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再平衡vs.核心利益─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再平衡vs.核心利益─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政 治 大 再平衡 立 vs.核心利益─. ‧ 國. 學. 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 ‧. Rebalancing Vs. Core Interests: the Impact of the U.S.. n. al. er. io. sit. y. Nat. Return to Asia on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劉復國 博士 Advisor: Fu-Kuo Liu, Ph.D. 研究生:黃華璽 Graduate: Hua-Hsi Huang. 中華民國一○三年一月 January, 2014.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如今論文能夠順利付梓,首先要感謝家母,一路含辛茹苦地拉拔我長大,即使 單親如我也能擁有加倍完整的愛。面對意見很多、向來是「問題兒童」的兒子,家 母始終尊重並支持我的想法,甚至在中年失業、於豆漿店和加油站奔波兼職之際, 仍囑咐我專心學業,並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寫作論文。接著要感謝的是智怡,從我們 高中交往至今已逾十個寒暑,除了與你一起解構權力關係大大拓展我的視野之外, 兩年半以來你每每不辭千里地從清大搭車北上,真的讓我十分感動,你的聆聽和安 慰一直都是我面對逆境和低谷的最大力量。還有要感謝的是貝貝、球球和文諭,你. 治 政 大 除了家人的支持之外,老師們在學術上的指導與精神上的關懷往往是遙遙學術 立 路途中指引的明燈。劉復國老師不僅悉心指導論文,也在寫作上給予很大的自由與 們無疑是我在中壢最要好的麻吉和大玩偶。. ‧ 國. 學. 空間(例如使用統計方法) ,劉老師不時的鼓勵與關心都給我更多信心克服論文寫作 上的瓶頸。同時感謝擔任口試委員的王高成老師與孫國祥老師,兩位老師提供本論. ‧. 文許多寶貴建議與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致謝。在此感謝陳德昇老師,除了從擔任陳. Nat. sit. y. 老師的助理工作中學到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之外,也由於陳老師的鼓勵,我有幸參. er. io. 選並獲頒「中國大陸研究暨蹲點獎助金」 ,遠赴中國南海研究院進行質性訪談研究。. al. v i n 如同黃老師時常掛在嘴邊的“NoCpain, h enon gain”,加上黃老師百忙之中抽空與我討論 gchi U n. 我也十分幸運地選修到黃紀老師開授的「社會科學統計方法」 (研究所最「硬」的課),. 論文研究設計,社科統絕對是研究所階段成果最為豐碩的課程之一。而敝所的寇健 文老師既關心也善於鼓勵學生,所上舉辦的留學講座對我確立出國留學的決心有很 大的影響,寇老師自掏腰包請人大教授為所上同學授課也令人十分感動,尤其感謝 寇老師在留學與投稿等問題上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在此感謝魏艾老師在工讀工作上 的照顧,感謝邱坤玄老師不吝替我撰寫推薦信,也感謝林繼文老師針對論文研究計 畫書給予的意見。最後特別感謝中國南海研究院吳士存院長在蹲點過程中給予的鼎 力協助,也謝謝洪農老師、建偉老師、平平老師、劉鋒老師、徐芳姐、穎穎姐、康 霖哥、相秒哥、曉岸、高師傅、宗強以及楊洋的受訪與接待。. i.

(4) 此外,碩一的桌球夥伴以及包種茶節的批鬥大會都很美好而珍貴。在我低潮時 雪中送炭的盧瑾、我永遠無法超越的切球女王姝廷、沒有一次心甘情願餵球的如玉、 個性豪邁的大姐頭佑樺、默默人很好和我合唱兵變的議賢、無私分享留學資訊和 GRE 講義的孟杰,很高興可以和你們一起創造這些難忘回憶,也謝謝你們的包容與 照顧。謝謝華東師範大學的蕭毅,很享受和你午夜一起在山上自九宿舍喝酒縱論兩 岸關係的時光。謝謝華東師範大學的艷陽,領我走訪上海「黑暗美食街」真是令人 印象深刻。謝謝外交所的祥亨,和你討論國關和社會實踐均獲益匪淺。謝謝奕鳴學 長在文章編輯和蹲點訪談上的傳授。謝謝高頡學長熱心舉辦的英文口說讀書會。最 後謝謝張姐、家琪學姐、凌竹學姐、美伍學長以及志平學長在各方面的照顧與啟發。. 政 治 大 是在學術還是人生上。最後期許自己永遠都是一位說話對得起良心的政治學者。 立. 論文寫作就像一種修行,很感念能在政大完成碩士學業,真的不虛此行,不論.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5) 摘 要 隨著綜合國力之躍升,中國業已更具實力與自信處理關乎核心利益的爭端。2011 年發表的《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明確羅列核心利益要件,益加具體化中國核心利 益的底線。面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崛起,身為霸權國的美國仍力圖確保 東亞區域秩序之穩定,亦即所謂「美國治下的和平」 (Pax Americana)。然而儘管美 國在 2009 年 7 月宣布重返亞洲,中國和鄰國在南海領土主權問題上依舊衝突頻仍。 本文的問題意識是,美國重返亞洲是否對於中國南海政策產生制約效果。 本文分就軍事、外交、經濟等層面分析美國重返亞洲政策。軍事上美國一方面. 治 政 大 上美國推行前沿部署外交(forward-deployed diplomacy)政策,旨在鞏固其在亞太 立 地區存在的承諾,同時尋求更多國家支持美國,以稀釋中國與日俱增的區域影響力 強化軍事存在、提升嚇阻力量,另一方面調整軍事部署、因應國防預算削減;外交. ‧ 國. 學. 並爭取話語權;經濟上美國「對外開拓市場,對內創造工作機會」 ,致力加強與亞太 國家之經貿合作。短期而言,除了外交上有所斬獲之外,美國軍事和經濟重返亞洲. ‧. 的政策效果尚不顯著。. Nat. sit. y. 反觀中國,儘管其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建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為. er. io. 迄今仍自我定位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爭取戰略機遇期,以利國內經濟發展。然而隨. al. v i n Ch 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一文直指「任何發展道路的選擇都不可能以犧牲國家重要利益 engchi U n. 著國力的提升,中國在關乎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益加強硬專斷,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堅. 特別是核心利益為代價」,中國在南海爭端中亦展現「積極有所作為」的一面。. 除了證實美國重返亞洲係以外交重返為主軸,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之外, 研究發現中美國力差距的急遽縮小實係中國南海政策轉趨強硬之主因,然美國重返 亞洲政策之成敗則主要端視於中國決策者的認知(perception)及其因應對策。簡言 之,本文認為不主動將危機升高為軍事衝突、改行更加有所作為的強勢執法, 「有限 專斷」可謂美國重返亞洲後中國處理南海爭端的最適策略,與其「務實競合」策略 並行不悖,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在該情境下對於中國南海政策制約效果甚微。 關鍵詞:核心利益、美國重返亞洲、中國南海政策、決策者的認知、強勢執法、 有限專斷、務實競合. iii.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7) Abstract As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rises with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t becomes more capable of protecting its core interests. In addition, China published the white paper on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2011, which officially defined the concept of “core interests”. As a global hegemon, the U.S. strives to secure regional stability in East Asia, which is so-called Pax Americana. Although the U.S. proposed “the U.S.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in July 2009, confront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laimants still continue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U.S. return to Asia on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U.S.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from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政 治 大. economic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defense, the U.S. not only strengthens military. 立. presence and reinforces deterrence capability, but also adjusts military posture to comply. ‧ 國. 學. with military budget cuts. With respect to diplomacy, the U.S. launches “forwarddeployed diplomacy” strategy, aiming at consolidating its commitment to East Asian. ‧. countries and gaining support from them. When it com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S. strategy focuses on opening new markets and stimulating exports by boosting. Nat. sit. y.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East Asian countries. However, in the short run, “the U.S.. al. er. io.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has no significant policy impact except diplomatic efforts.. n. In spite of pursuing for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favorable external. Ch. i n U. v. condition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its development, China’s. engchi. attitude toward core interest issues has become much tougher in recent years. For example, China has taken a proactive ro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since 2009. On the one hand, the thesis verifies that the core underpinning of “the U.S.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is on diplomacy.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sis contends that rapidly shrinking U.S.-China GDP gap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China’s assertive South China Sea policy. Furthermore, the impact of “the U.S.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depends on Chinese policymakers’ perceptions of the strategy. In short, “limited assertiveness” (i.e. not dispatching navy but using non-military means such as assertive law enforcement) is not only the optimal strategy for China to resolve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fter the U.S. return to Asia, but also part of its “pragmatic coopetition” strategy. As such, the. v.

(8) impact of the U.S. return to Asia on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is examined insignificant. Keywords: core interests, the U.S. return to Asia,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policymakers’ perceptions, assertive law enforcement, limited assertiveness, pragmatic coopetitio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主要論點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限制與步驟 ......................................................12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3. 政 治 大 第二章 美國重返亞洲政策 .............................................................. 25 立. ‧ 國. 學. 第一節 美國重返亞洲─軍事層面之探討 ...................................................26 第二節 美國重返亞洲─外交層面之探討 ...................................................35. ‧. 第三節 美國重返亞洲─經濟層面之探討 ...................................................40. y. Nat. sit. 第四節 小結 ..................................................................................................47. er. io. 第三章 中國周邊外交政策與南海政策 .......................................... 53. al. n. v i n Ch 第一節 中國周邊外交政策之目標與實踐 ..................................................53 engchi U 第二節 中國南海政策之發展與變遷 ..........................................................63. 第三節 小結 ..................................................................................................79. 第四章 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 .............................. 83 第一節 中國對美國重返亞洲認知之質性訪談與文獻分析 ......................83 第二節 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影響之統計分析 ..........................99 第三節 小結 ................................................................................................ 119. vii.

(10) 第五章 結論 ....................................................................................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4 參考文獻......................................................................................................127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53 附件二 訪談紀錄 ........................................................................................155 附件三 美國亞洲存在、中美國力差距、中國南海政策作為、越南與. 政 治 大. 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之量化指標 ...............................................175. 立. 附件四 編碼規則 ........................................................................................177. ‧ 國. 學. 附件五 編碼簿 ............................................................................................183.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1) 圖表目次 圖一:人民日報提及核心利益次數 .......................................................................... 2 圖二:層級式金字塔 .................................................................................................. 8 圖三:南海多邊策略互動 ......................................................................................... 11 圖四:研究流程圖 .................................................................................................... 22 圖五:美國亞洲軍事存在 ...................................................................................... 101 圖六:美國亞洲外交存在 ...................................................................................... 101 圖七:美國亞洲經濟存在 ...................................................................................... 102. 治 政 大 圖九:中國南海軍事與執法政策作為 .................................................................. 105 立 圖十:中國南海外交政策作為 .............................................................................. 105 圖八:美國亞洲存在 .............................................................................................. 103. ‧ 國. 學. 圖十一:中國南海經濟政策作為 .......................................................................... 106 圖十二:中國南海政策作為 .................................................................................. 107. ‧. 圖十三:越南與菲律賓南海軍事政策作為 .......................................................... 109. Nat. sit. y. 圖十四:越南與菲律賓南海外交政策作為 .......................................................... 109. er. io. 圖十五:越南與菲律賓南海經濟政策作為 ........................................................... 110. al. v i n Ch 圖十七:中美 GDP 差距 ........................................................................................ 112 engchi U n. 圖十六: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 ................................................................... 110. 圖十八:中美 GDP 消長 ........................................................................................ 112. ix.

(12) 表一: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國家類別 .......................................................................... 5 表二:本研究統計模型之依變項、自變項與控制變項 ........................................ 13 表三:研究時段之劃分 ............................................................................................ 15 表四:中國參加的區域多邊機制 ............................................................................ 61 表五:美國亞洲存在 ................................................................................................ 99 表六:中國南海政策作為 ...................................................................................... 103 表七: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 ...................................................................... 107 表八:中美 GDP 差距與比重 ................................................................................ 111 表九:美國亞洲存在之簡單迴歸分析 ................................................................... 113. 政 治 大 表十一:中國南海政策作為之複迴歸分析 ........................................................... 115 立 表十: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之簡單迴歸分析 ........................................... 114. ‧ 國. 學. 表十二:中美國力差距與美國重返亞洲之相關分析 ........................................... 116 表十三:中美國力差距與美國重返亞洲之簡單迴歸分析 ................................... 116. ‧. 表十四:中國南海政策作為之複迴歸分析(模型一) ....................................... 117 表十五:中國南海政策作為之複迴歸分析(模型二) ....................................... 11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壹、問題意識 中國自 1982 年「十二大」後便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主要內涵為:一、 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二、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三、維護世界和平。 時至今日,中國對於國際格局的認知(亦即「時代主題」)仍是和平與發展,爭取 外部和平穩定環境、把握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戰略機遇期以建成小康社會,依舊為. 政 治 大. 其國家發展戰略方針與外交政策主軸。. 立. 然而隨著綜合國力之躍升,中國更具實力、自信與意志處理關乎其核心利益. ‧ 國. 學. (core interests)之爭端,其中 2011 年發表的《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首次提出「核 心利益」,並明確羅列:「中國堅持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國. ‧. 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 y. Nat. 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1進一步具體化中國核心利益的底線。. io. sit.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04 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人民日報》提. n. al. er. 及核心利益的次數遽增,顯見中國官方對於核心利益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Ch. engchi. i n U. v. 1. 「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全文)」,新華網,2011 年 9 月 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_4.htm(2013 年 8 月 7 日檢索) 。. 1.

(14) 立. 政 治 大. 圖一:人民日報提及核心利益次數. ‧. ‧ 國. Leadership Monitor, No. 34 (2011), p. 16.. 學. 參考資料:Michael D. Swaine, “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One: On ‘Core Interests’,” China. 2010 年 7 月,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東協區域論壇(ASEAN. Nat. sit. y. Regional Forum, ARF)上強調南海的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 、亞洲海洋共. er. io. 同資源的開放通路(open access to Asia’s Maritime commons)、對國際法的尊重. al. n. v i n Ch 的核心利益。2鑑於美國 2009 年以來重返亞洲「再平衡」 e n g c h i U (rebalancing)戰略與中國.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law)等均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旨在回應中國宣稱其在南海. 在南海的「核心利益」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和潛在衝突,其對美中關係、區域穩定 乃至兩岸關係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不言可喻,亦為國人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是以, 吾人冀透過本篇論文之書寫,從更加全面、多元的視角理解中國如何認知美國重返 亞洲政策,並針對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對崛起中的中國其南海政策之影響進行實證研 究。3 2. Fu-Kuo, Liu, “The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lation: Security Implication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East Asian Review, Vol. 14, (June 2011), p. 41.. 3. 關於美國使用「轉向」(pivot) 、「再平衡」(rebalancing)或「轉向亞洲」 (pivot to Asia)的內部意 見分歧,參見“The American Pivot to Asia,”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1 December 2011, available at: 2.

(15) 根據權力轉移理論的觀點,面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崛起,身為霸權 國的美國仍會力圖維持現存以美國霸權為首的層級體系現狀,聯合盟國的力量以確 保國際秩序的穩定。4然而 2009 年以來,中國與南海聲索國之間的衝突不減反增, 且有升高之勢。本研究之問題意識是,為何美國於 2009 年宣布重返亞洲、提出再平 衡(rebalancing)戰略後,中國卻在南海紛爭中日益專斷(assertive),與鄰國在南 海領土主權問題上衝突頻仍,並未如預期般獲致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 與權力轉移理論之預測有所違背?. 貳、研究目的 吾人以為,權力轉移理論之所以無法解釋中國南海政策作為於美國重返亞洲後. 政 治 大. 益加強硬,在於該理論忽視中國決策者對於美國重返亞洲的認知。回顧中國對於美. 立. 國重返亞洲的文獻可知,中國國內對於美國重返亞洲的認知仍存在莫大歧見,加上. ‧ 國. 學. 至今甚少學者特別針對美國重返亞洲對於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此一重要議題,撰寫 相關專著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本研究冀透過質性訪談與文獻分析以探析中國政. ‧. 治菁英對於美國重返亞洲之認知,同時以統計分析結果相互印證美國重返亞洲對於. sit. y. Nat. 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一方面回答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上「決策者的認知」、「國家. io. er. 意圖」與「綜合國力」等核心問題,另一方面探究中國在該認知下的南海策略選擇, 可謂兼具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n. al. Ch. i n U. v. 準此,本研究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探析中國決策者對於美國重返亞. engchi. 洲政策的認知及其因應對策,以及該戰略轉向對於中國南海政策產生之政策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茲分述如下:.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articles/2011/12/21-obama-asia-lieberthal(accessed 19 September 2013); “Understanding the U.S. Pivot to Asia,”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31 January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events/2012/1/31%20us%20asia/20120131_pivot_asia.pdf(accessed 22 September 2013); “Interview/ Kurt Campbell: China Should Accept U.S. Enduring Leadership Role in Asia,” The Asahi Shimbun, 9 February 2013, available at: http://ajw.asahi.com/article/views/opinion/A J201302090016(accessed 26 September 2013). 本研究所稱之「重返亞洲」與上述用語同義。 4. 吳玉山,「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書局,2011), 頁 406~407。 3.

(16) 一、美國重返亞洲的具體政策內涵為何?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再平衡戰略有何政策 目標?實際政策成效如何? 二、當今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外交政策目標為何?核心利益(例如國家領土主 權)與發展利益(例如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兩大政策目標的優先次序孰先孰 後?中國南海政策作為係主動破壞現狀,抑或被動、反應式地因應聲索國的南 海政策作為? 三、中國決策者如何認知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中國在美國重返亞洲後的南海最適策 略為何?美國重返亞洲是否對於中國南海政策產生制約效果?中國南海政策在 胡錦濤第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有何調整?. 治 第二節 政 文獻回顧與探討 大 立. 壹、新古典現實主義. ‧ 國. 學. 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以羅斯(Gideon Rose) 、施韋勒(Randall. ‧. Schweller)、沃佛斯(William Wohlforth)等學者為代表,認為相較於安全或權力, 國家更重視影響力的極大化。新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 y. Nat. sit. 主要差別在於,前者認為國際權力板塊的位移、體系結構的變動並不會機械式地決. n. al. er. io. 定單元(國家)的外交政策,國家並非理性、單一的行為體,因此不應忽視菁英的. i n U. v. 共識、政權的脆弱性、社會凝聚力和菁英凝聚力、決策者的認知等承接傳送過程,5. Ch. engchi. 該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的重要性甚至高於國際體系結構的變動。6外交政 策的產出亦端視於決策者個人的內在心理因素與認知能力,7其對國際權力分配的認 知(perception)及錯誤認知(misperception)均直接影響外交政策的制定。8然而決 5. Randall Schweller, “Unanswered Threats: A Neoclassical Realist Theory of Underbalan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2 (2004), pp. 168~181.. 6.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5~135。. 7. Harold Sprout and Margaret Sprout, Man-Milieu Relationship Hypothes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Fareed Zakaria, “Realism and Domestic Politics: A Review Essa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 1 (1992), pp. 177~198.. 8.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y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 (Octobor 1988), p. 147; 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4.

(17) 策者的認知與實際國際權力分配之間亦可能存在巨大落差,9尤其是在國際權力分配 處於劇烈變化之際。其次,新古典現實主義亦批評古典現實主義(Classical Realism) 所主張的權力平衡存在著莫大侷限,國內政治因素等國內利益平衡才是形成國際政 治權力平衡抑或未盡平衡的主因。再次,新古典現實主義以兩個變項(是否滿足於 現狀、是否願付代價)類型化以下四類國家: 表一: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國家類別 滿足現狀. 不滿足現狀. 願付代價. 體系維護者(Lion). 體系破壞者(Jackal). 不願付代價. 弱勢國家(Lamb). 投機國家(Wolves). 政 治 大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19, No.1, (Summer 1994), pp.100~104. 立 換言之,國家意圖(是否滿足於現狀)與綜合國力(是否願付代價)可謂採取. 參考資料:Randall L. Schweller,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 國. 學. 權力平衡政策(balancing)、搭順風車(bandwagoning)、擴張政策抑或卸責 (buck-passing)的重要變項。新古典現實主義再三強調客觀的國際權力分配並不會. ‧. 直接影響國家行為,決策者的認知才是塑造國家行為的關鍵因素,其影響程度甚至. sit. y. Nat. 更高。10. er. io. 與其他國際關係理論相同,新古典現實主義亦有其內在理論缺陷。舉例而言,. al. v i n Ch 交政策產出的影響,致使新古典現實主義失去理論的簡潔性。此外,由於國內因素 engchi U 11 n. 以國家作為分析層次雖對外交政策之制定較具解釋力,然而過度強調國內因素對外. 變數過於繁雜,難以有效掌握, 不易建立強而有力之因果推論。是以,新古典現 實主義僅可謂外交政策分析之研究框架抑或外交政策理論,尚稱不上嚴謹的國際關 係理論。.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 chapter I. 9. Aaron L. Friedberg, The Weary Titan: Britian and the Experience of Relative Decline, 1895~1905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301~302.. 10. Randall L. Schweller, Deadly Imbalances: Tripolarity and Hitler Strategy of World Conqu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98), pp.93~120.. 1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32。 5.

(18) 貳、霸權現實主義 霸權現實主義(Hegemonic Realism)有別於主張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的古典現實主義理論, 12 此一現實主義的學派分支主要可細分為吉爾平(Robert Gilpin)的霸權穩定論(Hegemony Stability Theory)以及奧根斯基(A. F. K. Organski) 的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 ,前者較為聚焦著墨霸權國如何提供國際 公共財以維護國際秩序、鞏固現存層級體系,後者則著重強調霸權國國力的衰弱與 挑戰國的崛起和超越(overtaking),以及其間所引起的結構性衝突,然而兩者均同 意霸權支配下不平衡(unbalance)與不對稱(asymmetry)的層級體系雖有違權力平 衡,卻可促進國際經濟自由發展、提供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國際安全. 政 治 大. 等公共財,是國際體系穩定的重要基石,因而泛稱為霸權現實主義。13. 立. 一、霸權穩定論. ‧ 國. 學. 霸權穩定論(Hegemony Stability Theory)是由金德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所提出,當時主要用以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 14 金德伯格提出全球經濟穩定者. ‧. (stabilizer)的概念,認為霸權國的存在可提供國際社會所需的公共財(亦即國際. sit. y. Nat. 建制,例如過去的金本位制、布列敦森林體系等) ,因此國際建制不僅獨厚有利於霸. io. er. 權國,其他國家亦雨露均霑。此一概念後來由吉爾平於國際關係領域中發揚光大, 將霸權國的內涵從國際公共財的提供國轉換為全球權力優勢的霸權國。吉爾平指出. n. al. 12. Ch. engchi. i n U. v. 權力平衡理論認為各國之間的權力平衡是為國際秩序和平穩定的基石,該平衡被打破之際便將發 生戰爭與衝突。詳見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1978); Michael Sheehan, The Balance of Power: History and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Kenneth Waltz,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1 (Summer 2000), pp. 5~41.。. 13. Jonathan M. DiCicco and Jack S. Levy, “Power Shifts and Problem Shif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ower Transition Research Progra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3, No. 6 (Dec 1999), p. 679; Robert Gilpin,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War,” in Robert I. Rotberg and Theodore K. Rabb eds., The Origin and Prevention of Major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5~37.. 14. Charles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6.

(19) 霸權國在國際體系內實扮演領導角色,15並運用其權力優勢而創建符合自身利益的 國際建制,16國際秩序的穩定端視霸權國的存在與其他國家的支持,體系內的權力 消長若是弱化霸權國的國力,則國際秩序與國際建制將會因群雄競起而趨於不穩。17. 二、權力轉移理論 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是由奧根斯基於 1958 年所提出,他認 為不平均的國內發展(例如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發展,挑戰國的政治、經濟、軍事 成長幅度高於霸權國)係導致權力轉移與權力重新分配的主因。18而國際體系是一 層級體系(hierarchic system) ,國際秩序係由享有最多資源、與其他強權保持相對權 力優勢的霸權國所建構並維持,該層級體系即在反應霸權國的利益與權力。奧根斯. 政 治 大. 基和古格勒(Jacek Kugler)並將層級式金字塔(hierarchical pyramid)依權力大小. 立. 及其在體系位階的高低而具體細分為以下四類國家:19.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5. Ch. engchi. i n U. v.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16.. 16.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86~87.. 17.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8. 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Knopf, 1958), pp. 345~346.. 19. 其中最具支配優勢的霸權僅只一個,強權則可能存在數個,中等強權數較多,弱小國家則最多。 7.

(20) 最具支配優勢的霸權 (dominant power). 強權(great powers). 中等強權(middle powers). 弱小國家(small powers). 政 治 大. 立 圖二:層級式金字塔. ‧ 國. 學. 參考資料:Tammen, Ronald L., Jacek Kugler, Douglas Lemke, Allan C. Stam III, Mark Adsollahian, Carole Alsharabti, Brian Efird and A. F. K. Organski,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y for the 21st. ‧. Century, p. 10.. 其次,權力轉移理論將體系內非霸權國的國家區分為「滿足現狀的國家」與「不. sit. y. Nat. 滿足現狀的國家」 ,前者安於國際體系現狀,因而不會對於霸權國形成挑戰與威脅;. er. io. 反觀後者若同時是崛起中的強權國家,則是霸權國潛在的挑戰國。一旦其利益評估. al. 認為發動霸權戰(war of hegemony)利大於弊,便可能在崛起後破壞現狀,20尤其. n. v i 21 n Ch 在其國力與霸權國國力相去不遠之際,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驟增。 質言之,能力與 U i engch 意圖均是挑戰國破壞現存國際秩序的必要條件,且缺一不可。若無強大國力作為後. 盾,即使挑戰國意圖再強烈亦難以撼動既存霸權國支配下的國際秩序;反之,即使 挑戰國國力躍升,若其滿足於現狀的體系安排,亦不會引發衝突。22是以,挑戰國 對於現狀的滿意程度係為其國力崛起以外另一重要變項,新一代權力轉移理論學者. 20. 倪世雄, 「第三次論戰─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2007) , 頁 190~191。. 21. A.F.K. Organiski and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175.. 22. 舉例而言,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英美的權力轉移即未引起大規模的霸權戰。 8.

(21) 莫不對此進行深入研究。23以美中關係為例,美國若欲維繫國際秩序的穩定,一是 保持美中國力差距,合縱連橫以遏制中國的崛起(遏制派) ;一是引導中國的意圖, 想方設法將其納入國際秩序規範之中(交往派)。24 再次,蘭姆克(Douglas Lemke)將權力轉移細分為全球層次與區域層次,發展 出多層級模式(multiple hierarchy model),認為即使區域挑戰國無力亦無心挑戰全 球霸權國,卻有可能對於區域霸權國產生威脅。25 儘管在均勢與超越對國際衝突產生的影響之研究上,權力轉移理論做出不朽貢 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權力轉移理論僅止於關注霸權國與挑戰國之間的相對權力 消長與互動,卻未將霸權國與挑戰國以外的相關國家納入分析框架之中。26唯囿於. 政 治 大 菲律賓之南海政策作為設定為控制變項,藉此確切分析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 立. 學. 策之影響。. ‧ 國. 篇幅限制,本研究雖未能分析該多邊之策略互動,但仍以南海問題為例,將越南與. 參、小結. ‧. 綜上所述,權力轉移理論聚焦關注挑戰國的國家能力與意圖,以及霸權國之因. sit. y. Nat. 應對策,新古典現實主義則認為決策者對於國際權力分配的認知扮演著舉足輕重的. io. er. 角色,聚焦強調決策者的認知、國家意圖與綜合國力對於外交政策的影響。其中兩 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新古典現實主義並不接受國家中心論(state-centricism)的理論假. n. al. Ch. i n U. v. 定,27因而提出「決策者的認知」此一重要中介變項。以本文為例,權力轉移理論 23. engchi. Tammen, Ronald L., Jacek Kugler, Douglas Lemke, Allan C. Stam III, Mark Adsollahian, Carole Alsharabti, Brian Efird and A. F. K. Organski,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of Seven Bridges Press, 2000).. 24. 陳重成、唐欣偉, 「中國大陸崛起對當前國際體系的衝擊」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6 卷第 4 期, (2005 年 10 月) ,頁 122。. 25. 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 eds., Parity and War 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pp. 3~33.. 26. 誠如朱鋒所言: 「在該理論的分析框架中,其他國家以及中小國家都成了『無所事事』的『旁觀者』 , 它們對『主導者』與『競爭者』之間的『權力轉移』關係似乎毫無意義。」朱鋒,「『權力轉移』 理論:霸權性現實主義?」 ,國際政治研究,第 3 期(2006 年 3 月) ,頁 37。. 27. 國家中心論將國家視為一致的行為者,忽視不同決策者、行政部門、立法部門、利益團體以及媒 9.

(22) 著墨關懷美國如何重返亞洲,而新古典現實主義則主張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的成敗須 端視於中國決策者對該戰略轉向之認知。職是之故,本文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之理 論視角,針對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作出評估。. 第三節 主要論點 本研究的主要論點是:中國外交政策目標在美國重返亞洲後未見顯著差異,仍 強調和平與發展、把握戰略機遇期、奉行韜光養晦戰略方針,總體國家發展戰略方 針仍以國內發展(而非區域爭霸)作為主軸,並非修正主義國家(Revisionist State)。 然而越南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提交大陸礁層劃界案最後期限之故,而同馬來西. 治 政 大 CLCS)提交大陸礁層外界限申請,進而導致 2009 年以後南海領土主權爭端再起。 立 但在本研究時間範圍內的南海衝突中,中國政治菁英自認若其採取強勢執法方式被 亞向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 國. 學. 動地應對聲索國破壞現狀之舉,則不至於遭到美國高強度的實質反制(亦即圖三的 情境五) ,28且崛起後的中國業已具備因應美國低強度反制(亦即圖三的情境四)的. ‧. 實力,是故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在該情境下對中國南海政策制約效果甚微。反之,隨. Nat. sit. y. 著國力的提升,儘管中國在南海問題上願意維持現狀,面對聲索國主動單方面破壞. al. er. io. 現狀挑釁之舉,崛起後的中國政策工具更多元、維權作為益加專斷,改以後發制人. n. 方式強化其主權主張。簡言之, 「有限專斷」可謂美國重返亞洲後中國處理南海爭端 29. 的最適策略。. Ch. engchi. i n U. v. 體等國內行為者不一致的政策偏好,亦即未將不同國家政治結構之差異納入考量之列。 28. 本文所指稱之強勢執法與中國所謂和平執法無異,然中國之和平執法作為並不和平,故稱之為強 勢執法。. 29. 「有限專斷」是指為達維權之效而採行強勢專斷的政策作為,然該政策作為係以不升高為軍事衝突 為限。 10.

(23) 南海聲索國(越南、菲律賓). 維持現狀. 破壞現狀. 情境一. 中國. 維持現狀. 軍事衝突. 強勢執法. 情境二. 美國. 美國. 立. ‧ 國. 低強度反制 高強度反制 不介入 低強度反制 高強度反制. 情境三. 情境四. 情境五. 情境六. 學. 不介入. 政 治 大. 情境七. ‧. 資料來源:作者製圖。. 情境八. 圖三:南海多邊策略互動. y. Nat. sit. 換言之,本研究所欲驗證之假設命題如下:. n. al. er. io. 假設一:中國政治菁英認為若其採取強勢執法方式被動地應對聲索國破壞現狀. i n U. v. 之舉,則不至於遭到美國高強度的實質反制;. Ch. engchi. 假設二: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軍事與執法政策作為無顯著影響; 假設三:中美國力差距和中國南海軍事與執法政策作為存在顯著負向關係。 在此補充說明的是,本研究將專斷定義為:「客觀上中國具體之強勢作為」,其 中統計模型已將越南與菲律賓之南海政策作為設定為控制變項,是故本研究可藉此 分析中國的專斷係屬主動破壞現狀(status quo)抑或被動回應挑釁。此外,本研究 對於現狀的定義則是: 「當時南海島礁與海域實質控制占領、資源開發、行政管轄的 狀態」 ,是故現狀誠非一靜態、固定不變的狀態。舉例而言,以修訂國內領海基線法 或海洋法等方式將爭議島礁納入其領土範圍內、向聯合國提交涵蓋爭議地區的大陸 礁層劃界案、任命爭議島礁之行政長官等均是破壞現狀之舉。. 11.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限制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眾所周知,國際關係中的國家行為和綜合國力多可予以量化,然而新古典現實 主義再三強調的決策者認知與國家意圖迄今仍不易進行量化分析。是以,本研究採 用質量並用法(mixed method)以及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一方面針 對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者進行深入訪談,藉以探析其對美國重返亞洲的認知及其因應 對策,並與文獻分析結果相互比較對照,以總結歸納其共通性。另一方面採用量化 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透過相互印證的方式提高可信度,30以驗證本研究之假設命題。. 政 治 大 網路資料等二手資料外,本研究亦增加第一手的訪談資料。透過與中國外交部外圍 立. 是以,除了相關專書、期刊、官方出版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紀錄、新聞媒體、. ‧ 國. 學. 單位相關學者的深入訪談(訪談大綱詳見附件一) ,並針對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南海 政策作為之資料進行編碼分析,以及由 Oxford Economics 所公布之全球各國國內生. ‧. 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數值比較中美兩國國力消長之情況,藉以補 充既有文獻上不足之處,並進而論證本研究之假設命題。. y. Nat. sit. 此外,由於本研究質性訪談之目的在於探析中國決策者對美國重返亞洲的認知,. n. al. er. io. 統計模型則用於分析經驗資料是否足以支持質性訪談之研究結果。由於質性訪談的. i n U. v. 進行時程較量化分析為早,兩者的重要性亦等量齊觀。職是之故,本研究之質量並. Ch. engchi. 用屬於「質量局部融合、先質後量、兩者並重」之研究設計(QUAL→QUAN)。 31. 一、線性複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本研究以時間作為分析單位,最理想者係採用時間序列(time series)分析法。 然而本研究之時間範圍僅限定在胡錦濤第二任的五年期間(2007 年 11 月至 2012 年 11 月),並依各季劃分為二十個研究時段,因樣本過小(二十個樣本數)而不宜使 30. 黃紀, 「質量並用法」 ,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一) :總論與量化 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2012) ,頁 430。. 31. 黃紀, 「質量並用法」 ,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一) :總論與量化 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2012) ,頁 434。 12.

(25) 用時間序列分析,是故本研究改採線性複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線性複迴歸是指線性 迴歸模型中有兩個以上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可用以解釋在控制其他變 項的條件下,模型中某一自變項對於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是否存在顯著的 影響力。模型如下:32. Yi=β0+β1Xi1+β2Xi2+ei, i=1,2,…,n 根據本研究之假設命題,統計模型中之依變項為中國南海政策作為(又可細分 為軍事與執法、外交、經濟政策作為) ,自變項則是美國重返亞洲以及中美國力差距, 並將越南與菲律賓之南海政策作為設定為控制變項(control variable) (詳見表二), 藉此分析美國重返亞洲以及中美國力差距是否對於中國南海政策作為產生顯著影. 中國南海. 美國重返亞洲. 中美國力差距. ‧. 政策作為. 自變項. 學. 依變項. ‧ 國. 政 治 大 表二:本研究統計模型之依變項、自變項與控制變項 立. 響。.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控制變項 越南與菲律賓. Nat. y. 南海政策作為. sit. 在此補充說明一點,本研究採用穩健(robust)迴歸模型,亦即利用加權最小平. n. al. er. io. 方法(weighted least squares, WLS)對於極端值(outlier)給予較低之權重,避免因. i n U. v. 異質性(heteroskedasticity)問題而產生推論上之誤差。. Ch. engchi. 此外,鑑於南海領土主權問題不僅屬於軍事安全戰略之研究範疇,亦涉及各國 政治、經濟等面向之競合,因此本研究關於美國亞洲存在之操作型定義為: 「美國強 化其在亞太地區軍事、外交、經濟存在之實際作為」 。是以,本研究將美國在亞太地 區之聯合軍演次數與規模、軍售軍援次數與數量、基地建設之強化、亞太駐軍質量、 亞太部署軍艦質量、軍事訪問次數、與盟國展開防務對話、發表聯合聲明、簽署國 防合作備忘錄次數、出訪盟國次數與層級、簽署條約數、參加東協部長級與二軌外 交會議次數與層級、經濟合作與援助規模等作為觀察美國亞洲存在之具體指標(詳 32. 方世榮、張文賢著,統計學導論六版(台北:華泰文化,2010) ,頁 544;Alan Agresti and Barbara Finlay,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4th Edition)(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ress, 2009), pp.321~335. 13.

(26) 細量化指標參見附件三)。 本研究關於中國南海政策作為的操作型定義則為: 「中國對於越南、菲律賓採取 軍事與執法、外交、經濟政策之強硬程度」 。因此,本研究將軍事演習、航母建設、 基地建設之強化、海監執法船定期巡航次數與強度(例如航行至過去不曾巡航的海 域)、切斷他國電纜、領導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地方黨政官員幹部)出訪越、 菲次數與層級、簽署條約數、油氣自營抑或合作探勘、強化行政管轄(例如三沙設 市)、外交抗議與宣示、參與二軌外交次數與層級、經濟制裁、合作與援助等作為 觀察中國南海政策作為的具體指標(詳細量化指標參見附件三)。 與中國南海政策作為的操作型定義相似,本研究中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 政 治 大 因此,本研究將聯合軍演次數與規模、軍事採購次數與數量、領導人(上至國家領 立 的操作型定義為: 「越南、菲律賓對於中國採取軍事、外交、經濟政策之強硬程度」。. ‧ 國. 學. 導人,下至地方黨政官員幹部)出訪中國次數與層級、簽署條約數、油氣自營抑或 合作探勘、強化行政管轄(例如修訂國內領海基線法或海洋法)、外交抗議與宣示、. ‧. 參與二軌外交次數與層級、經濟合作與援助等作為觀察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 的具體指標(詳細量化指標參見附件三)。. y. Nat. sit. 其次,本研究時段以季為單位,從胡錦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第二任期之始. n. al. er. io. (2007 年 11 月「十七大」)至胡錦濤交班下台(2012 年 11 月「十八大」)劃分為二. i n U. v. 十個研究時段(詳見表三),再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 2009 年 7 月於東協區域論. Ch. engchi. 壇宣布重返亞洲作為分水嶺,區分為「美國重返亞洲前」 (2007 年 11 月至 2009 年 6 月)及「美國重返亞洲後」(2009 年 7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兩大階段。. 14.

(27) 表三:研究時段之劃分 階段. 美國重返亞洲. 時段. 第一階段. 2007 年 11 月至 2008 年 3 月. 第二階段. 2008 年 4 月至 2008 年 6 月. 第三階段. 2008 年 7 月至 2008 年 9 月 美國重返亞洲前. 第四階段. 2008 年 10 月至 2008 年 12 月. 第五階段. 2009 年 1 月至 2009 年 3 月. 第六階段. 2009 年 4 月至 2009 年 6 月. 第七階段. 2009 年 7 月至 2009 年 9 月. 第八階段. 立. 第九階段. 政 治 大 2009 年 10 月至 2009 年 12 月 2010 年 1 月至 2010 年 3 月 2010 年 4 月至 2010 年 6 月. 第十一階段. 2010 年 7 月至 2010 年 9 月. 第十二階段. 2010 年 10 月至 2010 年 12 月. ‧. ‧ 國. 學. 第十階段. al. 2011 年 7 月至 2011 年 9 月. n. 第十七階段. io. 第十六階段. 2011 年 4 月至 2011 年 6 月. er. 第十四階段 第十五階段. 2011 年 1 月至 2011 年 3 月. sit. Nat. 美國重返亞洲後. y. 第十三階段. Ch. engchi. i n U. v. 2011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2 月 2012 年 1 月至 2012 年 3 月. 第十八階段. 2012 年 4 月至 2012 年 6 月. 第十九階段. 2012 年 7 月至 2012 年 9 月. 第二十階段. 2012 年 10 月至 2012 年 11 月.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再次,關於國力測量方面,國際關係學者對於國力的衡量標準不一而足。一派 學者偏好採用軍事指標,33另一派學者則採經濟指標,亦有兼採多重指標者。34目前. 33.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2001), p. 56. 15.

(28) 學界的主流研究多採戰爭關聯(Correlates of War, COW)綜合指標抑或單一經濟 (GDP)指標,兩者相似度極高,最大差異在於前者將軍事力量納入指標之中。35然 而軍事開支與 GDP 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兩者呈高度正向關係,36是故為簡化衡量 國力之量化過程,本研究採用單一經濟(GDP)指標作為衡量中美國力差距的標準, 並設定 GDP 存在三季時間滯後(time lag)之條件。此外,若以匯率作為標準計算 GDP,將嚴重低估物價水準較低的開發中國家其實際經濟規模。是以,同美國中情 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之計算基準,本研究採用購買力平價法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來衡量中美國力差距。37最後,由於以購買力平價法 作為估計 GDP 的數據資料均以全年或各季作為時間單位,但是本研究第一階段和第. 政 治 大 此外,美國亞洲存在之各項量化指標由低至高分別編碼為 1 分至 10 分,1 分表 立. 二十階段的時段長度分別為五個月和兩個月,是故本研究亦為此進行些微調整。38. ‧ 國. 學. 示「完全沒有任何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外交、經濟存在之實際作為」,10 分 則代表「積極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外交、經濟存在之實際作為」 。舉例而言,. ‧. 美國派駐兩百名海軍陸戰隊員駐紮澳洲會被編碼為 8 分,美菲肩並肩聯合軍演會被 編碼為 7 分,美國軍艦造訪越南則會被編碼為 6 分。其次,中國南海政策作為的各. y. Nat. al. v. n. Richard J. Stoll and Michael D. Ward, eds., Power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89), pp. 1~28.. 35. er. io. 34. sit. 項指標亦由低至高分別編碼為 1 分至 10 分,1 分是指「積極尋求與越南、菲律賓之. Ch. engchi. i n U. Richard J. Stoll and Michael D. Ward, eds., Power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89), pp. 68~69.. 36. 陳重成、唐欣偉, 「中國大陸崛起對當前國際體系的衝擊」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6 卷第 4 期, (2005 年 10 月) ,頁 108。. 37. “The World Factbook,” CIA, available at: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 ankorder/2011rank.html?countryName=Grenada&countryCode=gj&regionCode=cam&rank=197(access ed 7 August 2013).. 38. 若直接以 2007 年第一季三分之二的 GDP 以及 2007 年第二季全季 GDP 加總估算第一階段 GDP 總額,則會過度誇大第一階段 GDP。反之,若直接以 2012 年第一季三分之二的 GDP 推估第二十 階段 GDP 總額,則顯得相對低估與保守。是以,本文第一階段 GDP 總額估算如下:(2/3x2007 年第一季 GDP+2007 年第二季 GDP)÷5/3,而第二十階段 GDP 總額估算如下: (2/3x 2012 年第一 季 GDP)÷2/3。 16.

(29) 合作」 ,10 分則指「激烈反制對抗越南、菲律賓」 。舉例而言,三沙設市便會被編碼 為 8 分,中海油對屬於越南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範圍內的九個油氣區塊發出國際 招標通知會被編碼為 7 分,中越發表加快陸地邊界勘界立碑進度之共同聲明則會被 編碼為 2 分。再次,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的各項指標由低至高亦分別編碼為 1 分至 10 分,1 分意指「積極尋求與中國之合作」 ,10 分則指「激烈反制對抗中國」。 舉例而言,菲律賓與越南修訂國內領海基線法或海洋法會被編碼為 8 分,越南任命 爭議島礁之委員會主席以及在爭議島礁上舉行國會代表選舉會被編碼為 7 分,越中 簽署《關於指導解決越中海上問題基本原則協議》則會被編碼為 1 分。上述美國亞 洲存在、中國南海政策作為,以及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之編碼規則詳見附件. 政 治 大 定的分數,與本研究編碼分數之相關係數分別是 0.916 及 0.920。 立. 四。最後,本研究業已完成信度檢定(reliable test) ,兩位編碼者根據編碼規則所給 39. ‧ 國. 學. 資料蒐集方面,為避免因採用單一資料來源而造成資料取得上之偏誤,本文兼 採中國、日本、美國、越南、菲律賓、英國、印度、台灣之官方、半官方及新聞媒. ‧. 體資料,業已蒐集五百七十二筆事件資料。其中紙本資料來源包括南海地區形勢評 估報告、中國─東盟年鑑、東南亞縱橫期刊、中國安全戰略報告、中國年度軍力報. y. Nat. sit. 告、越南國情報告,網路資料來源則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 n. al. er. io.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社. i n U. v. 會主義共和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 Ch. engchi. 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越南駐美大使館、人民軍報(越南國防部的機關報)、菲律 賓駐美大使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海洋在線網(中國國家海洋局機關報) 、央視 網、新浪全球新聞、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中國評論新聞、中國在線、中國網、北 部灣新聞網、BBC 中文網、印度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 、工業總會貿易發 展組國際經貿服務網等,並根據事件性質分類為軍事(或軍事與執法) 、外交、經濟 三大類別。. 39. 兩位編碼者分別是政大政治所的許智傑以及清大社會所的廖智怡同學。編碼流程如下:編碼者在 了解熟悉編碼規則後,根據編碼簿中各國在不同事件上所展現的強硬程度,給予相應分數。 17.

(30) 就分類標準而言,以美國為例,聯合軍演、軍售軍援、基地建設之強化、盟國 駐軍、盟國軍艦之部署等均屬美國亞洲軍事存在之內涵。而防務對話之舉行、聯合 聲明與國防合作備忘錄之簽署、高層互訪、軍事外交、東協會議與二軌外交之參與 等則屬於美國亞洲外交存在之研究範疇。美國與亞太國家之經貿合作、經濟援助、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與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之談判與簽署等則屬於美國亞洲經濟存在之分析對象。其次,分 類標準以中國為例,其南海軍事與執法政策作為諸如軍事演習、航母建設、基地建 設之強化、海監執法船巡航、切斷他國電纜等。而高層互訪、二軌外交之參與、條 約公報之簽署(包括聯合聲明、備忘錄、協議、會議紀要) 、油氣探勘開採、強化行. 政 治 大 之協議、備忘錄、文件、報告、會議紀要、財經官員之互訪、優惠貸款、救災援助、 立. 政管轄等則屬於中國南海外交政策作為之研究範疇。其他與經濟相關之合作、簽訂. ‧ 國. 學. 經濟制裁等則屬於其南海經濟政策作為之分析對象。最後,分類標準以越南與菲律 賓為例,其南海軍事政策作為諸如聯合軍演以及軍事採購,而其南海外交及經濟政. ‧. 策作為之量化指標則與中國並無二致。. 最後補充說明的是,若將各研究時段內之美國亞洲軍事存在、美國亞洲外交存. y. Nat. sit. 在、美國亞洲經濟存在、中國南海軍事與執法政策作為、中國南海外交政策作為、. n. al. er. io. 中國南海經濟政策作為、越南與菲律賓南海軍事政策作為、越南與菲律賓外交政策. i n U. v. 作為、越南與菲律賓經濟政策作為等資料分別加總取其平均值,將僅著重聚焦規模. Ch. engchi. 大小與程度高低,從而忽視次數多寡之重要性。是以,本研究之計分方式如下:將 同一研究時段內 6 分以上、編碼為同分之事件依次調高 0.2 分;4 分以下、編碼為同 分之事件依次調低 0.2 分,最後再分別加總取其平均值,40期能兼顧規模與次數之影 響,進而確切估計中國、越南與菲律賓南海政策作為之強弱,以及美國亞洲存在強 度之高低。. 40. 舉例而言,美國在第一階段密集舉行美菲肩並肩聯合軍演,以及美國、泰國及新加坡三國空軍之 天虎聯合軍事演習,並派遣兩艘航空母艦赴西太平洋進行演練,以及兩艘軍艦造訪越南。若以平 均值而論,則其平均值為 6.75 分 ( (7x3+6) ÷4=6.75) ,而經調整後的平均值則是 6.9 分 ((7+7.2+7.4+6) ÷4=6.9) ,較可精確呈現美國軍事重返亞洲之程度。 18.

(31) 二、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就南海議題而言,中國官方所宣稱的政策方針常和其實際政策作為存在不小落 差,加上為與訪談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出中國決策者對美國重返亞洲之認 知及其因應對策,是故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法,深入分析相關官方出版品、領導人 的發言、官方文件、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新聞稿、學術專書、期刊、國內外報紙、網 路新聞資料等不可或缺的研究素材,進而支持並佐證本研究之論點。. 三、訪談法(interview method) 江澤民時代以降,中國外交決策部門和大學、智庫、媒體之間的交往與聯繫日 益深化。41在國際事務益加複雜的今日,學者專家及其所屬之知識社群在政策制定. 政 治 大. 上的影響力顯著提升。42由於中國政治學者諮詢功能遽增、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立. 力與日俱增,某種程度上可反映新古典現實主義中所謂的「決策者的認知」 。是以,. ‧ 國. 學. 本研究冀透過與中國南海研究最重要的諮詢智庫─中國南海研究院相關學者之深入 質性訪談,藉以探析其對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主觀認知及相應政策,進而理解中國. ‧. 南海政策之具體內涵。. sit. y. Nat. 吾人業已與吳士存、洪農、劉鋒、曉岸(其為中國職業外交官,因身分敏感而. io. er. 要求匿名受訪)、李建偉、徐芳、康霖、陳平平、陳相秒、鄧穎穎等十位中國南海 研究院研究員約洽完成質性訪談(訪談大綱詳見附件一) 。特此補充說明的是,囿於. n. al. Ch. i n U. v. 時間限制,並非所有的受訪學者均答覆附件一所羅列的七道訪談問題(訪談紀錄詳. engchi. 見附件二) ,但針對中國如何認知美國重返亞洲及其因應對策等核心問題皆有表達意 見與看法。. 41. 郝雨凡、林甦主編,中國外交決策:開放與多元的社會因素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頁 156。. 42.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 ,頁 18;David Shambaugh,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 Tanks: Evolv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1 (September 2002), pp. 575~576;Bonnie S. Glaser and Phillip C. Saunders, “Chinese Civilian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s: Evolving Roles and Increasing Influenc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1 (September 2002), p. 598. 19.

(32) 貳、研究範圍 一、主體範圍 如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分析美國重返亞洲對於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除了中美 兩大要角之外,越南、菲律賓、台灣、汶萊、馬來西亞等均為南海聲索國,然而本 研究主要以中美關係的視角深入分析中國南海政策在美國重返亞洲後之變遷,若研 究主體範圍過於廣泛將遠遠超出本論文之篇幅,因此研究主體將僅限於中國、美國, 以及在該時期曾與中國就南海問題發生較為嚴重衝突的越南與菲律賓。. 二、時間範圍. 治 政 大 析,本研究之時間範圍限定為胡錦濤第二任總書記期間,亦即 2007 年 11 月至 2012 立 年 11 月,並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 2009 年 7 月於東協區域論壇宣布重返亞洲作 本研究主題為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南海政策之變遷。為了相互對照以利比較分. ‧ 國. 學. 為分水嶺,劃分為「重返亞洲前」 (2007 年 11 月至 2009 年 6 月)及「重返亞洲後」 (2009 年 7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兩個階段,進而分析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南海政策. ‧. 變遷之間的相關性。. Nat. sit. y. 參、研究限制. n. al. er. io. 在此說明本研究之五大研究限制:. i n U. v. 一、決策者認知的測量誤差:儘管中國南海研究院(中國外交部的外圍單位)之受. Ch. engchi. 訪學者某種程度上可反映中國政治菁英對於美國重返亞洲之認知,然而其間勢 必存在誤差; 二、受訪學者的樣本代表性:本研究僅至中國南海研究院進行蹲點調研,因此該樣 本並不具普遍的代表性; 三、中國外交「黑盒子」 (black box)的決策過程:除了上述質性訪談所獲之第一手 資料外,本論文乃主要奠基於公開資料而展開之研究,因而無法確知後極權主 義(Post-Totalitarianism)、黨國體制下中國外交政策制定實際之決策過程; 四、本研究雖從中美關係的視角分析中國南海政策在美國重返亞洲後的變遷,但越 南、菲律賓等南海聲索國之具體政策作為不可不察。然而吾人並不諳越南文及 菲律賓文,因而文獻回顧僅限於中、英文文獻; 20.

(33) 五、中國稱謂問題:有別於西方學者,由於兩岸的政治定位至今仍未取得共識,因 此台灣學術研究者在中國稱謂問題上的意見不可謂不分歧。本研究中所稱之「中 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與「中共」 、 「中國大陸」同義,並無任何政治認同 之主張與色彩。 儘管質性訪談存在上述之研究限制,然而本研究仍主要以代表官方政策立場之 官方文獻為主要分析對象,質性訪談僅作為參考,與官方文獻相互驗證之用,因此 該研究限制並無礙於本研究之進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4) 肆、研究步驟 再平衡 vs.核心利益─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南海政策之變遷. 文獻回顧 圖二:研究流程圖. 指導教授討論. 文獻分析. 立. 治 政統計分析 大. 質性訪談. 接洽訪問事宜. 假設命題. 敘述統計與. 擬訂訪談大綱. ‧. ‧ 國. 資料蒐集編碼. 學. 研究架構. 訪談中國南海 研究院學者. n. al. er. io. sit. y. Nat. 迴歸分析成果. Ch. engchi U. 驗證本研究之假設命題. 完成論文撰寫 圖四:研究流程圖. 22. v ni. 訪談研究成果.

(35)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文共有五章,各章安排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除詳述本研究之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外,亦爬梳相關國際關係 理論文獻,進而提出本研究之假設命題。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採用質量並用法 以及文獻分析法,據此擬定研究步驟,並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完成本研究之研 究計畫。 第二章是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係針對美國重返亞洲政策進行探討,並分就軍事、 外交、經濟等層面分析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具體內涵。除了美國官方外交宣示與政. 治 政 大 專家和卸任官員對該政策的相關評論與剖析,總結美國亞洲政策的變與不變。 立 第三章是中國周邊外交政策與南海政策。本章首先分析中國總體國家發展目標 策文件之外,本研究亦進一步探析美國重返亞洲之實際作為與政策成效,輔以學者. ‧ 國. 學. 與戰略方針,並深究崛起後的中國,其國家領土主權與發展利益兩大外交政策目標 的優先次序,其後再聚焦探討中國周邊外交與南海政策之政策目標及其具體實踐。. ‧. 第四章是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係以質性訪談、文獻分析、統. Nat. sit. y. 計分析等形式呈現該戰略轉向的政策效果。本章一方面透過實地訪問取得之第一手. er. io. 訪談資料,與文獻進行比較分析,以歸納推論中國決策者對美國重返亞洲之認知及. al. 其因應對策。另一方面採用統計分析方法,結合質性訪談以及文獻分析的研究發現,. n. v i n Ch 對於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南海政策之影響作出評估與解釋。 engchi U. 第五章為結論,除總結上述各章節的研究發現外,亦提出後續之研究建議。. 23.

(3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7) 第二章 美國重返亞洲政策 2009 年 7 月,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東協區域論壇上表示「我們回來了」 (We are back) ,可謂為美國重返亞洲揭開了序幕。2009 年 11 月,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接連出訪印尼、印度、日本、南韓等國;2011 年 11 月,歐巴馬除出訪澳 洲、印尼外,並參加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上述政策作為在在顯示美 國戰略規劃業已轉向亞太地區。43 2010 年 1 月,希拉蕊在夏威夷強調,美國不只重返亞洲,且要留在亞洲(we are back to stay) 。44歐巴馬亦於 2011 年 11 月,在澳洲國會演講時指出,在二十一世紀,. 政 治 大 同年 10 月,希拉蕊於《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發表的「美 立. 美國始終都在亞太地區(In the Asia Pacific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of 45. America is all in) 。. 國的太平洋世紀」(America’s Pacific Century)一文,業已言明美國轉向亞洲(The. ‧ 國. 學. United States stands at a pivot point)、積極參與亞太區域多邊機制(例如東協、亞太. ‧. 經濟合作會議、東亞峰會)的決心。46該文強調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目標實係維持 交往與領導(remain engaged and to lead) ,美國戰略轉向亞太地區與美國確保並維持. Nat. sit. y. 其全球領導地位的努力方向一致,而且美國已經準備好領導(We are prepared to lead). er. io. 。其中,美國重返亞洲的六大主軸分別是:強化與盟邦的雙邊安全關係、深化與新. al. n. v i n C h 、促進民主與人權。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前 military presence) engchi U. 興國家合作關係(包括中國) 、參與區域多邊機制、擴大貿易與投資、促成廣基的軍 事存在(broad-based. 國防部長潘內塔(Leon Panetta)特別說明,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並非圍堵中國,47而 43. “Obama Puts Hit Stamp on Strategy for a Leaner Military,”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5, 2012.. 44. “Remarks 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Asia: Principles and Prioritie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2 January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090.htm(accessed 11 September 2013).. 45.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The White House, 17 Nove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 n-parliament(accessed 15 September 2013).. 46.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r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10/11/americas_pacific_century(accessed 7 August 2013).. 47. 美國前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亦認為美中關係仍是兩國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即使 25.

(38) 是與中國交往並提升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關乎太平洋兩大強權構建新型關係模式 (It is about creating a new model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Pacific powers)。48 誠如希拉蕊所言,美國重返亞洲的三大面向分別為防衛(defense)、外交 (diplomacy)與發展(development),其中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行動是美國全面性交 往(comprehensive engagement)的重要支柱,盟邦、夥伴和區域多邊機制則是美國 尋求擴大交往的三大途徑。49是故本章分別從軍事、外交、經濟三個層面予以探討 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具體內涵,分析美國亞洲政策的變與不變。. 第一節 美國重返亞洲─軍事層面之探討. 治 政 大 穩定的安全環境外,並支持可維護各國權責、落實國際法與國際規範、商業及航行 立 自由不受阻礙、新興國家對區域安全有所貢獻、和平解決爭端的國際秩序,美國在 2011 年 11 月,歐巴馬在澳洲國會演講時表示,身為亞太國家,美國除了追求. ‧ 國. 學. 亞太地區的存在與任務將是其首要事務(top priority)。歐巴馬並再三強調美國在亞 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將不受其國防開支削減的影響。50在結束澳洲訪問行程後,歐巴. ‧. 馬旋即前往印尼峇里島參加東亞峰會。歐巴馬在東亞峰會上聲明,對於美國此一太. Nat. sit. y. 平洋強權(Pacific power)、海事國家(maritime nation)、亞太地區的安全保證者. n. al. er. io. (guarantor)而言,南海問題與其利害攸關。51無獨有偶,希拉蕊在同月發表的「美. i n U. v. 如此,美中雙方在戰術層次上均更有意願挑戰對方。例如中國在南海的活動,以及美國無瑕號. Ch. engchi. (USNS Impeccable)進入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等。“2012—A Watershed Year for East Asia?”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July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element.asp x?id=607(accessed 16 September 2013). 48. “Panetta: US Not Trying to Contain China,” Voice of America, 19 September 2012, available at: http://m.voanews.com/a/1510768.html(accessed 7 August 2013).. 49. “America’s 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2 January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090.htm(accessed 3 October 2013).. 50.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The White House, 17 Nove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 n-parliament(accessed 15 September 2013).. 51. “Fact Sheet: East Asia Summit,” The White House, 19 Nove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9/fact-sheet-east-asia-summit(accessed 7 August 2013). 26.

(39) 國的太平洋世紀」一文亦指出,南海的自由航行、北韓的核武擴散、區域內主要國 家的軍事行動透明度等,均是美國維持亞太地區安全的重要議題。為面對亞太地區 領土與海事爭端、自由航行問題、天然災害等危及區域和平穩定的威脅,美國一方 面積極現代化其駐軍計畫、支持人道救援工作,並強化美軍在東南亞、印度洋、澳 洲的存在,另一方面亦致力與更多的盟邦及夥伴協力合作,以提供更為堅實的安全 保障。52 從軍事層面的視角分析,美國重返亞洲的實際政策作為主要體現在與盟國之間 的軍事合作(例如聯合軍演、軍援軍售、軍艦訪問、海軍軍事交流、重啟軍事合作), 以及美國本身在亞太地區的軍隊部署、基地建設等,藉以強化其與亞太國家之間的. 政 治 大 (一)聯合軍演(包括聯合訓練) 立. 軍事合作關係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茲分述如下:. ‧ 國. 學. 美國重返亞洲前曾與新加坡和泰國空軍舉行天虎聯合軍演;與菲律賓舉行美菲 肩並肩聯合軍演;與日本、印尼、新加坡和泰國等國進行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 ‧. 聯合指揮部演習、多邊聯合實地演習以及人道主義援助訓練(金色眼鏡蛇係為一年 一度之聯合軍演,但美軍曾在 2008 年大幅減少參演官兵人數,銳減為三千六百人);. y. Nat. sit. 與十國(包括日本、澳洲、南韓、新加坡)舉行環太平洋聯合軍演(Rim of the Pacific. n. al. er. io. Exercise 2008, RIMPAC 2008);調動一千六百名官兵、兩艘宙斯盾艦、P3C 反潛巡. i n U. 邏機及 F/A-18 大黃蜂戰機,參加卡拉馬來西亞演習。. Ch. engchi. v. 美國重返亞洲後則曾與菲律賓在菲律賓甲米地省南部的特爾納特海軍基地舉行 聯合軍事演習;與菲律賓海軍在馬尼拉灣舉行海軍聯合軍事演習;與十四國(包括 日本、澳洲、南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舉行環太平洋聯合軍演(RIMPAC 2010) ;與柬埔寨舉行吳哥哨兵─2010 多國維和野外軍事演習;首次與越南海軍在南 海展開聯合演習;與南韓聯合舉行反潛及海上封鎖演習;與菲律賓在菲律賓卡同庫 蘭海邊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與菲律賓在呂宋島舉行美菲年度海上戰備與訓練聯合演 習;與菲律賓舉行第十七次海上聯合戰備訓練演習(Cooperation Afloat Readiness and. 52. “America’s 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2 January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090.htm(accessed 3 October 2013).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據海洋保護協會 2017

書中提到蒲安臣、19 世紀的留美學生、戈 鯤化、古德諾、杜威、乒乓外交、奧運,皆為

蘆洲線與新莊線皆於民國 83 年經行政院核定,環境影響說明書於民國 84 年經環保署同意,財務計畫則於民國 87 年通過核定,共同於民國 90 年開始施 工,兩者於民國

國內外經濟重挫。菲律賓2020年全年經濟衰退9.5%,創史上新低紀錄,主要因肺

張意欣 女 財政部 國庫署副組長 輔仁大學統計學系

應標示中華民國製造或中華民國台灣製造,...但輸往美國以外之無邦交國 家或地區者,得標示台灣製造或同義之外文」規定,廠商出口本國產製之貨品

取得中華民國之外國法事務律師資格後,須加入在中華民國法律 事務所所在地之律師公會。.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