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職觀光科課程內涵發展之研究-以98餐旅群課程綱要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職觀光科課程內涵發展之研究-以98餐旅群課程綱要為例"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 第壹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觀光事業科課程內涵發展情形,經由分析歷次觀光科課程 內容發展,並探討餐旅群學者與高職觀光科教師對課程內涵發展之意見,瞭解我國 觀光科課程修改至今之內涵對於觀光教育的影響。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 機、目的、問題、範圍與限制,共分為五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 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與第五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技職教育在臺灣的經濟發展的歷程中,一直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許多產業界 之優秀人才都是由技職學校所培養,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骨幹,促使了臺灣經 濟起飛。隨著時代的進步,臺灣的產業結構已由勞力密集轉型成為技術密集、資本 密集的型態,以往以培育基層技術人力為主的高職教育,亦隨著此潮流開始有了體 質上的改變。近年來,為配合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變遷,技職教育體系的革新工作不 斷地進行,其中以職業學校課程所產生的衝擊為最大(劉美姿,2001) ,而隨著技職 體系的升學管道逐漸增加,高職畢業生的升學意願相對以往明顯提高,在這些內、 外在的因素影響之下,使得我國高職教育以培養基層人力的教育目標與內涵面臨了 調整的挑戰。高職教育以培育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所需之人才為目標,但現今的高 職教育不再只以培養並提供產業基層人力為主,同時也以幫助學生繼續就學深造、 協助其生涯發展為目標,這是時代背景所賦予現今高職教育的新內涵與功能(陳政 良,2006)。 教育單位因應社會變遷,需培育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因應上的具體做法乃 是從課程上的調整著手(謝再益,2001) 。課程是達成教育目標之核心,是一種有計 劃的學習活動或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學生在學校安排和教師的設計下,進行有系統 地學習經驗與活動。因此課程設計適當與否,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果,也攸關教育 目標的達成與否。課程規劃的重要性與適切程度,是影響培育之專業人力是否能配 合社會需求、得到充份發揮的關鍵影響因素,而課程標準具有規範課程發展和導引 教材內容設計之作用,因此因應國家政策、社會變遷和學生需要而加以調整修訂, 確有其必要性(吳清基、林淑貞,1994)。.

(2) 2  . 隨著經濟成長、國人休閒旅遊意願的提升以及政府以觀光行銷臺灣政策的推 動,使得我國的觀光事業開始蓬勃發展。觀光事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成長,也造成 了觀光服務人力與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而觀光專業人力的培育責任則需仰賴各級 教育單位的努力,面對龐大的觀光專業人力需求,除了供應充足之人力外,人才素 質的兼顧亦是教育單位所需注重的要點之一。為了因應觀光旅遊體系各層面的需 求,臺灣的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廣設觀光餐旅相關科系。 臺灣的觀光教育起源於 1965 年,為因應觀光逐步發展所需之大量觀光人才需 求,當時醒吾商業專科學校(現為醒吾技術學院)成立了第一所觀光科系,成為首 先開設專門培育觀光人才之學校(李福登,1994)。政府自 1965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 務教育,為了兼顧學生與求學需求,大量設立職業學校,但此時並無觀光相關類科 系的成立。1971 年,政府成立交通部觀光局,自此大力推動觀光教育,台北私立西 湖工商(現為恕德家商)於 1972 年成立觀光事業科,是全國最早成立之觀光科,而 後於 1974 年,公立職業學校臺南家商與鳳山商工亦同時成立觀光事業科,為高職設 置觀光科之先驅,有鑑於餐旅業對工作人員及服務品質的需求日益殷切,自 1986 年起,公私立高職紛紛設立餐旅相關科系以培育人才(王麗菱,2001) 。而政府為提 升觀光餐旅從業人員素質,於民國 81 年設立以觀光餐旅為主要教育的高雄餐旅專校 (現為高雄餐旅學院),以期帶動觀光專業人才素質之提升(張伊鳳,2004)。成立 高雄餐旅學院使得我國餐旅技職教育體系邁入新的里程,使觀光餐旅教育走向多元 多層的面貌(虞中慶,2007)。 在中等教育階段方面,至97學年度止,全國計有133所高中職校設有觀光事業 科、餐飲管理科、及休閒旅遊事務科等餐旅相關科系與學程,而其中設有觀光事業 科之學校共45所、設有餐飲管理科之學校則有80所(餐旅群課程發展中心,2008); 由此可見觀光餐旅教育已成現下之熱門科系,可預見未來亦將為就業市場之主流。 技職教育之課程比起一般學校更須迅速配合社會變遷與產業發展而調整,故在觀光 餐旅產業已逐漸成為臺灣經濟發展重點之一的現今,高職餐旅相關科系是否能因應 大環境之改變,有效培育出知識與專業能力兼具、具備良好服務態度與觀念的人才, 為值得探討之問題。.

(3) 3  . 觀光與餐飲產業雖互有關連,但在本質上卻仍有不同之處,一般所謂觀光業主 要包含旅遊業與旅館業兩部份,是外需性較強的產業;而餐飲業則有內需性較高的 特性,因為特性上的相異點,使得在高職教育中,觀光科與餐飲科課程之重點亦不 盡相同,而在教育部推動一貫教育的政策下,觀光科與餐飲科被劃分為同一類群至 目前已是既定事實。根據餐旅群科中心指出,民國97年(2008年)公佈之「98餐旅 群課程綱要」 ,是以95餐旅群暫綱為主體,經餐旅群課程綱要發展小組召開課程發展 會議,並舉行研習會,邀請觀光科及餐飲科教師共同與會,經討論更改而來。目前 台灣設有觀光事業科之學校共45所、設有餐飲管理科之學校有80所,顯見餐旅群中 餐飲科所佔之的比例較觀光科為重,在制定餐旅群課程內容與相關事務(如四技二 專之餐旅群專業考試科目)時,觀光科礙於數量及教師較少的限制,恐有隨餐飲科 之決策而傾斜的疑慮。因此本研究選定觀光科為研究對象,首先藉由分析觀光科歷 年課程標準來了解觀光科課程內容發展情形,並訪問餐旅群課程發展中心學者以及 觀光科教師對於98餐旅群課程綱要內涵之看法,以不同群體角度了解98餐旅群課程 綱要內涵對於觀光科課程發展之影響。研究成果期望能提供教育單位做為往後發展 課程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之內容,本研究首先針對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內容發展情 形進行瞭解,再探討觀光事業科教師與餐旅群學者之意見與建議。具體而言,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歷年高職觀光科課程內容發展情形。 二、以餐旅群學者角度探討98餐旅群課程綱要之內涵。 三、以高職觀光科教師角度探討98餐旅群課程綱要之內涵。 四、比較餐旅群學者與高職觀光科教師對98餐旅群課程綱要內涵看法之差異。.

(4) 4  .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觀光科課程內容發展情形為何? 二、餐旅群學者對98餐旅群課程綱要之內涵看法為何? 三、高職觀光科教師對98餐旅群課程綱要之內涵看法為何? 四、比較餐旅群學者與高職觀光科教師對98餐旅群課程綱要內涵看法之差異 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1.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以民國 62 年(1973 年)公佈之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民國 76 年(1987 年)之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及設備標準、民國 87 年(1998 年)公佈之商業職業 學校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民國 94 年(2005 年)公布之餐旅群課程暫行綱要以及 民國 97 年(2008 年)公布之餐旅群課程綱要為主。其中 2005 年餐旅群課程暫行綱 要以及 2008 年餐旅群課程綱要皆將觀光事業科之課程標準包含於其中。課程標準共 有 5 個版本,故全部列為研究樣本。 2.訪談對象 本研究之訪談對象有兩個群體,一為觀光科教師,以台灣設有觀光科之高職為 範圍,從中選取進行深入訪談之對象;另一群體則為課程規劃工作圈之餐旅群學者, 藉由此兩群體探討 98 餐旅群課程綱要內涵,以瞭解觀光科課程之內涵發展。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之時間從 2008 年 12 月至 2009 年 6 月止。.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針對高職觀光科課程標準(包含餐旅群課程綱要)以及餐旅群學者 與觀光科教師為研究對象,因此所得結論恐無法推論至其他科別之課程內涵發展。.

(5) 5  .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高職 我國所謂「高職」為高級中等職業學校,其範圍係指公私立中等高級職業學校 及其附設之進修高級職業學校,學校成立與運作係依據職業學校法與職業學校規程 辦理。(教育部,1994)。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除高職外,亦包含與高職一併使用職 校群科課程之綜合高中職業類科。. 二、課程內涵 「課程」定義眾說紛云,本研究所歸納之課程內涵包含教材、學科、目標、計 畫、經驗或是活動。而文中所提及課程內涵則指目標性、以及系統規劃下之課程架 構、課程設計以及專業考科。. 三、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乃編製課程之準則,旨在確立各級學校之教育目標,規劃各科課程 發展之方向,並訂定實施之方法(教育部,1993)。 我國自民國 41 年(1952 年)訂定各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以來,都以「課程標準」 稱之;民國 76 年(1987 年)與民國 87 年(1998 年)的修訂,則以「課程標準暨設 備標準」為名。而民國 94 年(2005 年)公布之課程標準稱為「課程暫行綱要」 ,民 國 97 年(2008 年)公佈之課程標準名為「職校群科課程綱要」。. 四、課程發展 課程發展的重點是強調課程目標、內容、活動與評鑑程序所發展的「歷程」 (黃 光雄、蔡清田,1999) 。本研究所稱之課程發展是指課程演進的過程,又說課程發展 係指課程經由發展的歷程與結果。. 五、餐旅群 因應技職一貫教育,教育部於民國 94 年頒佈「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 並將高職現行 8 類、70 科整併為 15 個學群,分別為:家政、餐旅、海事、水產、 農業、食品、商業及管理、應用語文、設計、機械、化工、土木建築、電子電機、 動力機械以及藝術群。.

(6) 6  . 餐旅群適用之學校類別包括家事類、商業類、農業類、海事類四種類別。而適 用之科別則有觀光事業科、餐飲管理科。. 六、觀光科 而餐旅群範圍涵蓋高職的觀光事業科、餐飲管理科,本研究所稱「觀光科」 ,為 隸屬於餐旅群之高職觀光事業科或觀光科而言。.

(7) 7  .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討論課程相關之概念、藉由文獻回顧與探討,加強對課程與課程標準 之認知,並對高職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發展做探究。內容包含課程與課程標準相關 概念分析、職業教育課程設計與發展,以及高職觀光事業科課程綱要內涵之相關文 獻,共分為三節,依序為:第一節課程相關概念分析、第二節職業教育課程發展、 第三節觀光科課程內容發展、第四節 98 餐旅群課程綱要對觀光科課程內涵之影響。. 第一節. 課程相關概念分析. 欲探究高職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之發展,首先對課程的基本概念須有清楚之認 知,本節就課程之相關概念進行了解。討論課程之定義、內涵、要素以及課程標準 之定義、修訂意義與作法等。從各層面進行探討,藉以釐清課程的相關概念。第一 部份了解課程之定義、內涵及要素;第二部份則探討課程標準之定義與修訂之意義; 第三部份則為本節之結論。. 一、課程之概念 本部份說明課程之概念,包含課程之定義與內涵,以及課程具備之要素; (一) 課程之定義與內涵 課程 (curriculum) 的概念,各學者因觀點不同,對課程的定義也有所差異。傳 統課程要求學生習得認知、技能、情意方面之技能,而如今課程則代表教育之總結, 顯示課程的定義隨著時代不斷變動更新(楊素菱,2004)。 康自立(1979)提出課程是學生在學校安排及教師指導下,所習得之經驗總和, 包括了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之經驗。周談輝(1981)亦指出課程是指學習機構所可 能提供給學生的全部學習經驗,而課程也包括了許多計畫或方案 (program) ,而計 畫方案則是科目 (course) 的累積。Saylor, Alexander 與 Lewis (1981) 之意見則包涵 了以上兩人之看法,其認為課程是科目、經驗、目標與有計畫的學習機會,此外亦 認為課程包含了教學中的教材。 楊朝祥(1984)認為課程是為一群特定之學生所編排之學習科目、活動以及經 驗之總稱,具有適當之秩序性,並能夠達成特定之目標。張天津(1984)提出課程.

(8) 8  . 是學生在學校安排下,為達成特定目標,而使學生學習必要之科目、活動以及經驗, 所接受一系列有系統、有組織、有計畫之學習活動。歐用生(1986)亦認為課程是 有計畫的 (planned) 或有意圖的 (intended) 學習活動,指學校提供的學科或這些學 科所欲達成的讀、寫、算等知識以及技能的目標;也就是具體化的課程標準、教學 指引、教科書或學校教育目標等。曾國鴻與張慶勳(1988)亦提出課程是一種學科 和教材的概念,也是學習的經驗、目標以及計劃。 陳昭雄(1992)認為課程是有計畫的設計與安排、循著一定的程序與目標而進 行。王家通(1995)也認為課程是有計畫的學習機會,亦是科目、教材、經驗、目 的以及目標。王文科(1996)提出課程以目的、目標、成果或預期的學習結果為導 向;是以學校為計畫、實施課程的主體;以學習者為對象;以團體或個別的方式實 施;以校內或校外為實施的場所或地點;以提供科目教材、知識、經驗或學習機會 為類型。Wiles 與 Bondi (1998) 則認為課程是為了獲致成果而實施的訓練;是成果 或經驗;是學校有計畫的學習內容;而且重視目的或成果。黃光雄與蔡清田(1998) 則認為課程定義相當富彈性,其最低限度可以代表學生學習科目的綱要,最大範圍 則可以涵蓋教育機構的計畫、教學與學習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甚至認為最廣義的 課程,可以同時涵蓋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與其環境互動之下的學生學習經驗。 謝淑鈴(2003)統合各學者之定義,定義課程為一發展進程,包括靜態教材內容與 動態教學活動,是教師預先設計之一系列計畫,包含目標之選擇組織(目標) 、教材 內容之編選(科目與教材)、課程之設計(計畫)、課程之實施(經驗)等向度(表 2-1-1)。 表 2-1-1 課程定義統整 年代. 學者. 課程定義. 1979. 康自立. 1981. 周談輝. 1984. 楊朝祥. 學生在學校安排及教師指導下所習得的一切經驗總和,包括 課內教學及課外活動之經驗。 課程是指學習機構所可能提供給學生的全部學習經驗,而課 程也包括了許多計畫或方案 (program) ,而計畫方案則是 科目 (course) 的累積。 課程是為一群特定之學生,所編排之學習科目、活動以及經 驗之總稱,具有適當之秩序性,並能夠達成特定之目標。. (續下頁).

(9) 9  . 表 2-1-1 課程定義統整(續) 年代. 學者. 課程定義. 1984. 張天津. 1986. 歐用生. 1988 1992. 曾國鴻 張慶勳 陳昭雄. 1995. 王家通. 1996. 王文科. 1998. 黃光雄 蔡清田. 2003. 謝淑鈴. 1981. Saylor, Alexander & Lewis Wiles & Bondi. 課程是學生在學校安排下,為達成特定目標,而使學生學習 必要之科目、活動以及經驗,所接受一系列有系統、有組織、 有計畫之學習活動。 有計畫的 (planned) 或有意圖 (intended) 的學習活動,指 學校提供的學科或這些學科所欲達成的讀、寫、算等知識以 及技能的目標。也就是具體化的課程標準、教學指引、教科 書或學校教育目標。 課程是一種學科和教材的概念,也是學習的經驗、目標與計 劃。 課程是有計畫的設計與安排、循著一定的程序與目標而進 行。 課程是有計畫的學習機會,亦是科目、教材、經驗、目的以 及目標。 課程是以目的、目標、成果或預期的學習結果為導向;是以 學校為計畫、實施課程的主體;以學習者為對象;以團體或 個別的方式實施;以校內或校外為實施的場所或地點;以提 供科目教材、知識、經驗或學習機會為類型。 課程定義相當富彈性,其最低限度可以代表學生學習科目的 綱要,最大範圍則可以涵蓋教育機構的計畫、教學與學習中 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甚至認為最廣義的課程,可以同時涵蓋 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與其環境互動之下的學生學習經驗。 課程為一發展進程,包括靜態教材內容與動態教學活動,是 教師預先設計之一系列計畫,包含目標之選擇組織(目標) 、 教材內容之編選(科目與教材) 、課程之設計(計畫) 、課程 之實施(經驗)等向度。 課程是科目與教材、經驗、目標與有計畫的學習機會. 1998. 課程是為了獲致成果而實施的訓練或教育、成果或經驗、是 學校有計畫的學習內容,而且重視目的或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各學者對課程所下之各種定義中可一窺課程的內涵,如科目、教材、目標、 計畫、活動以及經驗等,皆為各學者所認同採納。綜合各方見解以及歸納出之課程 內涵,本研究將課程定義為「具有明確目標性、並有系統地將科目、教材內容與教 學活動及相關事務加以整合規劃後,對學習者所施予之一套進程,學習者並可從此 進程中獲得學習經驗。」 ,而課程內涵包括了許多不同的面向,將課程內涵擴大來看, 可視其為教材、學科、目標、計畫、經驗或是活動(表 2-1-2)。.

(10) 10  . 表 2-1-2 課程內涵統整 明確目標性 年代. 學者/內涵. 系 統 性 規 劃. 目. 教. 科. 活. 計. 經. 標. 材. 目. 動. 劃. 驗. 1979. 康自立. 1981. 周談輝. 1984. 楊朝祥. ◎. ◎. ◎. ◎. 1984. 張天津. ◎. ◎. ◎. ◎. 1986. 歐用生. ◎. ◎. 1988. 曾國鴻與 張慶勳. ◎. 1992. 陳昭雄. ◎. 1995. 王家通. ◎. ◎. ◎. ◎. 1996. 王文科. ◎. ◎. ◎. ◎. ◎. 1998. 黃光雄與 蔡清田. ◎. ◎. ◎. 2003. 謝淑鈴. ◎. ◎. ◎. ◎. ◎. ◎. Saylor, Alexander & Lewis Wiles & 1998 Bondi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981. ◎ ◎. ◎. ◎. ◎. ◎. ◎. ◎. ◎. ◎. ◎. ◎. ◎. ◎. ◎. ◎. ◎. ◎.

(11) 11  . (二) 課程之要素 在課程研擬之初,若能把握影響課程設計之重要因素,則設計之課程將更能符 合課程理念與教育目標,有助於課程的實際推展,並對學生之學習歷程有所助益。 黃政傑(1987)認為課程涵蓋更多樣化之要素,而各要素間彼此相互關連,主要分 別為下列 8 項: 1. 目標:根據教育宗旨,確定課程目標。 2. 活動:指學習方式,如聽講、觀察、實驗以及訪問等。 3. 方法:指教與學之過程 4. 內容:指所要學習之概念、原理、事實、方法、技能、價值以及態度。 5. 資源:包含學習所需之器材、設備、書籍或指導人員。 6. 環境:指各種與學習有關連性之環境,如光線照明、通風等。 7. 評鑑:用以確知學習狀況及表現成效之方法與工具等。 8. 其他:以上七項以外之因素,如行政配合。. 從黃政傑提出之看法可看出,課程之要素符合本研究統整各家學者看法後對課 程所下之定義,包含了具有明確目標性(目標) ,以及有系統的科目、教材內容與動 教學活動及相關事務之規劃整合(活動、方法、內容、資源、環境、評鑑) 。課程之 特色係依據課程要素之選擇與安排發展而來,在課程制定前注意課程包含之各要 素,詳盡的考慮各種因素之影響,進而制定完善之課程,將有利於課程教學之進行。. 二、課程標準之概念 此部分說明課程標準定義與修訂之意義,了解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 (一)課程標準定義 課程標準,乃編製課程之準則,旨在確立各級學校之教育目標,規劃各科課程 發展之方向,並訂定實施之方法(教育部,1993) 。課程標準是教育部對學校正式課 程之規範,其中包含總綱合各科標準兩部分,前者以高職教育目標、教學科目、教 學時間以及教學實施通則為內容,後者則以各科目教學目標、教材大綱、時間支配 及教學注意事項為重點(黃政傑、李隆盛,1996)。.

(12) 12  . 課程標準是課程實施行之重要標竿及依據,其妥適之規劃,可有效增進教學品 質及成效,故由此可知其制訂之重要與必要性(楊素菱,2005)。 (二)課程標準修訂之意義 課程標準為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背景之教育需求而修訂。修訂時首先檢討過去 之缺失;並從國家政策、社會變遷及學生需要等觀點審慎評估;再參考各國發展趨 勢,以前瞻式之教育理念導引課程之設計(教育部,1993) 。由此可知,每次之修訂 工作,皆須具備課程標準修訂之理念及完善規劃之方式。 吳清基與林淑貞(1994)針對課程修訂之意義,以鉅觀和微觀兩種角度提出看 法: 1、鉅觀角度 (1) 反映課程發展之時代需求:課程發展強調因應社會變遷和時代發展需 要,以求提供學生最適切之教材學習內容。因此,課程標準之建立亦應以 此為依歸,若社會環境和時代變遷有異,則課程標準當即因應修訂。 (2) 提供教材編訂之根本性依據:教材之編訂要求能有實用性,能幫助學 生有效適應環境生活之需要,因此對於過時之教材,有必要因應社會變遷 與時代發展而做有效之修訂。 2、微觀角度: (1) 課程標準總綱之修訂,其重點有三: A. 檢討課程目標之適切性:由於課程設計著眼於課程目標之導引,因 此欲求有效實用適切之課程內涵設計,必須先建立合理適切之課程 目標。 B. 分析科目與時數之合理性:課程標準總綱之修訂之最大爭議在於科 目與時數。因科目之存廢具有反應時代性教育需求之色彩。至於時 數之增減,應考慮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之前提下,合理考量酌減之 問題。 C. 確定實施通則之可能性:課程標準總綱之實施通則,包含課程編 製、教材編選、教學歷程、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評量等項目, 適切確立後,則可因應各階段課程需要,有利於各科課程之實施。.

(13) 13  . (2) 各科課程標準之修訂,分為四項重點: A. 重訂各科教學目標:各科之總目標可顯示各科教學之重點,另考慮 各年段學生身心發展之不同特性,而做不同之規範。 B. 明訂時間分配情況:各科課程標準頒行,需明確規定各科時間分 配,以作教材分量及內容規畫之依據。 C. 擬定各科教材綱要:各科教材綱要研訂,應是歷次課程標準修訂之 重點,必須就各級教育各科應教授之年級,分別依整體課程教材架 構之規劃,作各科整體有系統之教學活動。 D. 提供各科教學實施方法:各科教材實施原則、實施程序、實施方式 及教學評量等,應作明確之規定,以便教師在教學活動實施中,能 有所憑依。 綜觀課程標準總綱與各科課程標準訂定之重點可知,再修訂課程標準的的首要 步驟,皆為先確立目標,再以目標為標準,配合當代環境之需求,對科目、教材內 容、實施方法以及相關事務等作一系列完善規劃。 (三)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沿革 我國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從第一次公布正式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至今,已共有 7 種版本,分別為民國 42 年(1953 年)由教育部公布之「各類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 準」 、民國 53 年(1964 年)修訂公布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 、民國 62 年(1973 年)修訂公布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民國 76 年(1987 年)修訂公布之「各 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與設備標準」 、民國 87 年(1998 年)修訂公布之「職業學校各 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吳祥茂,2002),以及民國 94 年(2005 年)公布修訂之 「職業學校各類群暫綱暨設備標準」與民國 97 年(2008 年)修訂公布之「職業學 校各類群課程綱要暨設備標準」共七版。 自民國 86 年(1997 年)起教育部進行技職體系一貫課程之規劃,除著重縱向 課程之銜接與連繫外,類科建構之規劃理念著重以「群」為課程發展單位,將相近 的科系歸納成群,將技職體系下三百多個科系規劃成 17 個類群,透過群的共同(核 心)課程建構相近科系的共同發展平臺(張伊鳳,2004)。經過數年之規劃,教育.

(14) 14  . 部於民國 94 年(2005 年)公布了新的職校課程標準(95 課程暫行綱要),其為技 職體系教育之一貫課程。而於民國 97 年(2008 年),正式公布了 99 學年度將實施 之「職業學校課程綱要」(表 2-1-3)。 表 2-1-3 歷年之課程標準 公布時間. 課程標準名稱. 民國 42 年(1953 年). 各類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 民國 53 年(1964 年). 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 民國 62 年(1973 年). 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 民國 76 年(1987 年). 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與設備標準. 民國 87 年(1998 年). 職業學校各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 民國 94 年(2005 年). 職業學校各類群暫綱暨設備標準. 民國 97 年(2008 年). 職業學校各類群課程綱要暨設備標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觀我國課程標準之修訂,約以 10 年為周期。課程標準需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 需要而不斷提出修訂,並為求提供學生最合適之教材學習內容。 課程標準依照著課程核心概念具有明確目標以及有系統的科目教材內容與教學 活動及相關事務之規劃整合發展,總綱之內容以高職教育目標、教學科目、教學時 間以及教學實施通則為主,而各科標準則以各科目教學目標、教材大綱、時間支配 及教學注意事項為重點。綜言之,課程標準需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需要而不斷提出 修訂,並為求提供學生最合適之教材學習內容,應有隨時能適切調整之工作準備。. 三、小結 課程內涵包括了許多不同的面向,將課程內涵擴大來看,可視其為教材、學科、 目標、計畫、經驗或是活動,本研究將課程定義為,是指「具有明確目標性、並有 系統地將科目、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與相關事務(如設備、行政、評鑑等)加以整 合規劃後,對學習者其所施予之一套進程,而學習者能從此進程當中,獲取學習之 經驗。」 ,欲從課程內涵來深入探討課程,應從各觀點予以探究,則更能趨於完善。 而課程標準是為課程施行之重要標竿,課程標準需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需要而.

(15) 15  . 不斷提出修訂,為求提供學生最合適之教材學習內容,應有隨時能適切調整之工作 準備。 由課程之定義探究,主要核心概念可分為兩部分: (一)具有明確之目標性; (二) 有系統之規劃(包含教材內容與教學相關事務等) 。回顧課程要素以及課程標準之修 訂等概念,可發現其所闡述內容,皆符合本研究針對「課程」所下之定義。如課程 要素包含了目標(具有明確目標性) ,以及活動、方法、內容、資源、環境、評鑑(有 系統地將科目、教材內容以及教學活動與相關事務之規劃整合) ;而課程標準訂定之 內容,亦皆為先具有明確之目標性後,並將教學所需知的事項規劃定訂定於其中, 如總綱包含了教育目標,以及教學科目、教學時間以及教學實施通則;各科標準亦 闡述了各科目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大綱、時間支配及教學注意事項。.

(16) 16  . 第二節. 高職教育課程分析. 暸解課程與課程標準定義,並歸納出課程之主要核心概念後,本節將依據課程 核心概念為主體:一、具有明確之目標性,二、有系統之整合規劃(包含科目、教 材內容與教學活動及相關事務) ,進一步探討高職教育課程之目標性與系統性規劃。. 一、高職教育課程之目標性 此階段探究課程標準教育目標演進,並針對各學者提出之職業教育課程特質中 包含「有目標性」之部分進行探討,藉以了解高職教育之目標性為何。 課程標準包含總綱以及各科標準,總綱之職業課程目標為各科標準發展課程內 容時之依循,而各科標準亦有其適切之各科教育目標。各時期之課程標準所確立之 職業教育目標為因應各時代之國家需要與社會背景,會有所更動,以求有最適切之 目標準則,以下針對各版本之課程標準中之職業教育目標做一瞭解(表 2-2-1)。 民國 42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中,並無訂定職業教育目標,而是以職 業學校法與職業學校規程中第一條「職業學校應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 針,以培養青年生活之知識,與生產之技能」為目標。(教育部,1953)。 民國 53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職業教育之目標為「職業教育之目標,在 培養並增進青年實用之職業知識、技能及服務道德,以配合國家發展經濟建設,人 力資源之需求。」(教育部,1964)。 民國 62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職業教育之目標為「職業教育之目標,在 培養並增進青年實用之職業知識、技能及服務道德,以配合國家發展經濟建設,人 力資源之需求」(教育部,1973)。 民國 76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與設備標準之職業目標為「職業學校以教授 青年職業知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 (教育部,1987) 。 民國 87 年之職業學校各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中對於職業目標之闡述則為「職 業學校教育,以充實職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進生涯發展、.

(17) 17  . 培育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目的」 。其中並延伸說明為實現此目的,需輔導學生達到 充實職業知能,培育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陶冶職業道德,培養敬業樂群、負責 進取及勤勞服務等工作態度;提升人文及科技素養,豐富生活內涵,並增進創造思 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培養繼續進修知興趣與能力,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 展之基礎(教育部,1998)。 民國 94 年,也就是目前高職正使用之「職業學校各類群暫綱暨設備標準」,針 對職業教育目標的部分,與民國 87 年版本之教育目標幾無差異,但因應高職科系劃 分群科學習的新方向,另外提出了群教育目標與科教育目標,其中群教育目標由教 育部依照類群分別訂定,而科教育目標則指出各校應依據職業學校教育目標、群教 育目標、學校特色、產業與學生需求等條件,訂定明確之科教育目標(教育部,2005) 。 此時教育部給予了各校各科更大之自主權力。 於民國 97 年修訂確立之職業學校各類群課程綱要暨設備標準,明定教育目標為 「職業學校以教導專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培育實用技術人才,並奠定其生涯發 展之基礎為目的」 ,而此次之群教育目標訂定已不再由教育部為主,而給予各群科中 心學校自行依照「○○群教育目標:1.培養學生具備○○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 業領域之學習或高一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2.培養健全○○相關產業之實用 技術人才,能擔任○○領域有關○○、○○、○○、○○及○○等工作。」之原則做適切之修 訂,科教育目標亦由各校各科依據職業學校教育目標、群教育目標、學校特色、產 業與學生需求等條件,訂定其明確之科教育目標(教育部,2008)。 表 2-2-1 歷年課程標準職業教育目標之考量層面 年代\項目. 學生專業習得. 民國 42 年. ◎. 民國 53 年. ◎. ◎. 民國 62 年. ◎. ◎. 民國 76 年. ◎. ◎. 民國 87 年. ◎. ◎. (續下頁). 國家建設需求. 經濟、產業需求. 學生生涯發展. ◎. ◎.

(18) 18  . 表 2-2-1 歷年課程標準職業教育目標之考量層面(續) 年代\項目. 學生專業習得. 民國 94 年 民國 97 年. 國家建設需求. 經濟、產業需求. 學生生涯發展. ◎. ◎.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歷年之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從初次公布至今,經過多次修訂而略有不同。所有 版本之共通點皆為有培養學生具備職業相關知能為目的。除以之外,民國 42 年的暫 行課程標準,因屬草創所以未另行訂定更適切之職業教育目標,以培育學生專業習 得為主;民國 53 年至民國 62 年之版本,可看出職業教育另一主要目標為配合國家 發展;而至民國 76 年起職業教育目標轉變不再以國家發展為首要目的,而是培養支 持國內經濟、產業所需;到了民國 87 年職業教育目標除了仍有培養基層技術人才 外,亦開始注意學生繼續升學之需求,提出了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進生涯發展等 目標;實施職業一貫教育後,持續對提供實用之技術人才以及學生生涯發展為關注 之焦點,並以「群」為單位,讓各群屬科系各自之目標,加強課程規劃之依據。 由課程標準之目標訂定,可知其規劃前具有明確之目標性,從配合國家發展建 設需求,教育目標以國家發展為首要目的,至後來皆開始兼顧學生技能習得、生涯 發展以及經濟、產業需求,逐步演變至今,所訂定之職業目標開始兼顧了各層面之 需求。 高職課程標準中之教育目標明確,而針對我國職業教育目標,各學者亦提出看 法。陳昭雄(1992)認為職業教育目標兼顧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林騰蛟(1995) 針對職業課程目標部分,認為其課程的目標兼顧質與量上配合勞動市場之需要,同 時滿足學生生涯發展的需求。李大偉與王昭明(1997)認為職業教育課程是在培養 學生就業所需的能力,和為將來踏入社會工作行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做準備。 因此,其課程設計應注重專門與普通教育領域中的知識和經驗的組合。認為職業教 育目標需兼顧學生學業與實務能力表現並考量社區、工商業界與就業市場的需求。 張添洲(2000)認為技職教育的使命在於以技術訓練人才,以人才改造技術,並且 賦予個人謀生的知識與技能,豁達生活與職業適應能力,直接促進生產力,間接帶.

(19) 19  . 動社會之經濟能力與文化性。其認為職業教育課程之目標具有兼顧社會、企業界、 個人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之特色(表 2-2-2)。 表 2-2-2 各學者對職業教育目標特色看法 學者. 年代. 陳昭雄. 1992. 林騰蛟. 1995. 李大偉、王昭明. 張添洲. 1997. 2000. 對職業教育目標看法 職業教育目標兼顧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 目標兼顧質與量上配合勞動市場之需要,同時滿足學 生生涯發展的需求 兼顧學生學業與實務能力表現並考量社區、工商業界 與就業市場的需求 職業教育課程之目標具有兼顧社會、企業界、個人發 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之特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所以對於職業教育課程之目標性,根據課程標準發展的過程與各學者提出之看 法,可歸納出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會因應時代變遷兼顧各層面之需求,綜言之可分為 社會環境需求(包含國家發展、經濟、業界需求) 、學生需求(如專業能力習得與生 涯發展需求)。. 二、高職教育課程之系統規劃 根據本研究提出之課程核心概念中,有系統之規劃包含了將科目、教材內容與 教學活動及相關事務做一完善之統整。本部分首先針對高職課程標準中所訂定之內 容演變作探討,再分析其所提之科目、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及相關事務之內容特色, 並配合各學者對職業教育課程提出之意見進行分析,藉以了解高職教育課程之系統 規劃。 (一) 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系統規劃內容演變 課程標準中記載內容是由第一次公布之課程標準,經過歷次之實施後針對缺失 作改進,並配合社會演變而逐步修訂發展,使課程標準之內容愈形詳細完備。.

(20) 20  . 民國 42 年的「各類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共有農業、工業、商業、醫事、 家事與海事共六類科標準,此時期之課程標準,無各類學校教育目標的訂定,唯指 出所包含之教學科目與其每周教學時數表,以及各教學科目之課程目標、時間支配、 教材大綱與實施方法(教育部,1953)。 民國 53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之各類科課程標準內容與 41 年版本相 同,為此時期之職業類科分為農業、工業、商業、水產、護理、助產暨家事共六類 科。課程標準,已有各類學校教育目標訂定,並包含之教學科目與其每周教學時數 表,以及各教學科目之課程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與實施方法(教育部,1964)。 民國 62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共有工業、醫事、農業、商業、家事 以及海事水產六種類科標準,此時每一類科除了各自類科之課程標準外,教育部也 於課程標準公布後不久另行頒布了各類科設備標準以為參考(教育部,1973)。 民國 76 年之「各類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及設備標準」,共有工業、醫事、農業、 商業、家事、水產六種類科標準,此時設備標準與課程標準已同時修訂公布,此時 期課程標準內容,包含了總綱(含教育目標、各科教育目標、課程結構說明、教學 科目以及每週教學節數表、實施通則) ;教學大綱(含一般科目、專業基礎科目、各 科專業與選修科目)以及設備標準(教育部,1987) ,讓課程標準之內容愈形詳細, 系統規劃了教學所必須使用到之科目教材與教學事務。確立了課程標準以總綱、教 學大綱與設備標準三部分為發展主軸的原則。至民國 76 年課程標準之涵蓋內容幾確 立完成,為公布之各部分標準內容之適切性,因隨年代與社會科技變遷,教育目標 因而改變,課程標準內容也隨著有所調整,以因應各層面需求。 民國 87 年課程修訂時,著重於共通統合與整體觀念的精神,並由原本之學時制 改為學年學分制。鑑於前一版本之課程標準有必修、選修科目缺乏彈性;授課時數 無法依地區學生需求彈性調整;實習課程時數太少;課程大綱與業界需求無法適切 配合;課程教材未隨科技進步同步修訂等缺失(饒達欽,1996) ,不再以類科為範圍 公布課程標準,而以科系(如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為公布之對象,並 對內容做更詳盡之修訂,希望能更廣泛周延的自「教育目標」設定,到「各科規劃」、 「課程架構」及「實施通則」,作一完整的課程規劃(吳昭蓉,2000)。綜觀此時之.

(21) 21  . 課程標準訂定重點為:刪減艱深、不實用之課程內容,並減少教學科目(每學期不 超過 10 科),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賦予學校更大辦學空間,預留百分之 15 至 35 的校訂科目空間供各校開設各式特色科目、逐步落實課程自主原則,為學校本位課 程建立基礎,增加學校自主課程的彈性空間(許陣興,2002)。 民國 87 年之課程標準內容包含了總綱(教育目標、各科教育目標、教學科目、 學分數及每週授課節數表、校訂科目參考表、實施通則) ;教學綱要(一般科目、專 業及實習科目、校訂參考科目)以及課程標準三部分(教育部,1998)。 民國 94 年與民國 97 年之「各類群課程綱要暨設備標準」 ,為技職體系之一貫課 程規劃,著重縱向課程之銜接與連繫,類科之建構以「群」為課程發展單位,將相 近的科系歸納成群,將技職體系下三百多個科系規劃成共 5 類 17 個群,透過群的共 同(核心)課程建構相近科系的共同發展平台。民國 87 年之課程標準經實施後,仍 有一些待改進之缺失,如課程內容無法連貫、學校本位課程無法完全落實、現有師 資無法配合等,所以此時期一貫課程標準的設計,亦期望能達到重視職場導向規劃 核心能力及繼續學習能力;擴大學校辦學和課程自主空間、發展校本位課程;兼顧 學生升學與就業;力求課程設計上下銜接等目標(李隆盛等人,2005)。而此時課 程標準之內容則為:總綱(教育目標、各群科教育目標、群核心能力、群科歸屬與 設置規範、課程架構、教學科目與學分數、校訂科目規劃原則、實施通則) 、教學綱 要(一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及設備標準。與民國 87 年不同的是增設了群科 目標與能力說明;在教學綱要中則刪除了校訂參考科目的部分(表 2-2-3)。.

(22) 22  . 表 2-2-3 課程標準系統規劃內容 規劃之內容(科目與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及相關 年代. 說明 事務). 民國 42 年. 教學科目以及每週教學時數表、各科課程標準(課 程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實施方法) 各類學校教育目標、教學科目以及每週教學時數. 民國 53 年. 增訂各類學校教育 表、各科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時間支配、教材 目標 大綱、實施方法). 民國 62 年. 同上. 另頒設備標準. 總綱(教育目標、各科教育目標、課程結構說明、 民國 76 年. 教學科目以及每週教學節數表、實施通則) ;教學 增設設備標準 大綱(一般科目、專業基礎科目、各科專業與選 修科目)與設備標準 由原本之學時制改 總綱(教育目標、各科教育目標、教學科目、學 為學年學分制,以科. 民國 87 年. 分數及每週授課節數表、校訂科目參考表、實施 系為公布課程標準 通則) ;教學綱要(一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 之對象,校定科目增 校訂參考科目)與設備標準 多。 總綱(教育目標、各群科教育目標、群核心能力、 技職一貫教育課程. 民國 94 年. 群科歸屬與設置規範、課程架構、教學科目與學. 設計,以群為發展核. 分數、校定科目規劃原則、實施通則) 、教學綱要 心,擴大學校本位, (一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與設備標準. 內容重新適切規劃。. 總綱(教育目標、各群科教育目標、群科能力、 民國 97 年. 群科歸屬與設置規範、課程架構、教學科目與學. 正式確立新課程標. 分數、校定科目規劃原則、實施通則) 、教學綱要 準 (一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與設備標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23  . 初次公布之課程標準只記載了教學科目的相關內容,至民國 53 年才增訂了各類 學校教育目標,提供課程內容發展的方向;而至民國 63 年課程標準開始,才於隔年 另外頒訂設備標準以供參考,到了民國 76 年設備標準才與課程標準同步公布實施; 至民國 87 年,課程標準之架構大致底定,惟內容開始配合教育政策與歷次課程標準 實施後之缺失做較大幅度的調整,民國 87 年遊學時制改成學年學分制,課程標準訂 定也不再以類別為單位公布,改為以科為單位分別公布課程標準;民國 94 年之課程 標準則配合技職一貫教育,重視學校本位,以群為核心發展課程標準,至民國 97 年公布將於 99 學年度實施之課程標準,依然維持此一模式。 (二)系統規劃下之高職教育課程特色 前述本研究所定義課程之「系統規劃」 ,包含了將科目、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及 相關事務做一完善之統整,並配合明確目標施予學生。現今高職使用民國 94 年公布 之課程標準,內容編排架構主要分為總綱、教學綱要以及設備標準三部分,總綱主 要闡述教育目標與教學科目及學分數分配;而教學綱要則說明各教學科目(包含一 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之教學大綱;設備標準則規定了所需之教學設備為何。實 施通則載明學校課程之編制與實施,須依據課程標準作統籌之規劃及適切規劃,為 課程施行之參考準則。 民國 42 年至民國 62 年之課程標準中,並無針對整體課程標準之實施通則說明, 惟在各教學科目後列載實施方法以為參考。民國 76 年之課程標準中開始有了實施通 則的載明,告知教學者亦應注意,其針對教育目標、課程設計、科目表、教學大綱、 教學方法、教學評量以及輔導活動七項事務擬定了參考依據。 民國 87 年課程標準之實施通則針對課程編制、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評量 與教學輔導五項教學相關事務做了說明(教育部,1998)。民國 94 年課程標準中之 實施通亦闡述了課程設計、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評量四項相關事務並增訂了 教學設備規劃、與行政配合兩項,共六項教學相關事務訂定了建議與規範(教育部, 2005) ,以利校園中教學行為之進行。以下就民國 87 年與民國 94 年實施通則中課程 設計(編制) 、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評量內容中相同之重點逐一說明,探討高 職課程標準編撰之特色與原則。.

(24) 24  . 1.課程設計 針對學校課程設計與規劃,在課程標準實施通則中明載,其須以課程標準暨設 備標準為依據;而課程發展,應以部定必修科目為基礎,以科為單位,發展各科校 訂必選修科目,落實學校辦學特色;在專業科目及實習(含相關實驗、實務科目) 的 教學上應以實務為核心,輔以必要的理論知識,以配合就業與繼續進修之需求,並 兼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之能力;各科目教學綱要 所列之教材大綱,可視學生程度、社會需要及科技之發展酌量增減,各單元教學時 間亦可視實際需要酌量調整。 2.教材編選 對於教材編選與教學實施上,學校應鼓勵教師針對學生程度編選適性教材,以 利學生學習;教材選擇應顧及學生學習經驗、社區及學生需求,並配合科技之發展, 使課程內容與生活相結合,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 3.教學實施 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教學綱要、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以達成教學之預期目標;教師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改善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以 符合科技進步與時代要求。 4.教學評量 因應職業教育兼顧實作與應用能力之培養,評量方法應採取多元評量方式,如 觀察、口試、筆試、實作與檔案等評量,可按單元內容和性質,針對學生的作業、 演示、心得報告、實際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現,相互配合使用。 而民國 94 年增訂之教學設備規劃與行政配合,重點分別說明如下(教育部, 2005)。 5.教學設備規劃 各校校訂科目之設備應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經費籌措、現有設備適用情形妥善規 劃,以利教學實施學校應考量現有空間及設備,並參酌部定設備標準,優先增置不 足之基本設備,以滿足教學需求為原則。.

(25) 25  . 6.行政配合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與教師三者間需密切配合,使課程標準推行得以順暢。 實施通則將課程設計、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評量、教學設備規劃與行政 配合等教學相關事務做了詳細的闡述,並配合總綱、教學綱要以及設備標準三部分 訂定之詳細教學科目與教材內容,系統地將課程做了規劃,以讓教學者得以參照實 施課程教學。 而對於系統性規劃下之職業教育內涵,各學者亦提出相關看法。陳昭雄(1992) 認為職業教育課程有課程內涵直接反應科技進步;教材彈性化以因應地方性差異; 教學方法多樣化,配合學科特色;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並重;教師兼具行業技 術專家、教學專家與輔導專家的身分;設科招生透過嚴密的人力規劃;設備昂貴, 屬於高成本投資七項特色。 而林騰蛟(1995)指出職業教育課程規劃以職業調查、學生調查和能力分析等 資料做為依據,並考慮社會文化、教育哲學、科技變遷與環境生態等因素,同時為 因應技術革新與快速變遷,保持著課程規劃的機動與彈性;而針對課程內涵則指出 其不應侷限在特定行業的相關知識,而應提供較廣泛的知識、技能、道德、態度、 價值判斷和敬業精神;認為課程實施應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使學生的學習經驗能和 工作世界相結合,建立並維持良好的建教合作關係,使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對於 課程評鑑則認為職校之課程評鑑分為內效性 (in-school success standards) 與外效性 (out-school success standards) 二大效標,就內效性而言,在校學生之學習評鑑包括 認知、技能、態度與價值等方面,評估標準須與就業市場所期望的工作水準一致。 就外效性而言包括雇主對畢業生的工作滿意度、畢業生學用一致的程度、畢業生工 作的滿意度與升遷的情形等。 李大偉與王昭明(1997)認為職業教育除了目標性之特色外,亦有其他特色如 下: 1. 重點性 職業教育課程重點不應只侷限於某一特定領域的相關知識,而是要提供更廣泛的知 識技能、道德、價值觀、創造與統整的能力,幫助學生畢業後能應用於工作職場中。.

(26) 26  . 2. 內效性 職業教育之成效評估在學校內的評量上,不論是以學科的知識或應用能力來評量, 其標準都必須與就業市場所期望的工作水準一樣。 3. 外效性 職業教育課程實質成效的評估,最終須以畢業生在職場的適應與表現為評估的標 準。例如,良好的技術能力、有效率的工作、創業能力、雇主對畢業生的工作滿意 度等,都是評估課程成效的重要指標。 4. 關係性 職業教育提供企業所需的技術人才,企業也提供各種意見、資源、建教合作等協助 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學校與企業的關係,也是決定職業教育課程發展與成效的 重要因素。 5. 反應性 職業教育課程必隨著經濟發展,適時反映科技的快速變遷並須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與 要求,才能使畢業生獲得良好的工作機會與升學機會。 6. 支援性 職業教育課程的執行,要靠相關資源的密切配合如學校建築、設備、器材、教學資 源、教師與行政人員等,方能有效且成功地實施。 7. 投資性 職業教育因須支付各種機器設備添置、維護更新材料與能源的耗費,因此其投資成 本比其他領域的教育投資成本來得高。所以職業教育須有充裕的經費配合, 其課程 方能正常有效運作。 張添洲(2000)則認為,職業課程有課程內涵反應社會進步,隨科技進步而不 斷改進及調整;教學方法多樣化,以配合各學科之特色;重視由各校自編之課程與 教材,以兼顧社區不同需求,並由各行業間保持密切配合;課程由研究發展中心規 劃;各校圖書室設備及資源較為豐富;課程評量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以實作 或應用能力來考量學習成就;注重修正回饋共七項。.

(27) 27  . 有系統之規劃包含了將科目、教材內容與教學相關活動及事物做一完善統整, 綜觀四位學者針對系統性規劃下的職業教育課程提出之看法,內容皆包含成科目、 教材內容以及教學活動與相關事務兩部分之中(表 2-2-4)。 表 2-2-4 各學者之職業教育課程特色分類 學者. 年代\內涵. 陳昭雄. 1992. 林騰蛟. 1995. 科目、教材內容. 教學活動與相關事務. 課程內涵、教材. 教學方法、評量、教師、 招生、設備. 課程內涵、課程規劃. 課程實施、課程評鑑 內效性、外效性、關係. 李大偉 王昭明. 1997. 適宜性、重點性. 性、反應性、支援性、 投資性 教學方法、各校自主性、. 張添洲. 2000. 課程內涵、教材. 課程規劃單位、設備、 評量、回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上述學者所針對職業教育課程所提出之看法皆包含了系統規劃之科目、教材內 容,以及教學活動與相關事務等,清楚呈現「課程」所涵蓋之系統規劃內涵。 從課程標準實施通則與各學者提出之看法,可從中發現許多相似之概念,統整 後能協助了解系統規劃下之職業教育課程特色為何,茲將實施通則針對六項教學相 關事務以及各學者看法整理歸納後,發現在系統性規劃上職業教育課程特色有課程 即時反映社會科技變遷;教學方法彈性、多樣化;重視實作能力培養與評量;教學 設備多元化四項特色(表 2-2-5)。.

(28) 28  . 表 2-2-5 系統規劃之職業教育課程特色 課程內容. 科目與教. 重視實作. 反映社會. 材教法彈. 能力的培. 科技變遷. 性多樣化. 育與評量 ◎. 教學設備 學者. 年代\內涵. 多元化 陳昭雄. 1992. ◎. ◎. 林騰蛟. 1995. ◎. ◎. 李大偉、王昭明. 1997. ◎. ◎. ◎. ◎. 張添洲. 2000. ◎. ◎.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小結 本節以目標性與系統規劃兩部分探討職業教育課程特色與我國職業教育之課程 標準,從以上文獻中可看出,職業教育課程依照課程核心內涵之「具有明確目標性」 以及「系統性規劃」為原則而發展。而綜合高職課程標準與各學者針對目標性與系 統性規劃之職業教育課程提出之看法,統整出高職教育課程之明確目標性與系統性 規劃特色如下: (一) 明確目標性 1. 課程目標兼顧各層面之需求: 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會因應時代變遷兼顧各層面之需求,綜言之可分為社會環境 需求(國家發展、經濟、業界需求等) 、學生需求(專業能力習得、生涯發展需 求等)。 (二) 系統性規劃 1. 課程內容反映社會環境與科技之變遷: 隨著時代演變,適時反映科技的快速變遷與社會進步、配合國家教育政策,不 斷改進及調整。 2. 科目與教材教法富彈性與多樣化: 職業教育課程之科目多樣化,而因應職業教育課程實務與理論並重,所使用之 教材與教學方法亦呈彈性與多元樣貌,以配合學生需求以及學科和地方性之特 色。.

(29) 29  . 3. 重視實作能力培育與評量: 專業及實習科目的教學上以實務為核心,並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評量標 準必須與就業市場所期望之水準一樣。 4. 教學設備多元化: 所需之設備與資源較為豐富,投資成本比其他領域的教育投資成本來得高。須 有充裕的經費配合,課程方能正常有效運作。 針對歷次高職課程標準修訂之探討,重點係為了解系統規劃下之課程標準中所 涵蓋項目的演進過程,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歷次課程標準實施之後的經驗累積,課程 標準的編修內容得以越來越詳細。高職課程標準不斷修正及進步,依照著明確之目 標並將教材科目等相關事務做詳細地系統規劃,符合了本研究所定義之課程核心概 念與高職教育課程特色。.

(30) 30  . 第三節. 觀光科課程內容發展. 本節以「目標性」與「系統規劃」為研究主軸,並導入本研究歸納出之高職教 育課程特色,針對民國 62 年之觀光科課程標準至 98 餐旅課程綱要,整理 5 個版本 記載內容並配合升學專業考科,以了解觀光科課程內容演進。首先說明觀光科歷年 課程標準之沿革,再以歷年觀光科課程標準的「教育目標」以及探究課程系統性規 劃內容之發展過程為本節重點,以期藉觀光科課程標準了解觀光科課程內容發展脈 絡。. 一、高職觀光科課程標準沿革 我國歷年之高職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至民國 98 年止(2009 年) ,一共有 5 個 版本,分別為民國 62 年(1973 年)公布之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中附錄的「試辦 觀光事業科教學課程標準」 、民國 76 年(1987 年)公布之「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 及設備標準」 、民國 87 年(1998 年)公佈之「商業職業學校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 民國 94 年(2005 年)公布之「95 餐旅群課程暫行綱要」以及民國 97 年(2008 年) 公布之「98 餐旅群課程綱要」。其中於民國 62 年與民國 76 年之觀光事業科課程標 準皆為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之範圍;而為配合技職一貫教育,教育部將高職之所 有科系重新分類編群,民國 94 年(2005 年)公布之 95 餐旅群課程暫行綱要以及民 國 97 年(2008 年)之 98 餐旅群課程綱要,皆將觀光事業科之課程標準包含於其中, 屬於家政類餐旅群之範圍。茲將歷年之觀光科課程標準整理如表 2-3-1 所示。 表 2-3-1. 觀光科歷年課程標準. 公佈年份 民國 62 年. 民國 76 年. 名稱 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 說明 屬商業類,試辦性質. 試辦觀光事業科教學課程標準 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及設備標準—. 屬商業類. 觀光事業科. 民國 87 年. 商業職業學校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 屬商業類. 民國 94 年. 95 餐旅群課程暫行綱要—觀光事業科. 屬家政類餐旅群. 民國 97 年. 98 餐旅群課程綱要—觀光事業科. 屬家政類餐旅群.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 31  . 至目前為止(民國 98 年) ,我國高職觀光所使用之課程標準為民國 94 年公佈之 95 餐旅群課程暫行綱要,於民國 97 年公佈之 98 餐旅群課綱,則預計在 99 學年度 正式啟用。 觀光科在高職教育的定位,於民國 62 年第一次試辦時隸屬於商業類科之中,至 民國 94 年因應技職一貫課程推動,才與餐飲管理科一起被劃分至家政類的餐旅群當 中,此一轉變對於觀光科在課程內容上安排是否有所影響,亦將在本節進行歸納瞭 解。. 二、觀光科教育目標發展 本部份包含觀光科群科歸屬的探討,以及分析教育目標的演進。 (一)群科歸屬 觀光科於民國 62 年設立時,被歸在商業類的範圍(教育部,1973),而一直到 了技職一貫教育的實施,教育部於民國 94 年高職的 8 類、70 科整併為 15 個學群, 分別為:家政、餐旅、海事、水產、農業、食品、商業及管理、應用語文、設計、 機械、化工、土木建築、電子電機、動力機械以及藝術群(教育部,2005) 。而觀光 科則於此時與原本同為商業類之餐飲科劃分到了餐旅群當中。 而至民國 97 年公布之「98 餐旅群課程綱要」中,明訂餐旅群包含之科目為觀 光事業科(本研究所稱之觀光科)以及餐飲管理科(本研究所稱之餐飲科),(表 2-3-2)。 表 2-3-2 餐旅群之類科歸屬表 適用學校類別. 家事類、商業類、農業類、海事類. 適用科別 . 觀光事業科、餐飲管理科. 資料來源:教育部 (二)教育目標 將觀光科課程標準目標發展,配合高職教育課程明確目標性之特點目標兼顧社 會環境需求(包含國家發展、經濟與業界需求)與學生需求(包含專業能力習得以 及生涯發展需求)。以下探討觀光科目標歷年之演變(表 2-3-3)。.

(32) 32  . 民國 62 年之觀光科課程標準,是商業類群中試辦性質之科目,其課程標準屬草 創階段,其教育目標為「使學生對觀光科事業之意義、特性、範圍、發展歷程及其 多目標之功能有正確之基本概念,以促進其對專業知識學習之動機及興趣。」 (教育 部,1973) 。此時期之觀光科由於為試辦性質,尚在起步階段,其目標以教導學生認 識觀光事業為主,考慮的層面為學生需求。 至民國 76 年之觀光科課程標準,其教育目標修訂為「依據商業職業學校教育目 標,傳授有關觀光、餐旅等基本知識和實用技能,使能具有擔任觀光、餐旅等之經 營、管理及服務等能力」(教育部,1987)。此時觀光科教育已逐漸成熟,目標重點 為應付觀光產業需求與學生專業能力的習得。 民國 87 年之觀光課程標準中之教育目標:觀光事業科以培育觀光、餐旅事業之 作業人才與基層管理人才為目標。為達成此一目標,應加強: (一)傳授有關觀光、餐旅之基本知識和實用技能。 (二)培養觀光、餐飲之基層作業與服務知能。 (三)涵養誠信、勤奮及熱忱之工作態度(教育部,1998)。 民國 87 年之觀光科教育目標,仍以培育觀光基層人才以應付觀光產業需求與學 生專業能力的習得為重點。 而技職一貫教育下之 95 餐旅群暫行課程綱要以及 98 餐旅群課程綱要中,其設 立之教育目標從職業學校目標、群教育目標以至科教育目標的層次逐步訂定,觀光 科包含於餐旅群當中,而餐旅群之教育目標為: (一)培養學生具備餐旅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高一層級專 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二)培養健全之餐旅業初級服務與技術人才,並能擔任餐旅領域有關之旅行社業 務、旅館暨餐廳服務或食物製備之工作。 而對於科教育目標則給予各校各科極大之自主性,規定「各校應依據職業學校 教育目標、群教育目標、學校特色、產業與學生需求等條件,訂定明確之科教育目 標。」(教育部,2005)。此時期觀光科教育目標由各校之觀光科自行訂定,為餐旅.

(33) 33  . 群目標,除了依然以產業需求及學生之專業習得為重點外,亦開始兼顧了學生繼續 進修的生涯發展需求。 表 2-3-3 歷年觀光科教育目標統整 年份. 學生需求. 社會環境需求. 使學生對觀光科事業之意義、特 民國 62 年. 性、範圍、發展歷程及其多目標之 功能有正確之基本概念,以促進其 對專業知識學習之動機及興趣。 依據商業職業學校教育目標,傳授 使能具有擔任觀光、餐旅等之經. 民國 76 年. 有關觀光、餐旅等基本知識和實用 營、管理及服務等能力。 技能。 傳授有關觀光、餐旅之基本知識和 觀光事業科以培育觀光、餐旅事. 民國 87 年. 實用技能;培養觀光、餐飲之基層 業之作業人才與基層管理人才為 作業與服務知能;涵養誠信、勤奮 目標。 及熱忱之工作態度。 一、餐旅群教育目標:. 一、餐旅群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具備餐旅群共同核心能. 培養健全之餐旅業初級服務與技. 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高 術人才,並能擔任餐旅領域有關 一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之旅行社業務、旅館暨餐廳服務 或食物製備之工作。 民國 94 年 二、觀光事業科教育目標:. 二、觀光事業科教育目標:. 各校應依據職業學校教育目標、群 各校應依據職業學校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學校特色、產業與學生 群教育目標、學校特色、產業與 需求等條件,訂定明確之科教育目 學生需求等條件,訂定明確之科 標。 民國 97 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教育目標。 同上. 同上.

(34) 34  . 綜觀觀光科之課程教育目標發展,由民國 62 年試辦時以學生專業習得需求為目 標,認識觀光事業之相關知能與內涵,至民國 76 年、與民國 87 年時期之教育目標 轉為以提供產業需求為重點,並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爾後配合民國 94 年之職業 教育一貫課程發展而亦開始重視學生生涯發展之需求,至民國 97 年之教育目標亦 同。 2005 年(民國 94 年)與 2008 年(民國 97 年)之餐旅群課程綱要為技職一貫 教育,以群為中心發展課程,此時期除了科教育目標之訂定外,亦增訂了期望學生 具備的「群核心能力」。在 95 暫綱當中,提到之核心能力為:培養基礎餐旅英文與 會話之能力、具備餐旅基本服務技巧之能力、培養基本安全與衛生之能力、培養餐 旅產品的基本製作之能力、增進餐旅相關產業認識之能力。而在 98 餐旅群課綱當 中,其刪除了 95 餐旅群暫綱中增進餐旅相關產業認識之能力,並增列了具備餐旅相 關產業產品的製備與操作能力,以及具備正確的餐旅業從業服務態度及職場倫理等 兩項核心能力(表 2-3-4)。 表 2-3-4. 98 餐旅課綱與 95 餐旅暫綱核心能力比較 版本. 餐旅群共同核心能力 1.培養基礎餐旅英文與會話之能力。 2.具備餐旅基本服務技巧之能力。. 95 餐旅群課程暫行綱要. 3.培養基本安全與衛生之能力。 4.培養餐旅產品的基本製作之能力。 5.增進餐旅相關產業認識之能力。 1.具備餐旅英文與會話之基礎能力。 2.具備餐旅服務技巧之基本能力。. 98 餐旅群課程綱要. 3.具備安全與衛生之餐旅服務基礎知能。 4.具備餐旅產品製作之基礎能力。 5.具備餐旅相關產業產品的製備與操作能力。 6.具備正確的餐旅業從業服務態度及職場倫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5) 35  . 核心能力的訂定,幫助觀光科在教學上有更具體的目標,讓課程得以依照此明 確目標制定安排,達到更好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二、觀光科課程之系統規劃內容 系統規劃之高職教育課程特色,包含課程內涵能即時反映社會環境與科技之變 遷、課程教材考量配合學生需求以及學科和地方性之特色,富彈性與多樣化、重視 實作與應用能力的評量,以及教學設備多元化。本部分以職業教育課程特色為依據, 了解觀光科之課程標準系統規劃內容發展情形。 首先針對高職課程特色中之課程內容能及時反映社會環境與科技變遷、科目及 教材教學方法富彈性與多樣化、重視實作與應用能力的培育與評量之特性,並配合 由商業類至餐旅群的轉變來探討觀光科課程架構,包含一般課程、專業課程與校訂 課程比例之演變,以及觀光科專業科目之比重與開課內容,以了解現今觀光科課程 發展情形。並針對教學設備多元化,探究觀光科課程標準之教學設備訂定情形。 (一)觀光科課程架構發展 民國 62 年之試辦觀光事業科課程標準,此時期之試辦觀光科課程標準並無訂定 選修科目,其教育目標為「使學生對觀光科事業之意義、特性、範圍、發展歷程及 其多目標之功能有正確之基本概念,以促進其對專業知識學習之動機及興趣。」 ,目 標以認識觀光事業為主,課程修訂強調增加技能實習的時數,以符合職業教育以實 用為主之需求(李大偉與王昭明,1989),所以專業科目比例佔了約 55%,一般科 目則只有 45.1%(表 2-3-5)。 表 2-3-5. 民國 62 年觀光科課程架構 科目別. 節數. 百分比. 一般科目. 100. 節. 45.1%. 專業(含實習)科目. 122. 節. 54.9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民國 76 年觀光科課程標準正式被編入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當中,此時對於教 學科目之訂定更完善周全,除了一般科目外,把專業必修科目分成了基礎專業科目.

(36) 36  . 以及專業科目,也增設了選修科目,並說明學校得依本身條件、社會需要、學生要 求加以選開,惟應達表列之應選節數(教育部,1987)。 其一般科目所佔之比例為 70 節(32.4%);專業必修科目之專業基礎科目 36 節 (16.7%)、專業科目 80 節(37%);選修科目 18 節(8.4%)。專業必修科目共占了 43.7%,與民國 62 年相較,明顯降低專業課程之比重,此時期值教育部為使學校更 能發展自身特色,學生更能配合志趣(李大偉與王昭明,1989) ,故在課程中增加了 選修科目,供各校自行選開,增加了課程之彈性化程度,學校可自行選擇 26 學分之 選修科目開課,佔課程比例 12%(表 2-3-6)。 表 2-3-6. 民國 76 年觀光科課程架構 科目別. 節數. 百分比. 70. 節. 32.4 %. 專業基礎科目. 36. 節. 16.7 %. 專業科目. 72. 節. 33.3 %. 26. 節. 12 %. 一般科目 專業必修科目 選修科目 資料來源:教育部. 民國 87 年課程修訂開始逐步落實學校本位課程,增加了校訂科目空間,並兼顧 學生就業與進修需求,此時期課程架構,一般科目為 68 學分(42%),專業及實習 科目 50 學分(30.9%),校訂科目共為 44 學分,比例為 27.1%,其中必修為 12-16 學分,選修為 28-32 學分(表 2-3-7)。 表 2-3-7. 民國 87 年觀光科課程架構 部定必修. 類. 校訂科目. 別. 一般科目. 學分. 百分比(%). 68. 42%. 專業及實習科目. 50. 30.9%. 小 計. 118. 7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必修. 選修. 12-16. 28-32. 44. (27.1%).

(37) 37  . 根據民國 94 年課程綱要之規定,此時期公布之餐旅群暫行課程綱要,課程結構 分成部定必修科目(包含一般科目與實習科目) ,與校訂科目,校訂科目分為必、選 修科目,可開設一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其中部定必修之一般科目為 72-80 學 分(37.5-41.7%) 、專業及實習科目 28 學分(14.6%) ;校訂科目之比例為 43.8%-48% (表 2-3-8)。 表 2-3-8 民國 94 年觀光科課程架構 部定必修 類. 校訂(必修、選修). 別. 一般科目. 學分. 百分比. 72-80. 37.5-41.7%. 專業及實習科目. 28. 14.6%. 小 計. 100-108. 52-56.2%. 學分. 百分比. 84-92. 43.8%-48%. 84-92. 43.8%-4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民國 97 年之 98 餐旅課程綱要由 95 課程暫綱微調而來,此時期公布之餐旅群課 程綱要,課程結構分成部定必修科目(包含一般科目與實習科目) ,與校訂必修與選 修科目。其中部定必修的部分一般科目為 66-76 學分(34.4-39.6%)、專業及實習科 目 28 學分(14.6%) ;校訂科目必修與選修共 88-98 學分,之比例為 45.8%-51%(表 2-3-9)。 表 2-3-9 民國 97 年觀光科課程架構 部定必修 類. 校訂 (必修、選修). 別. 一般科目. 學分. 百分比(%). 66-76. 34.4-39.6%. 專業及實習科目. 28. 14.6%. 合 計. 94-104. 49.0-54.2%. 學分. 百分比(%). 88-98. 45.8-51.0%. 88-98. 45.8-51.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民國 62 年之暫行課程標準至民國 97 年之 98 餐旅課綱,觀光科課程標準中之 一般科目與專業科目的比例逐年調整,民國 62 年必修之專業科目與實習科目之比重.

(38) 38  . 為 54.9%,民國 76 年為 50%,民國 87 年為 30.9%,至民國 94 年與剩下 14.6%;而 部定與校訂科目之比例,民國 62 年時無校訂科目,民國 76 年時選修科目為 12%, 民國 87 年 27.1%,民國 94 年為 43.8%-48%,至民國 97 年之 98 課綱為 45.8-51%(表 2-3-10)。 表 2-3-10 觀光科歷年課程架構與校訂科目比例發展 部定必修科目 年代. 校訂科目(必修、選修) 一般科目. 專業與實習科目. 民國 62 年. 45.1. 54.9. 0. 民國 76 年. 32.4. 50. 12. 民國 87 年. 42. 30.9. 27.1. 民國 94 年. 37.5-41.7. 14.6. 43.8-48. 民國 97 年. 34.4-39.6. 14.6. 45.8-5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單位:%. 部定必修專業與實習科目的減少與校訂科目比重的增加,顯示了觀光科得 以選擇並開設適合學校、地區特色之科目與課程,使課程更具多樣化並提供學生最 佳學習。 (二)教學科目發展 1.部定專業科目 民國 62 年觀光科之專業科目規劃為有日語會話、本國史地、外國史地、觀光事 業概論、英語會話、客房實務、接待與禮儀、旅客心理、電子計算機、觀光法令、 企業管理、旅遊實務、餐飲實務、餐旅會計、珠算共 15 科,本時期沒有編訂專業選 修課程,皆為必修課(教育部,1975)。 民國 76 年時觀光科專業必修科目分為專業基礎科目與專業科目兩部分,專業基 礎科目有商業概論、經濟學、會計學(一)、英文打字(一)、數學、計算機概論 6 科;專業科目有觀光學概要、餐飲實務(一) 、觀光英語會話、觀光日語會話、客房 實務(一)、餐飲實務(二)、客房實務(二)、餐飲實務(三)、計算機應用、商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 教師若於領域學習或彈性學習 課程進行跨領域/科目之協同 教學,提交課程計畫經學校課

*合作學校並依相關訓練項目 及共同課程規劃課程。.1.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區分 課目 課程綱要 時數 任課教師 備註. 學科

文資傳匠工坊專業課程之人才培育目標,為針對具文化資產修復或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