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國亞太經合會(APEC)政策之研究(1989-2014)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美國亞太經合會(APEC)政策之研究(1989-2014)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Master Thesis Department of Diplomacy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美國亞太經合會(APEC)政策之研究(1989-2014) A Study on the Policy the U.S. towards the 政 of治 大 (1989-2014)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立. ‧ 國. 學 ‧. 盧子漸. y er. io. sit. Nat. Lu, Tzu-Chien. n. a l 指導教授:黃奎博 i v n C h Huang, Kwei-Bo Advisor: engchi U 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December 2015.

(2) 謝辭. 2015 年的 10 月 5 日,我在外交系九樓的 918 教室舉行了我的碩士學位論文口 試。當我聽著口試委員陳一新老師對著我宣布:「恭喜你,論文口試通過!」,我 的心情整個雀躍了起來,興奮的頻頻和老師們說謝謝。當我看著陳老師、黃奎博老 師以及盧業中老師,我突然間感到一絲驕傲,原來當初認為寫論文為艱難的任務, 我卻能在計畫的時限內完成它,並且得到了三位老師們的認可。我想,讀碩士班的 這兩年多來,還有什麼事情能比這個還要開心的呢?. 政 治 大 回想起去年十二月,我第一次面對三位口試委員的情景,當時我對於自己的題 立 目非常沒有把握,也非常的緊張,深怕題目老師們不喜歡,更深怕自己在計畫書口. ‧ 國. 學. 試的表現不好。然而從開始到現在,經過了九個多月,看著自己的論文心血一點一 滴的呈現,原來這就是自己努力過後的痕跡。這段日子真的無法只用幾行文字能夠. ‧. 清楚交代的。. y. Nat. io. sit. 首先當然要謝謝我的指導老師黃奎博教授,從碩一暑假開始就開始不斷的煩著. n. al. er. 老師,和老師討論可能的研究方向和議題,接著在寫論文的各個過程當中,老師都. i n U. v. 適時的給予我必要的協助和解決方法,直到最後論文口試的結束,黃老師絕對功不. Ch. engchi. 可沒。再來我要感謝的是在口試當中給予我指教和建議的陳教授與盧教授。陳老師 在學術上的深厚學識和經驗幫助我的論文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論述事情。盧老師 在兩次的口試都給我非常實用的建議與觀點,並且在一開始講評的時候都給予我豪 不吝嗇地稱讚和鼓勵,讓我心安許多,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我很希望能和盧 老師多請教在國際關係學術上的許多不同的觀點。 再來,我必須感謝外交系、政大給予我的環境和資源。綜院圖書館和十樓的研 究室分別為我論文孕育的兩個重要的起點和終點。碩一的時候幾乎天天泡在綜院圖 書館,由於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因此常常以圖書館為基地,翻翻資料、找找期刊. I.

(3) 雜誌和完成課業上的閱讀作業。到了碩二以後就開始常到十樓研究室、外交政策研 究中心待著,久而久之就成了十樓的常客,碩二以及完成論文的暑假日子則是天天 到研究室報到,一心一意以完成論文為目標。在這個艱苦的環境中,總有一群身旁 默默陪伴著我的夥伴們,和我一起走完寫論文的鬱悶時期,特別是讀書、寫論文之 餘不忘強身健體們的好夥伴丹坪、維軒,研究室裡常一起打拚的宇軒、千郁、意晴、 志穎、郁婷、柏良、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的王正以及拉美研究中心的健禎學長。那段 日子時常聚在十樓飯局嘻笑胡鬧都是我黑夜裡的一盞明燈,持續照亮我堅持下去的 熱情。. 政 治 大 利的完成繁雜的行政程序。也要特別感謝十一樓國際事務學院的岳君學姊,讓我在 立 另外,論文的完成和通過要感謝九樓外交系辦公室的湘縈助教的幫助,讓我順. ‧ 國. 學. 碩二繁忙的期間還有一個固定的工讀機會當作我的後盾,我非常想念在院辦工作的 這一年,以及一起共事的欣儀學姊、安廷學妹,這讓我的研究生生涯增添不少光彩。. ‧. 也謝謝郭昕光老師從我大學到現在不間斷的時常給予我關懷和鼓勵,偶爾一次的郭 老師談心時間也讓我從各種生活的壓力中得到許多的解脫和方向。也很感謝其他在. Nat. sit. n. al. er. io. 養分。. y. 外交系教導過我的每一位老師,唯有你們的付出才能夠適時供給我所有未來需要的. Ch. i n U. v. 最後,感謝撫育著我、永遠支持著我的家庭,特別是我的父親和母親,你們給. engchi. 我一個完整、溫暖、無後顧之憂的家庭,才有現在的我。有你們當作我的靠山和避 風港,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情了。 學習寫作論文的時光就像是一個奇妙的海上旅程,當初我曾經高高揚起長帆, 向目標航去,很慶幸已經渡過茫茫大海,緩緩的靠岸了。這兩年的時光雖然短暫, 但是也唯有經過這兩年,才能夠重新整理、醞釀我過去六年半外交系大學部及碩士 班所習得的知識和方法,將成果展現在這兩百多頁的論文當中。 民國一 O 四年 秋 於台北. II.

(4) 中文摘要. 本篇論文透過歷史脈絡、國際層次以及國際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研究美國從 1989 年至 2014 年在 APEC 的政策。本論文第三章以歷史的角度,以美國總統任期依序 自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至歐巴馬,分別論述各任總統遭遇到的國內外的挑戰, 以及同時在 APEC 的制度、倡議以及立場。第四章以雙邊、次區域及國際制度等三 種國際視角,首先探索美國與其他在亞太的主要行為國家,日本、澳洲以及中國大 陸的互動對美國政策的影響,發現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崛起,改變了美國與這三個. 政 治 大. 國家間的互動關係;其次以美國與亞太地區其他貿易集團,如 NAFTA、ASEAN 以. 立. 及近年形成中的 TPP 和 RCEP,檢視其對美國在 APEC 政策的影響,發現 NAFTA. ‧ 國. 學. 的成立使得各次區域的自由貿易區相繼成立,使得 APEC 開始重視區域經濟問題; 最後用國際制度或建制的角度比較是否和美國的利益一致,發現 APEC 在制度上的. 整合的潮流。. ‧. 因素導致美國無法強力的領導組織,導致各國開始私下簽訂 FTA/RTA 以因應區域. sit. y. Nat. io. er. 最後論文的研究發現,美國參與 APEC 旨在透過 APEC 機制影響全球、區域以 及雙邊國家的貿易規則;但是相對的,美國的 APEC 政策仍然受到國內及國外的許. n. al. Ch. i n U. v. 多因素影響,例如其他亞太成員、次區域性組織或集團以及 APEC 的制度。總的來. engchi. 說,APEC 對美國而言仍是重要的國際場域,美國為了擴展貿易機會與經濟成長, 仍會積極的與亞太國家經貿合作以及透過 APEC 制度尋求在 WTO 組織的支持。未 來美國將先專注於 TPP 貿易協定,後目標在可能完成的 FTAAP。儘管 APEC 因無 法律拘束力而無法成為美國最能施力的亞太區域組織,但是 APEC 仍然為美國重視 的區域經貿合作平台之一。 關鍵字:美國外交政策、亞太經合會、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亞 太區域自由貿易區。. III.

(5) A Study on the Policy of the U.S. towards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1989-2014). Abstract. Since 1989 APEC was established, the function, role and the influence of APEC has been widely dispute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hegemony in economic,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spects, has been cooperating or dominating with the Asia-Pacific countries in. 政 治 大 organization in cooperating 立 Asia-Pacific affairs and it operates until now for 25 years.. various ways for the past a quarter-century. The establishment of APEC was the first. ‧ 國. 學. This master thesis analyzes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APEC from 1989 to 2014 by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In historical level, it. ‧. analyzes by the following, Bush Administration, Clinton Administration, G.W. Bush. y. Nat. Administration, and Obama Administration that seeing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and their. sit. policy towards APEC. In international level, it considers the U.S.’ interactions with the. al. er. io. other main actors in Asia-Pacific, for instance, Japan, Australia, Mainland China, and the. v. n. regional trading blocs, NAFTA, ASEAN, RCEP, and TPP countries. At the end, in. Ch. i n U. institutional level, it compares the APEC institution and regime with the U.S.’ proposal for. engchi. the past 25 years that how the U.S. changed or failed to APEC regime. As for the research result, it discovers the U.S.’ strategy to boost trade opportunities and economic growth on APEC and to seek Pacific countries’ support to establishing world trade regime. During the 1990 to 2000, the U.S. is the only hegemony in Asia-Pacific region and actively promoting new trade regulations. However, due to the APEC’s unique “Consensus” institution, the U.S. failed to achieve several goals in APEC. After 2000, the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capability grows rapidly, catching many countries’ attention. In order not to fall behind, many countries such as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formed a collision and signed many FTAs with Asia-Pacific countries that the U.S. was forced to. IV.

(6) focus on TPP and FTAAP issues. Perhaps, APEC is not the organization that the U.S. can dominate or lead, but the APEC institution has its own value that the U.S. still care. Keyword: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 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9. 政 治 大 第二章 美國外交政策與新自由制度主義 ................................................. 21 立. ‧ 國. 學. 第一節 美國外交政策: 以新自由制度主義分析 ................................................ 21 第二節 美國與國際經貿建制 .............................................................................. 29. ‧. 第三節 APEC 的誕生: 冷戰結束前美國的戰略目標 ......................................... 38 第四節 小結 .......................................................................................................... 48. sit. y. Nat. io. er. 第三章 美國在 APEC 的政策與參與 ......................................................... 51. al. iv n C 第二節 柯林頓政府時期 (1993-2000) 63 h e n g................................................................. i U h c 第三節 小布希政府時期 (2001-2008) ................................................................. 82 n. 第一節 老布希政府時期 (1989-1992) ................................................................. 51. 第四節 歐巴馬政府時期 (2009-2014) ............................................................... 101 第五節 小結 ........................................................................................................ 120. 第四章 美國在 APEC 政策之評析 ........................................................... 125 第一節 雙邊層次因素:美國與 APEC 主要會員經濟體的互動 .................... 125 第二節 次區域層次因素:美國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 .................................... 158 第三節 制度層次因素:美國與 APEC 制度演變 ............................................ 176 第四節 小結 ....................................................................................................... 188 i.

(8) 第五章 結論................................................................................................ 1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9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97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 199. 參考文獻..................................................................................................... 201 壹、中文文獻 ..................................................................................................... 201. 政 治 大. 貳、英文文獻 ..................................................................................................... 204. 立. 附錄............................................................................................................. 221. ‧ 國. 學. 附錄一、歷年 APEC 領袖會議與主要國家領袖任期時間表 ......................... 221. ‧. 附錄二、亞太國家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日期表 ................................ 224 附錄三、APEC 論壇組織架構圖 ...................................................................... 227.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9) 表目錄. 表 2-1、1965 年至 1985 年美國國際收支帳 ............................................. 36 表 3-1、美國歷任總統外交政策、亞太政策、APEC 政策之比較 ....... 123 表 4-1、1970 至 1990 年美國貿易經常帳與日本貿易經常帳 ............... 130 表 4-2、日本與亞太國家簽署 FTA/RTA 與生效日期一覽表 ............... 132. 政 治 大. 表 4-3、1989 年至 2013 年澳洲主要貿易夥伴雙邊總貿易額 ............... 147. 立. 表 4-4、1990 年至 2010 年美國與北美國家雙邊總貿易額 ................... 160. ‧ 國. 學. 表 4-5、1990 年至 2014 年美國與東協七國雙邊總貿易額 ................... 170. ‧. 表 4-6、APEC 年代分期美國推動議程與 APEC 制度之改變 ............... 186. y. Nat. er. io. sit. 表 4-7、1990 年至 2014 年美國與亞太主要貿易夥伴雙邊總貿易額 ... 188. n. 表 4-8、1990 年至 2014a年美國與亞太區域集團總貿易額 ................... 189. iv l C n hengchi U. iii.

(10) 圖目錄. 圖 4-1、1990 年至 2010 年亞太地區主要國家 GDP 比較與成長 ......... 126 圖 4-2、2010 年 亞太地區各國佔總體 GDP 百分比 .............................. 127 圖 4-3、2014 年美國世界貨品貿易總額占區域百分比 ......................... 175 圖 4-4、APEC 主要制度演進沿革 ........................................................... 18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The Mediterranean is the ocean of the past, the Atlantic, the ocean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acific, the ocean of the future." ---John Jay, U.S. Secretary of State (1889).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peration,簡稱 APEC)為亞洲太平. 政 治 大. 洋地區之跨區域整合的論壇,從 1989 年建立以來至 2014 年已經滿二十五周年。然. 立. 而 APEC 在亞太經濟整合的藍圖中始終無法突破許多的障礙,亞太自由經濟貿易區. ‧ 國. 學. 的理想仍然停滯不前,而 APEC 組織的存續和功能仍受到許多學者及評論家的質疑。. ‧. 本篇論文企圖從 APEC 成立的 1989 年開始研究到現在的 2014 年的二十五年為 研究範圍,以美國為主要研究的角色,將美國對 APEC 的主要政策、影響、角色作. y. Nat. n. al. er. io. sit. 分析,試圖從美國和 APEC 的互動關係脈絡之下中求得答案。.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C h. engchi. i n U. v.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亞太經合會(APEC)是亞太區域的重要經濟合作組織,在 1989 年成立之後至今 已經 25 年,會員經濟體於亞太地區達 21 個經濟體(economy),目前的角色多扮演高 階政府官員、私人企業部門之諮商論壇。1 在 1960 至 1990 年這三十年間區域主義 的盛行,使得歐洲形成「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簡稱. 「認識 APEC > 成立沿革」,中華台北 APEC 研究中心, < http://www.ctasc.org.tw/04know/establish.asp > ( 2014 年 11 月 11 日)。. 1. 1.

(12) EEC),在美洲地區美國與加拿大開始談判簽屬自由貿易協定,後來 1994 年成立了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 NAFTA),都顯 示在全球經貿建制之下的全球經濟有了新的樣貌。1989 年 1 月澳洲總理霍克 (Bob Hawke) 訪問南韓時首次以官方的身分提議成立一個「亞洲及太平洋國家部長級會 議」(Ministers Meeting),接著共十二個國家:澳洲、汶萊、加拿大、日本、南韓、 馬來西亞、紐西南、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美國等國家外交和經濟部長於 1989 年年底齊聚澳州首府坎培拉,召開了 APEC 首屆會議。隨後 1991 年中華台北、香 港、中國大陸相繼加入,墨西哥、巴布亞紐幾內亞於 1993 年加入,智利於 1994 年, 而最後加入的祕魯、俄羅斯、越南在 1998 年加入,之後不再加入新成員,總共為 21 個經濟體。.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然而 APEC 剛成立時,仍然只是個非正式的部長間論壇,只討論經貿自由化相 關事務,但是過了這幾年的發展,APEC 從經濟議題橫跨到技術性問題、區域安全、. ‧. 氣候變遷等包山包海的論壇,這二十五年間的變化已經和當初成立的樣貌有極大的 不同。美國為亞太區域中經濟實力最強的成員,也是最鼓吹貿易自由化、便捷化的. Nat. er. io. sit. y. 國家,美國在 APEC 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不容小覷。. 在 APEC 成立後的國際政治環境時空背景隨著時間也悄悄改變。雖然美國在亞. n. al. Ch. i n U. v. 太區域事務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角色似乎也在轉變。惟過去對 APEC 的專書. engchi. 多半聚焦在亞太區域整合、APEC 組織、議題運作等介紹,卻缺少國家對國際組織 影響的專書。至 2014 年 APEC 已經成立二十五年,在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年頭, APEC 相關的文獻多半是在 1990 年到 2000 年左右的專書,2000 年後對 APEC 的研 究專書越來越少。直到 2010 年後 APEC 的相關文獻已經將組織的重心轉為是否達 成「茂物目標」 (Bogor Goals),然而亞太區域經貿自由化、區域整合的腳步仍然緩 慢。外在環境影響上亞太地區其他的國際組織開始和 APEC 有競爭關係,如「東南 亞國家國協」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 ASEAN、東協) 決定以 東 協 國 家 為 主 成 立 「 區 域 全 面 經 濟 夥 伴 關 係 協 定 」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 RCEP),透過既有的東協國家加上中國大陸、日本、韓. 2.

(13) 國、印度、澳洲、紐西蘭等形成自由貿易談判;2 以及美國決定在 2009 年加入「跨 太 平 洋 戰 略 經 濟 夥 伴 關 係 協 定 」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 TPP) 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都使得亞太區域整合的路徑出現多種 變化和不確定性。身為亞太經貿區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在亞太經濟整合上扮演什 麼角色? 在 APEC 經過二十五年以後是否有達到其成立的初衷? 而美國在 APEC 推 行的政策是否都有達成美國的國家利益? 本論文希望從歷年來時間軸的進程,觀察在各種國際環境下美國對 APEC 的政 策、在 APEC 的扮演角色,是否影響了這二十五年來的 APEC 而形成什麼樣的造成. 政 治 大 域的重要變化是什麼,APEC 對美國而言竟是什麼意義? 因此論文內容會從美國的 立. 變化。首先,主要的研究課題就是美國在二十五年來的外交政策在 APEC 及亞太區. ‧ 國. 學. 外交政策、亞太區域政策以及對 APEC 組織的政策三個主要大方向來檢視美國在 APEC 的政策由來、目標以及實行成果為何,進而檢視美國是否能夠透過 APEC 達. er. io. sit. y. Nat 二、研究目的. ‧. 成其國家利益和目標,為本論文研究的動機。. al. n. iv n C 誠如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所述,研究美國與 U 組織間的關係為本論文研究 h e n g c h iAPEC. 的重點。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點:. (一)、分析 20 世紀以來美國外交政策中對於亞太區域的主要態度,並且探討美國外 交政策和國際/區域組織的參與戰略,並從新自由制度主義中的幾個概念作為外交 政策的分析出發點。. 徐遵慈,「東亞整合新路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之發展前景與我國因應對 策」,貿易政策論叢,第 18 期 ( 2012 年 12 月),頁 59-90。. 2. 3.

(14) (二)、以歷史文獻分析的方式研究美國在 APEC 的政策目標、方向以及實際作為, 將時間軸剖析成各政府時期,如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時期的政策背景、 實際作為、政策演變。 (三)、分析美國和 APEC 組織的各種關係,從雙邊、次區域到制度的層次角度分析。 雙邊關係為美國與 APEC 制度內主要成員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次區域層次為美國與 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協自由貿易區、東亞自由貿易區等各次區域形成的貿易集團之 間的互動和實際政策和作為;制度層次分析美國在 APEC 制度架構之下推行的政策 內容,以及這些制度內的倡議和改變是否形成了現在 APEC 的面貌。. 立. 三、主要論點.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論文從歷史、制度的脈絡文獻分析來說,認為美國和 APEC 制度呈現互相影. ‧. 響的關係。主要美國在 APEC 希望推動一些自由貿易的議程,但是因為 APEC 制度. y. Nat. 上的因素可能導致美國無法完全推展其政策,反而促使美國轉而與亞太地區其他成. io. sit. 員、區域集團和國際體系的場域推廣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儘管 APEC 的制度和議. n. al. er. 程無法完全的隨著美國的意念而走,但 APEC 隨著經年累月的議題累積和組織擴大,. i n U. v. 加深了亞太地區成員國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而這個模式有別於歐盟. Ch. engchi. 統合模式以及東協整合模式,成為了亞太地區獨特的經濟貿易合作的模式。. 4.

(1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論文的文獻回顧會依照論文的章節架構安排來整理和排序。第二章討論美 國的外交政策和新自由制度主義,其中會先從美國外交政策的形成、決策模式的理 論開始討論,次來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檢視美國的國家利益以 及政策制定,用理論來解釋特別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外交政策和政策選擇是什麼; 界定完美國的外交政策決策模式、內涵以後,在第三章討論美國在 APEC 參與的政. 治 政 大 勒出美國實際在 APEC 的政策和作為;在經過理論、實際作為的討論以後,第四章 立 用不同的角度分析美國與亞太主要成員國、次區域貿易集團以及制度的互動關係。. 策層面,透過許多學者的文獻、美國官方的文獻和 APEC 組織的官方文獻資料來勾. ‧. ‧ 國. 學. 一、美國外交政策與新自由制度主義. sit. y. Nat. io. er. 本論文的第二章從美國的外交政策開始分析,並輔以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 制度主義的概念解釋美國外交政策,實際作為以美國參與 APEC 的作為進行分析。. n. al. Ch. i n U. v. 第一部分會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的本質;第二部分會研究美國與二次戰後在國際經貿. engchi. 組織上的參與情形;最後第三部分會是在以上的背景之下誕生的 APEC,這個論壇 誕生地背景和因果關係。. (一)、美國外交政策與新自由主義 首先,研究美國外交政策,先了解美國人心中的核心價值。美國信條 (American Creed) 相關的著作有 Lipset 的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Edged. 5.

(16) Sword 3 和 Huntington 的 American Politics: 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4 對於美國人 價值的看法。再來根據學者關中對美國意識形態與外交政策的關係上,分成四種學 派,展現美國外交政策上的多元面貌。5 第二部分,美國在近代的政治上基本分成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看法,以及 新自由制度主義。美國最近的自由主義提倡者源自美國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son),之後的自由主義到近代開始產生許多變化,如新自由主義、新自由制度 主義等等。6 解釋新自由制度主義,從 1980 年代開始融合過去古典自由主義、區域 整合主義、功能主義、依賴理論、建制理論和制度主義等,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義. 政 治 大. 的基礎。美國參與國際組織區域整合組織等也差不多從這個年代開始。. 立. 新自由制度主義廣泛的討論從 1977 年 Robert Keohane & Joseph Nye 出版 Power. ‧ 國. 學. and Interdependence 之後開始,點出國家之間的關係從以前比較以現實主義者的眼 光來看待,應該逐漸轉變成以自由主義者的角度來看,因為國際間多了許多的國際. ‧. 組織和建制,使得國家漸漸的趨向合作的模式。因此在本書中,Keohane 和 Nye 解. sit. y. Nat. 釋了國際政治中互賴的現象,並且認為複雜互賴(Complex Interdependence)是國家. io. er. 在採取對外 政策的 時 候一個重要 的考量 。 7 其中國際建 制的變 遷 (International Regime Change)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現象,Keohane 和 Nye 從經濟議題模. n. al. Ch. i n U. v. 式、整體政治權力模式以及國際組織模式來解釋國際建制的轉變,這對研究美國在. engchi. APEC 的政策轉變有很重要的啟示。因為互賴的關係加深,使得美國不得不介入亞 太地區的事物,也讓美國在後來 APEC 創立以後的政策和策略上有著不同的轉變。. 3. Seymour Martin Lipset,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Edged Sword (New York: Norton, 1997). Samuel P. Huntington, American Politics: 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5 關中,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 (台北市:台北商務,2005 年),頁 98-99。 6 Woodrow Wilson,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Yale Law School: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 < 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wilson14.asp > (January 8, 1918). 7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4. 6.

(17) 在 1989 年,Keohane 開始討論「制度」 (institution) 的運作方式,以 1989 年著 作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一書,提出國家透過制度互動的觀點、方法以及實證作為,論述新自由制度主義的 重要概念。8 關於以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點來檢視美國在 APEC 的政策上,上述著 作也能提供重要的線索,或許能夠以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外交政策的角度來說明美國 為何會尋找從制度層面手段參與亞太經濟區域整合。 最後關於國際建制的專書,Stephen Krasner 1983 年的 International Regimes 著 作中介紹了國際建制的組成要件和定義,認為在國際建制的概念中,現實主義者和. 政 治 大 (norms)、規則(rules)和政策制定過程(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都是能被雙方看法 立 自由主義者的觀點和看法都不同,但是國際建制最基本的的原則(principles)、規範. ‧ 國. 學. 接受的。9 因此藉由這本書對國際建制的認識和國際建制轉變的理論分析能夠認識 到美國在現實世界中在國際建制上實際作為的目的、手段和理由,透過本書的各種. ‧. 國際建制分析也可以同樣比擬在美國在 APEC 的政策和角色轉變。. io. sit. y. Nat. (二)、美國與國際經貿建制. n. al. er. 美國與國際經貿建制的部分參考學者黃昱程對於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組織的. i n U. v. 形成背景、因素來看美國與國際經貿建制的關係。10 對於美國貿易政策的部分,參. Ch. engchi. 考 Lovett、Eckes、Brinkman 的 U.S. Trade Policy: History, theory, and the WTO ,看 美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亞太地區、主要貿易成員國家的政策和作為。11 從 1973 年. 8.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9 Stephen D.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 黃昱程,國際金融 : 市場、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 華泰文化,2010 年),頁 125。 11 William Anthony Lovett, Alfred E. Eckes, Jr., and Richard L. Brinkman, U.S. Trade Policy : History, theory, and the WTO (M.E. Sharpe: New York, 1999). 7.

(18) 後到形成 WTO 前的歷史過程和制度形成,參考 WTO 官方網站以及有關 RTA、 FTA 協定的統計。12 (三)、美國與 APEC 的誕生 APEC 形成前後的歷史和背景資料,參考 Lovett、Eckes、Brinkman 的 U.S. Trade Policy : History, theory, and the WTO 以及美國政府統計局中美國對外的貿易統 計資料。 13 以及學者 Takashi Terada 寫的 The Japanese Origins of PAFTAD: The Beginning of an 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mmunity 、 14 The genesis of APEC:. 政 治 大. Australian-Japan political initiatives。15 同時蒐集官方網站的資料如 PBEC、PAFTD、 PECC 等論壇。. 立. ‧ 國. 學. 主要的學者著作為 Vinod K. Aggarwal 和 Charles E. Morrison 的 Asia-Pacific crossroads : regime cre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1998) 16 為必讀之作,著作中以. ‧. 有架構性和輪廓性的敘述手法解釋 APEC 的起源、歷史演變以及 APEC 制度的演進。. y. Nat. 關於美國在 APEC 中的主要政策和角色上第七章學者 Richard W. Baker 所著 The. io. sit. United States and APEC Regime Building 為主要參考來源。17 Baker 在這篇著作所言,. n. al. er. 美國在亞太區域的核心利益有三項:第一,確保與該區域安全的經濟連結;第二,. i n U. v. 傳播美國偏好的價值觀念體系;第三,防止此區域其他強權的主導。 18 他認為美國. Ch. engchi. 之所以會支持 APEC 的建立,也是為了在亞太區域建立一個長久的穩定秩序狀態,. “The GATT years: from Havana to Marrakesh”,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https://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fact4_e.htm> (March 13, 2015). 13 “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U.S. Census Bureau, <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index.html > (August 17, 2015). 14 Takashi Terada, “The Japanese Origins of PAFTAD: The Beginning of an 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mmunity”, Pacific Economic Paper, No. 292 (June 1999). 15 Takashi Terada, “The genesis of APEC: Australian-Japan political initiatives”, Pacific Economic Paper, No. 298 (December 1999). 16 Vinod K. Aggarwal and Charles E. Morrison, eds., Asia-Pacific Crossroads : Regime Cre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17 Richard W. Bak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APEC Regime Building”, in Vinod K. Aggarwal and Charles E. Morrison, eds., Asia-Pacific Crossroads : Regime Cre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18 Ibid., pp.165-166. 12. 8.

(19) 以符合美國的利益。APEC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其著作還有敘述美國從 APEC 建立之初所表現的態度、美國的利益和目標為何、美國國內的行為者如何凝 聚對 APEC 的共識,到最後美國如何在 APEC 中議價和策略為何。 另外澳洲研究 APEC 的學者 John Ravenhill,他是研究澳洲在 APEC 區域政治 經濟關係的重要學者,其中著作 APE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cific Rim regionalism (2001) 19 一書,詳細探討了 APEC 制度成立的時空背景、制度化、多邊主義、區域 主義的討論;另外 John Ravenhill 與 Andrew Mack 編纂的集合書 Pacific cooperation :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1995) 也有提到 APEC. 政 治 大 最後,另一部重要的 APEC 研究文獻,Jürgen Rüland、Eva Manske 和 Werner 立. 在亞太區域經濟和安全整合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國際經濟建制過程中代表的意義。 20. ‧ 國. 21. 學. Draguhn 所編輯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 the first decade (2002), 其中蒐集了多著研究 APEC 的學者們的重要文獻,特別是第五章由 Vinod K.. ‧. Aggarwal 和 Kun-Chin Lin 的 “Strategy Without Vision: The US and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為主要資料來源,22 裡面探討了美國在 APEC 的重要政策、. Nat. sit. y. 策略和國家利益為何,這些都是作為筆者蒐集學者們對於美國在 APEC 的策略學術. n. al. er. io. 資料上有很大的助益。. Ch. engchi. 19. i n U. v. John Ravenhill, APE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cific Rim Region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 Andrew Mack and John Ravenhill, eds., Pacific Cooperation :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21 Jürgen Rüland, Eva Manske and Werner Draguhn,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 The First Decade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2). 22 Vinod K. Aggarwal and Kun-Chin Lin, “Strategy Without Vision: The US and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Jürgen Rüland, Eva Manske and Werner Draguhn,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 The First Decade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2).. 9.

(20) 二、美國在 APEC 的政策與參與 此第二章主要蒐集官方政府的文獻、演講、政策報告等資料。在美國於 APEC 的政策參與上,分成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美國的亞太政策、美國的 APEC 政策三個 部分來討論。 美國外交政策上主要以白宮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為美國的主要外交政策代表,老布希時代發表過 1990、1991、1993 三篇, 柯林頓時代發表過 1994、1995、1996、1997、1998、2000、2001 等七篇,小布希. 政 治 大. 時代發表過 2002、2006 等兩篇,歐巴馬時代發表過 2010、2015 等兩篇。23. 立. 美國在亞太的外交政策上,根據美國國務院(Department of State)的歷年國務卿. ‧ 國. 學. 對外聲明、政策報告等。1997 年以前的文獻大部分從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的期刊中挑選出有關美國亞太的政策,1997 年以後的從美國國務院的歷史. ‧. 網站上也有相關資料。 24 另外,美國白宮也會有元首的演講(Remark)、政策聲明. y. 美國國會也有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研究報告,例如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io. sit. 25. Nat. (Statement)以及政策說明(Fact Sheet)等,以總統的身分發表對外的關係和政策演說。. n. al. er. (CRS) Reports 的網站中有特別紀錄美國國會對某幾次 APEC 領袖會議和相關會議作. i n U. v. 出重要政策建議和研究分析,目前手上有的資料為 2001 年、2002 年、2003 年、. Ch. engchi. 2009 年、2011 年、2012 年間的會議資料。26. APEC 國際組織的官方網站也有許多一手資訊,例如歷年 APEC 經濟領袖會議 聲明、部長會議聲明,以及 APEC 組織出版的各項經濟分析指標、政策和回顧等。 27. 另外國家研究層級的中華台北 APEC 研究中心網站上也有相當多的資訊、研究和. 23.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rchive, < http://nssarchive.us/ > (November 201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ial Website, < http://www.state.gov/index.htm > (November 2014). 25 The White House Official Website, < https://www.whitehouse.gov/ > (November 2014). 26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s, < http://fas.org/sgp/crs/ > (November 2014). 27 APEC Official Website Meeting Documents, < http://mddb.apec.org/Pages/default.aspx > (November 2014). 24. 10.

(21) 評論,提供例如期刊 APEC 通訊、APEC 簡明參考手冊、亞太經濟合作評論、年度 APEC 領袖與部長會議主題分析手冊、APEC 年報、APEC 論叢等,在 APEC 資料 庫中也有各項重要會議、相關會議文件的中文完整記錄。28. 三、美國在 APEC 的政策之評析 第四章關於美國在 APEC 政策的總體分析可分成三個部份: 美國與其他主要會 員經濟體的雙邊關係、美國與亞太區域貿易集團地區的次區域關係以及美國與 APEC 制度上的變化分析。. 立. 政 治 大. (一)、美國與 APEC 主要會員經濟體的互動. ‧ 國. 學. 首先,美國與主要 APEC 成員的互動,挑選了日本、澳洲以及中國大陸作為主. ‧. 要成員。這三個成員在 APEC 制度中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力,不管是其經濟規模或區. y. Nat. 域政治重要性都不容小覷。美國與日本的關係上參考了日本外務省的網站資料,29. io. sit. 以及美國國務院網站對日本的外交政策說明和文件,30 另外有關研究報告,採用了. n. al. er. 美國國會研究處的報告 ” U.S.-Japan Economic Relations: Significance, Prospects, and. i n U. v. Policy Options“ 31 作為文獻分析。美國與澳洲的部分採用澳洲外務與貿易部的官方. Ch. engchi. 網站與美國關係資料,32 以及美國國務院對澳洲的關係政策說明,33 再來也是美國. 中華台北 APEC 研究中心, < http://www.ctasc.org.tw/ > ( 2014 年 11 月)。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 http://www.mofa.go.jp > (November 2014). 30 “U.S. Relations With Jap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ial Website, < http://www.state.gov/r/pa/ei/bgn/4142.htm > (February 4, 2015). 31 William H. Cooper, “U.S.-Japan Economic Relations: Significance, Prospects, and Policy Option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s, < https://www.fas.org/sgp/crs/row/RL32649.pdf > (February 18, 2014). 32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 http://dfat.gov.au/pages/default.aspx > (November 2014). 33 “U.S. Relations With Australi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ial Website, < http://www.state.gov/r/pa/ei/bgn/2698.htm > (February 4, 2015). 28 29. 11.

(22) 國會研究處研究美國與澳洲的關係, 34 學者的相關著作採用 John Ravenhill 的 “ Australia and APEC ” 在 Asia-Pacific Crossroads : Regime Cre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1998) 的著作做為參考。35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部分採用中國大陸外交部網站 資料有關 APEC 的演講和聲明,36 以及美國國會研究處對中國大陸做的諸多報告等。 37. (二)、美國與亞太經濟區域整合的互動 關於次區域的美國與區域間的互動分成北美地區、東南亞地區、東亞地區。. 治 政 大 in APEC: The Political 透 過 學 者 著 作 Maxwell A. Cameron 的 “Nesting NAFTA 立 Economy of Open Subregionalism”來看 NAFTA 與 APEC 的關係。 第二部分講述美. 美國與 NAFTA 的關係首先從美國貿易代表署對 NAFTA 的簡介、說明開始,38 再. 39. ‧ 國. 學. 國與東南亞地區的關係,主要行為者是東南亞國協,因此參考了東協對美國關係的 官方網站上的資料,40 以及美國國務院對東協的簡介資料。41 第三部分美國與東亞. ‧. 地區的關係,主要探討 FTAAP、TPP 和 RCEP 的形成背景、比較和競爭關係,關. n. al. er. io. sit. y. Nat. 於 RCEP 的資料來源從東協的官方網站為主,42 TPP 的資料從美國國會研究處(CRS). Ch. i n U. v. Bruce Vaughn, “Australia: Bakcground and U.S. Relation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s, < https://www.fas.org/sgp/crs/row/RL33010.pdf > (January 13, 2012) 35 John Ravenhill, “Australia and APEC”, in Asia-Pacific Crossroads: Regime Cre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36 「亞太經合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hdqzz_609676/lhg_609918/ > (2014 年 11 月)。 37 “U.S.-China Relations: An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 Congressional Report Service Report, < https://www.fas.org/sgp/crs/row/R41108.pdf > (August 1, 2013). 38 “NAFTA at 10: A Success Story”, Office of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 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fact-sheets/archives/2003/december/nafta-10-success-story > (July 23, 2015). 39 Maxwell A. Cameron, “Nesting NAFTA in APEC: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pen Subregionalism”, in Asia-Pacific Crossroads: Regime Cre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40 “United States”, ASEAN Official Website, < http://www.asean.org/asean/external-relations/united-states > (November 2014). 41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ial Website, < http://www.state.gov/p/eap/regional/asean/ > (November 2014). 42 Mun-Heng Toh, “ASEAN+6 as a step towards an Asian Economic Community”, East Asia Forum, <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09/05/15/asean6-as-a-step-towards-an-asian-economic-community/ > (May 15, 2009). 34. engchi. 12.

(23) 做成相關的研究資料,43 國內的部分以經濟部國貿局的資料44 以及近期的報章雜誌 為主。45 (三)、美國與 APEC 制度的演變 美國與 APEC 制度的演變,主要參考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期刊上一篇學者 Takashi Terada 學者所寫 ”The US Struggles in APEC's Trade Politics: Coalition-Building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此篇論文將亞太經合會的歷史階段分成 四個階段: 1989 至 1995 年、1996 至 2001 年、 2001 至 2006 年、2007 至今 (2013),. 政 治 大 轉變。 特別是在從初期對自由貿易原則的角度分歧,到了 1996 年是對自由貿易 立 化的執行層面的分歧與 2001 年以加入反恐主義的目標,以及近年 2010 年美國和中. 並且從美國的影響力角度分析每一個時期美國遇到的難題和挑戰,以及最後美國的 46. ‧ 國. 學. 國大陸的 TPP 和 FTAAP 之爭,都是在 APEC 內部建置制度變化的重要歷史痕跡。 本節以 Terada 學者的該篇著作為參考,分析美國在 APEC 架構下的政策轉變,輔以. ‧. 第三章美國在 APEC 政策的實際作為以對照學者之見解。. y. Nat. io. sit. 另外以亞太區域整合組織的制度變遷為觀點分析的,學者著作參考 Michael. n. al. er. Wesley 的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 : explor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i n U. v. (2003) 著作,其中列舉了亞太區域中 APEC、ASEAN 等其他亞太區域組織的例子. Ch. engchi. 說明亞太區域組織的改變。47 第一章 ”Comparing Asia-Pacific Regional Organizations” 作 為 一個論述的開頭,再來第 四章 Colin Heseltine 寫的”Asia-Pacific Economic. Ian F. Fergusson, William H. Cooper, Remy Jurenas, Brock R. Williams,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Negotiations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s (December 13, 2013). 44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簡介」,經濟部國貿局, < http://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319 > (2015 年 7 月 28 日)。 45 雷光涵、王麗娟,「TPP 談判背水一戰 四大歧見難擺平」,聯合報 (2015 年 7 月 28 日,A13 版)。 46 Takashi Terada, “The US Struggles in APEC's Trade Politics: Coalition-Building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Vol.18, No.1 (January 2013), pp.49-66. 47 Michael Wesley,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 : Explor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43. 13.

(24) Coopera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the Factors Driving Ingoing Change”介紹 APEC 的制度面改變、起源和面臨的挑戰,以及因應的改革,還有和 WTO 的關係。48.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本論文主要研究美國在 APEC 的政策和角色。然而國際組織和國家間是一種互. 政 治 大. 動式的行為,在國際組織中眾多國家裡美國不可能每次都如願地以單邊的力量改變. 立. 國際組織的行為。因此本研究論文企圖從國家(美國)的角度觀察其在國際組織的政. ‧ 國. 學. 策、立場、互動方式和行為,最後再從國際組織(APEC)的角度去看美國對其他主 要會員經濟體如中國大陸、澳洲、日本對美國造成的關係改變、回應和政策。. ‧. 本論文的研究問題試圖尋找國家在國際建制規則下對國際組織政策、國際制. Nat. sit. y. 度的規範以及亞太區域之間與美國的互動研究,尤其是美國為亞太地區國家政治經. er. io. 濟實力較強者,理應要對 APEC 建制有一定的主導性和影響力,然而實際情況究竟. al. v. n. 是否能假設美國是 APEC 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主導國相符,則會在撰寫本論文的過程. i n Ch 中應證。以下細分研究問題為以下有主要三點: engchi U. (一)、首先從美國在 APEC 成立之前的亞太政治經濟戰略來看美國在該區域的作為, 從時代環境下的背景、美國的國家利益以及 APEC 成立與美國的相關性質作為前置 的研究問題。 (二)、從 APEC 在 1989 年成立之後,從美國歷屆總統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到歐 巴馬的外交政策、亞太戰略以及對 APEC 的主要政策背景、政策和作為是什麼。配 48. Colin Heseltin,”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the Factors Driving Ingoing Change”, in Michael Wesley,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 : Explor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4.

(25) 合對應著 APEC 組織制度與政策的變化,美國在這二十五年以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 是否為主導者的角色? 還是建議者的角色? 畢竟美國是 APEC 會員經濟體中經濟實 力最強者,也在 1993 年主導成立了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美國政府所宣布的政策 是否與當時 APEC 制度與政策的轉變有正相關性? (三)、最後研究美國與其他 APEC 主要會員體、次區域及制度的層次下的互動關係, 是否對美國對 APEC 的政策有受到影響? 因此透過這三個層次的分析,檢視美國對 於其他主要成員、亞太次區域經濟體以及 APEC 制度本身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國 的 APEC 政策如何放在對其他主要會員經濟體如中國大陸、日本、澳洲的關係之下. 政 治 大 導或是其他的角色? 最後,美國對 APEC 制度的影響程度是大還是小? 立. 來檢視? 在 APEC 架構下的次區域經濟整合方面,美國是否為該區域經濟整合的主. ‧. ‧ 國. 學. 二、研究方法. y. Nat. 本篇論文主要採用的是「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的特色是對於國際現實的通. sit. 則化現象企圖去了解個別性的差異,所以必須以個體行為中的個案背景及環境和因. n. al. er. io. 果現象做個別的探究性研究,達到廣泛性的觀察中特別個體現象的解釋。對於個體. i n U. v. 的特別行為可以做個別的觀察與資料蒐集,在經過資料全面性的蒐集以後透過個案. Ch. engchi. 研究、歷史追溯、觀察以及其他的方式來豐富資料內容,最後透過這些整理過後的 資料對研究對象的特別行為做深入式、通則性的檢驗。 本論文為研究美國在 APEC 的政策和角色,是為在國際關係的領域中以美國為 個案研究的角色,以美國為分析在 APEC 中的政策表現和作為,因此美國為研究的 對象,而 APEC 則是美國外交政策中研究的範圍。第二章是企圖透過國際關係理論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輔助筆者觀察研究現象,以美國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觀點 還有國家利益的大戰略角色為架構,研究美國在亞太地區政策的背景、政策和作為 有哪些。. 15.

(26) 第三章則是將美國總統的任期分成四位總統,有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 歐巴馬這四任總統在 APEC 的政策、作為,透過歷史時間的演進觀察美國在分別不 同的總統任期之下的作為有何延續與改變。此研究方法為以歷史研究法的觀點蒐集 和分析美國在各個時期的角色和作為,企圖在各個總統任期之間做出完整的比較和 政策整理。在影響的部分,第四章的部分會從分屬三種不同層次的角度來看美國的 政策對該區域其他主要會員經濟體、次區域經濟整合體以及 APEC 制度的影響為何。 此外,本研究設計亦須要採取「個案研究法」 (case study research) ,透過提出 對研究個案對象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輔以資料蒐集和分析單元為方法,從事蒐. 政 治 大 分析法、歷史文獻分析法,來組織和整理論文的資料和文獻。 立. 集資料的邏輯性整理和詮釋。在設定完研究設計以後,透過以下的研究方法:理論. ‧ 國. 學. (一)、理論分析法 (Theory Analysis Method). ‧. 理論分析法為深入探討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制度主義中的概念,比較和分. y. Nat. 析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政策是否能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概念契合,企圖透過理論. io. sit. 來應證美國的實際外交政策和作為。新自由制度主義強調的「合作」和「制度」理. n. al. er. 論為本論文觀察的重點,觀察美國是否透過合作和制度來實行它的國家利益和目標。. i n U. v. 國際關係中的理論分析法透過國際關係理論,試圖映證現實國際政治的現象,透過. Ch. engchi. 穿插比對的方式,用理論和實證的對比來映證,希望能得到合理的假設結果。 (二)、 歷史文獻分析法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歷史文獻分析法為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美國從 1989 年後歷任總統的外交政策以及分析美國外交政策對於其他單位造成的影響部 分,歷史文獻分析法為最主要的分析架構。因此本論文的歷史文獻來源大致分成第 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透過分析各種文本資料來整理出一系列的歷史脈絡和歷史 轉折之處。. 16.

(27) 年代分析架構來說,本論文主要採用的年代為 1989 年到 2014 年,研究的範圍 從 1989 年 APEC 成立到 2014 年歐巴馬總統第二任期的中期的時間點,分析美國共 四任歷任總統的亞太政策,還有參與 APEC 的背景、過程、主要政策和作為等。透 過各時期的美國國際環境的背景來分析美國在 APEC 的主要作為和戰略目標為何。 以歷史文獻分析法的資料蒐集來源來說,可以包括第一手文獻資料和第二手 文獻資料。第一手文獻資料如美國白宮網站上的演講稿、聲明、政策報告、美國國 務院網站上的演講稿、聲明、政策報告以及網站外交資料介紹、美國國會研究處 (CRS)的研究報告、APEC 官方網站的會議聲明、網站介紹等。. 政 治 大 第二手資料來源為美國有聲望之學術期刊雜誌的文章和學者評論如 立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 Foreign Affairs 、 Foreign Policy 、 International. ‧ 國. 學. Organizations、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Pacific Affair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Pacific Economic Paper、World Poltics 等。另外中文方面的二手資料包括「問題與. ‧. 研究」、「全球政治評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美國月刊」,台灣經濟研. sit. y. Nat. 究院下轄的中華台北 APEC 研究中心出的「亞太經濟合作評論」、「APEC 通訊」、. io. er. 「APEC 手冊」、「APEC 年報」等關於 APEC 的所有相關研究資源。透過第一手 和第二手的資料來比對和分析美國的主要對 APEC 的外交政策和其戰略目標。.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章節安排的部分本論文第一章部分為緒論,簡述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 目的。第一章第二節開始回顧重要文獻檢閱。第三節導出研究問題,第四節提供研 究途徑和方法,第五節描繪論文的架構和方法,第六節得出論文的範圍以及限制。. 17.

(28) 第二章從美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談起,從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模型開始討論, 再聚焦到美國對亞太地區從二戰結束後開始的外交政策。本論文對美國外交政策的 態度採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點,以新自由制度主義重要的「制度」、「合作」等兩 個重要概念說明美國參與亞洲太平洋區域組織的重要政策、原則、方法和利益。最 後到美國 1990 年後積極參與亞太區域組織為一小結。 第三章為美國在亞太經合會的政治、經濟參與。本章會以歷史脈絡為架構從 1989 年成立 APEC 後歷任總統的作為。從老布希總統、柯林頓總統、小布希總統, 最後到歐巴馬總統這二十五年期間美國在 APEC 的重要政策原則、背景、轉變與影. 政 治 大. 響。本章節即在說明美國在 APEC 過去的影響和成果。. 立. 第四章是美國在 APEC 政策和角色的評析。本章節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檢視美國. ‧ 國. 學. 在 APEC 的角色與地位,並且將第二、三章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部分與之結合。 主要這一章分析美國在 APEC 的角色可以分成三層次,第一層次為雙邊層次,討論. ‧. 美國與 APEC 主要會員經濟體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如日本、澳洲、中國大陸等;第. sit. y. Nat. 二層次為次區域層次,分析美國在 APEC 架構下的各種次區域經濟整合的互動關係,. io. er. 討論 NAFTA、ASAEN 以及其他的東亞經濟整合。第三層次為制度層次,討論美國 對 APEC 制度影響和演變為何,美國在 APEC 的制度演變中的角色是什麼。.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為結論,希望從美國和 APEC 兩者之間互動觀察這兩者對彼此有多少程 度的影響,得出美國在 APEC 的角色是否與筆者當初設定的是否相符。最後提供研 究發現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18.

(2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研究的研究範圍有以下兩個層次,時間層次和空間層次。 (一) 時間範圍 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是美國在 APEC 的政策和角色之研究,研究的時間從 1989. 政 治 大. 年 APEC 之成立到 2014 年美國歐巴馬總統第二任期的一半。然而從 1950 年二次世 界大戰結束後到 1990 年代的四十年間,美國的亞太區域戰略也會稍微提及,但不. 立. 是本論文的主要重點。. ‧. ‧ 國. 學. (二) 空間範圍. 本論文的空間範圍有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國家層次,除了本研究的主要研. Nat. sit. y. 究對象美國之外,還有其他在亞太區域的重要區域行為者如日本、澳洲、中國大陸. al. er. io. 等;第二個層次是次區域的層次,以北美洲自由貿易區、東協自由貿易區、東亞自. n. 由貿易區等亞太次區域下的經濟整合等不同的面向審視美國在此區域的角色為何,. Ch. i n U. v. 這些次區域對 APEC 的重要性是什麼;第三層次從 APEC 的制度著手研究,從制度. engchi. 之初成立背景、演變到今天的制度轉變為本研究的重點。. 二、研究限制 然而在這個主題上仍有許多的研究限制,例如議題上的限制、時間上的限制、 研究客體的限制。關於內容上技術性的議題方面,APEC 論壇中常提及許多較技術 性和非經濟性的議題,然而這在筆者的論文當中並不會觸及到。在比較各國的經濟 產業議題、國家發展狀況分析的研究也不會在筆者的論文中討論到。. 19.

(30) 時間上的限制,目前研究的時間只能從 1989 年後美國正式成為 APEC 會員後 使算起,在 1989 年以前的組織其實並不能算是作為亞洲太平洋區域合作的正式組 織,也不具廣泛性。因此只會針對 APEC 成立之後開始研究,在 1989 年以前僅提 到在二次大戰以後到冷戰結束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大方向戰略和政策如何,做一 個連貫性的統整。另外,今年仍然還在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必須到 2016 年才卸 任,但是因為任期已經走過六年多,歐巴馬政府的大方向和戰略應該在 2010 年之 後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再者,2014 年的北京 APEC 年會為中國大陸舉辦,美中關 係也成為了這次年會的主要亮點,因此必須將研究的時間點拉到 2014 年才恰當。 然而歐巴馬總統任期剩下的兩年,如果有更多新的進展,將無法寫入論文當中。. 政 治 大 研究客體上的限制,只針對美國對 APEC 的政策做研究,希望能夠看出美國在 立. ‧ 國. 學. 亞太地區的戰略和方向為何。從美國的亞太區域政策來看,APEC 對美國而言為一 個重要的經濟合作組織,是唯一美國得以與亞太主要成員國的領袖每年會面討論各. ‧. 種政治、經濟相關議題的場合。但是亞太區域中還有其他的次區域架構下的組織和 會議像東南亞國協(ASEAN)、東協區域論壇(ARF)等其他重要的東協、東亞相關組. Nat. sit. y. 織和會議,對美國也有重要利益的影響,但筆者認為還是以亞太地區為架構來研究. al. er. io. 美國對 APEC 的政策為主。因此本研究主題還是以美國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組織的. n. 政策為分析概念,其他的亞太區域組織則不在筆者的論文研究範圍之內。. Ch. engchi. 20. i n U. v.

(31) 第二章 美國外交政策與新自由制度主義. 在研究美國政府對 APEC 的外交政策之前,首先要先了解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 本質和邏輯。美國政府是從什麼樣的世界觀來看待這個世界和它地緣環境的區域? 而新自由制度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因素又是什麼影響? 以下的節次分成幾個部 分:第一節首先討論在冷戰過後到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新自由主義的如 何出現;第二節討論美國外交政策和國際經貿體系建制的關係;第三節最後討論. 政 治 大. APEC 成立之前,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關係,以及美國所扮演的角色。. 立. ‧ 國. 學. 第一節 美國外交政策: 以新自由制度主義分析. ‧. io. sit. y. Nat. 一、美國外交政策的本質. n. al. er. 研究美國的外交政策,我們必須先了解美國人的核心價值。外交政策是內政. i n U. v. 的延伸,有了美國人對國家的期待,才會有國家對外政策的目標與方向。美國文化. Ch. engchi. 當 中 對 外 交 政 策 有 直 接 的 影 響 , 最 著 名 的 是 「 美 國 例 外 主 義 」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及「天定命運論」(Manifest destiny) 。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將美國人心中所存在的核心價值來稱為「美國信條」 (American Creed),其中可以分成五大信條,依照 Lipset 的定義有「自由」(Liberty)、 「 平 等 」 (Egalitarianism) 、 「 個 人 主 義 」 (Individualism) 、 「 共 和 主 義 」 (Republicanism)和「放任經濟」(Laissez-faire)。1 另外依照 Huntington 的定義為「平 等」(Equality)、「自由」(Liberty)、「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憲政主義」. 1. Seymour Martin Lipset,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Edged Sword (New York: Norton, 1997).. 21.

(32) (The rule of law under a constitution)和「民主」(Democracy)。2 「美國信條」就是一 種政治的信念,為美國政治上的主張和核心價值。 美國人根據此一價值發展出許多屬於美國人政治上的政治意識形態,例如由 Walter Russel Mead 將美國人對外交政策的態度分成四大學派:「漢米頓主義」 (Hamiltonism)、「威爾遜主義」(Wilsonism)、「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sm) 和「傑 克森主義」(Jacksonism)。3 簡單的來說,「漢米頓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別注重商業 和個人的利益,並支持自由貿易;「威爾遜主義」學派特別強調理想主義,而且在 對外關係上重視法律和道德;「傑佛遜主義」則是重視美國國內的自由和民主,反. 政 治 大 支持民粹主義。 這四個學派的意識形態都有人支持,也呈現了美國外交政策上多 立. 對過度介入國際事務和外國戰爭;「傑克森主義」則是崇尚榮譽、獨立、軍事,也 4. ‧ 國. 學. 元的面貌。. 這幾種意識形態在美國政治與外交政策上可以追尋其蹤影。例如「漢米頓主. ‧. 義」的意識形態影響著美國商業界的看法,因此後來發展成自由貿易、支持資本主. sit. y. Nat. 義等方向;「威爾遜主義」強調的理想主義,表現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威爾遜總. io. er. 統提倡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並且發表「十四點計畫」(Fourteen Points) 展現其強烈的理想主義、道德色彩;「傑佛遜主義」反對介入國際事務和. n. al. Ch. i n U. v. 外國戰爭,美國在越戰以及伊拉克戰爭當中國內有許多意見和立場都反對美國對外. engchi. 國的強力介入;「傑克森主義」崇尚的榮耀與軍事,表現在許多鷹派的美國人的看 法,例如美國對外發動的重大戰爭如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以自由、民主的 號召來解放或讓人民享有免於獨裁下的自由。. 2. Samuel P. Huntington, American Politics: 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 Walter Russel Mead, Special Providenc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Knopf, 2001). 4 關中,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 (台北市:台北商務,2005 年),頁 98-99。. 22.

(33) 二、美國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 如本論文要研究主題為 APEC 的美國政策,應該從美國在近二十至三十年來對 於國際經濟的經貿政策著手,對照美國當代政治、外交政策的起源和轉變。因此, 從美國近代政治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內政治最極端的兩派政治思想:「自由主義」 和「保守主義」,看兩個主義在美國國內的拉扯,就可知美國近代政治與外交政策 的背景與轉變。. (一)、自由主義. 治 政 自由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為封建主義瓦解後的產物,在崩潰的封建 大 立 主義之後主要建立的是市場和資本主義式的社會。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為個人主義、 ‧ 國. 學. 自由、理性、平等,並且認為政府的存在是要給個人提供追求自立的環境和條件。 自由主義和美國的淵源,可從一次大戰時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提出的. ‧. 「十四點和平計畫」(Fourteen Points),作為美國外交政策自由主義的明確宣示,也. y. Nat. 被後人稱為「威爾遜主義」 (Wilsonianism)。威爾遜總統於 1918 年 1 月 8 日在國會. io. sit. 演講的「十四點和平計畫」中有許多理想主義的特點,例如提倡自由航海、自由貿. n. al. er. 易、提倡民族自決、民主,最後重要成果是成立「國際聯盟」 (League of Nations). i n U. v. 以維持世界和平,也就是重視國際組織促進世界和平的功能。5. Ch. engchi. 自由主義在美國政治上漸漸凸顯其重要的地位,最主要是因為美國在第二次 世界大戰以後反對共產主義和長期的經濟繁榮的背景使得自由主義在美國政治持久 不衰。但是在 1970 年代以後的國際局勢改變,美國的國際地位和經濟條件逐漸改 變,特別是 1973 年發生的石油危機使得美國的經濟重挫,也發生了許多國家經濟 上嚴重的問題如經濟衰退、貿易赤字和通貨膨脹等。種種不安的因素使得美國人民 對於自由主義不信任,漸漸的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保守主義。以上的環境因素使得. Woodrow Wilson,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Yale Law School: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 < 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wilson14.asp > (January 8, 1918).. 5. 23.

(34) 1980 年代以後「傳統的自由主義」遭到唾棄,在美國國內紛紛有了「新保守主義」 和「新自由主義」的反抗聲音出現。. (二)、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最早的起源源自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期,許多的保守主義者 們渴望回到傳統的舊體制,抗拒自由主義等新的意識形態浪潮為背景。保守主義最 為顯著的表現為反對改革,鞏固傳統,其核心的價值在於傳統、實用主義、權威、 團體、層級等。. 治 政 保守主義在美國政治的表現主要在 1970 年代以後對自由主義者的反動,美國 大 立 面臨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和權威的衰退,造成 1980 年起在美國以「雷根主義」 ‧ 國. 學. (Reaganism,或是 Reagan Doctrine),或稱為「新右派」和「新保守主義」 (NeoConservatism) 的姿態出現。在雷根總統的時代,特別強調美國蘇聯之間的政治衝. ‧. 突對抗昇華到意識形態之爭,甚至強化了美國民主價值對全世界國家的意義,也強. y. Nat. 化了美國對外軍事行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新保守主義者認為應該重新回歸以往的. io. sit. 傳統價值、樹立權威,也應該重新重視家庭、宗教和國家的價值觀。新保守主義者. n. al. er. 也認為自由主義者對蘇聯太過軟弱,美國應該要堅守美國基本的信條,因此特別重. i n U. v. 視在外交上的作為。1980 年代開始新保守主義興起,在國際權威被挑戰以及國家. Ch. engchi. 經濟的不穩定的環境下,美國人民開始尋求最基本的秩序、價值。. 三、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然而美國政治發展到 1980 年代,有了新保守主義對自由主義者的反動,自由 主義者也經過一番的改變,轉而以「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的面貌出現。 新自由主義和傳統的自由主義較不同的地方在於,新自由主義特別注重經濟成長, 並且搭配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特別重視企業和美國經濟在世界的競爭力,政府在經濟 24.

(35) 上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特別鼓勵私人企業的創業和擴張,政府在不阻礙企業 的發展之下應該秉持市場自由和獲利的觀念維持國家的成長。主要新自由主義的支 持者為美國民主黨的議員。新自由主義者也改變了原先對國家利益、私人企業的忽 視,轉而特別重視國家利益,認為這就是個人利益的集合圈。因此新自由主義者主 張對國家的忠誠、公司的忠誠,呼籲愛國心、公平和正義等。 然而在外交領域上,許多國際關係學者對古典和新自由主義的內涵有許多不 同的解釋和理解,但是大致上從 Joseph Nye、David Baldwin、Andrew Moravcsik 這 三位學者對新自由主義的定義可以解釋為三點:第一,新自由主義承襲了自由主義. 政 治 大 性、合作等等的特質來形容國家;第二,在研究的對象上,新自由主義的對象主要 立. 的個人本質層次,並且將概念延伸到國家的層次,以國家的自由、平等、自立、理. ‧ 國. 學. 以國際制度、國際建制為主;第三,新自由主義的解釋範圍除了從古典的國內層次 提升到國際體系和個別國家行為的政策。6. ‧. 然而,新自由主義發展到後來,經過現實主義者和新現實主義者的批判後,. sit. y. Nat. 在 1980 年代有了不同的風貌─「新自由制度主義」 (Neoliberalism) 的出現。新自. io. er. 由制度主義融合了過去的現實主義者的批判,以及汲取 1910 年代「古典自由主 義」、1950 年代的「區域整合主義」 (Regional integration)、1960 年代的「功能主. n. al. Ch. i n U. v. 義」 (Functionalism)、1970 年代的「依賴理論」 (Interdependence),最後到 1980 年. engchi. 代的「建制理論」 (Regime theory)和「制度主義」 (Institutionalism),奠定了新自由 主義理論的基本論點。7 1950 年代以後國際組織日漸興起,再加上 1960 年代以降 的歐洲整合風氣漸盛行,使得人們不得不注意國際組織、國際制度在國際關係上的 作用。新自由制度主義便在此一背景下出現,該學門注重「國際制度」的研究,強 調國際制度對國際合作有重要的影響。. 徐斯勤,「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收於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 (台北市:五南圖 書,2011 年),頁 116。 7 宋學文,「新自由制度主義之過去、現在與未來」,收於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 (台北市:五 南圖書,2011 年),頁 143。 6. 25.

(36)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淵源,可追溯至 1947 年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出版的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期刊,該期刊為研究國際制度和組 織的翹楚。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學者 Robert Keohane 和 Joseph Nye 在 1977 年出 版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著作中提出了國家在制度下的互動和合作關係。8 1984 年時 Robert Keohane 在著作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點出衝突和合作在世界政治中的現象。9 1989 年 Robert Keohane 的著作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中對於 國際制度的定義最為完整。10 Keohane 在 1989 年這篇對國際制度的定義是:制度是. 治 政 制活動並且形塑期望。(define institutions as persistent 大 and connected sets of rules 立 [formal and informal] that prescribe behavioral roles, constrain activity, and shape. 一個持續並相互關聯的一套規則 (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以用來規定行為角色、限. ‧ 國. 學. expectation),11 並且將國際制度的分成主要三種類型:第一種、政治的政府間或是 跨 國 非 政 府 組 織 (Formal intergovernmental or cross-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sit. y. Nat. (Conventions)。. ‧. organizations) ; 第 二 種 、 國 際 建 制 (International Regime) ; 第 三 、 國 際 慣 例. io. er. 因此,新自由制度主義有許多的主張,認為國際制度應該被重視,否則國家 們會陷入衝突和充滿不確定、安全感的環境。根據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提倡學者. n. al. Ch. i n U. v. Robert Keohane,認為新自由制度主義有以下幾個特色,總結可以歸納為六點作為 主要的論述:12. engchi. 8.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0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11 Ibid., p.3. 12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12 期 (1997 年 12 月),頁 9-14。 9. 26.

(37) (一)、在國際無政府狀態(anarchic) 之下,國家是國際社會最主要的行為者,並 且國家對外行為是追求國家利益為目標,而且是以理性的考量為優先。13在這樣的 環境下,國際社會充滿不確定性和互相猜疑,因此國家間有可能會降低合作的可能 性。 (二)、國際合作是不受道德價值判斷的。14 亦是合作不見得會完全導致和平, 合作只是經營兩國之間走向衝突或是和平的過程,所以合作可能導致和平,也有可 能導致衝突。如果國家之間完全沒有共同利益,又若是自利的行為者的話,國家就 不太可能合作,比較容易導致衝突。又另外來看,國家間如果有共同利益並且也有. 政 治 大 (三)、「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可以反映出國家之間如果沒有制度的 立. 合作的意願,則國家之間較有可能建立制度來促成合作的可能性。. 形成,會有走向衝突的必然性。15 將囚徒困境理論的兩個行為者比喻成兩個國際社. ‧ 國. 學. 會的國家,如果每個國家都將追求各自的利益為最大的目標,則會有造成安全困境 的疑慮 (也就是可能兩敗俱傷)。然而想要改變安全困境結果的方法,在缺乏溝通和. ‧. sit. Nat. 出現來保障雙方的利益,才可能有合作的空間。. y. 資訊且無法監督的情況下,並無法改變困境的結果。因此國家之間必須要有制度的. er. io. (四)、國際制度的根據國際社會的需求而產生的。 16 國家之間會形成制度,乃. al. n. iv n C 例如:降低國際往來成本(transaction framework)、 h ecost)、提供法律架構的依據(legal ngchi U 是因為國家為了促成有保障的國際協議或安排而產生的,國際制度有許多的好處,. 改善資訊的質和量(transparent information)、減輕監督和執行的干擾等(supervision)。. 13.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pp.1-2. 14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roaches” in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pp.158-175. 15 Robert Axelrod and Robert O. Keohane, “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38, No. 1 (October 1985), pp.226-254. 16 Robert O. Keohane,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 Stephen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 pp. 141-171..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joint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Export and Trade Promotion and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of the Committee

Work Flow Analysis: Since the compound appears in only 2% of the tex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wo glyphs is less than half of 1% of the times when the single glyphs occur, it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加拿大 [Canada].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An Analysis of the January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 Taiwan and South Korean Stock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9,

資料來源:‘ASEAN: A Community Stalled?’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

8th UNWTO Asia/Pacific Executive Training Program on Tourism Policy and Strategy Bali (只有英文版). 參考案例 3「見補充資料 (5)