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馮丹白 博士.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 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Public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研究生:李淑馨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2) 謝誌 我很幸運! 雖然沒有優渥的生長環境,卻擁有身體健康的雙親和善良互助的兄弟姐妹。 雖然沒有顯赫的學歷背景,卻擁有師長為我指點迷津、同學為我喝采打氣。 雖然沒有絕頂的聰明才智,卻具備積極的態度和一顆願意學習的心。 雖然曾經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徬徨過,卻能在確定目標後,全力以赴。 我相信, 即使再完美的人生,也要經過挫折的淬礪,才能造就生命不凡的價值。. 「活在當下的時刻,才是最真實的存在。」回想當時挑燈夜戰、熬夜 寫作時,在腦海中反覆翻騰的畢業開場白,現在枯腸搜盡,除了感謝以外, 沒有第二句話可以代表現在的心情,感謝大家對我的付出總是比我付出的 還要多。 感謝學養豐富的江文雄老師、陳明堂老師、葉榮木老師提供意見、諮 詢斧正,您對學生論文所提供的建議,就像強效的營養劑,總能在關鍵之 處幫助學生再上層樓,再次思考內容的適切性。 感謝兩年來給予我許多學習機會的老師及助教們,吳明振老師、許全 守老師、吳明雄老師、胡茹萍老師、張國保老師及耘盈助教,謝謝你們提 供我發揮的空間和舞臺,同時也默默為我加油和鼓勵。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治學嚴謹而待人親切、幽默的馮丹白院長,記得 每每當我為研究遭遇瓶頸而擔心緊張時,您總是先以幽默的故事化解我心 中的不安,再建議我可能的解決途徑,在您的支持下,我總能順利解開疑 惑、通過考驗。除此之外,您對我生活上的關心,讓我更能安心的學習和 研究,而您豁達的人生觀,使我對「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 轉,心轉」有更深刻的體悟。.

(3) 研究所的好姐妹及大哥們,淑娟、鈺琳、佳諭、靜玟、琇文、雅雯、 怡均、育民、文乾、保盛、國龍,不可思議的緣分讓我們相遇在充滿黃色 阿勃勒的校園中,兩年來一起上課、一起討論、一起做研究,當然少不了 一起吃吃喝喝、打打鬧鬧,充滿歡笑聲的每一刻凝結成成串瑩透的珍珠, 感謝你們給我這些美好的回憶,我會仔細珍藏。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佳穎、明真、承翰,謝謝你 們給我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如果沒有你們的包容和心靈上的支持,我 無法如此順利的完成碩士學位。當然,還要謝謝帥氣又善解人意的正賢, 你總是給我滿滿的信心和勇氣,讓我能像向日葵一樣,對未來保持好奇且 永遠充滿自信的面對挑戰。未來,有許多目標,我們還要一起努力! 兩年的碩士班生涯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倏忽即逝,在這裡我學習,學 習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時更學習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謝謝一路上關心我的親朋好友們。. 謹誌 民國 98 年 7 月於臺灣師範大學.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 度之關係,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首先透過文 獻蒐集與整理,建立本研究之理論架構,並參考編製而成「資訊科教師專 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以作為本研究蒐集資料之研究工具。本 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我國 97 學年度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扣除 62 位預 試樣本後,以 157 位資訊科教師做為正式問卷之施測對象,分別以單一樣 本 t 考驗、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 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致結論如下: 一、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現況達理想之程度。 二、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對其工作達滿意之程度。 三、 不同教育程度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具有顯著 差異。 四、 不同性別、不同任教於資訊科年資、不同教育程度之公立職業學校資 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 五、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具有高度正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師、學校、教育主管行政機關與後續研究者 提出具體之建議。. 關鍵字: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工作滿意度. i.

(5) ii.

(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rehe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public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nd also purposed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This study develop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First, to collect through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searches, and analyzed the data to build up the questionnair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The sample was selected by the academic year 97 public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after deducting 62 to pilot test, that the sample with 157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be used as formal questionnaire. The study was made analysis with single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etc. The results were in the following: 1. The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ttained ideal degree. 2. The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tained satisfied degree. 3.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at the ideal degre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4. The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at the job satisfac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public computer sciec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Finally,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teachers, vocational school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job satisfaction iii.

(7) iv.

(8)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我國職業學校資訊科概況.......................................................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基礎....................................................... 18 第三節 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基礎................................................... 36 第四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6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8 v.

(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 101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 101 第二節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107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 差異分析與討論 ....................................................................... 114 第四節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分析與討論.......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結論 ........................................................................................... 137 第二節 建議 ........................................................................................... 140. 參考文獻 ....................................................................................................... 145 附錄一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專家審查問卷................... 157 附錄二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 專家審查名單............................................................................... 167 附錄三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及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 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169 附錄四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預試問卷........................... 175 附錄五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79. vi.

(10) 表目次 表 2-1. 95 暫綱之群科歸屬表 ................................................................. 12. 表 2-2. 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架構表 .......................................................... 15.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 ...................................... 18.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 ...................... 22. 表 2-5. 國內外學者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彙整表 .................. 26. 表 2-6. 教師專業成長構面對照表 .......................................................... 29.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滿意度」的看法及定義 .......................... 37. 表 2-8. 工作滿意派別及相關理論對照表 .............................................. 42. 表 2-9. 國外學者發展之標準化「工作滿意度」量表內涵彙整表 ...... 50. 表 2-10 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內涵之看法 .................. 52 表 2-11 教師工作滿意度構面對照表 ...................................................... 54 表 3-1. 國內 97 學年度設有資訊科之公立職業學校及教師數一覽表 ... 72. 表 3-2. 預試學校概況表 .......................................................................... 74. 表 3-3. 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預試問卷分析表 ...... 76. 表 3-4. 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預試問卷分析表 .. 78. 表 3-5.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及工作滿意度預試問卷回收情形一覽表 . 81. 表 3-6. 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82. 表 3-7. 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項目分析 摘要表 .......................................................................................... 83. 表 3-8. 教師專業成長問卷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統計表一................. 84. 表 3-9. 教師專業成長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一 ...................................... 85. 表 3-10 教師專業成長問卷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統計表二................. 86 表 3-11 教師專業成長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二 ...................................... 87 表 3-12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統計表一............. 89 表 3-13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一 .................................. 90 表 3-14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統計表二............. 91 表 3-15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二 .................................. 91 vii.

(11) 表 3-16 教師專業成長問卷信度分析一覽表........................................... 93 表 3-17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信度分析一覽表....................................... 95 表 4-1.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及工作滿意度正式問卷回收情形一覽表 .. 101. 表 4-2.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布情形一覽表.. 104. 表 4-3. 併組後樣本基本資料分布情形一覽表....................................... 105. 表 4-4.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分析表................... 107. 表 4-5.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各題項之現況分析表....... 109. 表 4-6.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分析表............... 111. 表 4-7.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各題項之現況分析表... 112. 表 4-8. 不同性別之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差異分析表........................... 115. 表 4-9. 不同任教於資訊科年資之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差異分析表... 116. 表 4-10 任教於資訊科年資與教師專業成長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 4-11 不同教育程度之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差異分析表................... 118 表 4-12 教育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摘要表........... 119 表 4-13 不同任教地區之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差異分析表................... 120 表 4-14 任教地區與教師專業成長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1 表 4-15 不同師資培育管道之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差異分析表........... 122 表 4-16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總表....................... 123 表 4-17 不同性別之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差異分析表....................... 124 表 4-18 不同任教於資訊科年資之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差異分析表.. 126 表 4-19 任教於資訊科年資與教師工作滿意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 摘要表........................................................................................... 127 表 4-20 不同教育程度之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差異分析表............... 128 表 4-21 教育程度與教師工作滿意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摘要表....... 129 表 4-22 不同任教地區之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差異分析表............... 130 表 4-23 任教地區與教師工作滿意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1 表 4-24 不同師資培育管道之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差異分析表....... 132 表 4-25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教師工作滿意度之差異總表................... 133 表 4-26 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相關分析表................................... 135 viii.

(12) 圖目次 圖 2-1 Maslow 的需求層次圖 .................................................................. 4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6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71. ix.

(13) x.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 度之現況與相關情形。本章首先敘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 的、待答問題,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並將重要的名詞 加以界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所發表 的「2008 全球資訊科技產業競爭力指數報告(How technology sectors grow: benchmarking I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2008) 」中,臺灣的資訊科技產業 競爭力在全球 66 個受評比國家地區中位居第 2。不僅如此,政府近年來 積極推動「數位台灣」 (e-Taiwan)及「行動台灣」 (M-Taiwan)等資訊相 關計畫,促使我國在資訊科技投資上持續成長,資訊科技相關產業更成為 臺灣表現最亮眼的產業之一(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 97) 。觀諸我國 職業學校中,資訊科學生所需學習的專業能力指標為:(一)建立及管理資 訊系統;(二)安裝及維護資訊設備;(三)發揮專業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能 力;(四)促進優質 e 化環境(教育部,民 97a) 。據此,資訊科畢業生擁有 資訊相關行業之基本技能與知識,除了可以從事基層資訊產品的檢修及改 良外,亦可更進一步進修從事資訊產品的研發與創新。依教育部統計處(民 97a)的資料顯示,96 學年度資訊科學生在職業學校中所佔的比例高達 28.1%,足見資訊科系的重要性。 再者,世界各國在近年來為了面對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社會迅速變遷 的新時代,莫不在教育上投注心力與挹注經費,期望透過教育改革與創 新,培養出能夠適應時代快速變遷的國民,進而提高國家競爭力。我國在 1.

(15) 民國 87 年 3 月提出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即明確指陳: 「國家競爭的 動力來自於人力素質的不斷提高;而人力素質的持續提高,則有賴於教育 機會充分而永續的提供。」 (教育部,民 87)因此,教育品質是影響國家 競爭力的關鍵。再者,Cook(1985)認為,學校教育的重心在於教師, 優良的教師才能確保教育制度的成功。美國教育學者 Beeby 亦在其所著 《開發中國家的教育品質》(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一書中論及:教育的品質是教師素質的反映;沒有好的教師, 不會有好的教育(引自陳嘉陽,民 92)。所以在一波波的教育革新浪潮 中,教師不僅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教師素質的高低更關乎教育品質的 優劣,對國家競爭力的提昇亦有不容小覷的影響。據此,觀察世界各先進 國家,不論是幅員廣大的美國,或是以蕞爾小島之姿創造出豐厚經濟實力 的日本,「提昇教師素質」皆是其教育改革中備受矚目的政策之一(國立 教育資料館,民 96)。 然而,相對於學校之外的各行各業,教師在學校當中的生活是穩定無 虞的,教師若不持續進修、隨時掌握資訊脈動,便很容易在面對外在環境 的迅速改變時不知所措,或以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學方法及過時的班級經營 模式來鞏固自身的教師地位,被譏為井底的青蛙尚不自知。彼得.聖吉 (Peter M. Senge)在其著作《第五項修鋉》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書中,曾引用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企畫主任德格(Arie De Geus)的一段話說: 「唯一持久的競 爭優勢,或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引自郭進 隆譯,民 96)當個人處於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更要能增強本身的學習能 力,以適應變局,所以隨著教育革新的腳步不斷往前邁進,教師也應該走 出自己的象牙塔,拋棄「以不變應萬變」的行事心態,對「教師是教育優 勝劣敗的關鍵」有所體認。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 158 條之規定,我國職業 學校以「教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 2.

(16) 為宗旨。技職學校要培育出專業能力強的學生,先要有專業能力好的技職 教師(吳清基,民 87) 。由此可知,我國職業學校教師在其教學的場域中, 除了面對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教育責任外,更擔負著培育我國基層技 術人力的重責大任。因此,在資訊產業迅速發展、資訊產品推陳出新的潮 流下,任教於職業學校資訊科專業科目的教師更有必要持續進修,充實專 業知能、提昇專業素養、保持競爭優勢。基於此,探討職業學校資訊科教 師專業成長的現況有重要的意義,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根據上述,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除了要能掌握資訊快速流通的脈絡 外,同時也需要面對近年來多元教育政策的變革,例如:十二年國教、高 中職社區化的推動;及教育生態的改變,例如:少子女化的來臨、家長對 教育品質的重視……等。資訊科教師除了必須付出更多時間來準備課程, 更要學習調適本身的心態。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民 94)即認為心 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夠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實有必要對資訊科 教師是否具有正向、滿意的工作心態加以探討,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以積極的角度來說,教師專業成長有助於教師維持其專業養成階段的 知能,擴展並精熟各類的教學技巧,尤其在討論對話之後,教師之專業知 能得到融會貫通,對教學之適應應有所助益,也對於激勵教師心態具有正 向效益。但是觀諸國內探討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關係的論文,僅一篇針 對國民小學衛生護理人員為對象,探討其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 但尚無以教師為對象,針對其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關係進行探究之論 文。因此,教師專業成長是否真能精進教師教學,並達到工作滿意的成效, 仍有待檢驗,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故本研究擬對於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進行 調查研究,以瞭解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及 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俾供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對自己的教 學生涯有所省思,並提供師資培育機構、教師專業成長團體、教育界與後 續研究者之參考。 3.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乃針對國內外有關教師專業成長 與工作滿意度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資料,進行蒐集與分析。以我國公立職業 學校資訊科教師為研究對象,來瞭解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資訊科 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 的關係,茲將本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一、 瞭解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 二、 瞭解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 三、 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 況之差異情形。 四、 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 之差異情形。 五、 探討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4.

(18)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一、 根據研究目的一,為瞭解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現 況,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資訊科教師在「教學知能」構面之專業成長現況為何? (二)資訊科教師在「服務熱忱」構面之專業成長現況為何? (三)資訊科教師在「自我提升」構面之專業成長現況為何? (四)資訊科教師在「應變能力」構面之專業成長現況為何? 二、 根據研究目的二,為瞭解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工作滿意度之 現況,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資訊科教師在「工作成就」構面之工作滿意度為何? (二)資訊科教師在「進修機會」構面之工作滿意度為何? (三)資訊科教師在「工作環境」構面之工作滿意度為何? (四)資訊科教師在「人際關係」構面之工作滿意度為何? 三、 根據研究目的三,為瞭解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 科教師,其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不同「性別」的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任教於資訊科年資」的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是否有 顯著差異? (三) 不同「教育程度」的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任教地區」的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不同「師資培育管道」的資訊科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是否有顯著 差異? 四、 根據研究目的四,為瞭解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 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不同「性別」的資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5.

(19) (二) 不同「任教於資訊科年資」的資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是否有顯 著差異? (三) 不同「教育程度」的資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任教地區」的資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不同「師資培育管道」的資訊科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 異? 五、 根據研究目的五,為瞭解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 作滿意度之相關情形,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我國公立職業學校 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 6.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針對上述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加以研析,擬定之研究範圍如 下: 一、就研究項目而言 本研究之研究項目包含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工作滿意度二個部份, 其項目內容分述如下: (一)教師專業成長:包含教學知能、服務熱忱、自我提升、應變能力 等四個構面。 1.教學知能:指教師能在本身已具備的教學知能基礎上,以更積 極的心態尋求教學知識及能力的突破與更新。 2.服務熱忱:指教師能保持對教師工作的熱度,以正面、負責任 的態度面對教師工作中可能產生的困境。 3.自我提升:指教師能隨時注意外界的改變,保持不斷汲取新知 的心態,以求自我身心靈的持續成長。 4.應變能力:指教師能在面臨各種狀況、各種環境時,都能立即 為全盤的思考,而為妥適的決策與處置。 (二)教師工作滿意度:包含工作成就、進修機會、工作環境、人際關 係等四個構面。 1.工作成就:係指教師能發自內心的喜愛其工作,從工作中獲得 成就,從而得到內心的滿足。 2.進修機會:係指教師對其所擁有各種進修機會的滿意程度。 3.工作環境:係指教師對其整體工作環境的感受程度。 4.人際關係:係指教師對其與同仁、家長、行政人員間人際溝通 的滿意程度。. 7.

(21) 二、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以我國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背景變項為個人背景變 項,包括性別、任教於資訊科年資、教育程度、任教地區、師資培育管 道。 三、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九十七學年度,我國北、中、南、東部及外島地區 29 所 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不含綜合高中之職業類科、進修學校、建教合作 班),負責教授資訊科專業科目或專業實習科目之合格專任教師為研究 對象,即「專任教師」、「專任教師兼導師」或「專任教師兼行政」,不 涵蓋資訊科之實習教師或兼任教師。.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期能達到嚴謹、客觀之原則,然仍有其他難以操控之因素,因 此,本研究之研究限制為: 一、本研究使用之調查問卷屬於自陳式的評量工具,涉及受試者對自己 的評價。因此,受試者可能在填答時會因為心理防衛或社會期許的 作用,而對題目的反應有所保留。 二、本研究問卷對於變項的測量乃是藉由受試者的知覺反應來完成,而 受試者受個人情緒、認知、過去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對於問卷內容 題目之解釋或知覺可能有所偏差。 三、本研究對象為國內公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未能涵蓋資訊科之實 習教師或兼任教師,亦未涵蓋職業學校一般科目或其他專業科目之 教師,所以要以本研究結果推論解釋全國職業學校各科教師時必須 謹慎。. 8.

(22)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壹、公立職業學校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 158 條之規定:「職業學校以教授青年職業智 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再者,根據職業 學校規程第 2 條之規定: 「職業學校之校名應冠以類別,公立者應冠以國 立、直轄市立或縣(市)立之名稱。」由此可知,公立職業學校係指以教 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基層技術人員為目的的國立、 臺北市立、高雄市立或各縣(市)立之後期中等學校。. 貳、資訊科教師 本研究所稱之「資訊科教師」,係指在我國設有資訊科的公立職業學 校(不含綜合高中之職業類科、進修學校、建教合作班) ,負責教授資訊 科專業科目或專業實習科目之合格專任教師,包括「專任教師」 、 「專任教 師兼導師」或「專任教師兼行政」 ,但不涵蓋資訊科之實習教師或兼任教 師。. 參、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係指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藉由各式團體或個人的活 動,尋求自我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上的突破,使教師對其教 學工作日益充滿熱忱,最終達成教師自我實現的一連串動態歷程。本研究 所稱教師專業成長係以受試者在本研究之「教師專業成長問卷」中教學知 能、服務熱忱、自我提升、應變能力等四個構面之得分來表示,得分愈高 者,其教師專業成長之理想程度愈高;反之,得分愈低,代表教師專業成 長之理想程度愈低。. 9.

(23) 肆、教師工作滿意度 教師工作滿意度係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在與教學工作相關的各 個層面中,所感受到現況與心理期望的符合程度。本研究所稱教師工作滿 意度係以受試者在本研究之「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中工作成就、進修機 會、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等四個構面的得分來表示,其得分愈高者,感受 程度愈符合其期望水準,代表其工作滿意度愈高;反之,得分愈低者,感 受程度愈不符合其期望水準,其教師工作滿意度愈低。.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基於前一章所述的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的說明,本 章就資訊科教師專業成長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以形塑本研 究的理論依據。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我國職業學校資訊科之概況; 第二節為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基礎;第三節為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基 礎;第四節探討教師專業成長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我國職業學校資訊科概況 本節自資訊科之設科現況及課程內涵二方面進行探討,以瞭解目前我 國職業學校資訊科之概況。. 壹、資訊科之設科概況 隨著資訊化社會的來臨,資訊科技除了應用於各項科學研究、工程計 算、資料處理、訊息流通外,也是個人、企業、政府提升生產與服務的重 要工具。教育部體認到資訊科技的重要性,遂於民國 70 年開始積極推動 資訊教育,以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的發展(教育部,民 85)。 我國資訊教育涵蓋的層面非常廣泛,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大類(國 立編譯館,民 89) : 一、資訊普及教育:指普遍推展資訊教育於學習者,為資訊人才培育的 工作往下紮根,目標是使學習者具備應用電腦的基本知能。 二、資訊專業教育:指在資訊科系所及資訊相關科系所的資訊專業人才 養成教育。. 11.

(25) 三、資訊應用教育:指應用電腦為工具,以電腦來輔助教師教學或增進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教學品質。 四、資訊推廣教育:指除了學校正規的資訊普及與專業教育之外,提供 社會人士、工商業界接觸學習電腦的機會,以提升民眾的電腦素養。 根據上述分類,我國職業學校資訊科係屬於「資訊專業教育」,為培 育資訊專業之基礎技術人才之一環。 從民國 70 年代開始,臺灣電子資訊產業即在全球電子資訊供應鏈體 系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陳琦樺,民 97) 。民國 74 年,省立淡水商 工(現為國立淡水商工)成立「資訊科」,為我國於高職教育階段實施資 訊專業教育的肇端(教育部,民 85) ,以訓練電子計算機之基礎修護人才 為目的,並偏重介面電路之瞭解與應用、電子計算機初級修護能力之培 育。其後,我國職業學校資訊科蓬勃發展,目前我國設立資訊科之公、私 立職業學校已達到 114 校,資訊科之學生人數則達到 43,215 人。. 貳、資訊科教師之教學內涵 我國現行之職業學校課程係遵循民國 94 年公布,95 學年度正式實施 的「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 (以下簡稱為「95 暫綱」)所實行。95 暫綱的最大特色是將職業學校之科別依相關屬性歸納為 15 群,如表 2-1 所示,並以「群科」為課程設計之架構(柯俊瑋、陳聿芸、吳宏茂,民 95),在此一群科架構下, 「資訊科」係屬於電機與電子群。. 表 2-1 95 暫綱之群科歸屬表 群名稱. 歸屬科別. 機械群. 機械科、模具科、製圖科、鑄造科、板金科、配管科、 機械木模科、機電科、生物產業機電科. 動力機械群. 汽車科、重機科、農業機械科、飛機修護科 12.

(26) 表 2-1 95 暫綱之群科歸屬表(續) 群名稱. 歸屬科別. 電機與電子群. 電機科、電子科、資訊科、電子通信科、控制科、冷 凍空調科、航空電子科. 土木與建築群. 土木科、建築科、消防工程科. 化工群. 化工科、染整科、紡織科、環境檢驗科. 農業群. 農場經營科、畜產保健科、森林科、園藝科、造園科、 野生動物保育科. 食品群. 食品加工科、食品科、水產食品科. 水產群. 漁業科、水產養殖科. 海事群. 航海科、輪機科. 商業與管理群. 文書事務科、商業經營科、國際貿易科、會計事務科、 資料處理科、農產行銷科、航運管理科、流通管理科、 水產經營科、不動產事務科. 設計群. 金屬工藝科、室內空間設計科、美工科、家具木工科、 圖文傳播科、陶瓷工程科、家具設計科、廣告設計科、 室內設計科. 外語群. 應用外語科(英文組)、應用外語科(日文組). 家政群. 家政科、服裝科、美容科、幼兒保育科、時尚模特兒 科. 餐旅群. 觀光事業科、餐飲管理科. 藝術群. 音樂科、西樂科、國樂科、舞蹈科、美術科、影劇科、 電影電視科、表演藝術科、戲劇科、時尚工藝科、多 媒體動畫科. 資料來源:教育部,民 97b。. 13.

(27) 陳金進(民 95)指出課程是教育內涵的架構,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 手段。為瞭解資訊科教師教學工作之任務及使命,以下即彙整 95 暫綱中 之教育目標、課程結構、教材編選、教學實施等重點(教育部,民 97b), 並加以探析: 一、教育目標 (一)職業學校教育目標 職業學校係以「充實職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培育健全之 初級技術人才,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進生涯發展」為目的。因 此,為實現此一目的,須輔導學生達到下列目標: 1.充實職業知能,培育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 2.陶冶職業道德,培養敬業樂群、負責進取及勤勞服務等工作態度。 3.提升人文及科技素養,豐富生活內涵,並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 社會變遷之能力。 4.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力,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展之基礎。 (二)電機與電子群教育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電機與電子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 之學習或高一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2.培養健全之電機與電子相關產業初級技術人才,使具備電機與 電子領域有關操作、維修、測試、應用等實用專業技能。 (三)資訊科教育目標 1.傳授資訊技術之基本知識。 2.訓練資訊技術之基本技能。 3.培育資訊技術相關實務工作的能力。 4.建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安全工作習慣。 5.培養自我發展、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 6.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力,以奠定終身學習之基礎。 14.

(28) 二、課程結構 教育部訂定之「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架構如表 2-2 所示:. 表 2-2 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架構表 類別. 部定必修 科目. 校訂(必修、選修). 學分. 百分比(%). 72-80. 37.5-41.7%. 學分. 百分比(%). 82-90. 42.7-46.9%. 82-90. 42.7-46.9%. 1.國文(16) 2.英文(12) 3.數學(6-8) 一般科目. 4.自然領域(4-6) 5.社會領域(6-10) 6.藝術領域(4) 7.生活領域(4) 8.體育(12) 9.健康與護理(4) 10.國防通識(4) 1.基本電學(6). 專業及實習科目. 2.基本電學實習(6) 3.電子學(6) 4.電子學實習(6) 5.數位邏輯(3). 30. 15.6%. 102-110. 53.1-57.3%. 數位邏輯實習(3) 6.電工機械(6) 註:5、6 兩項由各科 自訂二選一。 小計 活動科目. 18(含班會及綜合活動,不計學分). 可修習總學分. 184-192 學分. 上課總節數. 202-210 節. 畢業學分. 160 學分. 資料來源:教育部,民 97b。. 15.

(29) 由表 2-2 可知,在部定科目部分,資訊科係依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架 構分為一般科目、專業及實習科目二大類,一般科目包含培育學生具備 基礎普通能力的國文、英文、數學、生活領域等;專業及實習科目則是 以培育學生具備職業相關理論與實務工作能力之課程,包含基本電學、 電子學、數位邏輯等。 在校訂科目部分,各校資訊科則可依教育目標及校發展特色自行訂 定課程,例如:微處理機、電腦網路、套裝軟體、電子儀表量測等。 三、教材編選 (一)學校應訂定教科書選用及教材編訂有關規定,以利教師編選合適 的教科書或教材。 (二)學校應鼓勵教師針對學生程度編選適性教材,以利學生適性學習。 (三)教材選擇應顧及社區及學生需求並配合科技之發展,使課程內容 與生活相結合,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且能理解實際生活之各種 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四)教材之選擇應顧及學生之學習經驗,並配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程 序,一方面能接續九年一貫課程的學習經驗,一方面須考慮與專 科、科技校院銜接。 (五)教材之選擇,須衡量學校層級間縱向銜接,教材內容由簡而繁、 由易而難、由具體而抽象,逐次加深加廣程度與內容,以減少學 習困擾及課程重疊,提高學習效率。 (六)教材之選擇需重視橫向統整,相關科目彼此間需加以適當的組 織,使其內容與教學活動能統合,俾使學生能獲得統整之知能, 以結合運用於實際工作中,並有利於將來之自我發展。 (七)教材之選擇須具啟發性與創造性,課程內容及教學活動須能提供 學生觀察、探索、討論與創作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具有創造思考、 獨立判斷、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之能力。 16.

(30) 四、教學實施 (一)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教學綱要、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採用適 當的教學方法,以達成教學之預期目標。 (二)各科目教師於每學期開學之前應擬妥教學計畫,並應備妥教學所 需器材及相關事項。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同時學習原則,不僅要達成各單元的認 知及技能目標,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四)教師應透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具有主動學習及獨立、客觀的判 斷能力,以適應多變的社會環境。 (五)學校應舉辦課程與教學研討和觀摩,以充實教師教學知能,並結 合學校、社區資源,使理論與實務結合,以提升課程效能與教學 成效。 (六)教師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教材、教具及其他教學資源。 (七)學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適時舉辦學生校外參觀、實地見習和 建教合作,使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並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 (八)教師應不斷自我進修,充實新知,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改善教 材內容與教學方法,以符合科技進步與時代要求。 在資訊產業日益蓬勃發展的今日,職業學校資訊科致力於培育具備實 務能力、擁有正確職業態度及未來發展潛力的資訊產業人才,是為奠定國 家技術人力的基礎,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更不言可喻。 在課程結構上,教師除了兼重實務與實習能力外,同時亦須注意產業 動態,隨時調整教學方向,務使學生擁有學以致用及立即就業的能力。在 教材編選上,教師宜從學生能力、教材銜接性、教材深度及廣度、產業需 求等方面,進行通盤的考量,以適合學生學習。在教學實施上,教師除了 應具備教育的知識及能力外,也應持續進修及學習,以符應教育或產業變 動的趨勢。 17.

(31) 第二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基礎 本節重點主要在探討教師專業成長的概念、內涵及分析教師專業成長 相關背景變項。因此,首先探討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其次,探討並建構 本研究所指之教師專業成長內涵;最後,分析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之背景 變項。. 壹、教師專業成長之概念 一、專業之意涵 根據《學典》對「專業(Profession)」一詞所下的定義:「專業係 指專門從事某種學術或技藝」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亦指出「專 業為主要研究某種學業或從事某種事業」,據此可以瞭解專業有其特殊 性,並非每一種行業或職業都可稱之為「專業」 。根據龔寶善(民 71) 的研究,在西方「專業」一詞係指中古時代的法學、醫學、科學三大類, 具有專門性及學術性的特徵,顯示出專業與一般行業的不同。隨著時代 的演進,各行各業的興起,專業逐漸延伸至其他領域。林錦杏(民 89) 即指出:尤其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專業行業具有獻身於公共服務領域 且不計較物質報酬、擁有深奧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及為社會大眾所認同的 特徵。 為進一步瞭解「專業」的意涵,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於專業的看法及 定義,歸納如表 2-3:.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 學者及年代. 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 Benveniste(1987) 有科學知識為基礎的技術、持續的進修與訓練、控 制與選擇專業成員、有工作倫理規範、具有服務熱 忱和專業組織。 18.

(32)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續) 學者及年代 Sykes(1989). 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 需具備職業人員的知識技能成功地變換成經得起驗 證且系統累積的知識基礎,接受特定篩選過程,於 特定的教育機構培訓,需經實習且通過證書考試才 算合格的執業人員。. Darling-Hammond. 包括專門的技術、特殊的技能、高度的使命與責任. (1990). 三大要素。. Hoy & Miskel. 專業具有五大特徵:系統的學理基礎、高度的知識、. (2008). 須經過長期的培訓、擁有一套行事規範、高度的專 業自治及專業組織。. 賈馥茗(民 72). 一方面指精湛學術與卓越能力,一方面指服務及奉 獻。. 李俊湖(民 81). 具備專門的知識能力,能夠獨立自主的執行職務, 並且具有服務、奉獻、熱誠的行業。. 蔡碧璉(民 82). 具有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專業精神與專業態度、 專業組織及專業規範。. 周崇儒(民 86). 具備專門的學識能力、服務奉獻的精神、高度的自 主權及職業倫理道德的規範。. 林清江(民 87). 將專業的特徵歸納為七項,分別為:為公眾提供重 要的服務、系統而明確的知識體系、長期的專門訓 練、適度的自主權力、遵守倫理信條、組成自治團 體、選擇組成份子。. 劉春榮(民 87). 具有專門的知識與能力、以利他服務為導向、成員 不斷的進修與成長、受到社會高度的認同、組有專 業團體、團體訂有倫理規範、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等 特色。 19.

(33)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續) 學者及年代 江文雄(民 88). 對專業的看法及定義 專業又稱專門職業,係指專門研究或專精於某種學 問、事業,應具備高度專門知能、專業道德及服務 精神。. 白穗儀(民 88). 指職前階段經過長期的訓練,以獲得專門的知識與 能力,並於工作生涯中不斷的學習、進修與研究; 且相同領域的成員組成一專業性的組織團體,本著 服務奉獻的精神,透過集體的努力與行動,以尋求 社會的肯定與認可。. 阮世明(民 90). 專業超越一般所謂的「職業」或「行業」 ,係指經由 長期的專門訓練而獲得特殊的知識,能獨立執行職 務,具有服務奉獻的精神、高度的自主權及職業倫 理道德的規範,並組織專業團體,不斷自我進修。. 俞國華(民 91). 工作領域需有其特殊知識及技能才能完成其中作 業,在此領域工作有其自主性,因此可以獨立工作, 並有工作規範與工作倫理,以造福人群為主要目的。. 蕭秀玉(民 93). 指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以獲得專門知識及技 能,擁有專業的精神,遵守專業倫理,在工作生涯 中能不斷的學習、進修與研究。. 葉明貞(民 95). 指從事人員依據一套有學理的知識為基礎,經過長 期的訓練與進修,進而產生一套特殊的技能,此技 能擁有高度的自主性,並受社會所認可與重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0.

(34)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說法,可見專業具有下述特徵: (一)專業具有一套專門的學理知識與技能,因此專業人員需要接受一 段時間的培養與職前訓練。 (二)專業知識與技能並非歷久不變,因此專業人員必須持續進修與學 習,以確保隨著社會的變遷,仍具有該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 (三)專業具有自主權,重視專業倫理、專業精神,並受到社會的認同。 因此,本研究認為「專業」係指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職前訓練和養 成,在執行專業角色期間,更必須不斷接受進修和檢核,以確保具備專 業知能,能提供專業的服務;在其專業領域中,雖擁有專業自主權,但 仍需恪遵倫理規範及專業責任,並且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同及肯定。 二、教師專業成長之意義 專業必須不斷接受進修和檢核,以維持專業知能,而「成長(growth)」 具有進步、增長的涵義。因此,「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便 是在執行專業角色的歷程中,不斷接受進修和檢核,以尋求專業知能的 持續進步與增長。 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議題受到各界的注意及重視,始於民國 58 年。 當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於法國巴黎召開「教師地位之政府間特別會議 (Special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 」 ,會議 中決議採納「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案」 ,強調教師之專業性質,認為「教 師應被視為是專業」:它是一種公眾服務的型態,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知 識及特殊技能,這些都要經過持續的努力與研究,才能獲得和維持(何 福田、羅瑞玉,民 81) 。自此,大多數人逐漸認同教師的專業地位,教 師專業成長的議題,亦漸漸受到眾人所關心(周崇儒,民 86)。 為了更確切掌握教師專業成長的涵義,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 業成長」的看法與定義,整理如表 2-4: 21.

(35)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 學者及年代 Williams(1985). 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 包含職前引導及在職的訓練,目的在於提高教學能 力,增進教師技能與促進教師發展。. Tindill & Coplin. 指教師自我選擇參與由專業組織、專業發展機構、. (1989). 各地教師協會所提供的各種進修活動,以充實專業 的歷程。. Burden(1990). 包含四個階段的改變,即從知識的增加、態度的改 變、能力的增加,到最後增進工作績效。. Duke(1990). 不僅是事實知識的獲取,亦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歷 程,俾對新事物有所瞭解及增進對教育工作環境的 熟悉。. Erffermeyer &. 指教師透過工作,表現從事有關增進個人專業知識. Martray(1990). 和技巧之自我改善活動的能力及意願。. Guskey(2000). 設計增進教育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一連串 過程與活動。並具有三個特徵:是有目標的過程、 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是一個有系統的過程。. Sachs(2003). 為因應外在環境、壓力,而不斷地發展,以改善專 業知識和技能。不是一種靜態的概念,而是一種動 態的歷程。. 蔡碧璉(民 82). 教師專業成長指教師在教學生涯中,不斷的追求個 人專業知能、技巧與態度等進步與發展的努力及意 願,涵蓋正式和非正式的各種能使教師積極成長的 活動。. 22.

(36)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續) 學者及年代 周崇儒(民 86). 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 教師在專業領域中不斷追求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 成長或發展的歷程。專業成長不僅強調教育與教學 知識層面的增長及技能的增進,更重視情意的轉 變,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人際互 動的影響,因此教師的專業成長應兼顧認知、情意 與技能的改變。. 白穗儀(民 88). 教師在教學工作歷程中,主動的、積極的、持續的 參加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活動,以促使專業知 能、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的提升與增進,以期個人 的自我實現,進而達成學校組織發展的目標。. 陳美玉(民 88). 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中,透過各種學習機會努力充 實專業關鍵能力,包括學科知識、教學方法、課程 設計、輔導知能、人際溝通、專業反省、教室觀察、 行動研究、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建構個人理論 的能力。. 饒見維(民 88). 一個人經歷職前師資培育階段、在職教師階段,直 到離開教職為止,整個過程中須持續學習與研究, 不斷發展其專業內涵,逐漸邁向專業圓熟的境界。. 呂錘卿(民 89). 教師在專業工作場所與期間,經由主動、積極參加各 種提升專業的學習活動和反省思考的過程;以期在專 業知識、技能及態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的標準;而 表現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 王玉敏(民 90). 教師在教學生涯中,以正式及非正式的方式,獲得 專業知能、教學技巧、專業精神等持續成長,落實 終身教育理念的歷程。 23.

(37)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續) 學者及年代 張哲豪(民 91). 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及定義 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持續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經由 反省思考,尋求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成 長的歷程。. 陳奕安(民 91). 教師藉由主動、積極、持續的參加各種正式與非正 式的學習活動,來促進其專業知能、技術與態度的 改進與提昇,同時,也促使個人的自我實現與學校 發展目標的達成。. 孫志麟(民 92). 指教師參加學校或師資培育機構、政府或民間的進 修活動,或是教師自行從事的各項學習活動,以期 增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態度及信念,從而提高 教學品質,達成教育目標。. 蕭秀玉(民 93). 教師在個人教學生涯中,以自願、積極、主動的態 度,參與各種增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活動,以提升教 師專業知能,包括教學知能、班級經營技巧、學生 輔導知能、專業態度及研究發展的能力等,以達到 教師個人的成長及自我實現的歷程。. 葉明貞(民 95). 教師在其領域中,透過主動、不間斷的學習歷程, 以求個人本職學能的增長(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 能及專業態度) ,並作合理的專業判斷,以及未來教 學工作效率的提升。. 羅瑞宏(民 95). 教師為提高學校專業文化和教學品質,以增進教學 知識技能及態度,涵蓋正式與非正式成長學習活 動,且是持續互動的終身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4.

(38)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本研究進一步將教師 專業成長的內容、目的及形式歸納如下: (一)就「內容」而言:教師專業成長可以涵蓋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 技能、專業態度、人際互動、自省能力、環境適應等方面的提升。 (二)就「目的」而言:教師專業成長除了可以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能 力外,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遭遇到難以突破的困難時,亦可透過教 師專業成長尋求幫助及獲得解決。當教師專業知能得以增長並得 到支持,將進一步提升教師對其工作的滿意程度,最終達到教師 自我信念的實現。 (三)就「形式」而言:教師專業成長包括學校機構、專業成長團體、 教師協會等所舉辦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活動,除此之外,教師自 我研讀與反省,亦屬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 因此,本研究認為「教師專業成長」即是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藉 由各式團體或個人的活動,尋求自我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 上的突破,使教師對其教學工作日益充滿熱忱,最終達成教師自我實現 的一連串動態歷程。. 貳、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 中小學教師是站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任何教育政策的宣導及執行 皆需由教師來落實,因此,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必須經常且持續的進修, 蔡進雄(民 92)即認為中小學教師必備的專業項目,包含:精熟任教科 目、適切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勝任班級經營、擁有輔導技能、良好的親師 關係、和諧的人際互動、熱愛教育工作、不斷進修與反省八大內涵。本研 究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後,將國內外學者研究教師專業成長時所考量的 內涵彙整如表 2-5,並進一步探討以形塑本研究之教師專業成長問卷。. 25.

(39) 表 2-5 國內外學者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彙整表 學者及年代 Phinney(1972). 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 一、 教師個人的素質,包括感情、態度、人際關係、領導 能力、改變的意願等。 二、 教師的普通知識。 三、 教學內容的知識。 四、 有效教學方法的知識。. Dean(1975). 一、知識。 二、技巧。 三、態度。. Shulman(1987). 一、 學科內容知識。 二、 一般教學法知識,特別指教室經營與管理方面的原理 與策略,不同於特定學科知識。 三、 課程知識,指對整體課程結構的理解。 四、 學科教學知識。 五、 有關學生及學生特性的知識。 六、 教育環境脈絡的知識,包含學校分組分班方式、學區 管理與財務、社區與文化特徵等。 七、 對教育目標、教育價值,及其哲學與歷史淵源的知識。. Erffermeyer & Martray(1990). 一、 整合當前教育研究的知識,並且將專業書籍、期刊與 專業組織理念所得的知識實踐於教學。 二、 發展適合個人目前知識的教育理念。 三、 運用符合學生個別需求的教學技巧。 四、 增進教師對所學科目領域及擔任工作之瞭解。 五、 增進班級經營及組織的技巧。 六、 增進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 七、 增進對不同社經地位、種族和文化群體的瞭解。 八、 改善個人診斷與評量技巧,以確定教學的層次和學習 者的需要。 九、 獲得與個人工作直接相關之碩士學位或學分。 26.

(40) 表 2-5 國內外學者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彙整表(續) 學者及年代. 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 十、 參加與個人工作直接相關的研習會、研討會或專業發 展的活動。 十一、在班級中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並評估成效。 十二、尋找並利用社區資源以增進班級教學。. Reynolds &. 一、 任教學科的知識。. Cuttance(1992). 二、 教學理念的知識。 三、 學生學習的知識。 四、 教室組織與經營的知識。 五、 教學的社會脈絡、政治脈絡、文化背景等知識。 六、 特殊兒童的知識。 七、 課程的知識。 八、 評量的知識。 九、 各學科特有的教學知識。 十、 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知識。 十一、教師法定權利與義務的知識。 十二、教學道德與倫理層面的知識。. 沈翠蓮(民 83). 一、教學知能。 二、班級經營。 三、學生輔導。 四、人際溝通。. 蔡培村、羅文基. 一、教學技術。. (民 83). 二、教育新知。 三、班級經營。 四、學科知識。 五、學生輔導。 六、專業態度。 七、一般生活知能。 八、行政管理。. 27.

(41) 表 2-5 國內外學者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彙整表(續) 學者及年代 孫國華(民 86). 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 一、 教學技術。. 二、教育新知。. 三、 班級經營。. 四、學科知識。. 五、 學生輔導。. 六、行政知能。. 七、一般知能及專業態度。 余錦漳(民 90). 陳德欣(民 90). 黃秋柑(民 92). 一、 學科知能。. 二、專業知能。. 三、 一般知能。. 四、專業態度。. 一、 教育新知。. 二、教學理論與實踐。. 三、 班級經營。. 四、實習場所規劃管理。. 五、 人際溝通。. 六、學生輔導。. 七、 學校行政。. 八、人文素養。. 九、 專家角色。. 十、專業精神。. 一、 教學實務知能。 二、 課程知能。 三、 學生輔導與管理知能。 四、 專業態度知能。 五、 人際溝通知能。. 曾玉瓶(民 92). 羅瑞宏(民 95). 一、 教學知能。. 二、專業知能。. 三、 輔導知能。. 四、行政知能。. 一、 教學知識。 二、 專業態度。 三、 專業知能及班級經營。. 蔡漪茵(民 96). 一、 教師專業素養。 二、 課程設計與教學。 三、 班級經營與輔導。 四、 產學及社區合作。 五、創新發展與進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42) 整體而言,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教師專業成長時,其包含之構面大致可 以歸納為五大層面,包括:教學知能、任教學科知能、行政與溝通協調知 能、學生輔導與班級經營知能、專業態度,詳如表 2-6 所示。. 表 2-6 教師專業成長構面對照表 學者. 任教學科 行政與溝通 學生輔導與班. 專業態度. 年代. 教學知能. Phinney. 1972. ○. ○. ○. Dean. 1975. ○. ○. ○. Shulman. 1987. ○. ○. 1990. ○. ○. ○. ○. ○. 1992. ○. ○. ○. ○. ○. 沈翠蓮. 民 83. ○. ○. ○. 蔡培村等人. 民 83. ○. ○. ○. ○. ○. 孫國華. 民 86. ○. ○. ○. ○. ○. 余錦漳. 民 90. ○. ○. 陳德欣. 民 90. ○. ○. ○. ○. ○. 黃秋柑. 民 92. ○. ○. ○. ○. ○. 曾玉瓶. 民 92. ○. ○. ○. ○. 羅瑞宏. 民 95. ○. ○. ○. 蔡漪茵. 民 96. ○. ○. ○. 知能. 協調知能. 級經營知能. ○. Erffermeyer & Martray Reynolds & Cuttance. ○.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29. ○.

(43)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本研究所使用之「教師專業成長問卷」,其內 涵除了包含上述教學知能、任教學科知能、行政與溝通協調知能、學生輔 導與班級經營知能、專業態度五大構面。另一方面,因為職業學校專業科 目教師,其專業能力須隨時配合產業、政策的改變而調整,對產業新資訊 應保持熱度與敏銳度,方能使教學內容貼近時代變遷的需求,故研究者考 量此一特殊性後,加上「產業新知」構面,形成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問 卷」六大構面。本問卷以得分高低來表示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得分愈高 者,其教師專業成長之理想程度愈高;反之,得分愈低,代表教師專業成 長之理想程度愈低,茲將內涵分別敘述如下: 一、教學知能:指教師能在本身已具備的教學知能基礎上,以更積極的 心態尋求教學知識及能力的突破與更新。 二、任教學科知能:指教師對任教學科內容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包含 對任教學科具有深度及廣度的理解。 三、行政與溝通協調知能:指教師參與學校行政事務、辦理學校行政工 作,除此之外,教師能瞭解政策法令的走向,積極與行政單位、教 師同仁協調配合。 四、學生輔導與班級經營知能:指教師能掌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 適時予以關心及輔導,並隨時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 五、專業態度:指教師能保持教育服務熱忱,維持身心健康的生涯規劃 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專業素養與道德。 六、產業新知:指教師能掌握任教領域的產業脈動與走向。. 參、教師專業成長相關背景變項分析 綜合我國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證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的 背景變項,大致可歸納為二大部分,其一為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 別、任教年資、教育程度、師資培育管道等;其二為教師的學校環境變項, 30.

(44) 例如:學校規模、學校所屬地區等,以下茲就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問卷將 所使用的背景變項加以說明: 一、性別 陳德欣(民 90)所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教育新知知能」、「實 習場所規劃管理知能」、「人際溝通知能」及「學校行政知能」層面上, 男性教師的專業成長現況明顯高於女性教師;而在「教學理論實踐」、 「班級經營」、「學生輔導」、「人文素養」、「專家角色」、「專業 精神」層面上,不同性別教師的專業成長現況則無明顯不同。 黃秋柑(民 92)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學實務知能」、「學生輔 導與管理活動」、「專業態度知能」、「人際溝通知能」構面上,不同 性別教師之表現並無顯著差異;而在「課程知能」構面上,男性教師的 表現則高於女性教師。 鍾佳伶(民 94)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科專業知 能」分層面,男性教師的表現顯著高於女性教師;而在「教育專業態度」 上,不同性別教師則無明顯差異。 羅瑞宏(民 95)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教師在「教學知能」、「專 業知能」、「專業成長總分」三個向度的表現明顯高於女性教師;而在 「班級經營」及「專業態度」上,男、女教師的表現並無明顯不同。 李嘉彰(民 97)研究發現:男性教師在「教學知能」、「研究發 展」分層面的表現顯著高於女性教師;而在「班級經營」、「專業態度」、 「人際溝通」、「學生輔導」分層面上,男女性教師則沒有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所述,性別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目前尚無定論;繼之,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民 96)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資訊及通訊傳播產 業中,男性工作者的比例達到 60%,遠遠超過女性工作者;同樣地,在 職業學校資訊科任教的教師中,因其在教師資格認定前必須取得專門科 目認證,而資訊科教師認證之科系係屬於科技類,其男性修習的比例亦 31.

(45) 遠高於女性 37.24%(教育部統計處,民 97b),顯示出資訊產業領域多 為男性的天下。因此,在以我國職業學校資訊科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 其專業成長現況的研究中,教師性別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因素。 二、任教年資 陳德欣(民 90)將服務年資區分為:未滿 5 年、5 年(含)以上未 滿 10 年、10 年(含)以上未滿 15 年、15 年(含)以上未滿 20 年、20 年(含)以上未滿 25 年、25 年(含)以上。其研究發現,在十項研究 分構面上,多達七項分構面顯示出年資多的教師,其專業成長現況高於 年資少的教師,包含:教育新知、教學理論實踐、班級經營、實習場所 規劃管理、人際溝通、學校行政、專家角色;而在「學生輔導」、「人 文素養」及「專業精神」分構面上,任教年資多寡則不影響教師專業成 長的現況。 黃秋柑(民 92)將服務年資區分為:5 年以下、6-10 年、11-15 年、 16-20 年、21-25 年、26 年以上。其研究發現:在「教學實務知能」、 「課程知能」、「學生輔導與管理活動」、「專業態度知能」分構面, 不同任教年資並不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表現;而任教 26 年以上的教 師,其在「人際溝通知能」的表現則明顯高於服務 5 年以下之教師。 鍾佳伶(民 94)將服務年資分為:5 年(含)以下、6-10 年、11-20 年、21 年以上,研究發現:不同任教年資之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 整體表現及分層面表現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不同任教年資之高 職教師的專業成長表現並無不同。 陳聿芸(民 95)將任教年資區分為:未滿 1 年、1 年(含)以上未 滿 5 年、5 年(含)以上未滿 10 年、10 年(含)以上未滿 20 年、20 年(含)以上。其研究結果發現,任教年資在 20 年以上之教師,其專 業成長整體平均數高於其它任教年資之教師;而 5 年(含)以上未滿 10 年的教師,其專業成長的表現最差。. 32.

(46) 羅瑞宏(民 95)將服務年資分為:5 年以下(含)、6-10 年、11 年以上(含)。其研究結果顯示: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專業知能」分構 面上,不同任教年資之高職特教班教師有顯著差異,任教年資在 11 年 以上之教師高於任教年資 6~10 年之教師,任教年資 6~10 年之教師又 高於任教年資 5 年以下之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知能」、「班 級經營」、「專業態度」及「教師專業成長總分」上,不同任教年資之 高職特教班教師則無顯著差異。 李嘉彰(民 97)將服務年資區分為:5 年以下、6-10 年、11-20 年、 21-30 年、31 年以上。其研究發現:在「班級經營」及「教學知能」層 面上,年資多的教師,其專業成長的知覺高於年資少的教師;而在「專 業態度」、「人際溝通」、「學生輔導」及「研究發展」層面,不同任 教年資的專業成長則沒有顯著差異。 陳木金等人(民 93)曾將教師年資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任教 1-2 年為「初級教師」;任教 3-10 年為「中堅教師」;任教 11-20 年為「專家教師」;任教 21 年以上為「顧問教師」,每一階段之教師, 其專業成長的重點皆有所不同。綜合以上許多研究者的研究後,發現任 教年資與專業成長未必有明顯的關係。因此,任教年資與資訊科教師專 業成長之關係,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三、教育程度 陳德欣(民 90)將教師教育背景區分為:專科(含以下)畢業、 一般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含四十學分班)三級。其研究發現,不同 教育程度教師在專業成長現況十個層面中,除了「班級經營」層面外, 其餘九個層面均達到顯著差異,尤其在「教學理論實踐」、「實習場所 規劃管理」、「學校行政」、「人文素養」、「專家角色」、「專家精 神」層面,均是研究所畢業(含四十學分班)教師的專業成長表現優於 大學畢業教師,且專科(含以下)畢業教師亦優於大學畢業教師;而在 「班級經營」層面上,不同教育程度對專業成長表現則無明顯差異。 33.

(47) 黃秋柑(民 92)將教師程度區分為「師範校院畢業」、「一般大 學畢業」、「研究所四十學分班結業」及「研究所以上畢業」。研究結 果顯示:不論是在分構面或整體構面,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其專業成 長並無顯著差異。 鍾佳伶(民 94)、羅瑞宏(民 95)、李嘉彰(民 97)的研究中, 皆將教育程度變項區分為「一般大學畢業」、「師範校院畢業」及「研 究所畢業(含四十學分班)」,三位研究者的發現與黃秋柑(民 92) 相同,皆發現不同教育程度之職業學校教師,其在專業成長現況的表現 皆未達顯著水準,顯示教育程度並不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 陳聿芸(民 95)亦將教育程度變項區分為「一般大學畢業」、「師 範院校畢業」及「研究所畢業」三類,此研究則發現就整體教師專業成 長而言,研究所畢業之教師表現最好,其次則為一般大學畢業,第三則 為師範院校畢業。 由上述可知,關於教育程度是否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現況的表現,雖 然目前尚無定論,但有較多研究者的研究發現指向教育程度並不影響教 師專業成長,此與一般所認知的較高學歷者應較積極追求專業成長的狀 況不同。是故,教育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值得後續進一步探究。 四、任教學校地區 黃秋柑(民 92)將學校地區區分為「市區」、「一般鄉鎮」及「偏 遠地區」。其研究結果顯示:在「課程知能」、「人際溝通知能」分構 面中,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其專業成長並無顯著差異;在「教學實務 知能」上,市區學校教師的表現顯著高於一般鄉鎮;在「學校輔導與管 理活動」及「專業態度知能」上,偏遠地區學校教師的表現則顯著高於 一般鄉鎮。 羅瑞宏(民 95)將任教學校地區區分為:都市地區及鄉鎮地區, 研究發現不同地區之綜合高中教師,其教師專業成長現況有顯著差異,. 34.

(48) 尤其在「教學知能」、「專業知能」、「班級經營」、「專業態度」及 「專業成長總分」上,都市地區教師的表現皆高於鄉鎮地區教師。 李嘉彰(民 97)以雲嘉南地區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將任教學 校地區區分為: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縣、臺南市,研究結果 顯示,不同任教學校地區的教師,其在教師專業成長現況上並沒有顯著 差異。 由此可知,關於任教學校地區是否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中,大 多數研究者將任教地區分為都市及鄉鎮,藉以瞭解城鄉教師在專業成長 上的差異。而本研究擬將任教學校地區以學校所屬縣市之行政區域做為 劃分的標準,北區為基隆市、臺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中 區為臺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南部地區為嘉義縣市、臺南 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東部及外島地區為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 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以瞭解不同地區教師的專業成長狀況。 綜觀上述,本研究在教師專業成長問卷中將使用之背景變項,包含: 性別、任教年資、教育程度及任教學校地區。除此之外,因政府於民國 83 年公布施行「師資培育法」,自此師資培育體系進入多元化的時代, 除了師範大學可培育中等學校師資外,一般大學校院亦可設立「師資培育 中心」以培育中等師資(吳清山,民 92),大量開放師資培育管道是否 造成師資素質良莠不齊,至今尚不得而知。再者,探討國內研究職業學校 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文獻後,發現尚未有任何研究將「師資培育管道」納 入研究變項中。因此,本研究將「師資培育管道」納入第五個背景變項, 以瞭解不同師資培育管道所培育的職業學校教師,其專業成長之現況是否 有所差異。. 35.

(49) 第三節 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基礎 本節重點主要在探討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意涵、理論及分析教師工作滿 意度相關之背景變項。據此,首先探討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意涵;其次,彙 整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理論;繼之,分析並建構本研究所指之教師工作滿意 度內涵;最後則為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背景變項之分析。. 壹、教師工作滿意度之意涵 一、滿意的定義 根據《學典》對「滿意(Satisfaction)」一詞所下的定義: 「滿意係 指意願得到滿足」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亦認為「滿意」為「符 合心意」。亦即,事情或工作的發展情況符合個體的意願或預期,心理 得到滿足,可稱之為「滿意」 。 Price(1972)指出滿意是組織成員對其團體情意導向的程度。吳清 基(民 88)更進一步依據個體在團體中的情意導向區分「滿意」與「不 滿意」 ,認為在一組織中其成員具有積極情意導向時為「滿意」 ;反之, 若為消極情意導向時則為「不滿意」。 綜合以上所述,個體對事情的預期需求得到滿足,並具有積極的情 意導向即稱之為「滿意」 。 二、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Hoppock(1935)認為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的研究肇始於 20 世紀初。1912 年,科學管理之父 Taylor 開始注意到員工的工作態度與 經濟報酬有極大的相關,只要員工可以得到足夠的經濟報酬,將會有效 率的完成指定工作,亦即物質的滿足可以增加工作效率。1935 年 Hoppock 首先出版「工作滿意」一書,並提出「工作滿意」的概念,認 為工作者心理的滿意程度是影響工作的關鍵。爾後,有許多研究者相繼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佳作 李喬安 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動力發 展署桃竹苗分署.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佳作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協助老師確認優先

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