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4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學年度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黃景進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英傑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2) 目 論. 001. 第一節. 問題的導出:「盛唐」觀念史的重構. 003. 第二節. 既有研究成果述評. 011.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026. 「盛唐」觀念探源:唐代. 第一節 第二節. 唐人眼中開元、天寶詩壇的代表作家. ‧. 「盛唐」觀念形成、發展與確立三部曲:宋元明時期. y. 067. 「盛唐」觀念形成前的宋代詩學史背景:. io. 第一節. 048 062. Nat. 第三章. 語. 040. sit. 結. 031. 學. 第三節. 031. 政 治 大 唐代「唐詩典範」觀念的考察 立 唐人眼中開元、天寶詩歌的特質. al. n. 從江西、四靈到江湖詩人. Ch. engchi U. er. 第二章. 緒. ‧ 國. 第一章. 錄. v ni. 071. 第二節. 「盛唐」觀念的形成階段:宋元之際. 092. 第三節. 「盛唐」觀念的發展階段:元代中葉至明代前期. 103. 第四節. 「盛唐」觀念的確立階段:明代復古派. 137. 結. 第四章. 語. 187. 「盛唐」的規範系統. 191. 第一節. 「盛唐」規範系統與唐宋詩之爭. 193. 第二節. 「盛唐」規範系統與儒家詩教觀. 232. 第三節. 「盛唐」規範系統與復古派辨體論的發展. 256. 結. 語. 302.

(3) 第五章. 「盛唐」的詮釋界域. 305. 第一節. 「盛唐」的時段限定. 305. 第二節. 「盛唐」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317. 第三節. 「盛唐」之外:杜甫的典範性. 361. 結. 第六章. 語. 結. 378. 論. 381. 附錄一:引用暨參考書目. 391. 附錄二:《唐音》、《正聲》與《詩刪》所收盛唐作家和作品對照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11.

(4) 第一章 緒. 論. 就詩學領域而言,「盛唐」基本上是一個唐詩分期概念,指涉唐詩史上特定 的一段時間範圍,徐增(1612-?)《說唐詩》可見:. 武德至開元初為初唐,開元至大曆前為盛唐,大曆至開成前為中唐,開成 至天佑末為晚唐。 1. 政 治 大 可不必完全同意徐增的劃分內容,但他的確針對整個唐詩史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 立. 這段話乃將唐詩史劃分為「初盛中晚」四期,並各自規定了時間範圍。我們或許. 期架構,顯示「盛唐」原是唐詩史上的局部之一。 2 而據葉燮(1627-1703)的說. ‧ 國. 學. 法,唐詩分期恰如四季遞嬗,其《原詩》指出:. ‧. 夫天有四時,四時有春秋。春氣滋生,秋氣肅殺。滋生則敷榮,肅殺則衰. sit. y. Nat. 颯。氣候之不同,非氣有優劣也。使氣有優劣,春與秋亦有優劣乎?…… 又盛唐之詩,春花也,桃李之穠華,牡丹芍藥之妍豔,其品華美貴重,略. io. n. al. er. 無寒儉之態,固足美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 極幽豔晚香之韻,可不為美乎? 3. Ch. engchi. i n U. v. 在這種譬喻下,葉燮所理解的「盛唐」一詞,純粹是某種時代特色的概括,本身 並無優劣。但這種看法已屬後起之論,葉燮同文後便曾提到,他欲批判的對象乃 是「執盛與晚之見者」,4「執」不盡然指執著、拘泥於唐詩分期架構,蓋由上段. 1 2. 3 4. 徐增:《說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頁 3。 關於唐詩各期的時段劃分,冒春榮(1702-1760)《葚原詩說》有更具體的劃分:「或問:唐 詩何以分初盛中晚之說?曰: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歲至玄宗先年元年壬子歲,凡九十五 年。盛唐自玄宗開元元年癸丑歲至代宗永泰元年乙巳歲,凡五十三年。中唐自代宗大曆元年 丙午歲至文宗大和九年乙卯歲,凡七十年。晚唐自文宗開成元年丙辰歲至哀帝天佑三年丙寅 歲,凡七十一年。溯自高祖武德戊寅至哀帝末年丙寅,總計二百八十九年,分為四唐」。引 自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頁 1607。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外篇下,頁 67。 同上註。 -1-.

(5) - 2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引文看來,葉燮原不反對唐詩各期自有特色,而乃是不滿利用唐詩分期去代表優 此劣彼的價值判斷。從葉燮自己的用法,我們也能窺見他對於「初」、「盛」、 「中」、「晚」等詞義的理解,其實著上了價值判斷的色彩:. 今觀百家之詩(案:指中、晚唐詩),諸公無不自開生面,獨出機杼,皆 能前無古人,後開來學,諸公何嘗不自以為「初」、不自以為「盛」,而 肯居有唐之「中」之地乎? 5. 葉燮之意原在肯定中唐詩人擁有極高的創造力,從這樣的角度,故認為他們實自 居於「初」、「盛」,而非俗謂的「中」。請注意,葉燮此處其實已不是在討論. 政 治 大. 唐詩分期,而是借用唐詩分期的概念討論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初」、「盛」係. 立. 指中唐詩人的開創性及其造詣之高;「中」則僅代表繼承、過渡甚至漸趨低落的. ‧ 國. 學. 地位,起碼不再視為高峰。葉燮如此抬舉中、晚唐,自有一套「源流正變」的系 統性詩史觀加以支撐,在此或許不便深加追究,6 但他的說法卻能提醒我們:「初. ‧. 盛中晚」之類的唐詩分期,除了是對唐詩史時間流程的階段性切割,更早以前, 也隱含著論者對唐詩史各階段價值的評判;換言之,唐詩史不僅是由幾個各具特. Nat. al. er. io. 頹敗的發展曲線。其中,「盛唐」的概念尤居關鍵。. sit. y. 色的階段組成,同時更意味著唐詩史在價值座標上畫出了一道逐步興盛而後漸趨. 細審明清以來最流行的「初盛中晚」四唐分期架構,我們實可發現一個頗為. n. v i n 特殊的現象:「初」、「中」和「晚」的詞義本身,原都表示時間歷程的初期、 Ch U i e h n c g 中期和晚期,唯獨「盛」是一個價值概念,明確指向唐詩史上價值最高的「黃金 時代」。這是一種相當奇特的組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便曾察覺:. 中國的批評家在劃分文學史時期時,通常採用年號、朝代的名稱,或諸如 「初」、「中」、「晚」等朝代細分期名稱。可是,當他們回顧唐代時, 卻將一個源於植物生長周期的新名稱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間。這一 名稱的採用,是文學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靜而驚嘆不已的表現:「盛唐」——. 5. 6. 葉燮:《己畦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 244 冊影印清康熙葉氏二棄草堂刻本,濟 南:齊魯書社,1997),卷 8〈百家唐詩序〉,頁 82。 關於葉燮「源流正變」的詩史觀,一般性的討論可參考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鄔國平、王鎮 遠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 278-289。.

(6) 第一章 緒 論. - 3 -. 「唐朝的黃金時代」,沒有一個朝代的詩歌曾經如此稱呼。 7. 值得注意的是,「盛唐」不止被後世論者當成唐詩史上的一段黃金時代,此時的 詩作,更被視為一個「詩」的「典範」。此處「典範」(paradigms)一詞,係借 用了孔恩(Thomas Kuhn)的說法,他認為只要仔細研究某一時期、某一專門研 究的歷史,即能發現一組反覆出現而近於標準的範例,這組範例演示著各種理論 在觀念上、在觀察上、甚至在儀器上的應用,因而也就構成了該科學社群的「典 範」,8「一個科學研究傳統,不論多麼專門,學者加入這一科學社群參與研究, 都是主要由研究它的典範入手」。9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典籍裏,「典」、「範」二 字均有「常」、「法」之意, 10 指涉一個可以在思維或行事上作為規範、準則的. 政 治 大. 具體對象,當中蘊含著某種正確性的法度,所以具有非常崇高的學習價值,此意. 立. 也頗可呼應前述孔恩之說。以「盛唐」為「典範」,則「盛唐」不僅代表唐詩史. ‧ 國. 範、準則的具體對象。本論文概稱之為「盛唐」觀念。. 學. 的黃金時代,更為後人的詩歌創作、批評或學習等活動,切實提供了一個堪為規. ‧. 前述葉燮批判「執盛與晚之見者」,頗有意為晚唐詩爭地位,並將批判茅頭 指向「盛唐」觀念。但這個觀念,正是本論文所欲研究的對象。為什麼這個觀念. Nat. sit. y. 值得研究?當中隱含了什麼樣的問題?關於此問題,現當代學界已累積了那些研. al. er. io. 究成果?而在這些成果的對照下,本論文可能有什麼樣的新意?應透過何種方法. n. 來進行研究?凡此,我們將在本章後續的討論中逐層釐清。. Ch. e. i. i n U. v. ngch 第一節 問題的導出:「盛唐」觀念史的重構 一般認為,「盛唐」觀念源於南宋末年嚴羽(1195?-1245?)《滄浪詩話》,11. 7 8. 9 10. 11.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頁 1。 孔恩(Thomas Kuhn)著,傅大為、程樹德、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 文化實業公司,1985),頁 99。 同上註,頁 60。 「典」、「範」二字,《爾雅‧釋詁》一併解釋曰:「常也。」郭璞(276-324)注:「皆謂 常法也。」引自郭璞注,邢昺疏:《爾雅》(《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十 版),卷 1,頁 8。 大陸學者張健先生考辨嚴羽的詩論著作,原非取名《滄浪詩話》,此書名為明人所加,見氏 著:〈《滄浪詩話》非嚴羽所編──《滄浪詩話》成書問題考辨〉,《北京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 4 期,頁 70-85。為便於敘述,本文仍稱之《滄浪詩話》。又,嚴羽字.

(7) - 4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定型於明代中葉以後崛起的「復古派」。這種看法,似可推始於明末清初,如錢 謙益(1582-1664)〈唐詩英華序〉即曾指出:. 世之論唐詩者,必曰「初盛中晚」,老師豎儒,遞相傳述,揆厥所由,蓋 創于宋季之嚴儀,而成于國初之高棅,承譌踵謬,三百年於此矣! 12. 錢謙益反對的其實並不單純只是「初盛中晚」的唐詩分期方式,蓋參據其〈唐詩 鼓吹序〉所言:「今以『初盛中晚』釐為界分,又從而判斷曰:此為『妙悟』, 彼為『二乘』;此為『正宗』,彼為『羽翼』」, 13 可知他關注的焦點,實即是 將「盛唐」視為「典範」,從而貶抑唐詩史上其它時段之詩的觀念。且不談錢謙. 政 治 大. 益何以反對此種觀念,由引文中「創于」、「成于」及「承」、「踵」等字詞看. 立. 來,可知其說不僅在追溯明代三百年間「盛唐」觀念的傳承線索,同時更在梳理. ‧ 國. 學. 此觀念在「宋元明時期」的發展史。他在另一篇文章〈徐元歎詩序〉中:. ‧. 宋之學者,祖述少陵,立魯直為宗子,遂有江西宗派之說。嚴羽卿辭而闢 之,而以盛唐為宗,信羽卿之有功於詩也。自羽卿之說行,本朝奉於律令,. Nat. al. er. io. 遂若涂鼓之毒藥甚矣。 14. sit. y. 談詩者必杜,必漢、魏、盛唐,而詩道之榛蕪彌甚。羽卿之言,二百年來,. n. v i n 便將嚴羽放到對抗「江西宗派」的宋代詩學背景裏,凸顯其對「盛唐」觀念的創 Ch U i e h n c g 始意義,並明確指出此觀念甚獲明人肯定。時代稍晚,朱彝尊(1629-1709)〈王 先生言遠詩序〉也記錄了同樣的印象:. 顧正、嘉以後言詩者,本嚴羽、楊士弘、高棅之說,一主乎唐,而又析唐. 12. 13 14. 儀卿,前人行文或有作「嚴儀」、「嚴羽卿」者,本文於徵引時一仍其舊。 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卷 15, 頁 707。 同上註,卷 15,頁 709。 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卷 32, 頁 924。.

(8) 第一章 緒 論. - 5 -. 為四,以初、盛為正始、正音,中、晚為接武、遺響。 15. 雖在宋末嚴羽、明初高棅(1350-1423)之間新插入了元代楊士弘,但基本上,仍 舊維持錢謙益前述的論述框架,一方面是既為明代,尤其正德(1506-1521)、嘉 靖(1522-1566)復古派的「盛唐」觀念溯源,同時也提示了此一觀念在「宋元明 時期」的傳續概況。值得注意的是,朱彝尊文中還清楚地指出,嚴羽、楊士弘和 高棅以至復古派的共同特色,乃是將「盛唐」視為「正音」。所謂「正音」,原 是楊士弘《唐音》提出的一個概念,在楊氏的觀念系統中自有特殊之內涵,我們 暫且不談朱彝尊的理解是否單純襲自楊氏,但至少可以確認的是,此說等於進一 步指出宋元明時期論者對於「盛唐」所以堪為「典範」的理據,有著頗相一致的. 政 治 大. 詮釋觀點。換言之,在他看來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也就是一段共同擁. 立. 護所謂「正音」的歷程。這種看法值得留心,乾隆五十四年(1789)成書的《四. ‧ 國. 學. 庫全書總目》「唐詩品彙提要」即予吸納,且所述尤詳:. ‧. 宋之末年,江西一派與四靈一派併合而為江湖派,猥雜細碎,如出一轍, 詩以大弊。元人欲以新豔奇麗矯之,迨其末流,飛卿、長吉一派與盧仝、. Nat. sit. y. 馬異、劉叉一派併合而為纖體,妖冶俶詭,如出一轍,詩又大弊。百餘年. al. er. io. 中,能自拔於風氣外者,落落數十人耳。明初閩人林鴻,始以規仿盛唐立 論,而棅實左右之。是集其職志也。……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 n. v i n 有是說。……《明史‧文苑傳》謂:「終明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 Ch U i e h n c g 後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兆於此。平心而論, 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於後世者,亦此書實衍其 傳。功過竝存,不能互掩。 16. 館臣指出,宋末嚴羽特別突出「盛唐」,逮及明初得到林鴻(1341?-1383?)、高 棅呼應;特別是高棅編《唐詩品彙》,除在整個明代的館閣體系裏發揮了主導性 的影響力,更啟發了明代中葉以後李夢陽(1475-1531)、何景明(1483-1521)等 復古諸子倡導的「摹擬盛唐」運動。「摹擬盛唐」是一種詩歌創作策略,但同時. 15. 16. 朱彝尊:《曝書亭集》(《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第 81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卷 38,頁 3 上。 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卷 189,頁 1713 中-下。.

(9) - 6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也揭明了復古諸子具有一種特尊「盛唐」的理論觀念。從嚴羽、林鴻、高棅到復 古派,儼然構成了跨朝代的「盛唐」觀念系譜。引文「平心而論」以下一段,乃 是館臣對《唐詩品彙》的總評,但就高棅上承嚴羽下啟復古派的地位來看,不啻 也能看作是對前述「盛唐」觀念系譜的總評。據此,館臣認為此系譜的詩學容或 淪於「膚廓」,不無弊端,未能深刻地掌握詩的精髓奧妙處,但維繫「唐音」於 不絕的歷史貢獻,卻有必要加以正視,方稱公允。相對於這個系譜如此不朽的歷 史貢獻,我們似可推論:外於此一系譜的詩學,乃被館臣判定為無關於、甚至無 所助益於「唐音」的傳承。按照引文「規仿盛唐」、「摹擬盛唐」的敘述,「唐 音」之「唐」應非泛指唐詩,而主要指盛唐詩;稱之為「唐音」,係以盛唐詩來 代表唐詩的最高成就。可知前揭系譜之外的詩學,特別是宋、元詩學,乃被摒除. 政 治 大. 在「盛唐」觀念的形成、發展歷程以外。蓋唯有如此,該系譜維繫「唐音」的貢. 立. 獻,方才得以彰顯。在這樣的敘述脈絡下,引文開端激烈地抨擊宋末到整個元代. ‧ 國. 學. 百餘年間之詩「大弊」,惋惜當時少有人能超拔於時代的黏膩泥淖,箇中一項頗 關鍵緣故,應可歸咎於缺乏「盛唐」觀念。故「滄浪詩話提要」所云:. ‧. (嚴羽)大旨取盛唐為宗,主於妙悟,如空中音,如象中色,如鏡中花,. Nat. sit. y. 如水中月,如羚羊挂角,無跡可尋,為詩家之極則。……要其時,宋代之. er. al. n. 一時之弊。 17. io. 詩競涉論宗,又四靈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為此一家之言,以救. Ch. engchi. i n U. v. 也聲稱「盛唐」觀念乃是嚴羽的創舉,至於所謂「宋代之詩競涉論宗」、「四靈 之派」,顯然都缺乏此種觀念。那麼宋末以前的情況如何?館臣雖未嘗言明,然 而宋末元初尚且清寂,自可推想更早以前的情況必不太樂觀。 綜觀這些敘述,嚴羽儼然成為「盛唐」觀念的教主,如影隨形地,強勢宰制 宋元明時期對此一觀念的詮釋樣貌,其中似更形成了某種二元對立的態勢:沒有 任何人能既標舉「盛唐」又能掙脫嚴羽。因此,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 幾可換句話說是嚴羽觀念的影響史或傳播史。. 一、對四庫館臣之說的檢證. 17. 同上註,卷 195,頁 1788 上。.

(10) 第一章 緒 論. - 7 -. 前人對於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史的敘述,頗缺乏論證過程,這並不代表 他們的敘述內容不足憑據,而可能只是限於文章主題,故不便旁枝蔓衍。特別是 就《四庫全書總目》的提要來說,其基本任務實在於簡介《唐詩品彙》或《滄浪 詩話》的內容,原本即毋須擔負「盛唐」觀念史的敘述職責。但在某種程度上, 這種現象也隱約透露出他們的敘述內容,乃被視為毋須多加論證的常識。這種常 識畢竟是怎麼構成的呢?本文擬以四庫館臣之說為例代為檢驗。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四庫提要的「盛唐」觀念史敘述,乃取決於館臣預設 的「唐音」,作為一種「基準」,而對宋元以降詩學史發揮了篩汰揀擇的作用。 亦即嚴羽、高棅到復古諸子的詩學理論或創作實踐因有助於「維繫唐音」,故能 進入此觀念史的序列;宋、元普遍無益於「維繫唐音」,只能慘遭抑除。這種預. 政 治 大. 設的「唐音」,可說是論者心目中盛唐詩所體現出來的某種特質。. 立. 我們且不談此種預設的盛唐特質到底是什麼,僅聚焦館臣有所預設的思維方. ‧ 國. 學. 式。由這種預設的思維方式去審查宋、元以降的詩作,其實不是館臣的發明,而 是取自明代復古派。箇中最著名的論調當推李夢陽、何景明都曾批評過的「宋無. ‧. 詩」, 18 這當然並不是說宋人不寫詩或毫無任何作品傳世,而乃是不滿宋詩違離 了預設的詩體特質;這種詩體主要指的就是「盛唐」,所以何景明〈與李空同論. Nat. sit. y. 詩書〉明確表示:「近詩以盛唐為尚,宋人似蒼老而實疎鹵,元人似秀峻而實淺. al. er. io. 俗」, 19 即以盛唐為基準去檢覈宋、元詩。嚴格來說,宋、元並舉,對元詩或許 不盡公平,復古派其實認為元詩較宋詩為佳,只是覺得元詩距盛唐猶隔一間,如. n. v i n 胡應麟(1551-1602)《詩藪》便曾褒獎元詩「擬大中則格調有餘」,只可惜「擬 Ch U i e h n c g 大曆則神情不足」, 故在盛唐詩的基準之下,宋、元詩不值一哂僅有程度上的 20. 差別。復古派則自詡為復興盛唐的功臣,胡應麟宣稱:「唐人出而聲律大宏,大 曆積衰,至於元、宋極矣,明風啟而制作大備」, 21 可知明代詩學的作用價值早 經復古派自我評定,其以盛唐為基準,一方面藉以摒斥宋、元詩,同時也形塑當 代的意義。李贄(1527-1602)雖非復古陣營中人,但其《續藏書》所云:「弘治 間,李公夢陽以命世雄才,洞視元古。謂文莫如先秦西漢,古詩莫如漢魏,近體 18. 19 20 21. 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6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卷 48〈潛虯山人記〉,頁 12 上-下。何景明著,李淑毅等點校:《何大復集》(鄭州:中州古 籍出版社,1989),卷 38〈雜言〉,頁 666。 李淑毅等點校:《何大復集》,卷 32,頁 575。 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外編卷 6,頁 232。 同上註,續編卷 1,頁 341。.

(11) - 8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詩莫如初盛唐。乃與姑蘇徐禎卿、信陽何景明,作為古文辭,以蕩滌南宋、胡元 之陋,而後學者有所準」, 22 則同樣注意到復古派標舉盛唐蕩滌宋、元的地位, 這種詩史觀,不能不說受到復古派的潛移默化。前述四庫館臣建構「盛唐」觀念 史的思維邏輯,與此堪稱異曲同工。 但值得留心的是,復古派和館臣衡估宋元以降詩學史的方式,並非偶然的雷 同、巧合,而可說是後者「沿襲」了前者。我們可注意四庫提要文中,館臣並不 去談復古派如何批評宋、元詩及其所以如此批評的基準,反而直接針對宋、元詩 提出相同的批評,這無異於為復古派「代言」。因此,館臣的「盛唐」觀念史, 其實是承接、反映了復古派的既有立場。但復古派的看法,究竟能在多少程度上 反映宋、元人的意見呢?假設復古派的代表性是有限的,那麼館臣的「盛唐」觀. 政 治 大. 念史,又怎有資格反映宋元明的歷史實然呢?. 立. 再者,「創作實踐」與「理論思維」誠屬一體兩面,但畢竟層次有別。館臣. ‧ 國. 學. 將這兩個層次平行嫁接到同一個論述脈絡中,並用同一個量尺(即「唐音」), 去彰顯「系譜內、外」的強烈反差,進一步構築、肯定此系譜的地位,其論述的. ‧. 效力,其實僅堪說明宋、元的「創作實踐」乃是此系譜提出「理論思維」的「原 因動機」(because motive), 23 而不足以呈示宋、元的「理論思維」樣態。換言. Nat. sit. y. 之,宋、元「創作實踐」的成績容或不佳,以致引發了嚴羽到復古派一系的「盛. al. er. io. 唐」觀念,卻不能推論宋、元普遍缺乏「盛唐」觀念。館臣所述的觀念史就方法 論的角度加以檢視,其實僅堪呈顯出嚴羽、高棅到復古派之間「盛唐」觀念的淵. n. v i n 源承啟,無法直接替代為整個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 Ch U i e h n c g 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既如前述,在館臣所述的系譜之外,宋、元是否具備 「盛唐」觀念?本論文後續將會舉出許多資料加以證明,但在此我們則不妨先圍 繞著館臣所述系譜之源頭的嚴羽,舉出該系譜外兩個較明顯的例子,藉以印證並 強化前述的辨析。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曾說:. 22. 23. 李贄:《續藏書》,卷 26,引自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 11 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10),頁 268。 案:「原因動機」(because movite)指一個行為者由於過去的經驗,導致其產生現在某一行 為的動機。參見舒茲(A. Sthutz)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第 1 冊(臺北:久大、桂冠 聯合出版,1992),頁 91-94。.

(12) 第一章 緒 論. - 9 -. 吾叔《詩說》,……雖取盛唐,而無的然使人知所趨向處。 24. 吳景仙其人寂無聞焉,其詩論、履歷今日均難詳考,端賴嚴羽答書中的隻言片語 方得窺知一二。據上引文,可發現吳景仙原來也崇尚「盛唐」,這是嚴羽本人也 承認的事實;但其「盛唐」觀念不但和嚴羽相左,而且爆發了爭辯。嚴羽答書又 曾提及:「(吳景仙)又謂:盛唐之詩,雄深雅健。僕謂:此四字但可評文,於 詩則用『健』字不得」, 25 兩人對於盛唐詩風的理解即有差別。一般談及宋代詩 學史並不會特別注意吳景仙其人其說,但他的存在,何啻意味著宋時另有一種嚴 羽之外的「盛唐」觀念。類似的情況還可見到宋末元初的方回(1227-1307),方 回也曾明確提及「盛唐」一詞,〈仇仁近百詩序〉云:. 立. 政 治 大. 降及西都蘇、李,東都建安七子,晉宋陶、謝,律體繼興,自盛唐、中唐、. ‧ 國. 學. 晚唐而及宋代,……。 26. ‧. 不止如此,我們翻閱方回的相關著作,由其所編《瀛奎律髓》中的批語,也能察 知對「盛唐」其實推崇備至。方回的「盛唐」觀念是否受到嚴羽影響?目前雖無. Nat. sit. y. 法斷言,但他的確接觸過嚴羽詩論,據其〈詩人玉屑攷〉表示:「嚴滄浪評詩雖. er. io. 辨,所自為詩不甚佳;凡為詩不甚佳,而好評詩者,率是非相半」, 27 《詩人玉 屑》為南宋魏慶之所編的宋人詩論總集,書中全數收錄嚴羽《滄浪詩話》, 28 方. al. n. v i n 回既在〈詩人玉屑攷〉中評論嚴羽,可知對嚴羽詩論的內容,應有相當完整的掌 Ch U i e h n c g 握;但由這段文字,也能察覺他對於嚴羽詩論不盡認同。事實上,方回曾多次讚 賞江西詩派,便和嚴羽意見相左。相較於吳景仙的寂寞無聞,一般談及宋代或元 代詩學史常會注意到方回,但至少就前揭明末清初以降的資料看來,前人在進行 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史的敘述之時,吳景仙和方回卻遭到了同樣的忽略,彷 彿他們根本不曾標舉「盛唐」,遑論在敘述過程中碰觸到相異觀念之間的對話與 折衝。筆者不敢妄自以為前人無視於吳景仙或方回的存在,如前所述,受制於文 24 25 26 27 28.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附錄,頁 251-252。 同上註,頁 252。 方回:《桐江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93 冊),卷 32,頁 15 下。 方回:《桐江集》(《宛委別藏》第 105 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卷 7,頁 439。 今日所見《滄浪詩話》(郭紹虞校釋本)各篇,均曾收錄於《詩人玉屑》,惟略有異文。對 此,本文將在第四章中提出討論。.

(13) - 10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章主題,前人本來就毋須鉅細靡遺地交代整個歷史的來龍去脈,但目前就吳景仙 和方回的例子來看,他們所以未能進入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史的敘述序列, 卻昭示了這麼一個現象:在預設的「唐音」基準觀照下,這些和嚴羽有別的「盛 唐」觀念,都被忽略掉了。這也就是我們在前文中何以會說,前人所進行的歷史 敘述,只能單純地反映嚴羽和復古派一系「盛唐」觀念的淵源承啟;或者說,這 乃是透過一種後起的基準去回顧、揀擇歷史的敘述結果。假如目的是要為復古派 的「盛唐」觀念溯源,前人所述足矣;然而,如欲了解「盛唐」觀念在宋元明時 期的發展樣貌,前人所述顯然甚有其侷限性。. 二、本文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立. 政 治 大. 站在前述檢證的基礎上,關於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應有重新探討. ‧ 國. 學. 的餘地。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當不止於在既有的嚴羽到復古派一系之外,補 入吳景仙或方回等資料,而必須更根本地超越前人所預設的「唐音」基準。關於. ‧. 此,不禁令人想起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瓠落的文學史〉中,有一段引 人深思的文字:「在中國文學史裏,無論是文本還是階段的劃分在多大程度上是. Nat. sit. y. 被後來的歷史過濾了的?而對前人進行過濾的後代文學史又應該在多大程度上. er. io. 成為我們自己寫作的文學史的一部分?」 29 他注意到今人對於文學史的理解,常 在不經意中接受了前人文學史觀的「中介」(mediation)。 30 自明末清初以來對. al. n. v i n 於「盛唐」觀念形成、發展問題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正可說是接受了復古派、 Ch U i e h n c g 甚至嚴羽的「中介」。這個「中介」反映了某種長期流行且影響至今的詩觀,本 身無可厚非,但令人好奇的是,假如暫時移開此一「中介」,並不預設一個「唐 音」的篩檢基準,我們應如何描述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 如前所述,四庫館臣等人是用「唐音」作為基準,去凸顯出嚴羽到復古派一 系的「盛唐」觀念。可知這種「盛唐」觀念有其特定的內涵,並非單純標舉唐詩 史上某段時期中客觀實存之詩作。但這種緊密的連結關係並不是不證自明的,乃 是在宋元明時間流程中逐漸定型的,故可說是一種歷史性的產物。我們沒有必要 29. 30. 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頁 8。 這也是宇文所安提出的概念,「『中介』不是說我們所知道的是必然錯誤或必然正確的,它 僅僅意味著我們所擁有的材料是在歷史過程中被前人選擇和定型的。」詳見氏著:〈史中有 史(上)──從編輯《劍橋中國文學史》談起〉,《讀書》2008 年 5 期,頁 24。.

(14) 第一章 緒 論. - 11 -. 去質疑所謂「唐音」的正確性,但也不應由此基準去限定宋元明時期「盛唐」觀 念史的面目,而當是在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發展脈絡中,去觀察所謂「唐 音」如何形成、有何面貌?這就是本論文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第二節 既有研究成果述評 對於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目前已有若干相關的研究成果。本節擬 先加以概述,再對之進行評議。評議的工作,並不在於辨析既有研究成果內容層 面的是非得失,因為這類問題實有待後續運用更多的文獻資料並加以論述方能評 斷;其意義乃在了解既有研究成果的取向,以對照、彰顯宋元明時期「盛唐」觀. 政 治 大. 念史議題中尚可進一步釐清的空間,以及本文所可能蘊含的新意。. 立. ‧ 國. 學. 一、既有研究成果概述. ‧. 與本論文相關的既有研究成果,可見諸坊間常見的幾部文學史或文學批評史 著作、唐詩學史著作、專題性的論述(包括:專書或單篇論文等形式)。本節不. Nat. sit. y. 擬逐一列舉篇目, 31 僅分就宋、元、明「斷代」以及宋元明「通代」的範圍,去. al. er. io. 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梳理的焦點將集中在這麼一個問題:既有的研究成果 如何理解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也就是,接續著明末清初以來著重於嚴. n. v i n 羽和復古派一系的觀念史敘述傳統,今人提出了什麼看法? Ch engchi U (一)斷代之一:宋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 關於宋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可歸納為下列幾項要點: 第一,就嚴羽批判宋詩流弊的意義,凸顯其標舉「盛唐」的開創性。如張健 先生《滄浪詩話研究》便說:「嚴滄浪作詩話,用意在扭轉時代風尚,再造盛唐 詩境。……雖然他的許多說法都直接間接的來自江西詩人,但在主要理論上,則 持反對或修正的立場」、「唯四靈派、江湖派詩人雖也宗尚唐詩,滄浪卻因為他 們不倡盛唐而大表不滿」。 32 蕭華榮先生《中國詩學思想史》也認為:「嚴羽詩 31 32. 相關論文篇目眾多,筆者乃就本論文中徵引及參考所及,列為附錄一〈引用暨參考書目〉。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66),頁 101、109。.

(15) - 12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學最大的意義就是旗幟鮮明地提出宗法盛唐的口號,將宗唐的步子向前邁了一 步」。 33 陳伯海先生《嚴羽和滄浪詩話》、《唐詩學史稿》、黃景進先生《嚴羽 及其詩論之研究》、齊治平先生《唐宋詩之爭概述》、程千帆和吳新雷先生《兩 宋文學史》也均曾提出類似的論見。 34 第二,循宋代「晚唐」觀念的發展脈絡,去討論嚴羽的「盛唐」觀念。這部 分的研究成果,要推黃奕珍先生《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為代表。黃先生認為, 自唐末五代以來,即有一種前有李、杜後有郊、島相互對照的唐詩圖式,自北宋 歐陽脩提出「唐之晚年」之說,等於也形成一種李、杜與「晚唐」相互對照的唐 詩圖式;稍後,司馬光並曾將李、杜概括到「唐之中葉」的時段範圍,以表唐詩 史的精華。至南宋嚴羽則進一步發展出「盛唐」之說:. 立. 政 治 大. 嚴羽以禪論詩,標舉盛唐為第一義,……嚴羽所說的「盛唐」基本上與司. ‧ 國. 學. 馬光所謂的「唐之中葉」非常近似,李、杜雖仍是此一時期的超級巨星, 但已經不以單獨的個人形象出征,而伴以王維、岑參、高適等開元天寶諸. ‧. 家,在陣容上不輸給人數龐大的「晚唐」。司馬光使用「唐之中葉」一詞 時,僅止於標識與晚唐抗衡的一組詩人集合,「中葉」也頗符合老杜等活. Nat. sit. al. er. io. 期之意。 35. y. 動的時代,但嚴羽捨棄「中葉」而用「盛唐」,當有暗示此為詩歌鼎盛時. n. v i n 黃文研究的重心固然不在宋代「盛唐」觀念的發展問題,但在「晚唐」觀念的對 Ch U i e h n c g 比下,實可察見嚴羽標舉「盛唐」其來有自。換言之,嚴羽標舉「盛唐」誠然有 針砭江西、四靈或江湖的現實意義,惟標舉唐詩史黃金時代的觀念,則可在唐末 五代或北宋以降「晚唐」觀念的對比下,尋繹出一個發展歷程。 第三,就宋人詮釋李、杜詩的發展脈絡,去討論嚴羽的「盛唐」觀念。朱東 潤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指出:. 33 34. 35.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頁 208。 參見陳伯海:《嚴羽和滄浪詩話》(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頁 65;又頁 15。陳伯 海主編:《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頁 269(此部分由胡建次先生 撰寫)。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頁 63-81。齊治 平:《唐宋詩之爭概述》(長沙:嶽麓書社,1984),頁 23-26。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 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 467。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頁 427。.

(16) 第一章 緒 論. - 13 -. 自北宋中世以後,論者推重盛唐,各就其見地之所得,以為唐人之詩如此 矣。有山谷之論,有水心之論,有晦庵之論,有誠齋之論。至於滄浪,亦 就其所見而推重盛唐,故謂滄浪取盛唐為宗者,猶未盡諦,滄浪特從另一 方面以論盛唐耳。 36. 其實除了嚴羽之外,上文敘列諸人中並無提及「盛唐」一詞者,據書中其它章節 的描述,可知指的乃是諸人各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討論李白、杜甫。這種討論方 式的意義在於為我們提示:嚴羽「盛唐」觀念未必全然屬於獨創,而可放到先前 李、杜詮釋史的脈絡來定位。如郭紹虞先生《滄浪詩話校釋》便認為:. 政 治 大. 宋人以學古而歸宗杜甫,是最後最有權威的結論。這個壓力相當重,滄浪. 立. 也不能擺脫這種風氣,於是只在學杜方法上轉變了一個方向。以前重在杜. ‧ 國. 學. 詩中用字使事之工,遂有杜詩無一字無來歷之說,滄浪於氣象上學杜,於 興趣上學杜,遂與蘇、黃不同。 37. ‧. 又如黃景進先生《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說:. sit. y. Nat. al. er. io. 推崇盛唐──尤其是李、杜,是宋人的風氣(江西詩派之推崇杜甫更是人 盡皆知),但嚴羽卻撇開不談,這就暗示了,在嚴羽心目中,宋人即使學. n. v i n 習盛唐,也沒有學到精華,而只學到糟粕。〈詩辨〉所提出的別材、別趣 Ch U i e h n c g 與「妙悟」等,就是要告訴宋人:盛唐的佳處何在?使以後在學習的時候, 才不會走錯路頭。 38. 面對嚴羽及其所批判的江西詩派同樣都有學杜或學盛唐的事實,上述學者認為嚴 羽的新創之處乃在於對「盛唐」的特質提出了新界定。 第四,對四靈等人的唐詩觀提出辨正。一般認為四靈宗主「晚唐」,郭紹虞 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則認為四靈「以開元元和作者自期」,並非僅主晚唐一. 36. 37 38. 朱東潤著,章培恆導讀:《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頁 186。 據朱先生自序,此書初稿成於 1931 年,至 1943 年始正式出版。 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頁 41-42。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頁 63。.

(17) - 14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體,其重要之處純粹在於「使人知道宗主唐音」。 39 但安昭炫先生注意到四靈的 學詩徑路,乃是先學晚唐賈島、姚合,然後再循線上溯「開元、元和之盛」,其 代表作家為王維、孟浩然。 40 據這個說法,四靈等於也被拉入了「盛唐」觀念史 的序列中。但「開元、元和之盛」一句原出自葉適的轉述,能否代表四靈的真實 意見曾引起其他學者懷疑,王術臻先生《滄浪詩話研究》便說:. 認為四靈的本旨是要做開元元和的盛唐人物,則很可能是葉適等人事後的 再度闡釋而已,因為實際上四靈所堅持的乃是在野詩家的姿態,並沒有在 氣格氣骨上實現突破。 41. 政 治 大. 王先生此說雖然缺乏文獻證據,但我們或可注意兩點:一是他將「開元、元和之. 立. 盛」類比為「盛唐」,二是預設了「盛唐」須有所謂「氣格氣骨」。. ‧ 國. 學. 第五,對吳景仙的詩論及其「盛唐」觀念提出說明。前文曾提過,在宋代詩 學史的敘述或研究上,一般並不會特別注意到吳景仙其人其說。但現當代學者對. ‧. 吳景仙的詩論也有所梳理,頗具補白之功。郭紹虞先生《滄浪詩話校釋》認為嚴 羽和吳景仙最深層的差別在於前者偏重在「異」,後者偏重在「同」。 42 黃景進. Nat. sit. y. 先生《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歸納吳景仙提出了幾個重點:反對以禪喻詩,論詩. er. io. 態度須溫柔敦厚,認為唐詩不應區分等級,對嚴羽重視辨別詩的各種「體製」亦 無法苟同。 43 蔡瑜先生《宋代唐詩學》雖進一步注意到吳景仙有「取盛唐」的觀. al. v i n 但因討論重心放在嚴羽對吳氏的反駁,故僅點到為止。 Ch engchi U n. 念,. 44. (二)斷代之二:元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 關於元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可歸納為下列幾項要點: 39 40. 41 42 43 44.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頁 58。 安昭炫:《永嘉四靈的「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頁 198。 晚近柳倩月先生也曾察覺四靈「欲師法晚唐以入盛唐」,但討論內容較簡略,且並未談及代 表作家的問題,見氏著:《詩心妙悟:嚴羽《滄浪詩話》新闡》(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 社,2009),頁 10。 王術臻:《滄浪詩話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頁 339。 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頁 257。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頁 19。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0),頁 139。.

(18) 第一章 緒 論. - 15 -. 第一,對楊士弘《唐音》一書進行研究,並表彰其在「盛唐」觀念史上的意 義。這方面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當推蔡瑜先生〈《唐音》析論〉一文,此後 較詳細的討論則可見李嘉瑜先生《元代唐詩學》。 45 透過這些成果,可印證楊士 弘崇尚「盛唐」的傾向,至於《唐音》的版本、體例、相關術語、選詩情況及影 響,也都能有完整的掌握。有關此書的意義,蔡瑜先生曾由三點加以說明:. 首先,就元代而言,《唐音》是元代最具原創性的唐詩選本,在體例及觀 念上都有總結元人唐詩學的規模,並且也是現存可資研析的唯一元人唐詩 選本。其次,因《唐音》成於元末,其編選旨意對明人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對於明代,尤其是前期的唐詩學影響非常深遠,隨之而生的輯註、批點、. 政 治 大. 重選,和詩本更是層出不窮。故而,也是研究明代唐詩學的重要源頭。最. 立. 後,在歷代的唐詩選本中,《唐音》也是第一個以盛唐為宗主的選本。由. ‧ 國. 學. 此可見,研究《唐音》確實是唐詩學的重要一環。 46. ‧. 楊士弘《唐音》下啟明人「盛唐」觀念的意義,其他學者也多所論及。 47 但換個 方向,也有學者認為《唐音》乃是透過詩選的形式,大幅推進了嚴羽理論意味濃. Nat. al. er. io. sit. y. 厚的「盛唐」觀念,如張紅先生《元代唐詩學研究》明確指出:. 《唐音》是第一個以盛唐為宗主的選本,它把嚴羽《滄浪詩話》所倡導的. n. v i n 詩學理論首次運用於實際的詩選之中,大大推進了宗奉盛唐的詩學潮流。 Ch engchi U 48. 在此,楊士弘何啻被視為嚴羽「盛唐」觀念的嫡傳、知音。 45. 46 47. 48. 參見蔡瑜:〈《唐音》析論〉,《漢學研究》12 卷 2 期(1994 年 12 月),頁 245-269。李嘉 瑜:《元代唐詩學》(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第六章第二節〈《唐音》〉, 頁 353-392。 蔡瑜:〈《唐音》析論〉,《漢學研究》12 卷 2 期(1994 年 12 月),頁 245-246。 相關意見,可參見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顧易生、蔣凡、劉明今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 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 1065-1066。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廣 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頁 372。王守雪:〈從「音律正變」理論到格調說──《唐音》 在元明詩學嬗變中的理論意義〉,《殷都學刊》2000 年 4 期,頁 63。陶文鵬、魏祖欽:〈《唐 音》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06 春之卷,頁 99(此文後成為撰者點校《唐音評注》之〈前 言〉)。黃炳輝:《唐詩學史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59。 張紅:《元代唐詩學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6),頁 211。.

(19) - 16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第二,從元代「宗唐」觀念的發展脈絡,去指出其逐漸朝向「盛唐」觀念的 趨勢。例如戴文和先生《「唐詩」、「宋詩」之爭研究》認為:. 元人推尊「唐詩」,起初尚概括言之,未分時代。後北方以盛唐為主,東 南則多晚唐之風,論者於「宋詩」的褒貶不一。 49. 據其所述,崇尚「盛唐」乃是元代後期的產物,主要屬於北方人士的意見,也就 是虞集、楊載、范 、揭傒斯、陳旅、李孝光、張翥、張憲、傅若金、貢師泰、 張昱,「諸人所宗之『唐詩』,大抵以盛唐為主」。 50 劉明今先生在《中國文學 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中,更將元人宗唐抑宋之風分成三期,即:滅金初期、統. 政 治 大. 一初期、延祐復科之後,其總體趨勢乃是「宗唐抑宋」之風愈來愈盛,至於第三. 立. 期的代表人物正是虞集、楊載、范 、揭傒斯及歐陽玄:. ‧ 國. 學. 他們均強調以世之盛衰論詩,故重盛唐,而對盛唐詩歌的認識也偏於雅正. Nat. sit. 劉文並認為楊士弘《唐音》也是此期風氣中的產物。 52. y. ‧. 和平的特徵。 51. al. er. io. 第三,對元代詩格詩法一類著作中「盛唐」觀念的辨析。劉明今先生《中國 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指出,舊題楊載《詩法家數》「論詩抑宋而尊漢魏盛. n. v i n 唐的傾向已非常明顯」,至於舊題揭傒斯《詩法正宗》「論唐詩奉李、王、韋、 Ch U i e h n c g 柳為正宗,把杜甫和他們區別開來」,也是復古派「盛唐」觀念的先聲。 劉先 53. 生另在〈關於元代詩歌格法類著作〉一文中,認為范 《詩法源流》宗唐抑宋之 說受到嚴羽影響,惟更加強調「雅正」。 54 張紅先生《元代唐詩學研究》也運用 了多部元代詩格詩法一類著作,並進一步指出:「宗唐、宗盛唐、宗李、杜,在. 49 50 51 52 53 54.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 148。 同上註,頁 151。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頁 1046。 同上註,頁 1063。 同上註,頁 1053-1063。 劉明今:〈關於元代詩歌格法類著作〉,徐中玉、郭豫適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 20 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頁 217。.

(20) 第一章 緒 論. - 17 -. 元人詩法中基本上不存在分歧」。 55 第四,對方回「盛唐」觀念的辨析。這部分的研究成果,如詹杭倫先生《方 回的唐宋律詩學》闢有〈論唐詩各期代表作家〉一節,考察方回對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代表詩人及其體製風格特色的看法; 56 又如黃炳輝先生《唐詩學史述 論》闢有〈方回《瀛奎律髓》與近體詩研究〉一節,分述方回對初唐、盛唐、中 晚唐詩的評判意見。由這兩部著作,均可看出方回在唐詩史上最欣賞盛唐。黃奕 珍先生《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並曾細膩地剖析方回欲藉江西詩派與「盛唐」的 連結,以對抗時下風靡的晚唐體,而所謂「盛唐」又以杜甫為主。 57 但方回的「盛唐」觀念,似尚未受到學界充分的注意,幾部文學批評史著作 特闢章節討論方回,討論重心仍在尊杜、宗江西的一面。 58 張紅先生《元代唐詩. 政 治 大. 學研究》雖能結合宋代宗唐觀念史的脈絡論之:. 立. ‧ 國. 學. 方回推崇杜甫,是為建立一條貫通唐宋的詩學通道,以此來發揚宋詩。嚴 羽標舉盛唐以批駁宋詩,四靈、江湖等則專師晚唐以尋幽徑,方回認為都. ‧. 非詩歌發展的出路,因而提出「一祖三宗」,將宋詩看做唐詩「正宗」的 直接繼承與光大者,實際是借杜甫來推尊宋詩,即「移唐就宋」。 59. sit. y. Nat. n. al. er. io. 但張文的敘述中,顯仍迴避了方回是否崇尚「盛唐」的問題。. Ch. (三)斷代之三:明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 engchi. i n U. v. 關於明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可歸納為下列幾項要點: 第一,對高棅《唐詩品彙》、《唐詩正聲》的研究。目前關於高棅詩學的研. 55. 56 57 58. 59. 張紅:《元代唐詩學研究》,頁 219。王奎光先生又曾推展這個意見,認為:「元人的唐詩觀 是唐詩、盛唐、李杜三位一體的,元人的復古復的也就是以李杜為代表的盛唐詩歌」,但所 論實際上已超出了詩法著作的範圍,見氏著:《元代詩法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 士論文,2007),頁 118。 詹杭倫:《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 48-62。 詳見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頁 341-416。 包括: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顧易生、蔣凡、 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5)。 張紅:《元代唐詩學研究》,頁 175-176。.

(21) - 18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究已有兩部專書:蔡瑜先生《高棅詩學研究》、申東城先生《唐詩品彙研究》, 可使我們對《品彙》、《正聲》的編選背景、動機、選詩情況、理論術語及後續 影響獲得一完整的掌握。其中當然也涉及高棅「盛唐」觀念的討論,如蔡先生主 要是依據前述《四庫全書總目》之「盛唐」觀念史,凸顯高棅上繼嚴羽、標舉盛 唐的「振衰起弊」意義,並指出《正聲》選詩特別嚴於盛唐,以盛唐的音律表現 作為選取中、晚唐詩的標準。 60 申東城先生也曾特闢〈標舉盛唐的復古思想〉專 節,介紹《唐詩品彙》的「盛唐」觀念。 61 此外,陳國球先生《明代復古派唐詩 論研究》特別指出高棅《唐詩品彙》所謂「初盛中晚」分期,不止於唐詩史時期 的標籤,尚有實在的價值涵義,尤其他所創構「正宗」、「大家」等標誌作家文 學史地位的品目,都座落在盛唐時段,更可察見一種「以盛唐詩為基準的詩史. 政 治 大. 觀」,至於《唐詩正聲》特重盛唐的傾向尤為彰明。 62 餘如孫春青先生《明代唐. 立. 詩學》、查清華先生《明代唐詩接受史》等,皆有類似的討論。 63. ‧ 國. 學. 第二,對復古派「詩必盛唐」之說的準確度提出辨正。「詩必盛唐」堪稱是 復古派詩論最著名的招牌之一,齊治平先生《唐宋詩之概述爭》甚至特闢〈前後. ‧. 七子「詩必盛唐」之說〉專節加以考察, 64 戴文和先生《「唐詩」、「宋詩」之 爭研究》肯定前後七子「確定了盛唐崇高不墜的地位」。 65 但更引人注意的是,. Nat. sit. y. 現當代也有學者曾針對復古派「詩必盛唐」之說的準確度問題提出辨正,他們不. al. er. io. 否認復古派崇尚「盛唐」,但認為盛唐詩的典範性須限定於某些特定的體式,並. n. 非放諸四海皆準。如郭紹虞先生〈神韻與格調〉一文:. Ch. engchi. i n U. v. 論詩,空同實並不專主盛唐。他只是受滄浪所謂第一義的影響,所以於各 種體製之中,都擇其高格以為標的。古體宗漢魏,近體宗盛唐,而七古則. 60 61 62 63. 64 65. 參見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頁 36-39、137-139。 參見申東城:《唐詩品彙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9),154-161。 參見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 199-201。 參見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一章第二節〈《唐詩品 彙》對明初唐詩學的總結〉;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第二章第三節〈閩中詩派與高棅選唐詩〉。案:陳伯海先生所主編《唐詩學史稿》明代部分 即由查清華先生負責撰寫。 齊治平:《唐宋詩之概述爭》,頁 41-54。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頁 175。.

(22) 第一章 緒 論. - 19 -. 兼及初唐。 66. 廖可斌先生《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也認為:. 對於學古應取法的榜樣,前七子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古詩以漢魏為師,旁 及六朝;近體詩以盛唐為師,旁及初唐,中唐特別是宋元以下則不足法。 67. 簡錦松先生《明代文學批評研究》的分析更精密,據前七子集中各體詩的數量的 存不存與多寡次序,發現復古派強調四點:. 立. 政 治 大. 一、上追風雅,作詩經體之詩。二、提倡漢魏晉,作漢魏晉體之五古與古. ‧ 國. 學. 樂府。三、特重杜甫,而重視五律。四、廣途於盛唐,七絕亦不廢也。 68. ‧. 這類研究觀點相較於寬泛地談述「詩必盛唐」,無疑更為細緻。但儘管如此,陳 文新先生在《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中,仍認為復古派「的詩學. Nat. io. 盛唐確實格外青睞」。 69. al. er. sit. y. 主張被簡單地概括為『詩必盛唐』,忽略漢魏古詩,當然是不全面的,但他們對. 第三,對復古派倡導「盛唐」觀念的成因提出說明。早有學者注意到,復古. n. v i n 派標舉「盛唐」的另一面向,乃是貶抑中、晚唐詩,對宋詩尤深惡痛絕。朱易安 Ch U i e h n c g 先生〈明人選唐三部曲──從《唐詩品彙》、《唐詩選》、《唐詩歸》看明人的 崇唐文化心態〉一文即曾明確指出:. 從前七子到李攀龍,明代詩壇上的崇唐傾向已由尊唐貶宋發展成在絕對排 66 67 68 69.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 377。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頁 118。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頁 197。 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頁 182。 案:近年也有學者質疑復古派對盛唐詩的信仰,如黃卓越先生說:「有以『文必秦漢,詩必 盛唐』的口號籠統述之者,但考之前七子主要成員的表述,則均無這樣的提法,而且實際思 想也非如此,故名實間便存在一認識上的誤差」,見氏著:《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 165。這種觀點頗為獨特,其中因牽涉到較複雜的 問題,將留待本文第三章第三節再予以論析。.

(23) - 20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斥宋詩的前提下,對唐詩進行選擇──即接納合乎「正格」要求的初盛唐 作品,貶斥「變格」的中晚唐作品。否定中晚唐,為的是割斷唐詩與宋詩 的聯繫,以保證唐詩的「雅正」,用來作為楷模指導創作。 70. 朱先生爾後的《中國詩學史‧明代卷》仍表示:. 明代的崇尚漢魏古詩和盛唐詩歌的人們,批評宋詩不如唐詩,都認為是「略 性情」而導致詩歌創作的失敗。事實上,七子在文學形式上的功夫,以及 宗唐的倡導,恰恰反映了明人渴求脫離宋代傳統的潛在意識。 71. 政 治 大. 而在「唐宋詩之爭」的宏觀架構下,陳國球先生《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第一. 立. 章討論的就是復古派反對宋詩的問題,並指出其中寓有針砭當代陳獻章、莊昶等. ‧ 國. 學. 性氣詩人的意義。 72 但依楊遇青先生的考察,後七子中李攀龍、王世貞重唱「盛 唐」觀念,其真正對手更轉移到同樣尚理的唐順之、王慎中諸人。 73. ‧. 除此之外,另有若干學者曾察覺復古派反對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如陳書錄 先生《明代詩文的演變》便認為李夢陽等前七子「宗漢崇唐」的復古主張,除了. Nat. sit. y. 針對尚理的「陳莊體」,更有意修正茶陵派的「趨俗」作風的意義。 74 孫春青先. 倡導「宛轉流麗」之聲調所導致的萎弱詩風。 75. al. er. io. 生《明代唐詩學》認為李夢陽倡導「詩必漢魏盛唐」之說,乃有意針砭李東陽由. n. v i n 第四,填補復古派崛起之前明代「盛唐」觀念史的空白。談明代「盛唐」觀 Ch U i e h n c g 念史,一般人常格外注意高棅和復古派,卻在這之間留下了一段空白,當代學者 70. 71. 72 73. 74. 75. 朱易安:〈明人選唐三部曲──從《唐詩品彙》、《唐詩選》、《唐詩歸》看明人的崇唐文 化心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 年 2 期,頁 80。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朱易安著:《中國詩學史‧明代卷》(福州:鷺江出版社,2002), 頁 79。 參見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頁 22-64。 楊遇青:《明嘉靖時期詩文思想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頁 236-241。關於後七 子崛起前夕詩壇上的尚理詩風,另可參閱余來明:《嘉靖前期詩壇研究(1522-1550)》(武 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頁 248-276。 參見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章第一節〈「陳 莊體」與茶陵派的負效應──前七子「宗漢崇唐」心態膨脹的誘因〉,頁 186-198。這節文字 又見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第一章〈「宗漢崇 唐」心態的膨脹〉,頁 1-14。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頁 78。.

(24) 第一章 緒 論. - 21 -. 頗能予以填補。如戴文和先生《「唐詩」、「宋詩」之爭研究》說:「李東陽像 嚴羽、高棅一樣,……其推尊漢魏盛唐亦可謂淵源於二氏」, 76 陳文新先生《明 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也說李東陽:「論詩重在辨體和音律法度, 重在『規制』,因而力主宗漢、魏、盛唐」。 77 朱易安先生《中國詩學史‧明代 卷》並特闢〈「詩必盛唐」的淵源〉一節,認為明初已可見尊崇盛唐的傾向,其 淵源可直接推源於元代楊士弘《唐音》及詩法一類著作。 78 這方面目前最詳細的 研究成果是孫春青《明代唐詩學》,書中注意到元明之際文人以盛唐相高,認為 盛唐是唐代氣運之盛的結晶,以林鴻為首閩派甚至有模擬盛唐、冀求鳴盛的主 張,爾後臺閣體大匠楊士奇仍從同樣的角度標舉盛唐。 79. 政 治 大. (四)宋元明通代「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 立. ‧ 國. 學. 現當代學者不僅分就宋、元、明斷代範圍中的「盛唐」觀念提出探討,也曾 進一步去串連宋元明期間的發展情況。這方面的成果,尤為切近本論文欲處理的. ‧. 核心問題。吉川幸次郎先生《宋詩概說》已指出:. Nat. sit. y. 在舉世模擬晚唐的南宋末期,嚴羽的《滄浪詩話》可說是發人深省的空谷. al. er. io. 足音。……嚴羽的詩論,尤其是「以盛唐為法」的主張,目的在於糾正當 代過分注重晚唐的偏差。不過他的意見,只有到了明朝,才由所謂「前後. n. v i n 七子」,在「詩必盛唐」的口號下,積極地加以倡導和實踐,又在中國詩 Ch U i e h n c g 史上熱鬧了一番。 80. 他在《元明詩概說》中仍持相同見解:. 在中國文學史上,「盛唐詩」代表著最健康的產物,或至少代表著其中最 重要的一部分;……儘管這個看法其來有自,可以上溯到南宋嚴羽的《滄 浪詩話》、明初高棅的《唐詩品彙》等書,但其終於成為不易的定論,卻 76 77 78 79 80.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頁 160。 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頁 181。 參見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頁 35-41。 詳見孫春青:《明代唐詩學》,頁 1-22、48-55。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頁 258-259。.

(25) - 22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要等到前後「七子」。 81. 吉川先生這兩部論著,合併起來恰好就是本論文所關注的「宋元明時期」,而他 對此時期中的「盛唐」觀念發展,最留意嚴羽、高棅和復古派。蔣凡先生在《中 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中並曾表示:. 嚴羽不滿宋詩,轉以盛唐為法。因此,元明詩壇的回歸唐音者,多受嚴羽 理論影響。元楊士弘編撰《唐音》,崇奉盛唐,即可見嚴氏影子。明初高 棅《唐詩品彙》,把唐詩分為初、盛、中、晚,……他的理論直接受到滄 浪的啟示,……後來李東陽的論「聲調」,前、後七子倡「格調」,他們. 政 治 大. 高唱「詩必盛唐」的擬古主張,都與嚴羽有淵源承啟的關係。 82. 立. ‧ 國. 學. 文中談的雖是嚴羽詩論的影響問題,但從中不難看出,學者對宋元明時期的「盛 唐」觀念史,乃認為創自嚴羽,依序發展於楊士弘、高棅和復古派諸子。再如近. ‧. 幾年申東城先生《唐詩品彙研究》所述:. Nat. sit. y. 綜覽宋金元三朝,我們可見其間有條時重時輕的絲線貫穿,那就是對盛唐. er. io. 詩人的重視,特別是《滄浪詩話》和《唐音》對盛唐的推崇,這都為明初 《唐詩品彙》的編成鋪墊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83.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申文的考察範圍儘管擴及金代,但對於宋明之間的「盛唐」觀念發展,顯仍特別 著重於嚴羽、楊士弘到高棅的這一條單線系譜。 上述這類看法,非常明顯乃沿襲了四庫館臣的見解。除此之外,近年最值得 注意的研究成果,則必須推陳廣宏先生的兩篇論文。在〈元明之際宗唐詩風傳播 的一個側面──以「二藍」師法淵源為中心〉, 84 陳先生首先肯定元末明初閩籍 詩人藍仁、藍智兄弟,對林鴻、高棅詩學的啟導意義,再追溯「二藍」詩學的師 81 82 83 84.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6),頁 236。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頁 418。 申東城:《唐詩品彙研究》,頁 49。 參見陳廣宏:〈元明之際宗唐詩風傳播的一個側面──以「二藍」師法淵源為中心〉,羅宗 強、陳洪主編:《明代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頁 71-87。.

(26) 第一章 緒 論. - 23 -. 承淵源,發現他們均曾受學於杜本,而杜本所傳授的詩法得自楊載、范 ,並可 再溯及宋末元初任士林(1253-1309)之詩法;其時,任士林與趙孟頫、袁桷、楊 載、杜本等一大批詩人組成的杭州宗陽宮文藝圈,可視為元代宗唐觀念形成與傳 播的中心。陳先生設論的開端雖是追索「二藍」的師承淵源,卻頗有助於揭明嚴 羽、高棅之間「宗唐」觀念的傳承情況。 而在另一篇論文〈元明之際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及背景〉中, 85 陳廣宏先生 將論述重點放到嚴羽詩論、楊士弘《唐音》、高棅《唐詩品彙》和《唐詩正聲》 對唐詩源流正變觀念的建構及其發展。他的核心觀點是:. 無論此際人們更多地側重於政治詩學的立場,抑或審美詩學的立場,其對. 政 治 大. 唐詩系譜建構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議,其實都不能逸出體裁論與世變論的交. 立. 涉、互動、衝突、調適之範圍,即便至後來被認為是更多地從審美詩學立. ‧ 國. 學. 場出發,完善唐詩系譜建構的復古派,亦復如此。這也就意味著,體裁論 與世變論之間的動態關係,為我們考察整個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具體構. ‧. 成及其進程,提供了一個基本視點。 86. Nat. sit. y. 在這種觀點下,陳文認為嚴羽尊奉「盛唐」為典範屬於「體裁論」,楊士弘《唐. al. er. io. 音》在嚴羽基礎上另行導入儒學傳統的「世變論」之說,故能為唐詩史動態演變 流程的建構提供基礎,而此舉不但迎合了元末明初的館閣宗尚,也對高棅《唐詩. n. v i n 品彙》影響甚鉅,此後《唐詩正聲》更進一步強化盛唐之音與儒學傳統的聯繫; Ch U i e h n c g 這個發展過程並牽涉到地域文學與館閣文學的互動。可見陳文雖仍著重於勾勒嚴 羽、楊士弘到高棅一系,但對其間發展脈絡的梳理無疑更為立體。. 二、既有研究成果評議 綜觀目前對於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的研究成果,可發現學界在嚴羽、楊 士弘、高棅和復古派一系外,很早就注意到「其他論者」的「盛唐」觀念,宋代 85. 86. 參見陳廣宏:〈元明之際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及背景〉,《中華文史論叢》總 100 期(2010 年 4 期),頁 171-225。此文初稿曾發表於臺灣中國唐代學會、臺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歷 史系、中興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辦:「文化視域的融合──第九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2009 年 9 月 26 日)。 同上註,頁 176。.

(27) - 24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方面如江西、四靈和江湖詩人,元代如方回、虞集、楊載諸人或詩格、詩法一類 著作,明代如楊士奇、李東陽之輩。相較於四庫館臣簡單的勾勒,這類研究成果 頗具開拓性,已有條件串連一個更細緻的觀念史脈絡。 但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忽略,學界對於所謂「其他論者」的關注,多是針 對宋、元、明的「斷代」範圍進行探討;一旦觸及更接近本文論題的宋元明「通 代」觀念史,則目前最流行的詮釋框架仍是嚴羽、楊士弘、高棅到復古派一系。 可見「通代」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乃延續了四庫館臣的舊說,這和「斷代」既有 成果的開拓性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這種現象除了顯示明代復古派所建立的「中 介」,既影響四庫館臣,直至今日依舊強韌有力,同時也透露出「盛唐」觀念史 的重構問題,尚未進入現當代學者思考的核心。試加觀察「通代」成果的整體著. 政 治 大. 述內容,即可發覺「盛唐」觀念史這一論題所受到的關注頗嫌不足,並沒有真正. 立. 成為現當代學者致力處理的核心,而多只是在述及嚴羽、高棅詩論之際,附帶進. ‧ 國. 學. 行「影響」或「淵源」之類的簡單介紹。. 其中較令人注目的是陳廣宏先生二文,尤其〈元明之際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 ‧. 及背景〉一篇,與本文所欲處理的論題實頗相近,所揭「體裁論」、「世變論」 兩端的觀察模式,也對筆者有所啟發。但陳文研究範圍止於高棅,僅在談述《唐. Nat. sit. y. 音》和《唐詩正聲》的影響時,連帶涉及明初館閣宗尚。這和筆者欲進層討論復. al. er. io. 古派,不只是研究範圍上的差異,蓋本文所以欲論復古派,原是出於對既有宋元 明時期「盛唐」觀念史的反省;陳文並不見這類反省,故在內容架構上仍侷於嚴. n. v i n 羽、楊士弘到高棅的單系。而更緊要的是,文中對「盛唐」究竟為何物的問題, Ch U i e h n c g 如「盛唐」的性質、特質或代表作家等,也缺乏系統性的梳理;但如欲究明「盛 唐」觀念的發展流變,這無疑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無論進行「斷代」或「通代」的研究,都不應忽略歷史意識,如此方能在歷 史的發展流變脈絡中,貞定所論對象的歷史意義。而欲進行此等研究,實有必要 特別留意「新異性」的問題。張蔭麟先生認為選敘史事應顧及五項評判標準,當 中便有「新異性的標準」(Standard of Novelty),其《中國史綱》指出:. 我們之所以需要寫的歷史,正因為我們的歷史絕不是如此(案:指歷史只 是一種景狀的永遠持續),正因為我們的史事富於「內容的特殊性」,換 言之,即富於「新異性」。眾史事所具「內容的特殊性」的程度不一,換 言之,即所具「新異性」的程度不一。我們判斷史事的重要性的標準之一.

(28) 第一章 緒 論. - 25 -. 即是史事的「新異性」。按照這標準,史事愈新異則愈重要。這無疑是我 們有時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所採用的標準。 87. 「新異性」即指史事內容的特殊性,這不僅是史家選敘史事所須留意的要項,也 構成了歷史的動態發展流變本身。探討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自不例外。 目前「斷代」的研究成果,對於所論對象的新異性,雖已曾提出若干考察,但對 照本文的選題而言,其最大的問題卻是限於局部;至於「通代」的研究成果,現 當代學者多是將關注焦點放在「影響」或「淵源」的順承面,對於新異性的問題 則甚少著墨,故所述觀念史儘管涵跨宋元明三代,然而我們所能見到的卻只是嚴 羽、楊士弘、高棅和復古派依序登上歷史舞台,而無法看出「盛唐」觀念本身在. 政 治 大. 這一期間究竟歷經了何種發展流變,展現出什麼樣的新異性。. 立. 根據以上的評議,筆者認為,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的發展問題,在今日. ‧ 國. 學. 學界,實仍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與價值。. 個人留意「盛唐」觀念的相關問題已有多年,2005 年碩士論文《宋代「詩學. ‧. 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88 主要是由江西詩派以降評論李、杜詩的歷史脈絡, 去考察「詩學盛唐」之說在宋代的形成、發展軌跡,止於嚴羽、方回。但當時由. Nat. sit. y. 於預設了李、杜所具存的開元、天寶時期可以完全類比為「盛唐」,而忽略了此. al. er. io. 種「盛唐」觀念其實屬於嚴羽到復古派一系逐漸確立的產物,故其論述成果仍有 諸多未盡之處。2008 年所發表〈論明代「詩學盛唐」觀念的新異性──一個「理. n. v i n 論實效」的思考脈絡〉, 探討復古派先是察覺嚴羽的「盛唐」觀念及其創作實 Ch U i e h n c g 踐兩端之間有所落差的現象,由此逐漸開出「法」、「悟」辯證融合之說,可視 89. 之為復古派「盛唐」觀念的新異性之一。但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對於復古派新異 性的考察僅以嚴羽為對照,且未觸及宋元明間的「盛唐」觀念發展。因此,本論 文之作,既有意為學界既有的研究成果略盡補白之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個人 先前的基礎上,對「盛唐」觀念的相關問題提出進一步的探討。 綜合前文的討論,在學界既有的「斷代」研究成果中,已可見在嚴羽到復古 派一系之外,納入其他論者「盛唐」觀念的傾向,然而尚未就宋元明的「通代」 87 88. 89. 張蔭麟著,王家範導讀:《中國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頁 4。 拙著:《宋代「詩學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頁 1-353。 拙著:〈論明代「詩學盛唐」觀念的新異性──一個「理論實效」的思考脈絡〉,《漢學研 究》26 卷 3 期(2008 年 9 月),頁 157-190。.

(29) - 26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範圍進行探討。這是否暗示著本論文所欲梳理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只 須將既有的「斷代」成果依其時序加以組合、連結便可成事?其實不然,這涉及 本文所欲採取的方法架構問題,留待下一節中再予釐清。.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 本文欲析論宋元明時期的「盛唐」觀念史,則其研究範圍,自是以「宋元明 時期」範圍中的「盛唐觀念資料」為主。所謂盛唐觀念資料,乃指透過詩話、詩. 政 治 大. 法、序跋、書信、評點等文字或選本的形式,以表「盛唐」觀念的資料。但關於. 立.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尚可提出進一步界定。. ‧ 國. 學. 在藝文批評領域率先明確揭出「盛唐」,乃是北宋朱長文(1039-1098)《續 書斷‧宸翰述》:. ‧. (宋太宗)每歲九月後,夜召侍書、侍讀及待詔,書藝於小殿,張燭令對. Nat. al. er. io. 五代之蕪,而追盛唐之舊法,粲然可觀矣。 90. sit. y. 御書字,亦以詢採外事,常至乙夜而罷。是時,禁庭書詔,筆跡丕變,剗. n. v i n 朱長文將「盛唐」置放到「五代之蕪」的對立面,顯然推崇至極,可惜他並未針 Ch U i e h n c g 對「盛唐」提出進一步的解釋。但聯繫另段文字來看:「此謂神、妙、能者,以 言乎上、中、下之號而已」, 91 朱長文將唐宋書家分成神、妙、能三品,神品的 等級最高,依《續書斷》的記載,神品的書家僅有三人:顏真卿(709-785)、張 旭(658?-748?)、李陽冰(721?-786?),活動年代恰皆座落在開元、天寶或大曆 年間,可謂相當集中。因此,前述「追盛唐之舊法」,可能是指此時段所體現出 來的神品之法;換言之,此一「盛唐」乃指示了唐代書法史上堪為典範的黃金時 代,以開元、大曆間的顏真卿、張旭、李陽冰為代表。本文論旨雖不在探討書法 史的問題,但這個用例卻別具意義。據筆者所知,最早就唐詩史的脈絡提出「盛. 90. 91. 朱長文:《續書斷》,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頁 321。 同上註,〈品書論〉,頁 3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李忱,公元 810 年-859 年,公元 846 年-859 年)的三十餘年間,最為活躍的詩 人是杜牧(公元 803 年-852 年) 、溫庭筠(公元 812 年-870 年)和李商隠(公元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