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語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只」的語義層面

1.1「只」的義項的分類

根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按照郭銳(2008)的分類「只」具有「未達 更高量級」與「完全排除其他」,且劉月華等(2001)、周剛(1999)、張亞 軍(2002)等學者均提出的,當「只」限定的是數量時,表數量少、時間 短、程度低的語義。然而,下面例句(197)既不能完全排除說話者所感覺 到的事物,也不是表示感受到的「數量少」或「程度低」,相反地,是表現 說話者對於「那風從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長的吹過來」之感受最多、最強 烈。再如例句(198),從句中我們雖然可以排除「你在說什麼」,卻不能說

「我除了知道她是一個好女孩之外,什麼都不知道」,且句中也沒有數量少 或程度低之義,筆者認為是「她是一個好女孩」這個事實是說話者知道得 最多、最肯定的部份。據此,筆者認為上述的語義分類方式似乎無法概括 所有情況,因此嘗詴重新檢視「只」的原本意義,從中思考其義項分類。

(197) 秋天的時候,你們一站在石川嘉太郎設計的明治橋就知道,只覺那風從 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長的吹過來,真真愁煞人也。(古 23)

(198) 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我只知道她是一個好女孩,辜負了她你可以下地 獄。(蛋 22)

回歸「只」的字義解釋,「只」的原義是「限止、僅限」,可以限制範 圍,具有排他性(呂叔湘,1980、1999々劉月華等,2001々周剛,1999々 張誼生,2000 等)。如同朱德熙(1998)所言「限制,從反面說就是排除」,

筆者認為「限制範圍」與「排他」實為一體兩面,而所限制的為何,所排 除的其他又為何〇我們仍無法明確了解。若我們將「排他」作為「只」的 基本概念,從「只」的原義來看,筆者認為有兩層涵義,一是表僅限,除 此以外無他,也就是「完全排除其他」所產生的「唯一義」,二是表限止,

可理解為「到此為止」,這並非完全排他,只是不能再多或超過,也就是到 達一個「上限」,筆者稱為「上限義」。此外,範圍副詞重在揭示某一範圍

的事物的共性或某一範圍中個別成員與其他成員相異的個性(張亞軍,

2002〆63),而「只」即是表現出範圍中個別成員與其他成員相異的個性,

因此範圍中的其他成員為被排除的部份,應大於所限制的部份。

根據 Horn(1969)對蘊含(entailment)與預設(presupposition)的定 義,他認為 only 的預設即其基本命題,而斷言(assertion)則為含有焦點 詞組補集(complementary set)的命題之否定。蔡維天(2004)認為漢語「只」

也有類似情況。據此,本文參考郭銳(2008)的語義結構分析方式來描述

「只」的「唯一義」與「上限義」兩個義項〆 1.唯一義

語義要素〆{(a, x, b, c,…), (P)}

關係〆x 則 P,非 x 則非 P,且 x≠a, b, c,…

如〆他只會講漢語。(《現代漢語八百詞》)

x=漢語

a, b, c,…=日語,德語,英語…

P=他會講漢語

當說話者要表現「他會講某種語言」,而該語言為「漢語」,且除了漢 語以外的其他語言如「日語,德語,英語…」,他都不會,即「漢語」

的補集被否定了,也就是完全被排除,因此用「只」來表示「漢語」

是他「唯一」會講的語言。

2.上限義

語義要素〆{(a, x, b, c,…), (P)}

關係〆x 則 P,大於 x 則非 P。

當 a≦x,a 則 P。當 a>x,a 則非 P。以此類推。

如〆聯歡會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x=一個多小時 a, b, c,…=時間

P=聯歡會進行了一段時間。

這裡的上限義以 Levinson(1983)所謂的「語言梯級(linguistic scale)」

為基礎,此語言梯級是由一組同一語法範疇的對照語句所構成,這些詞句 依其信息強弱或語義強弱程度呈線性排列(Levinson,1983〆133)。當說話 者要表現「聯歡會進行了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最多至「一個多小時」, 並未超過,所以如果說「聯歡會進行了半小時」,「半小時」小於「一個多 小時」,P 仍然為真,但若說「聯歡會進行了兩個小時」,「兩小時」大於「一 個多小時」,因此 P 為假。「只」表示「一個多小時」為聯歡會所進行的時 間之「上限」。

再如〆秋天的時候,你們一站在石川嘉太郎設計的明治橋就知道,只 覺那風從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長的吹過來,真真愁煞人也。(古 23)

x=那風從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長的吹過來 a, b, c,…=感覺到的事物

P=秋天的時候,你們一站在石川嘉太郎設計的明治橋就知道,感覺到 某些事物。

當說話者要表達「那風從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長的吹過來」這種感覺 最多、最強烈,並非沒有其他感覺,比如說感到涼意、感到浪漫的氣氛等 等,但對「那風從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長的吹過來」感受到的程度最高,

所以用「只」來表現感覺的「上限」 。也就是在這個語言梯級當中,又符 合 Horn(1984)提出的 Q&R 原則,會話中的斷言(assertion)值較強的一 端 蘊 含 ( entail ) 較 弱 的 一 端 , 而 其 強 弱 之 分 就 在 於 所 蘊 含 的 部 份

(entailments)越多越強。因此在這個句子當中「風從很遠很遠不知哪裡長 長的吹過來」這個感覺的強度在語言梯級中的斷言值是最強的,為一個感 覺強度的上限。

張亞軍(2002)認為範圍副詞中的總括類副詞(如〆都)與限定類副

詞(如〆只)在表現某一範圍中的數量特徵時,呈現一種互補的關係,如 下圖所示〆

如果將通過詞語所表達的量的大小分為少量、中量、高量、全量幾級,則

「都」類副詞排斥中量級以下的詞語,限定類範圍副詞則傾向對中量級以 下的對象進行限定,有主觀小量色彩,如例句(199)。即便是在客觀數量 上並不屬於中量級以下,但說話者仍可以認為屬於主觀小量,如例句

(200),是主觀上認為合格率低於心裡認定的標準(張亞軍,2002〆87-88)。 (199) a.只有少數人同意他的觀點。

b.*只有大多數人同意他的觀點。

(200) 這次送檢的樣品,只有百分之八十合格。

換句話說,「只」修飾的部份基本上只能用表示少量或中量的詞語,而排斥 中量級以上的對象,筆者認為這是由於「只」本來的作用就在於表現某一 範圍中個別成員與其他成員相異的個性,因此所限制的成分應該小於所排 除的其他部分。但上述句(200)的情形顯然違反的一般的語義原則,有學 者提到當「只」限制的是其後的數量或與數量有關的詞語時,表示數量少、

程度輕(劉月華等,2001々周剛,1999 等),筆者認為之所以產生「少量」

義,是與說話者主觀判斷有關,如同張亞軍(2002)的「主觀小量」說法,

將留待語用部份討論。

1.2「只」與否定句

Li & Thompson (1981)提到一般非移動性副詞與否定詞「不」、「沒」

詞序不同,語義也就不同,範距大的詞序在前,小的詞序在後(Li &

低量級 中量級 高量級 全量

極少數、少數

-都

+只/就

部份

-都

+只/就

多數/絕大多數

+都

-只/就

所有/任何

+都

-只/就 圖 四-1 總括類副詞與限定類副詞表現某一範圍中的數量特徵示意

(張亞軍,2002)

Thompson,1981、黃宣範譯,2007〆277、280)。蔡清札(1996)認為「只」

不可以出現在否定詞前(蔡清札,1996〆13),而從語料庫中我們也沒有看 到「只」在「不」或「沒」之前的語料,只有「不」在「只」前的語料,

如例句(201)、(202)。

(201) 桂花烏龍不只是茶香味美而已,還有一種細膩溫潤。(中央平衡語料庫)

(202) 蓮花香片是一種茶,不只是用來讀,用來想像,也是用來喝的。(中央平 衡語料庫)

但是比較例句(203),筆者認為 a、b 兩句都是可以接受的。

(203) a. 他不只吃魚。

b. 他只不吃魚。

Teng (鄧守信)(1975)提出否定詞「不」的範距是包含整個句子的37, 以下面(204)、(205)為例。因為頻率副詞「常」本身的語義,使得「買 新車」是(204a)的前提,但不是(204b)的,同樣地,在否定句(205a)

句中仍存在著「買新車」這個前提,而這個前提在(205b)才被否定,由 此可知(205a)句中的「不」是否定「常買新車」這個句子而非「買新車」

這個前提。

(204) a. 你常買新車嗎?

b. 你也買新車嗎?

(205) a. 我不常買新車。

b. 我不是也買新車。

再者,否定句(NEG-X-Y)中的否定詞範距並不會跨越所接續的詞組而至 下一個詞組38,如例句(206),否定詞「不」的範距分別為其後的「在家」

及「吃午飯」,(206 a)並不會表示「他不吃午飯」,而只是「不在家」,可 能在別的地方々但是當否定的是非判斷句(S-refutation)時,被否定的範距 有可能是否定詞後的第一個詞組,也有可能是第二個詞組,甚至也可能包

37 原文:NEG extends over the entire embedded S…

38 原文:When a string NEG-X-Y occurs in the surface, the scope of negation does not automatically extend beyond the constituent which is immediately adjacent.

括兩個詞組。當問題為「你喜歡在中國念書嗎〇」,回答可能如例句(207),

可以理解為(a)他讀書,但不在中國,(b)他在中國,但沒唸書,(c)他 不在中國,也沒在唸書。

(206) a.他不在家吃午飯。

b.他在家不吃午飯。

(207) a.我不是在中國念書啊。

b.我沒有在中國念書啊。

回到例句(203),透過語義結構分析得知(203a)的前提是「吃魚」,否定 詞「不」否定的不是該前提,而是「只吃魚」,所以(203a)可理解為「他 不只吃魚,還吃其他東西」々(203b)則是指除了「不吃魚」以外,其他都 吃,其問句可能是「海鮮,他都不吃嗎〇」或「這些菜,他都不吃嗎〇」

既然從語法及語義方面都可以接受「只」後接否定詞的形式,那麼為 什麼「只+否定詞」的形式在語料中少之又少呢〇按 Givón(1978)的說法,

使用否定句時,總是預設一個相應的肯定命題,否定的理解過程要比肯定 句複雜,因此否定句的使用頻率大大低於肯定句(引自沈家煊,2000〆 1-18)。而從語料中發現,當「只」後有否定句式時,常在「只」與否定詞 間有個「是」,形成「只是+否定詞」的形式,如下面例句(208)、(209)。

筆者認為這與「是」的功能有關。因為「是」具備了將其後述語當成一個 整體事件來看的功能(石毓智,2006),因此當要表現「只」是修飾其後的 一整個事件時,加上「是」使得所要限制的部份更加清楚。

(208) 他本人倒是個癡心漢子,只是不大會表情罷了。(金 7)

(209) 那些宣稱沒有找到幸福的人,只是沒有了解幸福真諦,明明已經走進幸 福的門,還在抱怨裡面的冷氣不冷。(蛋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