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復古派對高棅「盛唐」觀念的繼承與新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66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標舉盛唐之外,另選中、晚唐之近於盛唐者,這和王世貞應是相近的觀念。但不 同的是,楊士弘僅說取法〈正音〉而未區隔盛唐與中、晚唐的學習次序,後來高 棅雖藉八品之說特尊盛唐,但無論其《品彙》抑或《正聲》,也都沒有很清楚地 討論中、晚唐是否值得取法的問題;王世貞不僅正面處理了這個問題,還告訴我 們即使泛取中、晚唐乃至宋詩、甚至下及當代的李夢陽、李攀龍詩,其本質依舊 不脫「古」、「盛唐」。由這條楊士弘、高棅到王世貞的觀念發展線索來看,錢 謙益所持「晚年定論」之說,恐難逃斷章取義之嫌,王世貞這個例子,非但無法 使錢謙益證明其晚年對復古詩論產生戲劇性的「淟然汗下,蘧然夢覺」,以達裂 解復古陣營之目的;反倒反映出即便王世貞開放中、晚唐或宋詩的學習價值,但 無論在「惜格」的學詩前提,以及中、晚唐或宋詩裏潛存的「古」或「盛唐」遺 影,都仍是非常典型而自然開展出來的復古立場。333

王世貞如上的觀點,在某個層面上,其實也揭明了復古派詩論在歷史進程中 雖有某些因時制宜、自我調適的面向,但「詩必盛唐」的觀念,始終是其恆常不 變的核心立場或前提。這和先前同屬於復古陣營的李東陽「博學思維」,區隔性 非常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其區隔除了顯示出明代中葉復古觀念的發展軌跡,同 時也悄然推動明人由早先熱衷於《唐音》,逐漸轉向《唐詩品彙》。日本學者林 田慎之助曾說《唐詩品彙》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富影響力的選本之一,334推察 此書經典化之由,實與復古派「詩必盛唐」的觀念相為表裏。

三、復古派對高棅「盛唐」觀念的繼承與新變

對於明初以來「盛唐」觀念的發展,常能看到學界有一種論點:李東陽推許 盛唐的觀念近源,即為高棅之《唐詩品彙》。但遍查李東陽文集,並無任何一字 提及高棅此書,在《懷麓堂詩話》中亦僅稱賞楊士弘《唐音》。據李東陽的「博 學思維」,及其對盛唐詩「相對性價值」的認知,也很容易聯想到《唐音》,335

333 但無法否認的是,王世貞晚年創作實踐闌入宋調者的確不少,此點不免有違於「惜格」的詩 學前提。相關舉例和討論,可參見孫學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 想》,頁 185-188。

334 林田慎之助:《中國中世文學評論史》(東京:創文社,1979),頁 14。

335 李東陽並不是對《唐音》的簡單重複。蓋兩者在肯定中、晚唐詩自有佳者的層面,以及對盛 唐詩「相對性價值」的認知取向,誠屬相近,卻也仍存在著落差:《唐音‧正音》所收中、

晚唐詩皆屬於「正」,基於此一與盛唐共通的特質,中、晚唐詩方能受到肯定;但李東陽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盛唐」觀念形成、發展與確立三部曲:宋元明時期 - 167 -

而這恰是《品彙》最重要的改革工作之一。

關於《品彙》的影響力,陳國球先生認為大約到嘉靖(1522-1566)以後,始 趨明顯;在此之前,該書並不普及,也頗罕見世人稱引。336此說確能得到該書各 版本刊刻狀況的支持,茲借用金生奎先生列表:337

表十二:《唐詩品彙》的刊刻時間與版本

時間順序 《品彙》版本名稱

洪武——成化(1368-1487) 初刻本、陳煒本

弘治——隆慶(1488-1572) 張璁本、姚芹泉本、康河本、牛斗本、「月到天心來」本 萬曆——崇禎(1573-1644) 陸允中本、葉星宇本、金陵富春堂本、汪宗尼本、汪季舒本、明

刻本、署名屠隆本、張恂本

可見《品彙》自弘治以後湧現愈來愈多的刊本,終明不衰,這無疑反映了影響力 日漸宏遠的事實。因此,陳先生上述的判斷也廣受學者稱引。但《品彙》是否並 不普及,仍有待商榷:陳先生所見最早版本為成化十三年(1477)陳煒本,而未 及發現更早尚有洪武初刻本,此初刻本今雖亡佚,但曾著錄於楊士奇《文淵閣書 目》、鈕石溪《會稽鈕氏世學樓珍藏圖書目》,清《自怡悅齋藏書目》猶存,338 雖暫無法確知此初刻本的通行程度,至少可據以推測《品彙》在弘治或嘉靖前應 非毫無影響。桑悅(1447-1503)〈跋唐詩品彙〉云:「唐人好吟詠,傳凡三百餘 家,真有盛、中、晚之殊,唐業隨之可考也。楊仲(士)弘等所選,俱得其柔熟 之一體,唐人詩技要不止此。國朝閩人高廷禮有《唐詩品彙》五千餘首,……要 其見亦仲(士)弘之見。是詩盛行,學者終身鑽研,吐語相協,不過得唐人之一 支耳,欲為全唐者,當于三百家全集觀之」,339這段題跋將《品彙》置於《唐音》

的影響籠罩下,仍不足以證明《品彙》的通行程度,卻也揭示了高棅所選的「柔

是「正」、「變」兼綜而互出之,喜作聯句即其一例。這種分別並反映出兩者的關注焦點與 歷史意義自有不同:《唐音》標舉「正」,處於宋明之間實有鞏固盛唐典範的積極取向;李 東陽博采「正」、「變」,則是針對「必為唐」之風氣,試圖鬆動前人已然鞏固、甚至流於 膠柱鼓瑟的盛唐典範。因此深層來看,他們乃代表了「盛唐」觀念發展過程中截然反向的兩 股拉扯力量。這不影響李東陽對《唐音》的欣賞,然其間之分別應予以留意。

336 詳見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頁 185-191。

337 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頁 97。

338 同上註,頁 89。

339 黃宗羲編:《明文海》,卷 212,頁 2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68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熟」詩風,非常契合明初以來的流行品味。不僅於此,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品 彙》檢討《唐音‧正音》兼收盛、中、晚唐,藉其八品之說凸顯了盛唐詩的「絕 對性價值」,此一革新也頗見響應(可參見前一節之討論)。明代前期雖不常提 及《品彙》,並不能直接代表該書蘊含的詩觀處境落寞。

時人不常談及《品彙》,可能有一個客觀因素,即此書篇帙高達百卷,使用 難免較不方便;反觀《唐音》僅十四卷(以張震輯注、顧璘評點本計),落差甚 明。高棅編《唐詩正聲》,便出於這層顧忌,其〈凡例〉云:「切慮博而寡要,

純而不雜,乃拔其尤,彙為此編」,340遂大幅濃縮成二十二卷。從「正聲」的命 名來看,高棅此舉顯然有意仿效《唐音‧正音》,都是對「正」之合格詩作進行 彙整,恐怕也是想要藉用較精簡的篇幅來彌補原書在客觀傳播條件上的劣勢。果 然,《正聲》一書編成後隨即成為館閣教本,其影響力自然不應低估。341

然而,《正聲》是否延續了高棅在《品彙》中凸顯盛唐詩「絕對性價值」的 立場?這兩部選本的結構並不相同,本章前一節已指出,《正聲》兼收初、盛、

中、晚四唐之作(〈表九〉),這明顯改變了《品彙》的八品結構,反而和《唐 音‧正音》兼收三唐相近;若單就這個層面來說,《正聲》所收盛唐詩的數量儘 管高佔全書之半,其對盛唐詩似乎僅持「相對性價值」的評價。其實不然,我們 應特別留意《正聲》是《品彙》的精選本,基於這層聯繫,很難說《正聲》竟會 揚棄《品彙》的固有立場,掉頭轉向《品彙》所欲革新的《唐音‧正音》。個人 認為,《正聲》雖同樣是在「正」的標準下收錄中、晚唐詩,但其性質卻和《唐 音‧正音》有根本性的差異,蓋《正聲》的中、晚唐詩,本由《品彙》中的「接 武」、「正變」、「餘響」諸品目摘出,故與盛唐詩仍有區隔,這正是《唐音‧

正音》所未嘗嚴加判分者。因此,與其說《正聲》的中、晚唐詩單純地共享了盛 唐詩「正」的光芒,不如說它們的存在只是作為「正」的殘餘。再者,比較《唐 音‧正音》與《正聲》所收各期唐詩的比重,如下表:

340 黃鎬〈唐詩正聲序〉亦云:「而又慮其編目浩繁,得其門者或寡,復窮精闡微,超神入化,

采取唐人所作,得聲律純正者凡九百二十二首,分為二十二卷,名曰《唐詩正聲》」。引自 陳伯海主編:《歷代唐詩論評選》,頁 542。

341 何喬新(1427-1502)〈唐律羣玉序〉也說:「選唐詩者數十家,惟周伯□之《三體》,楊伯 謙之《正音》,石溪周氏之《類編》,新寧高氏之《正聲》盛行於時」。見氏著:《椒邱文 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49 冊),卷 9,頁 15 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盛唐」觀念形成、發展與確立三部曲:宋元明時期 - 169 -

表十三:《唐音‧正音》與《唐詩正聲》所收各期唐詩之比重342

唐初或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其它

《唐音‧正音》 48.8% 45.4% 5.8%

《唐詩正聲》 9.5% 50.5% 33.1% 5.7% 1.2%

由於二書的唐詩分期法和結構有別,這裏的比較難免不盡精準,但儘管如此,我 們仍可清楚地看出,《正聲》所收盛唐比重提高了,中唐則大幅降低。這種升降 現象,透露出高棅心目中,中唐以降的合格之作愈來愈少,「正」只是少數的特 例,盛、中唐之間的距離也被拉得更開;晚唐不啻更為天壤之隔。當然,「詳於 盛唐」本是《唐音‧正音》有意追求的目標,我們在此只是想強調,《正聲》的 選詩不但要追求「詳於盛唐」,比重之升降調整,其實更有意進一步去凸顯盛唐 與中、晚唐之間的斷層。如此的選詩情況,顯然仍貫徹、落實了《品彙》中以八 品判分唐詩等第的關鍵觀念,其對盛唐詩「絕對性價值」的認知取向,並未隨著 表面上八品結構的消失而產生動搖。

有關《品彙》、《正聲》選詩的詳細情形,前一節討論已多,這裏的回顧與 補充,主要則是想論證復古派崛起之前,高棅對凸顯盛唐詩的「絕對性價值」,

已有深切思考,在宋到明初的「盛唐」觀念發展歷程中,也特別具有轉折性的意 義;而且,他的影響力儘管未必直接形諸世人的討論文字,卻如影隨形。在這個 基礎上,我們自然要進一步問:復古派標舉盛唐詩的「絕對性價值」,是否受到 高棅影響?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容易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所謂的「影響」,不能 單純地仰賴研究者心證式的比對,而須提出當事者具體的文獻資料,方能加以證 成。據徐中行(1517-1578)〈閩中十子詩序〉云:「高彥恢品彙唐詩而得正聲,

庶幾近之,海內翕然為宗」,343胡應麟《詩藪》云:「(唐詩選本)蓋至明高廷 禮《品彙》而始備,《正聲》而始精。習唐詩者必熟二書,始無他歧之惑」,344

庶幾近之,海內翕然為宗」,343胡應麟《詩藪》云:「(唐詩選本)蓋至明高廷 禮《品彙》而始備,《正聲》而始精。習唐詩者必熟二書,始無他歧之惑」,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