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學志博士、陳柏熹博士.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 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王品喻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教 育 心 理 與 輔 導 學 系.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在 職 碩 士 論 文. 國 中 生 與 其 父 母 之 嘲 笑 風 格 及 其 依 附 關 係 之 相 關 研 究 王 品 喻 撰 一 百 零 二 年 六 月.

(2) 誌謝詞 不知有多少次在心裡想像著研究所畢業的美好畫面,終於,我也走到了這一 天。三年的研究所生涯,就要在完成論文的此刻畫下句點,心中滿懷歡喜與感動 之餘,也回想起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曾經面臨工作與課業蠟燭兩頭燒的疲累, 也曾經肩負著自己是否能完成論文的壓力,如今,所有的煎熬幻化為甜美的果實, 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忙與鼓勵成就了這篇論文的誕生。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學志老師與陳柏熹老師,每當遭遇寫論文的瓶頸 時,學志老師總是親切與耐心的與我討論,並不忘鼓勵我的信心,老師的回饋不 但讓我有了努力方向,也感到安定與溫暖。謝謝柏熹老師在測驗方法上提供的專 業建議與提醒,補足了論文的不足之處。另外,也感謝耀南老師和琦玲老師擔任 論文考試的口委,透過你們的提問與建議,讓這篇論文能更加完善。 清麟是辛苦的小老師,面對我關於論文的任何疑問,總能快速又清楚的解惑, 你的一句「沒問題,一定可以的」增強了我奮鬥下去的毅力。612研究室是一個溫 暖的團隊,每週在研究室相聚的奮戰小組,蕾頻、志佩、薌如與怡婷,因為大家 的支持與幫忙,我們終於全壘打畢業了,感謝你們總是多做了許多。尤其是怡婷, 學術研究的路上,一起經歷了不少挫折,但慶幸有你的陪伴,讓我不感到孤單。 協助我施測的同學與同事們,雅純、宜修與玲玲,謝謝你們不嫌麻煩的義氣 相挺,即使問卷施測中多了一道手續,你們依然細心而快速的回收問卷,我的心 中充滿無限的感激。還有,謝謝輔導室的同事們,知道我忙於論文,總是體恤的 為我著想,分擔許多工作,也常幫我打氣加油,能在這個輔導團隊工作,真是我 的福氣。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在三年進修期間,除了貼心叮嚀我交通安全外,更為 我提早準備熱騰騰的晚餐,只因為想讓我有滿滿的體力念書,感謝你們的關愛與 照顧。對於所有協助我完成論文的人,充滿無盡的感恩。 i. 品喻 100.6.

(3)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及其父母在嘲笑風格與親子依附關係之關聯。以「中 文版嘲笑風格量表」、「依附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取立意取樣,抽取九所學 校776組國中生與其父母,回收之後有效樣本為557位學生、352位父親、352位母 親、父母親配對樣本共計112組。結果顯示: 一、國中生父親嘲笑風格之「喜被笑」與「喜笑人」特質高於國中生母親。 二、國中生在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具有性別差異,國中男生比起國中女生較傾向 使用「喜被笑」與「喜笑人」的嘲笑風格;國中女生比國中男生傾向具有「怕被 笑」的嘲笑風格;國中男生在父親依附之「信任」程度較國中女生好。 三、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怕被笑」時,國中生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愈差。 四、國中生父親的嘲笑風格愈傾向「怕被笑」,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怕被笑」 的傾向愈高;國中生與父親依附關係愈差,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怕被笑」與 「喜笑人」的傾向愈高。 五、國中生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喜被笑」 ,預測國中生傾向不怕被笑的嘲笑風格 愈高;國中生與母親依附關係愈差以及母親的嘲笑風格愈傾向「喜笑人」 ,預測國 中生嘲笑風格為「喜笑人」的傾向愈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予以討論,並提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 參考。. 關鍵字:國中生、父母、嘲笑風格、依附關係. ii.

(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o-Phi-Kat and attach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Pin-Yu W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Phi-Kat and attach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 measurements used were PhoPhiKat-TC questionnaire and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55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9 schools, 352 their fathers, 352 their mothers, and 112 parents’ matched sample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ed: 1. Among their parents, gelotophilia and katagelasticism for fath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mothers. 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lotophobia, gelotophilia and attachment. Gelotophilia and katagelasticism for mal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Gelotophobia for femal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 male students’ attachment-trust toward father were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3. Gelotophobia for mothers were higher,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achment toward mothers were worse. 4. Gelotophobic fathers could predict gelotophobic children; children’s attachment toward fathers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gelotophobic and katagelasticistic children. 5. Gelotophilic mothers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gelotophobic children; katagelasticistic mothers could predict katagelasticistic children; children’s attachment toward mothers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katagelasticistic children. iii.

(5)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counseling..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ridicule styles, Gelotophobia, Gelotophilia, Katagelasticism , attachment. iv.

(6)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嘲笑風格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 17. 第三節. 親子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4 第一節. 國中生父母嘲笑風格之差異分析 .............................................................. 34. 第二節.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嘲笑風格、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 ........................... 36. 第三節. 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相關分析 ........................................ 40. 第四節. 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嘲笑風格之預測分析 ..... 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一節. 討論 .................................................................................................................. 48 v.

(7) 第二節. 結論 .................................................................................................................. 55. 第三節. 建議 .................................................................................................................. 57. 參考文獻 .........................................................................................................................60 中文部分........................................................................................................................... 60 西文部分........................................................................................................................... 64 附錄 .................................................................................................................................69 附錄一:國中子女填答問卷 .................................................................................69 附錄二:父母填答問卷 .........................................................................................75 附錄三:嘲笑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 .....................................................................78 附錄四:依附量表使用同意書 .............................................................................79. vi.

(8) 表次 表 2-1-1 嘲笑風格架構 ...................................................................................................8 表 3-4-1 嘲笑風格各分量表之題數分配 .....................................................................30 表 3-4-2 依附關係各因素之題數分配 .........................................................................31 表 4-1-1 父母親在嘲笑風格量表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樣本 T 檢定 .............35 表 4-2-1 國中生在嘲笑風格量表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 T 檢定 .............37 表 4-2-2 國中生在父親依附關係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 T 檢定 .............38 表 4-2-3 國中生在母親依附關係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 T 檢定 .............39 表 4-3-1 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40 表 4-3-2 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41 表 4-4-1 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對國中生怕被笑之多元迴歸分析 .............42 表 4-4-2 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喜被笑之多元迴歸分析 .............43 表 4-4-3 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喜笑人之多元迴歸分析 .............44 表 4-4-4 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對國中生怕被笑之多元迴歸分析 .............45 表 4-4-5 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喜被笑之多元迴歸分析 .............46 表 4-4-6 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喜笑人之多元迴歸分析 .............47. vii.

(9) 圖次 圖 2-1-1 怕被笑原因和後果的假定模式 .....................................................................10 圖 2-2-1 成人依附類型 .................................................................................................2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7.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與其父母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關聯性,以增進對 國中生與其父母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的了解,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以提供相關輔導工作參考。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 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茲將上述內容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嘲笑風格的發展攸關國中生身心健康 同儕的人際互動是青少年很重要的生活經驗,尤其國中生正處於自我認同與 角色混淆的發展階段,陳皎眉(1986)認為,青少年藉由同儕在人際互動之中給 予的回饋,以作為尋求自我定位的依據。然而,依研究者在國中輔導室服務的經 驗發現,國中階段的學生最感困擾的議題之一,即為人際議題,國中生渴望與他 人建立關係,但有不少人在人際經驗中是挫敗的,受苦於遭受他人的嘲笑。嘲笑 會與飲食違常、憂鬱、社會焦慮成正相關,與自我評價、自尊、身體意象、社會 能力為負相關(周天梅,2007) 。如此看來,嘲笑對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 影響,但同樣面對他人嘲笑的情境,有學生可以處之泰然,甚至是樂在其中的「喜 被笑」,有些學生卻極度恐懼的「怕被笑」,部分學生甚至發展出以牙還牙的「喜 笑人」模式,轉而去攻擊他人,同樣的嘲笑事件,青少年卻有不同的嘲笑風格因 應,國中生嘲笑風格的現況是值得關注的。除此之外,嘲笑他人的「言語霸凌」 是種雖然看不到明顯外傷,但卻可能造成被嘲笑者留下陰影,產生嚴重心理創傷 的隱形霸凌(羅智華,2011)。被嘲笑成為學生心中難以抹滅的痛,嘲笑也與校園 霸凌議題息息相關,因此,探討國中生嘲笑風格發展的相關因素,以利後續教育 1.

(11) 與輔導,此議題是極具意義的。. 二、了解親子間嘲笑風格關係的重要性 國內探討學生嘲笑風格的研究僅有數篇,研究變項多聚焦於幽默風格、人格特 質、攻擊行為、創造力、同理心與嘲笑風格間的關係(任育瑩,2010;沈佳翰, 2012;林水見,2009;林碧欣,2011;劉敏書,2010;蔡思賢,2009)。卻少有 文獻提及形塑青少年嘲笑風格的相關因素。父母是子女在青春期尋求自我認同過 程中的重要模仿對象(許瑞蘭,2002)。任以容(2004)指出子女在家庭中感受 的互動經驗與其人際行為之間確實有關聯存在,而且是以延續性為主要的特色。 可見父母與孩子互動的言語、行為與相處模式都會成為孩子重要的人際經驗參考 典範。從林碧欣(2011)研究親子嘲笑風格的結果發現,父親「喜笑人」與子女 「怕被笑」呈現正相關;母親「喜笑人」與子女「喜笑人」呈現正相關;母親「喜 被笑」與子女「喜被笑」呈現正相關。孩子對母親的依附感比父親更緊密,因此 會學習母親的嘲笑風格,但對父親的嘲笑風格則會發展出因應的方式。由此可知, 子女的嘲笑風格發展與父母表現出對嘲笑的態度有重要的關係,本研究想進一步 探究的是,子女會發展出正向或負向的嘲笑風格與父母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具有 怕被笑嘲笑風格的子女受父母何者的影響性較高?藉以釐清親子間嘲笑風格的關 係,以使父母能覺察自我的嘲笑風格對形塑子女嘲笑風格的影響。. 三、依附關係對嘲笑風格發展有關鍵影響力 張利中、林燕卿與洪素珍(2001)對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安全依附型的青 少年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在人際關係中都能擁有較正向的觀點與互動。因此, 早期依附關係的經驗影響了個體的人際互動。Ruch 發現兒童期和青春期重複被嘲 笑的創傷經驗或霸凌,可能發展出怕被笑的症狀。若在早期嬰兒與父母的互動中, 未能感受到被愛或被欣賞,就不能順利發展出歸屬感,主要後果是社會退縮,為 2.

(12) 了避免被取笑,因此在行為上會缺乏活力、自發性、低自尊、低社交能力、冷酷, 以及缺乏幽默感等行為產生(Ruch, 2004, 2009) 。陳學志、詹雨臻、Ruch 與 Proyer (2011)也發現了「怕被笑」與逃避型和焦慮型的不安全型依附有高度的正相關。 由此可以了解,子女「怕被笑」的嘲笑風格和主要照顧者無法建立安全依附有關。 過往的研究著重探討個人依附類型與嘲笑風格之相關,但至今少有文獻從親子依 附品質的角度探討對嘲笑風格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從國中生與其父母親依附 品質的觀點,更細膩的了解依附關係的內涵與親子間嘲笑風格的關聯性。在家庭 生活經驗中,父母親呈現的嘲笑風格是否也使其傾向與子女有不同的依附關係? 關係的品質與子女嘲笑風格發展的相關性為何?若能探討並了解上述問題,將可 以透過親職教育使父母更重視與經營親子之間的關係,以協助子女建立正向的嘲 笑風格,也希冀透過本研究,提供家長在與子女互動方式與學校老師在校園輔導 工作上的參考。.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奠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與所欲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了解國中生父母嘲笑風格的差異情形。 (二)了解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嘲笑風格、依附關係之間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間的關聯性。 (四)探討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嘲笑風格之預測效果。. 二、 研究問題 (一)國中生父親與母親之嘲笑風格是否有所差異? (二)國中生的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是否因性別不同有所差異? (三)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間的相關情形為何? (四)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是否能有效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 4.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嘲笑風格 嘲笑風格是個體在面對嘲笑情境時表現出來的傾向。Ruch 與 Proyer(2008a) 將嘲笑風格分為三種,分別為怕被笑(gelotophobia)、喜被笑(gelotophilia)、喜 笑人(katagelasticism),茲將內涵分述如下: (一)怕被笑(Gelotophobia: fear of being laughed at) 個體因為害怕遭受他人的嘲笑而產生的恐懼感。 (二)喜被笑(Gelotophilia: joy of being laughed at) 個體因為享受被他人嘲笑而產生的愉快感。 (三)喜笑人(Katagelasticism: joy of laughing at others) 個體因為嘲笑他人所產生的愉悅感。 本研究採用陳學志與詹雨臻(2009)依據Ruch與Proyer(2008a) 的「嘲笑風 格量表」(PhoPhiKat-45 questionnaire)改編成的「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 (PhoPhiKat-TC questionnaire),以三個分量表得分為分類標準,得分愈高代表該 向度的嘲笑風格愈明顯。. 二、依附關係 依附是指兒童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所產生的強烈情感連結(affectional bonds)(Ainsworth, 1969; Bowlby, 1977)。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國中生與其父母親 的互動品質與情感連結。本研究採用黃靜宜(2007)根據Armsden與Greenberg(1987) 編製的「青少年與父母、同儕依附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簡稱IPPA)翻譯的中文量表,使用其中的「父親依附分量表」與「母親依附分量 表」。此量表施測時分為兩個獨立分量表,以兩個分量表得分總分之高低,做為 受試者知覺父親依附關係與母親依附關係的指標。兩個分量表皆可以獲得 「信任」 、 5.

(15) 「溝通」以及「疏離」三個因素的得分,得分愈高,表示其依附關係愈好;反之 代表依附關係愈差。Armsden與Greenberg(1987)定義信任、溝通以及疏離的內涵 如下: (一)信任(trust): 個體知覺來自於依附對象的了解、尊重、信任、接納其情感需求並有所回應 時,心中感到安全的程度。 (二)溝通(communication): 個體知覺與依附對象互動時的溝通內容和品質。 (三)疏離(alienation): 個體知覺對依附對象感到生氣,並產生情緒隔離(emotional detachment)的狀 態,此因素採取反向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國中生較少知覺對依附對象感到生氣, 並產生情緒隔離的狀態」,有較佳的安全依附關係。.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嘲笑風格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嘲笑風格的內涵 笑是一種人與人間日常生活互動的經驗,隨著不同的對象、相異的社交場景, 笑也有許多不同的意含,有時能帶給人們愉悅的情感,有時卻會令人產生不舒服 的感受。嘲笑在兒童時期是同伴之間相互交流的普遍形式,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樣 貌:一種是展現人們友誼交流的善意之笑;另一種則是引起被嘲笑對象痛苦和產 生傷害的嘲笑,在心理學的領域中,大多是以傷害性的嘲笑作為主要的研究議題 (Lightner, Bollmer, Harris, Milich, & Scambler, 2000; Roth, Coles, & Heimberg, 2002)。嘲笑也與飲食違常、憂鬱、社會焦慮等呈現正相關,與自我評價、自尊、 身體意象、社會能力成負相關(周天梅,2007) 。嘲笑他人的「言語霸凌」是種雖 然看不到明顯外傷,但卻可能造成被嘲笑者留下陰影,產生嚴重心理創傷的隱形 霸凌(羅智華,2011)。由上述文獻可知,嘲笑的議題與個人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 的關聯性,而個人面對嘲笑又有什麼不同的因應方式呢?在面對嘲笑時,有些人 能輕鬆幽默以對,有些人則感到尷尬困窘,以過度嚴肅的態度因應,使的他無法 以幽默的情緒來看待逆境,這樣的人是較「無幽默感」(humorlessness)的人。而 害怕被嘲笑通常又與缺乏幽默感具有某種程度的相關(Ruch, 2009)。 德國心理學家Michael Titze在1995、1996及1997年臨床的個案報告中,發現一 些病患不斷的擔憂自己會被嘲笑,因而發表了「怕被笑」的臨床個案報告,並提 出了Gelotophobia一詞(Ruch & Proyer, 2009; Titze, 2008)。之後Ruch與Titze從「無 幽默感」 (humorlessness)的觀點討論,在1998 年針對臨床治療團體,以自陳量表 驗證「怕被笑」(gelotophobia, fear of being laughed at)的構念,並進一步把怕被 7.

(17) 笑的概念推論到非臨床團體的研究(Ruch & Proyer, 2009; Titze,2008)。Ruch與 Proyer透過一系列的實徵研究,並擴大發展出另外兩個與「笑」有關的概念,與「怕 被笑」是完全不同的構念,也就是不但不害怕被嘲笑,甚至能夠發覺並享受笑的 樂趣,因而擴大形成了「喜被笑」和「喜笑人」兩大構念,嘲笑風格的理論因此 被發展出來。 Ruch與Proyer(2009)將嘲笑風格分為兩個向度:一是害怕(fear)和享受(joy); 二是對自己(toward myself)和對他人(toward others),如表2-1-1所示:. 表2-1-1 嘲笑風格架構 對自己. 對他人. 害怕. 怕被笑(Gelotophobia). 享受. 喜被笑(Gelotophilia). 喜笑人(Katagelasticism). Ruch與Proyer(2008a, 2008b, 2009)發展「嘲笑風格量表」的相關研究,對於 嘲笑一詞都以「laugh at」為術語,但其他和嘲笑有關的研究,有的研究採用「tease」 (Platt, 2008),有些研究則使用「ridicule」(Chen, Chan, Ruch, & Proyer, in press; Platt, 2008; Ruch, Beermann, & Proyer, 2009),然而三者的嘲笑程度及意涵卻不完 全相同。「teasing」是指能溫和或和善的嘲笑;「ridiculing」是指相當嚴厲或刺耳 的嘲笑;而「laughing at」則是指可以不需要用到文字的嘲笑,例如:嘲笑他人的 尷尬或出糗的窘態,或對他人的嘲笑予以反擊。本研究的嘲笑風格所指的三個構 念的嘲笑:「怕被笑」、「喜被笑」和「喜笑人」,包含了以語言為工具的嘲笑 和行為上出糗的嘲笑。以上分別針對嘲笑風格的內涵:「怕被笑」、「喜被笑」 和「喜笑人」三大構念加以詳述(Ruch, 2009; Ruch & Proyer, 2008a, 2008b, 2009)。 (一)怕被笑(Gelotophobia:fear of being laughed at). 8.

(18) 怕被笑的研究緣起於Titze(1995, 1996, 1997)從臨床觀察中發現某些病患深 信自己和他人有些不同,他們認為周遭的人會覺得自己是怪異的,而且會不友善 的以嘲笑他們為樂,於是Titze將這種預期自己會被笑的核心症狀定義為病理學上 的「害怕成為愚蠢對象」。怕被笑者沒有辦法區分嬉鬧的笑(playful teasing)和嘲 笑(ridicule)的不同,在他們感受到所有的笑聲都是具攻擊與敵意的,而且無法 和幽默產生聯想(Gaidos, 2009)。Titze(2008)發現「怕被笑」的現象是源自於 早期不斷的經驗強烈的羞愧而產生的焦慮。Titze將此症狀稱為「怕被笑」 (gelotophobia),gelos 是希臘字根,意指「笑」(laughter),而phobia為「恐懼」 (fear)之意(Ruch, 2009)。 Titze(1996, 2008)推測「怕被笑」態度的形成可能源自在童年時期所接觸到 的大人表情如人面獅身像般僵化,漠不關心且疏離的面無表情,當嬰兒自小面對 這樣的人,則無法建立與人互動的「人際橋樑」(interpersonal bridge),至長大 成人,便會覺得自己無法與他人產生聯繫。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童無法發展利社 會情緒(prosocial emotions),其同伴因此被他們建構為具敵意的陌生人,他們常 感覺自己被以缺乏關懷的冷漠或是諷刺的方式對待。怕被笑者(gelotophobes)表 現出來的行為類似於其他恐懼症,如社會退縮、低自尊、缺乏活力等,但「小木 偶情結」(Pinocchio complex)則為怕被笑所獨有,怕被笑者通常無法正確地評價 笑聲,甚至微笑,尤其當他們無法反擊或逃避時,會產生因情緒焦慮而造成的肌 肉僵硬,故Titze以「小木偶」為此行為命名(Ruch, 2008; Titze, 1996, 2008)。Ruch (2008)依據Titze(1996, 2008)所發表怕被笑相關文章提出「怕被笑的假定因果 模式」,如圖2-1-1所示:. 9.

(19) 原因. 後果. 社會退縮行為以避免 被嘲笑。 嬰兒期: 早期羞恥發展失敗,導 致無法建立人際互動橋. 表現冷漠與缺乏幽默 感。. 樑(嬰兒與主要照顧者 互動失敗)。. 兒童及青少年期: 重複的創傷經驗被嘲 笑,例如霸凌。. 自尊低、缺乏社交能 力。. 怕被笑. 身心狀況失調:臉 紅、頭痛、暈眩與睡 眠不正常。. 笨拙、僵硬與不苟言 笑的小木偶症狀。 成人時期: 被嘲笑的強烈創傷經 驗,例如霸凌。. 無活力、缺乏主動性 與快樂。. 不能體會幽默與笑的 愉快經驗。. 圖2-1-1. Titze所提出的「怕被笑」原因和後果的假定模式(Ruch, 2008). 圖2-1-1的模式顯示兒童期和青春期一再有被嘲笑的創傷經驗或被霸凌,可能 導致以後害怕被嘲笑。嬰兒在早期與父母的互動中,若沒有體驗到被關愛或被欣 賞的感覺,歸屬感的發展是有困難的,而產生的主要後果是面對社會感到退縮, 10.

(20) 以避免被取笑的機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缺乏活力、低自尊、低社交能力、冷酷、 無幽默感等(Ruch, 2004, 2009)。Titze(2008)也發現怕被笑與焦慮感亦有高度 的相關。怕被笑者顯現的行為較為緊繃與退縮,也有較差的生活適應。 (二)喜被笑(Geletophilia:joy of being laughed at) Ruch與Proyer(2009)以線上問卷進行調查,要求參與者上網填寫他們曾經遭 遇過,或是所能想像最糟糕的被嘲笑事件,藉此蒐集人們在面對被嘲笑的相關情 境與經驗的反應。結果卻發現,並非所有面對尷尬或出糗情境的人都會產生負面 的感受,相反的,有些遭遇困窘事件而被嘲笑的人,並沒有感覺負向或是引發情 緒,甚至還有參與者不但在受到嘲笑時,獲得愉悅的感覺,且進一步積極尋求能 被嘲笑的情境,將自己出糗的經驗分享上傳至網路平台,如:YouTube或個人部落 格供人點閱觀賞,顯然他們能很自在的面對這樣的情境,並享受於從中獲得被關 注的樂趣。Ruch與Proyer(2008a)將「喜被笑」,命名為gelotophilia,意指享受 被他人嘲笑的樂趣,喜被笑者喜歡在大家面前講笑話或分享趣事,就算面對的觀 眾是不熟悉的人,也能侃侃而談,而且也會把自己曾發生的糗事或不幸的事件告 訴別人,藉以搏君一笑,由此可見,喜被笑者不僅在於某特定情境被人嘲笑感到 愉快,他們也會積極尋求和建立能讓他人嘲笑的情境,他們對於能夠引發別人的 笑聲感到樂在其中,也享受著其中的成就感。 喜被笑與怕被笑從字面看來似乎為兩個全然相反的概念,但探究其內涵發現, 喜被笑並非為怕被笑的另一極端。怕被笑的最高一端,代表因極度害怕被嘲笑而 產生的恐懼,而最低一端則代表不因為害怕被嘲笑而衍生任何恐懼,然而喜被笑 者,對被嘲笑並沒有懼怕的感覺,反而會因此而產生正向的愉悅情緒。由此得知, 怕被笑和喜被笑是兩個不同的向度,而非一個向度的兩個極端。 另外,喜被笑者(gelotophiles)所使用的幽默風格和自我貶抑型幽默 (self-defeating humor)相似卻不相同(Ruch & Proyer, 2009) 。Rcuh與Proyer在(2009) 指出,區分喜被笑和自我貶抑型幽默最大的不同在於,喜被笑者在取悅他人時, 11.

(21) 並不會覺得自尊受損或是沮喪,他們能從中獲得喜悅的感覺,但是自我貶抑型幽 默是使用幽默來取悅討好他人,犧牲自我形象說一些滑稽可笑的事,當被譏笑時 過度自我貶低(Martin, 2007)。自我貶抑型幽默以取悅他人為主要目的,自己卻 不一定會產生愉悅感。喜被笑與自嘲(laughing at oneself)又有何不同呢?喜被笑 的愉悅感來源是建立在他人的反應,需要有他人的參與,而自嘲是一種隱喻 (metaphor)的表達,讓自己能看見並接納自我缺點,但不需要使對方嘲笑自己, 也就是不必需要觀眾或想像觀眾存在(Ruch & Proyer, 2009)。 (三)喜笑人(Katagelasticism:joy of laughing at others) 喜笑人構念的發展是奠基於哲學基礎,就像西方社會源自聖經,通常認為被 嘲笑者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加以報復。Ruch與Proyer(2009)從線上問卷調查 結果發現,有些參與者分享自己做糗事的動機並不是希望被他人嘲笑,而是為了 使自己報復的對象也遭受嘲笑。為檢驗有些參與者在害怕被嘲笑的同時,又喜歡 去嘲笑他人的現象,Ruch與Proyer將此積極尋求並享受能夠嘲諷他人的現象,稱之 為「喜笑人」 (katagelasticism) ,katagelao是希臘字,意指「輕蔑笑」 (laugh to scorn) 的意思。 喜笑人者與喜被笑者不同之處在於喜笑人者不太會開自己的玩笑來取悅他人。 當他們被嘲笑時,會馬上加以反擊,他們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具有反社會行為(Ruch & Proyer, 2009; Proyer, Estoppey, & Ruch,2012),也較缺乏為他人設想的同理心, Proyer等人(2012)曾對100個家庭做研究,發現當家中所有成員都呈現喜笑人的 嘲笑風格時,家庭是功能失調的。且顯然也會使家庭中充滿劍拔弩張的氣氛,喜 笑人者認為嘲笑他人是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他們發揮良好的觀察力,藉 機開對方玩笑,但有時卻也不懂得拿捏分寸,以導致難以挽回的人際衝突局面, 因此,喜笑人者常被認為具有尖酸刻薄的形象。 Ruch與Proyer(2008a, 2008b)的實徵研究發現了另一個問題,怕被笑者只是 怕成為被他人嘲笑的目標,還是他們會因為怕被嘲笑而加以反擊的嘲笑他人? 12.

(22) Ruch與Proyer研究結果發現,怕被笑者有可能避免嘲笑他人,也有可能從他人身上 學到嘲笑他人的攻擊型幽默,但可能由於機智反應不如人,所以在嘲笑他人表現 較不成功。. 二、嘲笑風格量表(PhoPhiKat Scale)之發展 Ruch注意到怕被笑的臨床診斷幾乎都是透過面談做診斷,為了補足或取代面 談方式的不足,因此便與其學生Proyer博士共同設計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自我 評估工具,想對怕被笑的現象有更深入的探討(Ruch & Proyer, 2008b)。因此透 過Nathanson(1992, 1997)的診斷標準,和Titze(1995, 1996, 1997)對於怕被笑患 者的定義,由精神科醫生將臨床樣本分類為基於羞愧的神經質患者、基於非羞愧 的神經質患者、怕被笑患者三組,再加上非臨床的控制組樣本進行研究,施測「怕 被笑量表」46題(Ruch & Titze, 1998)。結果發現,除了基於非羞愧的神經質患 者與控制組樣本兩組無法明顯區辨外,怕被笑病患很明顯能夠從此四組中被區分 出來,樣本被預測正確率達68.77%,此數據顯示出使用自評的怕被笑量表能得到 近似臨床評估的結果(Ruch & Proyer, 2008a, 2008b)。「怕被笑量表」原先編製 有46題,經過精細篩選成15題能確實反映怕被笑的核心症狀(Ruch & Proyer, 2008a),這15題的測量結果顯與臨床診斷的評分趨於類似的結果。「怕被笑量表」 最終發展成46題及精簡版15題兩種版本。 Ruch與Proyer(2009)以GELOPH-46為基礎,發展出PhoPhiKat-57的量表,用 以測量個體在「怕被笑」、「喜被笑」和「喜笑人」的傾向,量表採四點量表, 無反向題,包括「怕被笑」15題、「喜被笑」23題、「喜笑人」19題。Ruch與Proyer 將PhoPhiKat-57重新修訂,整合了「怕被笑」、「喜被笑」和「喜笑人」的概念, 每個分量表為15題,共45題。發展出了「嘲笑風格量表」,目前標準版45題 (PhoPhiKat-45),和精簡版30題(PhoPhiKat-30)兩種版本,都有良好的信效度。 根據Ruch與Proyer(2009)嘲笑風格量表對三個分量表的研究結果發現,喜被笑和 13.

(23) 怕被笑之間有負相關,喜被笑和喜笑人之間則有正相關。 陳學志與詹雨臻(2009)將45題標準版的嘲笑風格量表譯成中文版本,分成 紙本及線上問卷部分,此量表已建立了良好的信效度並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 三、嘲笑風格的相關研究 Ruch與Proyer在2008年編製嘲笑風格量表(PhoPhiKat questionnaire),發展出 了完整的嘲笑風格概念,嘲笑風格的研究,以怕被笑的相關研究發展得最為豐富, 且Ruch與Proyer不再侷限於將此概念運用於臨床上,而將怕被笑視為一種個體差異, 並翻譯成不同語言推展至世界各地都有良好成果。至於喜被笑與喜笑人兩個概念 的相關研究較少,仍值得開發,不過在對三者的研究方法上,Ruch與Proyer不僅使 用了相關的方法,而且開始採用實驗法來探討因果關係(喻豐、郭永玉,2009)。 相信未來嘲笑風格的研究將會有更多豐碩的成果。目前仍屬研究領域的新興議題, 有待後續研究者加以探討,茲就與本研究相關之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在性別方面,國小、國中、大學男生以至成年男性的「喜笑人」顯著高於女生 (卓淑玲、陳學志,2009;蔡思賢,2009;任育瑩,2010;林碧欣,2011;劉敏 書,2010;沈佳翰,2012),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發現,男性從青春期以至成人階 段,在人際相處的因應中較常使用攻擊型的幽默風格(何宜錚,2010;林水見, 2009;湯佳偉,2012;陳學志等人,2009;蔡思賢,2009;Kazarian & Martin, 2006; Saroglou & Scariot, 2002)。習慣使用攻擊型幽默的人,也傾向喜笑人(陳學志等 人,2011) ,因此男性在人際互動中,似乎也較常使用喜笑人的嘲笑風格。Chan, Chen, Ruch, & Proyer(2009)的研究指出男性在「喜笑人」及「怕被笑」的分數明顯高 於女性,表示男性雖然害怕被人笑,但又沈浸在取笑別人的愉悅中。但也有研究 呈現男生「喜被笑」的嘲笑風格顯著高於女生,女生「怕被笑」嘲笑風格顯著高 於男生(沈佳翰,2012),也許是男生在自信上的表現高於女生(陳若芝,2009), 藉由愉悅他人的方式而達到吸引別人眼光的目的,使他們樂在其中,喜被笑對其 14.

(24) 而言是表現自信,同時獲得自我肯定的方式。而女生在青春期階段正經歷生理發 育上的外型轉變,心理發展進入建立自我形象與自我認同,與重視同儕關係的階 段,內心原先的平靜為焦慮所取代(張慧英譯,1997),心中有許多不安與缺乏 自我肯定,而國中男生的自尊表現顯著高於女生(何宜錚,2010),怕被笑與自 尊有負相關(陳學志等人,2011),也許可以了解國中階段的女生相較於男生會 比較害怕被嘲笑。 在跨文化比較上,國內高中職生、大學生及成人施測的結果均顯示「喜被笑」 得分最高,其次是「怕被笑」,最後則為「喜笑人」(林水見,2009;陳學志, 詹 雨臻, Ruch, & Proyer, 2009;Chen, Chan, Ruch, Proyer, & Martin, 2009),瑞士學生 與成人則以「喜被笑」分數最高,其次為「喜笑人」、「怕被笑」(陳學志等人 2009;Chen et al., 2009)。由此研究也窥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人具有以和為 貴的待人處事基礎,較不會以「喜笑人」的風格去嘲笑他人,希望能避免不必要 的衝突,並維持人際之間的和諧。 Ruch與Proyer(2009)探究三種嘲笑風格彼此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怕被 笑」與「喜笑人」間沒有顯著的負相關;「喜被笑」與「喜笑人」之間呈現正相 關;「喜被笑」和「怕被笑」則為負相關。以上結果說明了,害怕被嘲笑的人, 也不一定會停止嘲笑他人;而喜歡被笑的人,也喜歡笑人,可能容易由自身感受 來揣想他人也喜歡被笑。 在嘲笑風格與人格特質間的關係上發現,怕被笑與外向性、友善性、情緒穩 定性和開放性四種人格特質皆有負相關;「喜笑人」與友善性有高的負相關;「喜 被笑」嘲笑風格與五大人格特質中「嚴謹性」呈現負相關,與親和性、外向性、 開放性呈現正相關,其中以「外向性」最具正向預測力(林水見,2010;陳學志 等人,2011)。綜上所述,嘲笑風格與某些人格特質有關,人格特質可能也會影 響人際互動經驗,怕被笑者較不擅社交、不友善、易情緒化、對自我看法較負面 與較不喜歡接觸新事物;喜笑人者的攻擊性較高;喜被笑者擅長社交互動、友善、 15.

(25) 能接受新奇事物,但目標導向不高。 嘲笑風格和幽默風格間的相關性,透過陳學志等人(2009)的研究結果發現, 「喜笑人」與攻擊型幽默有顯著正相關,這代表了使用攻擊型幽默技巧,如嘲弄、 諷刺、輕視來表達幽默者,通常具有喜歡嘲笑他人的特質。 「怕被笑」與親和型和 自我提升型的正向幽默風格有顯著的負相關,怕被笑者較少使用正向的幽默風格。 「喜被笑」與人際親和有顯著正相關,同時較有可能採用自我貶抑型的幽默。蔡 思賢(2009)更進一步發現幽默風格可以預測嘲笑風格,以自我貶抑幽默風格最 有解釋力,亦即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的人傾向同時具有怕被笑、喜被笑與喜笑人 的特質。 目前與嘲笑風格有關之研究,多在探討怕被笑、喜被笑和喜笑人之間的相關, 以及三者與幽默風格、人格特質、攻擊行為、創造力、社交表現之間的關係,可 見嘲笑風格不僅與心理特質有關,也影響了個人人際互動、認知與心智上的能力。 個人的嘲笑風格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可從發展的角度探討個體的變化,家庭環境 的影響更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本研究試圖了解成人父母親與國中階段子女之嘲 笑風格型態與其關聯性。 父母與子女嘲笑風格具有相關性是較新的發現,但之間的關聯是間接推論而 來,本研究將進一步納入依附關係的變項,以更清楚了解父母對子女嘲笑風格的 影響因素,希望能開啟教育界對此方面研究,對教育與輔導學生上有實質的幫助 與貢獻。. 16.

(26)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依附關係的內涵 (一)依附的意義 英國精神醫師Bowlby1960年代延續傳統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理論,並整合學 習理論、認知心理學、以及動物行為論,發展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Bowlby, 1988)。依附是指兒童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所產生的強烈情感連結(affectional bonds)(Ainsworth, 1969; Bowlby, 1977)。當嬰兒在六個月至一歲之間,開始喜 歡接近照顧者,以及在照顧者離開時表示抗議,或產生分離焦慮的表現,同時有 害怕陌生人接近等行為,則代表依附關係已經建立(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 1990)。Ainsworth(1989)認為依附關係不只發生於幼兒時期,直至長大成人, 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依然持續,並不因時間或情境而改變,即使依附對象已不在, 對依附對象的情感依然存在。依附行為會隨發展階段而有所改變,嬰兒時期對依 附對象頻繁的親近行為變少,青少年逐漸以象徵性的溝通(symbolic communications),如打電話、寫信等方式所取代(Armsden & Greenberg, 1987)。 個體透過依附行為與他人接觸,藉此維持親密關係並獲得安全感(Sroufe & Waters, 1977)。 綜上所述可得知,依附是一種建立在人生早期,但影響卻長達一生的持續性 且動態的過程,藉由依附關係的建立,個體可以滿足身心安全感的需求,即便成 長為青少年,依然透過不同的依附行為和依附對象尋求安全感的建立。 (二)依附關係的理論基礎 依附關係的產生有許多理論觀點分別提出了解釋,茲分述如下: 1.心理分析論 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嬰兒透過口腔活動建立依附關係,此時個體的發展階段 為口腔期,透過吸吮、咬嚼等口腔活動來獲得滿足。任何可以滿足嬰兒需求的刺 17.

(27) 激,都會成為其依附的對象(蘇建文等人,2007)。Erikson 認為母親餵奶的方式 及對子女需求能否適當的回應會影響其依附的強度及安全性,若照顧者對嬰兒需 求的回應是一致的,可使嬰兒對他人的信任感增加﹔反之,無回應或不一致的照 顧會使嬰兒不信任照顧者,並產生不安全感,影響子女將來與他人關係上的建立 (莊麗雯,2002)。 2.學習論 早期學習理論學者認為嬰兒會依附於餵養他們,滿足其需求的人,因為嬰兒 會透過母親輕柔的擁抱、撫觸等舉動得到正向的情感與獲得食物,進而使嬰兒感 到舒適滿足(邱暐茜,2009;簡千惠,2005)。增強是影響依附的主要機制,嬰 兒把快樂等正向的經驗與母親連結,照顧者本身成了增強來源。因此,依附行為 的產生是由於母親滿足了嬰兒的身心需求,經由增強的過程而產生的結果。(張 秋蘭,2000)。 3.認知發展論 Piaget提出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與Bowlby主張依附關係的發展階段有 相對應之處。嬰兒要先能區分主要照顧者和陌生人,也要了解依賴的對象是恆存 的,才能形成依附的概念(Schaffer, 1971) ,嬰兒藉由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 的概念,了解母親離開時仍是存在的,如此才能對母親產生穩定的基模,進而形 成依附關係(Ainsworth, 1969)。由此可知,依附的形成和認知發展能力有關。 4.動物行為論 動物行為論將依附視為個體為求生存而必須發展的行為(Ainsworth, 1969)。 由於人類嬰兒無法自我保護,因此必須傳遞訊息以求照顧者的保護與接近。為了 達成生存的目的,嬰兒除了需要發出訊息外,照顧者也需對此訊息有所回應才能 完成。因此母子間的依附關係為保護嬰兒免於生存威脅的機制,過程中嬰兒的天 生特質與主要照顧者間持續互動調適,以建立依附關係(紀怡如,2002;湯佳偉, 2012;Ainsworth, 1969)。 18.

(28) 5.客體關係論 Bowlby早期追隨Klien學派的精神分析訓練,因此其理論深受客體關係理論的 影響。客體關係理論中的「客體」(object),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客體的 存在是藉由個人的知覺與經驗,並透過心理表徵的方式反映出來(紀怡如,2002; Liebert, R. M. & Liebert, L. L., 1998)。自體與客體是互動的關係,彼此透過投射、 內射、分裂及投射性認同等,逐漸形成自體表徵(self-representation)和他體表徵 (other-representation),進而影響個體看待自己以及預期他人的想法與感覺(邱 暐茜,2009;張秋蘭,2000;Ainsworth, 1989)。 (三)依附的類型 Bowlby(1979)曾指出個體的依附行為會依不同的年齡、性別、環境以及早 期與依附對象的經驗互動有所差異。以下就重要的分類加以說明: 1. Ainsworth的依附類型 Ainsworth、Bell與Stayton(1971)觀察嬰兒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中 的行為反應,尤其是當嬰兒與照顧者重聚時的表現,將依附關係依個別差異加以 分類為以下三類: (1)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這一類型的幼兒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將母親視為「安全堡壘」(secure base), 和母親在一起時,能主動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感到不安,探索活動減少; 與母親重逢時,幼兒會欣喜並與母親親密互動,並繼續探索活動。安全型依附的 照顧者能適時回應幼兒的需求,透過親近的互動形成幼兒對照顧者的期待,進而 調整內在運作模式,使幼兒擁有較佳的自我價值感(Ainsworth, 1979)。此類型的 幼兒,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也較能與他人發展信任關係。 (2) 不安全矛盾依附型(insecure-ambivale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幼兒在陌生環境中表現焦慮,他們會依靠在母親身邊不願去探索周 遭環境,當母親離開,他們感到不安;但當母親返回時,一方面想和母親接近, 19.

(29) 一方面又表現出憤怒與拒絕的矛盾情感(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矛 盾型的照顧者對幼兒的需求反應不一致,因此幼兒無法期待照顧者的回應。此經 驗發展出來的內在運作模式會使個體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渴望與他人 建立關係,但也容易因不信任而逃離關係(簡千惠,2005;Ainsworth, 1979)。此 類型的幼兒缺乏自我價值感,因信心缺乏所發展出的人際互動模式也不穩固。 (3) 不安全逃避依附型(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孩子在陌生環境中,當母親離開時僅有些不悅,當母親返回後,他 們通常是不予理會或轉頭離去(包康寧,2011;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這類型的幼兒可能受到照顧者的忽視,以致於將逃避視為一個防禦性的機制,也 常表現出憤怒與攻擊的行為(Ainsworth, 1979)。因此,他們不容易信任他人,在 人際關係中感到自己不被需要與孤獨。 2. Bartholomew 與Horowitz的分類 Bartholomew與Horowitz(1991)整合Bowlby的內在運作模式的自我模式與他 人模式兩個向度,並將自我模式區分為正面及負面,對他人模式也分成正面及負 面,用以說明成人依附的類型,如圖2-2-1(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所示, 四種依附類型如下:. 自 我 模 式 他 人 模 式. 正向. 安全型(secure). 過度依賴型(preoccupied). 負向. 拒絕型(dismissing). 害怕型(fearful). 圖2-2-1. 成人依附模式(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正向. 負向. 20.

(30) (1) 安全型(secure): 安全型的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的看法都是正向的。因父母的支持與接納,他們 能建立與他人親密的關係,也能維持自我的獨立性。 (2) 過度依賴型(preoccupied): 過度依賴型的個體對自己持負向看法,對他人持正向看法。覺得自己不值得 被愛,因此必須透過他人的肯定來接受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顯得依賴而缺乏自信。 (3) 害怕型(fearful): 害怕型的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都是負向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他人 也不值得信任,想尋求和他人有情感上的接觸,但和他人太靠近時又會感到不舒 服,所以容易逃避親密關係。 (4) 拒絕型(dismissing): 拒絕型的個體對自己持正向看法,但對他人看法是負向的。他們不想要與他 人太接近,認為自己不需要親密關係,因此傾向拒絕與他人的親密互動。. 二、依附關係的測量 國內外測量青少年依附關係的工具,在「測量方法」上分為「訪談」及「自 陳量表」兩種類型;「測驗內涵」則可分為「類別性」(categorical measures) 與「連續性」(continuous measure)兩類(邱暐茜,2009)。由於本研究擬對國 中生採大量施測,以使用自陳量表操作性較佳,再者,Erikson(1968)認為青少 年處於自我角色認同與混淆階段。國中生仍不斷的發展與調整對自我的看法,若 要將他們明確地依照依附類型的定義去分類或許有難度(湯佳偉,2012;黃靜宜, 2007)。若以「連續性」的方法,反而能更精準評估個體在依附關係的個別差異, 因為即使依附類型相同,但其分數的差異仍有不同的意義(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依據上述考量,本研究將採用Armsden與Greenberg(1987)的 「父母同儕依附量表」,藉此了解國中生與其父母依附關係的品質,並做進一步 21.

(31) 的分析與探究。 Armsden 與Greenberg(1987)的「父母同儕依附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簡稱IPPA):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編制而成,該量 表曾被Lopez與Gover(1993)選為測量青少年依附關係的代表性量表之一(引自 楊芳彰,1997)。該量表為自陳量表,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以「溝通」、「信 任」與「疏離」三個重要因素呈現青少年目前與父母的互動品質,信任、溝通和 疏離的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知覺到的依附關係品質越高,反之,則表示依附關 係品質越差。信任、溝通及疏離的意義如下(Armsden & Greenberg, 1987): 1. 信任(trust) :個體知覺來自於依附對象的了解、尊重、信任、接納其情感需 求並有所回應時,心中感到安全的程度。 2. 溝通(communication):個體知覺與依附對象互動時的溝通內容和品質。 3. 疏離(alienation) :個體知覺對依附對象感到生氣,並產生情緒隔離(emotional detachment)的狀態,是屬於不安全依附的類型。. 三、依附關係的相關研究 有許多研究支持依附關係不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依附品質的不同,在於 照顧者對嬰兒的需求是否能一致且敏感的回應(包康寧,2011;呂秋桂,2005; 邱暐茜,2008;楊芳彰,1997;劉修全,1996)。但有部分研究結果支持不同性 別的青少年和母親的依附關係卻有顯著差異,與父親依附關係則無顯著差異(林 麗梋,2005; 紀怡如,2002;陳敬淑,2006),女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比男生更 親近。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青少年與母親依附關係未達顯著,反 而和父親的依附關係有顯著差異(張秋蘭,2000;湯佳偉,2012),男生對於父 親的依附關係高於國中女生。不同性別之所以對依附關係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於, 青少年對於相同性別的依附對象,有較佳的依附品質,此情形可能與心理分析理 論(psychoanalytical theory)中,個體的認同參照(a point of reference for identification) 22.

(32) 有關(Buist, Deković, Meeus, & van Aken, 2002)。男生之所以比起女生對父親更 加信任,是因為父親在依附上常是扮演鼓勵獨立的角色,較能吸引男生尋求父親 支持(Petersn, Field, & Pryor, 1994);而父親不帶感情性的回應,對女生而言,可 能無法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求(Leman, 2000),造成男女生對父親依附上的差異 (引自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由此可了解,青少年在發展自我認同 階段,似乎傾向尋求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做為認同與學習的對象。 Greenberg與Armsden(1987)認為青少年的依附關係對其自尊及生活滿意有所 影響,也能有效預測青少年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國內有許多研究因此聚焦於 依附關係對自尊、自我概念、人際適應、面對問題解決能力等生活適應各面向的 影響(包康寧,2011;吳明穎,2006;張秋蘭,2000)。由此可知,依附關係會 因個人的依附對象與性別差異造成影響之外,依附關係也和自我與生活適應各個 層面相關,幼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連結,會深深影響到之後內在運作模式 的建立,並決定個人在面對依附情境的行為模式,也會對個人的人際關係模式產 生影響。張利中等人(2001)對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安全依附型的青少年看待 自己與他人,以及在人際關係中都能擁有較正向的觀點與互動。人際關係的互動 是國中生重要的議題之一,當面臨人際互動中的嘲笑情境時,國中階段的青少年 會採用何種嘲笑風格來因應,與父母的依附關係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也好奇父母 的嘲笑風格是否會對與子女的依附關係有所影響?乃是本研究欲探究與進一步了 解的。. 23.

(33) 第三節 親子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一、親子嘲笑風格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藉由同儕在人際互動之中給予的回饋,以作為尋求自我定位的依據(陳 皎眉,1986),除此之外,父母是子女在青春期尋求自我認同過程中的重要模仿 對象(許瑞蘭,2002)。Bandura與Walters於1963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兒童最容易 模仿的對象是具有威信、權力,能教導他們社會期望行為與提供照顧者,父母是 與兒童最早接觸的對象,也是能提供他們行為最初角色示範及增強的人(張春興, 1993)。由上述的文獻發現,父母是子女的人生中的重要楷模,因此,是否子女 也傾向學習父母的嘲笑風格呢?任以容(2004)的研究結果指出,子女在家庭中 感受的互動經驗與其人際行為之間確實有關聯存在,而且是以延續性為主要的特 色。根據Proyer等人(2012)的研究結果指出,孩子怕被笑與父母怕被笑有正相關。 也就是說,個體的人際互動方式會複製在家庭中感受的互動經驗,若父母沒有以 正向的態度來經驗笑或幽默,孩子也會學習父母面對嘲笑時的恐懼。 父母面對嘲笑的不同方式又會對子女的嘲笑風格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親子之 間嘲笑風格的關係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從林碧欣(2011)研究結果發現,父 親「喜笑人」與子女「怕被笑」呈現正相關;母親「喜笑人」與子女「喜笑人」 呈現正相關;母親「喜被笑」與子女「喜被笑」呈現正相關。青少年階段對母親 的依附感皆比對父親的依附感強(孫世維,1994),因為孩子對母親的依附感比 父親更加緊密,孩子容易學習母親的嘲笑風格,但對父親的嘲笑風格會發展出因 應的方式(林碧欣,2011)。Wagner、Cohen與Brook(1990)指出當孩子知覺到 與母親之間有較溫暖的關係,則子女在生活中較不會有負面的因應方式(引自郭 蘊忻,2008)。綜上所述,親子間的嘲笑風格存在關聯性,在子女嘲笑風格的發 展上,父母所帶給子女的影響是不同的,與母親的關係良好,將有助於孩子正向 嘲笑風格的發展。而父母親的嘲笑風格對形塑子女正向或負向的嘲笑風格,何者 24.

(34) 的影響力較重要?將是本研究進一步想釐清的。. 二、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的研究尚無探究親子間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之間的關聯。現階段僅 有三篇研究分別顯示個人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以及個人嘲笑風格與親子互動之 間的關聯性。Ruch(2004)認為被怕笑與早期父母與嬰兒的互動中,嬰兒沒有感 受到被愛或被欣賞,無法發展歸屬感有關。陳學志等人(2011)以依附風格類型 的研究結果指出,怕被笑與逃避型、焦慮型兩種不安全型依附類型有正相關。孩 子怕被笑的特質與父母較高程度的懲罰、較少的溫暖和高控制的親子互動方式相 關(Proyer等人,2012)。由上述文獻可知,若子女與父母缺乏愛與溫暖為基礎的 親子互動,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不佳,怕被笑程度也會愈高。Perry(2001)的研究 指出,依附能力不佳的孩子,比較難以教導且行為塑造不易,也容易有反社會行 為傾向以及攻擊和暴力行為。排除依附與逃避依附不安全依附類型的青少年傾向 逃避親密關係並拒絕與人親近,因此容易成為校園霸凌事件中的主要的欺凌者(謝 智玲、劉芳其,2009)。Clausen、Mussen與Kuypers(1981)對青少年與父母親密 關係的研究顯示,與父母親近的子女較不易呈現父母的缺點,反而是與父母疏離 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缺點的影響(周逸芬、陶淑玫譯,1991)。親子之間的依附關 係與青少年的人際互動模式相關,依附關係不佳者,也愈傾向在人際中展現攻擊 與欺凌行為,甚至是更容易複製父母的不良行為。而親子間依附關係與其嘲笑風 格的關聯性為何?品質不佳的依附關係會使孩子發展出較不健康的嘲笑風格,推 測可能是退縮的怕被笑或是傾向以嘲笑他人為樂的喜笑人。 另外,Ruch(2004)也曾發現,孩童或青少年階段的個人經驗或依附關係的 問題會導致社交退縮和「怕被笑」 ,特別是在對父親的依附關係方面。對青少年而 言,對父親的情感依附不論在人際參與互動、問題行為或學業成績表現上,都比 對母親的情感依附有更重要的影響,會有此結果是因為,傳統上父親參與教養子 25.

(35) 女的機會較少,一旦父親與子女透過情感互動形成良好親密關係時,對子女的發 展可能就有更正向的影響(Lewis & Lamb, 2003)。父親與子女的依附關係對其生 活適應與人際互動的發展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其參與會對青少年的同儕互動經 驗產生積極正向的關係。因此,本研究想深入探討的是,父親與子女間形成的依 附關係,是否對子女嘲笑風格的發展有更顯著影響性?而親子間的依附品質是否 也和父母的嘲笑風格有所相關?希望經由本研究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發現。 目前並沒有直接討論國中生親子嘲笑風格與其父母依附關係的研究,過往相 關的文獻可以看到親子嘲笑風格的相關,以及子女的怕被笑與不安全依附類型有 關。接續仍待本研究以依附品質的角度釐清親子嘲笑風格及其與父母依附關係之 間的相關脈胳。. 26.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研究方法與程序,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 二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H2. 國中生依附關係 信任. H2. 溝通 疏離 H4 性別. H3 父母親嘲笑風格 怕被笑 喜被笑 H1. 圖 3-1-1. 喜笑人. 研究架構圖. 27. H4. 國中生嘲笑風格 怕被笑 喜被笑 喜笑人.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架構,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假設 (一)假設一(H1):國中生父母親之嘲笑風格有顯著差異。 H1:國中生父親與母親在嘲笑風格量表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二)假設二(H2):不同性別的國中生之嘲笑風格、依附關係有顯著差異。 H2-1: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嘲笑風格量表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H2-2: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父親依附的量表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H2-3: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母親依附的量表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三)假設三(H3):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有顯著相關。 H3-1: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有顯著相關存在。 H3-2: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有顯著相關存在。 (四)假設四(H4):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嘲笑風格有預測 效果。 H4-1: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能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 H4-2: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能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 28.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101學年度就讀臺灣地區國民中學的男、女學生及其父母親為研究對 象,採取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選取北部龍山、三多、鶯歌及建國四所 公立國中、中部大墩及順天二所公立國中、南部後甲及瑞豐二所公立國中,以及 東部東光國中,並發出776份問卷。問卷回收後,先剔除未能完整填答以及有明顯 反應心向之問卷,總計國中男生有效問卷277份;國中女生有效問卷280份;父親 有效問卷352份;母親有效問卷352份;父母親配對樣本共計112組。. 29.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使用之測量工具包括:嘲笑風格量表、依附關係量 表。茲分述如下:. 一、嘲笑風格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採用的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PhoPhiKat-TC questionnaire),是由陳學 志與詹雨臻(2011)翻譯Ruch與Proyer(2009)的嘲笑風格量表。此一量表的發展 是先將英文版的「PhoPhiKat-45」譯成中文,然後請三位中英文流利的專家檢驗問 卷內容,再由一位外籍博士生翻譯回英文(back-translated into English),最後由 陳學志閱讀翻譯後的中、英兩種版本,確認題目的內容效度,並將翻譯後的英文 版寄給Ruch與Proyer確認量表的構念,因此,PhoPhiKat-TC量表的所有題目符合原 始題意。本量表包含三個分量表,分別為「怕被笑」、「喜被笑」以及「喜笑人」。 (二)量表形式與計分 本量表共有45題,以Likert四點量表計分,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四等級來 區分不同程度。每一題1分,無反向題。各分量表的題數如表3-4-1所示。. 表3-4-1 嘲笑風格各分量表之題數分配 分 量 表. 題 項. 怕被笑(Gelotophobia).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喜被笑(Gelotophilia). 2, 5, 8, 11, 14, 17, 20, 23, 26, 29, 32, 35, 38, 41, 44. 喜笑人(Katagelasticism)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42, 45. 30.

(40) (三)信度與效度 陳學志與詹雨臻(2011)使用嘲笑風格量表標準版(PhoPhiKat-45)對全台灣 1369位大學生施測,其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怕被笑.85,喜被笑.85,喜笑人.84; 三週後,重測信度為:怕被笑.92,喜被笑.94和喜笑人.87。其建構效度為:GFI=.85, AGFI=.84,RMSEA=.059。另外,根據蔡思賢(2009)以國中生為施測對象之研究 結果,其再測信度為:怕被笑.75,喜被笑.73,喜笑人.71。其建構效度為:GFI=.87, AGFI=.86,RMSEA=.054。施測結果均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依附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的依附關係量表採用黃靜宜(2007)翻譯Armsden與Greenberg(1987) 所編製的「青少年與父母、同儕依附量表」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簡稱IPPA),使用的是其中的「父親依附分量表」與「母親依附分量表」,目的 在測量國中生對父母依附關係的情感面和認知面(cognitive/affective dimension)。 兩個分量表可得「信任」、「溝通」以及「疏離」三個因素。 (二)量表形式與計分 「父親依附分量表」與「母親依附分量表」為兩個獨立的分量表,各有25題, 採Likert五點量表,分別為「從未覺得如此」 、 「偶爾覺得如此」 、 「有時覺得如此」、 「常常覺得如此」、「總是覺得如此」,記為1至5分。各因素之題數分配如下:. 31.

(41) 表3-4-2 依附關係各因素之題數分配 因素. 題數. 題項. 信任. 10. 1, 2, 3*, 4, 9*, 12, 13, 20, 21, 22. 溝通. 9. 5, 6*, 7, 14*, 15, 16, 19, 24, 25. 疏離. 6. 8*, 10*, 11*, 17*, 18*, 23*. *為反向題 受試者在此量表的總得分越高,表示知覺的依附關係品質越好;反之,則代 表依附關係的品質愈差。 (三)信度與效度 黃靜宜(2007)以國高中生為施測對象,量表施測結果,父親依附與母親依 附之內部一致性信度為.93,父親依附之信任.87、溝通.86、疏離為.77;母親依附 之信任.86、溝通.87、疏離為.76。效度部分,原始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得到之父母依 附的因素負荷量在.45~.74間,顯示此量表有不錯的信效度。. 32.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處理以電腦統計套裝軟體 spss for windows 19.0進行資料整理 與分析,以驗證研究假設。. 一、描述統計 以描述統計的方法分析假設一:國中生父母親在嘲笑風格量表的平均數及標 準差;另外,也分析假設二:不同性別在國中生嘲笑風格量表、依附關係量表的 平均數及標準差。. 二、T檢定 以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假設一:國中生父親與母親之嘲笑風格是否有顯著差異, 以及考驗假設二:不同性別國中生之嘲笑風格及依附關係是否有顯著差異。另外, 以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國中生的父親依附與母親依附是否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相關分析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假設三: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間的相關情 形。. 四、多元迴歸分析 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假設四: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嘲笑 風格之預測效果。. 33.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共分為四節,以闡述研究結果。第一節呈現國中生父母嘲笑風格之差異 分析,第二節進行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嘲笑風格、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第三節探 討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相關分析,第四節為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 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嘲笑風格之預測情形分析。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國中生父母嘲笑風格之差異分析. 本節以描述統計及相依樣本T檢定對國中生父母親嘲笑風格的現況進行分析, 結果說明如下:. 一、 國中生父母嘲笑風格現況與差異分析 表4-1-1呈現出在同一個家庭中,國中生父母親的嘲笑風格現況,國中生父親 嘲笑風格的得分以喜被笑(M = 2.40,SD = 0.47)最高,其他依序為怕被笑(M = 2.02, SD = 0.40)、喜笑人(M = 1.74,SD = 0.40)。母親在嘲笑風格的得分以喜被笑(M = 2.27,SD = 0.54)最高,其他依序為怕被笑(M = 2.01,SD = 0.40)、喜笑人(M = 1.62,SD = 0.34)。 以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結果得知:國中生父親喜被笑(t (222) = 2.43)與 喜笑人(t(222)= 2.66)皆達顯著水準,意謂父親喜被笑的平均數(M = 2.40) 顯著高於母親(M = 2.27),以及父親喜笑人的平均數(M = 1.74)顯著高於母親 (M = 1.62);怕被笑則未達顯著差異。. 34.

(44) 表 4-1-1 父母親在嘲笑風格量表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樣本 T 檢定(N=112) 父親. 母親 t. d. 0.13. 0.02. 2.43*. 0.33. 2.66**. 0.36. (N=112) (N=112) M. 2.02. 2.01. SD. 0.40. 0.40. M. 2.40. 2.27. SD. 0.47. 0.54. M. 1.74. 1.62. SD. 0.40. 0.34. 怕被笑. 喜被笑. 喜笑人. *p<.05. 35.

(45) 第二節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嘲笑風格、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 本節就國中生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現況以描述統計進行分析,首先進行不 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嘲笑風格上的差異分析,接續再分析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對父親 依附關係及母親依附關係中的差異情形,結果說明如下:. 一、不同性別國中生在嘲笑風格之現況及差異分析 由表4-2-1可知,國中男生在嘲笑風格上的得分以喜被笑(M = 2.30,SD = 0.59) 最高,依序為怕被笑(M = 2.13,SD = 0.50)及喜笑人(M =1.92,SD = 0.45)。 國中女生嘲笑風格的得分情形以怕被笑(M = 2.23,SD = 0.50)最高,依序為喜被 笑(M = 2.20,SD = 0.54)及喜笑人(M=1.78,SD = 0.43)。 利用獨立樣本T檢定對不同性別國中生進行嘲笑風格之差異分析,結果得知國 中男、女生在喜被笑(t (429) = 1.86)與喜笑人(t (429) = 3.39)有顯著差 異,表示男生喜被笑平均數(M =2.30)顯著高於女生(M = 2.20)以及男生喜笑 人平均數(M =1.92)顯著高於女生(M =1.78);另外,國中男、女生在怕被笑(t (429)= -2.08達顯著差異,女生怕被笑平均數(M = 2.23)高於男生(M = 2.13)。 此結果表示國中男生比起國中女生較傾向使用喜被笑與喜笑人的嘲笑風格,而國 中女生比國中男生傾向怕被笑。. 36.

(46) 表 4-2-1 國中生在嘲笑風格量表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 T 檢定(N=431) 男. 女 t. d. -2.08*. -0.20. 1.86*. 0.18. 3.39**. 0.33. (N=202) (N=229) 怕被笑. 喜被笑. 喜笑人. M. 2.13. 2.23. SD. 0.50. 0.50. M. 2.30. 2.20. SD. 0.59. 0.54. M. 1.92. 1.78. SD. 0.45. 0.43. *p<.05,**p<.01 註:單尾檢定. 37.

(47) 二、 不同性別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之現況及差異情形 (一) 父親依附 由表4-2-2可知,國中男生在父親依附總分的平均數為3.55(SD = 0.80),依 附三向度得分高低依序為疏離(M = 3.91,SD = 0.84) 、信任(M = 3.62,SD = 0.85)、 溝通(M = 3.25,SD = 0.94)。國中女生在父親依附的總分的平均數為3.44(SD = 0.88),依附三向度的得分高低依序分別是疏離(M =3.88,SD = 0.88)、信任(M = 3.56,SD=0.89)、溝通(M = 3.03,SD = 1.06)。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的結果 顯示,國中男生在父親依附的信任顯著高於國中女生,顯示國中男生對父親的信 任程度較國中女生來的好。另外,國中男生和女生在依附總分及依附的溝通和疏 離則無顯著差異。. 表 4-2-2 國中生在父親依附關係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 T 檢定(N=557) 男. 女 t. d. 2.60*. 0.22. 1.54. 0.13. 0.40. 0.03. 0.76. 0.06. (N=277) (N=280) 父親依附─. M. 3.62. 3.56. 信任. SD. 0.85. 0.89. 父親依附─. M. 3.25. 3.03. 溝通. SD. 0.94. 1.06. 父親依附─. M. 3.91. 3.88. 疏離. SD. 0.84. 0.88. 父親依附. M. 3.55. 3.44. 總分. SD. 0.80. 0.88. *p<.05. 38.

(48) (二) 母親依附 由表 4-2-3 可知,國中男生在母親依附總分的平均數為 3.67(SD = 0.74),依 附三向度得分高低依序為疏離(M = 3.96,SD = 0.81) 、信任(M = 3.74,SD = 0.78)、 溝通(M = 3.41,SD = 0.89)。國中女生在母親依附的總分的平均數為 3.65(SD = 0.86),依附三向度的得分高低依序分別是疏離(M =3.96,SD = 0.83)、信任(M = 3.74,SD=0.86)、溝通(M = 3.34,SD =1.06)。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的結果 顯示,國中男生和女生在依附總分及依附三向度上無顯著差異,國中生與母親的 依附關係,不因性別而有顯著不同。. 表 4-2-3 國中生在母親依附關係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 T 檢定(N=557) 男. 女 t. d. 0.88. 0.07. 0.39. 0.03. 0.03. 0.00. -0.02. 0.00. (N=277) (N=280) 母親依附─. M. 3.74. 3.74. 信任. SD. 0.78. 0.86. 母親依附─. M. 3.41. 3.34. 溝通. SD. 0.89. 1.06. 母親依附─. M. 3.96. 3.96. 疏離. SD. 0.81. 0.83. 母親依附. M. 3.67. 3.65. 總分. SD. 0.74. 0.86. *p<.05. 39.

(49) 第三節 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相關分析. 本節透過皮爾森積差相關的分析說明父母親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間 的相關情形,結果說明如下:. 一、 父母嘲笑風格與國中生依附關係之相關 (一) 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相關 由表4-3-1得知,父親的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無顯著相關,顯示父親的嘲 笑風格不影響子女對父親的依附關係。. 表 4-3-1 父親嘲笑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N=223) 父親依附─ 信任. 父親依附─ 溝通. 父親依附─ 疏離. 父親依附 總分. 父親怕被笑. -.11. -.09. -.03. -.09. 父親喜被笑. .11. .11. .08. .11. 父親喜笑人. -.06. -.03. -.04. -.05. *p < .05. 40.

(50) (二) 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之相關 由表4-3-2可知,母親怕被笑與母親依附總分有顯著負相關(r = -.17),並與 母親依附之信任(r = -.15)、溝通(r = -.15)、疏離(r = -.20)呈現顯著負相關, 顯示出當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怕被笑時,國中生對母親的整體依附關係越差,與 母親信任與溝通的程度較低,關係也較疏離。其他變項則無顯著相關。. 表 4-3-2 母親嘲笑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N=214) 母親依附─. 母親依附─. 母親依附─. 母親依附. 信任. 溝通. 疏離. 總分. 母親怕被笑. -.15*. -.15*. -.20**. -.17*. 母親喜被笑. .07. .04. .04. .06. 母親喜笑人. -.08. -.06. -.13. -.09. *p<.05,**p<.01.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回程順道到 Aloha Tower 一遊,塔邊臨港 的豪華郵輪在近距離接觸下更顯巨大,直覺那數 不清的樓層至少應該有十層吧!趕緊登上 Aloha Tower 的 最 高 層 樓 與 其 一 較 高 下, 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