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掌,然而勞工與雇主對於勞保年金改革草案的理解卻是嚴重不足。尌政治風氣而言,

我國政論節目長年橫行,許多政治名嘴成為左右民眾想法的意見領袖,這些政治名 嘴為了收視率,往往以偏激的言論及詷張的肢體語言搏命演出,詴圖煽動觀眾的心 情、左右觀眾對於政策議題的想法,民眾從政論節目所獲得的資訊幾乎都是政治名 嘴為了刺激收視率所提出的聳動說法,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資訊。政府身為勞保年金 改革草案的幕後推手,必頇充分提供中立且正確的資訊,傳播媒體絕對是進行政策 行銷的一大利器,政府應該積極利用傳播媒體介紹勞保年金改革草案的內容,強調 政策方案的優點,化解他人對於政策方案疑慮,該項政策方案才有被接受的可能性,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被保險人應培養儲蓄習慣,強化個人經濟責任

如却本章第一節所提及,世界銀行在 1994 年及 2005 年分別提出的「三層次保 障模式」及「多層次保障模式」將政府的角色做適度的調整,此次勞保年金改革將 會降低了勞工未來請領年金給付的給付水準,換言之,第一層法定公共年金在多層 次保障模式中所佔的比例也隨之下降,在第二層的職業退休金仍固定不變的狀況 下,此時勞工則必頇加強第三層的私人保險及家庭互助的保障模式,以維持退休後 所得。在實務做法上,被保險人在職期間應該妥善進行個人收入支出的財務規劃,

量入為出,培養儲蓄理財習慣,強化個人經濟責任,以免未來坐吃山空。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利用立法院公報的詢答內容進行政策論證分析,並且深度訪談曾經參與 勞保年金改革草案的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以及採訪勞保年金專題的記者,藉以探討 政策論證的過程與政策主張背後的偏好目標,然而深度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都可能 產生某些限制,以下將說明本研究限制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訪談對象的限制、訪談內容的限制、內容分 析的限制,以及法案審查結果的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訪談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乃是以曾經參與勞保年金改革草案的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為主要訪談對 象,由於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眾多,本研究礙於時間與能力的限制,無法逐一訪談 所有曾經參與勞保年金改革草案的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在行政官員的部分,僅能 訪談兩名行政官員,他們都是官僚體系的執行者,雖然具有相當高的職等,但並不 具有最高的行政決策權;在立法委員的部分,僅能訪談具有勞工政策相關背景的執 政黨及在野黨立法委員共兩名。因此,在訪談對象的限制上,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人 數不多,本研究結果可能無法代表所有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對於勞保年金改革草案 的立場。

二、訪談內容的限制

深度訪談法雖然可以透過對話的方式,在一來一往的問答互動過程中,逐步蒐 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資訊,但是也可能因為受訪者的身分、研究者訪談技巧或研究者 的解讀方式,而使得訪談內容出現偏誤。在本個案中,受訪者多為具有政策實質影 響力的行政官員或立法委員,帄時必頇十分注意一言一行,以免被新聞媒體錯誤引 用,受訪者顧慮於此,可能因而無法暢所欲言,未能向研究者說明某些「檯面下」

的真實情況。

三、內容分析的限制

在內容分析法的部分,本研究乃是以刊載於立法院公報的發言內容為分析文 本,故僅能針對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在委員會詢答的過程進行分析,由於立法院公 報內容皆為文字,並無聲音或影像畫面,因此本研究無法得知政策論證的周遭氛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亦無法觀察行政官員或立法委員的講話語氣、音調、顏面表情或肢體動作。除此之 外,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私下進行的協商過程並未刊載於立法院公報,亦未留下任 何發言紀錄,本研究無從查知,因此僅以刊載於立法院公報的發言內容為分析文本。

四、草案審查結果的限制

由於勞保年金改革草案在該會期並未完成審查,甚至應該說,僅在草案剛送入 立法院的時候審查過一兩次,接下來隨著國內政治議題轉向,勞保年金改革草案便 被打入冷宮,至今並未完成審查,因此本研究僅能探討勞保年金改革草案中的政策 論證過程,至於勞保年金改革草案最後的審查結果,至今仍無法得知。

貳、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著重於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在勞保年金改革草案中的政策論證過程,並 探討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的偏好目標對於政策主張的影響,在本研究進行內容分析 與深度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未來的研究方向,在此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探討政策論證對於最終政策的實質影響力

勞保年金改革草案至今仍未完成審查,目前法案擱置於立法院內,因此研究者 無法得知勞保年金改革的最終政策,也無法探討政策論證過程對於最終政策是否產 生實質影響力。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在搜尋個案時,可以將研究標的放在已 經完成審查的法案中,此時研究者可以探討特定法案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除了以 立法院公報為分析文本以外,也可以運用其他方式蒐集立法院公報以外的協商紀 錄,探索整個法案從頭到尾曾經使用的政策論證模式,比較經由政策論證過程推導 出的政策主張與真實的公共政策是否存在任何差異,藉此探討政策論證對於最終政 策究竟能否發生實質影響力,又或者政策論證其實只是一場象徵性的虛偽形式。

二、軍公教年金制度與勞保年金制度的比較研究

本研究發現,在勞保年金改革草案的政策論證模式中,以類推比擬式論證最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被使用,在這些類推比擬式論證中,大多數是以軍公教年金制度來跟勞保年金制度 做比較。除此之外,有些立法委員主張軍公教年金制度比勞保年金制度更具有改革 的急迫性,因此主張先通過軍公教年金改革,再來討論勞保年金改革。我們從這裡 可以知道多數人習慣將軍公教年金制度與勞保年金制度相提並論,然而觀諸當前的 研究,目前尚無專門針對軍公教年金制度與勞保年金制度所進行的比較研究,因此 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從事兩者的比較研究,提供更明確具體的比較意見給未來年 金改革的主事者參考。

三、探討形塑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偏好目標的因素

本研究發現,政策論證架構是行政官員或立法委員合理化其偏好目標的管道,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發現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的偏好目標並不相却,行政官員的 偏好目標是「維護勞保基金財務健全」、「行政官員的責任感」、「保障勞工老年 生活」、「繼續獲得執政權」;而立法委員的偏好目標則是「選票考量」、「做為 人民發聲的管道」、「追求社會公帄正義」、「炒熱政治氛圍」、「保障勞工老年 生活」,這些偏好目標影響到各自提出的政策主張,最後再將各自的政策主張套入 政策論證架構,政策論證架構成為行政官員或立法委員合理化其偏好目標的工具。

本研究認為,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擁有不却的偏好目標乃是基於某些因素,制度性 因素例如:擔任行政官員或立法委員的法定方式、憲法賦予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 法定職責;非制度性因素例如利益團體運用管道提出備選方案等,這些制度性與非 制度性的因素形塑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的偏好目標,值得未來的研究者加以探討,

俾以修正政策論證的理論架構。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立法院公報處(2013a)。立法院公報,102(4),259-367。

立法院公報處(2013b)。立法院公報,102(6),71-148。

立法院公報處(2013c)。立法院公報,102(27),443-518。

立法院公報處(2013d)。立法院公報,102(40),324-390。

立法院(2013)。立法院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2014 年 2 月 28 日,

取自:http://lci.ly.gov.tw/LyLCEW/lcivComm.action#pageName_searchResult=1。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13),院總第 468 號,政府提案第 14570 號。 年 1 月 12 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att/files/1020130 勞保年金制度及軍 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規劃(總統府報告)[1]_2.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13a)。勞工保險統計年報,2013 年 7 月 25 日,

取自:http://www.bli.gov.tw/reportY.aspx?y=101&f=h02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編)(2013b)。業務專輯。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

李明寰(譯)(2002)。公共政策分析(初版)(William N. Dunn 原著)。台北:

時英出版社。

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導論(一版)(Robert P. Weber 原著)。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094-011 號,102 年 11 月 23 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3488#

柯木興(2006)。談年金保險改革的替代策略—一種無財務準備式的個人帳戶制 (NDC),國政分析,社會(析)095-004 號,102 年 7 月 25 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5/SS-B-095-004.htm 柯木興(2007a)。社會保險(修訂版)。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簡孚邦(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Derek Layder 原著)。台 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蘇偉業(譯)(2010)。公共政策分析(初版)(Kevin B. Smith & Christopher W. Larimer 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黃亮(2011)。開放陸生來臺尌學政策之研究―以政策論證為基礎。台北市立教 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Bonoli, Giuliano. (1997). Classifying Welfare States: A Two-dimension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6(3), 351-372.

Budd, R. W., Thorp, R. K., and L. Donohew.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Burke, Edmund. (1969). The Representative as Trustee. In Hanna F. Pitkin (Ed.), Representation: 157-176.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Byrne, Bridget. (2004).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In C. Seale (Ed.), Researching Society and Culture (pp.179-192). London: Sage.

Campbell, Donald T. (1988). Degree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 In E. Samuel

Overman,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for Social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visdon, Roger H. & Oleszek, Walter J. (2002). Congress and Its Members. 8th ed.

Washington, D. 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Davring, K. (1954). Quantitative Semantics in 18th Century Swede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8, 389-394.

deLeon, Peter. (1998). Models of Policy Discourse: Insights versus Prediction. Policy

Dunn, William N. (1982). Reforms as Arguments.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ffusion, Utilization 3, 293-326.

Dunn, William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Dunn, William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Dunn, William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Dunn, William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