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 張奕華 博士. 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宜蘭縣國民中小學 校長科技領導、 校長科技領導 、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 研究生 : 施宏杰 撰 中華民國 99 年 6 月. i.

(2) ii.

(3) 謝. 誌. 什麼是研究?寫到 這裡我才能領略研 究的意義。回首學 行 碩三年的時光,是 最扎扎實實的求學 生涯,細細回想, 感觸良 多。羅東到木柵, 一萬八千公里的路 程,三百次的雪隧 穿梭, 即便是身心多麼疲 累,但每一次都讓 我收穫滿載,乘興 而歸。 論文的完成,首要 感謝的是恩師張奕 華教授,由於有教 授 的指導,困難總能 迎刃而解,無論心 中如何忐忑,教授 總是給 予適時的鼓勵。更 由於口試委員張芳 全教授、徐式寬教 授、謝 傳崇教授惠予學生 的寶貴意見,使得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 成,在 此對三位教授特別 致上感謝。 在碩士班的求學歷 程中,有幸就教於 秦夢群教授、湯志 民 教授、吳政達教授 、余民寧教授、林 邦傑教授、胡悅倫 教授、 王鍾和教授,因為 您們的教導與啟迪 ,讓我得以有今日 小小的 成果。還要感謝莊 玉鈴小姐、蔡秀真 小姐,謝謝妳們無 微不至 的服務與來者不拒 的協助。宜蘭縣各 國中、小的教育先 進及教 網中心的一鳴秘書 、中明老師,沒有 你們在問卷上的幫 忙,論 文也無法順利完成 ,在此致上最高的 謝意。 「獨學而無友,則 孤陋寡聞」 ,特別要 感謝文章、慶林兩 位 校長,還有耕讀學 社的弘欽學長、怡 卉學姐、穗珍學姐 、立光 以及學行碩第九屆 的 20 位好同學,因 為你們的照顧與扶 持,我 們所一起走過的美 好歲月,我會好好 珍惜。 最後,僅以本論文 獻給在天上的父親 ,謝謝母親的養育 與 栽培之恩,岳父、 岳母的照顧之情。 最要感謝的是內子 靜芳的 iii.

(4) 支持,讓我無後顧 之憂,得以全力以 赴。可愛又漸漸懂 事的又 勻、又安兩位寶貝 ,三年來所欠的假 期,我會用更多的 時間還 給你們。 謝謝以上師長的協 助,也謝謝曾經幫 助及鼓勵我的所有 親 朋好友們,在此一 並致謝。 謹誌 2010 年 6 月於羅東. iv.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有 關宜蘭縣國民中、 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與教師教學效能的 現況,並分別針對 教師個 人背景變項與學校 環境變項在校長科 技領導、教師資訊 科技素 養與教師教學效能 的差異情形加以探 討,再加以分析三 者相關 情形,最後則探討 其線性關係。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 法,以宜蘭縣公立 國中、小教師為研 究 對象,利用「國中 、小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資訊科技素 養及教 師教學效能」線上 問卷進行調查,抽 取 92 所國民中、小 學 579 位編制內教師為樣 本。將蒐集的資料 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 等統 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宜蘭縣公立國 民中、小學教師知 覺校長科技領導現 況是屬 於中上程度。 二、教師知覺校長 科技領導會因年齡 、擔任職務、學校 類別與 學校所在地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三、宜蘭縣公立國 民中、小學教師資 訊科技素養現況是 屬於中 高程度。 四、教師資訊科技 素養會因年齡、教 育程度、擔任職務 與學校 類別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五、宜蘭縣公立國 民中、小學教師教 學效能現況是屬於 中高程 度。 v.

(6) 六、教師教學效 能 會因性別、年齡、任 教科目與學校類別 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七、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資訊科技素 養與教學效能之間 有顯著 正相關。 八、校長科技領導 與教師資訊科技素 養能影響教師教學 效能。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對學校行政領導與 教學及未來研究者, 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科技領導 、資訊科技素養、 教學效能. vi.

(7)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Yilan Coun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Yilan County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aimed at discussing each individual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schoo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under the differences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I furth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se three, then finally, to explore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is study, I adap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using Yilan County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s studying object. I applied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Questionnaire” as the online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samples from 92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579 certified teachers. After data collected, I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fo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Current Yilan County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s above average. 2. Teacher’s perception o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differs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the age, position, type of school and school location. 3. Yila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is high. 4.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differs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age, education level, position and type of schools. vii.

(8) 5. Current Yila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is high. 6.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differs significantly by gender, age, teaching subjects and type of schools. 7.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8.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influence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I submitte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school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teaching efficiency. viii.

(9)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 13. 第二節.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意涵 .......................... 23. 第三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意涵 ................................. 36. 第四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 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8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5.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9 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 89. 第二節. 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 109. 第三節. 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效能 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 127. 第四節. 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 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程度 ....... 148 i.

(10) 第五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 教學效能之線性關係 ...............................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5. 第一節. 結論 ....................................................... 155. 第二節. 建議 ....................................................... 158. ............................................................. 161 壹、中文部分 ........................................................ 161 貳、英文部分 ........................................................ 167 附錄 ............................................................. 171 附錄一 問卷同意書 ............................................... 171 附錄二 更換學位論文口試委員申請書 .................... 172 參考文獻. 附錄三 「國中、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 素養及教師教學效能」調查預試問卷 ....... 173 附錄四 「國中、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 素養及教師教學效能」調查正式問卷 ....... 181. ii.

(11) 表. 次. 表 2- 1. 科技領導 定義 ............................................................. 13. 表 2- 2. 校長科技 領導層面分析 .............................................. 22. 表 2- 3. 資訊科技 素養定義 ...................................................... 28. 表 2- 4. 中小學教 師資訊能力知識向 度指標 ........................... 33. 表 2- 5. 中小學教 師資訊能力技能向 度指標 ........................... 33. 表 2- 6. 中小學教 師資訊能力態度向 度指標 ........................... 34. 表 2- 7.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層面分析 ....................................... 35. 表 2- 8. 教師教學 效能定義 ...................................................... 37. 表 2- 9. 教師教學 效能層面分析 .............................................. 44. 表 3- 1. 宜蘭縣九 十八學年度國民中 、小學規模 .................... 62. 表 3- 2. 預試抽樣 學校及問卷統計 .......................................... 63. 表 3- 3. 問卷填答 者基本資料分析 .......................................... 64. 表 3- 4. 校長科技 領導測量模式參數 估計摘要 ....................... 68. 表 3- 5. 校長科技 領導量表驗證性因 素分析之模式適配 度 .... 70. 表 3- 6. 校長科技 領導量表測量變項 信度與潛在變項的 組合 信度 .............................................................................. 71. 表 3- 7.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測量模式 參數估計摘要 ................ 73. 表 3- 8.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量表驗證 性因素分析之模式 適 配度 .............................................................................. 75. 表 3- 9.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量表測量 變項信度與潛在變 項的 組合信度 ...................................................................... 76. 表 3- 10 教師教學 效能測量模式參數 估計摘要 ....................... 78 表 3- 11 教師教學 效能量表驗證性因 素分析之模式適配 度 .... 80 表 3- 12 教師教學 效能量表測量變項 信度與潛在變項的 組合 信度 .............................................................................. 82 表 3- 13 正式問卷 各層面題數 .................................................. 84 表 3- 14 適配度指 標檢定標準 .................................................. 88 表 4- 1. 宜蘭縣公 立國民中、小學校 長科技領導各層面 與 iii.

(12) 整體現況分析摘要 ...................................................... 90 表 4- 2. 不同性別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 摘要 ............................................................................. 91. 表 4- 3. 不同年齡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平均數、 標準差與信賴區間 ...................................................... 92. 表 4- 4. 不同年齡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單因子變 異數 分析摘要 ..................................................................... 92. 表 4- 5. 不同教育 程度教師在知覺校 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 分析摘要 ..................................................................... 94. 表 4- 6. 不同年資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平均數、 標準差與信賴區間 ...................................................... 96. 表 4- 7. 不同年資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單因子變 異數 分析摘要 ..................................................................... 96. 表 4- 8. 不同科目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平均數、 標準差與信賴區間 ...................................................... 98. 表 4- 9. 不同科目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單因子變 異數 分析摘要 ..................................................................... 99. 表 4- 10 不同職務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平均數、 標準差與信賴區間 .................................................... 100 表 4- 11 不同職務 教師在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的單因子變 異數 分析摘要 ................................................................... 101 表 4- 12 不同學校 類別教師在知覺校 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 分析摘要 ................................................................... 103 表 4- 13 不同學校 規模教師在知覺校 長科技領導的平均 數、 標準差與信賴區間 .................................................... 104 表 4- 14 不同學校 規模教師在知覺校 長科技領導的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5 表 4- 15 不同學校 所在地教師在知覺 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 分析摘要 ................................................................... 106 表 4- 16 教師知覺 校長科技領導差異 結果分析...................... 108 iv.

(13) 表 4- 17 宜蘭縣公 立國民中、小學教 師資訊科技素養各 層面 與整體現況分析摘 要 ................................................ 109 表 4- 18 不同性別 教師在教師資訊科 技素養的 t 考驗分析 摘要 .......................................................................... 110 表 4- 19 不同年齡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平均數、標準 差與 信賴區間 ................................................................... 112 表 4- 20 不同年齡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 112 表 4- 21 不同教育 程度教師在資訊科 技素養的 t 考驗 分析摘要 ................................................................... 114 表 4- 22 不同年資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平均數、標準 差與 信賴區間 ................................................................... 115 表 4- 23 不同年資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 116 表 4- 24 不同科目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平均數、標準 差 與信賴區間 ............................................................... 117 表 4- 25 不同科目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 118 表 4- 26 不同職務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平均數、標準 差與 信賴區間 ................................................................... 119 表 4- 27 不同職務 教師在資訊科技素 養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 120 表 4- 28 不同學校 類別教師在資訊科 技素養的 t 考驗分析 摘要 .......................................................................... 122 表 4- 29 不同學校 規模教師在資訊科 技素養的平均數、 標準差與信賴區間 .................................................... 123 表 4- 30 不同學校 規模教師在資訊科 技素養的單因子變 異數 分析摘要 ................................................................... 123 表 4- 31 不同學校 所在地教師在資訊 科技素養的 t 考驗 分析摘要 ................................................................... 125 v.

(14) 表 4- 32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差異結果 分析 ............................. 126 表 4- 33 宜蘭縣公 立國民中、小學教 師教學效能各層面 與整體現況分析摘 要 ................................................ 128 表 4- 34 不同性別 教師在教師教學效 能的 t 考驗分析 ........... 128 表 4- 35 不同年齡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平均數、標準差與 信賴區間 ................................................................... 130 表 4- 36 不同年齡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 ........................................................................... 130 表 4- 37 不同教育 程度教師在教學效 能的 t 考驗分析 ........... 132 表 4- 38 不同年資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平均數、標準差與 信賴區間 ................................................................... 134 表 4- 39 不同年資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 ........................................................................... 135 表 4- 40 不同科目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平均數、標準差與 信賴區間 ................................................................... 136 表 4- 41 不同科目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 ........................................................................... 137 表 4- 42 不同職務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平均數、標準差與 信賴區間 ................................................................... 139 表 4- 43 不同職務 教師在教學效能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 ........................................................................... 140 表 4- 44 不同學校 類別教師在教學效 能的 t 考驗分析 ........... 141 表 4- 45 不同學校 規模教師在教學效 能的平均數、標準 差與 信賴區間 ................................................................... 143 表 4- 46 不同學校 規模教師在教學效 能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 143 表 4- 47 不同學校 所在地教師在教學 效能的 t 考驗分析 摘要 ........................................................................... 145 表 4- 48 教師教學 效能差異結果分析 ..................................... 147 表 4- 49 校長科技 領導與教師資訊科 技素養整體與各層 面之 vi.

(15) 相關分析 ................................................................... 149 表 4- 50 校長科技 領導與教師教學效 能整體與各層面之 相關分析 ................................................................... 150 表 4- 51 教師資訊 科技素養與教師教 學效能整體與各層 面之 相關分析 ................................................................... 151 表 4- 52 本研究模 式的適配度指標分 析 ................................. 153. vii.

(16) viii.

(17) 圖. 次. 圖 1- 1 研究步驟 ...................................................................... 10 圖 2- 1 資訊素養分 析............................................................... 25 圖 2- 2 科技的定位 .................................................................. 25 圖 2- 3 教師知識架 構分析. ...................................................... 26 圖 3- 1 研究架構 ...................................................................... 60 圖 3- 2 校長科技領 導的理論架構模型 .................................... 67 圖 3- 3 校長科技領 導測量模式分析 ........................................ 70 圖 3- 4 教師資訊科 技素養的理論架構 模型 ............................ 73 圖 3- 5 教師資訊科 技素養測量模式分 析 ................................ 75 圖 3- 6 教師教學效 能的理論架構模型 .................................... 77 圖 3- 7 教師教學效 能測量模式分析 ........................................ 81 圖 3- 8 SEM 線性關係假設模式 ............................................... 87 圖 4- 1 結構方程模 式 ............................................................. 152. ix.

(18) x.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間之 關連,尤其是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結構關係, 並檢視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對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提出具體 建言,俾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國民中、小學校長推動科技領導,提昇教師 資訊科技素養,以增進教師教學效能之參考。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的基本理念與架構,其內容分為五個方面:第一節 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 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壹、校長科技領導的趨勢已然成形 校長科技領導的趨勢已然成形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學校的領導者的角色已從傳統 的學校管理者、資源提供者,發展到教學與課程領導者,以及科技領導者等 多元角色(張奕華,2007) 。而科技領導角色的出現,更顯示出校內的科技領 導與管理,是校長在領導上所不可忽視的責任;校長具備科技領導角色的目 的,係在提昇校長的科技專業能力,以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並為學生面對 資訊科技時代做好準備。綜觀中外論述可知,新興科技發展下的學校領導者 科技領導,已逐漸成為領導新典範(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 。做為國 家資訊發展基礎、培養全民資訊素養及應用資訊能力第一線的學校領導者, 是否已經具備新數位科技的領導能力,以創造美好的教育遠景,提昇未來國 家競爭力(蔡瑞倫,2008)。 1.

(20) 校長領導角色的演進改變趨勢,不僅反映出現代學校行政工作對於科技 領導需求的迫切性,亦彰顯出校長成為科技領導者的必要性。然而,校長成 為科技領導者對於學校經營發展與師生的教學有何助益?在學校情境中新興 教育科技的執行上,校長所能扮演的變革角色已愈來愈重要,要使科技有效 的應用在學校的教學計畫中,校長必須將強有力的領導(strong leadership) 提供在學校情境上,並有效的示範科技領導(張奕華,2007) 。陳木金(2002) 指出,校長是學校組織的行政首長,如何運用有效的科學方法,對於學校內 人、事、財、物等業務,作最妥善而適當的處理,以促進教育進步,達成教 育目標。 綜上所述,在資訊時代的當下,校長的理念和科技專業是影響學校目標 發展的重大因素,如校長認為資訊科技素養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備的重要 能力;同時校長也具備的良好的科技素養,那麼學校就會朝向實施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活動的目標去發展。目前宜蘭縣國中、小校長的領導風格多元且各 具特色,且科技領導的趨勢已然成形亦日趨成熟,但在宜蘭縣內並無相關研 究,故其施行現況值得進一步瞭解,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貳、瞭解教師 瞭解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 資訊科技素養的現況與差異情形 欲使人人具備資訊科技素養的能力,必須從教育下手;欲培育學生資訊 科技素養的能力,必須先從教師下手。在教學科技的發展上,由於網際網路 及多媒體資訊科技的發達,讓教學與學習的型態也有所改變;多媒體素材的 利用、網路學習社群、線上教學型態逐漸受到重視。學校教師應適當運用各 種教學策略、教學科技、方法與媒體素材,才能確保教學效能的提昇與教育 目標的達成。為落實此等政策,教育部於 2001 年公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 圖」訂定下列四年指標作為施行之依據:1.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2.教師 (含新任及在職)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 20%。3.教 2.

(21) 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庫、教材 庫等)。4.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5.建立 600 所(20%)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6.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 環境,縮短數位落差。7.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 對學生的學習而言,資訊科技最大的影響,是逐步改變了學習方法。主 動學習、合作學習與創意學習等方式將大量出現,將有更多機會得以實現。 在科技發展的進程中科技或許提供了內涵,這不是科技決定其對教育的意義, 而是由教師決定科技在教育中的意義。如前所述,教育部(2001)對學生、 教師與學校提出具體策略:1.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2.提昇學生學習素養。3. 加強師資養成教育。4.全面培訓在職教師。5.建立校內「領域資訊教學小組」。 6.推展種子學校與先導學校。 綜上所述,資訊與通信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也讓教育人員不得不在處 理資訊及傳達資訊之間尋找出新的教學模式。然而,另一個角度來看,推行 教學資訊化的重要關鍵因素是教師,因此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優劣將成為教 學效能及政府推展資訊科技成效之指標,故瞭解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現況及差 異情形,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參、教學效能的增進 教學效能的增進有賴於科技 增進有賴於科技資訊 有賴於科技資訊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人類生活與科技已密不可分,放眼二十一 世紀,各國教育的核心莫不在於提昇國際競爭力, 其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 至為關鍵。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教師在教學、課程及方法上均面臨極大的 挑戰,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學生是否具備帶得走的能力,均關係到整個國 家的教育品質。許多專家學者如 Dias 和 Moersch 也指出,資訊科技與資訊素 養可以促進教育改革,為傳統教學帶來革新,故探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 學效能的關係有其重要性(引自張順發、羅希哲,2005) 。 3.

(22) 教師是關係著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人物,他是教學的設計者,更是學生 價值觀的引導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教師的 教學行為極為重要,為決定教學效能的關鍵。所以教師如能提高其本身資訊 素養並運用於教學,必能增強其教學效果(吳雲道,2006)。 綜上所述,教學效能是確保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 教師教學效能的高低,密切關係著教學成果的好壞,唯有高教學效能的教師, 才能達成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室的教學過程中,如能配合資訊科技, 定能發揮更大的效能,並加以運用網路有效地連結校內外資源,則不僅學生 學習更具效能,且教師的教學成效也可能提高。除了瞭解現階段國民中、小 學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外,本研究仍試圖進一步瞭解影響教學效能的因素為何, 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肆、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 近年來,有關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成果很多;至於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 研究,在國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而國內亦日漸增多;對於校長科技領導的 研究,則是近年來的新趨勢。惟有關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 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成果,不論國內、外均有待進一步研究。基於研究者 本身於宜蘭縣任教,本論文係以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 學效能之關係為探討主軸,對宜蘭縣之國中、小教師進行調查研究,並探討 出其間的線性關係,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4.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二)了解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三)分析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四)探討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 學效能之相關程度。 (五)檢視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線性關係。 (六)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相關單位與國民中、小學改進校 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教學效能及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參、研究假設 茲根據本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提出本研究假設如下所示: 假設 1:不同背景變項在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2: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4: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彼此有顯著 的相關。 假設 5: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可有效預測教師教學效能。. 5.

(24)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與差異情形為何? (二)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現況與差異情形為何? (三)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與差異情形為何? (四)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學效 能之相關程度為何? (五)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學效 能之線性關係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項與名詞:國民中、小學教師、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教師教學效能分別釋義如下:. 壹、國民中、 國民中、小學教師 小學教師 本研究之國民中、小學教師,係指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而言。 包括主任、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 貳、校長科技領導 校長科技領導 校長科技領導(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係指校長結合新興的科 技和領導的技巧,發展學校科技願景,支持成員的科技訓練,提供優質的軟 硬體設施,營造有利科技應用的文化與環境,做好科技評鑑,關注科技使用 的倫理,注重人際溝通與資訊素養的養成,以促進教學和學校行政效能。 6.

(25) 本研究以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得分高低為基準,其內容包 括五個向度如下: (1)願景、計畫與管理; (2)成員發展與訓練; (3)科技 與基本設施支持; (4)評鑑與研究;以及(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計分方 式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問卷上得分 愈高教師所知覺之校長科技領導的程度愈高。. 參、教師資訊 教師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素養 科技素養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係指教師運 用本身的資訊整合及應用技巧,將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活動中,藉以提高教 學成效,並藉助本身的科技能力與設備,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學習的能力。 本研究以教師在〈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調查問卷〉得分高低為基準,其內 容包括四個向度如下: (1)軟、硬體操作; (2)法律與倫理; (3)教學應用; 以及(4)資訊科技認知。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教師在〈教師 資訊科技素養調查問卷〉上得分愈高代表資訊科技素養愈好。. 肆、教師教學效能 教師教學效能 教師教學效能(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係指教師藉由教學活動前的 充分準備,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多元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的歷程,營造良好 學習氣氛,並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評量,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以 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信念。 本研究以教師在〈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得分高低為基準,其內容包 括五個向度如下: (1)教材內容的呈現; (2)教學技巧的使用; (3)班級氣 氛與師生互動; (4)教學評量的設計;以及(5)自我效能信念。計分方式採 用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教師在〈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上得分愈高代表 7.

(26) 教學效能愈佳。.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 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並進一步做為問卷調查的依據,據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之參 考。茲就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藉由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文 獻分析與探討,歸納出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的 定義與相關層面,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依據文獻探討所獲得的理論,配合學校現況,並參考張奕華(2006)編 製「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素養、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針 對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經由問卷填答者所給予的回 饋,利用統計軟體加以分析解釋,以瞭解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 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與相互間的關係,並據以提 出具體建議。.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分為準備、實施及完成三個階段,茲分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先廣泛蒐集相關文獻,與指導教授研議主題方向,再閱讀文獻瞭解研究 方向之可行性,確定研究主題、界定研究範圍、擬定研究計畫及進度,撰寫 8.

(27) 研究大綱。 二、執行階段 (一)文獻蒐集與探討 尋找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比較與歸納後,界定出 適合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二)建構研究工具 依據張奕華(2006)所編製「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素養、 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修訂後進行施測。 (三)實施問卷調查與回收 確立研究工具,採用「政治大學電算中心線上問卷」系統以線上問卷方 式抽取樣本。 (四)進行資料分析整理 回收問卷進行資料整理,使用 SPSS 14.0 for Windows 中文版統計套裝軟 體及 LISREL 8.80,進行統計分析與探討其間線性關係。 三、完成階段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研究結論與建議,撰寫研究論 文,待完成初稿後,請指導教授指證疏漏之處,經不斷修正後完成研究論文。 茲將研究步驟整理如圖 1- 1。. 9.

(28) 準備階段 執行階段 完成階段. 研議研究主題. 蒐集、 蒐集、閱讀文獻. 確定研究主題. 評估研究主題. 撰寫研究大綱. 文獻蒐集與探討. 研究計畫口試. 建構研究工具. 問卷調查與回收. 資料分析與整理. 撰寫研究論文. 作成結論與建議. 研究論文口試. 指導教授指正. 完成研究論文. 修正研究論文. 圖 1- 1 研究步驟.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下:. 10.

(29)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為研究的地區範圍。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係以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係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 師教學效能為研究主題。至於背景變項方面,本研究則探討教師性別、年齡、 服務年資、教育程度、任教科目、擔任職務。而環境變項則探討學校類別、 學校所在地區及學校規模。. 貳、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由於經費與人力、物力及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僅以宜蘭縣公立國民中、 小學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不宜作過度之推論。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由於時間與能力之限制,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量化研究。 惟受試者在填答問卷時,可能受到其主觀判斷、個人認知、情緒等因素的影 響,而出現不符合實際狀況的填答。因此,在內容分析與結果的解釋上,會 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 三、就研究工具而言 本研究採用問卷作為主要的研究工具,藉以蒐集受試者的相關資料。 四、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基於時間與經濟因素,僅以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為研究地區 11.

(30) 進行調查。故研究結果僅限於宜蘭地區,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 五、就抽樣方式而言 本研究採用「政治大學電算中心線上問卷」系統進行線上施測,無法得 知樣本群組,在問卷催收方面,僅能採用被動方式通知;在問卷回收率計算 上,恐有回收率偏低情形產生。. 12.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本章以相關理論與研究為文獻探討重點,廣泛蒐集 國內外相關文獻,加以歸納、分析與比較,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之依據。 本章的文獻探討分成四節,第一節為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第二節為教師資 訊科技素養之意涵;第三節為教師教學效能之意涵;第四節為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本節根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分別就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校長科技 領導的相關理論、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加以分析、歸納與敘述如下:. 壹、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 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首先就相關學者所提出的看法依時間先後依序整 理如表 2- 1 所示。 表 2- 1 科技領導定義 研究者 張奕華. 年代 2003a. 葉連祺. 2003. 科技領導的定義 校長們應用必要的領導技巧,為學校追求新穎與 新興的教育科技。換言之, 「科技領導即是學校領 導者應用必要的領導技巧,以幫助機構應用科技 在有益的方向上」 。 提供了校長領導另一項思維,主要聚焦於結合科 技和領導,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的 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以 促使校長、教師和其他學校人員能善用科技,增 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 13. (接下頁).

(32) 表 2- 1 (續) 李隆盛. 2004. 徐潔如. 2005. 吳清山、林天祐 2006 吳聖威. 2006. 張盈霏. 2006. 高上倫. 2007. Bailey、Lumley 和 Dunbar Siegel. 1995. Aten. 1996. Murphy 和 Gunter. 1997. 1995. 科技指的是科學技術,科技乃是人們利用材料、 工具、知識、資源和創意,以調適人和環境之間 的關係。而領導是一種影響別人的藝術,能促使 別人發揮最大的潛能,以達成相關的任務、目標 或計劃。 領導者具備科技素養、整合資源的能力,運用領 導技巧,協助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適切應用科技 於教學實踐和行政作為上,並能塑造一個共享、 支持的學校情境,以促使教學和行政的成效達到 最大化。 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成員能夠運用 科技,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領導者結合新穎與新興的科技和必要的領導技 巧,提供優質的軟硬體設施,營造有利科技應用 的文化與環境,透過組織全員資訊科技素養的養 成與提昇,促進組織的效能。 校長在綜理校務的過程中身體力行的將科學研究 的態度與方法,融入領導行為當中,促使組織成 員能夠運用過程技能,致力實現組織的美好願景。 領導者結合科技和領導,運用科技的軟硬體,提 昇成員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環境及文化, 以促使成員善用科技,增進組織的效能。 學校領導者應用必要的領導技能,促使其學校能 夠運用科技以致力於實現其美好的願景。 一位領導者能處理多樣問題的能力。從傳統的觀 點來看,科技領導著重並強調群眾魅力及個人長 處的重要性。 領導者為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透過個人的人際 關係和有效整合運用目前科技的多種知識,並能 預期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達成教育的願景。 領導者能夠示範和支持電腦科技,使得教師能更 有效能的將科技融入課程中。. 註: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校長科技領導乃是學校領導者善用科學技術、 整合資源能力等必要的領導技巧,提供優質的軟硬體設施,協助教師與學校 行政人員適切應用科技於教學實踐和行政作為上,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 14.

(33) 致力實現組織的美好願景。可見,校長科技領導已為時代新趨勢,學校校長 為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因應因科技而快速變革的教育環境,善用科技並融入 於實際的領導行動,以增進學校行政和教師教學的成效。所以,本研究所稱 之校長科技領導為校長結合新興的科技和領導的技巧,發展學校科技願景, 支持成員的科技訓練,提供優質的軟硬體設施,營造有利科技應用的文化與 環境,做好科技評鑑,關注科技使用的倫理,注重人際溝通與資訊科技素養 的養成,以促進教學和學校行政效能。. 貳、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 一、國內研究 國內研究 張奕華(2003a)在其標題名為〈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 導〉的研究,歸納相關科技領導之文獻並發展出教職員評量校長科技領導效 能之七項層面:1.願景、計畫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 成員發展訓練(in-service training) ;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4.倫理與法律議題(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5.整合科 技於課程教學(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6.科技與基本設 施的支持(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nfrastructure) ;7.評鑑與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 葉連祺(2003)參考 ISTE 和一些非營利組織所共同發展出的 TSSA,認 為就校長科技領導而言,應包括六類標準:1.領導和願景:係啟發學校人員 進行全面科技整合的共享願景,並形成實踐願景和文化。2.教導和學習:是 確保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環境,能整合科技,以最大化學習和教導的 成效。3.生產力和專業實務:指應用科技去促進學校人員的專業實務,增進 自己和他人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4.支持、管理和運作:在確保整合科技, 以支持有益學習和行政的系統。5.評量和評鑑:泛指使用科技去計畫和實行 15.

(34) 有效評量及評鑑的全面系統。6.社會、法理和倫理議題:即了解有關科技的 社會、法理(legal)和倫理議題,並形成決策責任的規範。 張奕華(2004b)在其標題名為〈教育領導新趨勢:科技領導及其效能 之研究〉的研究中將相關科技領導之文獻歸納為五項層面:1.願景、計劃與 管理:好的領導者需要有願景,科技領導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發展與清楚 說明科技如何產生變革的能力。清楚說明學校中科技使用的願景,發展科技 計畫並且有效地利用資源予以推動。2.成員發展與訓練:成員發展的構念係 由三種能力所組成,亦即描述和確定成員發展的資源、計劃和設計成員發展 的課業,以及基於不同的決策者(教師、行政人員、資訊協調者或校長) ,制 定不同的成員發展計劃。3.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當教師和職員有問題或需 要協助時,科技領導者需要提供技術的支持,讓他們能得到幫助,是科技整 合成功的關鍵之一。所以確保相同的機會取得科技資源,以及確保適當的科 技使用設備,是校長科技領導技巧之一。4.評鑑與研究:校長能評鑑教師個 人成長,建立科技標準,並引導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校長能應 用科技相關的研究以引導學校中科技的使用。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 關係技巧被視為比科技專門技術更為重要,應了解和確認教職員及學生在科 技上的需求和關心,並公平與尊重對待所有學校人員,與其溝通有關科技的 議題。 伍于芬(2005)於〈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科技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 碩士論文中,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歸納整理,將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科 技素養指標歸納成七個向度:1.領導與願景;2.課程的教與學;3.生產力和專 業實際;4.支援、管理和實行;5.評估與評鑑;6.社會、倫理、法律以及人類 方面的議題;7.操作與概念。 李淑莉(2005)於〈學校行政人員資訊素養檢定指標發展之研究〉碩士 論文中,將國民小學行政主管落實校園 E 化檢核表區分為四項層面:1.管理、 運作與評鑑;2.領導與提昇資訊專業;3.資訊科技之應用;4.社會、法律與倫 16.

(35) 理議題。 徐潔如(2005)的研究則歸納出校長必須具備的科技領導知能,分為五 大層面:1.共擬願景和計畫;2.行政規劃、評鑑與教學領導;3.專業發展與示 範;4.提昇工作效能;5.支持、管理與運作。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6)指出學校科技領導者應該扮演下列角色:1.激 勵者:激勵所屬成員能夠學習資訊科技,使成員具備資訊素養。2.示範者: 領導者願意學習各種資訊科技,本身具有資訊使用能力。3.分享者:領導者 能夠分享自己學習資訊經驗,並形塑一個資訊分享文化,以建立資訊校園。 4.溝通者:領導者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行政、教 學和學習的價值及重要性。5.資源提供者:領導者提供各類資訊科技軟硬體 設備以利資訊分享。 吳聖威(2006)參考與歸納國內外學者之相關研究與文獻,綜合整理出 科技領導的重要特徵,提出六項科技領導的面向,分別為:1.發展科技願景、 計畫與管理:校長能領導成員共塑學校科技願景,擬訂學校科技計畫,倡導 科技的使用,分配與管理科技資源。2.學校成員發展與訓練:校長能鼓勵與 支持學校組織成員在科技方面的專業發展與訓練。3.學校科技設施與融入教 學的支持:校長能提供適當軟硬體的科技設備,以作為學校組織成員行政與 融入教學的使用。4.評鑑與研究:校長能依據評鑑的規準評鑑學校組織成員, 在科技使用的情況,對運用科技於行政與教學上,做持續性的檢討與回饋。 5.社會、法律和倫理議題:校長能帶領教職員工遵守科技使用的安全與著作 權等相關政策與法律規定,並與成員討論使用科技時的道德議題。6.人際關 係與溝通技巧:校長能瞭解和關心教職員工和學生在科技方面的需求,並能 展現耐心來激發教職員工學習使用科技,對於科技廠商、社區人士、家長、 支持團體都能維持正面的關係。 陳易昌(2006)將校長科技領導分為「規劃與管理」 、 「成員發展」 、 「科 技整合」 、 「人際溝通」等四項層面:1.規劃與管理層面:指校長能運用願景、 17.

(36) 設備規劃、評鑑來推動科技的應用,並能宣導智慧財產權等相關倫理議題。 目的在達成共同的願景、形成共識,呈現未來科技運用及發展的方向;並有 效運用資源,利用政策與環境規劃提供良好的實施流程與進行評鑑。2.成員 發展層面:指校長注重學校成員科技素養的訓練與發展,以落實科技的運用。 目的在促進成員學習並提昇科技相關知能,建立科技專業成長的團隊與機制, 提昇成員的科技專業素養,以利科技運用的推動。3.科技整合層面:指校長 鼓勵教師將科技整合到日常的行政、課程與教學之中,並且提供資訊科技基 礎建設的支持,以促進教學與學習。目的在建構完善的軟硬體科技基礎建設, 提供良好易使用的介面,使成員能整合科技到課程之中,幫助教學與學習, 提昇其表現與效果。4.人際溝通層面:指校長能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運用 正確溝通技巧,協調各部門以推展科技政策,並爭取外部的支持與配合。目 的在運用正確的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除了對於科技政策實施的 推展與各部協調有正面助益,更能取得外部支持與配合。 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在其標題名為〈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 之研究〉綜合相關科技領導文獻,抽取臺中市 700 名國民小學教師,檢測校 長科技領導之層面,研究結果顯示出科技領導內涵層面如下:1.評鑑與研究; 2.願景、計畫與管理;3.校長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4.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以及 5.成員發展與訓練。 張盈霏(2006)綜合學者專家的觀點,歸納出衡量校長科技領導的五項 層面:1.學校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帶領學校成員形塑學校科技發展 願景、規劃科技發展計畫、並進行合理有效的科技發展管理,藉以凝聚共識 與承諾,促使科技發展願景與計畫能真實的實踐。2.成員發展與訓練:係指 校長能夠整合科技資源,提供學校成員在職進修的機會,訓練與發展其科技 運用技能。3.科技與基本設施:係指校長能夠積極規劃成立科技資源中心, 有充裕的科技設備、應用軟體、維修機制、發展基金等,支持學校成員運用 科技於教學和行政,藉以提昇教學品質與行政績效。4.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18.

(37) 係指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的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溝通技巧,圓熟的處理與 營造校內外利害關係人的人際互動關係,團結合作而心甘情願的為學校科技 發展貢獻心力。5.評鑑與研究:係指校長會透過評鑑程序與行動研究,評估 教學與行政績效,並引導學校成員落實科技專業發展,促使學校成為具有豐 厚科技素養的學習型組織。 高上倫(2007)在其研究中提出,落實國小校長科技領導宜符合:1.願 景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人際溝通與法理議題、4.整合科技於課 程與教學、5.評鑑與研究及 6.實際操作與示範等六個層面。 張奕華、蕭霖與許正妹(2007)針對臺灣七個縣市(包括臺北市、高雄 市、基隆市、新竹市、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 ,共計抽取 1,880 位教師, 區分為北部(臺北市、基隆市、新竹市) 、中部(臺中市、嘉義市) 、南部(臺 南市、高雄市) ,依其總體教師比例抽取樣本人數,建構出學校科技領導的五 個向度及二十二項指標如下:1.願景計畫與管理:(1)清楚地說明學校中科技 使用的願景。(2)授權一個包含不同成員的科技計畫團隊。(3)提倡學校的科技 資源。(4)有效地管理科技上的變革。(5)利用科技以有效地管理行政運作。2. 成員發展與訓練:(1)鼓勵在科技領域上的在職訓練。(2)支持設計一個科技上 的在職訓練課程。(3)支持傳遞科技上的在職訓練。(4)提供時間以作為科技訓 練之用。3.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1)確保科技設備的使用是適當的。(2)確保 學校人員有相同的機會取得科技資源。(3)當學校人員需要協助時,能確保科 技的支持。(4)確保設備的及時修理與維護。4.評鑑與研究:(1)考慮有效的使 用科技是評量教職員表現的一部份。(2)評鑑學校的科技計畫。(3)從成本效益 的觀點評鑑科技。(4)評鑑教室和實驗室中的電腦操作系統。(5)利用地區的資 料去評鑑教學上使用科技的情形。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1)瞭解教職員和 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和關心。(2)有關於科技上的實務,能與教職員生維持正 面的關係。(3)有效地與教職員和學生溝通有關科技的議題。(4)鼓勵學校人員 利用有關資訊資源作為科技專業的成長。 19.

(38) 許丞芳(2008)根據科技領導的層面與相關文獻資料的探討,將校長科 技領導分為「科技領導之實施與願景發展」 、 「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 、 「學 校成員發展與訓練」 、 「科技設施支援與管理」 、評鑑與研究、 「社會、法律與 倫理議題」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七個層面。 二、國外研究 Ray (1992)認為優質的教育科技領導包括三項層面:1.願景(vision) :建 立共同的發展目標,並擬訂發展策略。2.誠信(integrity) :以誠實的心態與 成員進行溝通,獲得成員的信賴與支持。3.知覺(consciousness) :對科技的 發展與科技對教學的影響有敏銳的知覺,因地制宜隨時修正,以確保科技願 景的發展方向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需求。 Aten (1996)在其「加州學校再造的教育領導本質分析」博士論文中提出, 學校科技領導的本質包含四項如下:1.共同領導(shared leadership) :領導者 與成員共同合作一起決定、同時能夠依成員能力的不同提供適宜的任務。2. 額外補償(extra compensation) :除了應負的學校責任之外,對於在運用科技 方面表現優異的成員應給予獎勵。3.科技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 :將科 技整合進課程中、支持學校運作與教學、使用科技瞭解未來的趨勢。4.人際 關係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 :學校能夠持續和其他群體聯繫,包括家長、 社群組織和支持學校科技發展之團體。 Bailey (1997)則認為行政人員需要瞭解他們在科技領導的角色,並以下列 十項層面觀察行政人員的科技領導:1.變革(change) ;2.科技計畫(technology planning) ;3.倫理(ethics) ;4.教學與學習(teaching and learning) ;5.安全與 保密 (safety and security) ;6.課程 (curriculum) ;7.成員發展 (staff development) ; 8.設施(infrastructure) ;9.科技的支持(technological support) ;10.科技領導 (technology leadership) 。 Casson, Bauman, Fisher, Linblad, Sumpter, Tornatzky 和 Vickery 以下列四項 層面來測量科技領導(引自陳易昌,2006) :1.願景:領導者對於科技的潛能 20.

(39) 有堅強的信念,透過與成員溝通信念,建立共同的目標。2.增權賦能於成員: 分享式的決定、鼓勵冒險,以及對科技表現優良者予以獎賞。3.示範科技的 使用:校長本身就運用電子郵件、軟體、網路、討論區等,運用於日常的工 作中;並且在教師與學生學習新的軟硬體時,亦在一旁學習和參與。4.互動: 與教師共同站在教學實務現場,瞭解學校實施科技的情形與需求。 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簡稱 ISTE)在 2009 年公布了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ISTE, 2009)。NETS•A 包含五項層面,此五項層面如下:1.有願景的領導 (visionary leadership):教育領導者能啟發並帶領組織朝向共同的願景。2.數位 時代的學習文化(digital-age learning culture):教育領導者創造、促進,並且維 持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3.卓越的專業實踐(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教育領導者提供一個專業學習與創新的環境,讓教師鼓勵學生透過現代科技 與數位資源來學習。4.有系統的改進(systemic improvement):教育領導者提供 數位時代的領導和管理,藉由科技資源與資訊不斷地改進組織。5.數位化的 公民責任(digital citizenship):教育領導者形塑一個與社會,道德和法律相關 的數位文化。 茲將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如表 2- 2 所示。. 21.

(40) 表 2- 2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 層面 研究者. 願景 計畫 與管 理. 人際 成員 關係 發展 與溝 訓練 通技 巧. 張奕華(2003a) * * * 葉連祺(2003) * * 張奕華(2004b) * * * 伍于芬(2005) * * 李淑莉(2005) * * 徐潔如(2005) * * 吳清山、林天祐 * * (2006) 吳聖威(2006) * * * 陳易昌(2006) * * * 秦夢群、張奕華 * * * (2006) 張盈霏(2006) * * * 高上倫(2007) * * * 張奕華、蕭霖與 * * * 許正妹(2007) 許丞芳(2008) * * * * * Ray(1992) * * Aten(1996) * * Bailey(1997) * ISTE(2009) Casson 等(2006) * 計次 18 15 12 註:* 表示研究者所提出層面。. 倫理 與法 律議 題. * *. 整合 科技 科技 與基 評鑑 教導 操作 於課 本設 與研 和學 與概 程教 施的 究 學. 補償. 習. 念. -. -. *. *. -. -. -. 支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額外. -. * * * * 11. * * * * -. *. * *. -. *. *. -. -. -. 13. 14. * 5. 2. * -. * 2. 綜合以上分析,從各研究者所提出層面中,大部份研究皆以願景、計畫 與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評鑑與研究、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作為科技領導的層面,雖然整合科技於課程教學及倫理與法律議題 亦有多人提及,然研究者認為其應屬於教師教學範疇,未必屬於學校領導者 應有作為,故未納入本研究層面。茲列出本研究校長科技領導的五個層面, 22.

(41) 分述如下: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必須瞭解新興科技發展的趨勢與動向, 並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例如教師、家長、學生和社區)共同規劃出學 校的科技願景。充分瞭解科技在教室中的功能,具備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的能力,以期實現學校科技願景。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係指校長能指導每一位教師,以幫助其完成教學科 技計畫,並能夠整合科技資源,提供學校成員在職進修的時間與機會, 訓練與發展其科技運用技能。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係指校長在教師和職員需要協助時,適時提供 充裕的科技設備、應用軟體、維修機制、技術的支持,藉以提昇教學 品質與行政績效。 (四)評鑑與研究:係指校長會根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科技的效能,作 為評估教師績效的指標,並透過評鑑或行動研究,評估教學與行政績 效,並引導學校成員落實科技專業發展計畫。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係指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的過程中,能經營良 好的人際關係,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行政、 教學和學習的價值及重要性。 本研究將依據此五個層面編製調查問卷,蒐集實證資料,進一步分析宜 蘭縣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 第二節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意涵 資訊科技素養之意涵 本節根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分別就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意義、教師 資訊科技素養的內涵,加以分析、歸納與敘述如下:. 23.

(42) 壹、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意義 資訊科技素養的意義 早在1974 年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學會主席Paul Zurkowski 就提出資訊 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個名詞,當時將資訊素養定義為:找出應用在 工作上的資訊,並學習到相關的技巧以解決問題的能力(Webber & Johnston, 2000)。然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對「資訊素養」的定義又加入了科技的 元素,Kuhlthau(1987)在〈資訊社會中所需的資訊技巧〉(Information skills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一文中,提到「資訊素養」概念的核心涵蓋了圖書館技巧 和電腦素養。資訊素養的概念指能利用圖書館或電腦等工具有效率的尋找自 己所需的資訊。 McClure(1994)及陳仲彥(1996)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利用資訊解決 問題的能力,所謂的「資訊素養」應包含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 、網 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等四種素養,其中傳統素養指的是具備讀、寫、說以及計算的能力; 而網路素養指的是利用電腦進行網路資訊搜尋的相關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 能力;電腦素養則是指有能力利用電腦與軟體來完成實際上的工作;最後, 媒體素養則可分為傳統媒體、近代媒體及利用電子通訊技術所發展的新媒體 三類。而資訊素養則是這四種素養的核心,也是這四種素養之結合,其關係 如圖 2- 1。. 24.

(43) 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素養. 網路 素養. 電腦 素養. 資訊 素養. 媒體素養. 圖 2- 1 資訊素養分析。取自 McClure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 p. 118. 而 1998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簡稱 ALA)之會 議對「資訊素養」的定義是指: 「一個人具有能力去察覺何時需要資訊,且能 有效尋獲、評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 李隆盛(2002)在〈教育人員的科技素養〉一文中談到,對教育人員而 言,一方面本身應努力充實、終身學習,成為具有科技素養的人,另一方面 該「己立立人」 ,促使全民成為具有科技素養的人,並將科技的定位詮釋如圖 2- 2。. 科技 教育科技(ET) 資訊科技(IT). 圖 2- 2 科技的定位。取自〈教育人員的科技素養〉 ,李隆盛,2002。生活科 生活科 技教育, 技教育,35(7),頁 6。 25.

(44) Mishra 和 Koehler(2006)在〈教育科技知能:教師知識的新架構〉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一文中提出一個關於教師知識的新架構。如圖 2- 3 所示,他們認 為教師知識主要由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CK)、教育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 PK)、科技知識(technology knowledge, TK)所組成,進而交疊架構 出四個新知識:教育知能(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科技知能 (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 TCK)、科技教育知識(technology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教育科技知能(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TPCK 不同於一般教育與科技專家的知識,它是良好教學建立在使 用科技並瞭解科技概念的基礎;是使用科技來建構學科內容的教學技巧;是 利用科技幫助學生匡正所面臨問題,更容易釐清概念的知識;是學生的先備 知識與認知;是利用科技在既有知識上,以開創新的認知或強化舊的知識。. 教育科技知能 (TPCK). 科技教育知識 (TPK). 科技知識(TK). 科技知能 (TCK). 學科知識(CK). 教育知識(PK). 教育知能 (PCK). 圖 2- 3 教師知識架構分析。取自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 p. 1025. 26.

(45) 美國教育科技委員會(ISTE)建議所有教師應具備下列五大領域的資訊 科技素養(ISTE, 2009b) :1.促進與啟發學生學習與創意(facilitate and inspire stydent learning and creativity):教師利用他們在教學與科技的主要內容知識來 累積經驗,以增進學生不論在面授或是虛擬環境中的學習、創造力與創新。 2.設計與發展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與評估(design and develop digital-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s):教師設計、發展和評估真實的學習經驗 和評估現代工具與資源,在學生教育科技標準中,盡可能的提高其學習的內 容、知識、技能與態度。3.形塑一個數位時代的工作與學習(model digital-age work and learning):教師展現他們的知識、技能與工作流程,塑造一個全球化 與數位化社會的專業創新。4.促進與形塑數位公民與責任(promote and model digital citizenship and responsibility):教師瞭解日新月異的在地與全球性的社會 議題和責任,並以他們的專業作法示範法律與倫理實務。5.致力於專業成長 與領導(engage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leadership):教師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專 業實踐,塑造終身學習的典範,證明他們利用數位工具與資源的專業效能並 展現他們的學校領導。 茲將各研究者對資訊科技素養之定義,擇其要者分述如表 2- 3 所示。. 27.

(46) 表 2- 3 資訊科技素養定義 資訊科技素養定義 研究者 年代 李隆盛 1994 吳美美. 1996b. 孫仲山、張史 1997 如 張雅芳、徐加 1998 玲 康春枝 1999. 葉宗青. 1999. 張雅玲、徐新 2000 逸 賴苑玲 2000 王耀誼. 2001. 楊仁興. 2001. 吳麗花. 2002. 李隆盛. 2002. 資訊科技素養的定義 一組人人要解決實務問題、調適和環境互動關係所 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有效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找資訊,以及使用資 訊的能力,一般而言,資訊素養描述一個人在資訊 社會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 在科技的領域裡,具備寬廣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以 及正確觀念、態度,俾能適當、有效地應用於日常 生活情境。 在資訊時代,一般人必須有能力和資訊社會的環境 做合理的溝通。 廣義上看來,資訊素養包含傳統素養、媒體素養、 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狹義上看來,有的人只是將 之視為電腦素養而已。 首要為具有瞭解、安裝、操作、選擇、運用資訊科 技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為瞭解電腦與網路教學 環境,能結合其學科知識,發展並建置其教學資源; 再來為運用電腦與網路進行教學管理工作,最後為 能瞭解資訊科技對學習理念與教學環境的衝擊與改 變,形成並能實踐自我理念。 資訊社會的主要概念,強調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或 有效適應急遽變遷的環境。 代表一種狀況,也是一種技能,不但具有認知及技 能的成份,同時也含有情意的成份。 我們可從「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取得或 處理資訊的管道不同」兩方面,來加以區分說明資 訊素養的定義。 由「資訊」與「素養」組合而成外,資訊素養是一 種自我學習的工具獲一套自我學習的技能。 包含覺知、蒐集及決策三個層面,在資訊社會時代 人人都必須具備此三種能力 包含三個相依的向度:知識、思考和行動方式、以 及能耐。科技素養就像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一樣, 有此工具才能有智慧和設想週到地參與周遭世界。 但科技素養因時因地而異。. 28.

(47) 表 2- 3 (續) 研究者 年代 白慧如 2003. 簡木全. 2003. 李航申. 2004. 溫嘉榮、施文 2004 玲、林鳳釵 薛雅勻 2008. Plotnick. 1999. Shelly、 Cashman 與 Waggoner. Bailey. (引自 張雅 玲、徐 新逸, 2000) 2005. Revercomb. 2005. 資訊科技素養的定義 具備資訊的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應用 於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並對有效的資訊加於蒐 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 分析並歸納資訊素養含有有以下九種意涵: 1.溝通(Connect):能將資訊與環境合理的溝通。 2.組織(Organize):能有效的組織資訊。 3.管理(Manage):能有效的管理資訊。 4.力量(Power):視資訊為能量。 5.應用(Use):運用資訊用於問題解決。 6.轉換(Transfer):能將資訊轉換並傳送給需要者。 7.評估(Evaluate): 有效評估資訊的價值性。 8.尊重(Respect):尊重資訊 9.分享(Share):將資訊做有意義的分享。 一個資訊科技時代的代名詞,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 關鍵能力、一種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 且終身受用的能力。 個體所具備的資訊處理技巧及資訊利用知識的素 養。 有效運用資訊以幫助問題解決的能力,是可以「帶 著走」的一種整合型的能力,其目的在於了解資訊 的價值。 一種決定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力,除了熟識平面 印刷文字之外,包含各種視覺媒體、聲音媒體、電 腦、網路及其他基本的能力都是資訊素養的範疇。 分為「內在」和「外顯」的能力。前者指的是能思 考釐清問題所在,能分析所需要的資訊,能正確解 讀資訊,能分析、綜合與組織有用的資訊。後者指 的是能知道資訊的來源所在,知道如何獲取資訊, 能用合適方式將組織及內化後的資訊呈現出來。 學生必須從多樣的資料中評估及使用資訊的能力, 具備這些技巧來解決它他們所需的資訊,並成為社 會上有生產力的一份子。 建構及評鑑網路上所發現的資料的一種能力,需要 電腦及網路素養的基本操作技巧,使得學生可以使 用電腦及網路發現資料的一種能力。 (接下頁) 29.

(48) 表 2- 3 (續) 研究者 年代 Stephanie 2006. Rector 和 Aggarwal. 2007. 資訊科技素養的定義 在資訊社會裡使用數位設備、網路溝通來解決問 題,這種能力包括把科技當成是一種研究、組織、 評鑑及溝通工具。 一種發現、修正、分析及使用資訊的一連串技能, 這些技能讓學生使用資訊以完成作業,更重要的是 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註: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看出資訊科技素養乃是包含資訊素養、科技素養、 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在教育科技上的層面。從原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層 面,逐漸轉換到「以科技蒐集資訊及評估」 、 「使用科技來建構學科內容」層 面;有關資訊科技素養之定義,隨著時代及資訊科技的進步而所更迭,各研 究對資訊科技素養的定義、論點及強調之處,亦各有不同。可知,資訊科技 素養並非僅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一種資訊處理技巧及資訊利用知識 的素養、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且終身受用的能力。資訊科技素 養的意義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及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但資訊科技素養是一 種運用現代科技並有系統地的解決問題的一種帶著走的能力、態度,自我導 向學習的必要條件與技能。所以,本研究所稱之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為教師運 用本身的資訊整合及應用技巧,將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活動中,藉以提高教 學成效,並藉助本身的科技能力與設備,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學習的能力。. 貳、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內涵 資訊科技素養的內涵 一、國內研究 王千倖(1987)認為教師的資訊素養為:對電腦科技有正確的認知、能 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及學習上的事務、能運用電腦科技引導學生從事分析、 具備批判及篩選資訊的能力。 周宣光(1996)認為,教師的電腦知識應包括基本個人電腦之使用、電 30.

(49) 腦網路之使用、常閱讀電腦雜誌,了解電腦軟硬體之進步情形、學習利用電 腦及網路來進行教學活動(如蒐集資料、準備教材、收受作業、進行考試, 甚至與學生溝通) 、嘗試使用市面上與教學相關的軟體,以了解其適用性。 施郁芬(1996)認為未來教師應具備的「電腦與教學」相關的知能,包 括套裝軟體的應用、課程軟體的評估、網際網路的應用、整合應用電腦科技 於教學工作之中。 陳美靜(1999)將教師必備之電腦基本能力分成三類 30 項,包括電腦 相關知能、教學應用、資訊倫理及智慧財產權三方面,共有 30 項能力。 溫明正(2000)指出教師的資訊素養應包括:網路應用、學科整合、軟 體選用、行政電腦管理能力及電腦應用之知能。吳麗花(2002)認為國小教 師資訊素養的內涵在於培養學生從電腦的操作學習中,體會電腦使用的樂趣 與功能,進而將電腦視為未來生活及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陳泰安(2002)認為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可以從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範圍來劃分成以下三個部分: (一)學習與資訊科技相關的知識與技能(learning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目的在培養學生的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 為了讓學生能完整獲得最新的資訊科技,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最新的資訊科技 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其內容如下:1.資訊課程專業素養;2.資訊科技的使用與 概念;3.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二)從資訊科技來學習(learning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亦即將資 訊科技視為傳遞系統或教學媒體。其內容包括多媒體教學、電腦輔助教學、 電視教學、廣播教學、網際網路,線上學習等相關資訊科技的媒體教學與實 習。為了讓學生能從不同的教學方式,獲得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要能熟悉 各種資訊科技的教學方式。其內容如下:1.教學整合應用;2.教學整合創新:。 (三)用資訊科技來學習(learn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讓學生學 會將資訊科技視為學習工具,幫助學生終身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乃是能 31.

數據

圖  2- 1  資訊素養分析。取自 McClure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 p
圖  2- 3  教師知識架構分析。取自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圖  3- 2  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架構模型 (二)效度評鑑  效度評鑑需包括三種檢定 計,必須加以處理,否則隨後之兩種檢定是無效的 檢定 ,通過此一檢定代表模式整體具有效度 定的項目為標準化參數是否顯著 1.違犯估計之檢視  本研究的假設評鑑指標是以 模式估計時,需先檢視是否產生以下違犯估計之現象 67 導的理論架構模型  評鑑需包括三種檢定,一為違犯估計,如模式之輸出結果有違犯估否則隨後之兩種檢定是無效的。二為整體模式適配度的通過此一檢定代表模式整體具有效度。三為個別變項之效度檢定定的項目為標準化參數是
圖  3- 4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理論架構模型 表表表 表  3- 7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測量模式參數估計摘要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測量模式參數估計摘要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測量模式參數估計摘要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測量模式參數估計摘要 參 數  非 標準 化參 數 值  標準誤  t 值 λ 1 1.00  -  -  λ 2 1.01  .08  13.41 λ 3 1.00  .07  13.44 λλλλ 4 1.18  .09  13.08 73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理論架構模型 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測量模式參數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有關資料可參閱教城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自 1998 年起,教育局制訂了一系列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促進學 校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當中。於 2000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