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對漢族的少數民族教育:小學教科書之詮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對漢族的少數民族教育:小學教科書之詮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共對漢族的少數民族教育:小學教科書之詮釋 分析. 政 治 大 China Communist 立 Party's Educ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to Han. ‧ 國. 學. Ethnic:The Hermeneutical Analysis of Elementary School. ‧. Textbook.. er. io. sit. y. Nat. n. a. v. l C 指導教授:楊開煌 博士 ni. hengchi U. 研究生:李勁 撰.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1.

(2) 謝 辭 在指南路上的時間匆匆,很快地就到了人生中撰寫論文謝辭的階段,我不敢 說這篇論文能夠對學術有什麼貢獻,但卻是我在求學階段,思想如同蟒蛇脫皮一 般不斷交替更新(儘管依舊千頭萬緒、藏汙納垢)的結果,這樣的結果表現在論文 上,就是這樣了。接著我才明白,在不斷查找資料、醞釀、發想的這段過程中, 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事物都是成就這篇論文的功臣,曾經我以為我的論文會像席慕 蓉的《冰荷》「困於冰,困於雪,困於北地的永夜」一般永遠都生不出來,現在 也才明白,待時間到了,長期以來關注的議題就會透過大腦與在鍵盤上敲敲打. 政 治 大. 打、在筆記本抄抄寫寫和酒杯上反覆舉放的雙手來完成。. 立. ‧ 國. 學. 在寫作的路上,我遇到了許多人,給了我不同的發想與堅持下去的動力。幸 福農會產銷班的各位,感謝你們陪我排解生活上的大小事,我知道我從來不是個. ‧. 多好搞的人,謝謝你們的包容。怡均,謝謝妳為我論文最後衝刺階段加油打氣,. sit. y. Nat. 以及讓我感動不已的舉動,妳讓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林真心的存在。感謝永澤在. al. er. io. 健康的談話時總是提供我許多關於政治與歷史的觀點。開戰喇的各位,提供我許. v. n. 多抒發壓力的管道。東亞所的同學以及師長們在寫作的路上也總是提供我許多寶. Ch. engchi. i n U. 貴的意見與幫助。也感謝楊開煌老師對我的耐心指導,數十次的會議對我的論文 受益良多。最後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對我長期以來的照顧,沒有你們就沒有這篇 論文!. 我始終認為,有人道關懷的題目才能讓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產生溫度與感 性,儘管這兩個都不是一篇傑作所必備,但我認為閱讀時產生的溫度足以激起人 們內心中的能量,一種關懷人類的能量。. 這本論文獻所有我愛的人,以及所有願意翻開下一頁的讀者。 2.

(3) 摘要 75 事件彰顯了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的強烈敵意,超越了以往衝突中的人民 與政府對抗,升級成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的對抗,成為了兩個族群之間的嚴重對 立。75 事件也突顯了中共治理新疆政策與少數民族政策中的重大問題,漢族與 維吾爾族都對中共的民族政策有相當大的不滿。本文將從教育出發,觀察中共是 如何教育漢族學生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方式是對現行的小學語文教科書進行詮 釋分析,從文本中觀察中共官方在描述少數民族的文化、景色以及歷史時的心態。. 政 治 大. 而這樣的心態可能會透過教科書傳遞給下一代,影響下一代對少數民族的看法。.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文本分析、民族團結、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小學教科書 3.

(4) Abstract The 75 crisis highlights serious hostility between Han ethnic and minority in China, more than just a confrontation, but a crisis between two ethnic. 75 crisis also highlights a huge problem of CCP’s Xinjiang Policy and minority ethnic policy, both Han ethnic and Uyghur shows dissatisfied to CCP’s Ethnic policy. This research will observe how CCP teach Han ethnic knowledges about minority under the way hermeneutic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Chinses subject textbooks. Observation. 政 治 大.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 in describing the culture, landscape and history of. 立. minority mentality from the text. And this attitude may be passed to the next. ‧ 國. 學. generation through textbooks, it affects the next generation views about minority..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Text analysis、Ethnical Unity、Ethnic Policy、Minority、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 4.

(5)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8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8 壹、75 事件的始末 ........................................................ 8 貳、75 事件的發生原因 ................................................ 9 參、教育的缺失是產生民族間問題的重要因素 ....... 12 治. 政. 大. 立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 18. ‧ 國. 學. 壹、研究架構 ............................................................... 18. ‧. 貳、研究方法 ............................................................... 19. Nat. io. sit. y. 參、章節安排 ............................................................... 21. er. 肆、研究預期 ............................................................... 23. al. n. v i n Ch 第三節:分析文本選擇之考量 25 i U e n g c h......................................... 第二章:理論探討 ................................................................... 28 第一節:政治社會化的類型 ............................................. 28 壹、社會化與政治社會化 ........................................... 28 貳、政治社會化的理論 ............................................... 30 第二節:中共政治社會化相關研究 ................................. 38. 5.

(6) 第三章:民族政策、民族團結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 ........... 42 第一節:中共民族政策之思想與演進-馬列主義中國化 44 第二節:江澤民以來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 54 壹、江澤民時代 ........................................................... 54 貳、胡錦濤時代 ........................................................... 59 參、習近平時代 ........................................................... 61 肆、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 治 ....................................... 62. 政. 大. 立 第三節:民族團結與民族政策之間的關聯 ..................... 65. ‧ 國. 學. 壹、 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內涵與發展 ..................... 65. ‧. 貳、 民族團結與民族政策之間的關係 ..................... 66. Nat. io. sit. y. 參、中共近代少數民族政策概說 ............................... 67. er. 第四章:文本分析之方法 ....................................................... 72. al. n. v i n Ch 第一節:小學語言教科書的概括分析 e n g c h i U ............................. 76 第二節:欲分析文本之分類 ............................................. 82. 第五章:中國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詮釋分析 ................... 85 第一節:關於少數民族文化的課文分析 ......................... 85 第二節:關於少數民族地區景色的課文分析 ................. 89 第三節:關於少數民族與漢族相處情境課文之分析 ..... 92 第四節:關於少數民族相關歷史課文之分析 ................. 94 6.

(7) 第六章:結論............................................................................ 96 參考文獻 .................................................................................... 99 附件 .......................................................................................... 1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8)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壹、75 事件的始末. 政 治 大 2009 年 7 月 5 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爆發了一場維吾爾族、 立. ‧ 國. 學. 漢族與軍警之間的暴力衝突,稱為「75 事件」。75 事件的經過如下:2009 年 6 月 14 日,位於廣東韶關的旭日玩具工廠發生了第一起維族犯人強暴漢族女性的. ‧. 犯罪事件。接下來的數日內在工廠內接連發生了另外兩起強暴案,犯人同樣都是. sit. y. Nat. 維族男性。而這三起強暴安經過官方的查證過後,認為只是漢族女性員工誤闖維. n. al. er. io. 族男性宿舍受到驚嚇而尖叫,並沒有受到強暴。經過韶關警方調查後發現,原來. v. 是一名朱姓的前員工由於離職不再獲聘用,因此在網路上散布謠言進行報復。. Ch. engchi. i n U. 2009 年 6 月 26 號,韶關玩具工廠宿舍內發生嚴重的漢族與維吾爾族工人鬥毆事 件,最後造成 2 名維族人死亡,118 受傷。之後網路上的各個論壇都謠傳著許多 不同版本的謠言,其中維吾爾族網路社群認為是維族少女被漢族工人輪暴,維族 工人前去找漢族工人理論,最後被毆打致死。由於這樣的謠言傳回新疆地區,最 後新疆地區的維吾爾人都受到謠言影響而號召群眾上街示威。2009 年 7 月 5 日, 七五事件爆發,上萬名維族人上街示威,要求政府解釋韶關事件,最後卻演變成 漢族和維族的大規模衝突事件。2009 年 7 月 8 日,烏魯木齊的局勢獲得控制。. 儘管中國大陸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民族衝突,但維吾爾人與漢人之 8.

(9) 間的對立嚴重性卻是中國大陸內部民族衝突中所罕見的。 「75 事件」是上萬人之 間的衝突,不論在參與人數、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數量而言,都遠大於中國大陸 一般規模的族群衝突事件,因此「75 事件」具有其特殊性。除了衝突規模之外, 也彰顯的維族人對漢人的長期仇恨。1在七五事件後,維族人也在中國大陸各地 發動數起恐怖攻擊事件,這些恐怖事件是在其他的族群衝突中所未曾見到的,在 這些駭人聽聞的恐怖攻擊事件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和問題等待政府解決。2. 貳、75 事件的發生原因. 立. 政 治 大. 烏魯木齊 75 事件中,官方始終都認為事件的爆發主因是受到三股勢力的影. ‧ 國. 學. 響。中國政府稱這是一起宗教極端份子、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有合謀、有組織的. ‧. 暴動,並且將該事件定調為「典型的境外指揮、境內行動,有預謀,有組織的打. y. Nat. 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將世界維吾爾大會歸咎為該事件的指使者,並且聲稱有. 幾天內抵達烏魯木齊,並且製造事端使騷亂擴大。.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一部分的暴徒是來自疆南的喀什、和田地區,是受到特定團體的協助才能在短短. i n U. v. 「75 事件」的發生,是漢族和維族之間的民族問題長期累積之下的引爆, 這些民族問題的成因相當複雜,難以用三言兩語就交代完畢,本文試分析之:. 1. 民族矛盾及不信任:漢族和維族在各方面都有所差異,兩者在外貌、語言、 文字、宗教、生活習慣上都不同,這些差異使得雙方在交流上產生的很大的隔閡、 誤會及偏見,最後導致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此外中國固有的華夷之辨也加深了漢. 1. 楊開煌,「從 7.5 事件反思民族政策」,海峽評論,第 225 期(2009 年 9 月),頁 48。 侍建宇、傅仁坤, 「烏魯木齊七五事件與當代中國治理-新疆成效分析」 ,遠景基金會,第 11 卷 第 4 期(2010 年 10 月),頁 168。 9. 2.

(10) 維之間的矛盾及不信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雖然在中共的民族理論 中不著痕跡,但是在中共的民族政策面上就有相當的表現,例如中共推行的「對 口支援」就是透過沿海經濟發達的省份,以實際上援助的方式去援助少數民族自 治區,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口支援基本上就是透過援助的方式,以漢人居多、 經濟發達的省分援助經濟較差的少數自治區,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給予行為。. 此外,漢人做主、少數民族當家的情況在中國大陸的民族地區中一再出現, 自治區的黨委書記都是由漢人擔任,而區主席、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大都由少數. 政 治 大 主,少數民族當家」。如此的人事任命背後的原因就是以中共為領導主體的政策 立. 民族擔任。在以黨領政的政治傳統制度下,這樣的職位安排,就成為了「漢人做. 對少數民族不信任,認為少數民族幹部無法像漢人一樣效忠黨和國家,充分體現. ‧ 國. 學. 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 ‧. y. Nat. 2. 中共的宗教觀:中共的宗教觀承襲自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也就是無神論,. er. io. sit. 為了方便統治,中共在宗教管制方面不鼓勵也不打壓,而這樣的宗教觀自然也就 影響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維吾爾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宗教民族」,. al. n. v i n 也就是幾乎所有的維吾爾族人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生活與可蘭經息息相關,當中 Ch engchi U. 共要治理這一類的宗教民族時,所採取的民族政策涵蓋了中共的宗教觀在內也是 可想而知的,並不會特別為了治理方便而擅自更動中共歷史所遺留下來的思想觀 念。因此,在處裡關於宗教的民族事務時,中共自然會有所疏漏,冒犯了維吾爾 族人的信仰與傳統,因此漢維之間才會矛盾逐漸加深。. 3 漢族官員處裡少數民族事務的警覺性不足:在韶關事件中,政府將事件定調為 普通的社會治安事件,但卻忽略了衝突的兩造分別是漢族與維吾爾族,而漢維關 係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緊張感,因此處裡和維衝突時應該要更加審慎注意。但處裡. 10.

(11) 的官員卻對民族之間的問題隻字不提,將整起事件定調為單純的社會治安事件, 並未在第一時間安撫維吾爾人,忽略了整起事件的敏感性及危險性,最後引發漢 維雙方的不滿。. 4.漢民族長期的「華夷之分」的文化優越感,使漢族難以產生民族平等的心胸: 中國的歷史上,時常可以在各種文獻中看到華夷之分的概念,這樣的概念也深植 於漢人的心中。華夷之分是一種漢民族文化優越的表現,因為漢民族自詡有著五 千年的歷史文化化傳承,當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時,其中的差. 政 治 大 是落後的、未開化的,需要受到漢人的教化以提升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經濟生 立 異就成為了漢民族文化優越感的來源。漢民族認為大多數少數民族的文化與信仰. 活水平。這樣的概念套用在今日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的關係上也可以適用,尤其. ‧ 國. 學. 是在中共對新疆的治理上,深化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與誤解。. ‧. y. Nat. 少數民族統治在許多國家中都是相當難以處理的問題,由於一個國家之內的. er. io. sit. 統治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文字,因此國家在 統治上本來就有相當的難度,若加上了外國的,政治的、感情的等等因素,則少. al. n. v i n 數民族問題則會變得更加複雜。中國大陸不但幅員遼闊,更有 55 個少數民族, Ch engchi U. 中共建政初期在少數民族的統治問題上,採取民族識別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方法和 制度,依少數民族大群居,小聚居,分別建立 5 個民族自治區、30 個自治洲、 120 個自治縣(旗)、1173 個自治鄉。. 中共的少數民族統治制度、少數民族政策以及少數民族工作方法有成功的借 鑑也有失敗的教訓,其中以維吾爾族為主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反以藏族為主的西 藏自治區,應該是比較失敗的例證。本文集中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討論的重 點。因為漢族和維吾爾族的差距,太過明顯,坦白說中共如果能讓新疆維吾爾自. 11.

(12) 治區平靜,融冾而沒有分裂的對抗,則中共的少數民族統治可以說就是成功的範 例。然而在 75 事件中,不僅衝突的規模超越了以往的人數,衝突的雙方已經超 越了人民與政府,而是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的嚴重衝突,這也突顯了 75 事件與 其他衝突事件之間的不同,一般的衝突都是維吾爾族對漢族的不滿情緒的表現, 但 75 事件卻是漢族也強烈的表達對維吾爾族的不滿。事實上,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並不平靜,維吾爾族與漢族之間有很大的歧見,這也代表著漢族與維吾爾族雙 方都對民族團結政策有很大的不滿。. 政 治 參、教育的缺失是產生民族間問題的重要因素. 大. 立. ‧ 國. 學. 中共在新疆的統治政策大抵是遵循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政策方針,並隨著. ‧. 不同地區實施不同的政策。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政策相當重視國家必須正視民族. sit. y. Nat. 之間的差異性,並且要尊重這樣的差異性。也因此,中共建政以來,先後在中國. al. er. io. 大陸對少數民族進行了識別考察,辨別民族成分與民族名稱,直到 1979 年發現. v. n. 基諾族,確定全中國大陸共有 55 個少數民族。中共根據少數民族人口的多寡與. Ch. engchi. i n U. 聚集情況設立了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行政單位,範圍大小不一,行政級別也不 一,有省級別的自治區,縣、鄉分別實施差別的民族政策。. 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當於省級別,主要的居民是漢人和維吾爾人,另外有 其他居民像是烏茲別克、哈薩克人,中共在新疆所採行的政策也就是依照新疆當 地的特殊風俗民情而有調整。中共在新疆的統治政策可以分為各種層面,這些政 策都對漢維關係有深厚的影響,當前學界有許多文章在探討政策面對於漢維關係 的影響,其中大多數都聚焦在經濟政策或是福利政策上,教育政策對漢維關係的 影響則佔少部分。既然民族團結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導致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 12.

(13) 的歧見與誤解沒有得到減緩,反而更加深,因此本文希望能夠從民族教育中著手 研究民族團結政策的缺失。民族之間的問題根源在於教育的缺失,我們不能忽略 中共在民族教育政策上對民族關係造成的影響。其中民族教育政策也在民族政策 的大架構之下進行著,民族教育政策也理所當然地跟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政 策方針走。. 自國家的典範而言,國家處理民族議題時會涉及到理論、制度、政策與執行 四個層面:3理論是指對民族的看法、民族與國家的關係、民族之間的關係,統治. 政 治 大 制度完成後,接下來面對的是如何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實際面,也就是政策。政 立. 者會根據理論來選擇制度、政策。制度就是統治者所建立的法規、部門、資源等。. 策又分長期或短期政策,其特徵在於必須要與時俱進,才可以有效的解決實際問. ‧ 國. 學. 題。沒有執行面,光只有理論、制度和政策是不夠的,當統治者將計畫都訂定好. ‧. 後,就是執行面的問題,執行需要倚靠有才幹以及專業、智慧的人進行,如果沒. er. io. sit. y. Nat. 有好的執行面,那先前的計畫不論多詳細都沒用。. 中共的民族政策強調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關於中共對於民族團結的解釋可. n. al. 以從官方的文獻中得知:. Ch. engchi. i n U. v.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 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 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 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 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 3. 楊開煌,「論中共之民族統治 以南疆事件為例」 ,海峽評論,第 250 期(2011 年 10 月),頁 54。 13.

(14) 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 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 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 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 團結、互助關係。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4」. 政 治 大. 從上文可以得知,中國大陸政府將民族團結視為民族問題的解藥,甚至寫入. 立. 憲法之中,因此在中國的民族政策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以民族團結為首要考. ‧ 國. 學. 量,從文中也可得知,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是兩個離不開的概念,因為民族團結 就是民族平等的結果,沒有民族平等就沒有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就是達到民族團. ‧. 結的手段,兩者之間為手段和目的的關係。5為了達到民族平等,中共在各方面. Nat. sit. y. 都推行了許多政策,這些政策都是以馬列主義為出發點,在馬列主義的論述之下. n. al. er. io. 於各方面推行民族平等。其中,在教育的領域中,也力求民族平等,包括少數民 族學生入學標準降低、雙語教學的推展等等。.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上述教為制度面的民族平等政策外,中共也特別重視學校內的民族教育 政策。所謂民族教育政策,就是針對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政策,由於 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資源和漢人皆不同,因此藉由民族教育政策的實 施來提升教育規模、辦學條件和教師隊伍、民族團結教育、雙語教育等項目。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的民族政策」,2005 年 11 月 16 日。< http://www.seac.gov.cn/gjmw/zwgk/2005-11-16/1176256475166068.htm >,最後檢索日期:2016 年 6 月 30 日。 5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的基本觀點和原則」,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 年 7 月 22 日。 <http://cpc.people.com.cn/GB/162983/9701529.html>,最後檢索日期:2016 年 6 月 29 日。 14 4.

(15) 的是提高教學的質量,並且培育出高階少數民族人才,藉此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 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當前的民族教育發展水平和全國的教育水平落差 仍大,因此中共目前正在加速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以期能夠盡 早達到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教育政策可以影響學童對於少數民族的觀感和看法,政府也可以透 過教育政策教導學生可以促進民族團結的概念。當前漢維之間的仇恨逐漸加深,. 政 治 大 及偏見正是讓族群衝突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育政策所發揮的功能除了讓維 立 代表民族團結教育政策的成果不彰,造成民族間有許多的誤解及偏見,這些誤解. 吾爾學生在成年後能夠順利在社會上找到工作,安身立命,融入主流社會外,還. ‧ 國. 學. 必須讓學童對於民族之間的關係有正確的認識,促進民族平等。一旦教育政策失. er. io. sit. y. Nat. 民族的誤解和偏見,使得民族平等的目標達成堪憂。. ‧. 靈,那麼在學童所面對的不只是將來就業上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心理上對於其他. 現今中共的民族教育教導學生關於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概念,大多都是透. al. n. v i n Ch 過灌輸式的方式來達成,例如在課本中闡述民族團結對於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 engchi U. 性、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之間的關係、民族團結教材的編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 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以及所造成的結果未必就會讓學生接受民族平等的論述,反而 會使學生懷疑政府對待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所抱持的立場,例如在高考 中,少數民族學生可以以較低的門檻進入大學,或是學校優先綠取少數民族學 生,這些政策都讓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產生隔閡。想要達到真正的民族 平等和團結,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也就是說,漢族必須要發自內心的去認 同少數民族文化,讚美、欣賞和學習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點,心中不能存在大漢 族主義的思維,而是必須有包容多元文化的能力。要合作,而非施捨,要尊重, 15.

(16) 而非忍耐。如此才是真正的尊重,而尊重其他文化就是避免民族衝突、促進民族 平等的重要因素。. 正確的民族觀念應該是教導學生懂得相互欣賞彼此的文化特色,而且這種觀 念必須從小學教育著手。根據政治社會化文獻指出,原因在於初級教育正是學生 進行政治社會化的黃金時間,也就是學生最能夠吸收並內化教科書的內容,可見 此時的教科書內容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判斷民族教育的內容,除 了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上進行檢討之外,還必須要檢討教科書的內容。. 政 治 大 中共在民族教育方面,中共努力將民族團結的概念散布到全國小學學生,同 立. 時加快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根據 2008 年通過之《學校民族團結教育. ‧ 國. 學. 指導綱要(試行)》之要求,中共將在全國各校設立一連串課程以及教科書,規劃. ‧. 民族團結教育的教程,加強學生民族團結的意識,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 y. Nat. 而中共推行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的認識和行為都能夠和黨以及國家. er. io. sit. 一致,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同以及全國 56 個民族間的交流。6對此,中共設立了 一套從國小三、四年級開始直到高中結束的民族團結教材,試圖透過專門的民族. al. n. v i n 團結教育課程,在學習和生活中實踐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 Ch engchi U. 基於民族教育政策是中共達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政策選項,本文將從教育著 手,研究中共是如何教導自己的漢族學生去認識少數民族。詳細的研究方式是透 過梳理中共過去的民族政策、民族教育政策,以及分析現行的小學教科書。透過 上述方式,找出民族團結教育政策中的問題。研究教科書是本文的重點,透過教 科書的分析,以由下往上的角度看待中共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團結政策的思維,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民委辦公廳關於發印《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的通知」 ,2008 年 11 月 26 日,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643/200902/44510.html>,最後檢 索日期:2016 年 6 月 10 日。 16 6.

(17) 出中共對待少數民族的真實想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n U. v.

(18)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壹、研究架構.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中共是如何教育自己的漢族學生關於少數民族的相 關知識,以及中共在教育的過程中給予漢族學生的觀點、思想。理由在於漢族學. 政 治 大 探究對學童的民族觀感產生影響的要素,本研究的研究途徑採取政治社會化的研 立 生接受了中共施加在其上的教育時,即會採用這些特定的觀點和思想。為了能夠. 究途徑,其原因在於,研究政治社會化的學者們大都認為,一般人在政治社會化. ‧ 國. 學. 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外在環境,將會影響成長後的政治觀感。7此外,本人亦認為,. ‧. 政治社會化所影響到的政治觀感,包括了一般人對於其他民族的觀感。也就是說. y. Nat.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外在環境會影響學生對於其他民族的看法,最後決定學生. 整個世代對於其他民族的共同看法。.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未來對於其他民族的觀感,這些觀感不只是個人的觀感,更是屬於群體的,是一. i n U. v. 雖然外在環境不僅止於學校內,家庭、社會、媒體、同儕對於學童的影響都 很大,但是站在民族團結教育的立場而言,學校教科書是中共民族教育政策讓學 生所能接觸到最實際的物體,比起其他的教育政策而言,教科書的內容更為直接 的傳達了中共所要傳達的訊息。教科書同時也是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伴隨左右的書 籍,因為學生必須要經常閱讀教科書,以應付學校的考試。此外,教科書又是將 中共所欲提倡的價值觀灌輸在學生心中的直接載體,不論中共的民族政策所依據 的理論有多深奧,都必須透過教科書御繁為簡,使學生易於理解,因此教科書相. 7. 關於政治社會化理論的介紹,集中在本論文的第二章。 18.

(19) 當適合作為本文欲探討問題之研究標的。. 貳、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採取詮釋學研究方法。目的在於研究出當前中共小學教 科書中所隱含的民族議題,並且探究這些民族議題所隱含的意義為何,觀察在文 本中中共對待民族問題所抱持的態度,例如是否有大漢族主義的成分在內。欲探. 政 治 大 以統計某特定辭彙或是語氣,進而歸納出某文本所欲傳達給讀者的訊息,但某些 立 究某文本所隱含的意義,就必須要使用詮釋學作為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固然可. 隱含的部分仍然容易受到忽略,這些隱含的部分或許正是作者所欲傳達給讀者的. ‧ 國. 學. 真正意涵,而文本表面的內容對於作者而言,可能只是寶藏的藏寶圖,讀者必須. ‧. 解密,才能知道文本真正的內容。而詮釋學研究法正是一種常用的解密方法,透. er. io. sit. y. Nat. 過詮釋學研究法,可以讓我們對於文本所隱含的內容有更清楚的理解。. 本論文將分析中國大陸國小教科書中的「語文」 。選擇語文科目的理由在於,. al. n. v i n 這是中國大陸國小教育中較可能涉及民族觀感的科目,例如教科書上時常會介紹 Ch engchi U 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傳說、歷史故事等,官方可藉由對於歷史以及民俗風情的論. 述及詮釋,對小學生灌輸官方民族政策的核心想。同時,語文也是中國大陸小學 生接觸較多的科目,相較於其他的科目例如自然、社會,語文課程在編制上所佔 的時數較多,學生接觸的時間自然也多。至於其他的科目如數學、自然科學等, 內容都在介紹自然科學,都是距離民族觀感較遠的科目,因此不在本論文的討論 範圍之內。. 本文的詮釋方法著重在對文本編者在編輯時的心態加以分析,理由在於編者. 19.

(20) 的心態反映了中共對於少數民族的心態。實際的做法是觀察文本中對於中華文 化、中華民族以及國土等三個概念之論述方式,理由在於民族團結政策的基礎就 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之概念。8中共官方透過中華文化的論述,將許多 民俗風情與漢文化大異其趣的少數民族文化納入一個較大的中華文化概念之 下,強調中華文化就是包含了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在內的文化,有著多元且豐 富的特色,就此加強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中華民族在中共官方的解 釋中,採用了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架構,其主要的論點根據中 國官方媒體的網站解釋,包括:「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 56 個民族的民族實. 政 治 大 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漢族就是其中的一元,卻起了凝聚其他民族的作用」 、 「高層 立 體,並不是把 56 個民族加再一起的總稱」、「形成多元格局有一個從分散的多元. 可以在不同層次認同的基礎上發展出原有的特點。9」. 學. ‧ 國. 次的認同並不取代也不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的認同可以並行不悖,甚至. ‧. y. Nat.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之間有著相當強烈的連結,在中共的論述當中更是如. er. io. sit. 此。觀察中共官方對於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論述,可以發現中共將兩個概念緊 緊綁在一起,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幾乎就是指同一個群體,也就是說,中國大陸. al. n. v i n 56 個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以及族群,就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中共如此論述 Ch engchi U. 的用意在於將國家內部的各族群緊綁在一起,透過各方面的努力來維持民族之間 的和平,促進穩定的社會。. 然而在中共官方的許多論述之中,往往都是將中華文化界定為以漢人文化為 主導,以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作為陪襯的,並以此中華文化建構出中華民族的整. 8. 馬啟智,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我國的民族政策」 ,求是,2010 年第 23 期(2010 年 12 月), 頁 18-20。 9 邸永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內涵」 ,人民網,2004 年 1 月 15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8213/28144/28155/2298464.html> 20.

(21) 體。10而國土此一概念所代表的則是漢人對於其他文化的征服,以漢人為主的中 華文化就透過國土的概念,延伸到國土所涵蓋的範圍之中。因此,國土的界線, 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漢族在過去征戰中的界線,中華文化就是其戰利品,而生活 在國土之下的人們,則是中華民族。是以,一個以漢人為主導的國土、民族和文 化就在歷史中不斷推進。. 本論文在操作領土、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這三個概念時,發現在中共的官方 論述之中,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土地三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附關係,儘. 政 治 大 領土明確的國家,我們可以透過編者在其所編著的文本中對此三概念的論述方 立. 管沒有明示,但這三概念交互論述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一個社會安定,範圍確定,. 式,觀察出編者對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真實想法,從而推論出中共的民族團結. ‧. ‧ 國. 學. Nat. io. sit. y. 參、章節安排. al. er. 政策之缺陷。. n. v i n 本論文最重要的是對中國大陸國小教科書中的「語文」一科進行分析,試圖 Ch engchi U. 找出當前中共是如何教導漢族學生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以及如何帶領漢族學生 去認識少數民族,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共自身是抱持著怎樣的想法和 動機。。第一章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問題意識。本論文 的研究動機是發現中國民族團結政策的失敗,尤其是漢維民族之間有著極度的不 信任,而這樣的不信任透過 75 事件的爆發而加劇。11. 黃相懷,「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 ,學習時報,2012 年 02 月 06 日。 楊開煌, 「中共發表《新疆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之解析」 ,中國邊政,157 期(2014 年 03 月), 頁 4。 21. 10 11.

(22) 為了檢討民族團結政策的弊端,筆者決定從小學教育著手,因為小學教育 正是政治社會化的黃金時期,也是國家將其意志透過教科書灌輸在人民心中的方 式,因此研究小學教育之教科書內容有其必要。研究途徑是參考政治社會化理 論,理由在於國小的時期是政治社會化理論中認為人類成長階段中最容易受到政 治社會化的時期,關於政治社會化,第二章有詳細說明。欲分析文本選擇的理由 可參考前段,本論文研究的資料是中共國小教育的教科書,研究的科目為「語文」 之教科書。. 政 治 大 且指出政治社會化在本論文研究中的效用。第二節談論與本論文主題相關的其他 立 第二章的內容主要是理論的探討,第一節會詳細介紹政治社會化的意涵,並. 研究,本論文所討論的主題是中共對漢族的少數民族教育,並且以小學教科書的. ‧ 國. 學. 詮釋分析為主要方式。由於題目較為獨特,因此鮮少有其他著作是以類似的詮釋. ‧. 方式對中共對漢族的少數民族教育進行探討,故第二節將焦點放在討論中國大陸. y. Nat. 的政治社會化,關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化,有許多的文獻,也有從教科書的內. er. io. sit. 容分析對之進行討論。. al. n. v i n 第三章將對中國大陸民族政策的發展背景進行一番梳理,因此本論文的第三 Ch engchi U. 章會介紹中國大陸民族政策的大致發展過程。透過概要性的介紹中國大陸民族政 策的發展歷程,可以了解中國大陸民族政策的核心思想、政策走向以及是否順應 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對中國大陸民族政策的觀察亦可以分析中國大陸對民族議 題的重視與否,一般而言,若政府對某項議題特別重視,或是有急迫性的解決需 求,政府就會投入更多資源在該議題上,同時該議題的最高行政領導層級也會隨 之上升,獲得國家領導人更多的關注。對於本論文來說最重要的在於觀察民族教 育在民族政策隨時間變遷中的位置,民族教育作為民族政策整體中的一環,推行 的目的、方法以及原因都是和政策整體相關的,特別是這關係到漢人與少數民族. 22.

(23) 對待彼此的看法,以及學童長大後的價值觀。藉由觀察民族政策的發展,分析出 民族教育政策的政策目的與價值,再透過教科書詮釋分析的過程,找出中國大陸 民族政策的缺失之處。. 第四章對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分析方法進行說明,同時也對欲分析的文本 進行概括性的分析。首先,針對中國大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進行概括性分 析,這些分析包含了統計課本的頁數、課文內容的大致上理解和分析,經過逐課 的概括內容分析,發現課文內容大多以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大宗,有關於. 政 治 大 更具系統性以及更深入的分析,本文將與少數民族有關的課文進行分類:少數民 立. 少數民族的內容比較少。概括分析結束後,為了能夠對有關少數民族的課文進行. 族文化、少數民族地區景色、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相處以及少數民族相關歷史。. ‧ 國. 學 ‧. 第五章分析中國大陸國小科目的「語文」教科書,原因在於中國大陸的小學. y. Nat. 教科書中,意識形態課程就是思想品德課,又稱為「德育」,這是中共官方意識. er. io. sit. 形態透過學校灌輸給學生的最直接方式之一,也是觸及民族關係最深的一個科 目。但是語文教科書的目的並不是傳達民族團結的工具,而是要訓練學生的基本. al. n. v i n 語文能力,但語文一科又是有相當可能性出現中共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以及當 Ch engchi U. 中共在教導漢族學生認識其他少數民族時心裡所抱持的態度,因此本文期望透過 詮釋學分析這個科目,找出中共民族團結政策的癥結。12. 肆、研究預期. 本論文透過詮釋學方法,分析中共小學教科書的內容,藉此了解小學教科書編者. 劉勝驥, 「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 ,中國大陸研究,第 43 卷 9 期(2000 年 9 月),頁 35。 23. 12.

(24) 於編著教科書時的心態,找出小學教科書中容易造成民族偏見的部分,並且期望 中共官方對此能夠有所修正,在小學校科書的內容上能夠達到真正的民族平等。 事實上,所謂的民族平等不過就是一種將各民族團結起來的手段,透過漢族與其 他 55 個少數民族之間的平等相待,中共才能夠解決部分的社會問題,使社會趨 向穩定,並且更有效的實行統治,而其中的關鍵似乎就在於民族平等是否真的能 夠達成。. 要達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但也非不可能。筆者認為,要. 政 治 大 異,尊重這些差異;再來是真誠的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接受這些不同文化的薰 立 達到民族平等的第一步,首先要屏除對民族之間的偏見,互相了解文化之間的差. 陶,可以減少對所歸屬民族的驕傲感,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願意「拜其他民族為. ‧ 國. 學. 師」 ,這裡指的拜師,指得是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截長補短。如果中國大陸 56. ‧. 個個民族都能夠有這樣的包容力,民族平等的理想也就不遠了。. y. Nat. er. io. sit. 儘管筆者對這篇論文能夠對民族平等的理想推進有相當高的期待,但扮演關 鍵角色的依然是中共所推行的民族團結政策的各個面向。而本論文的研究預期,. al. n. v i n 也就僅止於發現連教科書編者都未曾發掘的 :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所可能隱含的 Ch engchi U 大漢族主義,以及對於其他民族的偏見。. 24.

(25) 第三節:分析文本選擇之考量 然而筆者對中共所發展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所帶來的結果有所疑慮,儘管立 意良善,追求民族平等以及團結而進行這樣的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結果上未 必真的讓民族之間的偏見和敵視消弭於無形。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是一整套的教 育體系,有其專屬的課程以及教科書,但卻離不開灌輸式學習的窠臼。若少數民 族學生在經過這樣的教育後卻發現民族團結教科書上所記載的內容與其現實生. 政 治 大 能對政府關於民族團結的宣導產生不信任,甚至加深民族之間的成見。因此,本 立. 活經驗不符,生活中處處可見政府差別待遇或是民族歧視的案例,那麼就很有可. 文試圖從另一個較未經過雕琢的角度來檢視中共民族團結教育的推行,就是小學. ‧ 國. 學. 教科書內容分析。. ‧. y. Nat. 本文將聚焦在小學教育的教科書內容,對教科書進行詮釋學上的分析。小學. er. io. sit. 教育是學生首次接觸到政府官方所提供的國民義務教務,這些義務教育除了傳授 知識外,還帶有重大的政治認識,就是建立學生的愛國情操、對國家的認識、對. al. n. v i n 民族的觀感和對共產主義的了解。但小學教育不可能有晦澀難懂的學術理論,因 Ch engchi U. 此只能用簡化的概念來建立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在以「民族團結」 、 「民族 平等」等為民族教育的目標下,中共的小學教科書是如何體現上述的目標。並透 過詮釋學方法對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分析,尋找答案,並解釋中共的 少數民族政策和少數民族工作失敗的關鍵原因。. 必須一提的是,中共的教科書是採取「多綱多本」制度,因此每一個學校用 的教科書都未必是同一個版本,但版本的內容不能脫離綱的範圍,否則就無通過. 25.

(26) 官方的審查機制。13事實上,由於中共審查機制的嚴密,使得表面上多綱多本的 制度,實際上是「一綱一本」的狀況,也就是本完全照著綱的路線走,其結果就 是儘管中國大陸有許多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但都是經過中共嚴格的審查機制才能 出版發行,因此版本與版本在對於民族議題、愛國主義以及歷史上的論述不會有 太大的差別,都是照著黨的路線走。在教科書語言選擇方面,儘管遍佈全大陸的 民族學校的教科書所使用的語言是民族語言,但基本的內容仍然是依據中共官方 所制定出的綱要而編寫出來的,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別。也因此,原本的研究計 畫是分析維吾爾族的小學教科書,但是由於蒐集不易,因此改成分析現行的小學. 政 治 大 不大,因此選擇非少數民族使用的教科書一樣可以達到本研究所要研究的目標。 立 教科書,由於中國大陸實際上「一綱一本」的嚴格控管,造成版本之間的差異性. 中共的小學教科書蒐集不易,筆者耗費相當時間,才蒐集到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 ‧ 國. 學. 社所編寫的小學教科書,因此儘管研究者無法得知各版本的教科書內容,但根據. ‧. 上述資訊, 「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發行的版本依然是可行的分析文本, 「人民教育. y. Nat. 出版社」版本的教科書簡稱「人教版」,本論文就以人教版之小學教科書作為本. al. er. io. sit. 論文分析的文本。14. n. v i n 至於選擇的時間範圍,本論文選擇分析最新一版的人教版教科書,也就是 Ch engchi U. 2006 年首刷,2015 年第 12 次印刷的人教版小學教科書。理由在於中共小學教科 書的蒐集不易,筆者經歷數個月的時間蒐集,只有蒐集到最新一版的人教版小學 教科書,其他版本像是湘教版、蘇教版的都難以蒐集齊全。15但即使能夠分析的 文本有限,筆者仍相信人教版的教科書具有其代表性,不但可以從中觀察出中共 13. 謝安邦,2000 年,<大陸教科書選用制度研究>,2000 年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協會主辦兩岸四 地教科書制度研討會。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於 1950 年 12 月 1 日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單位,主要從事中 小學教科書之編寫、編輯、出版等工作,對中國大陸的中小學教育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自 1951 年起至今,總共發行各類的書籍多達 3 萬冊。根據國立編譯館於民國 99 年訪問人民教育出版社 的考察報告指出,人教版的中小學教科書於中國大陸教科書市場中約有一半的市佔率,另一半的 市佔率排名則是蘇教版、湘教版、北師大版。參照陳國揚、王立心,「中國大陸教科書及學術圖 書出版制度」(出國考察報告),國立編譯館,2010 年 9 月 20 日。 15 「湘教版」即湖南教育出版社之簡稱,「蘇教版」即江蘇教育出版社之簡稱。 26.

(27) 對於小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寄予的期望,還可以反映出中共在推行民族教育 政策時的心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i n U. v.

(28) 第二章:理論探討. 第一節:政治社會化的類型. 壹、社會化與政治社會化.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政治社會化在政治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原因在於政治社會化同 時借用了心理學的「人格」概念和社會學的「社會化」概念。心理學家認為一個. ‧. 人在幼時對周遭環境的接觸、認識、模仿和學習過程,會決定了其未來的人格發. sit. y. Nat. 展。16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格,必定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但也未必是全. n. al. er. io. 然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社會學中的社會化一詞,具有兩種意涵,其一是指人在. v. 成長的途中學習社會上的行為模式,並且內化到個人的人格發展過程中,其二是. Ch. engchi. i n U. 指在社會的生活中,個人透過模仿、學習各種社會上的角色已達到社會上的期待 的經驗,這些學習上的經驗會決定個人的態度、動機、價值觀以及人格模式的基 礎,因此角色學習的過程和社會參與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17. 首次使用「政治社會化」一詞的學者是 Hyman,他認為: 「欲瞭解政治系統 穩定的下述命題,其重要性至為明顯:人類的政治行為必定為早期習得,而且繼. 16. 李明岳,「大陸配偶來台後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以台北縣大陸配偶個案為例」 ,台灣大. 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頁 19。 O.G.Brim,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s Role-Learning”, in I. Iscce and H. Stevenson, e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60). 28 17.

(29) 續存在,否則不但不會有任何規律存在,而且會產生混亂」。18Hyman 的論述重 點在於,他認為政治系統之所以穩定,原因是政治社會化帶給人們穩定、可預測 的政治行為,這些政治行為共同構築了一個穩定的政治體系。而政治社會化大部 分是在人類生活的早期習得,亦即孩童時期。. 社會學認為社會化是指:人類身處於社會環境之中,面臨生存的挑戰,必須 要學會融入其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境,再融入的過程中,個人必須學習扮演各種 不同的角色,母親、父親、伴侶、長輩、同儕、專業人員等,在扮演這些角色的. 政 治 大 一步,這些行為模式會逐漸內化到個人的心中,而成為個人的態度、價值、人格。 立 過程中,個人會逐漸受到社會規範的影響,這些規範就是社會的行為模式。更進. 因此社會學家們普遍認為:「孩童時期的生活經驗及學習過程,決定一個人的人. ‧ 國. 學. 格形成,特別是養育孩童的方式以與其成長後的人格特質,極具密切的關連」 。19. er. io. sit. y. Nat. 機制。. ‧. 最終,當個人融入社會後,即是社會化過程的展現,成為社會穩定但持續變化的. 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化的一環,著重於政治的面向,對個人而言,政治社會化. al. n. v i n 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個人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會獲得政治態度、政治價值、政 Ch engchi U 治定向及行為模式。而對於政治系統而言,「政治社會化是政治系統將其政治文 化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過程」,這是強調政治價值、政治取向等在世代之間. 的傳遞,其中,國家教育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社會化與政治社會化最大的差 異在於範圍不同,前者是較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範圍,強調個人與整體社會之 間的互動交流;後者的範圍限縮在政治的層面,著重於個人與政治系統之間的互 動與影響。. 18. Herbert H. Hyma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The Free Press, 1959). 19 易君博,1970 年, 「政治社會化的分析」,憲政思潮,第 12 期,頁 1-15。 29.

(30) 貳、政治社會化的理論. Easton 和 Dennis 將政治社會化的諸多理論進行分類,第一種類型是政治社 會化的分配理論(allocative theory),強調在民主的政治體系中,有價值的事物如 何分配給體系中的成員。第二種類型是政治社會化的維持理論 (system-maintenance theory),著重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政治體系如何維持穩 定,不受到政治社會化帶來的改變而變得動盪。第三類理論是系統持續理論. 政 治 大 持穩定,但是更強調系統本身的調節功能,也就是系統的變遷作用,這類的理論 立. (system persistence theory),雖然也強調如何維持政治系統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保. ‧ 國. 學. 認為,政治系統的變遷作用就是當政治系統遭遇到重大壓力時的回應機制 (response methanisms)。20. ‧ sit. y. Nat. Jaros 將政治社會化的理論依據觀察的對象,分為微觀層次(micro level theory). al. er. io. 和宏觀層次(macro level theory),微觀層次的政治社會化是從社會當中的個人作. v. n. 為觀察的切入點,討論的重點包括個人與政治系統之間的互動、個人如何受到政. Ch. engchi. i n U. 治系統的影響、政治系統如何形塑個人的政治行為以及思維、政治系統是如何影 響到個人的政治態度以及政治定向、直接或間接等問題,我們可以將微觀的政治 社會化理論看作是從個體到政治體系整體的一種邏輯推演過程。宏觀政治的政治 社會化簡言之是從整體的層次作為觀察的切入點,將討論的重點著重在政治系統 本身的變化及其本身的穩定性,讓政治系統得以有效運作、延續,同時也關注政 治系統是如何影響個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21. 20. 陳義彥主編,政治學(台北:五南,2008 年),頁 367。 Dean Jaros, 1973,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30. 21.

(31) 一、行為論 政治社會化中的行為論,是由心理學以及社會學而來,其中有幾個要素:刺 激、認知圖案(cognitive map)以及反應,行為論者主張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認知 圖案,這些認知圖案是透過外界的刺激而來,這些刺激可能是特定事件、思想、 意識形態等,外界的刺激通過生理上的內分泌、神經系統反應後,形成人類的認 知圖案,也因此,認知圖案就是一個人思考模式、行為模式以及學習經驗上的總 和,最後,人類的行為即是根據認知圖案而來。22. 政 治 大 及 H.H. Hyman,他們假設人類的學習過程會決定其政治行為,因此,個人在政 立. 政治社會化學者採納這種行為論的論述,代表性的人物有 F.I. Greenstein 以. ‧ 國. 學. 治社會化中的過程,會影響其後的政治行為,在解釋政治行為上,必須先對個人 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有著詳細的了解。. ‧ sit. y. Nat. F.I. Greenstein 在其著作《政治與人格》之中更強調政治人格與行為之間的. al. er. io. 關係,他認為,在政治人格研究中,除了要觀察刺激(特定事件)與反應(結果)之. v. n. 間的關係外,也不能忽略政治人物心理變數在這段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 Ch. engchi. i n U. 古巴飛彈危機為例,研究者必須同時分析蘇聯領導人的政治人格以及美國總統的 政治人格,才算是較完整的個案研究。他指出,蘇聯領導人具有共產主義革命者 的性格,善於利用的人的軟弱奪取先機,因此美國必須要以強硬的方式,強制進 入古巴海運的船隻都必須接受檢查,才能讓蘇聯領導人放棄。23. 總之,行為論是政治社會化領域中較早期的研究方法,而且研究的重點特別 關注在政治人格在特定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政治人格的養成自然就成為 行為論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22 23. K. Lewin, Principles of Typological Psychology (McGraw-Hill, 1936). F.I. Greenstein, 1976, Children and Pol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1.

(32) 二、Dawson&Prewitt 的間接與直接政治社會化24 Daeson&Prewitt 指出,兒童政治社會化的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與間接的政治社 會化,此處所指的直接與間接是就影響方式而言,說明如下:. (一) 間接的政治社會化 間接的政治社會化是某些非政治的概念透過特殊的管道,傳達給孩童,並且 對孩童的思考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也會決定孩童未來的政治態度、政治傾向。. 政 治 大 到「威權」概念,並在長大後將威權的概念投射在其對於政治人物的態度上。在 立 例如孩童與父母之間的相處,若父母是屬於威權型的教育方式,則孩童會先認知. ‧ 國. 學. 這個過程中,孩童先是學會了非政治的概念(威權),並轉化到對政治人物的認 知。間接的政治社會化通常有三種方式:. ‧. 1. 人際關係轉移(Interpersonal Tranference):此由 Hess 和 Torney 提出,旨. sit. y. Nat. 在說明兒童經過不同的成長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 al. er. io. 例如,生長在管教嚴厲的家庭的孩童,長大後就較容易習慣具有高度服. v. n. 從性的社會。而生長在注重溝通協調、個人獨立性的家庭,長大後就較. Ch. engchi. 能夠適應民主制度的生活。. i n U. 2. 見習(Apprenticeship):說明孩童在非政治生活中學習到的概念或技能, 將會表現在政治生活當中,例如參加球隊學習到的團體合作,將會表現 在政治生活當中。 3. 類化(Generalization):說明社會中的價值影響孩童,使孩童長大後的政治 生活也受到此種價值的影響。. (二) 直接的政治社會化. 24. Richard Dawson,& Prewitt Kenneth,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32.

(33) 直接的政治社會化是指將特定的政治價值傳達給學童,例如公民課程、政治課 程、愛國主義教育、特定儀式與節日等等。透過這些途徑,學童將會直接接收特 定的意識形態以及政治內容。直接的政治社會化有四種方式: 1. 模仿(Imitation):兒童從模仿中學習,對於政治傾向與政治態度的學習亦 如是,例如兒童會模仿家庭的政黨偏好以及意識形態。 2. 預期的政治社會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學童對於未來想要成為的 職業或是社會地位有一定的憧憬,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累積相關的 知識,以便未來具備有要成為該角色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價值觀、. 政 治 大 程中,會特別關注有關於法律的知識、新聞、等資訊。 立. 經驗等等。例如若學童未來想要成為一名律師,則該學童在其學習的過. 3. 政治教育(Political Education):政治系統有時傾向利用學校教育作為媒. ‧ 國. 學. 介,灌輸政治系統本身所欲灌輸至學童腦中的意識形態以及政治價值。. ‧. 例如中共在學校教科書中不斷強調的共產主義優點、愛國主義等。旨在. y. Nat. 培養學童有著傾向認同中國共產黨的理念,以及對於新中國的貢獻。. er. io. sit. 4. 政治經驗(Plitical Experience):個人也會將日常生活體驗過的經驗、經歷 或觀察過的事件加諸於自身的政治態度之上,例如參與公民的集會遊. al. n. v i n 行、或是觀察重大的抗議事件、與政治人物的接觸等。此種的學習方式 Ch engchi U 發生在成人身上的機會比較多,原因在於,成人具有較成熟的思想,對 於政策的理解以及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及結果較孩童容易理解。. 三、政治學習論 政治學習論是由 Hess&Torney 所提出,認為兒童的政治態度及政治行為在政 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下列四種因素影響:25. Robert Hess& Torney. V. Judith, 1970,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 ” in E.S. Greenberg(e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33 25.

(34) (一) 累積模式(accumulation model) 累積模式認為,兒童的政治態度、政治行為是經由其不斷的學習與體驗的累 積而來,這種學習與體驗是來自於而兒童身處的外在環境,而且是透過直接的學 習累積,形成其參與、態度與行為。. (二) 人際關係轉移模式(interpersonal modle) 人際關係移轉模式認為,學童在政治社會化時期的人際關係,將會在日後轉 移到其與政治人物的互動上。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對許多人際關係上的經. 政 治 大 來的人際關係,將會影響孩童日後在面對政治人物時的反應,使孩童在成年後面 立 驗,包括與同儕、師長、朋友、家人之間的相處,這些家庭及學校生活所發展出. 對政治人物時,會將孩童時期的人際關係應對方式套用在其與政治人物之間的互. ‧. ‧ 國. 學. 動上。. er. io. sit. y. Nat. (三) 認同模式(Identification modle). 認同模式強調孩童會模仿他所認為重要人物的價值傾向、政治態度以及政治. al. n. v i n 行為,這是源自於孩童對於該重要人物本身的認同,因而會模仿其思想、行為, Ch engchi U 因此上述提到的政治態度等項目亦在孩童的模仿範圍之列。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孩 童的政黨偏好經常與父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認知-發展模式(Cognitive-Developement model). 認知-發展模式認為兒童對於政治的理解受到其心智發展的限制,若兒童的 心智發展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就無法對特定的政治現象有所理解,因此,認知 -發展模式與前述累積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對於兒童心智發展的強調程度。在. 34.

(35) 累積模式的情境之下,兒童會由經歷過特殊的事件而產生特定的政治態度;在認 知-發展的情境下,相同的事件發生在心智發展程度不同的兒童上,也會產生不 同的結果。. 四、功能論 功能論由 Almond、Sigel&Eckstein 所採納,其假設前提是:「假如政治社會 化對政治系統產生整合作用或維持作用,那麼兩者之間必然有功能關係」。 26. Almond 認為,政治系統的穩定不能只單靠武力維持,內部成員的向心力也是. 政 治 大 認為政治社會化可以決定政治系統能否保持穩定,. 不可缺的因素,政治社會化提供了內部成員相似的政治態度以及政治行為,對政 治系統的穩定有正面幫助。. 27. 立. 若政治社會化能對政治系統產生維持和整合的作用,政治系統就能夠穩定發展。. ‧ 國. 學. 直言之,功能論強調政治社會化對於政治系統的影響,正因為政治社會化就是政. ‧. 治文化的傳承,因此具有穩定政治體系的作用,甚至可以讓政治體系適應新的環. sit. al. er. io. 五、系統論28. y. Nat. 境。而功能論的目的正是在解釋政治系統與政治社會化之間的關係。. n. v i n 系統論強調政治系統是存在於一個既定的範圍內,這個範圍內有內環境與外 Ch engchi U. 環境,內環境是指政治系統本身,比如說國家的政治、經濟;外環境是指國家與. 外界之間的往來互動。內環境中,政治系統的成員會對政治系統產生需求或是支 持,透過政治系統的運作,這些需求或支持會轉化為政策或是法案,政策或法案 將會影響政治系統的成員,這些成員再回饋給政治系統,成為新的需求或支持。. 26. G.A. Almond and Powell Bingham, 1966, Comparative Political: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27 G.A. Almond, “Introduction: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G.A. Almond and J.S. Coleman, ed.,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28 David Easton and Dennis Jack,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Y: Mcgraw-Hill. 35.

(36) 要維持穩定的政治系統,就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支持,因此,政治系統的產出 必須是能夠讓政治體系內的成員給予體系的回饋為支持,這代表政治系統若要維 持穩定,則必須要滿足體系成員的需求,在政治社會化的角度來看,政治系統的 決策與法案,必須配合一般人在政治上的行為定向與行為模式,才能得到普遍的 支持。. 本論文所關注的政治社會化,是民族態度上的政治社會化,也就是漢維之間 對彼此的態度。民族意識就是指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以及對另一個民族所抱持的. 政 治 大 著工作上謹慎的態度,但缺乏幽默感,但民族態度是確實存在的,而這些態度正 立 態度,儘管這種態度時常是誤解或是刻板印象,例如許多民族認為日耳曼民族有. 是透過政治學習而來。政治學習在政治社會化的領域之中就是指政治社會化所學. ‧ 國. 學. 習的內容,例如報章雜誌、休閒讀物以及官方編製的教科書。雖然政治學習不是. ‧. 影響學生往後政治態度的關鍵因素,但也有著不可缺的地位。29本文所要研究的. y. Nat. 對象,正是政治社會化所學習的內容(在本研究中是指教科書),透過對於教科書. n. al. er. io. 敗的關鍵原因。. sit. 內容的研究,本論文期望可以找到並解釋中共的民族團結政策和少數民族工作失. Ch. engchi. i n U. v. 中共的民族團結政策同時存在承認個民族間之差異,同時以中華民族為號 召,創造民族團結局勢。就中共目前的民族團結政策而言,是希望透過中華民族 的凝聚力團結其統治之下的各族人民。從民族意識的角度出發,就是希望各族人 民同時對自我的民族有所認知,同時也承認中華民族的存在,並與其他民族和平 共處,一起為中華民族而努力。也就是說,中共的民族政策希望達到雙重承認, 一方面是自己的原生民族、另一方面是中華民族。. 29. 政治態度包括三個面向:民族意識、國家觀念、政黨偏好。 36.

(37) 本文認為,在中共現行民族團結政策之下的教科書,應該體現尊重少數民族 文化的價值,讓學生學會欣賞自身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特之處。唯有真正 的包容和尊重,才能使民族之間建立起團結的扭帶,讓團結持續發揮作用,讓社 會上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夠受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7. i n U. v.

(38) 第二節:中共政治社會化相關研究 當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在台灣發展了一段時間過後,透過教科書的分析來研究 中共政治社會化的論文和專書在近年變得罕見,而最興盛的時期是在 1970 年至 1980 年間。國內過去研究中共教科書的領域上,大都是針對課本內的意識形態、 政治思想等進行分析,例如政治大學的劉勝驥針對中共初、高中教科書內的意識 形態部分進行內容分析,認為中國大陸在教科書上的編寫,都以中共為社會主義. 政 治 大 化、政治文化及政治系統統整在一個理論框架中,從政治社會化的總體層次為出 立 楷模,而且每一門課都或多或少有政治教育的成分。30高英根試圖將政治社會. 發點,探討中國大陸的教育系統對中小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操作過程及效果。最. ‧ 國. 學. 後,印證了作者自行提出的三個假設:第一,語文教科書內容中的政治性確實佔. ‧. 了相當大的比例。第二,若中共中央的路線或是政策有所調整,語文教科書的內. y. Nat. 容也會有所改變。第三、教育系統的政治社會化成效,明示的部分大於暗示的部. er. io. sit. 分。此外,高英根也發現中共經常在教科書中塑造威權人物供學生崇拜,使學生 產生對共產主義的認同等。31.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在盤治郎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共對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一文中,也明 白指出,中共在教科書中塑造中共本身及其所建立的新社會成為人民政治上之認 同以及效忠之對象,其結果就是共產主義成為中國大陸社會的絕對權威。32他將 大陸小學 1970 年到 1972 年、1974 年到 1975 年以及無法蒐集齊全的 1977 年之 語文教科書,以知識、行為、政治、人物四大主題進行分析,發現大陸小學教科. 劉勝驥,「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 ,中國大陸研究,43 卷 9 期(2000 年 9 月),頁 77。 31 高英根, 「中國大陸中小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 : 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分析」 ,政治大學政 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8 年),頁 211。 32 盤治郎, 「中共對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9 年),頁 29。 38 30.

(39) 書與政治路線鬥爭之間有著密切關係。. 至於中國大陸研究自身學童政治社會化的文獻,熊易寒在其著作《城市化的 孩子:農民工子女的身分生產與政治社會化》中,將城市中的農民工子女作為研 究對象,找出影響農民工子女政治社會化的關鍵因素、農民工子女的身分認同是 如何構成、農民工子女的生活態度和政治取向與他們的身分認同有什麼關係、農 民工子女的身分認同會對他們的政治觀念以及行為產生什麼重大影響。作者首先 將城市中的農民工子女區分為兩大類別:自幼在都市中成長的農民工子女以及隨. 政 治 大 分析、深度訪談五種研究方法對農民工子女政治社會化進行研究。此外,作者引 立 父母從鄉村搬入都市的農民工子女,透過問卷調查、參與性觀察、文獻法、內容. 入「知識庫存」這一個概念,目的是要解釋為何個人的行為與價值觀會有所不一. ‧ 國. 學. 致,簡言之,儘管有著相同的價值觀,但若兩人之間的知識庫存不同,就會有著. ‧. 不同的行為。最後作者認為,身分的認同是構成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因素,這一點. y. Nat. 也是作者在書中強調該著作與其他政治社會化研究的不同之處,在其他的著作. er. io. sit. 中,皆未見以「自我身分認同」這種主觀意識作為影響政治社會化成果的變項。. al. n. v i n 在結論上,作者認為戶籍制度就是影響學童的知識庫存的重要因素,透過上 Ch engchi U. 述研究方法的應用,作者發現戶籍制度是影響農民工子女生活最重要的項目,舉 凡自我認同、就讀學校、同儕,都是由戶籍制度所決定,也就是說,戶籍制度對 於農民工子女的知識庫存有著很大的影響,可以說農民工子女的知識庫存大都建 立在戶籍制度所給予的社會身分上。但若是拿掉戶籍治這個因素,農民工子女的 社會地位依然不會改變,其社會地位可能會變得和下崗工人子女的地位類似(熊 易寒 2010)。. 李冰、趙麗欣在其著作「社會穩定視域下公民政治社會化的價值取向」中指. 39.

(40) 出,政治社會化的目標在於建立起合適的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的 建立是立基於一系列倫理價值規範的安排,而公民政治社會化應有的價值取向包 括:自我獨立的主體意識和社會公共意識、權利與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正 義與契約意識。33. 王軍峰和周賢君在其著作「我國傳統社會政治社會化的路徑探析」中指出, 中國傳統的政治社會化途徑可以分為官方的政治社會化以及非官方的政治社會 化路徑。並認為中國傳統的政治社會化路徑是經由官方所宣揚的價值為基礎,透. 政 治 大 去,而內化的過程則是依靠個人的自我修養來完成。 立. 過地方性仕紳和宗族的宣講來傳達至民間社會,進而使得這些價值得以傳承下 34. ‧ 國. 學. 張磊在其著作「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述評」中將政治社會化界定為其. ‧. 本質是個人和社會雙向互動的過程,在討論時,必須要堅持馬列主義辯證的哲學. er. io. sit. y. Nat. 觀,才能有效結合其內化與外化的過程。35. 在西方研究中國大陸兒童的政治社會化方面,陳佩華的著作《毛的孩子》中,. al. n. v i n 深度訪問了十四個經歷過紅衛兵時期的「積極分子」 。 在篩選出曾經承認自己 Ch engchi U 36.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之中,全心全意投入某項事業,並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活動的「積 極分子」後,又選出了四位「官方認可的積極分子」(official activists),這四位受. 訪者在小學時代是班級幹部,中學是共青團團員,後來成為共產黨員。這四位受 訪者彼此有著極大的個性差異,因此也具有其獨特的積極性模式,作者特別提. 李冰、趙麗欣,「社會穩定視域下公民政治社會化的價值取向」 ,湖南社會科學,2012 年第 2 期,頁 81-83。 34 王軍峰、周賢君,「我國傳統社會政治社會化的路徑探析」 ,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 年第 3 期,P.91-93。 35 張磊, 「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述評」 ,青年時代,2015 年第 4 期,P.81-83。 36 該書的英文原文為《Chlildren of Mao》 ,台灣的論文文獻中都稱之為「毛的孩子」 ,但本書經由 桂冠圖書翻譯後並於 1997 年出版的中文名為《毛主席的孩子們-紅衛兵一代的成長和精力》 ,同 時也是本論文的參考書目之一。 40 33.

(41) 到,四位受訪者也對威權有著不同的態度取向。最後,作者指出,文革中極端的 暴力行為並非中共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有意導致的結果,而是人們根據自我的利益 扭曲意識形態,學生群體也在階級上相互矛盾,因此產生的威權人格使得他們在 文革中變得極端和激進。37. 1971 年由 Charles P. Ridley、Paul H. B. Godwin 和 Dennis J. Doolin 三人和著 的 The Making of A Model Citizen in Communist China 一書中,透過內容分析法對 中國大陸的語言教科書進行政治社會化的分析。研究指出,中國大陸的語言教科. 政 治 大 因此學生必須在這種衝突的痛苦之中進行政治社會化。 立. 書中強調要學生服從共產主義所灌輸的價值觀,但同時又存在著許多矛盾之處, 38. ‧ 國. 學. 綜上,儘管都是研究中共基礎教育之教科書,並且以政治社會化作為其研究. ‧. 架構,但本文與上述所列之文獻之差別在於,上列之文獻皆以內容分析法作為其. y. Nat. 研究方法,研究之對象是文本所欲明示傳達之內容;本論文採用詮釋研究法,旨. er. io. sit. 在透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找尋出中共基礎教育教科書中所暗示的內容,這些暗 示或許連教科書編者本身都不自覺,而透過特定內容的組合,形塑成了文本所具. al. n. v i n 有的暗示意涵。本文因此也認為,這些暗示的內容也會影響學童的政治社會化過 Ch engchi U 程及結果。. 陳佩華(Anita Chen),1997 年,毛主席的孩子們(Children of Mao)(台北:桂冠圖書)。 Charles P. Ridley,Paul H. B. Godwin,Dennis J. Doolin, 《The Making of A Model Citizen in Communist China》 ,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The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41. 37 38.

(42) 第三章:民族政策、民族團結教育與愛 國主義教育 本論文的主旨在於討論中共民族團結政策的成效與方法,民族團結政策是中 共少數民族政策之下的一環,與其他的政策共同構成中共的少數民族政策,因此 欲勾畫出民族團結政策的成敗及方法,必須先對中共少數民族政策的思想及歷史 進行一番梳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本章將有下列探討:1.釐清中共民族政策. 政 治 大. 背後之思想基礎。2.中共推行民族政策的演進歷程。3.民族團結政策在中共民族. 立. 政策大框架之下的位置與作用。4.民族團結教育政策與民族政策之間的關聯。. ‧ 國. 學. 中共於 1949 年建國,其政體是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體制,因此,中共對於. ‧. 社會控制的力道可以藉由基層黨組織的運作更加深入,就連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 y. Nat. sit. 都有中共幹部在其中。至今,中共儘管經歷過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 n. al. er. io. 等重大事件以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詮釋,黨. i n U. v. 國體制卻在 60 年來絲毫未變。在少數民族的政策上由於維穩政策的需求,更加. Ch. engchi. 深了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在制度上,中共領導的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採行民族區 域自治制度,在全國劃分出大小不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單位,各少數民族並沒有選 擇的空間。. 本章第一節討論中共的少數民族政策背後之思想,以及江澤民時代以前的民 族政策之發展,其中以馬列主義中國化對中共民族觀產生的影響作為重要,這是 因為中共的少數民族觀會影響到中共對於少數民族情況的認知,進而影響少數民 族政策的路線與方向。簡言之,經過馬列主義中國化後,中共原本對少數民族民 族自決的態度轉化為由共產黨領導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而民族政策在馬克斯主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6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由於教科書必須考量市場接受度,前述各地區教科書中對於數學文化元素不同的詮釋方式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