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邱 銘 心 博士. 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 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Female Road Runners’ Information Needs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 研究生:吳 柏 瑩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七 年 一 月.

(2) 謝辭 花了三年半的時間,終於來到寫謝辭的時候了,這一路走來十分感謝身邊所 有人的協助。感謝圖資所的老師,各位老師的授業解惑讓我這個圖資門外漢能對 這個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其中最感謝的是邱銘心老師,感謝老師願意 擔任學生的指導教授,前兩年半的時間因為兼顧工作與課業,實在分身乏術,論 文一直沒什麼進展,老師依舊十分包容我,直到學分修完才能專心跟老師討論研 究方向,而老師對研究總是能適時的提出建議與指引,讓我能順利完成這份論文。 另外也感謝口試委員陳世娟老師及蔡天怡老師辛苦審閱論文,提供指正與見解, 讓論文能更臻完善。 感謝我的高中好友小柯及大學好友育斐,感謝你們不斷地給我支持與鼓勵, 提供我課業上的建議,你們的關懷與陪伴讓我能更有信心地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同時也感謝工作上的夥伴,員林家商教務處團隊的每一個人,在我每週公假進修 的那天,感謝你們能支援我的工作,協助處理工作上的大小事。最後還要感謝我 的家人,你們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與精神支柱。 回想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北市圖流通櫃台,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圖 資領域,也才了解到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因此萌生了進修的念頭,但卻一直沒 有實行,直到商調回彰化,對工作逐漸出現倦怠感,心想生活該做些改變了,因 此才有機會來到師大圖資所,這三年半來,每週一天,先從彰化開車到台中後再 搭客運北上,往返的交通時間就要花上七、八小時,雖然辛苦但也格外珍惜這段 進修的時光,可以拋開工作、拋開煩心的瑣事,專心地學習就好,這三年半得到 很多人的幫助,在大家的協助下,終於完成研究所的課業了。 柏瑩 2018.2.20 i.

(3) 摘要 路跑運動是目前民眾最常從事的休閒運動,為深度休閒活動的一種,其中女 性路跑人口亦逐漸成長是值得注意之趨勢,但國內對休閒資訊行為的相關研究仍 屬少數。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探討女性路跑運 動參與者在參與路跑運動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資訊需求、資訊尋求管道、資訊 尋求過程中的困難及解決方式和資訊使用行為。 本研究對 12 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進行訪談。研究發現,女性路跑運動參 與者的資訊需求有路跑知識資訊、運動傷害與預防資訊、賽事資訊、路跑裝備資 訊、練習場地資訊、經驗心得資訊等六種。其資訊尋求管道有網際網路、人際網 絡、路跑課程或講座及書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資訊尋求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有 檢索結果不精確、資訊深度不足、無法尋獲資訊、無法判斷資訊正確性,以大量 閱讀或尋求其他管道的方式解決資訊尋求過程中的困難。對資訊的使用行為有身 體實踐、資訊分享行為及擬定訓練計畫,並以資訊權威性、資訊多方確認及自身 的經驗或知識來辨識資訊的正確性,選擇所需的資訊。. 本研究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之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的結論:資訊需求著重. 於路跑知識資訊的獲取、網際網路為主要的資訊尋求管道、資訊尋求管道的選擇 受資訊和個人方面因素影響、資訊尋求過程遭遇困難時,以大量閱讀或尋求其他 管道來解決、資訊的使用以身體實踐為主、以資訊權威性、資訊多方確認及自身 的經驗或知識來辨識資訊的正確性、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具有深度休閒特質、路 跑深度休閒的資訊行為著重於路跑知識、技能與經驗的獲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 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資訊提供者、推廣女性路跑運動方面提出實務建議,並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特定路跑社群為研究對象或以量化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字:路跑運動、深度休閒、資訊需求、資訊行為 ii.

(4) Abstract Road running is now the leisure exercise that people often do and it is a type of serious leisure.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female road running population is gradually growing, but studies on leisure information behavior are scarce. This study appl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us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ata collection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seeking channel, th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when seek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use behavior of female road runners. This study had taken interviews with 12 female road runners. From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female road running participant include the information on running knowledge, sports injury and prevention, running event, running equipment, practice field, and experience sharing. Their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include internet, people networking, running course or seminar and books. The difficulties that female road running participants may encounter during their information seeking are imprecise retrieval results, information lacking depth, not being abl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nd not able to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information. Their resolution to fix any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is to read more or seek information via another channel. Their information use behaviors include physical practic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 In addition, they will identify the correctness of information and selected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by the authoritativeness of information, multiple source validation, and check against self’s experience. Conclus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needs and information use behavior of female road running participants: the information needs is mainly to acquire running knowledge, and internet is the major channel to seek information. Their choosing of information seeking channel is affected by the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factors.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during information seeking, they would read a lot or consult another sour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ir information use behavior is mainly physical practice, and they would evaluate the correctness of information and select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by the authoritativeness of information. Other strategies of evalua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include multiple source validation, and check against self’s experience. Female road runners shows the quality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ir information behavior is primarily to acquire running knowledge, skill and expericence. Finally, this study ha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on female road runners, information iii.

(5) provider, and promoting female road running.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future study may aim at other specific road runner group as the study subject or use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Road Running, Serious Leisure,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Behavior.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研究貢獻....................................................................................................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路跑運動與相關研究.............................................................................. 11. 一、 路跑運動發展沿革.................................................................................... 11 二、 臺灣路跑運動參與現況探討.................................................................... 12 三、 女性運動參與............................................................................................ 17 四、 路跑運動相關研究.................................................................................... 20 第二節 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 23. 一、 資訊需求.................................................................................................... 23 二、 資訊行為.................................................................................................... 24 三、 運動相關的資訊行為研究........................................................................ 27 第三節 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 30. 一、 深度休閒的意涵........................................................................................ 30 二、 深度休閒的特質與類型............................................................................ 30 三、 深度休閒的資訊行為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小結.......................................................................................................... 36. v.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一、研究設計...................................................................................................... 39 二、研究流程...................................................................................................... 40 第二節 資料蒐集..................................................................................................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3 第四節 研究實施.................................................................................................. 45. 一、 資料蒐集.................................................................................................... 45 二、 資料分析.................................................................................................... 48 第五節 前導研究.................................................................................................. 50. 一、 前導研究結果分析.................................................................................... 50 二、 前導研究修正方向.................................................................................... 5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5. 第一節 路跑運動參與動機與深度休閒特質...................................................... 55. 一、路跑運動參與動機...................................................................................... 55 二、深度休閒特質.............................................................................................. 60 第二節 資訊需求.................................................................................................. 65. 一、資訊尋求動機.............................................................................................. 65 二、資訊需求類型.............................................................................................. 67 第三節 資訊尋求管道.......................................................................................... 76. 一、資訊尋求管道.............................................................................................. 76 二、選擇因素...................................................................................................... 83 vi.

(8) 第四節 資訊尋求過程中的困難與解決方式...................................................... 86. 一、資訊尋求過程中遭遇之困難...................................................................... 86 二、遭遇困難的解決方式.................................................................................. 88 第五節 資訊使用行為.......................................................................................... 90. 一、資訊的使用.................................................................................................. 90 二、資訊的辦識.................................................................................................. 93 第六節 綜合討論.................................................................................................. 97. 一、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深度休閒特質...................................................... 97 二、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行為.............................................................. 98 三、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路跑次文化........................................................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8. 一、實務建議.................................................................................................... 108 二、未來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 121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23. vii.

(9) 表次 表 2 - 1 歷年路跑賽事統計表 .................................................................................... 13 表 2 - 2 歷年臺北馬拉松參與人數統計表 ................................................................ 15 表 3 - 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44 表 3 - 2 訪談架構表 .................................................................................................... 47 表 3 - 3 訪談紀錄分析過程 ........................................................................................ 49 表 3 - 4 前導研究受訪者基本資料 ............................................................................ 50. viii.

(10) 圖次 圖 3 - 1 研究設計流程圖 ............................................................................................ 41. ix.

(11)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社會從 2001 年開始實施週休二日,民眾休閒時間增加加上國民所得及 生活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民眾開始利用閒暇之餘從事休閒運動。根據 105 年運 動現況調查,有 82.3%的民眾參與運動,其中規律運動的人口比例為 33%,且比 例呈現逐年上升,顯示民眾參與運動程度越來越高,並且已漸漸養成規律的運動 習慣﹙教育部體育署,2016﹚。近年資訊傳播的便利發達,各種國際運動賽事, 例如世界盃足球賽、奧運會、美國職籃、美國職棒等藉由多元的管道傳播運動資 訊,加上國內時常舉辦各項國際性或全國性運動賽事,使得民眾開始關心運動這 件事,進而了解並參與運動,加上現代人開始注重健康議題,而運動是一項有益 身心健康的活動,適度而非過度且愉快舒暢的規律運動可以有助於健康促進和疾 病的預防﹙楊佳益,2012﹚,因此國內興起一股休閒運動的風潮。 在休閒運動的風潮下,路跑運動成為一項新興熱門的運動,路跑是一項容易 從事的休閒運動,只要穿上運動衣及球鞋就可以實行的一項運動,不受身材、年 齡、性別、場地的限制。2016 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最常從事運動類型以「散步/ 走路」 ﹙44.6%﹚的比例最高,其次即為「慢跑」 ﹙27.5%﹚ ﹙教育部體育署,2016﹚, 且近幾年國內舉辦的路跑賽事從 2006 年時 76 場到了 2016 年已成長至 562 場, 路跑運動已成為國民運動的代名詞﹙林維婷,2015﹚,路跑運動開始蓬勃發展, 因此各式的路跑運動網站、路跑團體、出版品等應運而生,提供跑者各種路跑運 動相關資訊。 在傳統父系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文化迷思、運動結構 中男女組成比例的失衡、大眾媒體報導上的偏頗及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都成為. 1.

(12) 女性參與運動的阻礙﹙徐耀輝,2003﹚,因此女性在過去是不被鼓勵參與運動的。 在運動的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女性參與運動權利在過去是一直被忽視 的,因此女性運動權利的獲得是一段漫長又艱辛的路程,現代女性運動員地位已 有所提升,男女有平等參與奧運會權利與觀念﹙陳伯儀、劉玉峰,2011﹚。在女 權運動的興起、教育水準提高及女性自主能力的提升下,觀念已漸漸改變,女性 運動人口逐漸提升,運動不再是男性的專屬領域,在路跑運動中,女性人口的增 加亦是值得注意之處。女性在生活中肩負著多重的角色,例如:母親、妻子、家 庭主婦、工作者等,為了維持女性的身心平衡與健康,需要運動行為的調適﹙謝 秀芳、趙正敏,2010﹚,適當及規侓的休閒運動是面對壓力和紓解壓力的方法之 一。 運動是一種身體活動,是有計畫、有結構且反覆的身體動作以改善或維持身 體適能﹙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1985﹚。運動除了可促進健康外,更 能充實生活內涵,凝聚國民的向心力並展現國力﹙教育部,2013﹚。行政院體育 委員自 1997 年起開始陸續推展「陽光健身計畫」、「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改 善國民運動環境與打造運動島計畫」 ,致力於推行全民運動風氣並提昇運動人口。 人們會以自身所擁有的資訊進行判斷,做出最有利自己決策,若對某件事情所擁 有的資訊不足時,可能降低其從事該行為的可能性,因此要打造全民運動的環境, 首先要讓民眾認識運動。2013 年 6 月公布的《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發展策略 之一為「整合運動與健康資訊,提升國民體能」,核心指標為「整合運動與健康 資訊平台,提供多元運動資訊」,運動相關資訊的重要性已開始受到重視,因此 藉由運動各項資訊流通,可以提升全民觀賞運動、參與運動的機會並促進運動產 業之發展﹙黃荷婷、黃美珍,2016﹚。. 2.

(13) 回顧資訊行為的研究脈絡,早期的研究偏重系統導向,重視資訊的蒐集、採 購、組織管理和保存﹙賴鼎銘、黃慕萱、吳美美與林珊如,2001﹚,之後研究重 心轉移為使用者導向,初期較著重讀者與電腦資訊系統使用者的資訊檢索行為, 之後開始從工作角色、歷程、情境等方向關注資訊行為的變動性特質﹙林珊如、 許禎芸,2008﹚,如:從工作角色、工作任務或情境的角度探討資訊行為。資訊 行為研究多聚集於學術或專業職場的情境,如:圖書館、學術機構、特定組織的 專業人員、特殊條件身分或族群之資訊行為研究,在工作任務導向的情境中,這 些人員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達成工作目標而產生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資訊」 在工作情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休閒領域中,休閒被認為是一件輕鬆的 事,資訊需求或資訊行為的出現常被忽略或不被重視,這樣的認知會造成休閒情 境資訊研究的障礙﹙Hartel,2003﹚。Hartel﹙2006﹚在烹飪嗜好者的研究中指出, 所有的休閒活動某種程度都包含資訊尋求行為,因此休閒時也需要資訊,休閒活 動的過程是富含資訊的,其中更涉及資訊尋求行為,休閒資訊需求的概念開始受 到重視﹙葉乃靜,2015﹚。 休閒活動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其意指為一種具自由性質的活動,是一種在 空閒時間中進行的非迫使性活動。Stebbins 於 1982 年首度提出「深度休閒」概 念,將休閒分為三種類型:深度休閒、隨興休閒及專案休閒,其中「深度休閒」 又可分成業餘者、志願服務者及嗜好者﹙Stebbins,2001﹚,最普遍常見的類型 為嗜好者﹙Hartel,2003﹚,其基於個人喜好與興趣而發展出休閒活動,投入長 時間的參與,並從中獲取樂趣、技能、知識與成就感。嗜好會影響日常生活中進 行的資訊搜尋行為﹙Savolainen,1995﹚,且深度休閒和資訊取得間有高度的相 關性﹙Hartel,2005﹚。. 3.

(14) 路跑運動可視為一項在空閒時間從事的休閒運動,路跑運動參與者投入持續 性努力於平日路跑練習、肌耐力訓練、有氧訓練、跑量訓練、路跑裝備選擇、路 跑知識獲取等,以提升個人路跑運動的能力,參與並完成路跑賽事,並期望能在 路跑賽事中得到好成績,因此路跑運動參與者符合深度休閒中的嗜好者,也是本 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類型。女性路跑運動參與人口相較於過去已相對提升,但仍 不及男性路跑人口,以臺北馬拉松為例,因 2015 年起臺北市政府為提升賽事品 質開始限制報名人數,因此以 2006 年到 2014 年的完賽人數進行統計,發現男性 完賽人數自 13680 人成長至 22765 人,而同時期女性完賽人數從 2490 人成長至 10060 人,成長約四倍,兩性的完賽人口差距,從 2006 年的五倍多降至 2014 年 的兩倍多,雖然兩性的差距拉近,但是仍有努力的空間。在 Nike 舉辦女子專屬 路路賽事中,每年都亦吸引眾多的女性跑者參與,2015 及 2016 年完賽人數更接 近 15000 人,可見女性路跑人口的成長快速,國內的研究亦開始注意女性路跑運 動參與者,例如:溫美玲﹙2015﹚研究女性跑者休閒動機及心流體驗關係、林維 婷﹙2015﹚研究女性馬拉松路跑者參與動機及整合行銷之研究、馮詠軒﹙2016﹚ 研究女性路跑運動者參與動機與涉入程度對生活品質關係等,研究領域集中於女 性路者的參與動機、體驗及涉入程度等,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成長是值得注意 之處,因此成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基於路跑運動熱潮的興起、女性在運動參與的地位及重要性、休閒運動資訊 行為研究的缺口及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人口增加的現象,本研究就女性路跑運動 參與者的資訊需求種類與資訊行為進行探討,以期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路 跑參與過程中所需要的資訊有哪些?如何尋找路跑運動的相關資訊?是經由哪 些管道來獲取資訊?如何使用資訊?期望歸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之資訊行為 特色,有助於休閒領域資訊行為的了解。藉由本研究暸解女性從參與路跑運動到 4.

(15) 路跑運動習慣養成歷程中所需的資訊種類、管道及相關資訊因素,作為日後傳遞 運動資訊及使用資訊管道的參考,以加強女性運動相關資訊的取得,幫助女性認 識運動、了解運動的重要性並鼓勵女性參與休閒運動。研究結果亦可作為女性運 動促進活動的規劃依據,增進女性參與運動之意願,提升運動參與的程度並養成 健康良好體適能,最後建立終身運動的目標。. 5.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健康、社會支持、心理需求、成就需求等內在動機的 支持驅動下,開始進行路跑運動,從中獲取社會、情緒、心理及生理等休閒利益, 並能持續且規律的參與路跑運動,成為深度休閒中的嗜好者,為了獲得更多、更 精深的休閒活動知識和技巧,參與過程中會伴隨著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的產生,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 路跑運動參與的過程中,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可能產生對運動資訊、技能或 運動知識等的資訊需求,這些資訊需求的滿足可促使參與者持續地參與路跑運動, 反之資訊的不足則可能導致路跑運動的放棄或中止,因此欲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 與者的資訊需求,以期能提供合適的資訊,滿足其資訊需求。 二、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選擇的資訊尋求管道及考量因素 當產生資訊需求時,必須透過管道獲得資訊,資訊尋求管道分成三種類型, 分別為「非正式管道」、「正式管道」以及「線上電子管道」三種﹙吳美美、楊 曉雈,1999﹚,使用者受個人內在或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對資訊尋求管道的選 擇會有所差異。因此欲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基於何種因素,選擇利用何種管 道獲取所需的資訊。 三、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資訊尋求過程遭遇的困難和解決方式 資訊尋求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不同類型的阻礙,包括:心理、人口統計、 角色相關或人際關係、環境、資料來源特色等因素﹙Wilson,1997﹚。女性路跑 運動參與者產生資訊需求後,開始進行資訊尋求行為,遭遇阻礙因素後,再度開 始進行資訊尋求行為,過程中資訊的處理與使用會形成一個回饋迴圈,因此欲了. 6.

(17) 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資訊尋求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及如何解決,以分析其阻 礙因素及解決方式。 四、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使用行為 在不同的資訊行為階段中,資訊使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資訊尋求前,資 訊使用會影響情境和問題的判斷;資訊尋求過程中,資訊使用會影響資訊尋求管 道的選擇及獲取的資訊內容;在資訊尋求行為結束後,資訊使用則代表使用者對 資訊的解讀與利用。資訊使用行為是女性路運動參與者獲取與運用資訊的互動過 程,因此欲從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使用行為,了解其如何辦識資訊的正確 性及如何運用所獲取的資訊。 本研究期望以質性研究取向,採半結構訪談法探討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 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為進一步回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為何? 二、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選擇的資訊尋求管道及考量因素為何? 三、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資訊尋求過程遭遇的困難有哪些?如何解決? 四、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使用行為有何特性?. 7.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了解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以女性路跑運 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依研究目的與問題,採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質性研究資料。 本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 21 歲以上 40 歲以下且居住於臺灣地區的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 為研究對象,持續性參與路跑運動二年以上,每週練跑次數至少一次,並 於過去一年內至少參與二場距離半程馬拉松以上路跑賽事的女性跑者。路 跑賽事以國內舉辦的賽事為限,不包含國外地區舉辦的路跑賽事。 ﹙二﹚本研究關注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於路跑參與過程中產生的資訊需求與資訊 行為,不包含資訊偶遇行為。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為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不同運動項目參與者的資訊活動可能 有所差異,因此研究結果不適宜推論至其他運動項目的參與者,本研究結 果的暸解僅限於路跑運動項目的範疇。 ﹙二﹚本研究以質性方法探討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路跑參與的過程中的資訊活 動,所得之研究結果需經過其他實證研究的檢測,方能推論至其他個人與 族群。. 8.

(19) 第四節. 研究貢獻. 本研究探討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種類與資訊行為,以下就學術研 究及實務應用面向說明本研究之貢獻: 一、學術研究方面 國內目前對於路跑運動參與者的研究多著重於其參與動機和路跑之休閒效 益,而資訊行為的研究則多聚集於工作的情境,對於休閒時的資訊行為研究較少。 從過去的研究中,可以知道路跑運動參與者在健康、社會支持、心理需求、成就 需求等動機驅使支持下,開始從事路跑運動並從中獲取休閒效益,使其能持續性 地投入的努力,維持規律的路跑運動習慣,然而在路跑運動參與過程中,參與者 為了獲取更精深的運動知識和技巧,可能因為個人認知的落差,產生資訊的需求 與資訊行為。而運動中的性別差別待遇,加上運動媒體或新聞報導較關注男性運 動員的運動表現和介紹,使得女性運動參與處於較不利且弱勢的環境,因此本研 究希望能探究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行為,歸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 之資訊行為特色,有助於休閒領域中資訊行為的了解,做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二、實務應用方面 運動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而路跑運動是一項簡單容易進行的全民運動。 本研究結果期望能發掘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期望能作為體育運動相 關單位及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資訊內容之參考,協助女性運動參與者獲取所需資訊, 進而推廣女性路跑運動,提升女性路跑運動人口。. 9.

(20)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路跑運動 指在一般道路進行的跑步活動。全程馬拉松是標準距離為 42.195 公里之田 徑比賽項目,不會因地形起伏或路線彎曲而改變,為固定距離的賽事。而距離低 於 42.195 公里之賽事,僅能稱作路跑賽事﹙郭豐州、夏偉恩,2008﹚,常見的路 跑賽事有半程馬拉松組﹙21.095 公里﹚、10 公里組、5 公里組等。本研究中所指 的路跑運動係指距離為 21.095 公里以上的路跑賽事,包含半程馬拉松、馬拉松、 超級馬拉松賽事。 二、資訊需求 當個人體認到自己的知識狀態出現異常時,為了解決此知識異常狀況,進而 產生資訊需求﹙Belkin,1980﹚。資訊需求是一種主觀意識,資訊需求可分為生 理需求、情感需求及認知需求,為了滿足需求,人們可能開始尋求資訊﹙Wilson, 1981﹚。本研究中的資訊需求是指當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參與路跑運動的過程 中,體認到個人知識與技能的缺乏或需要,為解決問題而產生對資訊的需求。 三、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是使用者察覺到需求後,為滿足其需求,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資訊 來源或服務,搜尋、使用或轉化資訊﹙Wilson,1999﹚。資訊行為包括資訊需求 的原因及要素、回應需求所產生的歷程行動、影響行動的相關因素﹙Wilson,1997﹚ 。 本研究中的資訊行為係指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參與路跑運動的過程中產生資 訊需求後,為滿足需求而產生的一連串資訊活動,包括資訊尋求、資訊使用與辨 識等。.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探究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首先需先瞭解路跑運動的發 展與參與現況、路跑運動的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及女性的運動參與,接著掌握資 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的本質,最後介紹深度休閒的定義、特質、類型與相關研究, 從深度休閒的觀點探討資訊活動,本章以文獻探討進行概念的整理與回顧,以作 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基礎。. 第一節. 路跑運動與相關研究. 一、路跑運動發展沿革 跑步活動是一種人們與生俱來的身體活動技能,是從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 即具有的本能活動,跑步不但簡單,且不受年齡、體型、性別的限制。馬拉松一 詞,源於西元前 490 年的一個希臘城鎮,因一場戰役而留名,進而成為一項運動 項目,在 1896 年的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馬拉松列為競賽項目之一,1924 年時 巴黎奧運組織委員會決議馬拉松正式距離為 42.195 公里,往後的馬拉松賽事的 距離皆以此為依據,並不因地形、路線而改變,而距離少於 42.195 公里的跑步 賽事,則僅能稱做為路跑賽事﹙郭豐州、夏偉恩,2008﹚。 跑步運動的發展,在十八世紀時英國舉辦各種不同距離的跑步運動,進而將 跑步推廣到整個歐洲區域。在美國則曾出現過兩波跑步熱潮,第一次在 1972 年 時,美國選手 Frank Shorter 拿下當年慕尼黑奧運馬拉松金牌,引發 1970、80 年 代的跑步運動熱潮,第二次在 1994 年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完成了著名的海 軍陸戰隊馬拉松,她的壯舉為跑步運動掀起了新一波的高潮,並激發起大眾對跑 步運動的好奇、熱情和信心,跑步運動更是從此蓬勃發展。在亞洲,日本政府結. 11.

(22) 合企業力量投入大量資源致力於推廣跑步運動,使其在長距離跑步的競賽中能有 不錯的表現。 臺灣在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的帶領下,於 1978 年開始推展跑步運動,在每年 11 月至次年 2 月規劃「越野季」的冬季戶外跑步活動,參與人數逐年增加,1982 年時將「越野季」活動名稱正式改為「路跑」,並致力於培養各組織單位獨立舉 辦路跑活動的能力,讓選手能有更多參與路跑活動的機會,進而促使路跑運動風 氣的快速成長﹙邱榮基、畢璐鑾,2005﹚。臺灣許多單位已具備主辦路跑活動的 能力,企業界更進一步藉由贊助、合作、或主辦的方式加入路跑推廣的行列,加 上近年運動人口的增加,使得路跑運動的風氣更加興盛,在全國各地,均能發現 有相當多的人口從事路跑活動﹙劉彥良,2007﹚。. 二、臺灣路跑運動參與現況探討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所公布的歷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近十年民眾參與運 動人口比從 95 年的 76.9%逐年提升到 105 年的 82.3%,而國人規律運動人口比 例亦從 95 年 18.8%增長為 105 年 33.0%,顯示民眾運動意識提升並且已經開始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而兩性的規律運動人口比例,95 年男性為 22.4%及女性為 15.2%,男性約為女性的 1.47 倍,到了 105 年時男性為 36.9%及女性為 29.2%, 兩者之間降至 1.26 倍,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運動人口有逐年增多之趨勢,女性運 動人口比例雖一直少於男性,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成長,縮短兩性之間的差距。目 前民眾參與運動現況,民眾最常從事運動類型以「散步/走路」﹙44.6%﹚的比 例最高,其次為「慢跑」﹙27.5%﹚﹙教育部體育署,2016﹚,「慢跑」已成為 國人主要從事的活動之一了。慢跑運動是一項簡單、經濟,且不受時空及年齡限 制的運動項目,因此能受到民眾的青睞,選擇做為主要休閒運動項目之一﹙朱素 鑾、卓世鏞,2004﹚。 12.

(23) 臺灣自 1978 年起,在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的推動下,參與路跑的人數日漸增 加,加上近年週休二日政策的實行及國民所得的增加,休閒運動風氣興盛,國內 掀起了一股路跑運動的熱潮,各式各樣的路跑賽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不管是 舉辦場次或參與人數更是屢創歷史新高。就路跑賽事舉辦場次來看,以路跑平台 「跑者廣場」所登錄的賽事進行統計,近十年所舉辦的路跑賽事場次已從 2006 年的 76 場,上升至 2016 年的 562 場了,路跑賽事總數增加了大約七倍之多﹙表 2-1﹚。 表 2 - 1 歷年路跑賽事統計表 超級馬拉松. 全程馬拉松. 路跑賽事. ﹙42.195 公里以上﹚. ﹙42.195 公里﹚. ﹙42.195 公里以下﹚. 2006. 5. 17. 54. 76. 2007. 2. 12. 32. 46. 2008. 10. 24. 55. 89. 2009. 9. 28. 55. 92. 2010. 10. 31. 60. 101. 2011. 9. 42. 68. 119. 2012. 19. 48. 82. 149. 2013. 26. 70. 122. 218. 2014. 43. 124. 238. 405. 2015. 163. 145. 322. 630. 2016. 170. 143. 249. 562. 年/場次. 總計.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跑者廣場網站,網址: http://www.taipeimarathon.org.tw/contest.aspx。 若以全程馬拉松 42.195 公里的距離為基準,可將賽事分 42.195 公里以上的 超級馬拉松賽事、42.195 公里的全程馬拉松賽事和 42.195 公里以下的路跑賽賽 事,其中超級馬拉松場次在 2006 年到 2011 間,每年賽事並未超過 10 場,但自 2012 年開始呈現倍數成長的趨勢,到 2016 年已增至 170 場。而全程馬拉松場次 13.

(24) 則從 2006 年 17 場上升至 143 場,路跑賽事則從 54 場上升至 249 場,顯示路跑 運動不但逐漸成為一項全民運動,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挑戰自我,嘗試更長 距離的超級馬拉松賽事。 根據美國路跑協會的統計,美國在 1990 年代至 2011 間進行的長距離路跑運 動的人數增加了 270%,顯示路跑人口的增加﹙Goodsell, Harris and Bailey,2013﹚ 。 而台灣隨著賽事的舉辦,參與路跑的人數亦隨之增加,尤其國內的知名賽事更是 能快速吸引民眾的報名,以臺北市政府與中華民國路跑協會主辦的臺北馬拉松為 例,歷年馬拉松賽程與半程馬拉松的完賽人數從 2006 年的 16170 人,到 2014 年 的 32825 人,人數成長兩倍之多,自 2011 年起人數更穩定維持在三萬人以上, 2015 年起因臺北市政府取消企業掛名贊助並降低參加人數,期以質代量提升賽 事品質,2016 年起則取消十公里組賽事,雖然如此這兩年的完賽人賽仍接近二 萬人,可見臺灣路跑人口的穩定成長。以性別來看,男性完賽人數一直遠高於女 性,但兩性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2006 年時男性完賽人數是女性的五倍之多,到 了 2016 年已降至約三倍,顯示女性運動人口逐漸成長﹙表 2-2﹚。. 14.

(25) 表 2 - 2 歷年臺北⾺拉松參與⼈數統計表 全程馬拉松. 半程馬拉松. 九公里組/十公里組. 總參與人數. 年份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2006 1816 97 1913 5129 356 5485 6,735 2037. 8772 13680 2490 16170. 2007 1795 74 1869 5660 480 6140 5,915 1,924. 7839 13370 2478 15848. 2008 2169 117 2286 6873 655 7528 8376 2895 11271 17418 3667 21085 2009 2745 146 2891 6882 742 7624 5676 2134 7810* 15303 3022 18325 2010 3468 210 3678 9585 1111 10696 6681 2917. 9598 19734 4238 23972. 2011 4069 317 4386 12625 1700 14325 9306 4384 13690 26000 6401 32401 2012 4279 295 4574 13088 2129 15217 9093 5337 14430 26460 7761 34221 2013 4557 340 4897 12449 2891 15340 6515 5098 11613 23521 8329 31850 2014 4848 470 5318 12287 4381 16668 5630 5209 10839 22765 10060 32825 2015 4224 443 4667 7417 2370 9787 2931 2676 5607* 14572 5489 20061 2016 4865 695 5560 9256 4501 13757. -. -. -. 14121 5196 19317. *表示該年度距離為十公里組。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路跑協會-成績紀錄查詢,網址: https://www.sportsnet.org.tw/score.php。 在眾多的賽事中,最經典的為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其前身為「金山馬拉松」 ﹙邱榮基、畢璐鑾,2005﹚,在 2003 年首屆舉辦時僅約 4000 人參加,經過多年 的經營及運動人口的培養後,2012 年時參賽人數正式突破萬人,2014 年時通過 國際田徑總會﹙IAAF﹚的馬拉松國際銅標認證,成為臺灣首場且唯一的國際認 證馬拉松賽事,登錄於國際田徑總會﹙IAAF﹚的馬拉松年度賽事行事曆,並成為. 15.

(26) 奧運選拔資格賽之一,吸引世界各地的馬拉松選手來臺參賽,讓臺灣能躍上國際 舞台。 2011 年 Nike 在臺灣地區舉辦首場女子專屬路跑賽事,是第一場臺灣女子大 型路跑賽事,雖然只有五公里及九公里組,但總報名人數達 7000 名。之後固定 每年舉辦女子路跑賽事,2012 年距離增為六公里及十公里,2014 年起增加女子 半程馬拉松運動項目,每年都吸引眾多女性跑者參賽,2015 年及 2016 年完賽人 數皆達 15000 人。. 16.

(27) 三、女性運動參與 在古希臘時代的奧運及 1896 年的第一屆雅典現代奧運會中,女性運動員是 被禁止參賽的,自 1900 年第二屆的巴黎奧運會開始默許女性運動員參賽,直到 1924 年第八屆奧運會,才通過淮許女性運動員參與奧運的條文,但女性運動員 參與的人數及運動項目仍少於男性運動員,經過多年的爭取及努力,到了 2012 年的倫敦奧運會,女性運動員參賽人達到 44.4%﹙繆萱,2013﹚,參賽運動員的 男女比例已接近 1:1。 在過去,傳統以男性為主的父權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男生的 行為表現被認為較為陽剛,反之,女生的行為表現則較為陰柔。而運動是一個講 求身體與力量的活動,亦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運動往往被認為是男性 領域的陽剛氣質表現,使得女性參與運動的機會少於男生﹙鐘曉雲,2001﹚,性 別刻板印象不但成為女性運動情境中的心理影響因素﹙吳雅華,2014﹚,且女性 所從事休閒運動的種類及表現亦受到限制﹙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2007﹚。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男性常被鼓勵多參與運動並取得好成績,而女性則較不被 鼓勵,反而被期望從事較靜態的活動,不利於女性參與運動。 Metheny﹙1965﹚將運動類型分為「適合女性」、「不適合女性」、「可被 少數人接受」三種類型,依性別刻板印象將運動類型化,其認為長跑是一種長時 間、長距離的運動,被歸類為「不適合女性」的運動類型。但研究顯示在相同的 運動強度下,女性相對於男性運動員能以高比例的脂肪與低比例的醣類和蛋白質 作為運動時的能量來源﹙Bam,1997﹚,使得女性在長時間的運動項目表現可能 優於男性運動員,如 90 公里或以上的的長跑﹙張振崗,2004﹚。1981 年國際田 徑總會將女子馬拉松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從 1984 年第二十三奧運會正式增設 此項目。 17.

(28) 而運動空間的使用與分配不均亦是影響女性退出運動的因素之一﹙Green, 2002﹚,學校與社區的運動遊憩空間是性別化的﹙許義忠,2007﹚,多數男性佔 領了學校操場、籃球場、網咖、體育館及電動遊樂場等運動空間,在男性運動霸 權的現象下﹙Hanson & Kraus,1999﹚,女性被驅離而退出運動空間,形成女性 參與運動的阻礙因素之一。 1960 年代女權運動興起,女性除了爭取婦女的基本權利及社會地位外,亦 積極爭取運動領域的權利與機會﹙黃雅惠,2003﹚。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美國 於 1972 年通過「美國教育修正案第九條」,明文禁止教育中的性別歧視,強調 學校在參與機會、運動員待遇和運動員獎學金的分配,都不得歧視女性﹙邱金松, 1988﹚,此「美國教育修正案第九條」對女性參與運動的影響甚大,此後女性參 與運動人數大量增加,到 1980 年間大專院校內女性運動員比例已達 44%﹙王宗 吉,2000﹚。1994 年於英國布萊頓召開第一次世界婦女與運動會議,並發表「布 萊頓宣言」 ,其研訂促進並重視婦女參與各項體育活動價值之運動文化﹙黃瓊儀, 2003﹚,成為日後舉辦各項婦女運動會議的主要依據。 今日,在社會的改變、運動風氣盛行及女性自我意識興起與努力下,女性運 動人口逐漸提升,運動不再是男性的專屬領域。女性在體育運動中漸漸顯現出優 勢,兩性同等參與運動的賽制產生,例如國際賽事中的桌球、網球男女混合雙打 等,顯示女性已具備和男性同等的運動技能與實力,且兩性間的運動成績差距逐 漸縮小,更加證明女性具有優越的運動能力﹙謝秀芳,2004﹚,女性運動員在未 來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與時代意義﹙張雅惠,2004﹚。 從過去到現在,雖然女性運動已有很大程度的進步與發展,但近年研究顯示, 兩性參與運動仍有其性別差異存在,男性比女性有較高的規律運動及運動參與行 為﹙吳雅華,2014﹚,且在大眾傳播上,媒體經常扮演著將運動場域中女性運動 18.

(29) 員邊緣化的角色﹙繆萱,2013﹚,例如:運動傳播媒體中,男性運動員的報導多 於女性運動員且經常置於新聞頭條或版面明顯處,或者報導內容存在性別刻板印 象,男性報導強調陽剛氣質,女性報導則著重於其陰柔氣質而非其運動成就或技 能上。大眾媒體提供的運動訊息,除了會影響一般社會大眾對運動項目和運動員 之印象﹙徐耀輝,2003﹚,更在無形之中傳遞形塑運動的文化價值及概念,因此 其所存在的性別差異可能影響大眾所能接受的資訊,限制女性運動的發展及運動 概念的涉入,影響女性對於運動的需求。. 19.

(30) 四、路跑運動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關於路跑運動的相關研究大多聚焦於路跑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路 跑之休閒效益,以下探討路跑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以對路跑運動有概括性 的認識。 動機係指使個體產生行為的一種需求,因此當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 求並累積到一定強度時,便會形成內在驅力,此即為動機﹙Kotler, 1994﹚。動機 除了是引起行動的驅力外,亦是維持個體活動,以使活動朝向達成某一目標的內 在歷程﹙張春興,2011﹚。因此,動機和個體從事活動之間的是密切相關的,動 機是驅使路跑運動參與者進行路跑活動的內在因素,亦是其完成路跑活動歷程的 動力來源。 盧俊宏﹙1994﹚根據國內外探討一般人從事運動的動機研究結果,將運動動 機歸納出以下要點:1.對於所有的運動參加者來說,不管運動員或非運動員,運 動給他們的快樂、放鬆、興奮等感覺是很重要的動機來源。2.健康及體適能需求 是所有運動參與者肯定的事實,也是一項重要的動機來源。3.運動本身是一良好 社交場合,在運動情境內可以得到友誼和社會性交往的機會。4.由於運動本身並 非是工作或嚴肅活動,民眾可藉由運動轉換情緒和調整情緒、補償、紓洩和放鬆, 此為參與運動的另一重要動機。5.運動場合可讓不同的人展示其體能技巧,讓參 與者表現其技術體能,具有滿足追求成就、自主等需求的作用。Beard 與 Ragheb ﹙1983﹚發展出休閒參與動機量表,參與動機構面分別為「知性需求」、「社會 需求」、「勝任–熟練」、「刺激–避免」,國內運動參與動機測量的相關研究 多以此量表為參考依據。 Nash﹙1976﹚對慢跑運動參與者的研究發現,慢跑運動的參與動機為「控制 體重」、「健康長壽」、「休閒」。林佳慧﹙2009﹚以長跑運動者為研究對象, 20.

(31) 歸納出其參與動機為紓壓放鬆、健康需求、成就需求及身體形象等四個構面,且 因不同的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參與年資、練跑次數及報 名組別等﹚,其參與動機會有所差異。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指出慢 跑參與者的主要動機為健康體適能、體重管理、社交、壓力釋放,且此四個因素 對持續涉入路跑運動有直接正面的影響。 以馬拉松參與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邵雅卿﹙2010﹚以「社會支持」、「自 我展現」、「健康行為」做為參與動機構面,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支持」為參與 馬拉松活動的最主要動機,而吳苑菁﹙2012﹚則提出馬拉松跑者參與動機構面包 括「心理需求」、「社交需求」、「成就需求」及「運動體驗與挑戰需求」,其 中以「心理需求」的認同程度最高。鄭秀燕﹙2013﹚的研究指出,馬拉松參賽者 參賽動機以「健康」與「好奇與學習」為主要參賽動機。在劉創文﹙2015﹚的研 究中,路跑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為「健康紓壓」與「社會支持」。 女性路跑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中,林維婷﹙2015﹚以女性馬拉松跑者為 研究對象,發現其參與動機為「健康與體能」、「知性追求」,動機會隨著低層 次的需求滿足後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使得女性跑者能持續保有路跑的參與 動機。溫美玲﹙2015﹚以女性路跑者為研究對象,歸納出其參與動機以自我成長 和休閒體驗為主要的動機,且不同的教育程度、年齡、職業及收入及運動經驗的 女性路跑者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參與動機與心流體驗間具有顯著正相關性, 表示女性在路跑參與的過程中,可以達到正面的情緒、挑戰與技巧、明確的目標、 知覺與時間感與行動控制感等的心流體驗。 綜合上述研究,可將路跑運動參與動機歸納為健康、社會支持、心理需求、 成就需求等構面,而路跑運動參與者在動機的驅使下,產生路跑運動行為,並在. 21.

(32) 動機這股內在動力的支持下,為滿足需求及達成目標,持續維持運動行為,最後 完成路跑運動行為。 休閒效益係指在參與休閒的過程中,個人身心狀況及社會關係能獲得改善並 帶來正面的效益,可分為社會、情緒、心智及生理四個方面﹙Driver, Brown & Peterson,1991﹚,除此之外,休閒效益亦可以滿足個人無論是生理、心理或是 社交的需求﹙高俊雄,1995;陳中雲,2001;林欣慧,2002﹚。吳永發﹙2006﹚ 其對路跑運動參與者的研究中,以生理、心理、社交效益為休閒效益構面,其中 在「生理效益」的休閒效益感受最高,且不同的變項的受試者其休閒效益有顯著 差異。連央毅﹙2013﹚對馬拉松跑者的研究發現不同性別與年齡層之馬拉松跑者 對於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心理效益」、「生理效益」構面皆傾向同意, 其中以「生理效益」方面傾向的同意程度較高,而馬拉松跑者的參與動機、休閒 效益與滿意度之間顯示顯著的正相關。簡于恬﹙2015﹚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齡、 個人收入、今年參與次數之馬拉松參與者在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構面達顯著差異, 且休閒效益與賽會滿意度之間顯示顯著的正相關。 效益﹙Benefits﹚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感受,不同的個體對於休閒效益會有不同 的感受,但效益可以說是一種好處,可以幫助個人身心的發展及需求的滿足。路 跑參與者在路跑的過程中,參與者身心狀態能獲得某種程度的正面助益,並且能 滿足生理、心理或社交方面的需求,進而提升個人生活品質,路跑運動參與者在 獲取休閒效益感受後,使其能持續且規律的參與路跑運動。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知道路跑運動參與者在產生需求後,形成驅使其行動的動 機,進而開始從事運動行為,而動機亦做為內在動力支持運動行為的維持與完成, 在這樣的過程中,參與者能從中獲得休閒效益,除了改善個人身心狀況,更滿足 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進而持續地參與運動,才能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22.

(33) 第二節. 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 一、資訊需求 根據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資訊的定義為: 「資訊就是指能被利用的、 轉換的或傳播的知識、情報、事實、或數據而言」。Wellisch﹙1972﹚指出資訊 最常被引用的定義為「資訊是能減少資訊使用者不確定性的事實或數據」 。Wilson ﹙1981﹚認為資訊是一種實體或現象,是一種供訊息傳遞的管道,是一種事實的 數據。胡述兆、王梅玲﹙2005﹚認為「資訊」係指各種可認知的陳述﹙statement﹚、 意見﹙opinion﹚、事實﹙fact﹚、觀念﹙concept﹚、或想像﹙idea﹚的集合體,是 介於原始資料﹙raw data﹚與知識﹙knowledge﹚之間。綜合上述,資訊為原始資 料經處理後,變成有意義且可以被利用、轉換或傳遞的認知集合體。 關於資訊需求,Belkin﹙1980﹚的「知識渾沌狀態」﹙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認為當個人體認到自己的知識狀態出現異常時,為了解決此知識異 常狀況,進而產生資訊需求。Wilson﹙1981﹚提出資訊需求是一種主觀意識,資 訊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認知需求,為了滿足需求,人們可能開始尋 求資訊。Dervin﹙1992﹚的「意義建構理論」﹙Sense-making Model﹚提出當個人 認知與情境﹙Situation﹚不同時所產生的落差﹙Gap﹚即為資訊需求。因此,當個 人在面對事物時,意識到自己的所擁有的知識狀態無法有效明白、處理事情或解 決問題時,個人就會產生資訊需求。 Taylor﹙1968﹚從讀者與圖書館館員參考晤談的過程中,依據問題陳述的程 度,提出需求層次說,將資訊需求分為四個層次: ﹙一﹚內隱式的需求﹙visceral need,Q1﹚ 人們尚未理解或有所認知,但卻真實隱藏在心中的資訊需求,且無法用語言 清楚表達出來。 23.

(34) ﹙二﹚意識化需求﹙conscious need,Q2﹚ 人們已經可以清楚意識到資訊需求的存在,但尚無法正確描述出問題。 ﹙三﹚正式化需求﹙formalized need,Q3﹚ 人們對資訊需求有明確深刻的了解,可以具體地用語言或文字陳述出問題。 ﹙四﹚妥協後的需求﹙compromised need,Q4﹚ 經修正後,最後輸入資訊系統之資訊需求。 資訊需求是個人認知有需求的一種過程﹙Crawford,1978﹚,它是動態的, 從一開始不知道問題存在的內隱式需求,到漸漸出現輪廓,感受到需求存在的意 識化需求,進而能清楚明瞭到問題並具體陳述表達的正式化需求,最後將需求轉 換為資訊系統可了解語言的妥協後需求。. 二、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的研究,最早出現於 1948 年 Royal Society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onference,之後開始出現許多關於使用者需求、資訊需求和資訊行為的文獻。 1970 年代初期開始採用質性研究,同時 Wilson、Ellis、Savolainen 等人提出各種 資訊行為模式和理論,成為後續的研究基礎。 ﹙一﹚Wilson 資訊行為模式 Wilson 分別於 1981 年、1997 年、1999 年提出資訊尋求行為模式。 1.1981 年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基於兩個主要的假設:第一,資訊需求並非原始需求,而是依據基本需求產 生修改的第二需求;第二、使用者努力發現資訊以滿足需求,過程中可能會遭遇 到不同類型的阻礙。Wilson 提出基本需求的定義為心理的、情感的、認知的需求, 並且會受到情境脈絡的影響,如:個人角色﹙生活、工作等﹚、環境因素﹙政治、. 24.

(35) 經濟、科技等﹚。Wilson 資訊行為模式描述一個宏觀的資訊尋求行為,包括如何 產生資訊需求、阻礙資訊尋求行為的因素及正確的資訊尋求途徑﹙Wilson,1981﹚ 。 2.1997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Wilson 以 1981 年模式為基礎,融合不同領域研究﹙例:決策、心理、創新、 健康交流、消費者研究﹚修正而成的模式。此模式依然強調資訊需求情境,不同 的地方在於:﹙1﹚障礙﹙barriers﹚亦被稱為阻礙因素﹙intervening variables﹚, 而阻礙因素可能有助於資訊的使用,阻礙因素包含:心理因素、人口統計因素、 角色相關或人際關係因素、環境因素、資料來源特色。﹙2﹚資訊尋求行為由不 同類型行為組成,包含消極注意、消極搜尋、主動搜尋、進行中的搜尋,重點在 於主動搜尋﹙active search﹚。﹙3﹚如果資訊需求被滿足時,資訊的處理與使用 形成一個回饋迴圈。 此模式說明使用者在情境中﹙Person-in-context﹚產生資訊需求,進而開始進 行活動機制﹙Activation Mechanism﹚ ,接著產生阻礙因素﹙intervening variables﹚ , 再度進行活動機制﹙Activation Mechanism﹚後,繼續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當資訊需求被滿足時,所獲得的資訊融入個人情境中,進而 產生新的資訊需求,因此資訊的處理與使用形成一個回饋迴圈﹙Wilson,1997﹚。 3.1999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Wilson 以 1981 年模式為基礎加以變化,此模式說明資訊尋求行為是使用者 察覺到需求後,為滿足其需求,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資訊來源或服務尋求相關資 訊,如果成功取得資訊,使用者對該資訊的使用,可能全部或部分地滿足其需求, 如果不能滿足需求,則要重新進行搜尋過程。此模式還提到部分的資訊尋求行為 可能涉及和其他人的資訊交換、將有用的資訊傳遞給其他人、使用者自己使用資 訊等﹙Wilson,1999﹚。 25.

(36) ﹙二﹚Ellis 資訊行為模式 Ellis﹙1989﹚在「A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Design」一 文中,歸納出資訊行為模式由八個特徵﹙Feature﹚組成: 1.開始﹙Starting﹚:使用者開始尋求資訊所使用的方法,也是資訊尋求行為的起 點,例如:詢問其他使用者。 2.串連﹙Chaining﹚:從已知資料的附註和引文,進一步連結到其他資料,或者藉 引文索引從已知的資料進行連結,將相關的資訊串連起來,例如:從文獻中的附 註或引文或使用目錄來查找相關的資訊。 3.瀏覽﹙Browsing﹚:半導向式、半結構化地搜尋資訊,意即使用者的搜尋以較 無方向性及無系統性地的方式進行。 4.監控﹙Monitoring﹚ :藉由對特定資訊的監控,以保持對該領域發展情況的了解, 保持資訊的新穎度,隨時注意是否有最新的資訊。 5.區分﹙Differentiating﹚:以已知的資訊來源差異為基礎,作為過濾所獲取資訊 的準則,辨別資訊本質與品質,過濾區分出相關與不相關的資訊,進而篩選出具 有相關性的資訊。 6.擷取﹙Extracting﹚:從資訊來源中辨別選擇出相關的資訊。 7.查核﹙Verifying﹚:檢驗資訊的正確性。 8.結束﹙Ending﹚:結束檢索。 Ellis 指出在個人資訊行為模式中,這些特徵間的相互關係或交互作用取決 於使用者在特定時間點進行資訊尋求行為時的特殊情況。其中,「瀏覽」、「串 連」及「監控」是資訊搜尋的過程,而「區分」、「擷取」及「查核」是一種資 訊過濾的程序,其中「區分」是從資訊來源中過濾出相關的資訊,「擷取」必須 在特定的搜尋行為之後,其被視為對資訊來源進行的一項活動,從資訊來源中選 26.

(37) 擇相關的資訊。此模式中資訊尋求行為中的行為並非一個特定的順序,它可能在 不同時間點會以不同順序出現﹙Wilson,1999﹚。 ﹙三﹚Savolainen 日常生活資訊搜尋模式 Savolainen﹙1995﹚提出日常生活資訊搜尋模式﹙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ELIS﹚,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下,獲取資訊﹙包括情感與認知﹚用以引導 的每日生活,解決非直接和工作表現有關的問題。此搜尋模式以生活方式與生活 支配為其架構,生活方式指「事情的次序」,而次序的安排是根據個人在日常生 活中的喜好程度,包括工作與休閒時間的支配、消費模式、嗜好。生活支配指「維 持事物的次序」,當日常生活原來的次序受到干擾時,為解決問題所採取的資訊 行為。 綜合上述資訊行為理論與模式,可以了解到資訊行為開始於使用者察覺到資 訊需求,進而開始採取行動以滿足其資訊需求,過程中可能遭遇阻礙或情感、認 知、行動上的變化,最終獲取所需資訊滿足資訊需求,此一連串的過程即為資訊 行為。. 三、運動相關的資訊行為研究 運動相關資訊行為的研究中,梁伊傑﹙2000﹚以台北市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其休閒運動相關資訊來源包括「獲知休閒運動相關資訊來源」、「購買休閒運動 周邊商品消息來源」、「選擇休閒運動參考對象」,皆以「朋友同學」為最高, 顯示同儕對大學生有其影響力,而在不同性別方面則皆達顯著差異。賴清材﹙2000﹚ 以軍事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學生認為有資訊管道的需求,可藉由資訊管道 傳遞並獲取休閒運動資訊,其資訊管道包括報章雜誌、活動宣傳單、電子傳媒、 教練或老師或朋友、廣告看板等。. 27.

(38) 吳立夫﹙2006﹚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媒體使用及運動資訊獲取進行探 究,發現其媒體的使用以電視、網路為主,且男生在媒體使用時間及數量皆高於 女生,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常接觸體育運動訊息。邱偉盛﹙2011﹚對大學院校學生 在運動用品消費決策時的研究中,發現其資訊搜尋方面主要是以「內部自我搜尋」 行為為主要的方式,即為以自己過往的經驗和認知做為資訊參者依據。陳怡君 ﹙2013﹚以大專運動績優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其購買運動傷害護具時,主要 的資訊來源為「參考專家意見,例如醫生、復健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其次為「詢 問朋友意見」以及「關於此服務或產品先前的涉入經驗」。 謝立文﹙2013﹚對青少年購買運動鞋前的資訊搜尋來源的研究,來源可分為 內部資訊來源、外部個人來源、外部市場來源與外部中立來源,青少年在購買運 動鞋時以內部資訊搜尋來源為主,其次為外部個人來源。性別在購買前資訊搜尋 來源上無顯著差異,而運動參與程度上有顯著影響,高運動參與程度者較中、低 運動參與程度者花更多精力於個人資訊來源方面。黃泰盛、林澤民、陳優華﹙2016﹚ 對大學生運動習慣與運動資訊來源的研究中,以卡方檢定,發現男、女受訪者在 「有無運動資訊來源」、「運動資訊來源」方面有顯著差異性,顯示兩性在運動 資訊來源方面具性別差異。網路為運動資訊最主要的來源,其中電視媒體對女性 而言亦是一個重要的運動資訊來源。 Robinson﹙2014﹚在為期 12 週的馬拉松訓練期間,觀察 6 名跑者並分別記 錄團隊和個人如何練習、任務、態度和活動,發現其資訊的使用有:1.使用心率 監測和全球定位設備記錄跑步數據;2.制定訓練計畫,可能由團隊提供或個人自 訂;3.透過跑步雜誌、網路和參加研討會來增加對運動營養資訊的了解;4.當比 賽接近或發生運動傷害時向專業人員諮詢。Gerbing﹙2015﹚的研究中指出運動員 在處理運動醫療知識與資訊時,可分為四種類型:開放型、保守型、自主型及功 28.

(39) 能型運動員,運動員會尋求實用的知識並在運動中進行驗證。運動員認為與其他 運動員間交流醫療資訊是非常重要,對其他運動員的健康知識亦感到興趣,並希 望他們能分享正面及負面的醫療經驗。專業人士如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是最常用和 最可信的運動醫療資訊來源,另外,運動環境中的成員亦被認為是重要及可靠的 運動醫療資訊來源。Pope﹙2015﹚以線上問卷進行業餘運動員資訊來源、任務及 態度的調查,發現運動員可作為資訊的消費者、生產者和記錄者,使用各種資訊 來源和系統來尋求和分享和體育活動有關的資訊,主要通過非正式管道來獲得免 費的資訊,利用網路和參考群體﹙Referecnce Rroup﹚來獲取大部分的資訊。 綜合上述文獻,在以學生或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運動資訊行為研究中,資訊 的來源以朋友同學、電視、網路為主,且兩性的資訊來源存在性別差異。而以運 動員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運動員會尋求相關的資訊,從網路、參者群體、醫師 及物理治療師等專家或運動環境中的成員等資訊來源來獲取資訊,並在運動中進 行驗證,最後對資訊進行使用行為,例如:制訂訓練計畫等。. 29.

(40) 第三節. 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 一、深度休閒的意涵 休閒一詞,帶給人的感覺是放鬆的、沒有壓力的且愉悅的,其源自於拉丁文 「Licere」,意指成為自由的﹙to be free﹚,而休閒活動意指為一種具自由性質的 活動,是一種在空閒時間中進行的非迫使性活動﹙Stebbins,2001﹚。 Stebbins 於 1982 年首度提出深度休閒的概念,將休閒活動分成兩類分別為 隨興休閒﹙casual leisure﹚和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隨興休閒是一種立即有 益的、不需特殊訓練即可享受的短暫愉悅活動,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一種相對容易 養成的休閒型態,常見的隨興休閒類型有遊戲、放鬆、被動性娛樂﹙如:閱讀、 看電視﹚、主動性娛樂、社交談話、知覺刺激等。相反地,深度休閒是人們從事 活動時,需投入持續性的系統化活動,並專注於特殊技能、知識和經驗的獲取與 展現,其中「深度」所代表的是一種專注與奉獻的態度,它是具有樂趣的而非壓 力﹙林珊如,2005﹚。. 二、深度休閒的特質與類型 Stebbins﹙1998﹚將深度休閒的特徵歸納為六類,如下: ﹙一﹚堅忍的毅力﹙perseverance﹚ 在從事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參與者可能遭遇各種內在或外在的困難、阻礙或 挫折,例如羞怯、焦慮、突發事件或環境因素等,參與者在面臨困境或挑戰時, 能以堅忍的毅力克服困難、解決難題,不輕言放棄,最後能持續性地的參與休閒 活動。 ﹙二﹚付出努力﹙effort﹚ 深度休閒參與者在休閒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投入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休閒 活動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專業知識和經驗,更進一步致力於精進個人的專業能力。 30.

(41) 參與者在過程中持續努力培養個人的特質、口才、特技、演技或運動技能﹙顏伽 如,2003﹚。 ﹙三﹚畢生志業般的努力﹙career﹚ 深度休閒的發展歷經初始期、發展期、建立期、持續期到衰退期等階段,過 程中可能遭遇各種偶發或特殊事情,經歷成功或失敗,但參與者並不因此而退縮, 反而持續投入更多努力,更因此從中發現確立自身的目標,因此深度休閒可以成 為畢生的職志﹙林珊如,2005﹚,對深閒參與者來說,參與休閒像是在追求畢生 的志業﹙蕭佳賓,2011﹚。例:慢跑嗜好者,可能為了參加路跑賽事,訂定自我 訓練計畫並持續地進行練習,希望從中感受到進步的喜悅﹙Stebbins,1982﹚。 從嗜好演變為志業般深度休閒的過程中所涉及的資訊演化現象是非常重要的,因 此休閒中的資訊現象亦是資訊研究者可以關注的之處﹙林珊如,2005﹚。 ﹙四﹚持續性利益﹙durable benefits﹚ 參與休閒活動可獲得持續性的利益、個人和社會性的報酬。Stebbins﹙1992﹚ 在對業餘愛好者的研究中發現深度休閒參與者有八種持續性的利益,如自我實現、 自我充實、恢復與修養身心、成就感、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表達、社會互動與歸 屬感、持久的生理效益。這些持續性的利益除了是深度休閒的特色,亦是維持參 與者持續地參與深度休閒的動機。 ﹙五﹚強烈的認同感﹙identity﹚ 深度休閒參與者對所從事的休閒活動有強烈的認同感,樂於與他人分享關於 休閒活動的概念或想法。 ﹙六﹚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unique character or spirit﹚ 深度休閒參與者在持續投入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分享態度、價值觀、信仰、 目標或規範等,進而發展出具團體獨特特質或精神的次文化,這樣的次文化可在 31.

(42) 參與者身上或休閒活動中展現出來。從深度休閒的六大特徵可以了解深度休閒參 與者在從事休閒活動時,努力於先備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秉持著堅忍的毅力克服 可能的困境,在將休閒活動當成志業般經營的努力下,從中獲取持續性的利益, 對活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進而發展出獨特的特質或精神。 根據 Stebbins﹙2001﹚的著作,深度休閒的類型可分為三類: ﹙一﹚業餘者﹙amateur﹚ 業餘者並不以參與休閒活動做為謀生工具,但以認真的態度參與休閒活動, 並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在乎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以追求專業水準為目標, 其所投入的程度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二﹚志願服務者﹙volunteer﹚ 志願服務者是出自於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所從事個人幫助他人的志願性服務 活動。其主要的兩種動機有二,一為助人﹙利他行為﹚,一為自助﹙自我興趣﹚, 其中利他動機是志願服務者的特色。 ﹙三﹚嗜好者﹙hobbies﹚ 嗜好是基於個人喜好與興趣而發展的休閒活動,在自我興趣為主的內在動機 下,嗜好者持續並有系統性的參與休閒活動,從中獲取知識、技能和持續性利益。 與業餘者相比,嗜好者常常認為無必要性或義務性去從事活動,因此嗜好者無法 表現出像業餘者那般的專業化。嗜好者又分為五類﹙Stebbins,2006﹚: 1.收藏家﹙collectors﹚,如:郵票收藏家。 2.製造者和工藝家﹙maker and tinkers﹚,如:裁縫師、編織者等。 3.活動參與者﹙activity participants﹚:有挑戰性但無競爭性,如:健身、衝浪、 賞鳥等。. 32.

(43) 4.運動或遊戲家﹙players of sports and gamers﹚:較具有競爭性質,如:西洋棋、 排球、馬拉松等。 5.自由藝術家愛好者﹙liberal arts enthusiasts﹚,如:語文、歷史、文化等。. 三、深度休閒的資訊行為相關研究 休閒活動中的資訊現象有其獨特性﹙林珊如,2005﹚,因此休閒活動的資訊 現象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近年來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的研究中,Hartel﹙2003﹚以深度休閒的嗜好領 域為主題,研究烹飪嗜好者的資訊行為,從其收藏的烹飪書籍、食譜中分析其資 訊類型與來源。Hartel 在之後 2006 年的研究中,將烹飪活動當作一個「片段事 件」,一個片段事件中包含九項步驟:探索、計畫和工具、預備動作、集合各項 材料、烹調、上桌、品嚐和評價,九項步驟中皆會有資訊的利用,例如:食譜、 烹飪書、菜單等,研究指出:使用烹飪文件為其主要資訊活動、美食烹飪者是活 躍的資訊生產者與管理者、食譜是主要的資訊資源。 Chang﹙2009﹚以日常生活資訊搜尋﹙ELIS﹚的角度探討具深度休閒特質的 背包客在尋找旅遊相關資訊時的資訊行為,指出背包客的資訊尋求過程可分為三 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依據任務的類型,背包客為了不同的目的而選擇使用多元 的資訊來源,資訊來源的重要性取決於資訊來源的特點和所處的資訊尋求階段, 研究最後指出休閒資訊行為和休閒活動方面的研究,對於資訊公開和資訊科學都 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因此建議應關注休閒方面的研究,特別是深度休閒的觀念 和結構化資訊的獲取與共享活動。Fulton﹙2009﹚以 24 個來自不同國家的業餘族 譜愛好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業餘族譜愛好者的資訊行為研究,發現資訊共享是業 餘族譜愛好者的重要特徵,互惠的資訊行為加強了族譜愛好者之間的社會關係, 多個資訊共享的事件鞏固了個人在資訊網絡中的地位。Case﹙2010﹚對錢幣收藏 33.

(44) 者的資訊行為研究中,建立了錢幣收藏者的資訊搜集與決策模型,錢幣收藏者在 面對不確定性時可能採取的不同途徑和策略,並發現網際網路有助於文獻參考資 料以及人際資訊資源的獲取,而現有收藏嗜好者的實體社群可能伴隨著虛擬社群 的形成。 林珊如與劉應琳﹙2001﹚探討在 BBS 虛擬社群中的休閒閱讀愛好者的找書 策略與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休閒閱讀愛好者重要的找書策略為透過虛擬社群 成員的互動與分享。王明怡﹙2010﹚的研究從深度休閒的觀點出發,以網路民族 誌及個案研究方法,了解部落客休閒資訊的獲得與表達,發現嗜好者兼部落客及 其所形成的社會世界﹙部落客社群﹚在資訊獲取與表達的行為及其互相的影響與 關係。其資訊獲取與表達行為的主要特色在於:1.任務與活動非常複雜,而且包 含大量消費﹙採購﹚行為。2.特別重視個人喜好與需求,還有實務與圖像的資訊。 3.資訊管道很多元,而且特別重視人際管道、廠商、網路資源、外文雜誌、及實 體空間。4.部落格不但是記錄個人檔案的工具,也是資訊獲取與表達的重要平台。 5.資訊表達與資訊獲取都是重要的資訊活動,而且資訊表達和資訊獲取兩者之間 經常互為動機和結果。6.隨著人們對嗜好的投入程度的改變,有時可能會在專案 休閒者、深度休閒者和業餘者這三種角色間互相轉換。7.部落客雖習於資訊表達, 但有時也有資訊隱匿的現象。 蔡尚勳﹙2007﹚的研究探討業餘街舞者在深度休閒中的資訊活動,瞭解資訊 行為相關概念在深度休閒中的角色,研究歸納出業餘街舞者面臨至少四種街舞活 動情境,在不同情境下,業餘街舞者在街舞休閒中的資訊與活動本質相隨,分別 為獲取、得知、展現、分享以及傳遞五種類型。游健祥﹙2008﹚從深度休閒觀點 探討寵物飼主在貓咪飼養過程中的資訊現象,以深度訪談及飼養日誌方式進行資 訊蒐集,發現寵物飼主在飼養過程中的產生心智思維與身體實踐兩種資訊活動, 34.

(45) 使用電子資源、印刷品資源、視聽資源、人際資源等資訊資源。飼主對寵物飼養 領域知識的需求、寵物飼養領域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飼養的經驗,會影響寵物飼 主在貓咪飼養過程的資訊現象。.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與通訊系. 107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簡稱

有關資料可參閱教城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