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殷璠的看法:兼與唐代其他論者對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盛唐」觀念探源:唐代 - 49 -

唐人的想像,而必然是對這一時期中具體實存的作家及其作品,進行閱讀、分析 和歸納的產物。因此,唐人對開元、天寶代表作家的選擇與評論,其實也涉及了 他們對開元、天寶何以能成為唐詩史高峰的理解,值得續作進一步梳理。

一、殷璠的看法:兼與唐代其他論者對照

殷璠《河嶽英靈集‧敘》云:「粵若王維、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 嶽英靈也」,61可知他雖標舉開元、天寶,卻非毫無揀擇地泛指開元、天寶的全 數詩作,主要著眼於該集所收二十四人,認為最能反映此期的創作功績。筆者先 將這些作家依獲選篇數重新排序,並判斷其體裁,62釐為下表:

表一:殷璠《河嶽英靈集》選錄作家及其作品數量、體製之整理 古 體 近 體

五古 七古 其它 小計 五絕 七絕 五律 五排 七律 小計 總計

王昌齡 12 1 13 3 3 16

常建 14 14 1 1 15

王維 8 1 2 11 2 1 1 4 15

李頎 7 5 12 1 1 2 14

李白 1 11 12 1 1 13

高適 5 6 11 2 2 13

儲光羲 11 11 1 1 12

劉眘虛 11 11 11

陶翰 11 11 11

崔顥 5 3 8 1 1 1 3 11

崔國輔 3 1 4 5 1 1 7 11

薛據 8 8 1 1 2 10

孟浩然 2 1 3 2 4 6 9

詩體 作家

61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頁 107。

62 此一判斷除依個人知識為之,還參考了高棅《唐詩品彙》(明汪宗尼校訂本,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8)的辨體分類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50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王灣 4 4 1 3 4 8

岑參 5 1 6 1 1 7

賀蘭進明 7 7 7

盧象 5 5 2 2 7

張謂 3 2 5 1 1 6

王季友 3 3 6 6

綦毋潛 3 3 3 3 6

崔署 5 5 1 1 6

祖詠 2 2 1 2 1 4 6

李嶷 5 5 5

閻防 4 4 1 1 5

總計 144 35 2 181 12 14 19 3 1 49 230

殷璠選詩兼收古、近體,《河嶽英靈集‧論》云:「璠今所集,頗異諸家,

既閑新聲,復曉古體」,63「古體」、「新聲」即分指古、近體,認為兩種詩體 發展至開元、天寶時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上表顯示,殷璠所選古體多達 181 首,近體則僅 49 首,落差很懸殊,可見殷璠所選誠然兼括古、近體,但應認為 古體較能反映開元、天寶的成就。所選二十四位詩人,古體大都多於近體,劉眘 虛、陶翰、賀蘭進明、王季友(714-794)甚至全屬古體。

但殷璠特地選有 49 首近體,崔國輔(678-755)、孟浩然(689/691-740)、

祖詠(699-746?)入選詩作都是近多於古,王灣、綦毋潛(692-749?)古、近參 半。這顯示殷璠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認齊梁以降新體詩律的發展,對於維繫詩的音 樂性具有合理性;這其實也頗能呼應於前一節所論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 公集序〉對沈、宋以降律詩的讚美。

綜觀上表的統計,尚可察見兩點重要訊息:一是每位作家入選篇數的多寡,

入選篇數愈多,其在開元、天寶詩壇的代表性也愈高;二是透過入選詩篇的體裁 分佈,實可發現每位作家在那一方面卓然有成,最足以代表開元、天寶價值。準 此,我們至少可注意到幾個較突出的現象:

第一,王昌齡入選篇數凡 16 首,居全集之冠。前引《河嶽英靈集‧敘》已

63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頁 108。

元九年(721),理由是此年王維進士及第,723 年崔顥及第,724 年祖詠及第,726 年儲光羲、

綦毋潛、崔國輔及第,李白出蜀。見氏著:〈百年徘徊──初唐詩歌的創作趨勢〉,《當代

69 分見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頁 275-276、588、902-903、9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52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的京城長安,其作品較有機會獲得廣泛的流佈,時譽尤高。70前引獨孤及〈唐故 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將王維視為開元、天寶的代表詩人之一,唐代宗也推崇 王維「天寶中詩名冠代」,71姚合《極玄集》於開元、天寶僅收王維、祖詠,顯 示王維的代表地位一直得到唐人認可。殷璠多選王維詩,其實反映了唐代共識。

殷璠所選王維 15 首詩中,五古高達 8 首,蓋認定王維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五 古。殷璠也選有王維 4 首近體詩,數量位居全集第三(僅次崔國輔近體 7 首、孟 浩然近體 6 首,與王灣、祖詠 4 首相同),顯示在開元、天寶詩壇中,王維的近 體造詣仍屬前列;但其近體詩分為五絕 2 首、七絕 1 首、五律 1 首,對照他人同 一體裁獲選的篇數,並不算突出。可見殷璠選王維,主要是看重古體之作、尤其 是五古。但這種看法似未必能代表唐人的共識,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 集序〉便是就近體詩的脈絡去推崇王維,芮挺章《國秀集》選有王維 7 首,近體 多達 5 首(五律 1 首,五絕 2 首,七絕 2 首),姚合《極玄集》所選王詩全屬近 體(五律 2 首,五排 1 首),韋莊《又玄集》所選王詩也全屬近體(五律 2 首,

五排 1 首,七律 1 首), 韋縠《才調集》所選王詩古、近各半(七古 1 首,七絕 1 首)。72可知王維較獲唐人青睞的是近體之作。

第三,透過上表的整理,並可察見崔顥入選 11 首,古體佔了 8 首,其中五 古又佔了 5 首,這透露出殷璠對崔顥的推崇主要仍是在古體,尤其是五古。但更 引人注意的是崔顥的近體 3 首之中,收有《河嶽英靈集》唯一的七律,即〈黃鶴 樓〉(昔人已乘白雲去)。對照其他唐人選詩的情況,芮挺章《國秀集》選崔詩 7 首中,唯一的七律也是〈題黃鶴樓〉;韋莊《又玄集》選崔詩 2 首,唯一的近 體、七律即〈黃鶴樓〉;韋縠《才調集》於崔顥亦僅選此詩。73可見崔顥的七律 造詣甚得唐人推賞,殷璠在七律一體獨選崔顥,或有當代獨步的意義;至於〈黃 鶴樓〉一詩的代表性地位,在唐代也已經形成了共識。

此外,殷璠在五古一體選了常建 14 首,七古方面選李白 11 首,五絕有崔國 輔 5 首,五律則有孟浩然 4 首,皆居該體入選篇數之冠。可見他對開元、天寶詩 人「各有擅體」的現象已有敏銳的覺察;韓愈〈薦士〉所言「亦各臻閫奧」,指 的可能正是此一現象。但開元、天寶有沒有通擅各體的全才作家?由上表其實看

70 參見陳鐵民:〈論唐代的詩壇中心及其作用〉,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 8 卷(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 10-11。

71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 190 下〈王維傳〉,頁 5053。

72 同上註,頁 255-257、537、586-587。

73 同上註,頁 251、597、8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盛唐」觀念探源:唐代 - 53 -

不太出來,須待日後對杜甫意義的建構,方能填補此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