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組織理論與學習型組織理論之探討

第一節 組織理論演進的趨勢

自有人類以來,管理工作早就已經存在很久了,但對管理做有系 統的研究,卻是近百年來的事情。其中以組織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 色,從最簡單的家庭組織,一直到複雜的社會組織,人類的生活的一 切都無法脫離組織,這就是所謂「人是群居的動物」。而這當中漸漸 演變出各種管理相關學派--科學管理學派、行政管理學派、官僚型學 派、行為科學學派、系統學派、權變學派、行動科學派等以及最新潮 的--學習型組織,見圖2-1。盡管各個學派如何改進管理的技巧,在許 多觀念上有差異,這些學派還有許多精神被留下來,也融入現今的管 理技巧中。

2-1 : 管理理論的演變 資料來源:邱繼智,2007:16 古典學派

系統學派 權變學派

行動科學 學習型組織 19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行為學派

因此,組織理論就成為社會科學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在各種的組 織理論中,學者們都本著他們個人不同觀點而研究,但所處的時代背 景,和特有生態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論點,如馬克思.韋柏

( Max Weber)之「官僚制度」(bureaucracy)、霍桑實驗(The Hawthorne Studies)的「人群關係」(human relations)、菲德列克.

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和賽蒙(Herbert A. Simon)之「組織平 衡理論」(the equilibrium of organization)、賽蒙的「決策理論」(decision making theory)、… 等等。這些組織理論中,有些是從理性論

(rationalism)與有機論(organicism)之觀點,對組織理論劃分成為

「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與「自然系統模式」(natural system model)兩種(彭文賢2001:2)。另外有些學者,則依理論發展的先 後,大略將韋柏、泰勒、古立克和烏偉克等人之組織理論劃入傳統或 古典的組織理論,人群關係學派又稱為新古典學派,有關於隨著人群 關係學派以後才發展的組織理論,我們稱之為現代組織理論。其他分 法尚有很多多,不僅在內容數量上甚為可觀,而且在理論類型的劃分 上也顯得相當的紛歧。因此,將組織理論區分為三個時期,分述如下:

壹、傳統時期的組織理論

組織理論就是一種瞭解、說明、預測、或控制組織各種狀況的觀 念架構。人類組織是宇宙萬物之中,人類特有的組合形式,它是人類 藉群體的力量來達成某種共同目的之組合,也是人類用來彌補先天缺 陷以克服自然、爭取生存以及繁榮發達的利器。尤其人類因能結合組 織,靠群體力量來彌補先天之不足,來滿足更高的人生慾望,所以人 類終能征服自然,征服太空,主宰地球因而成為萬物之強者。由此可 知,組織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它存在的歷史,也是與人類有相同悠

久的歷史。傳統時期主要學派有三個:

一、科學管理學派(Scientific Management School):以泰勒(F.

Taylor)、布蘭德斯(L. Brandies)、甘特(H. Gantt)、吉爾布斯(Lillian Gilbreth)等人最具代表性,泰勒被尊為「科學管理之父」,強調管 理者應該對組織之各項工作進行科學之研究,以便了解完成任務的最 佳途徑,同時透過分析以提升工作效率。依據泰勒所稱的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主要之基本原則有四:

1、動作科學化原則:對每位工人於工作時的每一個動作,均應發展 訂出一套科學標準。

2、任用員工以科學原則:以科學方法來選用工人,然後加以訓練並 與教導。

3、誠心合作及和諧原則:員工之間必須誠心誠意的合作,如此才能 產生團隊精神,獲得最高效率及最高生產力的成果。

4、發揮最大效率及分工原則:凡是適宜由管理階層承擔的部分,應 由管理階層來負責,才能發展組織內每個人之潛能,來發揮最大 的效率。

但此學派過分強調生理層面、物質慾望之滿足,而忽略心理與社 會因素。

二、管理程序學派(Administrative Process School):

以亨利.費堯(H. Fayol),古立克(L. Gulick)、尤偉克(L.

Urwick)、及霍萊特(Mary P. Follett)等人較具代表性。亨利.費堯 是第一位提出完整說明的人,是一般管理理論的先驅,費堯被尊為「管 理程序學派之父」,探討的重點有,專注於管理者與組織機構的管理 原則,主要內容是組織內管理之一般程序,包含規劃、組織、指揮、

協調以及控制等。亨利.費堯從管理人員的角度著手,提供一套管理

原則(principle of management),例如分工合作、權責相稱、紀律嚴 明等。但對於管理者,此法未必有助於組織行為的釐清與問題的解 決。此學派較忽略了成員心理層面以及環境因素。

三、官僚型學派(Bureaucratic Model School):

以韋伯(M. Weber)為代表。由組織結構及權力觀點提出官僚 組織(bureaucracy organization)之理論,韋伯強調理想的組織必須 建立完整之法規制度、層級職權、專業分工、依法取材、依法報酬、

(一)組織是一個分工體系(System of departmentation):依計劃性 質和執行性質來分工,尚要依程序、地區、與人員之不同來分工。

(二)組織是一個層級節制的體系(System of hierarchy):以供達成 指揮統一,且能貫徹命令的目的。

(三)組織是一個權責分配之體系(System of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組織中成員一定要有適當的分工,每一個成員 要能克盡其職,並堅守崗位,如此才能達成所承擔的任務。

(四)組織是一個法令規章之體系(System of rules):組織的一切,

都要依據法令規章,用來規範其工作程序與組織結構,使其成為 完整法令規章的體系。

(五)組織是具有共同目標(Goal Oriented):任何形式的組織皆有 其目標,不然便不成為組織,所以組織的基本要務就是達成目標。

(六)組織是一個協調體系(Coordinative System):因為分工與層 級節制的關係,使組織各部門間保持了協調狀態。

貳、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

此時期的代表學派主要是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

School),而代表的學者共有:愛爾頓.梅堯(Elton Mayo)、羅次力 斯柏格(F.J. Roeth lisberger)、懷德海(T. N. Whitehead)、馬師婁(A.

H. Maslow)、賽蒙(Herbert A. Simon)、及班尼斯(W. Bennis)等人。

在美國西方電氣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的霍桑廠

(Hawthorne Plant)所做的長期研究稱為霍桑實驗(Hawthorne Studies)對於管理學上的人性面的問題有許多發現,因此開啟日後對 於管理學上人性行為的研究。

實驗結果發現,主要影響員工的工作績效的因素,是員工內在的 心理因素,而非有形物質環境,例如榮譽、尊重、參與感和成就感都 能得到滿足等,他們用動態的觀點以建立組織理論,大部分主張建立 一種民主的,參與式的組織文化,用以取代傳統之官僚組織系統。此

學派主要強調的是組織中每個個人和工作團體的重要性,所有思想及 措施皆以員工為焦點,有關於員工的情緒、士氣及人際關係更為重視。

其認為組織不但是一種「經濟及技術的系統」,並且也是一種「心理 及社會的系統」,學者們研究組織中「人」的問題。以實證的科學研 究法來證明人的行為能對組織的影響及彼此的關係,這也是一種用「人 性」對抗「機械性」的理論,和傳統的組織理論有了明顯的不同。

綜合上述的理論,可歸納如下的要點:

一、組織是一個心理、社會團體:其不但規範人員的地位和工作標準,

而且也是人們為達成共同之目的,而組成的一個完整個體。

二、組織是一平衡團體:個人之所以參加一個組織,願貢獻其能力、

知識、忠心、熱誠,就是希望從組織中得到最大的滿足,而組織 之存在的理由,就是因為成員貢獻了他們的心力,讓組織能達到 其最大效益,使兩者保持平衡狀態。

三、組織是一個提供問題解決的團體:組織為了要達成目的,在運作 過程當中,必然會遭遇到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棘手問題,就必 須制定許多決定機制,於是組織本身便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社會 系統。

四、組織是一個非正式之團體:組織不但是ㄧ種職位的分配,而且更 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目的所作的結合,這一結合促成組織人員的 互相影響,由於交互行為,互動的結果,又促進了人員來往更緊 密,更增進了彼此的關係,因而就產生了非正式組織。

五、組織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團體:組織並非僅是權責關係的結構系 統,而是由於人員的交互行為,因而在組織中就產生了影響力,

此種影響力貫穿於整個組織之內,不但上級可以影響下級,並且 下級人員也能影響上級,於同時,同事之間也能彼此具有影響

力,所以組織其實是一個影響力系統。

六、組織具有溝通之功能:因為組織的成員是人,所以產生了溝通問 題,人員之間除了所謂權責關係外,尚有著非正式交往而形成的 社會體系,且這些關係每每都需要以溝通的方式來達成,因此組 織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溝通系統,若沒有溝通的管道就不可能稱為 組織。

參、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

系統學派(System School)時期,是於1960年代發展出來的新學 派,所謂系統(system)意指2個或2個以上互相關聯和依賴的分子所 形成之團體。系統學派的興起,最主要是受到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影響,同時也是演進的自然趨勢。此學派強調組織 仍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內容注重組織目標及達成目標所需要的資 源、程序、知識、技術、思想及價值觀。維持既存的均衡狀態系統之 組織理論時期,如霍桑研究、系統學派、權變理論等;在傳統時期的 組織理論和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兩者都有所偏,所以在1960 年後,就有一些學者主張取用兩者之長,其認為既不能純以靜態的觀 點來分析組織,更不能只從動態或精神上來研究組織,因此除了這些 條件以外,尚要注意組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組織為適應環境上的需 要,往往需要改變其內部組織與工作程序,因此組織不應再被視為「封 閉型的系統」,而形成一種「開放型的系統」,學者們根據此一觀點

系統學派(System School)時期,是於1960年代發展出來的新學 派,所謂系統(system)意指2個或2個以上互相關聯和依賴的分子所 形成之團體。系統學派的興起,最主要是受到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影響,同時也是演進的自然趨勢。此學派強調組織 仍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內容注重組織目標及達成目標所需要的資 源、程序、知識、技術、思想及價值觀。維持既存的均衡狀態系統之 組織理論時期,如霍桑研究、系統學派、權變理論等;在傳統時期的 組織理論和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兩者都有所偏,所以在1960 年後,就有一些學者主張取用兩者之長,其認為既不能純以靜態的觀 點來分析組織,更不能只從動態或精神上來研究組織,因此除了這些 條件以外,尚要注意組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組織為適應環境上的需 要,往往需要改變其內部組織與工作程序,因此組織不應再被視為「封 閉型的系統」,而形成一種「開放型的系統」,學者們根據此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