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針對我國動畫人才與技術層面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針對我國動畫人才與技術層面分析

1、近年來台灣曾有學生在國際得獎是否表示台灣有國際動畫能力?

石昌杰副教授指出台灣動畫能否走入國際,我覺得還是要靠行銷能力,若 把責任歸咎到得獎學生身上,我覺得不盡情理,就像過去有新電影的出現,就 把責任歸咎到侯孝賢、蔡明亮等導演身上,認為他們拍不出雅俗共賞的影片,

這樣的責任放在他們身上也是不合理的。我們一直要追求國際化,希望能有光 采,台灣一直長久以來多少都有自卑的心理,不管在棒球的比賽上都是如此而 台灣電影靠這些導演把我們在國際間的曝光度增加了,他們的使命便已達到,

怎能要求他們去帶動產業,產業應該是看業界如何經營,我非常推崇首映公司 的「姆姆抱抱」(Mumuhug),不管是故事、美術及動作表演真的都是非常傑出 的作品,拿到國際上真的都讓我們覺得很有自信。如何把這麼好的東西包裝出 去,甚至打開市場,雖然這是不容易,但正是我們該是做的事情,去積極打開 國際級大陸市場,我想這是要在行銷人員的培植方向去努力,而不能把屬於行 銷的責任,轉嫁到創作者的身上,這是目前台灣普遍可以看到的一個非常不合 理的事情。

翁靖惠指出學生在國際間得獎,對學生最主要是一種鼓勵,表示得到國際 認可,但在動畫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一個動畫專案要往往要上百位的人力

,一位或二位學生得獎當然是一種鼓舞,但這極少數學生並不能滿足產業界的 需求,動畫人才是需要長期培養的,西基公司跟很多學校也有產學合作的經驗

,但最後所得到的人才卻很少,表示培養動畫人才是很困難的,除了要靠學校 和產業的努力合作,也要看學生本身的素質與挑戰力,這在世界各國都是如此

,所以目前雖有大約40 間大專院校有動畫範圍的教育,但都有無法跟產業銜 接的問題,所以要解決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加強彌平台灣的學界與動畫業界 在人才培育的看法和做法有落差,重新建立動畫教育體系的學程規劃,讓學生 學到充分的動畫技能。大量引進專業師資,讓授課講師具有實作技術與符合國 際就業市場取向的業界實務經驗培養出來的師資,拉近學界與業界的有距離,

否則即使工業局再怎麼努力,還是挽救不了本質上的不足。

王世偉執行總監認為學生在國際得獎可以慢慢看的到我們具有原創性,顯 示出我們創意很有爆發力,但目前只集中在短片上,變成這些作品只是在做個 人創作,侷促在創意端,這種較單一個人式的小型工作室是可以做出一些好的 創意來,但它沒有龐大的人力去執行創意,所以會造成製作出來的東西是小而 美,就是很精簡,那在短片市場或動畫展上可以展露頭角,但這作品若要商品 化的時候,那就需要大型的製作團隊去跟他們做結合,才能進入電視影集或動 畫電影的平台,而學生的作品通通是短片,就無法有所謂商業性的平台,所謂 國際的能力是指產品的能力,有商業性質的條件,因此若要說台灣動畫的優勢 在哪裡?那要看從什麼角度去比較,我們經常在坎城及威尼斯得獎,但就商業 性質而言我們動畫賣座票房卻不盡理想,所以得獎不表示有國際動畫能力,很 多影片市場上賣的很好,但它卻永遠不會得獎。

陳世昌教授指出一方面這些得獎學生也不見得很樂於去找這樣的工作,因 為他已經知道這東西不好做,然後這樣的學生進入業界能跟內部融合嗎?業界 肯完全讓他發揮嗎?我想這是很難講;學生進入業界是要按照老闆的意思去執 行,可能做一下不適合就離開了,因為那不是他要的東西;就算有業界說是讓 員工是可以自由發揮的,但最後還是老闆在做決定,另一方面學生時期不一樣

,學生想做什麼,老師都會站在幫助他的角度去做,所以當他進入業界時那種 生態是不一樣,所以可能不適應就離開了,而且也不會再想進入業界;所以讓 他們的商業模式成功,就什麼就好辦,因此得獎和商業模式應該相輔相成,可 是台灣學校教育不是這樣,都是要學生得獎,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學生在國 際間得獎,卻沒有看到台灣學生所做的東西在國際間大賣,況且得獎不見得作 品可以賣錢,所以台灣的動畫是要靠商業模式,好好的讓學生創作一些造型,

透過商業模式拿到世界各國好好去行銷,一個賣成功之後再開創下一個,這跟 得獎是完全不一樣,這樣才能挽救台灣動畫,能夠得獎代表有實力也是需要,

但符合市場才能走的遠走的久。

6 部台南藝術大學的作品入選,表示台灣某些學校學生的確具有原創的能力,

這些學生畢業後也曾在動畫業界工作過,但面對台灣動畫業界很多公司說自己 很努力在做品牌,讓這些人充滿希望的工作,但2~3 年過去了,並沒有好的作 品出線,做法也讓員工失望。其實宏廣公司在二時年前也就有開發原創的作法

,只是做的不夠徹底,一直到現在我到一些較大的動畫公司看到他們開發的東 西,覺得仍然需要再加強,概念性不足,也就是他們有技術,但較缺乏創作概 念,在造形上仍然是抄襲美日的樣式,若是如他們說如此才比較容易接到訂單

,如此生產跟別人差不多的東西,最後只能跟其他競爭者比價錢便宜而已,我 覺得這樣做很沒價值,要創作自己的東西才有力量。這些優秀得獎的人才,到 最後都到學校教書了,還有的已經做到系主任了,所以這些優秀的人才是業界 留不住,原因是很多動畫產業的老闆本身沒有很強創造性,但又不放心給員工 去創造;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才流失,大部分不是去教書,就是被吸收到國 外發展了。

2、如何讓目前的學校動畫教育能與產業接軌,提供動畫製作所需的人才?

石昌杰副教授指出原創的先期最好先有工作坊(workshop)的課程,像過去 在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我們有好幾個核心工作坊的課程,透過技術 的學習,分成四類,有平面動畫、停格動畫(傳統立體動畫)、實驗動畫以及 3D 電腦動畫,這種學習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動畫就是寫故事的呈現,這種工作坊學 習主要來講著重在寫故事的人在一開始至少要去了解媒材的特性,不像一般劇 情片的編寫只要將故事編寫出來就可以,也打破材質運用這種被窄化的觀念,

並不是只有3d 電腦動畫這表現形式,而這種習作當中可以讓學生知道最擅長 是什麼,然後再做深入的課程延展,當初我們有做過的是直接跳入動畫創作的 課程或只是獨立製作和畢業製作,到我至台灣藝術大學任教時的時候,除了工 作坊的課程之外,發覺學生在編劇以及企畫上能力比較欠缺,便開始成立動畫 編劇及企劃的課程;因為當你學了很多技術卻發現這些技術不知如何整理出來

,可以變成講故事這件事情,在過去雖然講故事並不是唯一的創作方向,但是 現在已成風潮,為了符合產業結合,文創產業是一個時性的議題,所以學校也 盡量讓同學能配合時勢發展,避免畢業即失業。所以在前幾年我便和東森電視 台有一個建教合作計畫,透過播放的管道,透過這專業實習課,讓同學做人物

、造型、場景設計,而有別以往的事,畫這些圖不像過去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

,而是必須配合電視台所及將播放的一系列故事及情結,所以他是有一定的範 圍,所有的焦距是要集中在那裡,而在第2 期的合作案中,由同學製作一些原 創腳本的腦力激發,再由東森電視台由商業角度衡量尋找出同學製作的原創專 案來製作的,依循此種專案模式,不管未來要申請資金或找人投資,可解決教 學資源不足,學生要跟這種方式原本快要成功了,但由於東森後來出了問題,

使得這種國內這種自製電視影片便胎死腹中;所以如何培養原創人才我覺得第 一是要讓學生熟悉技術,讓他們產生興趣,覺得好玩。第二再慢慢的去收納,

如果要去講故事,如何去應用這些所學的技法來講故事,因為商業片注重講故 事,而純脆藝術片倒不見得如此,學生故事說的好拍成影片,也就是在得獎而 已,如果學校能變成一座橋樑,把業界和學生結合,作出藝術與商業平衡的作 品,這是我個人覺的教學上可以做的事,個人覺得不錯,可以朝這方向來做。

建教合作是一種平台,並不是一種終極的目標,很多學校老師都也在進行

,我曾經聽說有老師要跟日本合作,認為台灣跟日本文化及淵源較接近,甚至 想說至日本聘請師資來教導,訓練同學幫日本動畫產業代工,這想法是很好,

雖缺乏培育原創動畫人才的面向,但從帶動面向來執行,也是一種不錯的專業 人才培養。只可惜後來也沒看見實行。另外我知道有學校也從東歐聘請專業製 作偶動畫人士,來從事教學有教化意義的偶動畫片,這方法也是很好;但後來 好像這些東歐人士水土不服,一方面他們可能拍片拍到一段片斷就又回去了,

最後並沒有真正幫助那學校及學生發展出有教化意義的偶動畫影片,真正效果 並不大,還有很多學校也都有建教合作,大家都體認到這事實的重要性。

歐美的學校,有很多學校我去參觀過,主要是特質不一樣,像巴黎有很多

歐美的學校,有很多學校我去參觀過,主要是特質不一樣,像巴黎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