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盛唐」觀念「發展階段」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30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這種「盛唐」觀念無疑沿承元人而來。又如朱權(1378-1448)《西江詩法》引佚 名《詩家模範》認為開元、天寶以前之詩,屬於:「正者,盛治之音,皆安樂和 平」,195其觀念內涵都仍相同。

如果說楊士弘《唐音》「盛唐」觀念的建構,實屬於元代延祐以來盛世詩學 思潮的產物,那麼此一觀念得以持續影響明代,則又必須歸功於《唐音》一書的 流佈,反過來總結、傳遞了延祐詩學。《唐音》在元至正四年(1344)初刊,便 贏得市場的歡迎,「天下學詩而嗜唐者,爭售而讀之」;196當代名人虞集為之作 序,對此書的傳播相信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虞集本是館閣人物,其對《唐音》

的讚賞,體現了當時的館閣風氣,而這種風氣即使在易代之後,依舊不衰,明洪 武年間蘇伯衡、林與直、貝瓊(1314-1379)、劉紹等人都曾商討過《唐音》,他 們對楊士弘的某些觀點儘管不乏商榷(如前文提述的蘇伯衡),卻足以顯現《唐 音》在明初持續引發的閱讀效應。後來楊士奇、梁潛(1366-1418)也曾予褒賞,

又吾紳(1383-1441)、陳贄、萬翼、于士弘、楊榮(1371-1440)甚至有「和《唐 音》」之舉,故這些現象誠如陳廣宏先生近年所指出:「原本已在社會上流行的

《唐音》,因為獲得明前期館閣的認可、推尚,終於被塑造成代表官方文學宗尚 的經典唐詩文本,不僅為一般士人當作習詩古文辭的演練及示才學修養之具,而 且成為館閣教習庶吉士的詩歌範本」。197高棅《品彙》、《正聲》標舉盛唐之宗 旨,既受《唐音》影響甚深,故其《正聲》隨後也成為館閣教本。198通過館閣的 教習機制,這一系統的「盛唐」觀念自有條件在明代前期日富波瀾。

三、「盛唐」觀念「發展階段」的意義

有待進一步討論的是,在「盛唐」觀念史上,我們將元代中葉到明代前期視 為「發展階段」,但此一階段究竟有什麼意義?

195 引自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第 1 冊,頁 570。

196 宋訥:〈唐音輯釋序〉,收入陶文鵬、魏祖欽整理點校:《唐音評注》,附錄,頁 897。

197 詳見陳廣宏:〈元明之際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及背景〉,《中華文史論叢》總 100 期(2010 年 4 期),頁 201-204。李嘉瑜先生另曾結合《唐音》刊刻的狀況論其在明代的接受情形,可 參見氏著:《元代唐詩學》,頁 380-390。

198 關於明代館閣詩歌教習的情形,可參見前註所揭陳廣宏文,另尚可參閱連文萍:〈明代翰林 院的詩歌館課研究〉,《政大中文學報》12 期(2009 年 12 月),尤其是頁 235-2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盛唐」觀念形成、發展與確立三部曲:宋元明時期 - 131 -

(一)盛唐與中、晚唐詩的界線愈來愈清楚

筆者認為,「盛唐」觀念發展至此,最重要的意義當在於終結了南宋元初的 多元對話,形成一種強勢論述。這種論述的內涵,主要沿承宋末以來的「文人儒 者」觀點,延祐以後因受到實際的盛世氣象所催化,遂進一步發展出一套盛世詩 學。無論是基於「聲音之道與政通」、「文章與時高下」的預設觀點,抑或出自

「鳴盛」的心理,盛唐與中、晚唐詩的界線必然會被區隔得愈來愈清楚。

當然前人並非無意於區隔其間的界線,正因盛唐與中、晚唐有落差,更能凸 顯盛唐的典範性。但此一階段更在唐詩史演變的視野下,去凸顯從盛唐到中、晚 唐詩的價值愈來愈趨卑下。前人雖承認盛唐與此後之詩有落差,卻未必會產生愈 趨卑下的史觀,故四靈、江湖一派的學詩程序可以先學晚唐,他們面對歷來唐詩 選本「略於盛唐而詳於晚唐」的情況,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疑義。此階段中的《唐 音》、《品彙》和《正聲》,則紛紛「詳於盛唐」,這正代表著中、晚唐的價值 遭到否定,在這個對比下,「盛唐」的崇高地位就更形穩固了。

(二)「宋詩」地位的變化

本階段雖非常強調盛唐與中、晚唐詩的價值等差,對「宋詩」的態度卻頗為 曖昧。佚名《詩法源流》云:

自五星聚奎,而啟宋之文治,歐、蘇、王、黃出焉,其文章之餘,猶足以 名世;後山、簡齋、放翁、晦翁、誠齋,亦其傑者也。然宋詩比唐,氣象 敻別。……蓋唐人以詩為詩,宋人以文為詩。唐詩主於達性情,故於三百 篇為近;宋詩主於立議論,故於三百篇為遠。然達性情者,國風之餘;立 議論者,國風之變,固未易以優劣也。

詩自宋南渡末,而弊又甚焉。高者刻削矜持太過,卑者模倣掇拾為奇。深 者鉤玄撮怪,至不可解;淺者杜撰張皇,有若俳優。至此而古人作詩之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32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泯矣。199

可知《詩法源流》雖注意到唐、宋詩之殊異,卻覺得二者並無優劣,而且同樣是 從世道的角度標舉宋代傑出詩人;唯一不滿的只是宋末之詩。這種觀點頗具代表 性,前述歐陽玄〈羅舜美詩序〉云:「京師諸名公咸宗魏晉唐,一去金宋季世之 弊」,又如傅若金〈贈魏仲章論詩序〉云:「皆捐去金人麄厲之氣,一變宋末衰 陋之習,力追古作,以鳴太平之盛」,200對宋詩的批評,都僅針對宋末。明初貝 瓊〈乾坤清氣序〉認為:「宋詩推蘇、黃,去李、杜為近,逮宋季而無詩矣,……

豈乾坤清氣至是益靳而得之者益寡歟」,201不滿的顯然也僅是宋末之詩,甚至將 蘇、黃的價值比為李、杜。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因為回顧歷史,其實早在 南宋,蘇、黃詩就遭到不少檢討聲浪,因而揭開四靈等人「宗唐」運動的序幕,

怎麼反而到了元代明初「盛唐」觀念日熾之際,中、晚唐詩迭遭貶抑,宋詩卻仍 享有如此優渥從容的地位?

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世變理論自然帶出的結果。因為從世變的角度來看,宋 末的衰世的確可為當時的流弊提供一種解釋,並對比出元代中葉盛世氣象催化下 的詩學復興。但若暫不討論宋末,則必須承認宋代也曾存在盛世,《詩法源流》

說:「自五星聚奎,而啟宋之文治」,貝瓊肯定蘇、黃尚存「清氣」,都是從世 變或氣運的角度去肯定宋詩。可見論者如欲維護世變說對詩史的解釋效力,就不 得不肯定宋詩的價值,即使注意到最足以反映當代「鳴盛」心理的唐詩,有別於 宋詩宗風,仍必須說:「固未易以優劣也」。

但這種觀點表面上儘管能維護世變理論放諸詩史而皆準的解釋效力,實際上 對宋詩的態度卻是非常模糊,無法在「宗盛唐」的主導性觀念下,對宋詩的意義 提出妥適的安置。關於「固未易以優劣也」一句,與其單純地說反映了論者對唐、

宋詩的持平心態,似乎更可視為論者在世變理論觀照下,難以評比二者優劣的某 種遁辭。而這不僅涉及對宋詩的評價問題,也將間接地影響「盛唐」在唐代以來 詩史上的典範地位。按照貝瓊的說法,蘇、黃「去李、杜為近」,那麼,是否代 表著「宗盛唐」之外,同樣產生於宋代盛世的宋詩,也大方分享了典範的光芒而 具有學習的價值?這是循著世變理論的思路自然衍生出來的問題。由這個問題,

199 張健編著:《元代詩法校考》,頁 236-237。

200 傅若金:《傅與礪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13 冊),卷 5,頁 14 上。

201 貝瓊:《清江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28 冊),卷 1,頁 16 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盛唐」觀念形成、發展與確立三部曲:宋元明時期 - 133 -

我們就能察覺戴良〈皇元風雅序〉一段相當耐人尋味的敘述:

議者謂李之詩似風,杜之詩似雅;聚奎啟宋,歐、蘇、王、黃之徒,亦皆 視唐為無愧。然唐詩主性情,故於風雅為猶近;宋詩主議論,則其去風雅 遠矣。然能得夫風雅之正聲,以一掃宋人之積弊,其惟我朝乎!202

戴良認為唐、宋詩並無優劣,明顯摘引了《詩法源流》,可推知「一掃宋人之積 弊」的「宋人」,應同樣是指宋末。特別之處在於戴良對元詩價值的看法:「能 得夫風雅之正聲」,可知元人對宋末以外的宋詩乃採取敬而遠之、尊而不親的態 度,主要仍將「風雅」的唐詩視為典範。這透露區隔「正」、「變」的觀念,雖 不盡然否定宋詩的「國風之變」,卻有意追求「正」。

戴良如此的處理方式,雖然仍無法徹底疏通中、晚唐與宋詩皆屬於「變」而 非「正」,其評價何以大相逕庭?但在「崇正」的基礎上,非常自然地會逐漸孕 育出「抑變」的觀念來,誠如明初劉嵩(1321-1381)〈鳴盛集序〉所言:

至開元、天寶間,……于是氣韻、聲律粲然大備。及列而為大曆,降而為 晚唐,愈變而愈下,逮夫宋而不足徵矣。……噫!文與時遷,氣隨運復,

不有作者,孰能與之?203

仍由世道、氣運角度論詩史,宋詩已在徹底否定之列。黃容〈江雨軒詩序〉雖記 載:「近世有劉崧者,以一言斷絕宋代,曰宋絕無詩」,204但這並非個案,瞿佑

(1341-1427)《歸田詩話》云:「世人但知宗唐,于宋則棄不取,眾口一詞,至 有詩盛于唐、壞于宋之說」,205可知當時人不僅不學宋詩,甚至直言批評「壞于 宋」,這種觀念雖和前述不分優劣的立場有別,但不啻可視為「崇正」心態下自 然發展出來的結果。此外又如林環〈白雲樵唱集原序〉云:

其論五、七言長歌律絕句,則一欲追唐開元、天寶、大曆諸君子,……宋、

202 戴良:《九靈山房集》,卷 29,頁 1 下-2 上。

203 林鴻:《鳴盛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31 冊),原序,頁 2 上-下。

204 引自葉盛撰,魏中平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 26,頁 257。

205 瞿佑:《歸田詩話》,引自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第 1 冊,頁 3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34 -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元而下不論也。206

周敘《詩學梯航‧通論》云:

取材於晉、唐,宜將宋人之詩一切屏去,不令接於吾目,使不相漸染其短,

庶得以遂吾之天。207

金幼孜(1368-1431)〈吟室記〉云:

言詩者以為古作不可及,而唐人之音尚有可以模仿,下此固未足論矣。208

也是如此。因此,「盛唐」觀念處於「發展階段」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可以說就 是逐漸削降了宋詩的影響力。

(三)關於「唐詩」一詞的涵義

關於這個階段「盛唐」觀念的意義,尚須留意一點,那就是「唐詩」一詞的 涵義褪除了宋人慣指的晚唐詩,轉而指盛唐詩。如楊士弘〈唐詩正音目錄并序〉

關於這個階段「盛唐」觀念的意義,尚須留意一點,那就是「唐詩」一詞的 涵義褪除了宋人慣指的晚唐詩,轉而指盛唐詩。如楊士弘〈唐詩正音目錄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