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碩士論文.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dvertising Design Department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中. 華. 民. 國. 研 究 生:. 蔡 雅 竹. 指導教授:. 廖 信 博士. ㄧ. 〇. 三. 年. 六. 月.

(2)  . 謝 誌 研究所兩年的時光真是匆匆流去,回首兩年前,剛進入師大圖傳時,那樣的焦躁不安與害 怕,到照今天,實在有如夢境般的不真實,兩年中,所花費的精神、心血,把論文編織完成, 這是實實在在的一個里程碑,這一切要感謝的人真是太多太多了…… 首先最要感謝的人,毋庸置疑的是我最尊敬的指導教授--廖信博士,老師對待我們每一位 學生,都是無私的且不厭其煩地一再叮囑我們,不僅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態度,以身作則的做 給我們看,而且在生活上,時時關心我們的身體健康,並在人情事理、職場態度等,遇到狀況 時,即時的機會教育,告誡我們要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而且還幫我們在未來職場建築橋 樑,讓我們不會產業學術脫節,如此謙沖親和、熱血的教學熱情,讓我在碩班的兩年,得到很 扎實的訓練,不僅僅是在研究上甚至是做人處事上,都變得更圓融更謹慎,非常謝謝老師一路 以來的指點與教導。 亦感謝城邦數位出版部的主管與同事,在一邊工讀一邊寫論文的時光,同事們總是給我很 大的空間和打氣,也如此的照顧我,主管也很給我機會去發揮,同事們也很無私地將經驗傳承 給我,不僅能兼顧學業也能掌握產業趨勢與建構職場經驗,讓這兩年的學習更多元更豐富。 也要特別感謝彰化高商的高主任、士林高商呂主任、復興商工牛老師、裘老師以及母校泰 北高中的高主任、吳主任、葉老師全力的提供資源,如此熱心的幫我發問放卷並提醒我許多研 究上的細節,沒有老師們熱心的幫忙,這本論文一定沒辦法那麼順利的完成,非常的感謝一路 以來幫助我大大小小事情的高職廣告設計科老師們。 還要感謝碩班的同學們,總是彼此惺惺相惜著,互相關心論文進度,生活大小事!尤其是 特別研究室的廖家子弟兵雨霓、科璇、律嘉,還有常常與我窩在咖啡廳放空喝咖啡聊是非的瘋 狂單車之友立中,謝謝你們,讓我的碩班生活多彩多姿! 在碩班的生活,最後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及給我很大的自由空間的家人,三更半夜不 睡覺瘋狂趕進度、假日總是消失得無影無蹤,陪你們的時間非常的少,但你們總是默默的支持 著我,讓我自由的發展給我最溫暖的家,讓我放心的在外面飛。還有我摯愛的男朋友-大夫,陪 著我每個假日泡在咖啡廳裡掙扎,每個夜晚在電腦前翻滾,每個喜怒哀樂的情緒宣泄,謝謝你 的陪伴,如此寬大的包容與疼愛與大手筆的餵食,還有你媽媽的關心與照顧,真是太感動了!! 還要謝謝在碩班的兩年對我不離不棄的好友們,蠢、丁丁、CC、西瓜、屁股、藍仔、饅頭,謝 謝你們常常會不經意的關心我,給我打氣加油,不忘約我出去放鬆、吃好料。 謝謝你們!謝謝每一位幫助過我的師長、給我打氣鼓勵的親朋好友及同學,你們對我的點 點滴滴,我將永遠銘感在心。 蔡雅竹 謹識 2014.7.7.  . i  .

(3)  . 摘要 高職廣告設計科教育,著重的是教導學生如何將綜合形態之訊息傳達給大 眾。其中想像力扮演著整合的角色,想像力能集合外在的資訊,激發學生內在 的創意潛能,引發思考,透過想像力的推進與專業技能的精進,使得設計作品 更有創意,而在學生之專業學習過程中,更需想像力的觸發。因此,本研究旨 在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擬透過問卷調查法、 焦點團體訪談法、實地訪談法,深入調查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於想像力與專業 學習成就兩者之表現與關係,遂透過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比較平均 數、單因子變異數、皮爾遜相關及訪談逐字稿之編碼歸類進行分析。研究之結 果顯示,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表現高於平均數,其中在「創造想像」表 現略高於「再造想像」;另外在專業學習成就高於平均數,其中在「實習科目」 表現略高於「專業科目」 。在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兩者關係中,未有直接相關, 而「創造想像」與專業學習成就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因此在學生創作過程中, 教師適時給予協助能刺激學生想像力的產生,並引導學生結合過往學習知識及 技能,有助於創作的發想,使想像力能流暢地運用於創作之中。. 關鍵字:高職廣告設計科、想像力、專業學習成就.  . ii  .

(4)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e relation of imagin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advertising design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samples are learning advertising design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study mainl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cedure; the numbers of sending questionnaires were 250. Total of 22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15 of them were returned to the surveyor, the total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retrieved was 205..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 addition, the advertising design students wer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teachers from the advertising desig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fiel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situ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 the advertising design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 the imagination were higher level.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was better than “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higher level. The "practical subjects" was higher than “specialized competence".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were not directly, but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t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Keywords: Advertising Design Department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maginati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 iii  .

(5)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一、想像力(Imagination) .......................................................................................... 5 二、再造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 5 三、創造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 5 四、專業學習成就(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 6 一、以研究對象而言 ...................................................................................................... 6 二、以研究內容而言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高職設計教育 ........................................................................................................ 7 一、高職設計教育之現況 .............................................................................................. 7 二、高職廣告設計科之設立與課程現況 .................................................................... 14 第二節 想像力之意涵 ...................................................................................................... 20 一、想像力之內涵 ........................................................................................................ 20 二、想像力之分類 ........................................................................................................ 23 三、想像力之作用歷程 ................................................................................................ 26 四、想像力之評量 ........................................................................................................ 28 五、想像力與設計領域之相關研究 ............................................................................ 29 第三節 學習成就 .............................................................................................................. 31 一、學習成就之內涵 .................................................................................................... 31 二、學習成就之評測與分類 ........................................................................................ 33 三、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對象 .................................................................................................. 37 一、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 37 二、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views) ....................................................... 37.  . iv  .

(6)  . 三、實地訪談法(field interviews) ........................................................................... 38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0 一、想像力自評問卷 .................................................................................................... 40 二、焦點團體訪談題綱 ................................................................................................ 41 三、實地訪談法訪談題綱 ............................................................................................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3 一、問卷調查資料分析 ................................................................................................ 43 二、焦點團體訪談結果資料分析 ................................................................................ 43 三、實地訪談訪談結果資料分析 ................................................................................ 4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 44 第一節 問卷分析結果與討論 .......................................................................................... 44 一、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現況分析 ................................ 44 二、不同性別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表現與專業學習成就之差異情形 .... 47 三、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表現與專業學習成就之差異情形 .... 50 四、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6 第二節 焦點團體訪談分析結果與討論 .......................................................................... 62 ㄧ、想像力表現情形 .................................................................................................... 62 二、創作歷程 ................................................................................................................ 64 三、學習過程 ................................................................................................................ 64 第三節 實地訪談分析結果與討論 .................................................................................. 66 一、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表現情形 ................................................................ 66 二、教師課程安排與評量依據 .................................................................................... 6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1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3 參考文獻 ................................................................................................................................ 74 附件一、問卷 ........................................................................................................................ 82 附件二、焦點團體訪談逐字稿分析 .................................................................................... 83 附件三、實地訪談逐字稿分析 ............................................................................................ 89.  . v  .

(7)  . 表目錄 表 2-1 高職設計群科教育目標、群科能力相關介紹 ........................................................... 7 表 2-2 全台設計群科設立情形 ............................................................................................... 9 表 2-3 設計群各科學習內容與目標 ..................................................................................... 10 表 2-4 高職設計群科分類 ..................................................................................................... 11 表 2-5 設計群科專業科目課程介紹 ..................................................................................... 12 表 2-6 全台廣告設計科分布情形. ................................................................................... 14. 表 2-7 設計群課程架構表 ..................................................................................................... 17 表 2-8 想像力之定義. ..................................................................................................... 21. 表 2-9 想像力與設計領域相關研究摘要表 ......................................................................... 29 表 2-10 學習成就評量方式之簡介 ....................................................................................... 34 表 2-11 學習成就與設計領域、想像力相關研究摘要表 ................................................... 35 表 3-1 焦點團體訪談題綱(學生) ..................................................................................... 41 表 3-2 實地訪談法訪談題綱(教師). ........................................................................... 42. 表 4-1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表現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 44 表 4-2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習成就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 45 表 4-3 高職廣告設計科「專業科目」之課程學習成就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4 高職廣告設計科「實習科目」之課程學習成就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5 不同性別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7 表 4-6 不同性別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專業學習成就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8 表 4-7 高職廣告設計科「專業科目」之課程學習成就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8 表 4-8 高職廣告設計科「實習科目」之課程學習成就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9 表 4-9 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50 表 4-10 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1 表 4-11 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專業學習成就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52 表 4-12 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專業學習成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2 表 4-13 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於「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課程學習成就 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54 表 4-14 不同年級之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於「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課程學習成就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5 表 4-15 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6 表 4-16 想像力與「專業科目」課程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6 表 4-17 想像力與「實習科目」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7.  . vi  .

(8)  . 表 4-18 創造想像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8 表 4-19 創造想像與「專業科目」課程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8 表 4-20 想像力與「實習科目」課程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59 表 4-21 再造想像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60 表 4-22 再造想像與「專業科目」課程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60 表 4-23 再造想像與「專業科目」課程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 61 表 4-24 受訪學生基本資料表 ............................................................................................... 62 表 4-25 受訪教師基本資料表 ............................................................................................... 66.  . vii  .

(9)  . 圖目錄 圖 2-1 想像力作用歷程. ..................................................................................................... 2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3-2 研究流程與步驟圖 ..................................................................................................... 39.  . viii  .

(10)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當資訊科技不斷的進步,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各行各業都需有創意思維與資訊科 技結合的專業職能,透過跨界整合的導入,才能創造更好的價值。想像力能將不可能 化為可能,使創意與新科技縝密的結合,締造出全新之樣貌(TEDxTaipei ,2012)。世 界各地的教育決策者紛紛認知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意思維是國家的未來投資 (Beghetto ,2008)。文化資本的累積與創意產品的加值更是提升產業、強化國家生產 力的重要關鍵(梁朝雲、許育齡、劉育東、李元榮,2011)。 近年來設計產業的發展倍受矚目,無論是工商業設計、產品設計、文化創意產業 等,都有驚人的表現。產品創新的需求,隨著商業模式的變革以及設計意識抬頭而增 加,設計產業中扮演著解決需求的角色,便是擁有豐富創意的設計師。設計專業提供 人類追求美的資訊,同時也協助該應用領域的訊息傳達及生活運用。設計師們透過設 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結合設計理論與實務累積的經驗,使之具象化後,提出解決 問題的方法(WDC Tapiei,2013 ; IDEO,2013),想像力是讓設計思考更創意的驅動力, 透過想像可以提供設計師們有很大的思考空間,進生成創意的點子,方能讓問題有創 新的解決之道(梁朝雲、許育齡,2011a)。在激發創意思考的過程中,經由現象的觀 察與舊有經驗的結合,藉由想像使之圖像化的形成,進而產生許多的創意與靈感,使 設計的作品更新穎、更有風格(Changa & Lin ,2013)。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無限。 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達到進行創造之目的,在設計教學課程中是非常重要 之一環。教育哲學家Greene(1995)主張藝術能夠釋放學生的想像力,在富有美感經 驗的教學裡,「想像力」是解讀世界與創作新世界的重要角色。透過想像力教育,豐 富思想資源、提升思考能力,從而引導出科技與人文素養,以培育未來的科技人才、 提升國人的研究能力(梁朝雲,2003),足見想像力教育之力量。 由於台灣的設計產業日漸蓬勃,大專院校中相關的設計科系也日漸增設,可見於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中,對於培育設計人才之重視。而技職教育的根基來自於高職教育,.  . 1  .

(11)  . 且高職教育是培養基層技術人力與專業知能重要之搖籃(趙志揚、劉丙燈、張彩珠、 邱紹一,2010) 。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隨著產業與科技進步的需求而演進,適時銜接 產業、提供優質的各級設計技術人力。在於高職的設計教育中,著重的是基礎設計實 務能力的培育、美學概念的涵養,以及創意的設計思考之建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 育署,2013a) 。而在國內的相關設計教育的研究中,諸多學者皆指出創意開發的重要, 如,林品章(1990):基礎設計教育應著重於「一、創意的教育,二、美感品味的教 育,三、技法與技術的教育。」;而日本大智浩(1989)也提出:「對從事於設計活 動的人,不可缺少之基礎的思考與技術,也就是設計的出發點。」綜合上述各學者之 觀點,創意於設計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創意之於設計,使作品更具特色, 設計更加生動。 我國高職設計教育中,隸屬於設計群之廣告設計科是全台設立最多的科別(設計 群科中心,2013),在培育廣告設計之專業職能,著重的是如何透過創意的平面設計、 影像設計,將綜合形態之訊息傳達給受眾。於眾多資訊匯集的狀態中,想像力扮演著 整合的角色,想像力能集合外在的資訊,激發學生內在的創意潛能,引發思考,進而 產生想法(陳玫伶,2013)。且在設計的過程中,想法的繁衍,透過想像力不斷拓展, 使設計的內涵更具創意,課程中若能導入想像力培育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思考運作, 使學生的靈感能更創新,創意能更獨樹一格,創作出具有品味之優質的設計作品。 綜合上述,在基礎的高職廣告設計教育中,著重技能的涵養及創意思維的養成, 使學生創意內涵與實作技能並進,學生於設計的過程中,想像力涵養著豐富之創意思 維,透過想像力的推進,使得設計作品更有創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廣告設 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之結果可提供高職廣告設計科課程教學 之參考,以建構較適切之想像力教學策略,進而提升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的設計作 品提升其價值。.  . 2  .

(12)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因此本研究 之研究具體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之表現情形。 二、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專業學習成就之表現情形。 三、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關係。.  . 3  .

(13)  .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對應本研究之目 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根據研究目的一之研究問題如下: (1)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之表現情形為何? (2)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再造想像力之表現情形為何? (3)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想像力之表現情形為何?. 二、根據研究目的二之研究問題如下: (1)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專業學習成就之表現情形為何? (2)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成就之表現情形為何? (3)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實習科目學習成就之表現情形為何?. 三、根據研究目的三之研究問題如下: (1)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2)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科目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3)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實習科目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4)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再造想像與專業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5)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再造想像與專業科目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6)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再造想像與實習科目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7)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想像與專業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8)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想像與專業科目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9)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想像與實習科目學習成就之關係為何?.  . 4  .

(14)  .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想像力(Imagination) 本研究所稱之想像力係指個人從舊有之記憶、經驗與學習過程所得,透過心智圖 像的演化歷程,所衍生出新穎的觀點與靈感,即為想像力。. 二、再造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本研究所稱之再造想像係指個人將過去的學習經驗、想法、生活經歷等加以重組, 使想像呈現於腦海。. 三、創造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本研究所稱之創造想像係指個人非依賴現成物品、描述、事件等,方能於大腦中 產生想像,並重組、創造出新的想法與創意。. 四、專業學習成就(Professi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本研究所稱之專業學習成就係指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表現,透過學習及練習的 歷程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經由教師制定標準所評定之成績,而以五等第的方式呈現。.  . 5  .

(15)  .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擬以了解想像力對於學生專業學習成就的相關性,以利進一步了解想像力 的培育。詳細之研究範圍如下。. 一、以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僅以高級職業學校設有廣告設計科之日間部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廣告設 計科之夜間部學生不在本研究之探討範圍。. 二、以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擬以了解學生之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僅探討想像 力與專業學習成就之相關,關於想像力的影響因素與專業學習成就之中介干擾變項, 不再本研究討論之範圍。.  . 6  .

(1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職設計教育 一、高職設計教育之現況 高職教育是專業技術教育的養成,其內容即著重在技術專精與業界實作(郭添財, 2013) 。其教育目標以培育專業知能、提升人文素養與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 實用技術人才,並奠定學生之生涯發展基礎為目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a), 是業界基礎人才培育的搖籃。技職教育為我國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植入相當多的人才 培訓,因此佔有相當重要之角色。隨著產業結構由勞力轉為技術,進而轉型至知識密 集之產業,高職教育必須符應未來人力需求,逐步調整其人才培育目標(教育部國民 及學前教育署,2013b)。因此高職教育依據不同的專業能力,劃分不同的專業群科。 高職教育於95學年度實施「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暨設備標準」 ,將78科整合為15 群,其部定課程發展以統整學科、強化專業核心能力為主,並融入後期中等教育共同 核心科目,以落實培育職業學校學生具有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張繼寧、金裳瑜, 2011) 。其中設計群為培育設計相關專業技術與人才的分流,透過基礎的技職教育,培 育適性的設計人才,使學生擁有基礎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是高職設計群的主要教育宗 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a) 。其設計群科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之相關介紹, 如表2-1所示。. 表 2-1 高職設計群科教育目標、群科能力相關介紹 (1)培養學生具備設計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 或高一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設計群教育 (2)培養健全設計相關產業之實用技術人員,能擔任設計領域有關 目標 廣告、包裝、展示、編輯、印刷、媒體、產品、家具、工藝及室內 設計等工作。 (續下頁).  . 7  .

(17)  . 一般能力: (一) 生活適應及未來學習之基礎能力 (二) 人文素養及職業道德 (三) 公民資質及社會服務之基本能力 專業能力: (一) 培養設計學理 群核心 (二) 基本美感及鑑賞能力 能力 (三) 設計生活化 群科能力 (四) 設計表現 (五) 設計實務 (六) 設計創造 (七) 數位科技應用 (八) 設計相關證照檢定之能力 科專業 能力. (一) 各科應依據學校特色 (二) 職場需求 (三) 學生生涯發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a)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 準-設計群,2013年4月5日,取自http://course.tchcvs.tc.edu.tw/course99/設計群-職校群科課程綱 要.pdf. 設計教育則是一門為執業做準備的專業學門,當某類型的設計專業吸引學生時, 則需尋找適性的學習方式,可支持學生學習下去,且須考慮所受的教育能否提供適宜 的設計實務(Poggenpohl, 1993) 。因此,於設計群辦學情形中,依據高職設計群科中心 (2013)資料顯示,設計群主要設有11個科別,學校數概況為:美工科(含學程)19 所、 廣告設計科(含學程)60 所、陶瓷工程科 1 所、室內空間設計科 17所、家具設計科 2 所、室內設計科(含學程)13 所、圖文傳播科 3 所、多媒體設計科(含學程)32 所、金屬工藝科 1 所、多媒體應用科 1 所、家具木工科 1 所。另外還有其他科(學 程)包含:多媒體製作學程 3 所、美工電腦設計學程 1 所、美工技術學程 1 所、商 業設計學程 2 所、美術設計學程 2 所、造型設計學程 1 所、視覺傳達設計學程 1 所、.  . 8  .

(18)  . 電腦平面動畫學程 1 所、廣告技術學程 1 所、多媒體技術學程 2 所、多媒體動畫學 程 2 所。其設計群科設立情形如表2-2所示。. 表 2-2 全台設計群科設立情形 科目. 設立學校總數. 金屬工藝科. 1. 室內空間設計科. 17. 美工科. 19. 家具木工科. 1. 圖文傳播科. 3. 陶瓷工程科. 1. 家具設計科. 2. 廣告設計科. 60. 室內設計科. 13. 多媒體設計科. 32. 多媒體應用科. 1. 其他科(學程). 17. 設計群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設計群科中心(2013)。設計群學校。2013 年 4 月 5 日,取自 http://career.cpshs.hcc.edu.tw/index.phtml. 設計教育的根本為培養人的創造、美感與整合能力,設計人才的養成已由過去的 專才教育發展成綜合、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加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成為 複合型創作者(巫銘昌、張文龍、陳嬋娟,2012) 。依據不同的設計專業需求,設立適 性的專業之設計學門,以利不同屬性之設計產業所需專業設計人才培育。各科的主要 學習內容與目標,如表2-3所示。.  . 9  .

(19)  . 表 2-3 設計群各科學習內容與目標 科別. 學習內容與目標 主要學習有關美術工藝與設計之實用技術與基本知識,訓練養成美工設. 美工科 計的專業技能。 主要學習生產操作、製程安排及繪圖之實用技能,傳授家具製作及生產 家具木工科 管理之相關專業知識。 主要學習有關陶瓷及設計之基本知識與實用技能,使學生具備陶瓷製 陶瓷工程科. 作、量產、施釉、燒製各方面的能力,結合設計理論並且能實質運用在 產品設計與藝術創作等相關領域。 主要學習家具設計美學素養、家具識圖、手繪製圖及電腦繪圖、模型製. 家具設計科 作及家具製作之基本專業能力。 主要學習金屬工藝作品之製作、設計的相關知識與技能,訓練金屬工藝 金屬工藝科 創作技巧。 主要學習室內設計的基本和專業知識的技能,使具有室內設計圖面繪製 室內設計科 與模型製作能力,作為進階專業室內設計教育或相關類科做養成準備。 主要學習有關廣告設計之實用技術,培養商品行銷與視覺傳達、平面廣 廣告設計科 告、媒體、廣告影片等相關設計與製作知能。 主要學習圖文傳播行業之基本知相關證照 圖文傳播科 識,了解整個印前製作、印刷流程及圖文傳播設備操作之實用技能。 主要學習有關多媒體設計之實用技術與基本知識,培養多媒體設計、數 多媒體設計科 位設計與視覺傳達等相關之設計與製作知能。 主要學習專業設計製圖觀念、識圖及整合性的空間使用方式與空間設計 室內空間設計科 的基本知識。 主要學習影像處理、影音後製、動畫與網頁製作等專業技能;輔以行銷、 多媒體應用科 行銷企劃相關課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生涯輔導資訊網(2013a)。設計群科介紹。2013 年 4 月 5 日,取自 http://career.cpshs.hcc.edu.tw/front/bin/home.phtml.  . 10  .

(20)  . 我國設計教育較為注重技能與技術的養成,設計群科透過不同的科別,有適性的 專業訓練與職能教育,以利培訓不同設計專業的人才。依據各科學習內容與目標,對 照設計產業形態可進一步將設計群科劃分成,平面設計、立體產品設計、空間設計、 數位影音設計。其群科分類表如表2-4所示。. 表 2-4 高職設計群科分類. 平面設計. 立體產品設計. 空間設計. 數位影音設計. 室內空間設計科. 多媒體設計科. 室內設計科. 多媒體應用科. 高 職. 金屬工藝科. 設 計 群. 美工科 廣告設計科 家具木工科 圖文傳播科 陶瓷工程科 家具設計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生涯輔導資訊網(2013b)。設計群科簡介,2013 年 5 月 8 日,取自 http://career.cpshs.hcc.edu.tw/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39. 而為培養設計群高職學生成為設計專業與知識技能之基層人員,以提供優質的設 計服務,進而提昇整體生活品質,以滿足科技發展與社會需求。設計教育課程之規劃, 除具備設計基本專業素養,尚需具備設計實務專業技術執行能力。為達設計群科的教 育宗旨,教育部特以將課程再劃分出專業科目,致力於培育專業技能的設計人才。其 設計群專業科目之課程目標介紹如表2-5所示。.  . 11  .

(21)  . 表 2-5 設計群科專業科目課程介紹 科目.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 (一)能瞭解繪畫及設計的關係. 繪畫基礎. (二)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準確的描繪能力 (三)具備使用不同素描媒材的基礎能力 (四)具備繪畫及設計的基礎表現能力 課程目標: (一)能瞭解設計的基本知識及概念,並加以應用之. 基本設計 設. (二)能熟悉基本設計原理,並應用於各種設計活動上 (三)能正確運用基本設計原理,完成各項基本設計實習. 計. (四)具備銜接設計實務進階課程之能力. 群 課程目標: 科 (一)能瞭解基礎圖學的基本概念及識圖能力 之 基礎圖學. (二)能具體認識各種圖學符號及基本的製圖能力. 專 (三)能以正確方式繪製準確的基本圖形 業 (四)能瞭解電腦輔助繪圖軟體及基礎圖學之關聯性 科 課程目標:. 目. (一)能瞭解色彩學之基礎知識 色彩原理. (二)具備色彩的敏銳度及鑑賞能力 (三)能有效使用色彩,提高用色能力 (四)能結合理論及實務,並將其落實於設計中 課程目標: (一)能從生活經驗中啟蒙設計學習或培養設計興趣. 設計與生活 (二)能具備自覺的觀察學習及設計思維,並運用於日常生活 環境中 (續下頁).  . 12  .

(22)  . 課程目標: (一)能瞭解立體造形的基本知識及概念 造形原理. (二)能對中西造形的歷史具初步瞭解 (三)能正確的運用各種立體造形原理,完成實作演練 (四)能具備銜接立體、空間等相關概念 課程目標:. 數位設計基礎. (一)能瞭解數位設計的相關發展、概念及相關應用軟體 (二)能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及正確運用電腦的觀念 課程目標: (一)能熟悉修習學門的設計對象、生產分工及知識體系等三. 設計概論. 方面的觀念 (二)能融通有關設計的理論及實務之差異,並認識到設計實 踐的各種課題 課程目標: (一)激發個體的創造潛能 (二)觀察及體驗生活中之創意,養成突破成規、求新求變之. 創意潛能開發 探究精神 (三)增進學生的敏覺、流暢、變通、獨特、精進、熱忱及自 信等人格特質,培養用創意來解決問題之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a)。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 準-設計群。2013年4月5日,取自http://course.tchcvs.tc.edu.tw/course99/設計群-職校群科課程綱 要.pdf. 綜上所述,高職設計群發展目標為培育專業職能的設計人才,依據設計類不同的 產業與屬性,提供學生所需之設計教育。依據設計群科中心資料顯示,設計群涵蓋11 科,相關科別與學程共有167個。依設計產業分類來看:多媒體設計類型設有33科;空 間設計類型有30科;立體產品設計類型有24科;平面設計類型有63科。透過高職設計 教育的根基,不僅著重於設計的基本素養,還兼顧專業技能的養成,培育更多的設計 基礎人才,奠定產業所需的根基。.  . 13  .

(23)  . 二、高職廣告設計科之設立與課程現況 設計是一項具有構思、企劃與製造商品(產品)的能力,可使人們實現個人與共 同的目的(Buchanan, 2001)。廣告是將訊息透過傳播之媒介,傳遞給受眾的工作(靳 埭強,1996) 。廣告設計是指創作出業者於廣告媒體中所需的視覺設計的服務,並吸引 消費者購買產品(Richard,2001),簡言之,廣告設計便是計劃要如何將訊息傳遞給大 眾。廣告設計不僅需要創意設計,且需要理解如何透過視覺傳達的方法,推廣產品 (Cheung,2009)。而一個社會欲在設計產業上蓬勃發展,其設計教育上必需有可觀的 成就(靳埭強,1996)。就如同包浩斯(Bauhaus)帶動了現代設計產業的發展,培養 設計人才的基本途徑是需要一套有系統的專業設計教育(周穆謙,2012) 。亦即,廣告 設計的教育屬之一套系統的專職教育,透過廣告設計的專業設計教育,培育學生擁有 廣告設計專業的基礎職能。 因應培育專業的廣告設計人才,教育部國民與學前教育署(2013c)指出廣告設計 科之教育目標為:主要學習有關廣告設計之實用技術,培養商品行銷與視覺傳達、平 面廣告、媒體、廣告影片等相關設計與製作知能。而在設立的情形中,廣告設計科為 設計群科中,辦理最多的科別,共有55所學校(含職業學校與綜合高中) ,60個科別(含 學程)設有,其辦理校所與地區分布情形如表2-6所示。. 表 2-6 全台廣告設計科分布情形 地區. 學校名稱. 廣告設計科. 廣告設計學程. 國立基隆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V. V. 基隆市私立二信高級中學. V. 臺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臺北市私立協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V. 北部. 臺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 V (續下頁).  . 14  .

(24)  . 臺北市私立泰北高級中學. V. 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 V. 臺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V. 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 V. 臺北市私立稻江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臺北縣立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V. 台北縣私立格致高級中學. V. 台北縣私立能仁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V. 台北縣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V. 台北縣私立豫章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V. 桃園縣立壽山高級中學. V. 桃園縣私立永平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V. 桃園縣私立育達高級中學. V. 桃園縣私立泉僑高級中學. V. 桃園縣私立振聲高級中學. V. 桃園縣私立啟英高級中學. V. 桃園縣私立新興高級中學. V. 新竹縣私立義民高級中學. V. 北部. V. 新竹市私立光復高級中學. 小計. 新竹縣私立忠信高級中學. V. 26. 24. V. 國立大甲高級中學 台中縣私立大明高級中學. V. 臺中市私立明德女子高級中學. V. 臺中市私立青年高級中學. V. 臺中市私立慈明高級中學. V. 台中縣私立僑泰高級中學. V. 台中縣私立嘉陽高級中學. V. 臺中市私立嘉陽高級中學. V. 中部. 3. (續下頁)  . 15  .

(25)  . 國立彰化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國立北斗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V. 國立竹山高級中學. V. V.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V. V. 雲林縣私立大成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V. 國立嘉義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國立華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16. 14. 國立臺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國立後壁高級中學. V. 國立斗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中部. 小計. 小計. 4. V V. 國立新豐高級中學. 南部. V. 台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 V. 台南市私立南英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V. 高雄市立海青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V.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V. V. 高雄市私立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V. V. 高雄市私立三信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V. 高雄縣私立高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V. 屏東縣私立民生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V. 11. 10. 國立玉里高級中學. V. 東部. 4. V. 花蓮縣私立海星高級中學 小計. 2. 1. 1. 合計. 55. 48. 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 設計群科中心(2013) 。102 年設計群科中心學校-期中報告。2013 年 4 月 5 日,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a/chsc.tw/adcenter/she-ji-xue-xiao-qun/bei-dong-qu.  . 16  .

(26)  . 而高職廣告設計科於高職教育中,隸屬商業類職業教育範疇,職業教育的課程訂 定均由教育部擬定,其訂定的過程中,會依時代與社會背景的結構不同而有所調整。 在於目前廣告設計科依據教育部公佈的98學年「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顯示,課程 包含兩部分,其一般科目,主要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知識涵養等,而設計專業科目部 分,進一步劃分成「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 。其中,專業科目課程內容結合設計理 論的建構與創意淺能的開發;而實習科目的部分,則是基本實務能力的培養,為廣告 設計科的學生建構基本的設計能力與專業知能,其詳細課程架構,如表2-7所示。. 表 2-7 設計群課程架構表 部定必修. 類 別. 科 目. 校訂(必修、選修). 學分. 百分比(%). 學分. 百分比(%). 72-80. 37.5-41.7%. 82-90. 42.7-46.9%. 1.國文(16) 2.英文(12) 3.數學(6-8) 4.自然領域(4-6) 一 般 科 目. 5.社會領域(6-10) 6.藝術領域(4) 7.生活領域(4) 8.體育(12) 9.健康與護理(4) 10.國防通識(4) (續下頁).  . 17  .

(27)  . 1.色彩原理(2) 2.設計與生活(2) 專 業 科 目. 3.造形原理(2) 4.數位設計基礎(2) 5.設計概論(2) 6.創意潛能開發(2). 30. 15.6%. 1.繪畫基礎(6) 2.基本設計(6) 實 習 科 目. 3.設計圖法(6). 小. 計. 102-110. 53.1-57.3%. 82-90. 42.7%-46.9%. 活動科目. 18(含班會及綜合活動,不計學分). 可修習總學分. 184-192 學分. 上課總節數. 202-210 節. 畢業學分. 160 學分(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增減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a)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 基準-設計群。2013年4月5日,取自http://course.tchcvs.tc.edu.tw/course99/設計群-職校群科課 程綱要.pdf. 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創作的歷程中,大部分需要長時間的發想創意,所 以在修習課程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會需投注較多的時間思考與創作(楊惠娟,2004)。 在於設計產業的類別中,平面設計屬設計產業較為基礎、大眾的產業形態,根據設計 的性質,廣告設計隸屬其中。而在廣告設計領域之中,創意的靈感,是創作的主要軀 動力,豐富的創意,能建構出趣味性的廣告。因此學校的課程規劃與教師的授課內容,.  . 18  .

(28)  . 對於創意發想有很重要的影響,在課程的規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倘若想像力 的培育能提升學生的創意,那麼於課堂間注入想像力培育的教學,必然是件不容忽視 的議題。 綜上所述,透過廣告設計為專業設計教育,能培育學生擁有廣告設計之專業知能。 其現今全台廣告設計科之設立情形中,依據各校所需求與性質有設立廣告設計科與廣 告設計學程,其分佈為北部地區有26所、中部地區有16所、南部地區有11所、東部地 區有2所,共計55所學校設立,其辦理情形遍佈全省。而在課程的規劃中,為著重培植 廣告設計專業人才,不僅在專業科目的奠定,亦重視一般人文素養與知識的基石,以 利創意思維能更廣闊,在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的角色,藉由教學注入想像力, 誘發學生能在發想階段能更天馬行空地發揮創意。.  . 19  .

(29)  . 第二節 想像力之意涵 一、想像力之內涵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無限,人 類的文明發展起因是透過想像而產生創造。人類的發現發明、創造思考,都需要以想 像力為催化劑,有想像,才有「可能性」 ;想像力是人類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為創意 活動的根基、認知和情感過程的結果(Ho , Wang & Cheng , 2013)。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2006)中的解釋: 「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 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當人類遇到未知的事物,行使想像力, 能產生很多文化和科學推動的力量,因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成就(Mey, 2006 ; Zhao, Hoeffler, & Dahl , 2009)。想像力為一項特別的人類思考形式,其意指個體從生活經歷 所感受而衍生的原創心像,並反應於個體之記憶、幻想或意識中(邱發忠、陳學志、 林耀南、涂莉草,2012)。 想像力會不斷影響我們的思想,語言和經驗(Mountain , 2007)是一種心理作用的 動態歷程與思想活動,不受限於任何規則和思考模式 (陳坤淼、沈思岑,2011)。張 雨霖、陳學志、陳瑛霞、邱發忠、林耀南、王蔓甄、林鴻文(2013)於研究中指出, 想像力是一個聯繫以往的經驗,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產生新的意義與看法,並產生潛 在之創造性思維。Lothane(2007)聲稱,想像力是一個基本的能力,能在腦海中形成 心智圖像或外在現實連接之視覺圖像。 Trotman(2006)進一步解釋說,想像力是人 體所必需的各種活動,如追求創造力和創新的象徵性表達的想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換句話說,想像力是創造力和創作意象的創造者,因為想像力,讓單一的概念產生豐 富的意義,在創作過程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作用(Trotman, 2008) 。整理國外及綜合國 內研究想像力的相關文獻對「想像力」之闡述,如表2-8。.  . 20  .

(30)  . 表 2-8 想像力之定義 學者. 定義. 資料來源. Dewey. 想像是一種看見可能的能力,將熟悉的舊事物轉變為新經. Dewey(1948). 驗。因為想像力,讓單一的概念產生豐富的意義。 Perdue. 亦指出,想像是一種透過大腦與淺在思維交互做用後,再. Perdue(2003). 行思考、記憶、發明、創造、幻想及建構意見的過程。 Trotman. 想像力是人體所必需的各種活動,如追求創造力和創新的. Trotman(2006). 象徵性表達的想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Lothane. 想像力是一個基本的能力,能在腦海中形成心智圖像或外. Lothane(2007). 在現實連接之視覺圖像。 Ho , Wang. 想像力是人類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為創意活動的根基、 Ho , Wang &. & Cheng. 認知和情感過程的結果。. Cheng(2013). 張春興. 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 張春興(2006). 新意象的心理歷程。 陳坤淼. 是一種心理作用的動態歷程與思想活動,不受限於任何規. 陳坤淼、沈思. 沈思岑. 則和思考模式。. 岑(2011). 梁朝雲. 想像力是人類想像的能力,其為培養創意思考的基礎。想. 梁朝雲、黃英. 黃英修. 像是創作者內心的圖像,此類圖像借由個人的記憶轉化。 修、許育齡、. 許育齡. 周文修(2011). 周文修 許育齡. 想像是個人內隱性的心智活動,想像力可能是創造力發展. 許育齡、梁朝. 梁朝雲. 的前源能力。. 雲(2012). 邱發忠. 想像力為一項特別的人類思考形式,其意指個體從生活經. 邱發忠、陳學. 陳學志. 歷所感受而衍生的原創心像,並反應於個體之記憶、幻想. 志、林耀南、. 林耀南. 或意識中。. 涂莉草(2012). 許育齡. 想像不僅是知覺的延伸,也不僅是圖像的聯結,想像會帶. 許育齡、梁朝. 梁朝雲. 動個體,綜合個體就有之意念,產生豐富的心智推論。. 雲、林志成. 涂莉草. 林志成. (2013). 在藝術的世界,想像與藝術是形影不離的,創意被認為是一個關鍵因素,而創意 透過想像力的運行而產生(Parshall,2013)。想像力的基石則為生活經驗的累積,進而.  . 21  .

(31)  . 激發思考的活躍(Lindqvist, 2003) 。因此「想像力」在設計者之創意發想中,扮演著無 可或缺的角色(Finke, 1996)。而人們與外在資訊與自我思維之關聯,需透過想像力的 作用,將其串接,進而產生想法(Solso,2003;Modell,2006;許育齡、黃文宗、林 立中,2012)。Vygotsky(2004)也提出,想像力是人類產生創造性活動時,大腦納入 新的元素再行重組的作用能力。此外,多數學者皆同意想像力所使用的材料,來自日 常生活的元素,再藉由想像,創造成更多的組合,因而產生多元的創意,使創作者能 有源源不絕的點子。Perdue(2003)亦指出,想像是一種透過大腦與淺在思維交互做用 後,再行思考、記憶、發明、創造、幻想及建構意見的過程,亦是一種個體內在思想 與外在實體之間的聯結。想像是創作者內心的表徵,創意表現或創作為想像的外在顯 現,想像的特徵是屬於圖像性(symbolic)的,其意義常透過直覺被解譯,或以情緒內 容或藝術形式來呈現(梁朝雲、許育齡,2011a)。在視覺研究,藝術,美學和創造力 中,想像力是一個先驗性的概念,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圖像、思維,還能使我們組織接 觸的經驗與吸收到的東西,亦是一種推進的力量(Manlow , 2013)。 想像是人腦對既有之記憶表徵行改造、重組,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屬於內隱性的 活動不易被探測,且過去人們將其與「幻想」 (fantasy)之概念混淆,且是不理性的思 考模式,並會阻礙科學發展的思維,因而降低了想像力被研究之價值(梁朝雲,2011)。 想像與意象及情感皆有密切的關聯性,由記憶表徵中去發展想像,並依附著舊有內容 於內心形成意象,再到新事物的形塑,其為培養創意思維能力的根基,亦是讓創作能 不斷求新求變的驅動力(梁朝雲、許育齡、劉育東、李元榮,2011) 。而Byrne(2007) 提到人類的想像為大腦中有待開發的區塊,透過「想像力」的理性思考之歷程,想像 力是有跡可循,不是像靈感一般的靈光乍現,並且和人類生活緊密相關。. 綜上所述,想像力為人類的一種抽象思維,從舊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學習過程 的累積,再行重建思想與組合形象,這種思維並不受任何的規範所限制,也不受既定 之思考模式所阻隔。透過想像力的作用,能活化現有的事物,並提升感官體驗與思想 的創新。因此本研究將「想像力」定義為,個人從舊有之記憶、經驗與學習過程所得, 透過心智圖像的演化歷程,所衍生出新穎的觀點與靈感,即為想像力。透過課堂中的 想像力之涵養,讓學生能淬煉出更多的創意思維。.  . 22  .

(32)  . 二、想像力之分類 美國教育哲學家Dewey(1910)認為想像是一種看見可能的能力,當事物統合為 整體時,想像是一種洞明世理與感覺世界的方式,將熟悉的舊事物轉變為新經驗。當 人類的心與宇宙交會時,總存有某程度的冒險,這種冒險就是想像力,因為想像力, 讓單一的概念產生豐富的意義Dewey,1948)。 心像(Image)是記憶中以往感覺經驗的重現,而意像(Imagery)是心像形成的 心理歷程,最後的想像(imagination)是將記憶中的記憶與意象予以整理組合從而產生 新意象的心理歷程(Hsu, 2012) 。關於想像力學者有許多種看法,對於想像力的分類, McMillan(1995)進一步提出,依想像的層次可分為: 1.想像力的自然反應: 為最基本的想像反應,藉由個體事件的發生,因而產生之想法,為最低層次的想 像。 2.自由的心像: 這種想像是過去經驗的再現,而非生產性的想像,為較高一級的想像層面。 3.個體內在活動的心像: 此種想像力發展為更高的層面,為思考者整理心像後創造或設計新的聯結,這是 建構的想像力,無論是工業的發明、藝術的創造、科學發現等都屬於此類。 依照想像的「目的性」,董奇(1995)將想像區分為「無意想像」(involuntary imagination)和「有意想像」 (voluntary imagination)兩種, 「無意想像」是一種不隨意 變化想像內容的主題和目的,繼而重組記憶的表象成為夢。並認為夢的語言不具邏輯 性和目的性,是一種無意識的想像,幼兒前期的想像屬之。而有意想像為一種較穩定 的想像,有其穩定的主題和目的存在。Osborn(1953)亦指出,有意義的想像力,包 括視覺圖像的想像。非有意義的想像力,包括幻覺,幻想和夢想。 在諸多的研究中,許多的學者依人類的想像力的活動再進一步進行分類,Betts (1916)將「想像」區分為再造性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與創造性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並且指出,想像力的評斷必須要考量,為了實踐某些目的而組合內心影 像的建構能力。而從藝術的角度而言,涂翠敏(1993)認為想像可包括「再造的想像」 及「創造的想像」 。另外以兒童創造發展的部分來看,董奇(1995)認為想像可依其內 容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不同,分成「再造想像」與「創造想像」 。基於想像力  . 23  .

(33)  . 的生成,其中的新穎性和創造性高低程度之不同,結合各學者之繕述,本研究將想像 歸納為再造想像與創造想像,並針對兩個面向進行深入探討。. (ㄧ)再造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再造想像」是指將經驗加以重整組織使想法重現於記憶中,因為再造想像只限 於記憶活動,故也稱記憶想像(梁桂嘉、徐明偉,2010)。Vygotsky (2004)指出, 再造想像與記憶具有相同的認知歷程,但卻有不同的觸發行為,個體可以將所吸收的 經驗、教育和觀察為材料重整為新組合。 「再造想像」為憑藉文字或是圖表說明等「現成描述」進行想像,透過閱讀文學 作品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表現,因此,需要特別對文學作品有相當的理解能力, 以及豐富的記憶表象(Liang, Chang & Hsu,2013) 。張春興(2006)則認為再造想像將 以往經驗加以整理組織使之重現在記憶之中,因為它只限於記憶活動,故也稱記憶想 像(memory imagination)。 然而,再造想像力儘管以過去環境的輸入為基礎,透過個體會因內在需求或外在 刺激,進行聯想(associate)大腦先前所發展之印象、活動或影像的記憶,在某種程度 上,再造想像會超脫實際經驗之束縛,經由記憶的感官意象,並在藝術目的的驅使下, 將意象籌組成新穎的概念。取材自感官經驗的想像力無法創造全新的事物,但能突破 歷史事實的限制(曹筱玥、林小慧,2012;Vygotsky, 1994)。. (二)創造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創造想像」強調想法的萌生和獨創性,非依賴眼前的刺激物等「現成描述」即 能進行想像。張春興(2006)認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以往經驗,並企圖超越以 往經驗以產生新的構想。因它是對舊問題的新構想,故而也稱構念想像(constructive imagination) 。Lianga , Hsub, &Changc(2013)指出人類產生新想法的活動,均稱為創 造性的活動,他認為人類大腦不僅能儲存及提取記憶,同時也會分解(dissociation)、 連結(association)及重構(reconstruct)經驗以產生新命題與新行為。 創造想像亦需有其他條件配合才能發展,例如原型啟發、積極的思維與靈感三項 條件,因此創造想像可以遠離眼前所見事物而另外產生,然而亦需要一種觸發想像媒.  . 24  .

(34)  . 介的存在,使創作者得以回憶起某個畫面或某個事件;而創造想像所產生的形象與刺 激物並不相同,因為它是可以穿越眼前所見事物,進入某個時空領域進行探索與發現 (Arnheim,1997)。創造想像不僅重複舊有之經驗,並結合新的經歷,而這新經歷是將 原有的想法,藉由不同組合或改變而來,因此, 「創造想像」有理智、情感、潛意識三 種成分,可以創造出不同的形式(涂翠敏,1993)。. 想像力為人類想像的能力,是培養創意思考的基礎,也是創新的關鍵,更是未來 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的關鍵。卓越的設計師需要靠想像,來模擬與預測未見的可能(梁 朝雲、許育齡,2011c)。因此,想像也說可是一種經驗的再現,當學生利用觀察、體 驗累積了學習的材料,藉由既有的舊經驗,將所獲得的新材料轉化為新的概念,這種 轉化的過程,即需要想像的存在(江欣穎,2007)。 綜上所述,想像力為人類的一種抽象思維活動歷程,透過分析、綜合既有的知識、 生活經驗,以重新建構思想與形象的能力,這種思維活動不受任何的規則限制,也不 受既定的思維模式的滯阻。基於想像力產生過程中的獨立性、新穎性和創造性高低程 度之不同,可將其歸納為創造想像與再造想像。因此,本研究將想像力細分為再造想 像與創造想像。其中,將「再造想像」定義為個體將過去的學習經驗、想法、生活經 歷等加以重組,使想像呈現於腦海。而「創造想像」則定義為個體非依賴現成物品、 描述、事件等,方能於大腦中產生想像,並重組、創造出新的想法與創意。想像可稱 為經驗的再現,當廣告設計科學生利用觀察、體驗累積了創作的材料,藉由既有的舊 經驗與新材料轉化為新的概念,這種轉化的過程,即需要想像的存在。.  . 25  .

(35)  . 三、想像力之作用歷程 想像力就如同潛意識轉為意識的過程,為了促進兩者轉換,可藉由不同的刺激方 式(如語文、圖形等)產生不同的聯想行為。而聯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要求 個體寫出看到此刺激激詞彙後,腦中所浮現的第一個聯想詞彙;另一種為要求參與者 於一段時間內,儘可能的對刺激詞彙進行各種聯想(林右敏,2007) ,這種方式不僅不 受知識的限制,更可以激發出潛在想法,產生不同的思維模式。想像力是一種超越時 空限制且具有內心(精神)層面的心智能力,可以表現可能的真實,也可以表現不真 實或不存在的事物,也就是一種內在印象及主義狀態(Hawkins, 2002)。 「獨思」是進行想像的必備活動,可被視為促進學習、思考、創新,與維持與個 人內在世界接觸的一種關鍵方式 (梁朝雲、許育齡,2011b) 。從「獨思」到「自覺性 運思」是一種方向的移轉,人們在此時會進行對自我思考、感受與發展的探索。當自 我想像經與外界社會接觸後,多少會遇到一些「不和諧」的狀況,對這些不和諧的容 忍度與彈性大小都會影響想像的運行。 另外,Liang, Hsu,&Chang(2013)認為想像是在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 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此表示在創造前,會先經由腦袋進行發想而 產生各種不同的思維與想法,爾後再次由腦袋的重新整理,最後才產生具可行性、合 理性的創意,在這過程中我們也許不會發現腦袋的運作模式,因為它是屬於潛在的活 動,依想像作用的歷程,Reichling(1990)提出的想像力的三個階層,包括: 1.奇幻想像(Fantasy or Magical Imagination): 知覺(perception)為此階層最主要的關鍵因素。 2.再生想像(Reproductive or Literal Imagination): 知覺與推理相互結合,被想像的物件是可觀察且具體存在的。 3.隱喻式與自相矛盾的想像(Metaphorical and Paradoxical Imagination): 隱喻式想像主要是要尋找並發現真實,自相矛盾的想像是不斷挑戰它的限制。. 創作是一種心理與智能的運作,創作歷程也就是心理與智能的運作的過程(吳明 雄、張中一、饒達欽,2008)。而Lassig(2013)指出,在經歷創意過程時,創意人無 法注意或記錄他們實際的思維和行為,最終他們便容易採取神話的觀點來看待其創意 發想所成就的靈感。但創作的源頭,不只是等待靈感降臨而已,靈感來臨之前的準備  . 26  .

(36)  . 和醞釀工作,以及靈感來臨之後的評估、檢驗工作,都不可或缺的過程(林宜蓉,2012)。 然而,人們的想像具有創造與重現的功能(Spencer,2003) 。且想像力所運用的範圍相 當廣泛。於想像的歷程中可發現,想像是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念重新整合後產生新意 象的心理歷程(張春興,2006) 。Lindqvist (2003)則認為想像力是「對腦袋中既有的 記憶形象進行處理、改造後,重新組合為新形象的過程」。 另有學者指出,想像力為「內隱性」的歷程結構,如:在一個想法被設計師依問 題的需求與限制權衡後,便重新定義問題,讓問題與解決之道共同演化,在豐富資訊 的過程中促進想像力生成(劉瑞祥,2011) 。王依仁、葉忠達、江怡瑩(2012)認為在 想像力的運作的歷程之中,將個人經驗整合、轉化的過程中「聯想」與「發散思考」 佔了最重要的位置,激發學生內在與生俱有的想像力,對促進學習非常重要(Heath, 2008)。 綜上所述,想像是一種舊形象轉為新形象的過程,想像會根據現有描述及周遭環 境的影響而產生,想像有可能會帶動創造,亦可能僅思想形象的轉換,創作依循著這 些過程產生想像進而創作,想像的發展歷程為內隱性的結構,在經驗內化的歷程,但 腦中形象的轉換,將個人之經驗內化進而產生聯想與發散性思考,最終引發想像而產 出想法,作為創作或發明的重要起源,其想像作用歷程如圖2-1所示。. 圖 2-1 想像力作用歷程. 想像力 . 舊有經驗 記憶 . 聯想 . 轉化 . 抽象 . 資訊 圖像 具象 . 產生想法 . 資料來源:整理自 梁桂嘉、徐明偉(2010)。想像力於設計認知發展的關聯性探討。梁桂嘉(主 持人),DESIGNING '10‧.NTNU:第一屆設計創作與實務研討會暨創作展,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設計研究所。.  . 27  .

(37)  . 四、想像力之評量 「想像」一詞所代表是無邊際的思考,這樣抽象性的概念,需透過不同的層面方 能加以評估。Finke, Ward & Smith(1992)依據創造性認知的觀點探討想像對於創造力 的影響,並且提出「結構化想像」(structured imagination)的概念。「結構化想像」係 指個體的想像機制並非無可預期,某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想像,因此假定當個體 面對一項想像力作業時,所反映出來的想像成品應具有相當的結構性。此外,McMillan (1995)認為,人類所有形式的思考,包含想像均受到先前經驗(先備知識)的影響, 因此假定想像受到個體本身的知識結構所影響。 Karwowski於1990年代初期所發展之想像創造測驗(Test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TCI),該測驗內容主要係由四條直線、四個半圓形、四個點以及四條彎曲的線段等16 個成分所組成。受試者被要求盡可能使用該16種成份畫出其所想像但是目前並未看過 的物件,所繪製的成品可以是新的發明或是用具。最後依據受試者的反應可進行流暢 性 、 獨 創 性 以 及 變 通 性 進 行 評 分 , 以 評 估 該 受 試 者 之 創 造 想 像 力 ( Karwowski & Soszynski,2008)。 為使想像力方便評估,Trotman(2006)舉出下列方式,讓想像力得以清楚表現: 1.觀查學生的情緒、行為、反應;2.記錄對話內容;3.觀查學生間的互動;4.蒐集學生 所寫之作文、日誌;5.拍照記錄;6.利用圖片、影像;7.利用動畫、影片、故事;8.舞 蹈;9.作曲;10.即興創作、即興演說。 Thompson(2008)所編制之想像力量表中(Two-Factor Imagination Scale,TFIS), 將 想像力的作用歷程、機制畫分為21題之問卷型式,方便使用者做答後瞭解自己想像 力的類型。 Liang(2012)將想像力彙整出十大評測指標,包括:再造性想像類別裡的「跨域」、 「有效」 、 「具象」 、 「辯證」 、與創造性想像類別裡的「豐富」 、 「新穎」 、 「直覺」 、 「感受」、 「專注」、「探索」,並根據此十項指標發展出對應的十題評測問項。 根據上述文獻資料可發現,想像力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意識,有不同層度的獨立 性、新穎性和創造性,但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活動、想像力測驗、以及學習記錄等方式, 仍可針對想像力表現情形加以評估。.  . 28  .

(38)  . 五、想像力與設計領域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有諸多關於想像力的研究,其中想像力相關研究與設計領域有著緊密的 聯結,茲將相關文獻整理如表2-9所示。 表 2-9 想像力與設計領域相關研究摘要表 學者. 研究對象. 梁桂嘉 徐明偉. 研究內容. 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國 際 專 業 探討想像與設計認. 解決設計問題最重要的因素. 梁桂嘉、. 設計師. 之一為想像力,設計師透過過. 徐 明 偉. 往經驗的提取,產生設計目標. (2010). 知之關聯性. 的新的意義模式。 陳坤淼. 台 灣 近 兩 探討設計想像力形. 設計過程中主要運用方式包. 陳坤淼、. 沈思岑. 年 於 國 際 成之機制. 含主題關係、因果關係、相反. 沈 思 岑. 競賽得獎. 意義全是、發現需求、狀態還. (2011). 作品之個. 原、情境聯想,來發現問題或. 案分析. 差異,進而透過設計思考尋找 解決方案,完成設計。. 許育齡. 大 專 院 校 探討視覺傳達設計. 1.開發影響學習者想像觸發. 許育齡、. 黃文宗. 之 視 覺 傳 領域學生想像的學. 之問卷。. 黃文宗、. 林立中. 達 設 計 相 習心理因素於不同. 2.情緒與壓力因素在設計起. 林 立 中. 關學系. 設計階段的影響差. 始階段對想像的觸發影響最. (2012). 異。. 鉅。. 王依仁. 國 小 六 年 1. 探討兒童之想像. 1.想像歷程可分為:想像開始. 王依仁、. 葉忠達. 級學童. 力運作歷程與特性. >想像修正>想像終止. 葉忠達、. 2. 探討影像兒童繪. 2.想像運作類型:發散、聚斂. 江 怡 瑩. 畫創作想像力之因. 3.影響之因素有個人因素、外. (2012). 素. 在因素. 江怡瑩. 陳聖智. 大 專 院 校 1. 探 討 影 像 數 位 媒. 學生學習過程中,同儕影響、 陳 聖 智 、. 許明潔. 之 數 位 媒 體設計領域學生想. 環境因素、工具操作、課業自. 許明潔、. 張文山. 體 設 計 領 像因素. 信,易促進想像的產生。. 張文山、. 梁朝棟. 域學生. 2. 探討想像力影響. 梁 朝 棟. 因素與設計階段之. (2012). 相互關係.  . 29  .

(39)  . 綜合上述文獻之整理,可發現於想像力與設計領域相關研究中,想像力在設計相 關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設計創作的過程中,透過資料的蒐集、經驗的累積所 萃取的資訊,進而促進想像的運作,而產生想法。因此,透過各學者之研究可觀察出 想像力於設計創作領域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30  .

(40)  . 第三節 學習成就 一、學習成就之內涵 「學習」是指個體經由學習的情境或個體認知的經驗,使其行為與自身之認知結 構產生較為持久的改變(蔡文榮、蔡佩君,2012; Choi, Kim, 2013) ,另外,Gagne(1985) 將學習定義為: 「學習是個人的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的變化,此種變 化能夠保持一段期間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的過程,且學習的結果可分為語文、知識、 認知、動作、態度等五類。」 ,學習是一種認知歷程,其包含了學習過程、成果、目標 和動力( Elizabeth , Gavin & Irving , 2010 ) 。簡言之,學生在一段期間內,對某項領 域的認知歷程,即是學習。 另外,張春興(2006)指出「成就」有三種意涵:一、是指個人或團體行動之後, 能夠成功地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二、指在某種領域內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如獲獎) 或程度。三、指在學業成就上得到的分數。四、個人實際上能學習到的知識技能,也 可視為一種成就。 「成就」是指個人先天的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學習,使得個 人在某方面表現所得的結果(鄭友超、呂淑娟、陳泉源、蘇俊鍵,2012) 。張育瑗(2012) 在研究中亦指出, 「成就」為在某種領域內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程度。綜上述,成就 即是學生在一個階段性學習時間內進行學習,對所獲得的結果與評價。 而「學習成就」是透過學習的過程,達到一定水平的知識、技能或學業成就測驗 上所得的分數(李懿芳、江芳盛,2008) 。在學習的動作告一段落之後,對學生實施各 類型的評量測驗,由測驗的結果便可了解到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即是學生 之「學習成就」(林盈伶,2003)。國外學者 Tanah(2009)則認為:學習成就是指學 生精通教材的程度。學習過程的成就,可用學生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來加以測量,雖 然學習成就是對學生的能力之測量,透過分數來呈現。所以學業成就是指經過正式課 程,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Brown & Campione, 1994) ,依Diseth & Kobbeltvedt (2010) 後設分析的研究結果所得,學業成就是累積知識的前因和後果的最終表現。Romney (2003)亦認為學習成就被定義為學習結果的一種表現,藉由學生在測驗中及課堂之 表現所得。鄭心怡(2004)研究指出,學習成效就為教育系統中,評估教育制度表現 的基本工具。而廣義的學習成就定義泛指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記錄資料如:習作、平時 測驗、期中考、期末考等,均為學業成就;狹義的定義則指學生各學科的學期總成績,.  . 31  .

(41)  . 或各學科綜合的平均學期成績(彭綉婷、何黎明,2013) 。簡言之,學習成就是指學生 在學校的學業成績的表現(郭進財、黃文成、孫美蓮,2010)。 綜合各學者所言,學生於學習歷程所得之評價與結果,即為學習成就,可用來評 估學生理解該領域的程度多寡。.  . 3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畢業設計展.. Studio,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otiv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a contented-based classroom. 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