自主性構面所 關注的問題,主要著重於「協力運作是否會妨礙了組織自身的任務與使命,與影 響程度多寡等」。在組織自我利益(個別組織任務與維持協力的認可)與集體利 益(達到協力目標與維持對協力夥伴及利害關係人的課責),形成了一種可能的 緊張關係 (Bardach, 1998; Tschirhart, Christensen & Perry, 2005; Van de Ven, Emmett & Koenig, 1975; Wood & Gray, 1991)。

貳、擴散變項定義

而第二個自變項為影響擴散認知,同樣從文獻檢閱中瞭解到過去公共行政對 於國際規範、政策等議題,探討影響擴散與轉移的相關研究。發現最常被利用的 影響擴散因素包括:學習、模仿、競爭、社會化、規範性與強制性。而強制性

(coercion)則是各家看法並不一致,因此本論文將規範與強制,整併為「管制」

(regulation)構面,也較符合中國大陸對於國際政策的可能態度。由於過去對於 擴散的相關研究,並沒有清楚對其操作型定義進行解釋。因此,本論文除了定義 影響森林認證政策的擴散因素外,也試圖透過文獻中的關鍵字及過去四年的田野 調查與訪談,擬定五大構面的問題進行調查。以下是擴散變數下五大構面的定義 說明。

一、「學習」:國際規範推展至各個國家內部時,國內行動者會透過一個中介 組織的宣傳與推廣。藉由網絡互動和其他行動者交換意見與學習的過程,進而模 仿其他區域在此問題解決方式與成功經驗(Berry & Berry, 2007;黃東益,民 93)。

影響學習的問題概念包括行動者認同在學習過程中遭遇阻礙,而轉向學習其他體 系;國家強力訂定自己的標準,成為學習的依據;傘型標準對比單一標準容易學 習等。

二、「模仿」:早期透過學習的過程,爾後因為競爭而仿效具有規模、專業能 力與財力資源的行動者、政策,形成一個模仿的結果達到擴散(Shipan & Volde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2008)。影響模仿概念的問題包括受國際認可的標準;國家標準的仿效品質;政 府偏好的體系而造成模仿等。

三、「競爭」:當一個國際規範推廣至國內時,本地政府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希 望採用某些政策,而在全球競爭過程中取得相對的優勢與利益。影響政策的擴散 不是來自政策的絕對主導,而是其他的競爭者(Dobbin et al., 2007)。問題概念 包括體系的互認;國家採購法的訂定;兩個國際組織對於國內的適用性等。

四、「社會化」:此構面也可稱為「公民的壓力」(Berry & Berry, 1999),公民 社會因為透過國際組織與媒體的宣導,而得知此國際規範所帶來的正面效益。進 而希望由公民草根力量向上,對政府施壓訴求政策的採用與執行。問題的概念包 括地理鄰近性;西方先進國家的帶動力量;企業的偏好;國際組織的支持等。

五、「管制」:管制的因素也可解釋為「規範性」的力量,行動者可以自主學 習並接受擴散的情況,受到政府的政策與管制措施,而形成被動的擴散過程。例 如:對於市場經濟的控制,或是國際組織的壓力,都可能形成管制的擴散(Shipan

& Volden, 2008)。影響管制概念的途徑包括政府宣導政策的國際會議;國家註冊

機構的核准;政府的支持立場;認證體系的合法性等。

參、網絡互動變項定義

政策網絡強調有四種網絡互動的模式,會提升行動者的協力效益,包括市場、

官僚、網絡與集團途徑。市場途徑就是資訊與資源的獲取;官僚途徑是控制力與 合法性概念;網絡途徑是互惠性的概念;而集團途徑則一種科層的互動(Jarillo, 1988)。本論文將網絡互動變數設定在影響協力與認證體系採用的中介變項,想 瞭解行動者對於網絡互動的認知,是否會造成協力與體系採用的差異。因此,依 循 Jarillo(1988)所提出的四種網絡之互動途徑基礎,擬定六個網絡問題於此部 分的問卷中。問題包括:合作組織的資源、屬性多元、開放性程度、自主空間、

外部影響力,以及信任感等內容。

肆、社會網絡互動問卷

由於本論文主要想瞭解協力對於體系採用的影響,是否造成體系的轉移與政 策的擴散。因此,在行動者互動與集體性概念,本論文的社會網絡問卷仍然依照 協力變項下的五個構面進行設計。一個構面分別設計一個網絡問題,其定義與解

由於本論文主要想瞭解協力對於體系採用的影響,是否造成體系的轉移與政 策的擴散。因此,在行動者互動與集體性概念,本論文的社會網絡問卷仍然依照 協力變項下的五個構面進行設計。一個構面分別設計一個網絡問題,其定義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