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只」與日語相應形式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只」與日語相應形式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現代漢語「只」與日語相應 形式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Zhi”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Its Counterparts in Japanese wit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〆陳俊光. 教授. 研 究 生〆江美儀 撰 中華术國 一○○年 二月.

(2)

(3) 謝. 辭. 這份謝辭早已在我心中醞釀已久,也許是在論文開始的時候,也許更 早,早在得知成為華研所一份子的時候……這一路上,得之於人者太多, 出之於己者甚少,看著這一本論文的完成,心中的感謝豈是「謝謝」二字 能夠道盡〇而我也只能藉著這份短短的謝辭盡可能地表達這份感恩之情。 首先,要向三位口詴委員〆陳俊光教授、謝佳玲教授和台大日文系的 黃鴻信教授致謝。作為指導教授,陳老師總是適時地指引我,使我不致在 論文寫作中迷失方向々而謝老師和黃老師的細心檢視,給予我諸多建議, 使我獲益良多。還要特別感謝台大日文系的林慧君教授,林老師的熱心幫 助與鼓勵,讓我著實感動。而華研所的師長們,有您的諄諄教誨、傾囊相 授,我們才得以站穩腳步,往華語教學這條路前進。當然,在華研所的一 切事務,若少了所辦的雪妮、淑凌、瓊琳,還有以前的雪鳳的協助,我們 該如何是好〇所辦的諸位,真的辛苦了〈 盈婷,我最好的夥伴,無論是在學校、在 ICLP,甚至在國外實習的那 段時光,很高興也很感激這一路上都有你相伴。俊宏、敏淑、安怡、曉榆、 謦維、陽子……華研所的同學、學姐及學弟妹們,謝謝你們給予的幫助, 以及不時的傾聽與鼓勵,支持我完成論文。湘芸、思穎、姿君、偉楓、議 婷,我的好姐妹們,謝謝你們總在我想撞牆時,化為軟墊,吸收我低落的 情緒,轉化為溫柔的能量給我勇氣繼續向前。 最後,謹將這本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我的父親江展塏先生和我 的朮親呂秀姬女士,以及親愛的妹妹美慧。他們讓我知道,有家人的地方 就是我隨時可以休息、依靠的處所,我因而得以成長,並且能夠心無旁騖 地完成學業。 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每一雙手、每一個溫暖的擁抱,我都 銘刻於心,謝謝你們,我生命中的每一位貴人〈往未來的途中,我會秉著 這份感恩的心,帶著大家給予的鼓勵,繼續以堅定的步伐邁進〈.

(4)

(5) 現代漢語「只」與日語相應形式的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關鍵字〆 範圍副詞「只」、だけ(dake)、しか(shika)、漢日對比 現代漢語「只」一般認為是具有限定功能的範圍副詞,本文根據 Halliday (1985,1994,2004)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為主要架構,透過文獻與自行建置 的漢日帄行語料庫分析探討漢語「只」的核心語義、篇章功能乃至於語用 功能,並且由語料庫分析了解對應於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 根據 Horn(1969)的語義蘊含概念與 Levinson(1983)的語言梯級理論,筆 者嘗詴將「只」依其所限制的部分與被排除的部分之間的關係分成兩個義 項〆唯一義和上限義。前者表示限制的部分與被排除的部分並無序列大小 關係,後者則具有序列關係。而將「只」的核心語義定為「在某一範圍中 限制其中一個或一類,表示與其他的不同」 。由此延伸至篇章層面,發現句 中「只」常有與之相對的成分,因而產生具有對比意義的語義焦點。經由 測詴,證明「只」具有帶出對比焦點的特性。又因為「只」在複句中常與 前句的情況相對的逆接關係,因此認為「只」在句與句間的銜接關係上具 有轉折功能。進入語用層面,經初步分析,筆者認為「只」具有表現「不 滿足預期」的語用功能。 接著,再藉由漢日對比語料庫分析,印證了筆者的研究預設,得到漢 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以だけ(dake)、しか(shika)為主,而這一組日語詞 彙為具有限定範圍的焦點助詞,在詞類及句法位置上與漢語「只」並不相 同。但是在語義上與「只」相當,在篇章上也具有表現出對比焦點的功能。 唯日語部分無法表現轉折功能。再者,だけ(dake)在語用上以表達客觀事實 陳述為主々しか(shika)則有表示實際情況未達到說話者的期望,而產生「不 滿足預期」的評價。因此語用層面上以しか(shika)與漢語「只」的功能更為 接近。 最後筆者將對比分析的結果檢視相關華語教材,並提出適用於日籍學 習者的例句及練習,以期應用於華語教學。.

(6)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Adverb “Zhi”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Its Counterparts in Japanese with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〆 Chinese、Japanese、Adverb “Zhi”、“dake”、Contras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dverb “zhi” in modern Mandarin and its counterparts in Japanese. Using Halliday‟s metafunctions (1985,1994,2004) as framework, it aims to analyze the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zhi” and Japanese “dake”, “shika”, and “bakari”, based on the database collected from magazines and novels, which are written in Chinese and translated to Japanese.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Horn‟s Implicature theory (1969) and Levinson‟s “Linguistic Scale” (1983),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zhi”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the first category, there is no sca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mited and the excluded; in the second, sequential order matters.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zhi” can be defined as “limiting one item or category within a certain range and indicating its contrast to others.” Extending this to the discourse level,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zhi” produces a contrastive focus in sentences. Additionally, testing indicates that “zhi” is able to bring out contrastive focus. Furthermore, in complex sentences, “zhi” often functions as a disjunctive marker to indicate the contrast between clauses. Finally, in terms of pragmatic function, preliminar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zhi” can be used to express that an expectation is not satisfied. Nex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database, we proved that “dake” and “shika” in Japanese correspond to “zhi” in Mandarin Chinese, not because of their sentential position, but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 functions. Like “zhi” in Chinese, “dake” and “shika” are focus particles which indicate the contrastive focus in sentences. However, they cannot express the contrastive meaning in a complex sentence. The contrastive meaning relies on other contrastive conjunctions. Additionally, Japanese “shika” is closer to Chinese “zhi” on the pragmatic level than “dake” because they both can refer to the fact that the reality is not satisfied as the speaker expects. Finally, based upon the result of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are provided to help Japanese learners learn “zhi” in Mandarin better..

(7)

(8) 目 目. 錄. 錄 ..................................................................................................................................... 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本文架構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3. 第一節 「只」的語義功能 .............................................................................................. 3 1.1 「只」的歷時語義發展 ........................................................................................... 3 1.2 共時語義及詞類 ...................................................................................................... 6 1.3 範圍副詞 ................................................................................................................ 10 1.4 語義指向 ................................................................................................................ 16 1.5 小結........................................................................................................................ 22 第二節 「只」的篇章功能 ............................................................................................ 23 2.1 各學者對焦點的定義 ............................................................................................. 24 2.2 焦點敏感算子 ........................................................................................................ 28 2.3 「只」與對比焦點................................................................................................. 32 2.4 小結........................................................................................................................ 35 2.5 前景(foreground)與後景(background) ........................................................ 36 第三節. 「只」的語用功能 ............................................................................................ 37. 3.1 預設(presupposition)與焦點............................................................................. 37 3.2 等級蘊含(scalar implicature)關係..................................................................... 39 3.3 「只」的情態(modality)意義 ........................................................................... 41 第四節. 小結 ................................................................................................................... 45. 第五節. 「只」與「才」、「就」之對比 ..................................................................... 47. i.

(9) 5.1 語義層面 ................................................................................................................ 47 5.2 篇章及語用層面 .................................................................................................... 48 5.3 小結 ....................................................................................................................... 51 第六節. 漢語「只」的日語對應形式............................................................................. 52. 6.1 副助詞與焦點助詞(とりたて詞(toritateshi)) .............................................. 53 6.2 だけ(Dake) ......................................................................................................... 55 6.3 しか(Shika) ........................................................................................................ 63 6.4 ばかり(bakari) .................................................................................................. 70 6.5 小結 ........................................................................................................................ 75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79. 第一節. だけ(dake)、しか(shika)和ばかり(bakari)的三大功能分類 ............... 7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83. 2.1 語料庫建置及語料來源 .......................................................................................... 83 2.2 「只」與其他詞的結合 ......................................................................................... 85 第四章. 語料分析與討論 .................................................................................................. 97. 第一節 「只」的語義層面.............................................................................................. 97 1.1「只」的義項的分類............................................................................................... 97 1.2「只」與否定句 .................................................................................................... 100 第二節. 「只」的篇章層面 .......................................................................................... 102. 2.1 語義轄域及語義指向........................................................................................... 102 2.2 「只」與對比焦點的關係 ................................................................................... 107 2.3 前景與後景 .......................................................................................................... 111 2.4 「只」在複句中的銜接功能 ............................................................................... 112 2.5 小結 ..................................................................................................................... 114 第三節. 「只」的語用層面 .......................................................................................... 115. ii.

(10) 第四節. 漢語「只」與日語焦點助詞「だけ(dake)、しか(shika)、ばかり(bakari)」. 之對比 ............................................................................................................................ 118 4.1 語義層面 .............................................................................................................. 119 4.2 篇章層面 .............................................................................................................. 123 4.3 語用層面 .............................................................................................................. 130 4.4 日語其他相應形式............................................................................................... 132 第五節 第五章. 小結 ................................................................................................................. 134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137. 第一節 現行教材分析.................................................................................................... 137 第二節 教學設計 ........................................................................................................... 140 第六章. 結論 ................................................................................................................... 14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14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47 【參考文獻】 ..................................................................................................................... 149 【附錄】 ............................................................................................................................ 157. iii.

(11) 表目錄 表 二-1 「只」的歷時語義 ................................................................................. 6 表 二-2 「只」的語義限定範圍 ....................................................................... 13 表 二-3 周剛(1999)列舉之「只」的句法分布情形 ..................................... 18 表 二-4 「只」的句子結構與語義指向 ............................................................ 20 表 二-5 對比焦點特徵比較 ............................................................................... 27 表 二-6 漢語情態詞分類. (謝佳玲,2006a:18) ....................................... 43. 表 二-7 評價情態詞分類 ................................................................................... 43 表 二-8 情態範疇分類 (魯川,2003) .......................................................... 44 表 二-9 「才」與「就」之義項 ....................................................................... 51 表 二-10 だけ(dake)、しか(shika)、ばかり(bakari)之義項比較(一) 75 表 三-1 だけ(dake)、しか(shika)、ばかり(bakari)的義項分類(二) 80 表 三-2 中日對比語料來源 ............................................................................... 84 表 三-3 「只好」、「只得」、「只是」、「只要」、 「只有」(《現代漢語八百詞》)85 表 三-4 「只有」與「只是」的詞類與結構形式............................................. 96 表 四-1 「只+NP」和「只+VP」的詞彙構成分析 ........................................ 105 表 四-2 「只」所搭配的動詞頻率統計 ............................................................ 106 表 四-3 漢語「只」與日語「だけ(dake)、しか(shika)、ばかり(bakari)」 之義項 ....................................................................................................... 120 表 四-4 漢語「只」的詞彙義之日語對應形式比例 ....................................... 121 表 四-5 「只+是+VP」與「只+VP」的限定範圍.......................................... 127 表 四-6 「只」的日語相應形式 ..................................................................... 132. iv.

(12) 圖目錄 圖 二-1 「只」的語義、篇章、語用功能關係圖 .............................................. 46 圖 二-2 だけ(dake)與ば(ba)的含意 (趙愛淑,2006 ............................ 61 圖 二-3 だけ(dake)與しか(shika)的句義衍生........................................... 67 圖 二-4 だけ(dake)與しか(shika)句子陳述重點示意圖 ........................... 67 圖 三-1 だけ(dake)、しか(shika)和ばかり(bakari)的語義、篇章、語用 三大功能關係 ................................................................................................ 82 圖 四-1 總括類副詞與限定類副詞表現某一範圍中的數量特徵示意............... 100 圖 四-2 非量級用法示意(以句(249)為例) .............................................. 115 圖 四-3 量級用法示意(以句(250)為例) .................................................. 116 圖 四-4 句(252)示意圖 ................................................................................. 117. v.

(13)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與一些日籍同學談話時,發現日籍同學有時在「只」的用法上發 生偏誤。在粗略地對朮語為日語的學習者所做的調查中也發現,學習者不 易掌握「只」的用法,因此在翻譯上會出現偏誤,如下〆 (1) a.三時間 だけ 寝ました。. [(我)只睡了三個小時。]. sanzikan dake nemasita 三小時. 只. 睡了. 譯:b.*只三個小時睡了。 c.*我睡了只三個小時。 d.*只三個鐘頭睡覺了。. 一般華語教科書中, 「只」常解釋為「only」或「だけ(dake)」 ,如《實 用視聽華語一》第六課對於「只」的解釋為「only」。在一般日中、中日辭 典中,「だけ(dake) 」有表示「限定某種範圍」的語義成份1,與漢語裡表 示限定語義的副詞「只」(呂叔湘,1980、1999〆195)也常被劃上等號。 幾位學者( Harada、Noguchi,2008々Futagi,1998々盧英順,1995々丁后 銀,2003)對於「only」與「だけ(dake)」,或「only」和「只」的比較探 討,也發現「只」和日語的「だけ(dake)」、英語的「only」在語義、句法 和語用上並非完全對應。從例句(2)、 (3)、 (4)可看出日語「だけ(dake)」 的漢語翻譯有所分歧,就 Prator(1967)的難度等級來看,應該屬於難度等 級最高的第五級「分化∕分歧」(陳俊光,2007〆80)。 (2) 夏 natsu 夏天 (3) 彼. の no 的 だけ. 間. aida dake 期間. 只. 開く。. [只在夏天開放。]. hiraku. 開. 来て いない。. kare dake kite 1. だけ. [只有他沒來。]. inai. ?[只他沒來。]. 廣辭苑、新時代日漢辭典、日本語文型辭典、大活字版日中辭典、大活字版中日辭典。 1.

(15)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他. 只. (4) ただ 上辺. 來 を. tada uwabe o 只. 門面. 沒 飾る. の. こと. だ。[只是裝裝門面罷了。]. kazaru dake no. koto. da. 裝飾. だけ. 只. (的 事). 造成以上學習者偏誤的原因何在呢〇本論文想從對比分析的角度來探 討。若儘在動詞、功能詞等的對比上,較難在兩種語言當中找出一對一的 對應關係(清尾奈津子,2009) ,有鑑於此,本文將以 Halliday(1985)所 提出的語言純理功能三大層面〆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和人際 (interpersonal)為分析的基本架構,再從漢日語料中分析,探討漢語的「只」 與日語的對應形式關係,以比較漢日語「只」的異同,藉此希望了解漢語 的「只」在日語中的對應形式,以期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 第二節. 本文架構. 朱永生與嚴世清(2001)指出,Halliday(1985)所提出的概念功能指 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experiences)加 以表達的功能々人際功能指的是講話者運用語言參加社會活動的功能々而 語篇功能指的則是語言使本身前後連貫、並與語域發生聯繫的功能。換言 之,概念功透過篇章功能達到語用人際功能,而語篇功能則使概念功能和 人際功能得以實現,因此,概念功能可對應於語義層面,人際功能可對應 至語用層面,篇章功能可對應至篇章層面(劉怡君,2007、陳俊光、劉欣 怡,2009)。 本文先於第二章文獻探討整理出過去學者們對於漢語「只」和日語「だ け(dake) 」及其他相應形式的討論,並依照語義、篇章及語用三大功能做 為文獻整理的分類架構々第三章研究方法,擬定語料收集標準、來源與範 圍々第四章從所收集的中日對應語料分析,醭清漢語的「只」在語義、篇 章及語用上的功能,再與日語的對應形式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於第五章思 考其教學應用,並做教學設計。最後,第六章為結論。. 2.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根據 Halliday(1985)所提出的語言純理功能三大層面〆概念 (ideational)、篇章(textual)和人際(interpersonal)來整理各家學者對於 漢語「只」的語義、篇章及語用功能。此外,由於漢語中「只」與「才」 、 「就」在某些功能、語義上有所重疊,在本章中,也作一初步探討。. 第一節. 「只」的語義功能. 1.1 「只」的歷時語義發展 「只」在六書的分類中屬「指事」 ,上為「口」 ,下面兩點表示氣向下。 根據《說文解字〃只部》〆「語巳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凡只之屬皆 从只。諸氏切。」清代段玉裁注2〆 巳、止也。矣只皆語止之詞。庸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是也。亦借爲是字。 小雅樂只君子箋云。只之言是也。王風其樂只且箋云。其且樂此而已。按 以此釋只。與小雅箋同。宋人詩用只爲衹字。但也。今人仍之。讀如隻。 从口。象气下引之形。語止則气下引也。. 也就是說「只」(zhi3)為話語停止、結束時,語氣向下的表現。 根據《古漢語虛詞》 (1981) 與《古漢語虛詞辭典》 (1996) , 「只」可 作為副詞和語氣詞。作為副詞,表示僅限,義即「僅、只有」,如〆 (5)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杜工部集‧漫成一絕》) (6)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臨川先生集‧泊船瓜洲》) (7) 只從海上尋歸路,便是當年不死方。(《文山先生全集‧發通洲》). 作為語氣詞,用於句末或句中表示感嘆,讚嘆或悲哀的語氣,也可表終結。 如〆 (8)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詩·鄘風·柏舟》 (母啊天啊!不體諒我的心啊!)) (9) 樂只君子,福履綏之。(《詩經‧周南‧樛木》) (快樂呀君子,有福有祿. 2. 引自《漢典》http://www.zdic.net/ 3.

(17)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使他安寧。) (10) 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屍盟也。(《左傳》). 這種作為語氣詞的用法,於《楚辭〄大招》用得最多,其他見於《詵經》 、 《左傳》 ,其餘古書不見。 又根據許威漢、陳秋祥主編之「漢字古今義和解字典」(2002),「只」 可當 1.助詞、語氣詞,表示決定或感嘆々2.副詞,表示僅、但、唯一々3. 代詞,同「這」 。 谷衍奎編的「漢字源流字典」(2008)所列「只」的原義有六〆1.表示 停頓,相當於「啊」 。2.表示終結,相當於「啊、呀」。3.表示限止,相當於 「耳」 。4.表示感嘆,相當於「啊」 。5.同「這」 。6.至宋代以後又代替「衹」、 「祇」 ,用做副詞,表示範圍,表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相當於「僅、僅有」。 又相當於「就、即」。 而在蔣紹愚(2000)的《杒詵詞語本記》中認為古代漢語「只」可作 為副詞,同「猶」,即現代漢語中的「還、依然」 。如〆 (11) 至老雙環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杜甫《負薪行》) (12) 燕入非傍社,鷗歸只顧池。(杜甫《過故斯斛校書莊》) (13) 秋風嫋嫋吹江漢,只在他鄉何處人? (杜甫《戲作寄上漢中王》) (14) 京中舊見君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杜甫《解悶》) (15)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引自蔣 紹愚,2000). 但是除了蔣紹愚(2000)舉出的杒甫詵句,在其他的古漢語虛詞辭典中並 未見到此用法。 此外,谷衍奎編的「漢字源流字典」 (2008)所列出的六項古代語義中, 代表停頓、終結、限止、感嘆之意的四項都屬語氣詞,筆者認為可以歸為 一類。因此,若以詞類來區分的話,綜合上述三本書的說法,筆者將「只」 的古代語義劃為三類〆1.語氣詞,2.代詞,同「這」 ,3.副詞,表示「僅、唯 一」 。 對於上述整理出的三種用法在歷史上出現的順序及存在的時代,太田. 4.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辰夫(1987)認為「只」成為像現代漢語那樣表示單獨的副詞,大約是在 南北朝時候(太田辰夫,1987〆264) 。而根據楊榮祥(2005)的考察, 「只」 最早用作限定副詞大約於東漢末,見以下例句〆 (16) 我只見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見人送汝作郡?(《世說》任誕 41,劉孝標注引《晉 陽秋》). (17) 只言逐花草,計較應非嫌。(梁簡文帝詩)(此例引自太田辰夫(1987:264)).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 「只」最早用作限定副詞大約是在東漢末年至南北朝 之間。 字形上而言,古代漢語中, 「只」通「祇」、 「衹」 。關於示部的「祇」 與衣部的「衹」的區別,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示部》衹字云〆 《五經文字.衣部》:「衹,止移切,適也」《廣韻.五支》:「衹,章 移切,適也。」《唐石經》:「衹既平。」《左傳》:「衹見疏也。」 《詩》: 「衹攪我心。」《論語》:「亦衹以異。」字皆從衣,正用張參《字樣》。 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音支。」其字從衣。 豈師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與?宋《類編》則衹祇皆云適也,不畫一。 《韻會》則從示之祇訓適也。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從衣,與唐不合。. 可知在唐代以前,並未用衣部「衹」,但到了宋代則兩者混用,《漢字源流 字典》中也提及「只」於宋代以後代替了「衹」 、 「祇」。又,童斐《元曲〃 緒言》云〆 案只字,古常用衹字,《唐石經》、《左傳》「衹見疏也。」《詩》:「衹 攪我心」。《論語》:「亦衹以異」。皆從衣旁,音止移切。其後衹與祇 混寫,故今《左傳》《詩經》《論語》刻本皆做祇。讀祇音者,兩齒相切, 餘音亦不放開。讀只音者,實頭與祇同,而餘音兩齒稍開。此蓋俗語音變, 而假借之字因而變也。. 也就是說,在童斐寫《元曲〃緒言》時, 《左傳》 、 《詵經》、 《論語》等刻本 的「祇」都不再是衣字旁,而為示字旁。又因「只」的發音與「祇」同, 而作為假借沿用。. 5.

(19)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綜合上述,本文將「只」的歷時字形、詞類及語義演變重新歸納整理成 下表〆 表 二-1 「只」的歷時語義 朝代. 詞類. 字形. 南北朝以前. 語氣詞. 通「祇」. 南北朝—唐. 副詞. 通「祇」. 唐—宋. 副詞. 宋以後. 副詞. 「祇」、「衹」 混用. 語義 (1)表終結、限止。 (2)感嘆語氣。 表示僅限。義即「僅」、「只有」。 表示僅限。義即「僅」、「只有」。. 「只」取代了 表示僅限,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相當於僅、 「祇」、「衹」 僅有。. 1.2 共時語義及詞類 「只」在古代漢語中作為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僅限的語義及用法, 此仍保留到現代漢語中。但其語氣詞的用法則已消失,為其他語氣詞「啊、 呀」等所取代。有學者認為,這一類的副詞3的來源大多較早,不少在漢魏, 甚至在先秦已經基本形成了。而且,許多這樣的副詞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 語中的意義基本一致(張誼生,2000)。 現代漢語方面,參考呂叔湘(1980、1999)的《現代漢語八百詞》 、劉 月華等(2001)的《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及其他辭典,了解「只」在現代 漢語中主要詞類為副詞,表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 ,意同「僅」 。根據呂 叔湘(1980、1999),主要可分為下列四種語義〆 a) 限制與動作有關的事物。並常常跟「不∕沒」對舉。 (18) 我只學過英語。. b) 限制與動作有關的事物的數量。 3. 張誼生(2000)副詞主要分為兩大類,其表示詞彙意義的稱為「描摹性副詞」 ,其餘表 語法意義的稱為「限制性副詞」 。其中「只」 、 「只有」 、 「只是」均屬於「限制性副詞」中 限量範圍的範圍副詞,具有「排他」義。.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教室裡只有三、四個人。. c) 限制動作本身以及動作的可能性等。 (20) 這本書我只翻了翻,還沒詳細看。 (21) 這件工作只能慢慢地做,不能操之過急。. d) 直接放在名詞前面,限制事物的數量。可說是中間隱含一個動詞(「有、 是、要」等)4。 (22) 房子裡只老王一個人。 (23) 只你一個人去行嗎?. 在呂叔湘等人的分法下,「只」從其詞彙義上的「表示僅限,除此之外沒有 別的」延伸至具有限定的功能的語法意義。 劉月華等(2001)指出當「只」限定謂語動詞或動詞短語,有下列三 種情況(劉月華等,2001〆219-220)〆 1. 在謂語動詞前,後邊通常有一個語意相關的否定句,對前一分句的意思 進行補充。 (24) 我問她哭什麼,她只哭,什麼也不說。. 意思是「她」只是「哭」,不回答, 「什麼也不說」補充「只哭」 ,意思也是 「不回答」。 2. 句中有能願動詞,「只」用在能願動詞前,限定能願動詞及其後邊詞語。 (25) 他懂一點漢語,可是只會說,不會寫。. 3. 有時,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後一分句的「只」限定一個範圍,對前一 分句進行補充。 (26) 這壺酒不夠兩個人喝,只夠一個人喝。. 當「只」與數量詞連用時,表示數量少,但「只」仍要用在動詞或動詞短. 4. 將於本文 2.3.2 與其他學者的說法綜合討論。 7.

(21)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語前,不能與數量詞直接連用(劉月華等,2001〆220)。如〆 (27) 這本書只有二百頁。. *這本書只二百頁。. (28) 我們只見過一次面。. *我們見過只一次面。. 周剛(1998)則認為「只」的原義表示單一,引申為限定範圍,有排 他性々又引申為限定數量和程度,表示數量少,程度輕。如例句(29) 「只」 限定動作行為的對象,可以用表示單一的「單」來替換,句子原義不變。 句(30)限定人數,表示數量少,可用表示數量少的「才」代換「只」 ,句 子原義不變。 (29) 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感覺單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30) 他們只三個人,人手太少了。 他們才三個人,人手太少了。. 但是周剛也指出例句(31)中的「只」既可以限定動作對象範圍,表示他什 麼都沒給,只給了「錢」々也可以限定數量,表示他給了十元,沒多給。因 此有兩種語義指向,容易產生歧義(周剛,1998〆14) 。 (31) 他只給了十元錢。. 上述三位學者對於「只」的語義分析有一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認同「只」 有「限定」的語義,然而對於所謂的「限定」究竟限定何物,在何種情況下 能夠限定,似乎都只是從「只」後接的成分來判斷。因此當「只」後接的成 分為動詞, 「只」的語義就描述為「限制動作本身」 々當「只」後接續動詞與 賓語,就描述為「限制與動作有關的事物」等,如此一來,就只是從「只」 後的成分為動詞或動詞加上賓語等語法成分的組合不同來解釋「只」。另一 方面劉月華等(2001)與周剛(1998)也提到當「只」後有數量詞時,表示 「數量少」之義,這同樣是從「只」後所接續的成分來推斷「只」的語義。 如此只是因地制宜的語義解釋方式,筆者想要了解是否能有更核心的語義功 能來解釋這些差異。 郭銳(2008)認為虛詞語義分析常因觀察不細而流於粗疏,因而提出「語.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義結構分析法」,就是把虛詞語義分爲語義要素和要素間關係兩個部分,這 兩個部分構成了一個語義結構,虛詞的一個義項可看作一個語義結構。語義 結構不變則義項不變,語義結構變則義項變。而無論是語義要素還是要素間 關係任何一方的改變,都會改變語義結構。以例句(32) 、 (33)為例,這兩 句中的「也」在呂叔湘(1980、1999)的《現代漢語八百詞》中都歸爲第一 義項「表示兩事相同」。 (32) 你去北京參觀訪問,我們也去北京參觀訪問。 (33) 有人看著認真幹,沒人看著也認真幹。. (引自郭銳,2008). 若根據語義結構分析法,例(32)的語義結構爲〆 語義要素〆{{事物y,事物x},{狀况P}} 關係〆y具有狀况P,x具有狀况P(x具有與y相同的狀况)。 表示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狀况,就是過去研究中所說的「類同」義。 例(33)的語義結構分析如下〆 語義要素〆{{條件y,條件x},{狀况P}} 關係〆條件x有P的狀况,條件y有P的狀况(在條件x下出現的狀况與條 件y下出現的狀况相同) 在例(33)中,與「也」發生聯繫的不是某個事物,而是某種條件,表示在 「沒人看著」的條件下出現的狀况與「有人看著」條件下出現的狀况是相同 的。即表示不同條件具有相同狀况,可以叫「條件」義。這樣一來,例句(32) 、 (33)的語義要素不同,造成了語義結構改變,因而兩者的義項應該分立。 再如下面例句(34) 、 (35) ,呂叔湘(1980、1999)歸爲同一義項, 「表 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 (34) 他只會講漢語。 (35) 教室裏只有三四個人。. (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1980、1999)). 但透過語義結構分析我們得出〆 例(34)的語義結構爲〆 9.

(23)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語義要素〆{{a,x,b……},{狀况P}} (x是「只」約束的焦點成分,如「漢語」 ,a、b等是與x形成對比的其 他對象,如「英語、日語」) 關係〆選擇x,排除非x. (x具有狀况P,非x不具有狀况P). 這個義項可以叫「完全排除其他」 。 而例(35)的語義結構爲〆 語義要素〆{a,x,b,……} (x是「只」約束的焦點成分,如「三四個」 ,a、b等是與x形成對比的 其他對象或行爲,如「兩個、五個」) 關係〆選擇x,排除高于x的成員 例(35)中的「只」只是排除了高於x的成分,如「五個、六個」 ,但並不排 除低於x的成分,如「一個、兩個」 ,因此不能歸爲「完全排除其他」義項, 郭銳(2008)將此義項可以叫「未達到更高量級」 。如果對比「只」與「光」, 就可以看出把上述兩個義項分開的必要,如例句(36) 、(37)〆 (36) a. 他只吃蘋果。. b.他光吃蘋果。. (37) a. 他只有十塊錢。. b.*他光有十塊錢。. 「光」只有「完全排除其他」義項,而無「未達到更高量級」義,因而(25) b不成立。(郭銳,2008) 郭銳(2008)提出的語義結構分析法將語義分析規則化,使得語義分析 不會過於空泛而流於抽象化,因此本文在語料分析上,也將採此方式來討論 「只」的語義。. 1.3 範圍副詞 在詞類分類方面,各家對於副詞應屬於虛詞還是實詞,眾說紛紜。但若 不顧副詞自身功能的特點,硬是將它歸入實詞或虛詞的一方,對於副詞的認 識、句法功能的掌握,並不會有多大的意義(林慧敏,1999) 。Li & Thompson (1981)把漢語的副詞分為兩大類,一是移動性副詞,另一類是非移動性副.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詞。 「只」屬於後者的一小類「非情狀性副詞」(Li & Thompson,1981、黃 宣範譯,2007〆268-271) 。而許多學者是將「只」歸入副詞中的「範圍副詞」 的小類(趙元任,1980々朱德熙,1998々張誼生,2000々張亞軍,2002々太 田辰夫,1987々盧英順,1995々丁后銀,2003)。又由於限制副詞主要表示 限制、評注、連接等,語法功能突出,因此本文採張誼生(2000)的歸類方 式,將之歸入功能(function)詞。其特性在於搭配範圍廣泛,表義功能多 樣,在功能上同一般意義上的虛詞比較接近。. 1.3.1「範圍副詞」之定義 「範圍副詞」顧名思義就是「表示範圍跟數量」的副詞(趙元任,1980〆 387) 。朱德熙(1998)進一步將表範圍的副詞分成兩類〆a.標舉它前邊的詞 語範圍。如「都」 ,見例句(38) 々b.標舉它後邊的詞語範圍,表限制,如果 從反面說,就是排除(朱德熙,1998〆195-196)。如例句(39)至(42)。 (38) 這些地方我們都去過。 (39) 光北京就有兩千人參加。 (40) 就廠長沒走。 (41) 單撿好吃的吃。 (42) 他只懂英語。. 張誼生(2000)則根據不同的標準對現代漢語範圍副詞進行多角度的 分類。首先,根據表義功能,分為 a.統括性範圍副詞、b.唯一性範圍副詞、 c.限制性範圍副詞三類々第二,根據句法功能,分為附體性範圍副詞與附謂 性範圍副詞々第三,依語義指向分為前指範圍副詞與後指範圍副詞、單指 範圍副詞與多指範圍副詞、實指範圍副詞與虛指範圍副詞。 從意義功能來看, 「只」被歸類為唯一性範圍副詞。唯一性範圍副詞是 排除式,從反面限制事物的量、強調事物的類。可以修飾充當主語的,需 要突出類別義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限制名詞後面的或隱或顯的數量結 構,如〆 (43) 他們到來用不著再說話,只那默默的目光,在火線上就會變成為巨大的 力量。(劉白羽《火光在前》)。. 11.

(25)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張亞軍(2002) 基本上同意張誼生(2000)的分類方式,認為範圍副 詞的典型用法是出現於謂詞性成分前作狀語,可以用來限制與動詞相關的 名詞性成分所指稱對象的範圍,也可以限制動詞性成分本身。張亞軍(2002) 更清楚指出,範圍副詞除了與範圍表達有關外,它重在揭示某一範圍的事 物的共性或某一範圍中個別成員與其他成員相異的個性(張亞軍,2002〆 62-67)。如下例句(44)中的「只」用於限定其後成分,表示「包括李老 師在內」的某一範圍成員中,「李老師」是小王認識的唯一個體。 (44) 小王只認識李老師。. (張亞軍,2002:63). 也就是說,所謂的範圍限定功能,主要作用是限定對象的範圍,而其 範圍的確認主要就體現在數量特徵上,可以就某類事物劃定其外延,也可 以確定某一範圍內的對象之數量多寡。 綜上所述,範圍副詞的界定主要是從語義層面來看,表示具有限制功 能的副詞。而「只」被歸類在與限定數量有關的唯一性範圍副詞,是具有 排他性的緣故。. 1.3.2 語義限制範圍 範圍副詞作為副詞的一個次類,從語義上看,範圍副詞有的用來標舉 出現於它前面的詞語的範圍,有的用來限定其後成分的範圍,也有的既可 前指也可後指(張亞軍,2002) 。而「只」屬於後指性的範圍副詞(張亞軍, 2002々張誼生,2001々陳偉琳,1998々盧英順,1995),其後的整個謂詞性 短語結構為「只」的語義範距(scope),即「只」語義影響所及的部分。 劉月華等(2001)於《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對「只」所限定的語義 範圍以句法成分來分,共分成六類(劉月華等,2001〆218-222),本文整 理成以下表格(見下頁)〆.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2 「只」的語義限定範圍 (資料來源:劉月華等,2001。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所限定的句法成分. 動詞賓語. 語義指向 動詞後的賓語. 這學期,我們只學習漢語。. 介詞賓語. 會上,他只對這個問題發表了意見。. 賓語的定語 一般句. 謂語 主語. 雙賓句. 動詞 或 動詞 短語. 兼語句. 連動句. 動詞後的數量詞. 名詞短語. 例 句. 動詞 直接賓語 間接賓語前的 數量 間接賓語 第一個動詞後 的名詞 第二個動詞 第二個動詞後 賓語 第一個動詞的 動詞賓語 第二個動詞的 動詞賓語 第二個動詞賓 語的數量定語 賓語前的數量 定語 時量補語 動量補語 數量補語 謂語. 老王啊,我們不能只關心青年工人的生活,那些老 職工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我問她哭什麼,她只哭,什麼也不說。 他懂一點漢語,可是只會說,不會寫。 我只給她一本書。 —她的一本書是「我」給的,別的是誰給的不知道。 —是「給」她的,別的都是借她的。 —書是給「她」的,沒給別人。 —我給了「一本書」 ,不是兩本、三本。 —我給了「書」,沒給別的。 我只叫你幫助他。—叫「你」,不叫別人。 —只「幫助」他,不要「代替」他。 我只叫你幫助他。—只幫助「他」,不幫助別人。 我叫你只幫助他。—只幫助「他」 ,不幫助別人。 我只去書店買一本書。—只去「書店」,不去別的 地方。 我去書店只買一本書。—只買一本書,不做別的事 情。 —只買一本書,不是兩本、三本。 這本書只有兩百頁。 聯歡會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 我們只見過一次面。 他兩個小時只寫了四百字。 今天家裡只我一個人,你們來玩ㄦ吧。 這次的午餐會,只王太太沒來參加,她身體不好。 *阿里會只英文。. 一般對副詞定義主要是修飾動詞、形容詞或修飾整個句子(劉月華等, 2001〆209) ,Li & Thompson(1981)指出「只」是一個只修飾謂語的副詞, 不可以修飾名詞片語(Li & Thompson,1981、黃宣範譯,2007〆272-273), 如例句(45) 〆 13.

(27)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45) a. Only passengers can board the ship. b.*只坐船的可以上船。 b‟.只有坐船的可以上船。. 但是呂叔湘(1980、1999)認為「只」直接放在名詞前面,是中間隱含一 個動詞如「有、是、要」等(呂叔湘,1980、1999) 。劉月華等(2001)也 認為「只」是可以直接用在名詞短語前,修飾限制其名詞短語,只是前提 是該名詞短語只能是句子的謂語,不能是賓語。 而張誼生(2000)提到,強調類別義的名詞可以直接接受範圍副詞的 修飾,例如〆 (46) 他們到來用不著再說話,只那默默的目送,在火線上就會變成為巨大的 力量。 (劉白羽《火光在前》) (47) 現在在林外,賣大煙、弄情報,光我交給他大煙,也有三百斤。 (曲波《林 海雪園》) (48) 內容多半是,惟才子能憐這些風塵淪落的佳人,惟佳人能識坎坷不遇的 才子,受盡千辛萬苦之後,終於成了佳偶,或者是都成了神仙。 (魯迅《二 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他認為,從語義帄面看, 「只」 、 「光」 、 「惟」等,如上面例句中的副詞 所修飾和限制的是對名詞所表示的人、物、現象從數量上加以限制。由於 這些表示唯一性的副詞都是排他性的,加之名詞的出現,本身已提供了數 量的確定性,所以這些範圍副詞實際所要限制的表示類別的數量名短語, 只有在需要強調的情況下,才與名詞一起同現。比較下列(49)組的 a、b、 c 三句〆 (49) a. 僅一個項目,就節約了十多萬元。 b. 僅包裝一個項目,就節約了十多萬元。 c. 僅包裝,就節約了十多萬元。. 「包裝」一詞既表示了事物的類,又順帶顯示了事物的量。由於副詞只是 對名詞後面所隱含的數量義進行限制,並不直接修飾名詞本身所具有的詞 彙意義,所以這類以名詞的類別義為基礎的副名結構,其內部的語義關係. 14.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是相當鬆散的 (張誼生,2000)。 由張誼生(2000)提出的句(46)可知「只」直接加上名詞的用法是 存在的,這樣的語料證據等於反駁了 Li & Thompson(1981)所謂「 『只』 不能直接修飾名詞片語」 (Li & Thompson,1981、黃宣範譯, 2007〆272-273) 的說法。然而,句(45b‟)的確是較符合筆者的語言習慣,按照呂叔湘(1980、 1999)認為「『只』後直接加上名詞組的形式是「只」後的動詞省略」的說 法,句(45b)是省略了「只」後的動詞「有」々倘若將(49)組的三個句 子用「只」來替換「儘」,為(50)組句 a、b、c。(50b)的動詞「包裝」 能夠省略嗎〇(50a) 、 (50c)的「只」後又是省略了什麼動詞呢〇首先, (50b) 省略動詞「包裝」後,就是(50a)。接著,筆者分別代入呂叔湘(1980、 1999)提出可能被省略的動詞「有、是、要」 ,發現只有代入「是」 ,才能 不更動原先的句義々而在劉月華等(2001)所舉的例句(51) 、(52)中, 筆者認為「只」後省略的應該是「有」。 (50) a. 只(是)一個項目,就節約了十多萬元。 b. 只包裝一個項目,就節約了十多萬元。 c. 只(是)包裝,就節約了十多萬元。 (51) 今天家裡只(有)我一個人,你們來玩ㄦ吧。(《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劉月華 等,2001:221) ). (52) 這次的午餐會,只(有)王太太沒來參加,她身體不好。(同上出處). 筆者使用代入法,將「只」與名詞組之間代入動詞「有、是、要」來 看,初步發現「只+有」與「只+是」的情況下省略了「有」或「是」較不 影響語義,因此本文同意呂叔湘(1980、1999)提出的「動詞省略」的看 法,但是其中所謂的「動詞」並非任何動詞皆可,如果省略會造成語義改 變,應該不能省略。也就是說「只」與「只+有」、 「只+是」可能在語義上 有所重疊或語義相近,所以當其後直接接續名詞組時才有可能將「有」或 「是」省略。據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醭清「只」與「只+有」 、「只+ 是」三者的差異,將於第三章加以討論。又由於「只」後直接接上名詞組 的形式與筆者自身的語言習慣並不相符,因此期待能從語料分析中了解這 樣的形式是否常見。 15.

(29)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此外,否定詞的範距通常也是其後的謂語,與「只」的關係如何呢〇 Li & Thompson (1981)提到一般非移動性副詞與否定詞「不」 、 「沒」詞 序 不 同 , 語 義 也 就 不 同 , 範 距 大 的 詞 序 在 前 , 小 的 詞 序 在 後 ( Li & Thompson,1981、黃宣範譯,2007〆277、280) 。但這個規則是用於一般中 性的會話場合,當要對比一個肯定命題及一個否定命題時,或強烈否認他 人先前說過的話時,都使用「不是」此否定詞置於謂語前面,包含任何的 副詞,如〆 (53) 他不是還在海邊,他是還在學校。. 另一種是當說話者發出一種修辭問句,不指望聽者回答的問句時,否定詞 也可以在副詞前面(Li & Thompson,1981、黃宣範譯, 2007〆281)〆 (54) 他不就來嗎?. 總的來說, 「只」的語義轄域範圍為其後的謂語。在謂語中的成分都可 能是被「只」限制的部分。但 Li & Thompson(1981)所說的否定詞與副詞 的範距關係是否適用於「只」,尚頇由語料來分析驗證。. 1.4 語義指向 多數學者同意「只」為範圍副詞(趙元任,1980々張誼生,2000々朱 德熙,1998 等) ,而所謂的「範圍」指的是其語義限制的範圍,用以表示事 物、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範圍大小,也就是說,在句法結構中充當修飾 成分,而句法結構中的修飾成分札是語義指向分析法主要的分析成分之 一,因此多位學者(盧英順,1995々陳偉琳,1998々周剛,1999々張誼生, 2001々張亞軍,2002々徐以中,2003々赫琳,2009々李范烈,2009)均從 語義指向的角度來分析「只」,以期了解句子中的說明性成分所指的對象。. 1.4.1. 語義指向的定義 根據陸儉明(2001) 、赫琳(2009)對「語義指向」的研究,所謂的「語 義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語義上跟哪個成分直接相關。而通過分析 句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說明、解釋某一語法現象,這種分析手 段就稱為語義指向分析法。. 16.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此種分析方法產生於中國 80 年代。沈開木(1983)在《表示”異中有 同”的”也”字獨用的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到了語義關係上的「指向」。受到 C. J. Fillmore 的格語法(Case Grammar)理論影響,有鑑於句子裡的語義關 係是複雜多樣的,而「格語法理論」只適用於說明名詞和動詞之間的語義 關係,對於其他語義關係,有所侷限。因而產生了語義指向分析法(陸儉 明,2001〆380) 。 語 義 指 向 分 析 法 主 要 分 析 的 語 法 成 分 為 三 類 ( 陸 儉 明 , 2001 〆 380-400)〆第一類為「補語」,如「砍光了」。我們可以分析為補語「光」 在語義上指向「砍」的受事,如「樹砍光了」而不能指向施事者,如「我 把樹砍光了」的「我」。同理, 「砍累了」的補語「累」在語義上指向施事 者,如「我砍累了」 。第二類為「修飾語」,特別是狀語,如〆 「他早早地炸 了盤花生米」的狀語「早早地」的語義指向其謂語動詞「炸」而不是施事 「他」 。第三類是「謂語」 ,如〆 「他很好」的「很好」的語義指向為「他」。 以上三種句法成分的共通點在於都是「說明性成分」 。補語是補充性說明成 分,狀語是修飾性說明成分,謂語是陳述性說明成分(陸儉明,2001〆 380-400)。 而以邵敬敏(1999)所舉的(55)a、b、c 句為例,副詞「總共」出現 的條件是「句中必頇有數量詞組或者表數量的疑問詞」(邵敬敏,1999) , 無論出現在句中的哪個位置,其語義指向都是「三本」 ,因此,若刪除句中 的數量詞,句子就不成立,如 d 句。 (55) a.總共他們買了三本書。 b.他們總共買了三本書。 c.他們買了總共三本書。 d.*總共他們買了書。. 就語義指向的定義來看,似乎與 1.3 所談到的「語義限制範圍」相近, 以(55)的 a、b、c 三句來看, 「總共」的語義限制範圍是其後畫底線的部 分,由於「總共」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因此其語義限制範圍也不同,但是, 語義指向都是其中「三本」的部分。由此可知,語義指向的成分一定包含 在語義限制範圍當中。 17.

(31)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1.4.2. 「只」的句子結構與語義指向 「只」做為副詞,句法上多位於動詞前,周剛(1999)整理「只」的 語義指向可指向動詞、賓語、動賓短語,也可指向數量短語。句法分布整 理如下表〆 表 二-3 周剛(1999)列舉之「只」的句法分布情形 「只」後成分 名詞、代詞和「名詞性 成分+數量短語」. 例句 今年只我們廠的產量,就增加了百 分之十五。 只我們三個人參加了會議。. 限定成分及意義 1.表示舉例,有「單是、 只說」之義。 2.對人和事物的範 圍加 以限定。 對動作行為或狀態加以. 單一動詞. 有些人只說不幹,還想搶功勞。. 限定。一般後邊有「不+ 動詞」,表示排除的項, 形成對立。. 動賓短語 述補短語. 我今天只談工作問題,不談其他問 題。 這段路只填平還不行,得重新鋪。 我只坐在家裡,那兒也沒去。. 連謂短語和兼語短語. 他沒有反應,只坐著發楞。. 介詞短語. 我只對你講,不對別人講。. 數量短語. 小王那時只八歲。. 有數量賓語的動賓短語 和有數量含義的動賓短. 小李做了一下午,只做了三個。. 表示數量少。. 語 表示數量和程度意義的 述補短語 表示原因和目的的分句. 我只幹了兩次,當然不熟悉。 只因為不小心,才闖了大禍。 後一分句或後續成分有 關聯副詞「就」時,前一. 連貫複句或緊縮句. 分句或前一動詞成分可 以用「只」來限定。. 周剛(1999)雖然主要仍以句法結構來分類,但是同樣是動賓結構、 述補結構,卻以有數量詞與否再做分類,只要有數量意義的詞彙在該結構 中,周剛都認為表示「數量少」 。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可能與「只」本身的. 18.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性質或語義相關,但不應該直接將「數量少」看作是「只」的語義。再者, 周剛特別列出「只」後接續表示原因或目的的分句,卻沒有說明「只」在 修飾這樣的分句時,是否有特殊語義〇「只」如果能夠修飾這樣的分句, 是否也能修飾其他功能(如表示轉折)的分句呢〇 李范烈(2009)將語義指向以「只」是否出現在「對舉格式」的句中 來分類,所謂的「對舉格式」是指「只」後的全部或部份成份語句中的另 一成份形成呼應的格式,它們的結構類型或語義類型相同,如句(56)的 「喘氣」與「說話」相呼應。就如同周剛(1999)所舉出的,當「只」修 飾單一動詞時,其後常有「不+動詞」的形式, 「表示排除的項,形成對立」 (周剛,1999〆14) 。反之,[-對舉格式]就如句(57) ,無相對應的成分。 李范烈認為[-對舉格式]中的「只」的語義指向規律表現為一種傾向,而[+ 對舉格式]中的「只」表現為一種語義的強制性要求(李范烈,2009)。 (56) 金一趟只喘氣不說話。(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57) 她只懊悔自己一時糊塗,厭恨天健混帳,不敢再想下去。 (錢鐘書《紀念》). 赫琳(2009)則在考察了許多語料以後歸納出「只」的幾種句子結構, 由於其所列出的結構較為複雜,在此只列舉其中幾項〆1.只+光桿動詞々2. 只+V+體詞性成分々3.只+V+補語々4.只+V+補語+賓語々5.只+V+動詞性成 分々6.只+V1+N+V2々7.只+N∕NP+V∕VP(赫琳,2009〆223-235)。分別 如下列例句〆 (58) 只服務,只做貢獻,不向農民伸手索取,自然會極大地改善幹群關係。 ( 《中 國農民調查》,引自赫琳,2009:223). (59) 我們只談談從小培養有意注意的習慣這問題。(方富熹、方格《兒童的心理世 界—論兒童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引自赫琳,2009:224). (60) 原來,莫拉樹只生長在含金礦脈附近。 (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引自赫琳,2009: 225). (61) 寶林原本是只上過小學的半文盲,全靠自學成才。(《人民日報》,引自赫琳, 2009:226). (62) 嚴嵩並沒有什麼才能,整天只逢迎拍馬,討世宗的歡心。(《中華上下五千 年》,引自赫琳,2009:227). 19.

(33)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63) 企業沒有銷售權,全部由二級站批發,批發站是坐商,只等客人上門。 ( 《人 民日報》 ,引自赫琳,2009:228). (64) 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竇娥和她婆婆兩人相依為命的過日 子。(《中國兒童百科全書》,引自赫琳,2009:228). 筆者認為劉月華等(2001)依其所限定的句法成分所分的六大類(見 表二-2)與周剛(1999)、赫琳(2009)的分類看起來大同小異,主要皆以 句子結構來分類,因此筆者綜合歸納後整理出以下表格表示「只」的句子 結構與赫琳(2009)的語義指向,來觀察語義指向與句子結構之間的關係。 表 二-4 「只」的句子結構與語義指向 (資料來源:劉月華等,2001。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赫琳,2009。 《現代漢語副詞語義指向及其 計算機識別研究》). 句子結構. 例句. 語義指向. 只+NP+VP. a.這次的午餐會,只王太太沒來參加,. a. N.. a.NPN.. 她身體不好。(劉月華等(2001) ). b. Measure Word. b.NPM.+N.. b.只兩尺布。(邢福義,2001). 只+VP. a.我問她哭什麼,她只哭,什麼也不說。 a.V.. a.VPV.. (劉). b.補語. b.VPV.+補語. b-1 聯歡會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劉). c-1 賓語. c.VPV.+NP. b-2 他只說得很激動,但沒有人聽得懂她 c-2 Measure Word. d.VPV.+補語+NP. 在說什麼。. d.賓語. c-1 她只吃飯,菜都不吃。 c-2 她只吃了一碗飯,就飽了。 d.我只看得懂這篇文章,其他的我都看 不懂。 只+VP+NP1+NP2. 我只給她一本書。(劉). Measure Word、NP2. 只+VP1+VP2. 我只叫你幫助他。(劉). VP1、VP2. 只+介詞+介詞賓語. 我只對你講,不對別人講。. 賓語. 只+小句(表示原因或目 只因為不小心,才闖了大禍。. 小句. 的). 由上表可以看出, 「只」的語義限制範圍很廣,包括許多句子結構。盧 英順(1996)認為「只」的語意指向不僅可以指向主語、謂語和賓語,還 可以指向定語、狀語和補語,因此在雙賓句、兼語句及連動句時,容易出 現語義指向分歧的情況。徐以中(2003)以公式表示「只」的語義指向情. 20.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況〆 NP + 只 + X1 + X2 + X3. 他提到「只」每指向一個成分 X1、X2 或 X3 時,就會有一個語用前提,對 整個句子也會產生一種新的理解,而產生歧義。如〆 (65) 王老師只學過三年英語。(徐以中,2003:49). 可能有三種理解: a. [王老師沒教過英語],(王老師)只學過三年英語。 b. [王老師學英語的時間不長], (王老師)只學過三年英語。 c. [王老師沒學過法語],(王老師)只學過三年英語。. 徐以中(2003)認為實際話語中, 「只」每次指向的成分越多,句子的可接 受性或自然性就越小,所以他認為 a 句在語感上比 b 句自然。若就語感上 而言,筆者卻認為 b 句較為自然,因為在表二-4 中可見當「只」後出現數 量詞時,語義指向多為該數量詞,所以 b 句著墨於「王老師學英語的時間」 相應於「只學過三年」是較符合的。其次, 「只」後只接單一動詞或一名詞 時,其語義指向便是該動詞或名詞。當「只」後接動詞加補語或賓語時, 語義指向多為其補語或賓語(徐以中,2003〆49) 。 以上的語義指向分析,都是以指向的「句法成分」來分類討論。鄭良 偉(1997〆113-217)則從「言談領域(Universe々UNV)」與「言談範圍(Scope々 SCP)5」比較來分析。鄭良偉指出6,中日文中都可由一助詞或副詞表示說 話者對於 SCP 與 UNV 的大小的態度。中文用「都」 ,日文用「でも、も」 表全稱範圍(totality scope) 々表部分範圍(partitive scope) ,中文用「只(或 「才」 )」,日文用「だけ(或しか加上動詞否定型) 」表示 SCP 較所預期的 範圍數量少。基本上,UNV 與 SCP 都包括數量短語(numeral phrases) ,且. 5. 根據原文的英文及翻譯。 如「文具我只買了鉛筆。」一句中,「文具」是 UNV,「鉛筆」是 SCP。 6 以下為筆者自行翻譯。 21.

(35)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其中的主要名詞大多在 UNV。而該數量短語應該具有一致性,若其量詞相 同,那麼 UNV 的數量大於 SCP々若兩者不同,當 UNV 是集體量詞(group measure)如「一個班」 ,SCP 可能就是「三個學生」 。若 SCP 也是集體量詞, 必定比 UNV 的集體量詞小。在名詞的部分,若 UNV 與 SCP 各有一個名詞, 其名詞必然於語義或語法上相關。SCP 應為一個特指詞(a specific term), 可以為定指(definite)或不定指(indefinite) ,UNV 則應為一個較廣泛的詞 (a more general term) ,通常為定指(definite reference) 。也就是說,從語 義上來看,UNV 與 SCP 應具有一共性,且 UNV 的範圍較廣、數量較多, SCP 則是包含在 UNV 當中的某一類或數量上的某一個或某一些。所謂的 「預期(expectation) 」 ,筆者認為與「只」的語義預設及語用預設相關,將 在第四節討論。而「數量少」這一觀點與前述周剛(1999)等學者所提出 的相近,當「只」後出現數量詞時,無論這個數量詞是修飾名詞還是動詞, 「只」通常指向該數量詞,有「數量少」之義。但是當「只」後沒有數量 詞出現時,是否仍有「數量少」的語義呢〇而「數量少」是「只」本身的 語義還是有一更核心的語義來支配,使得「只」後出現數量詞時,可以產 生「數量少」的意思呢〇本文認為尚頇要從實際語料中分析,並配合篇章 及語用層面來探討。 此外,鄭良偉(1997)提到,有時候 UNV 和 SCP 並沒有直接關係, 句子仍然成立,這是因為 SCP 在表層結構中可充當主語或賓語,如句(66) 中的「三次」為 SCP。但筆者認為此說法與前述「數量短語應該具有一致 性」的說法相矛盾,更何況從深層結構來看,句中的主要動詞「來」為不 及物動詞, 「三次」並不能當做「來」的賓語。而且「只」的語義指向為後 指,是限定其後的謂語部分,所以在句(66)中,不應該與主語「那八個 學生」有關,而應與其後謂語部分的「來了三次」產生關聯。因此,筆者 認為句(66)應是省略了真札的 UNV,可能是「十次」 、 「十五次」或「一 個月」 、 「一個星期」等。 (66) 那八個學生只來了三次。(鄭良偉,1997:120). 1.5 小結 由文獻得知「只」的原意為「語止之詞」 ,表示終結、限止。至於唐宋. 22.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後,不僅在詞類上確定為副詞,且詞彙義表示「僅限」 。綜合各家學者(呂 叔湘,1980、1999々劉月華等,2001々周剛,1999々張誼生,2000々張亞 軍,2002)對「只」的語義分析,筆者認為可以藉郭銳(2008)的分類方 式來歸納。首先,呂叔湘(1980、1999)所說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意 思跟「完全排除其他」相當,且當完全排除其他以後所剩的便可說是「唯 一」 。而在數量上「未達到更高量級」 ,便衍伸出「數量少、時間短、程度 輕」之義。至於呂叔湘(1980、1999)、劉月華等(2001)在「只」的「限 定範圍」的語義下,分出一個次類為「能夠限制動詞及其後動作行為,在 能願動詞前,限制動作的可能性」 ,如例句(67) 、 (68)。但筆者認為「只」 在句(67)、(68)中既非完全排他,也不是限制數量,似乎難以歸類,將 留待第四章從更多語料中來分析探討。 (67) 這本書我只翻了翻,還沒詳細看。 (《現代漢語八百詞》) (68) 他懂一點漢語,可是只會說,不會寫。(同上). 再者,由詞彙義延伸至語法義, 「只」仍舊保持其限止的語義功能,歸 類在與限定數量有關的唯一性範圍副詞,具有排他性。作為語義指向為後 指性的範圍副詞,用以表示事物、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範圍大小,其後 的整個謂詞性短語結構都為「只」的語義轄域,也就是說,在句法結構中 是充當修飾成分。 藉語義指向分析法,可以看出「只」在句中與其它結構的關係,若在 「只」後出現數量詞,那麼「只」的語義指向是指向其數量的々 「只」後只 接單一動詞或一名詞時,其語義指向便是此動詞或名詞々當「只」後接動 詞加補語或賓語時,語義指向多為其補語或賓語。但關於「只」在句中與 其他成分的語義關係,學者們的討論較少,因此希望在第四章語料分析進 行探討。. 第二節. 「只」的篇章功能. 篇章功能是使語言在特定語境下得以運作的功能,Halliday(1985∕ 1994: 13)稱之為「使其成為可能的功能」(enabling function)。 許多研究形式語法的學者認為「只」和「連」字句類似,其後都帶有 23.

(37)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焦點成分,且焦點成分經過移位後,可以變為語義上帶有「對比性」的「對 比焦點(contrastive focus)」 (蔡維天,2004々蔡清札,1996々顧志成,1994)。 而功能學派學者對於「對比焦點」的定義則不在於移位與否,而是如果一 個成分不用做引入新信息,而是在上文或語境裡已經直接或間接引入,是 說話人出於對比目的才強調的,這個成分就是「對比焦點」 (方梅等 1996〆 73)。一般學者認同漢語中的典型焦點標記詞為「是」和「連」(方梅等, 1996々殷何輝,2009々任芝鍈,2007々徐烈炯,2005)。然而,學者們對於 「只」究竟是焦點標記詞(focus marker)還是只是「焦點敏感算子(focus sensitive operator) 」的意見分歧,這也與「只」其後成分是「語義焦點」還 是「信息焦點」的討論相關。因此本文欲先從名詞解釋的整理著眼,以進 一步醭清上述問題。. 2.1 各學者對焦點的定義 一般而言,人類的認知過程和語言表述過程是一致的。在語言表達的 線性方式中,基本上是遵守從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順序(陳俊光,2007〆 372)。未知信息的核心內容即所謂的「焦點」 。至於「焦點」的特徵為何, 許多中外學者均為此做過討論,本文將學者們對於焦點的定義分列如下〆. 2.1.1 Jackendoff (1972) Jackendoff(1972)提出〆句子的焦點指句子中說話人假定的不是他跟 聽話人所共享的那部分信息々句子的預設指句子中說話人假定他跟聽話人 所共享的那部分信息。. 2.1.2 Gundel(1999) Gundel 把焦點分為三類〆 一、心理焦點〆對應於心理學上的注意中心(focus of attention) 。指的是話 語中聽說雙方在當下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兒的成分,因為他在話語過程中 具有某種突出性。如有人先告訴你句(69)中的第一句話(粗體) ,這句話 便成了所謂的心理焦點,可以在接下去的第二句中使用不重讀的代詞或零 形代詞來指代。 (69) Eimily hasn’t changed much. She still looks like her mother, doesn‟t she?. 24.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語義焦點〆是句子中傳遞新信息的部分。句子中跟語義焦點相對的部 分,被不同學者分別叫做話題、預設、背景、共識等。 三、對比焦點〆是說話人希望聽話人引起注意的,跟相關的對比集合中的 其他成員構成對比的成分。. 2.1.3 方梅、張伯江等(1996): 方梅、張伯江等(1996)認為一個句子的焦點是句子語意的重心所在。 由於句子的信息編排往往是遵循從舊到新的原則,因此句末成分常為句子 語義重心的所在,通常被稱作句末焦點,亦稱為常規焦點。 但是,如果一個成分不用做引入新信息,而是在上文或語境裡已經直 接或間接的引入了的,是說話人出於對比目的才特意強調的,這個成分就 是對比焦點。對比項可能是上文提及的或語境中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聽 話人和說話人雙方心目中認可的(方梅等 1996〆73)。如下對話(70),說 話者 B 提到的「我」和「寶康」即為對比焦點成分,與說話者 A 提問的「誰」 相呼應。 (70) A:「誰請客,你嗎?」 B:「我哪兒請得起,寶康請。」. (後略). 對比焦點成分在口語裡總是伴隨著強制性對比重音,對比重音把對比 項從句子語流中突顯出來。除了語音手段以外,漢語裡表現對比焦點還有 兩種句法手段〆一為運用焦點標記詞加在對比成分前,或用「是…的」格 是標定對比成分(方梅等 1996〆76) 。如例句(71)由焦點標記詞「是」標 示出時間為「明天」(即畫雙底線的部分),而非其他日子。 (71) 我們是明天在錄音棚用新設備給那片子錄主題歌。. 二是通過詞序變化造成句子語義成份的超常配位,使被強調的成分處於「非 常規」的位置上(方梅等 1996〆76) 。根據陳帄(1994)提出的漢語語義成 分的配位原則7, (72)的 a 句的語序為系事(這事)充任主題,而主語位置 7. 陳平(1994)提出的兩條語義成分配位原則主要認為: (一)在主語和賓語等其他各語義成分的. 配位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施事性」或「受事性」的強弱,因此充任主語的語義角色優先序列為:. 25.

(39) 漢語「只」的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為施事(老高) ,屬於札常配位的語序,若兩者對換,即違反了其配位原則, 成為不自然的「非常規配位方式」 。這種「非常規配位」的句子若做為中性 的句子是不能說的,但帶上對比焦點以後,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句子了。 因此 b 句的「這事」加上對比重音以後(如 c 句) ,就是一個合格的句子了 (方梅等,1996〆82-83) 。 (72) a.這事老高有辦法。 b.*老高這事有辦法。 c.老高‟這事有辦法(別的事就未必了)。. 2.1.4 袁毓林(2001) 袁毓林(2001)指出漢語的認定焦點可以傳遞新信息,因此,具有 É . Kiss 所提的[+exhaustive(窮盡性)]、[+contrastive(對比性)]、和[±New]的特 徵。所謂的認定焦點(identificational focus)是指前置的(preposed)焦點, 它具有通過認定一個來排除其它的特點,即認定只有焦點成分具有謂語所 表示的性質,而其他跟它相對的成分不具有這種性質。本文認為這與其他 學者所說的「對比焦點」特徵相同。. 2.1.5 鄭貴友(2002) 鄭貴友(2002)則認為,焦點是一個語用上的概念,有時也稱為「表 達重心」 ,與「結構重心」及「語義重心」相提並論,如〆 (73) a.小王的衣服 (結構重心:小王;語義重心:衣服) b.斷斷續續地說 (結構重心:說;語義重心:斷斷續續). 從上述例子可以了解結構重心與語義重心的相對位置是穩定的,不會因為 環境變化而產生改變。但是, 「表達重心」即所謂的「焦點」是動態觀察的 結果,取決於說話人表達的意圖。因此,即使是同一句話,在不同環境中, 或說話人有不同的表達意圖,都會影響焦點的改變(鄭貴友,2002)。 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點>對象>受事; (二)在主題與其他語義成分的配位中起決定作用 的是它與動詞關係的疏密,因此充任主題的語義角色優先序列為:系事>地點>工具>對象>感 事>受事>施事(引自方梅等,1996:82) 。關於陳平對於語義角色的分類,詳見陳平,1994。試 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中國語文,第三期。.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In Secondary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The research proposes a data oriented approach for choosing the type of clustering algorithms and a new cluster validity index for choosing their input parameters.. The

21 參看Masaharu, Anesaki,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 a concordance of their parts 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parts in the Pāli Nikāyas”.. Transactions of the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constant angular acceleration* 恆角加速度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恆角速度. constant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