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績效可說是企業在整體營運中的產出與投入比和各個目標 達成的程度,以及滿足營運過程中每個參與人員所達到的滿意程度。

組織績效的重要性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一方面是其關係到組織是否 得以永續經營與發展,同時也涉及到組織策略性決策的制定與策略執 行的效能等議題。

一、組織績效定義與內涵

Ostroff(1993)以及 Steers(1977)的研究皆指出,由於每個組 織對於效能與效率皆有不同的目標,因此若僅使用單一指標來衡量組 織績效,則明顯不足。組織績效的基本概念可以隱函數表示:組織績 效 = f (組織資源 × 資源轉換),其意義為組織所能獲得與擁有資 源的多寡,以及執行策略以達成目標的管理過程(李長貴,1997)。

Rogers 與 Wright(1988)亦認為組織績效應以多重構面來衡量才能 建構及發展有效的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過去的研究大多已注意 到以多重構面來衡量組織績效的重要性,然而,對於組織績效的構面 內涵與衡量方式,迄今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以下分別討論之。Dalton, Todor, Spendolini,Fielding, 與 Porter(1980)認為組織績效可以區分 成「硬性績效」與「硬性績效」兩種。硬性績效是指銷售額、毛利、

生產量以及提供的服務。而軟性績效則是指主管評估、自我知覺及一 些類似的指標。Chakravarhty(1986)認為組織績效應包含三個部分:

短期經濟成效;滿足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需求;組織應付未 來的能力,三項總合即為組織績效。其中前兩項是卓越組織績效的必 要條件,第三項則為充分條件。在觀念上,是指實際上由組織所創造 的價值與股東所期望的價值之間的比較。而Becker 與 Gerhart(1996)

則認為組織績效的衡量需視分析層次而有所差異,且在特定的脈絡

下,績效變數應具有一致性的意義。例如以公司層次(corporate level)

而言,資本市場的績效衡量較會計的利潤衡量更具週延性,因為強調 成長而非當期利潤的公司與成熟產業的高利潤公司之會計衡量即有 所不同,但市場價值的衡量卻仍可反映出高成長公司的獲利潛力。而 就事業層次(business level)的績效而言,則成長、市場佔有率以及 利潤等是適當的衡量指標。Kaplan 與 Norton(1992, 1996)在其所 提出的管理控制之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中認為,組織績 效的衡量除了傳統的財務性衡量外,尚需輔以其他三種觀點:顧客觀 點,以顧客滿意度或市場佔有率來衡量;組織內部程序觀點:以作業 效率衡量之,例如新產品開發週期以及特定的製程成本等;學習與成 長觀點:以員工的滿意度以及技能來衡量之。Ulrich(1997)認為此 種平衡計分卡可視為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方式。Dyer 與 Reeves(1995)在回顧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效果(efficacy)之研 究後,認為組織績效應包含四個衡量項目:項目一是,人力資源成果,

例如流動率、缺曠率、工作滿意度;項目二是,組織成果,例如生產 力、品質、顧客滿意度;項目三是,財務成果,例如資產報酬率(ROA)、 權益報酬率(ROE);項目四是,資本市場成果,例如股價成長率、

股票報酬率。他們認為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可能是先直接影響人力資源 結果,再進一步影響組織、財務以及資本市場結果。此一組織績效準

則的選取隱含著組織績效會隨著組織目標及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而產 生不同的重要性(Rogers & Wright, 1998)。為進一步瞭解組織績效 的內涵,以建立能有效衡量組織績效的指標,本研究將過去學者所提 出的組織績效之衡量構面加以彙總,學者對組織績效構面的分類與所 使用的績效指標,以Venkatraman 與 Ramanujam(1986)所建議的 較為週延且易於操作,因此可據以作為發展組織績效衡量指標的基 礎,對於企業績效的衡量,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衡量構面:

(一)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一般研究比較常用的指 標,包括投資報酬率、銷售額成長率等。

(二)營運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除了財務績效外,再 加上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新產品導入、附加價值等非財 務性的指標。

(三)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指非財務性、且與 人有關的指標,如員工士氣等。

陳孟謙(1998)「組織績效」係指企業在特定目標上的表現。徐 佳銘(1993)指出,許多學者皆認為績效是對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 種衡量,甚至可以將績效和目標劃上等號。雖然學者對組織績效的看 法相近,但對績效的構面則有不同的看法,通常隨著各個研究主題的 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組織績效指標(方淑娟,1997;李志華,1982)。

Dyer 與 Reeves(1995)指出在探討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對經營績 效的研究中,一般對組織績效採用多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其中最常 用的為以下三種:

1.人力資源產出:如缺勤率、流動率與團體或個別績效。

2.組織產出:如生產力、品質與服務。

3.財務或會計產出:如資產報酬率、投資報酬率等。

吳秉恩(1992)認為當檢視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面的績效時,需兼 顧二種指標,分別為整體性人力資源計量指標以及定性指標。整體性 人力資源計量指標,指的是員工平均收益、員工生產力、重要員工流 失率等。定性指標則為員工工作士氣、相關人員認同度、人力資源聲 望等,此一觀念為國內外學者曾提出相類似看法(黃同圳,1996;Youndt, et al, 1996)。

二、組織績效的構面

Shih, Chiang, 與 Hsu發現高績效工作系統的組織,其內部採取精 良與高品質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和作業流程,則可強化未來組織績效 的提升。經營績效一直是企業所關注的重點,然而真正的經營績效是 很難有一定的具體標準予以衡量,無法真正明確化。且在各個範圍中 所評定的項目也不一致(Shih, Chiang, & Hsu, 2006)。過去主要以客 觀的財務與營運績效來衡量一公司是否成功,例如獲利率、市場佔有

率、資產報酬率等。然而一公司成功與否,並不完全會反映在財務與 營運績效上,例如市場佔有率提高並不一定會促成利潤的提高。因 此,單單只有財務績效是不夠的。在企業績效評估上,財務性與非財 務性指標應並重,即質化與量化的指標皆應納入考量,因為非財務性 指標,如員工士氣、產品品質等,對企業長期營運很重要(Choi &

Mueller, 1992)。

可見績效並非是可以只由單一構面或指標來加以衡量的,

Szilagyi 與 Wallace(1980)即提出另一種衡量績效的架構,分別從 五個構面來分析組織績效。其認為:績效準則並非單一的,而是多重 的;績效衡量方式可由定量的到定性的。除此之外,在對績效的衡量 上即分成: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如獲利率、投資報酬 率、每股盈餘等財務性指標;營運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

如市場佔有率、產品的品質、附加價值等指標;組織效能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如員工士氣等(Venkatraman &

Ramanujam, 1986)。在國內學者以及相關的研究方面,吳秉恩(1992)

主張在檢視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的績效時,須兼顧到整體性人力資源計 量指標(員工平均收益、員工生產力、重要員工離職率),以及定性 指標(員工工作士氣、員工認同度、人力資源聲望)兩項指標。

由上述學者對於績效指標的看法得知,較完整的組織績效指標必

須包含財務性的指標與非財務性的人力資源績效指標。而要衡量教育 訓練對組織績效的影響,至於財務面的組織績效,Sparrow 與

Petigrew(1987)指出組織良好的訓練績效應包括六大項:五年內僱 用人數增加、產出增加、獲利、預期資產周轉率及利潤增加、推出新 產品及服務、高技術能力員工的人數比例增加等。

蔣德煊、廖淑芬與戴晉煬(2002)研究中發現企業規模與組織 績效有負向關係。然而提升組織績效一直為企業重視的課題,過去的 研究發現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能耐,皆會顯著影響到組織績效,因此 人力資源管理運作之調整不可忽視。過去文獻依研究需求以採用相異 之組織績效指標,Delaney 與 Huselid(1996)的研究採用受測者認 知的組織績效和市場績效兩項。李元墩、鐘志明與林育理(2000)的 研究採用的組織績效包括:主觀績效和客觀績效。客觀績效包括:獲 利率、離職率和營業成長率;主觀績效則是企業認知的市場績效和組 織績效表現。

Huang(2000)則以受測者認知的績效當作組織績效指標,其中 包括:組織忠誠度、財務績效和整體績效之表現程度。黃家齊(2002)

研究所採用的組織績效則包括:市場績效、財務績效和內部效能。市 場績效是指受測者會以何種指標和競爭者相比而言,例如組織過去三 年在以下的表現:獲利能力、顧客滿意度、營收成長率和市場佔有率

來看,而內部效能則指組織在各類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上的效能表現。

一個企業或組織的經營績效,就是代表其組織與外在環境互動之 下的經營成果,不同的企業或組織對其特定的目標往往訂定有不同的 績效指標。經營績效一直是企業所關注的重點,然而真正的經營績效 是很難有一定的具體標準予以衡量,無法真正明確化。

許多學者都認為,在對企業績效做評估時,應將財務性與非財務 性指標並重,亦即量化與質化的指標皆應納入考量。因為一方面,企 業是以追求經濟上之利潤為主要目標之一,而財務性指標最能有效反 映企業利潤目標之達成與否(Choi & Mueller, 1992)。另一方面,非 財務性指標,如員工士氣、產品品質等,則是對公司長期營運具有重 要性的影響力。Choi 與 Mueller(1992)亦認為在企業績效評估上,

財務性與非財務性指標應並重,即質化與量化的指標皆應納入考量,

財務性與非財務性指標應並重,即質化與量化的指標皆應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