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葉爾欽時期俄羅斯派系政治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葉爾欽時期俄羅斯派系政治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葉爾欽時期俄羅斯派系政治之研究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指導教授:吳玉山博士 研究生:賴怡君撰. 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要. 本文以葉爾欽時期的派系政治為分析中心,認為派系是延續了過去的政治菁 英文化傳統,不但在新的俄羅斯民主制度下繼續存活下來,還進一步成為主導整 個俄羅斯發展的重要行動者。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項發現是派系 政治是分析葉爾欽時期政治的一個具有解釋力的模式。第二項發現是建構一個分. 治 政 大 標,運用這個指標來分析俄羅斯派系政治的發展與演進。第三項發現是派系政治 立 析葉爾欽派系互動規則與架構,在此架構中建立一個評估派系政治穩定程度的指. 的穩定程度與俄羅斯的政經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存在,亦即俄羅斯的派系互動愈. ‧ 國. 學. 不穩定,俄羅斯的政治也隨之愈不穩定、人事互動愈頻繁,政策產出更加不確定,. ‧. 尤其是經濟政策隨著派系勢力的上上下下而來回擺盪變動。. y. Nat. n. er. io. al. sit. 關鍵詞:俄羅斯政治、派系政治、葉爾欽. Ch. engchi. i. i n U. v.

(4)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文獻分析---------------------------------------------------------------------8 第三節 研究範圍--------------------------------------------------------------------32. 政 治 大.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33. 立 第二章 俄羅斯派系政治的形成 ----------------------------------------------37. ‧ 國. 學. 第一節 制度因素層面-------------------------------------------------------------39. ‧. 第二節 政治文化層面-------------------------------------------------------------50. Nat. io. sit. y. 第三節 葉爾欽的領導風格------------------------------------------------------60. er. 第三章 俄羅斯派系政治的運作架構與模式--------------------------66. al. n. v i n C h---------------------------------------------------------66 俄羅斯派系分類 engchi U. 第一節. 第二節 派系的互動----------------------------------------------------------------78. 第四章 俄羅斯派系政治的實際運作與影響--------------------------92 第一節 派系建立期----------------------------------------------------------------92 第二節 派系穩固期---------------------------------------------------------------102 第三節 派系混戰期---------------------------------------------------------------107 第四節 派系對俄羅斯政經影響---------------------------------------------125 ii.

(5) 第五章 結論-----------------------------------------------------------------------------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2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34 參考文獻-------------------------------------------------------------------------------------139. 表目錄 表一:俄羅斯總統與總理合作關係-------------------------------------------------------44 表二:學者與媒體曾經提出的俄羅斯派系種類----------------------------------------72 表三:俄羅斯派系穩定程度表-------------------------------------------------------------90 表四:派系互動的人事變動與政策變動------------------------------------------------127. 立. ‧. ‧ 國. 學. 圖目錄.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一:制度研究的上、中、下游-----------------------------------------------------------7 圖二:派系基本結構圖----------------------------------------------------------------------11 圖三:葉爾欽時期總統、國會與政府的權力競爭關係-------------------------------45 圖四:俄羅斯總統行政機構----------------------------------------------------------------62 圖五:葉爾欽時期俄羅斯派系結構圖----------------------------------------------------77 圖六:俄羅斯兩種派系模式互動循環----------------------------------------------------87 圖七:政治勢力的轉變與經濟政策的擺盪、經濟運行波動關係圖----------------88 圖八:俄羅斯派系發展演進圖-------------------------------------------------------------91 圖九:俄羅斯派系演進圖------------------------------------------------------------------130.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歷經了十年的轉型過程,許多政治學者開始評估俄羅 斯這十年發展的成果究竟如何。在好的方面,學者肯定俄羅斯走向民主政治;但 在另一方面,學者認為俄羅斯民主的實質運作並不符合實際民主的標準,尤其是 在政治穩定與民主鞏固上,俄羅斯存在許多問題尚未解決。例如,俄羅斯的政治 發展走向威權的方向,引發學者質疑俄羅斯的民主是否會走回頭路?俄羅斯當權. 政 治 大. 箝制控制媒體與貪污等問題均令人感到擔憂。英國的經濟學人(Economist)雜. 立. 誌稱俄羅斯的民主政治是「假的民主政治」(phony democracy)。亞伏林斯基. ‧ 國. 學. (Grigoriy Yavlinskii)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中將俄羅斯的經濟稱為 「假的資本主義」(Phony Capitalism)。1某些西方學者的著作,只披露俄羅斯內. ‧. 部的政治黑暗面,將俄羅斯描述為一個由腐敗政府掌權與地下經濟充斥的國家,. y. Nat. sit. 尤其是黑道橫行與貪污的問題。此外,近幾年來,俄羅斯在西方媒體報導中盡是. n. al. er. io. 一些負面的形象與資訊,西方媒體不諱言的指出,在政治方面,俄羅斯沒有民主,. i n U. v. 只有貪污的政客;在經濟方面,俄羅斯沒有企業家,只有黑道與地下經濟;在社. Ch. engchi. 會方面,俄羅斯沒有公民社會與中產階級,只有貧窮且具民族主義傾向的大眾。 但是對於這樣的描述,有些學者認為是過分誇大其辭,且不當醜化俄羅斯。2. 不論學者或媒體是否過分誇大俄羅斯的黑暗面,俄羅斯的政治確實是弊病叢 生。俄羅斯的政治不穩定、充滿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個不爭的事實。俄羅 斯是屬於新一波民主轉型的國家,在這一群後社會主義國家中,有某些國家的民 1. Grigory Yablinsky, “Russia’s Phony Capitalism,”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1998), vol.77, no.3, pp.67-79. 2 Daniel Treisman,“Blaming Russia First,”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0), vol.79, no.6, pp.146-155. 西方學者對俄羅斯的評論持雙重標準。我們可以說,西方對俄羅斯 1992 年改 革初期的態度過分樂觀,而在改革後期,西方的態度尤其是 1998 年經歷巨大改變,對俄羅斯的 1.

(7) 主化走的比較順暢,有某些國家卻十分波折;東歐三國波蘭、捷克、匈牙利是民 主制度運作最好的模範生,俄羅斯則是界於民主與威權的代表,而白俄羅斯與哈 薩克等中亞國家卻仍舊停留在威權主義的原地。而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俄羅斯政治 紊亂是我們要探討的重點,是俄羅斯政治的制度設計不良使然?還是俄羅斯本身 政治文化因素在背後作祟?.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 治 大 跨歐亞的大國,俄羅斯的未來發展攸關世界情勢的演變,因此俄羅斯政治穩定與 立 這幾年來,俄羅斯各方面的發展呈現著一個混亂無序的景象。俄羅斯是個橫. ‧ 國. 學. 否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俄羅斯的政治在葉爾欽(Boris Yeltsin)時期並不穩定, 而這不穩定的變數為何?是葉爾欽本人?是超級總統制?還是整個俄羅斯的政. ‧. 治文化作祟?而繼葉爾欽之後,俄羅斯第二位民選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自. sit. y. Nat. 2000 年 5 月就任執政至今,俄羅斯的政治局勢與經濟發展卻成呈現著相對穩定. al. er. io. 的局面,而其中促成俄羅斯政治穩定的因素又是什麼?葉爾欽時期所確立的俄羅. v. n. 斯政治體制並未改變,因此,究竟是國會中支持總統普亭超過半數?還是普亭本. Ch. engchi. i n U. 人的領導風格能夠掌握俄羅斯的政治局勢?還是俄羅斯的政治派系都聽命於普 亭總統?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討。. 在研究與分析俄羅斯政治領域,主要有兩大學派,分別是制度學派與非制度 學派。其中,制度學派以制度的角度來分析,認為俄羅斯的超級總統制,亦即一 個強勢的總統加上一個反對勢力為主、制衡機制不足的國會,是造成俄羅斯政局 混亂的原因;如學者胡思凱(Eugene Huskey) 。而俄羅斯的府會之爭便是此派學 者研究的重點。3另外一派屬於歷史文化傳統學派,此派強調俄羅斯的歷史與政 觀感與認知又轉而趨向太過負面與悲觀。 3 許瑜玟, 「俄羅斯府會政爭之研析: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政大俄羅斯研究所論文,民國 2.

(8) 治文化對俄羅斯政治的影響作用,例如俄羅斯的派系政治、蘇聯的政治遺緒等, 都是造成俄羅斯政治紊亂的根深蒂固的因素;如學者王躍生即強調俄羅斯傳統文 化對俄羅斯改革所造成的阻礙。4事實上,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這兩項大因素都 是導致俄羅斯政治紊亂的來源,只不過是比較強調其中某一個因素罷了。. 究竟制度或文化何者是關鍵性因素,是個很難斷然回答的問題。就制度與文 化的關係看來,制度是人所建立的,制度的形成與建立離不開文化,文化是影響 人選擇制度的背後推動因素;此外,政治制度是否能運作良好,也需要政治文化. 治 政 大 不相同。某些探討俄羅斯政治文化與公民社會的學者指出俄羅斯目前的政治文化 立 配合,就像中南美洲國家都和美國一樣實行總統制,但兩者實行總統制的結果卻. 尚未成熟,公民社會尚未健全,因此,俄羅斯許多民主制度的運作的確不民主;. ‧ 國. 學. 例如,俄羅斯目前雖有選舉制度,但俄羅斯的選舉儀式只能視為表面的民主,選. ‧. 舉並未表現出實質的民主本質。民主制度究竟是否適合目前的俄羅斯仍是個問. y. Nat. 題。俄羅斯政治精英的諸多政治作為並不依照憲政制度的設計,實際的憲政運作. al. er. io. sit. 根本不符合民主的標準,而葉爾欽就是一個經常破壞俄羅斯憲法的總統。. n. v i n 制度是由若干具體規則、法律、條文和習慣所構成。諾斯 (Douglass C. North) Ch engchi U. 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中的遊戲規則。更嚴謹的說,制度是人為制定的限制,用. 以約束人類的互動行為。」更具體說來,制度對於行為的限制包括正式規則(正 式約束、有形制度) 、非正式限制(非正式約束、無形制度)和執行等三部份。 諾斯對制度的定義包容性大,包含了正式和非正式制的部分,而諾斯對於制度變 遷的解釋就是透過正式和非正式規則的區分。正式制度是由人自覺地、有意識地 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規則,這些制度多以成文的方式出現,一個社會的正式. 八十七年四月。政府與國會兩大權力中心在國家體制、權力分配和經濟改革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 相當大的分歧,兩方均希望能取得制憲與決策的主導權。葉爾欽主張實行總統制,即總統擁有決 定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力,但議會要求擁有立法權和至高無上的監督權,雙方反反復復較量。 4 王躍生, 《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國 86 年),頁 156-169。 3.

(9) 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的制度。憲法是一個社會最 重要的制度,是其他制度的基礎。除憲法之外,其他各種成文法、不成文法、各 種法規的施行細則、各種組織及個人之間簽訂的正式交易契約,都是該社會的正 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常常被稱為非正式約束(informal constraints),它是制度構 成中與正式制度相對應的另一類制度。非正式制度通常被理解為在社會發展和人 際交往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不依賴於人類主觀意志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 範,主要包括社會的價值觀念、倫理規範、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和意識型態。非 正式約束與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有著很大的共同性。非正式制度的產生遠遠早於. 治 政 大 關係和交往。正式制度產生後,即使在正式制度已經大大複雜化和完善化的今 立 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產生前,社會主要靠非正式約束來規範和協調人們之間的. 天,非正式制度仍然是整個制度結構中的大多數,仍然發揮著重要的規範和調節. ‧ 國. 學. 人際關係的功能。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大多以對正式制度的補充、完善和細化的. ‧. 形式出現,也就是說,正式制度不論如何完備,也不可能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通. y. Nat. 通至於正式制度的管轄之下,那些無法由正式制度來規範和調節的領域,就是非. er. io. sit. 正式制度發揮作用的場所。根據以上關於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兩者關係來看俄 羅斯,我們發現,在憲法所構成的正式政治制度超級總統制的運作下,俄羅斯的. al. n. v i n 派系政治仍然存在,並且發揮著重要的補充作用;更甚者,由於俄羅斯的法治程 Ch engchi U. 度不高,正式制度無法限制非正式制度的運作,俄羅斯的派系政治甚至產生破壞 正式憲法制度的作用。5. 關於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與政治文化的關係,則必須更進一步說明三者間 的關聯與差異。正式政治制度指的是憲法的規定,是一套非常明確的規則;非正. 5. 正式政治制度在法治程度不高的國家愈容易遭受非正式政治的破壞。Haruhiro Fukui 及 Shigeko N. Fukai 認為非正式政治主要相對於正式政治。正式政治是由於權力在位者為增進群體的公眾利 益,將現存的政治規則制定成一套以資遵循的政治秩序;非正式制度則是補充正式制度功能不足 所發展而來的,其所追求的是少數人的利益。Peter Nan-shong Lee 採取韋伯的途徑來定義,認為 正式政治是依據一套客觀規則運作的政治活動,相對而言,非正式政治是指以個人關係、傳統權 威或個人魅力來運作的政治活動。 4.

(10) 式政治制度則是政治菁英實際的憲政運作與政治行為的表現,而這套非正式的規 則包含受限於憲法以及憲法所未規範的部分,甚至包括政治菁英間默認採取違憲 的政治規則或行為,基本上這套非正式規則並不付諸於文字,純粹是政治菁英間 所習慣且傾向採取的行為規則,是一套不明確且十分彈性的規則。而政治菁英的 非正式制度運作規則通常來自於過去政治文化的影響,政治菁英的非正式政治制 度恰好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傳統。因此,我們有必要再進一步區別非正式 制度與政治文化的關係和差別。一般說來,政治文化是一種無形且較為抽象的概 念,而非正式政治制度則是政治菁英實際政治行為的表現。政治文化與非正式政. 治 政 大 是非正式政治制度的內在本質與精神。俄羅斯雖然已經實行民主政治,但在傳統 立 治制度兩者可說是一體兩面,非正式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具體表現,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影響下,俄羅斯仍存在非正式政治制度的運作習慣,也就是政治菁英. ‧ 國. 學. 仍然脫離不了過去派系政治的運作習慣。因此,持政治文化論者都認為政治文化. ‧. 與非正式制度如派系政治、強人政治是影響俄羅斯政治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y. Nat. er. io. sit. 俄羅斯的制度設計與實際運作存在極大的落差。我們觀察發現,俄羅斯的政 治體制與經濟體制具有強烈的二元色彩;亦即俄羅斯在政治與經濟運作上,都發. al. n. v i n 生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同時存在的現象,並且非正式制度有凌駕正式制度之 Ch engchi U 勢。在政治方面,俄羅斯的超級總統制與派系政治並行;在經濟方面,資本主義. 市場經濟與地下經濟並行。6依據新制度主義,一項制度之所以可以形成且運行, 乃是因為此制度的交易成本較低。如果以新制度主義的角度來解釋俄羅斯這種特 殊現象,便可以得到如下的推論:對於俄羅斯的政治精英而言,超級總統制容易. 6. 美國布魯京斯研究所的嘉迪(Clifford Gaddy)和艾克斯(Barry Ickes)指出,整個俄國經濟已 成了一種很典型的「虛擬經濟」 (virtual economy) 。所謂「虛擬經濟」 ,指的是俄國官方雖然仍有 各種有關物價、工資、歲入、歲出等數字,但這些換算而來的數字卻無任何意義,真正的俄羅斯 經濟早已退化到接近原始狀態的以貨易貨的程度。政府的稅收有四成為實物收入,而後又以實物 發放;由於工廠沒有薪水,甲工廠和乙工廠的契約得彼此用以貨易貨的方式交易。而當以貨易貨 成為主要經濟往來,諸如設備更新等需要貨幣中介的活動當然也不可能發生,阻礙俄羅斯的經濟 發展。Gaddy Clifford and Barry W. Ickes, “Russia’sVirtual Economy, ”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1998), vol.77, no.5. 5.

(11) 形成總統、政府與國會的對立與決策僵局,造成兩敗俱傷;而派系傾向運用檯面 下的協議、磋商或憲法體制未規定的圓桌會議來運作,再加上派系政治原先就是 政治菁英所熟悉的運作方式,因此比起超級總統制更容易達成共識與妥協,且讓 雙方得利。而在經濟方面,由於俄羅斯國內資金短缺,以貨幣或融資貸款來進行 交易是成本極高的方式,因此企業改由以貨易貨或地下經濟的方式來進行交易, 不僅避免通貨膨脹與盧布下跌的風險,更可以逃避政府的課稅。在正式市場運作 不良下,非正式經濟的部分補充了正式經濟制度的不足,滿足了企業和人民的需 求。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都以私人關係為主軸,政治人物以私人關係作為爭取權. 治 政 大 便是一種權錢交易。簡而言之,以私人關係為主軸的非正式制度是一個觀察與研 立. 力的工具,企業也以私人關係作為爭取經濟利益的方式,政治與經濟兩者結合,. 究俄羅斯的重要途徑。. ‧ 國. 學 ‧. 制度學者在比較政治的領域,選取不同制度的國家作比較,藉以比較出較穩. y. Nat. 定的政治制度。但是,如果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國家運作,卻產生不同的結果,. er. io. sit. 這可能表示制度因素不是關鍵的,而是制度之外因素。制度雖然扮演著重要的因 素,但如果俄羅斯選擇了總統制或內閣制,難道就一定會比起實行超級總統制相. al. n. v i n 對穩定嗎?這個答案令人質疑。採取與俄羅斯同樣是超級總統制的國家是否與俄 Ch engchi U. 羅斯一樣都具有政治不穩定的特色?另外,一項新制度在實行之初,都必須經歷 一段適應與學習摸索的過程。在正式制度未成為普遍接受的規範時,非正式制度 的運作會在這個初期階段扮演重要的調節功能。由於俄羅斯的政治文化中的派系 政治仍然相當強烈,因此俄羅斯雖已進入民主制度,但政治派系的運作方式在正 式制度框架下仍然會繼續存在。在一個不以制度為框架來運作的情況下,政治的 不確定較大。再者,以府會衝突或制度設計的角度來分析,並無法解釋葉爾欽為 何突然開除齊諾梅爾金與普里馬柯夫兩位總理,因為,這兩位總理是葉爾欽任內 中獲得國會支持度極高的總理;反之,如果以權力的角度來分析,葉爾欽因為兩 位總理的勢力凌駕總統,威脅到總統地位,因而將其開除,才是最合理的解釋。 6.

(12) 因此,完全從正式制度層面來分析,雖可以從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俄羅斯政治,得 出一個最為廣泛的解釋,但無可否認地,正式制度途徑無法解釋所有的事件,甚 至某些重大的事件。. 制度研究可以分為上游(制度抉擇) 、中游(制度運作)和下游(制度影響) 三個大的領域。7制度包含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吳玉山以這三大領域來分析 俄羅斯的正式制度-超級總統制8,而派系政治是相對於超級總統制的非正式制 度,因此,本文也欲以這三大部分為主軸,依序分析俄羅斯的非正式制度-派系. 治 政 大 釋俄羅斯為何發展出派系政治的原因,是制度淵源;第二部分闡述俄羅斯派系政 立. 政治的產生、派系政治運作的方式與派系政治運作對俄羅斯的影響。第一部份解. 治運作的情況,是制度的實際運作;第三部分是派系政治運作對俄羅斯政治的影. ‧ 國. ‧. n. al. 上游:制度 抉擇的研究. 派系政治的形成. 制度所造成 的影響. er. io. sit. y. 制度本體. Nat. 影響制度抉 擇的因素. 學. 響。. Ch. 中游:制度 運作的研究. engchi. i v下游:制度 n U 影響的研究. 派系政治的運作. 派系政治的影響. 圖一:制度研究的上、中、下游 資料來源:吳玉山,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的影響與作者的新增。. 7. 吳玉山, 「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的影響」 ,中國政治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論文 研討會論文,民國九十年一月。 8 吳玉山, 「合作還是對立?半總統制府會分立下的憲政運作」 ,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 討會,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7.

(13) 本文嘗試採取派系政治的方式來分析俄羅斯的政治不穩定的原因,期望能以 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提供另一個觀察、解釋或預測俄羅斯政治的方式。派系政治 是俄羅斯政治制度下的隱形結構與非正式運作機制,受到正式制度一定程度的制 約,因此,本文的派系政治分析架構也會包含非正式制度的部分,希望運用此派 系政治來分析俄羅斯政治,可以達到兼顧制度分析與非制度因素分析的目標。. 第二節 文獻分析. 政 治 大 國派系政治的案例研究。對於俄羅斯派系政治的專論性論文相對稀少,但是在俄 立. 關於派系政治的研究方面,可分為兩類,一是派系政治的理論,一是關於各. ‧ 國. 學. 羅斯國內的政治分析性評論中,則相當豐富。許多俄羅斯的政治觀察家都以派系 政治的角度來分析俄羅斯政治局勢的變化。這表示,以私人利害關係為主軸的派. ‧. 系的確是俄羅斯政治的中心。俄羅斯人在分析政治事件時,一定清清楚楚地說明. sit. y. Nat. 所有政治人物間的關係,確立彼此的立場,以作為分析的基礎。關於蘇聯的權力. al. er. io. 政治與繼承,學者趙春山也以派系政治的鬥爭來分析。9學者吳玉山則對中國大. v. n. 陸的派系鬥爭與經濟政策辯論有精詳的論述。10關於中國大陸方面、台灣、日本. Ch. engchi. i n U. 與韓國等國家,學者都曾經作過派系政治的研究。11. 以下的文獻分析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份首先整理學者們所提出的派系政治 基本架構分析理論;第二部份則舉出學者們對蘇聯派系與俄羅斯派系政治的分 析。由於目前學者對俄羅斯政治派系並未建立完整的理論架構,因此第三章將嘗 試運用基本的派系理論與學者目前對俄羅斯派系的分析,建構一個較完整的模. 9. 趙春山,《蘇聯領導權力的移轉-從列寧到戈巴契夫》(台北:桂冠,民國 79 年)。 吳玉山, 《遠離社會主義》 (台北:中正,民國 85 年) 。吳玉山, 「中國大陸派系鬥爭與經濟循 環互動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民 85),NSC84-2414-H002-037。 11 Lowell Dittermer, Haruhoro Fukui and Peter N. S. Lee, Informal Politics in East As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8 10.

(14) 型。. 一、 派系政治理論. 關於研究派系的理論主要以研究中國大陸的派系政治最有系統。本論文在派 系政治的理論上引用幾位重要學者對派系的定義、關係與結構。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是研究派系理論的始祖。白魯恂(Lucian W. Pye)以政治文化觀點分 析中共派系政治,為派系政治奠定穩固基礎;鄒讜(Tang Tsou)則對黎安友的. 治 政 大 Dittmer)與吳玉山則是結合派系政治與制度研究。此外,陳明通對台灣派系的 立. 派系觀點作出修正與批判,提出非正式團體來取代派系的概念。羅德明(Lowell. 研究也是值得參考的資料。. ‧. ‧ 國. 學. 1. 派系的定義. y. Nat. er. io. sit. 傳統上中西方均對派系持負面的看法,認為派系是破壞團結、搞小組織、結 黨營私的集團。事實上,派系是人類很普遍的小團體現象。關於派系的定義,西. al. n. v i n 蒙(Herbert A. Simon) : 「派系為組織內的『非法』團體,目的是為改變現存的組 Ch engchi U. 織,以恢復、保持或增進派系成員的權益。派系使用未經允許的方法,企圖改變. 組織目標或基本思想,或者使妨礙他們的人離開或調至其他單位。」史塔(John Bryan Starr)則定義為:「派系是基於相同意識型態和先入為主觀念而組成的團 體。」不過,拜萊(F.G. Bailey)並不認同史塔的定義,他認為: 「派系是一個團 體,缺乏意識型態作為共同合作的基礎,成員的甄選,是經由領導者,依據與成 員之間的互助交易關係。」黃德北則認為: 「派系是一個基於共同利益而緊密結 合的非正式團體,它的目的在贏得壓倒性的優勢權利。」蘇嘉宏則提出一個較具 綜合性的定義:「由具有思想上共同基礎的成員所組成非正式政治團體,其間存 在著某種特定關係網絡以維繫其凝聚力,而以權力與利益的取得、維持和擴大為 9.

(15) 期主要的目的。」12上述定義不一,相當程度說明了學者對派系思維的差異。. 2. 派系結構的特性. 派系是一種由隨附依從(clientelist ties)關係所形成的動員結構,這樣的關 係有幾項特點,黎安友指出派系結構的特性是(1)它是兩人間一對一的關係(2) 派系成員間以交換好處培養關係,並瞭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3)派系成員的財 富、社會地位並非完全平等(4)上述關係成員彼此間相當了解,但彼此權利義. 治 政 大 並非單一,其成員可同時建立多種關係。 更確切的說,派系的基本構成單元是 立 務關係卻隱晦不明(5)派系成員擁有自由意志可隨時參加或退出(6)派系關係 13. 二方聯盟,所謂的二方聯盟,進一步根據藍得(Carl H. Land’e)的定義,派系指. ‧ 國. 學. 的是一種存在於兩個個人之間,以交換恩惠(favors)及提供及時所需(needs). ‧. 為目的的自願性協議。二方聯盟所彰顯出來的一項重要行為是交換,交換可以說. y. Nat. 是因結盟所產生的一項義務,雙方都必須履行,不管結盟的雙方地位平等或有上. er. io. sit. 下之分,否則結盟關係將不存在。為此,交換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當交換是目 的時,提供的是對方恩惠或及時所需的東西;當交換最為一種手段時,其目的主. al. n. v i n 要適用來表示持續結盟的意願,或證明盟誼的持續存在。 依據威列頓的分析, Ch engchi U 14. 俄羅斯派系也是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tie)所構成的二方結構,具有私人化. 12. 賴榮偉, 「中共政治研究之派系模式探討」, 《東亞季刊》,第 29 卷,第 4 期(民國 87 年秋), 頁 112。 13 Andrew J.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Mar. 1973) ,轉引自李英明,《中國大陸學》 (台北:楊智,民國 84 年) ,頁 58。 14 「恩庇-依隨」關係(patron-client)是一種附著於既存政治社會體制中,不平等權利地位行 動者間的非正式、特殊互惠關係。它的存在反映出統治菁英或恩庇對體系中非個人化的威權領導 方式極端不信任,必須依賴廣泛而活絡的初級團體關係,去完成各種政治、社會、及經濟目標。 侍從主義通常存在於不對等的權力與地位的行動者間,其中「恩庇者」具有較高的權力地位, 「依 隨者」透過對恩庇者的效忠和服從來換與生活所需的資源;但依隨者通常亦擁有恩庇者所缺乏或 急需的資源,如此兩者的交換關係才有可能建立,亦即雙方皆持有對方所需,而在政治社會經濟 領域中相互依存,雖然依隨者通常是較弱勢的一方。Carl H. Lande,“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eliam,” in Steffen W. Schmidt, James C. Scott, Carl H. Lande and Laura Guasti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轉引自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 (台北:月旦,民國 84 年) ,頁 13-14。 10.

(16) (personal) 、互惠性(reciprocal) 、權力不對稱性(asymmetrical)以及相互依賴 性(interdependent)的關係及性質。基於權力不對稱的上下從屬關係,派系結構 中,領導人在上,追隨者在下。派系的互惠性是領導人提供政治與經濟利益,追 隨者以效忠領袖來回報,而兩者對交換的資源具有需要性,因此,領導人與追隨 者兼具相互依賴性。茲將派系結構簡單以下圖表示:. 派系領袖. 提供政治利益. 立. 政 忠誠治 大. 與經濟利益. 效忠. ‧ 國. 學. 派系追隨者. ‧ y. Nat. n. al. er. io. sit. 圖二:派系基本結構圖. i n U. v. 二方聯盟有如一「附加物」(addenda),既附加在既有體制上,也需要藉助. Ch. engchi. 其他的體制來加強。就前者而言,派系反映出被附加體制功能的不足,例如在某 些官僚體系內,上級長官與某些特定部屬發展出二方聯盟關係,造就一批所謂的 「班底」,顯示在既有的官僚體系內,無論是指揮系統、行政效能、或是人才引 用、功績制度上都出現了問題。就後者而言,它反映出二方聯盟在本質上存在著 「可靠性」(reliability)與「可信任性」(trustworthy)的問題,也就是聯盟的本 身在確保交換義務的履行上,缺乏穩固的保障。特別是這些義務的履行往往不是 法律管轄的範圍,或者法律的救濟與不履行的損失不相當,甚或者交換本身是違 法的。因此,二方聯盟必須假藉外來力量來強化交換義務的履行。. 11.

(17) 派系是二方聯盟所構成一套人際網絡的總稱,是一種「準團體」 (quasi-group)。這個準團體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卻缺乏共同標準的「成員身份 與權利義務」。派系也是一種非正式的團體,其「非正式」的特質,表現在下列 幾個方面: (1)派系的結盟關係基於戰略的考慮,可能對外公開為人所知,或可 能不對外公開或極力保密。 (2)派系成員的引進,多由派系領袖或核心幹部私下 為之,而非經由公開的甄選,特別是對背後擁有一定勢力的新進成員更是如此。 (3)派系成員的引進,並無一定的標準,來源也很廣泛,只要符合彼此的需要, 即可結盟成為派系成員。 (4)新進成員的加盟,並無一定的正是成員登記手續, 而是靠成員彼此間的一種認定。15. 立. 政 治 大. 羅德明和吳玉山指出,黎安友所主張的隨從依附關係具有三種面向:共有的. ‧ 國. 學. 屬性、階層性與互惠性。互惠性是這種關係的目標;階層性則是這種關係所建立. ‧. 起來的形式,是一種上下垂直的面對面關係;而共有的屬性則是人建立此關係的. io. al. er. 者具有共同利益的結合關係。16. sit. y. Nat. 主要基礎。簡言之,這是一種特別型式的領導者與跟隨者的關係,是一種上下位. n. v i n 再者,黎安友又提出派系的組成可分為「簡單派系」與「複合派系」 。簡單 Ch engchi U. 派系就是以單一領袖為核心,與他人建立起隨從依附的關係,從而使其成為派系. 的成員。而複合派系則包含一些次級的簡單派系,以次級派系領袖間的隨從依附 關係形構而成。黎安友認為派系結構具有下列幾點特徵(1)派系成員的組成是 透過個別徵召方式而組成,所受的規範是屬於個別規範(2)派系領袖一但死亡, 整個派系就會出現樹倒猢猻散的情況,因此派系不能移轉,領袖的人脈無法繼 承; (3)派系的互動非零合性的; (4)由於派系領袖掌握資源相當有限,所以派. 15. 陳明通,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頁 16-18。 Lowell Dittmer and Yu-shan Wu,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47, no.4(Jul. 1995),pp.467-494. 12 16.

(18) 系不可能無限擴大;(5)派系無法組織化、制度化、全面性的動員。17. 鄒讜的學說基礎立足在對黎安友的批判上,黎安友認為派系是沒有任何正式 組織可限制其活動,正式組織可以擴展派系,但派系卻擁有相對於正式組織的自 主性與影響力。但鄒讜認為正式組織或建制對派系具有相當鮮明的影響力。鄒讜 以非正式團體來取代派系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是由於人員互相行為下所產生的認 同關係所形成的結果,此認同關係含有許多共通點,其共通點愈多,則非正式關 係就愈密切。18. 治 政 大 白魯恂分析關係在派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著重於關係的功能「效忠-保護」 立. 的探討。這種關係是上下垂直的網絡,但不是主顧關係,並沒有法律或其他強制. ‧ 國. 學. 的拘束,而「效忠-保護」所衍生的利益關係才是派系維繫的主因。此關係所構. ‧. 成的權力網絡,進而形成派系,具有隱性、跨制度、跨組織與跨地域與跨世代的. y. Nat. 特性。白魯恂進一步釐清派系與政策間的關聯,他認為不能過分強調政策在派系. er. io. sit. 政治中的角色,政策可能是派系的商標,但絕非派系形成的決定性基礎。派系的 形成是基於權力的考量,而派系的互動,權力位置的考量往往優先於政策的好. al. n. v i n 惡,所以只要不涉及派系權力考量,派系有可能妥協。白魯恂認為,中共政治運 Ch engchi U. 作經由派系鬥爭後,新政策才會提出,派系鬥爭的過程起於政策辯論,中間經過 路線爭論,甚至理論分歧,最終權力鬥爭浮出檯面,所有的政策、路線及理論的 爭辯都必須回歸權力因素。19. 另外,白魯恂認為政治領導人只要有職位和威望,就會有權力下層者去追隨. 17. Andrew J.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Mar. 1973) ,轉引自李英明,《中國大陸學》 (台北:楊智,民國 84 年) ,頁 61-63。 18 Tang Tsou, “Prolegomenon to The Study of Informal Groups in CCP Politics,” The Curtural Revolution & Post-Mao Reforms: A History Perspectiv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 19 Lucian W. Pye,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 Olegeschlager, 1981) 。 13.

(19) 他,發展出一個潛在支持者的網絡,不過領袖必須要能滿足這些支持者的需求, 否則這些支持者會另覓其他支持對象。. 羅德明與吳玉山將派系研究引進制度主義的概念,方法論上採取整體主義的 分析,亦即著重組織、制度對行動者的制約,以及透過制約所形成的種種社會分 析。派系不能脫離組織、制度結構性的考量,派系與制度兩者的關聯是相互滲透 的。羅德明將關係分為兩種,一是價值理性關係(value-relationship)與目的理 性關係(purpose-rational relationship) 。價值理性關係是將關係建立當成一種價值. 治 政 大 能擁有真正的政治權力基礎,但這是一種不具形式的政治基礎,不建立在擁有政 立 目標,羅德明認為價值理性關係的經營必須優先目的理性關係,如此政治人物才. 治職位上,所以這種價值理性關係是一種非正式(informal)的關係。價值理性. ‧ 國. 學. 關係的形成有幾種情況:以人的屬性為基礎、彼此具有共同的經驗、上位者透過. ‧. 個人徵召的方式形成,也可通過親戚、幕僚關係形成,還也以過去在官僚體系中. y. Nat. 的位置,而被納入這種網絡。目的理性關係則是指把關係的建立當成一種手段,. er. io. sit. 主要是透過官僚組織形成,以維護關係中每個人的職業利益。人透過官僚作為中 介,建立目的理性關係,就會擁有官方的權力,因此這一種正式(formal)關係。. al. n. 20. Ch. engchi. i n U. v. 羅德明認為非正式政治與正式政治之間的關聯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和不確定 性,不能過度高估非正式政治對正式政治的自主性與制約性。而中共政治的發展 是正式政治和非正式政治匯合的過程,並非完全由傳統派系主義所強調的非正式 政治所主導。對於正式與非正式政治間的關係,羅德明的看法是: (1)非正式政 治在整個中共政治系統中任何層次都有影響力,不過隨著層級越高,受非正式政 治影響愈大; (2)對政治人物而言,若正式政治的遊戲規則與成員對派系效忠認. 20. Lowell Dittmer and Yu-shan Wu,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pp.467-494. 14.

(20) 同相符時,更會產生廣泛影響效應,因此正式政治對於非正式有其不可忽略的影 響,中共政治人物所擁有的政治職位往往可以成為經營派系政治的主要槓桿。不 過相反地,若正式政治的遊戲規則與派系的效忠認同相衝突時,影響力將會大大 地減少,而有可能引發派系衝突。 (3)中共的政治人物會利用非正式政治關係去 匯集或增加他在正式位置的力量與地位,也會使用正式關係去擴大非正式關係的 資源。21. 3. 派系互動的特性. 治 政 大 黎安友以侍從關係為基礎,提出派系的基本假設:沒有派系能夠完全地消滅 立. 敵對派系,獲得絕對性的勝利。在這樣的前提下,進一步論述派系政治的十五項. ‧ 國. 學. 特徵: (1)派系與其他派系競爭時,一方面受到自身權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 ‧. 到內部規則的限制; (2)由於無法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因此派系首要便是鞏固自. y. Nat. 身權力,而後再求擴張權力; (3)當派系間均衡不再,或某派系得到先發制人的. er. io. sit. 機會時,它往往先暗中秘密準備,爾後再發動攻擊; (4)面對上述攻勢,其他派 系常會採取聯合方式來防禦,而此時,派系政治亦會阻止強人統治出現; (5)由. al. n. v i n 於派系常出現攻擊者,因此派系聯合缺乏穩固性,聯合成員亦隨時變更; (6)派 Ch engchi U 系聯合初期不可能建立在意識型態一致的基礎上; (7)整個派系體系決定某一重. 大決策,亦即意味著派系間以取得共識; (8)上述共識常因新的政治危機而瓦解, 產生分裂,造成新的派系產生。 (9)為削弱對方實力,各派系總是擇不手段採取 造謠、賄賂或欺騙方式打擊對手;(10)派系常會為抽象意識型態、名譽或面子 而產生衝突,各派系透過語言文字等象徵符號來誇大微不足道的問題,以顯示自 身的純正純潔;(11)派系的數量有限,因太小的派系是無法在激烈的派系鬥爭 中生存。中間派系往往是各派系拉攏的對手,以免其倒向對手;(12)政權受到. 21. Lowell Dittmer and Yu-shan Wu,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pp.467-494. 15.

(21) 威脅時,內部派系往往會維持暫時均衡來共同抵抗外侮;(13)派系鬥爭中,任 何派系均不會對各派系賴以生存的原社會制度的合法性提出質疑;(14)派系成 員必須、也要維持共識,不過這卻是相當困難。因此,要完全動員派系成員將會 是緩慢而不容易;(15)在可預見的未來,派系政治將會永遠存在。22. 陳明通在台灣派系的研究認為派系政治運作有七項特質: (1) 無毀滅性:派系僅網羅部分社會力,佔有部分社會資源,因此派系中 的任何一方通常無力殲滅對方,派系間的鬥爭多半是一種長期的纏. 治 政 大 (2) 陰狠性:由於派系均無力一次殲滅對方,因此除非有萬全的準備,派 立 鬥,大家在纏鬥中共存,敵我雙方共同維持派系整個體系的存在。. 式來攻擊對方。. 學. ‧ 國. 系都避免正面攻擊對方,通常是以造謠、中傷、賄賂,甚至暗殺的方. ‧. (3) 預防性:由於一時無力消滅對方,必須長期共存,因此對派系來講,. y. Nat. 如何保持既有資源或暗中累積資源,勝於主動出擊、消耗不必要的資. er. io. sit. 源,是故防禦姓策略是派系鬥爭的優先策略。. (4) 平衡性:派系體系中雖無力消滅對方,但也不會讓某一派系獨大。因. al. n. v i n 此如果有派系要強出頭 C h,威脅大家安全,U必遭其他派系聯合起來圍攻。 engchi. (5) 無意識型態性:派系基本上是個準利益團體,而非意識型態團體,沒 有意識型態上的敵人,因此,派系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 友。派系間的關係是既聯合又鬥爭的。. (6) 唯利是圖性:利益是維繫派系網絡存在最重要的養分,派系領導人因 為擁有足夠的資源才能網羅追隨者,派系的追隨者也因為能獲致更高 利益而獻出他的忠誠與服務,因此極大化個人的利益是派系間的行事 法則,為此派系鬥爭常常是「有派系無是非」。. 22. Andrew J.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Mar. 1973) 。 16.

(22) (7) 零和賽局:因為公部門的資源有其稀少性,例如人事、預算,對方的 增加就是自己的損失,因此每當自己爭取不到時,通常就不讓敵對派 系去擁有,因而造成僵局。23. 4. 派系互動的影響. 陳明通認為,派系是一種準政治團體,以追求公權力為手段,派系的目標在 爭取公部門或準公部門的資源,24以極大化派系本身的利益,再以所獲得的資源. 治 政 大 進行政治鬥爭。因此在派系主導下的一國政治常有如下的面貌: 立. 從事政治鬥爭,進而滋養壯大派系勢力,如此反覆循環不已。派系人物為此不斷 25. (1) 政治腐化26:派系的本質是依靠利益交換來維繫,因此一旦派系中的. ‧ 國. 學. 領導人佔據公職,不免運用裙帶主義與濫權來照顧派系的追隨者,而. ‧. 造成政治腐化。其中又以不正當轉移公共資源供派系私人使用最為嚴. io. er. capitalism)27。. sit. y. Nat. 重,小則造成分贓政治,大則形成「官僚資本主義」(bureaucratic. (2) 政府決策僵局:派系追逐公部門利益時,多半陷入一種零合賽局,如. al. n. v i n 此常使整個政治體系的決策無從產生,造成決策僵局。欲解脫此一僵 Ch engchi U. 局,通常是諸多派系共同協商,或由眾多派系之上的至高領袖決定, 保證各派系在時間上輪流獲取該利益,或空間上提供對等替代利益。 (3) 應付政治危機能力遲緩:派系常使政府決策陷入僵局,而當整個政治 23. 陳明通,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頁 22-23。 公部門指的是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機關、事業機構,準公部門指的是中央,及地方各種統合 組織,這些機構組織所具有的資源,主要是人是、預算以及決策權。 25 陳明通,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頁 24-25。 26 政治腐化是指公職人員悖離正常職責,違反既有法規以攫取金錢或地位,例如貪污、行賄; 或濫用政府威權以照顧私人,即裙帶主義(nepotism)與濫權,前者如升遷僚屬不以功績制而以 效忠或奉承的表現,後者如不正當地轉移公共資源供私人使用,或私自排除不利於私人勢力運作 的法規。 27 官僚資本主義指的是政治職位與社會上資源的相互滲透,具有傳統上以公共職位獲取私人利 益的意含,但卻比傳統上貪污更嚴重,因為傳統上貪污只肥了個人,但官僚資本主義卻把個人的 貪污與官僚體系內的派系連在一起並形成制度化,是一種結構性的貪污。 17 24.

(23) 體系面臨危機時,各派系會暗藉危機壯大自己的派系,或在危機的聯 合行動中,盡量消耗他人,避免消耗自己力量,派系間難以達到休戰, 而造成整個政治體系危機處理能力的遲緩。. 綜合以上的文獻分析,我們發現派系政治基本上是一個充滿衝突的政治。尤 其是派系在追求資源分配的過程,自然就會有衝突產生。俄羅斯受到派系政治運 作的影響,因此,政治局勢一直處於高度變動(highly dynamic)的狀態。俄羅 斯中央政府的菁英經過派系政治的運作已經經過多次的更換及重組。在政策產出. 治 政 大 停,而這些都是派系政治造成決策僵局的最佳例證。 立. 方面,俄羅斯的穩定化政策一直在緊縮與擴張中擺盪,私有化拍賣經常被迫喊. ‧ 國. 學. 從以上的定義與關係特色看來,學者只有在派系究竟是否具有固定的意識型. ‧. 態上有差異。中國大陸的派系政治在文化革命前,意識型態的確扮演重要角色,. y. Nat. 但是在經濟改革與社會變革中,意識型態已經變得比較不重要。基本上,目前各. er. io. sit. 國的派系政治強調的是利益而不是意識型態。另外,派系間雖然存在政策對立, 但是派系的劃分無法完全以政策取向來區分,應該要以派系間的利害關係來區. al. n. v i n 分,以人作為劃分的標準。由於利害衝突會產生變化,因此派系的分類也會隨之 Ch engchi U. 產生變化。一個派系可能分裂成兩個敵對的派系,派系中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派系 間轉換,畢竟,派系政治是以利益為主軸,利益產生變動,人和派系也隨之變動。. 對於派系政治中的政治精英而言,正式制度是限制派系的一個大環境,同時 也是派系可以加以利用強化自己力量的機制。例如,楚拜斯(Anatoly Chubais) 利用私有化部長的職務,結合財閥,提供賤價拍賣國營企業給財閥的私相授受方 式,也就是利用正式職位所擁有的權力,採取非正式的手段來強化自己的關係與 權力。這說明了例子正式制度如何為非正式制度所利用,也說明了俄羅斯何以會 形成官僚資本主義的結構性貪污現象。另一方面,葉爾欽在俄羅斯政壇中雖然是 18.

(24) 權力最高者,但是還是必須受到國會的制衡與政府部門的某些不合作態度所制 約,葉爾欽的權力並非完全不受限制。葉爾欽的派系政治的仲裁者角色是受到正 式制度的約束,葉爾欽必須不斷地撤換舊人馬、網羅新人馬進入其底下的派系。. 綜合以上的派系政治理論,在分析俄羅斯的派系政治,將觀察俄羅斯的派系 關係如何建立,派系的結構為何?派系的互動是否符合學者所描述的特徵?以及 正式制度對俄羅斯派系政治運作的制約。. 政 治 大. 二、 蘇聯與俄羅斯的派系政治分析. 立. 學者中以政治派系來分析蘇聯和俄羅斯政治的,有美國學者布瑞斯勞. ‧ 國. 學. (George W. Breslauer)、瑞格畢(T. H. Rigby) 、威列頓(John P. Willerton)等。. ‧. 俄羅斯方面,則只俄國學者茅(Vladimir Mau) ,28以俄羅斯的派系政策集團來分. y. Nat. 析對經濟改革政策的變動。台灣方面,則以學者王定士的派系研究最為豐富,其. er. io. sit. 所分析的對象包括車臣戰事的決策、經濟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辯論,王定士實際是 採用布瑞斯勞的理論與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來作為分析架構。大陸方面,陸. al. n. v i n 南泉等學者在《世界知識》雜誌分析俄羅斯的政治事件亦常根據葉爾欽的策略與 Ch engchi U 人事糾葛的角度出發。鄭異凡更以葉爾欽現象或葉爾欽為中心來分析俄羅斯的政 治。29以下分別簡述各學者的觀點,末了再作一個小結。. 1. 布瑞斯勞. (1) 蘇聯的派系政治. 28. 茅是俄羅斯第一任總理蓋達的助理。Vladimir Mau, “The Ascent of the Inflationist,” Journal of Democracy(1994), pp.32-35. 19.

(25) 俄羅斯的政治經常被視為是政治精英間的政治遊戲。布瑞斯勞認為蘇聯政 治、克里姆林宮學可分為兩大學派,30一是權力動機學派,另一個是政策偏好學 派。權力動機學派是克里姆林宮政治遊戲唯一全然機會主義的、拜占庭式的 (Byzantine)政治鬥爭。政策的堅持或揚棄只是用來勝過或醜化其對手而已。觀 察家的任務是透過研究文獻的發表和人事的變動,來掌握政治鬥爭誰輸誰贏的蛛 絲馬跡。此一學派的發展主要是用來分析史達林統治下的拜占庭式政治鬥爭。政 策偏好學派認為,儘管政治鬥爭是克里姆林宮政治的重要一環,然而究竟並非克 里姆林宮政治的全貌。他們認為領導階層的政治鬥爭,也包含了他們個人對於如. 治 政 大 注意研究某一特定政治人物有關文獻發表以及人事變動之外,並將其與其他政治 立. 何解決經濟、社會以及更廣泛的政治問題的政策辯論及政策堅持。此一學派除了. 局成員之言論及政策偏好作一比較,以便區別該一政治人物的政策偏好。. ‧ 國. 學 ‧. 布瑞勞斯認為: (1)追求權力乃是大部分政治體系必然的現象,幾乎沒有政. y. Nat. 治領袖故意毀損自己的權力,而且政治人物視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為得以實現. er. io. sit. 其政策偏好的不二法門。 (2)在沒有回憶錄、訪談或參與者的觀察佐證下,一般 是不可能洞察政治領袖的真實政策偏好的。我們可以觀察其公眾行為,並仔細研. al. n. v i n 究其言論,以解讀其政策承諾。然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確認這些政策 Ch engchi U 承諾是出於個人偏好,還是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 (2) 葉爾欽的領導風格. 布瑞勞斯將葉爾欽作為一個領導人分為六項角色,這六項角色分別是:可怕 的敵手(awesome antagonist) 、英雄式動員人民的政治家(heroic mobilizer of the. 29. 鄭異凡, 「葉爾欽現象析」 ,《東歐中亞研究》 ,2000 年第一期,頁 5-12。 George W. Breslauer, Krushchev and Brezhnev as Leader: Building Authority in Soviet Politics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1982),pp,8-9.轉引自王定士,「車臣戰爭研究:車臣戰爭決策 中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 ,《俄語學報》 ,第二期,民國 88 年,頁 233-2256。 20 30.

(26) people) 、家長(patriarch) 、強硬而且彈性的仲裁者(hard but flexible bargainer, stern arbitrator) 、可敬且慎重的對話者(respectful, businesslike interlocuter) 、友好的夥 伴(chummy pal)。31其中,前三項角色是屬於自我中心且強硬,後三項角色則 是屬於願意調和且具彈性的。32面對不同的環境與對手,葉爾欽所扮演的角色就 不同。其中,葉爾欽對政治精英所採取的角色就是作為一大家長式的仲裁者。所 謂家長式統治(patriarchalism)的模式就是:在政治體系中,葉爾欽自視為家長 (paterfamilias) ,擁有最大的權力;就像一家之長,擁有最高的權威,決定一切 事務。對所有政治精英而言,葉爾欽就是所有事務的最高仲裁者。家長式的統治. 治 政 大 人(personalistic leader),個人主義式的領導人是指領導人不會對制度負責任、 立 方式是個人主義統治方式的其中一種次類型,葉爾欽一直是位個人主義式的領導. 決策超越制度的限制;例如,葉爾欽在其自傳中說自己個是主管(boss)、而非. ‧ 國. 學. 官員;侍衛長科札柯夫(Alexander Korzhakov)在其回憶錄中描述葉爾欽是個集. ‧. 權主義的主管(totalitarian boss) 、真正的黨暴君(true party despot) 。布瑞斯勞認. y. Nat. 為葉爾欽個人領導風格與父親式作風破壞了俄羅斯政治的政治權力分配的秩. er. io. sit. 序,強化了個人化、非程序性與反制度化的運作,促成了政治的派系。33在整個 政治,葉爾欽(patriarch)要求其人馬對他與他的命令忠誠,對其人馬的公共與. al. n. v i n 私人生活掌控裁量權;在個人生活上給予其人馬特權,在政治生涯上給予其人馬 Ch engchi U 職位。總統辦公廳與行政部門的人員如同葉爾欽的家臣(retainer),而不像是閣 31. (1)可怕的敵手是指葉爾欽在面對對抗戈巴契夫與八月政變保守派、發動車臣戰爭時所扮演 的角色。 (2)英雄式動員人民家是指葉爾欽在 1989 年選舉獲得 90﹪選票、1991 年 8 月政變時站 在坦克車上(3)家長師是指葉爾欽對待自己的政治人馬如同家族、要求順從、在犯錯時給予赦 免,是個賞罰分明的家長(4)強硬且彈性的仲裁者是指葉爾欽為了讓國會通過基里延科的任命 案或每年的預算審查,交換地運用懇求、引誘、威脅和妥協的方式來達成交易。 (5)可敬且商業 性的對話者是指葉爾欽在與中國、東歐等中小型國家元首交涉所扮演的角色。 (6)友好的夥伴是 指葉爾欽在與西方國家元首交涉時扮演的角色。 32 George W. Breslauer,“ Boris Yeltsin as Patriarch,” Post-Soviet Affairs(1999),vol.15, no. 2, pp.186-200.除了布瑞勞斯研究葉爾欽的性個與統治風格外,其他還有(Leon Aron) 、赫夫(Jerry Hough) 、胡克斯(Eugene Huskey) 、瑞德威(Peter Reddaway) 、謝夫慈娃(Liliya Shevtsova)等 學者。 33 George W. Breslauer, “Personalism Versus Proceduralism,” in Victoria E. Bonnell and George W. Breslauer ed. Russia in the New Centry Stability or Disorder?(Westview, 2001),pp.35-53. G. Breslauer,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and Elite Stability," (November 1997), http://www.cdi.org/russia/johnson/1427.html 21.

(27) 員或幕僚,整個派系人馬以葉爾欽中心構成一個政治家庭。葉爾欽將自己視為家 長,而非行政領袖。前發言人秘書科斯提柯夫(Vyacheslav Kostikov)在其回憶 錄「與總統的情愛」( Love-Affair with a President)中提到,葉爾欽自視為一個 延伸擴大家庭的父親,享受父親式的權威,並且有權力製造機會讓其下的家族成 員向父親請求原諒。而葉爾欽人馬的回憶錄中描述了許多葉爾欽與其人馬間就像 父親與子女間的密切關係。葉爾欽經常稱蓋達是另一個自我,而楚拜斯和涅姆佐 夫就如同是他的兒子。葉爾欽在幕僚長兼葉爾欽自傳撰寫人尤馬雪夫(Valentin Yumashev)與他的照片中寫著:對葉爾欽來說,尤馬雪夫就像是他的兒子。葉. 治 政 大 背就立即解任。葉爾欽喜歡在公開場合與媒體上斥責其人馬如蓋達、楚拜斯、齊 立 爾欽是一個愛憎非常分明的人,對部下的要求十分嚴厲,部下對他的指示稍有違. 諾梅爾金,就像是父親責罵兒子一般;而這些人馬不會反抗,只有更加努力地工. ‧ 國. 學. 作來效忠葉爾欽。. ‧. y. Nat. 在俄國人民的印象中,葉爾欽是一位家長式的國家指導者。俄國的領導人均. er. io. sit. 習慣以全人民的家長自居。葉爾欽自稱是全俄羅斯的總統、全民的總統,由於葉 爾欽獨斷的作風,因此有人稱葉爾欽為「沙皇葉爾欽」。由於葉爾欽本人非常崇. al. n. v i n 尚俄國歷史上積極對西歐開放的彼得大帝,也有人稱葉爾欽是 20 世紀的彼得大 Ch engchi U 帝。葉爾欽在打破共產黨一黨獨裁,建立對外開放的民主體制方面有不可磨滅的. 功績。但葉爾欽在俄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方面卻缺乏建樹,葉爾欽在辭職講話中, 也表示他因沒有能夠兌現他對國民的很多承諾,而感到十分內疚。因此有人形象 地評價葉爾欽為「偉大的破壞者、無能的建設者」。. 葉爾欽的領導風格是蘇聯政治文化與結構的產物,反映過去俄羅斯與蘇聯領 導人的風格。為何俄羅斯無法建立一個鞏固的制度,而是個破碎的制度,乃是由 於制度的基礎不夠穩固。個人主義的權力運作方式對葉爾欽有利,可以依個人意 志獲取權力,但卻不利於俄羅斯國家與民眾的福祉。葉爾欽的領導方式削弱了行 22.

(28) 政效力,藉由操縱總統辦公廳和行政部門來強化自己的權力,遂行自己的政治目 標,與此同時,這種領導方式也強化行政官僚貪污的能力,避免正當程序的空間。 布瑞勞斯著重分析葉爾欽的領導風格,強調葉爾欽的政治運作技巧,他認為,葉 爾欽的統治方式與蘇聯時期的領導人大同小異,可說是延續了蘇聯的政治文化傳 統。. 2. 瑞格畢(T. H. Rigby)34. 政 治 大 錄(nomenklatura)為中心來分析蘇聯時期的「侍從主義」 (patron-client)。蘇聯 立. 瑞格畢在《蘇聯的政治精英》(Political Elites in the USSR)一書35中,以職官名. ‧ 國. 學. 共黨以職官名錄作為政治精英徵選的系統,透過這套制度,蘇聯的高層領導人建 立起自己的人馬和派系,蘇聯領導共黨總書記藉由人事任命權建立起全國性的管. ‧. 理機制。領導者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權力關係的考量來選擇人馬,其中,互惠. sit. y. Nat. 的關係是隨附依從的核心,派系領導人必須保護追隨者,追隨者必須對領導人展. al. er. io. 現忠誠度。蘇聯領導人藉由在黨機構中安排自己的人馬來鞏固權力,史達林. v. n. (Joseph Stalin)是個最佳的例子。侍從關係是蘇聯政治的重要結構。政治侍從. Ch. engchi. i n U. 主義在蘇聯的發展,起源自蘇聯革命後。侍從主義在地方黨部與中央機構是十分 盛行的規則與運作方式,領導人運用在黨中央委員會與黨機關人事任命,建立一 個全國性的效忠領袖的控制機制,在以此系統來貫徹其政策。史達林成功地部署 人馬打敗爭取繼承領導權位的敵手,並使自己成為最高權位的命令者。史達林的 跟隨者依賴史達林的個人恩惠,同時史達林的人馬也試圖建立自己的跟隨者,而 反過來,史達林也必須依賴其人馬所擁有的跟隨者獲得支持,來管理、貫徹其政 34. T. H. Rigby,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USSR, (Englan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0), pp.73-112. T. H. Rigby and Bohdan Harasymiw, Leadership Selection and Patron-Client Relations in the USSR and Yugaslavia(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35 所謂的職官名錄,是蘇聯各級機構的主要職位表,為一記載各重要職務人員的名冊,藉此共 黨可以進行控制人事的變動升遷。這份名冊包括社會各層面,諸如黨、政、軍、工會、報紙、工 業、科學、教育、藝術等部門的任命。 23.

(29) 策。互惠性的依賴是侍從關係的核心,權力資源是不對等的。這些現象雖然是蘇 聯時期的,但是在俄羅斯時代仍然存在。. 除了從職官名錄與共黨的組織來分析蘇聯領導人的統治方式外,伊施特 (Gerald M. Easter)從蘇聯國家體制建立的角度來分析,提出蘇聯在 1917 年 10 月革命後所建立的極權國家體制是經由私人關係網絡所形成的,而不是過去一般 理論所認為的是經由組織與制度所建築而成的。整個蘇聯國家的體制是在經歷的 將近 20 年的時間過程中逐漸形成而趨於完備的。實證研究顯示,蘇聯在革命後. 治 政 大 政策遭受到地方的忽略與漠視。相對於正式組織的結構,伊施特強調非正式的私 立. 蘇共的黨組織只控制了莫斯科中央,國家正式組織的命令在地方無法發揮作用,. 人關係在建構蘇聯政治與經濟體系的作用,列寧利用這批革命同志的私人關係網. ‧ 國. 學. 絡來確保組織與制度建立過程的控制力和統治力。36這個觀點解釋了在正式制度. er. io. sit. y. Nat. 之中。. ‧. 建立的過程中,非正式的私人關係有助於正式制度的建立,並且附屬在正式制度. 3. 威列頓(John P. Willerton).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威列頓認為俄羅斯雖然民主化,但是並未降低非正式聯繫與法治外安排的重 要性,加上制度的混亂與運作不良,更進一步增加菁英運用非正式的運作途徑。 威列頓對蘇聯派系政治的侍從主義有深入的分析37,威列頓從派系政治的途徑來 分析葉爾欽的幕僚與用人,將葉爾欽身旁的人馬區分為兩類:一類是長期的同僚 (long-term proteges、如葉爾欽在斯維得諾夫斯科 Sverdlovsk 及莫斯科的同僚)、. 36. Gerald M. Eas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Postrevolutionary State Building Soviet Russia Reexamined,” World Politics,vol.48(July 1996),pp.551-578. 37 John P. Willerton, Patronage and Politics in the USS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威列頓分析蘇聯的派系政治附著在整個共黨官僚的層層體制(bureaucratic hierachies)之 內的,具有中央化(centralised)、分層化(stratified)的特性。蘇聯時期高層領導在沒有監督與 制衡機制的政治環境下,極易透過賦予政治權力給部屬,建立起效忠自己的派系人馬。 24.

(30) 另一類是短期的庇護者(short-term client,以學界出身的顧問及七大財閥為主);如 果以其組成份子層面來分析,葉爾欽用人包括各種派系,早期雖然以蓋達等激進 改革派人士為主,但也在總統辦公廳方面任用彼得洛夫(Yurii Petrov)、斯科柯 夫(Yurii Skokov)等保守派份子;38威列頓對兩類人馬的劃分主要以關係來區分。 1993 年及 1995 年葉爾欽面對國會兩次大選反對派勢力增強,開始增加其他中派 人士的入閣,甚至包含少數保守派。雖然葉爾欽一直被稱為改革派,但葉爾欽的 政策偏好並不固定。許多改革派人士在 1995 年車臣戰事後正式與葉爾欽分道揚 鑣,但是,葉爾欽對此並不感到憂心,他隨時聯合不同勢力的人馬來穩固自己的. 政 治 大. 地位,葉爾欽一直維持一個有效的政治聯合來對抗其他新舊政治聯合的對抗。. 立. 另外,除了人馬之外,葉爾欽尤其在面臨政治與經濟危機時,一定會尋求政. ‧ 國. 學. 治同盟(political allies)。葉爾欽的政治盟友主要有經濟領域的部會首長、利益. ‧. 團體領袖與地方領導人。魯須柯夫(Yurii Luzhkov)與葉爾欽在過去就是好友,. y. Nat. 1996 年總統大選時,魯須柯夫為防止共產黨復權力挺葉爾欽,對葉氏連任貢獻. er. io. sit. 不小,但魯須柯夫在第二度當選莫斯科市長後,開始展現問鼎克里姆林宮之心, 犯了葉爾欽的大忌,甚至與普里馬柯夫結成政治盟友,兩人由是反目。普利馬可. al. n. v i n 夫的情況相似,葉爾欽為化解共產黨和反葉勢力杯葛,拔擢普利馬可夫為總理, Ch engchi U 希望藉由普里馬柯夫鎮住國會的反對壓力,但普里馬柯夫卻不僅與國會合作良 好,且成為俄羅斯民意支持度最高的政治人物、流露出角逐總統寶座之意,葉爾 欽就出奇不異地將普里馬柯夫解職。威列頓將葉爾欽底下的兩類人馬與政治盟友 稱為葉爾欽網或葉爾欽集團(Yeltsin network, Yeltsin team ) ,這些人主導著俄羅 斯的政治決策。. 4. 傑森(Donald N. Jensen). 38. John P. Willerton, “Post-Soviet Clientelist Norms at the Russian Federal Level,” in Graeme Gill ed. , Elites and Leadership in Russian Politics(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pp.52-76. 25.

(31) 傑森認為俄羅斯目前同時並存四種決策模式,而主要以是侍從政治的決策模 式為主。傑森認為每一項政策均會對不同的個人或團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利益與損 害(benefits and costs),根據政策對不同對象所造成的損益來區分,提出四種決策 型 式 , 亦 即 多 數 政 治 (Majoritarian politics) 39 、 利 益 團 體 政 治 (Interest group politics)40、侍從政治(Client politics)、企業家政治(Entrepreneurial politics)。41. 侍從政治是指某一特定團體受惠,而廣大社會利益卻受損的政策。由於只有. 治 政 大 的社會民眾的總和損失雖大,但平均之後,個別的利害損失微小,可能會漠視或 立 特定個人或團體受惠,因此受惠者會有強烈的動機進行組織行動與遊說;而廣大. 忽視這些政策;如果想要取得權益,則必須大量動員民眾,不僅成本龐大、效果. ‧ 國. 學. 也不佳。委託銀行(authorized bank)的設立即是一例。侍從政治通常是私底下秘密. ‧. 進行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侍從團體會在政府或國會中尋求保護者,因此,. er. io. sit. y. Nat. 侍從政治中貪汙受賄的現象高於多數政治。42. 傑森認為如果俄羅斯是民主政治,則政府政策必須達到能代表大多數人利益. n. al. 39. Ch. engchi. i n U. v. 多數政治是指能使多數人獲益,但也相對使多數人遭受損失的政策;例如,退休金的福利制度, 亦即幾乎所有俄羅斯人能獲得退休金,但他們同時也必須支付社會福利制度的負擔。由於這類政 策議題廣泛,牽涉到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使得俄羅斯的公眾輿論十分薄弱,而這類政策是屬於 經常性的重要議題。利益團體在這類政策上的活動力與影響力較低,人民亦無較大意願去加入利 益團體;另外,這類政策的制定通常是經由政治制度規則決定。 40 利益團體政治相對於多數政治,是指使相當少數且特定團體受惠,並使另外一群特定團體利益 受損的政策;例如,私有化,亦即如果政府決議將國營企業以低於市價水準的價格出售給某一金 融工業集團,同時將使其他金融工業集團利益相對受損,其中,最佳的例子是 1995 年金融工業 集團合作向政府提出的抵押拍賣(loans for shares)。1997 年因抵押到期,國營企業開始進行私有 化拍賣,葉爾欽原先默許金融工業集團私下協調分配國營企業股份,但突然宣佈競標拍賣應由最 高標者獲得,引發金融寡頭間的戰爭。公眾輿論在利益團體政治中幾乎無影響力,而是幾乎只有 利益團體在政策議題中相互激烈競爭,以防自己的利益受損。 41 Donald N. Jensen, How Russia Is Ruled --1998,取自自由歐洲電台網站 http://www.rferl.org/nca/special/ruwhorules/policy-6.html. 42 企業家政治是使整個社會大部分受惠,而小部份社會利益嚴重損害的政策;例如,軍事改革、 縮減煤礦產業、土地改革。由於這類政策的受惠者眾多,可以惠及整個社會,則反而使得眾群團 體企圖推動此一政策的動機較弱,無法團結起來;相反的,此一政策的利益損害雖是少數,但這 群少數反對者卻經常能組織起來,成功地迫使政策無法推行,反而在這項政策議題中獲勝,因而, 此類政策並未能順利制定與執行,經常處於延宕無法推行的局面。 26.

(32) 的標準,屬於多數政治或企業家政治;但事實上,俄羅斯的政策是由少數人所決 定,少數人利用其優勢地位與資源把持政策制定權,經常形成少數人獲益的局 面,因而利益團體政治與侍從政治較符合俄羅斯的決策模式。而傑森所指的侍從 政治正是派系政治。. 5. 茅(Vladimir Mau). 俄羅斯國內學者雖然傾向以派系來分析俄羅斯的政治,但較有系統的分析只. 治 政 大 等觀念,亦即茅雖然用派系這個名詞來界定政治人物的政策立場,但實際上,茅 立 有茅。不過,茅強調是的政策的分析,並提及派系的某些互惠、從屬的侍從主義. 的分析方式不是用傳統的派系理論,而是用政策集團途徑。43茅認為不同的政治. ‧ 國. 學. 勢力掌握政權,其實行的經濟政策就不同,因而造成經濟的不穩定與波動。茅將. ‧. 俄羅斯的政治人物分為兩大派系,一派是俄羅斯的改革派,屬於右派,傾向控制. y. Nat. 通貨膨脹,稱為反對通貨膨脹派(anti-inflation faction) ;而中間派與共產黨、農. er. io. sit. 民黨等左派則傾向以通貨膨脹為代價換取高就業率,提倡補助企業來提振生產, 稱為贊成通貨膨脹派(pro-inflation faction)。俄羅斯政府的組成份子在經改初期. al. n. v i n 改革派是主力,但後來改革派的政策對企業與人民的衝擊過大,政策力道轉弱, Ch engchi U 中間派人士紛紛進入政府,政府內部逐漸以中間派為主,並且受到共產黨佔多數. 的國會影響下,政策方面,穩定化從壓制通貨膨脹轉為以追求經濟成長為目標。 分析俄羅斯派系的主要學者是威列頓與茅,威列頓的觀點屬於權力動機學派,茅 則是屬於政策偏好學派。. 俄羅斯國內對經濟政策立場的劃分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式,茅將俄羅斯的經 濟中分為兩大派,分別是贊成通貨膨脹與反對通貨膨脹兩派;另外許多研究俄羅 斯經濟改革的學者則再細分為貨幣學派或改革、中間派與保守派,或四分法如左. 27.

(33) 派、中間偏左、中間偏右、右派,來作為派系分類和政策辯論分析的基礎。西方 學者則傾向以改革派和保守派或者改革派與反改革派來作為區分。俄羅斯學者與 西方學者對賦予政策立場名詞最大的不同在於,俄羅斯認為國內沒有改革派與反 改革派之分,所有的派別都支持改革,堅持要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改革,政策立 場的差別來自於對改革方式的差異。. 政策分析是個十分不錯的分析途徑,但是,我們會發現某些政治精英無法用 經濟政策的立場來區分他是屬於哪個派系。另外,如果用經濟政策來分,某一個. 治 政 大 問題。另外,就單純以改革派來說,改革派中的蓋達、雅伏林斯基和楚拜斯三個 立. 政治人物偏左,但是在外交政策上卻可能是偏右。因此,這樣的分類會產生某些. 人為例,三人是處於相互對立的狀態,不同陣營。蓋達是個清廉的改革派,雖然. ‧ 國. 學. 在政府中三上三下,最後選擇離開與葉爾欽反目成仇。雅伏林斯基則始終是個堅. ‧. 毅的改革反對派,對政府的所有政策加以批評,可以說是個為了批評而批評的政. io. al. er. 人民最痛恨的改革派人物。. sit. y. Nat. 客。楚拜斯雖然是改革派,但卻將財閥引進政府,結合財閥共同貪污,是俄羅斯. n. v i n 政策辯論的本質常常是政治權力鬥爭。經濟政策的辯論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 Ch engchi U. 的只是一種純學術、學理上的思辨。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均有其背後的權 力鬥爭在驅使、推動著,而這些力量才是真正主導經濟政策走向的來源。各國的 經濟政策常是政治上考量多於經濟層面,成為執政者的權力工具。觀察蘇聯時期 歷次的經濟政策辯論,克里姆林宮的權力鬥爭與派系政治是主導政策辯論的動 力。. 6. 王定士. 43. Vladimir Mau, “The Ascent of the Inflationist,” Journal of Democracy, pp.32-35. 28.

(34) 王定士借用布瑞勞斯的觀點、運用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Kremlin politics approach)探討俄羅斯的軍事、外交政策與經濟決策的過程。前蘇聯與當前俄羅 斯領導階層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意見溝通、政策辯論與及利益交換等 活動。在此過程中所運用的派系聯盟、政策辯論、說服技巧、鬥爭策略以及妥協 藝術等,統稱為克里姆林宮政治(Kremlin politics) 。而研究此一活動及現象的學 術領域,則稱為克里姆林宮學(Kremlinology)。克里姆林宮學的分析型態有兩 種:其一為純權力動機學派(pure power motives) ,其二為政策偏好學派(policy preference) 。這兩個學派的辯論集中在領導階層的動機,相互之間進行無止無休. 治 政 大 (authority-building)研究途徑,力圖調和並綜合上述兩種分析途徑。王定士認 立. 的辯論。布瑞勞斯對於上述兩種分析型態提出批判並自創「樹立權威」. 為這兩種學派同等重要。王定士進一步提出,蘇聯瓦解後,雖然俄羅斯致力於推. ‧ 國. 學. 動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改革,但蘇維埃的政治文化仍揮之不去,威權主義深深絡. ‧. 印在俄羅斯領導精英的心中,因此,克里姆林宮的政治遊戲規則並沒有實質改. y. Nat. 變,葉爾欽作為一個成功的權力平衡者,必須隨時掌握派系政治的動向,以合縱. n. er. io. al. 7. 鄭異凡. sit. 連橫的政治藝術,來鞏固其政權。44. Ch. engchi. i n U. v. 鄭異凡在「葉爾欽現象」這篇文章提出所謂的「葉爾欽現象」是指葉爾欽民 意支持度低,卻能統治俄羅斯。葉爾欽打著民主派的旗號起家,後來卻不諱言自 己是「新沙皇鮑里斯」(Czar Boris) ;葉爾欽是個集民主派、獨裁者、冒險佳、 賭徒、病夫於一身的人物,在他的統治下,俄羅斯政局不穩,經濟一團糟,葉爾 欽沒有能力使國家擺脫困境,走出危機,1999 年議會列舉五項罪名彈劾葉爾欽,. 44. 王定士, 「車臣戰爭研究:車臣戰爭決策中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 , 《俄語學報》 ,第二期,民 國 88 年,頁 233-2256。王定士,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外政策路線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 , 《俄 羅斯學報》,創刊號,民國 90 年,頁 61-97。王定士,「俄羅斯金融寡頭在民主化與經濟改革的 角色」 ,《俄羅斯學報》,創刊號,民國 90 年,頁 11-60。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現況及展望 俄羅斯自 2014 年起因克里米亞事件及烏克蘭東部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類型 教材內容 教學運用 圖片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 Dark matter appears as missing transverse momentum in col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